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下

關燈
詳此各經文。

    則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

     按甲乙經曰。

    太淵。

    在掌後陷者中央。

    太陵。

    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

    太衝。

    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

    太白。

    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

    太谿。

    在足內踝後跟骨上。

    動脈陷者中。

    丘墟。

    在足外廉踝下。

    如前陷者中。

    衝陽。

    在足趺上五寸。

    骨間動脈上陽池。

    在手表上腕上陷者中。

    京骨。

    在足外側大骨赤白肉際。

    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間。

    腕骨。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

    按此段三焦。

    與三十一難所謂同。

    弟堅曰。

    通行三氣之三。

    當是生字。

    八難。

    生氣之原。

    呂注。

    作三氣之原。

    可證。

    禮樂記曰。

    合生氣之和。

    道五常之行。

    鄭玄注。

    生氣。

    陰陽氣也。

    紀天錫為三焦之氣。

    誤矣。

    太素經。

    亦作行元氣。

    (出於醫家千字文注。

    ) 六十七難曰。

    五藏募皆在陰。

    而俞在陽者。

    何謂也。

    然。

    陰病行陽。

    陽病行陰。

    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楊〕腹為陰。

    五藏之募皆在腹。

    故雲募皆在陰。

    背為陽。

    五藏之俞皆在背。

    故雲俞皆在陽。

    內藏有病。

    則出行於陽。

    陽俞在外也。

    外體有病。

    則入行於陰。

    陰募在腹也。

    故針法雲。

    從陽引陰。

    從陰引陽。

    此之謂也。

    〔滑〕俞。

    史扁鵲傳。

    作輸。

    猶委輸之輸。

    言經氣由此。

    而輸於彼也。

    〔徐〕六府募亦在陰。

    俞亦在陽。

    不特五藏為然。

    又下節陰陽並舉為言。

    疑五藏下。

    當有六府二字。

    按募俞。

    經無明文。

    素問通評虛實論。

    腹暴滿。

    按之不下。

    取太陽經絡者。

    胃之募也。

     按先子曰。

    募。

    檢字書曰。

    廣求也。

    無幹人身之義。

    因考素靈諸篇。

    募者。

    幕之訛也。

    幕。

    舊從肉作膜。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

    脾與胃。

    以膜相連。

    新校正雲。

    太素。

    膜。

    作幕。

    又瘧論曰。

    邪氣內薄於五藏。

    橫連募原。

    新校正雲。

    全元起本。

    募。

    作膜。

    又痿論曰。

    肝主身之筋膜。

    靈樞邪客篇曰。

    地有林木。

    人有募筋。

    此募幕字形相近。

    故易訛也。

    素問舉痛論曰。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

    膜原之下。

    又曰。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

    靈樞百病始生篇曰。

    虛邪之中人也。

    傳舍於腸胃之外。

    募原之間。

    又曰。

    或著於腸胃之募原。

    蓋膜者。

    內在各藏各府之間。

    而外連於軀殼矣。

    藏府之位於人身也。

    背部則其氣從脊骨間而輸出。

    腹部則其幕連著於皮肉。

    故孔穴之直其次者。

    在背謂之俞。

    在腹謂之幕。

    肝幕期門。

    膽幕日月之類。

    是也。

    素問通評虛實論。

    及此段。

    俱訛從力作募。

    後人不察。

    遂相襲用。

    本義曰。

    募。

    猶募結之募。

    抑亦失考。

     六十八難曰。

    五藏六府。

    各有井滎俞經合。

    皆何所主。

    然。

    經言。

    所出為井。

    所流為滎。

    所注為俞。

    所行為經。

    所入為合。

    井主心下滿。

    滎主身熱。

    俞主體重節痛。

    經主喘咳寒熱。

    合主逆氣而洩。

    此五藏六府。

    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呂〕井者木。

    木者肝。

    肝主滿也。

    滎者火。

    火者心。

    心主身熱也。

    俞者土。

    土者脾。

    脾主體重也。

    經者金。

    金主肺。

    肺主寒熱也。

    合者水。

    水主腎。

    腎主洩也。

    〔虞〕腎氣不足。

    傷於衝脈。

    則氣逆而裡急。

    腎主開竅於二陰。

    腎氣不禁。

    故洩注。

    〔謝〕此舉五藏之病各一端為例。

    餘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

    不言六府者。

    舉藏足以該之。

    〔徐〕出始發源也。

    流。

    漸盛能流動也。

    注。

    流所向注也。

    行。

    通達條貫也。

    入。

    藏納歸宿也。

    五句。

    本靈九針十二原篇文。

    流。

    作溜。

    義同。

     按自六十二難。

    至此。

    論俞穴。

    是為第五篇。

     六十九難曰。

    經言。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

    何謂也。

    然。

    虛者補其母。

    實者瀉其子。

    當先補之。

    然後瀉之。

    不實不虛。

    以經取之者。

    是正經自生病。

    不中他邪也。

    當自取其經。

    故言以經取之。

     〔滑〕靈樞第十篇。

    載十二經皆有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虛者補其母。

    實者瀉其子。

    子能令母實。

    母能令子虛也。

    假令肝病虛。

    即補厥陰之合。

    曲泉是也。

    實則瀉厥陰之榮。

    行間是也。

    先補後瀉。

    即後篇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當先補其陽。

    而後瀉其陰之意。

    然於此義不屬。

    非闕誤。

    即羨文也。

    不實不虛。

    以經取之者。

    即四十九難。

    憂愁思慮則傷心。

    形寒飲冷則傷肺雲者。

    蓋正經之自病者也。

    楊氏雲。

    不實不虛。

    是謂藏不相乘也。

    故雲自取其經。

     按自六十九難。

    至八十一難。

    論針法。

    是為第六篇。

     七十難曰。

    經言。

    春夏刺淺。

    秋冬刺深者。

    何謂也。

    然。

    春夏者。

    陽氣在上。

    人氣亦在上。

    故當淺取之。

    秋冬者。

    陽氣在下。

    人氣亦在下。

    故當深取之。

     〔楊〕經言。

    春氣在毫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在筋骨。

    此四時之氣也。

    其四時受病。

    亦各隨正氣之深淺。

    故用針者。

    治病各依四時氣之深淺。

    而取之也。

    〔徐〕陽氣。

    謂天地之氣。

    人氣。

    謂營衛之氣。

    上。

    謂皮肉之上。

    下。

    謂筋骨之中。

     春夏各緻一陰。

    秋冬各緻一陽者。

    何謂也。

    然。

    春夏溫。

    必緻一陰者。

    初下針。

    沉之至腎肝之部。

    得氣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

    必緻一陽者。

    初內針。

    淺而浮之。

    至心肺之部。

    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緻一陰。

    秋冬必緻一陽。

     〔虞〕經言。

    春夏養陽。

    言取一陰之氣。

    以養於陽。

    慮成孤陽。

    緻者。

    到也。

    及也。

    言到於腎肝。

    引持一陰之氣。

    肝腎。

    陰也。

    秋冬養陰。

    言至陰用事。

    無陽氣以養其陰。

    故取一陽之氣。

    以養於陰。

    免成孤陰也。

    心肺。

    乃陽也。

    〔丁〕人之肌膚。

    皆有厚薄之處。

    但皮膚之上。

    為心肺之部。

    陽氣所行。

    肌肉之下。

    為腎肝之部。

    陰氣所行。

    其春夏陽氣上騰。

    所用針沉手內針。

    至腎肝之部。

    得氣引持陰氣。

    以和其陽氣。

    故春夏必緻一陰也。

    秋冬陰氣下緻。

    所用針浮手。

    至心肺之部。

    得氣推內針入。

    引持陽氣。

    以和其陰氣也。

    故秋冬必緻一陽也。

     七十一難曰。

    經言。

    刺榮無傷衛。

    刺衛無傷榮。

    何謂也。

    然。

    針陽者。

    臥針而刺之。

    刺陰者。

    先以左手。

    攝按所針榮俞之處。

    氣散乃內針。

    是謂刺榮無傷衛。

    刺衛無傷榮也。

     〔丁〕人之榮為陰。

    衛為陽。

    二者為之表裡。

    其臥針取之。

    恐傷於榮也。

    針榮先以左手。

    攝按所刺之穴。

    令陽散。

    而內針者。

    蓋恐傷於衛也。

    〔滑〕無。

    毋通。

    禁止辭。

    〔徐〕此即素刺齊論所雲。

    刺骨無傷筋。

    刺筋無傷肉。

    刺肉無傷脈。

    刺脈無傷皮。

    刺皮無傷肉刺。

    刺肉無傷筋。

    刺筋無傷骨之義。

    按臥針之法。

    即靈官針篇。

    浮刺之法。

    攝按散氣。

    即素離合真邪論。

    捫而循之。

    切而散之之義。

    然經文各別有義。

    此取之以為刺陽刺陰之道。

    義亦為當。

     七十二難曰。

    經言。

    能知迎隨之氣。

    可令調之。

    調氣之方。

    必在陰陽。

    何謂也。

    然。

    所謂迎隨者。

    知榮衛之流行。

    經脈之往來也。

    隨其逆順而取之。

    故曰迎隨。

    調氣之方。

    必在陰陽者。

    知其內外表裡。

    隨其陰陽而調之。

    故曰。

    調氣之方。

    必在陰陽。

     〔滑〕迎隨之法。

    補瀉之道也。

    迎者。

    迎而奪之。

    隨者。

    隨而濟之。

    然必知榮衛之流行。

    經脈之往來。

    榮衛流行。

    經脈往來。

    其義一也。

    知之而後可以視夫病之逆順。

    隨其所當。

    而為補瀉也。

    在。

    察也。

    內為陰。

    外為陽。

    表為陽。

    裡為陰。

    察其病之在陰在陽。

    而調之也。

    〔徐〕靈終始篇雲。

    陽受氣於四末。

    陰受氣於五藏。

    故寫者迎之。

    補者隨之。

    知迎知隨。

    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

    必通陰陽。

    所引經文本此。

     七十三難曰。

    諸井者。

    肌肉淺薄。

    氣少不足使也。

    刺之奈何。

    然。

    諸井者木也。

    滎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

    當刺井者。

    以滎瀉之。

    故經言。

    補者不可以為瀉。

    瀉者不可以為補。

    此之謂也。

     〔丁〕諸井在手足指稍。

    故言肌肉淺薄也。

    井為木。

    是火之母。

    滎為火。

    是木之子。

    故肝木實。

    瀉其滎。

    〔滑〕諸經之井。

    皆在手足指稍。

    肌肉淺薄之處。

    氣少不足使為補瀉也。

    故設當刺井者。

    隻瀉其滎。

    以井為木。

    滎為火。

    火者木之子也。

    詳越人此說。

    專為瀉井者言也。

    若當補井。

    則必補其合。

    故引經言。

    補者不可以為瀉。

    瀉者不可以為補。

    各有攸當也。

    補瀉反則病益篤。

    而有實實虛虛之患。

    可不謹歟。

     七十四難曰。

    經言。

    春刺井。

    夏刺滎。

    季夏刺俞。

    秋刺經。

    冬刺合者。

    何謂也。

    然。

    春刺井者。

    邪在肝。

    夏刺滎者。

    邪在心。

    季夏刺俞者。

    邪在脾。

    秋刺經者。

    邪在肺。

    冬刺合者。

    邪在腎。

     〔楊〕經雲。

    冬刺井。

    春刺滎。

    此乃雲春刺井。

    夏刺滎。

    理極精奇。

    是變通之義也。

    〔滑〕滎俞之系四時者。

    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按楊注所引經文。

    見於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其肝心脾肺腎。

    而繫於春夏秋冬者。

    何也。

    然。

    五藏一病。

    輒有五也。

    假令肝病。

    色青者肝也。

    臊臭者肝也。

    喜酸者肝也。

    喜呼者肝也。

    喜泣者肝也。

    其病眾多。

    不可盡言也。

    四時有數。

    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

    針之要妙。

    在於秋毫者也。

     〔滑〕五藏一病。

    不止於五。

    其病尤眾多也。

    雖其眾多。

    而四時有數。

    故病繫於春夏秋冬。

    及井滎輸經合之屬也。

    用針者。

    必精察之。

    詳此篇文義。

    似有缺誤。

    今且依此解之。

    〔徐〕言病雖萬變。

    而四時實有定數。

    治之之法。

    總不出此。

    其道約易行也。

     七十五難曰。

    經言。

    東方實。

    西方虛。

    瀉南方。

    補北方。

    何謂也。

    然。

    金木水火土。

    當更相平。

    東方木也。

    西方金也。

    木欲實。

    金當平之。

    火欲實。

    水當平之。

    土欲實。

    木當平之。

    金欲實。

    火當平之。

    水欲實。

    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

    則知肝實。

    西方肺也。

    則知肺虛。

    瀉南方火。

    補北方水。

    南方火。

    火者木之子也。

    北方水。

    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

    子能令母實。

    母能令子虛。

    故瀉火補水。

    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經曰。

    不能治其虛。

    何問其餘。

    此之謂也。

     〔丁〕平者。

    調四方虛實之法也。

    〔滑〕金不得平木。

    不字疑衍也。

    。

    東方實西方虛。

    瀉南方補北方者。

    木金火水。

    欲更相平也。

    木火土金水之欲實。

    五行之貪勝而務權也。

    金木水火土之相平。

    以五行所勝。

    而制其貪也。

    經雲。

    一藏不平。

    所勝平之。

    東方實。

    則知西方虛矣。

    若西方不虛。

    則東方安得而過於實邪。

    或瀉或補。

    要亦抑其甚。

    而濟其不足。

    損過就中之道也。

    〔徐〕水勝火。

    木之母。

    勝木之子也。

    子能令母實。

    瀉子則火勢益衰。

    而水得以恣其克伐。

    母能令子虛。

    補母則水勢益旺。

    而火不敢留。

    其有餘如此。

    則火不能剋金。

    而反仰食木之氣以自給。

    使金氣得伸。

    而木日就衰。

    金自能平木也。

    子母二字。

    諸傢俱以木為火之母。

    水為金之子為言。

    義遂難曉。

    觀本文以水勝火三字接下。

    明明即指上文木之子木之母也。

    末句引經言。

    若此義不明。

    則治虛之法且不能。

    安能治他病乎。

    按六十九難雲。

    虛則補母。

    實則瀉子。

    今實則瀉子補母。

    虛則反補其子。

    義雖俱有可通。

    而法則前後互異。

    未知何故。

     按此段諸說未確。

    徐說頗為明備。

    是言金之性本剋木。

    木欲實者。

    當調平之。

    而今金虛不能施其令。

    反為木所淩。

    故補木所母之水。

    則水勢汪洋。

    足以更助金。

    瀉木所子之火。

    火勢既衰。

    必仰救於木。

    木既救之。

    則其過實之勢又衰。

    不暇以淩金。

    金不受淩。

    則虛者必復。

    復則遂得平木之實者矣。

    水既剋火。

    則其勢益實。

    是所以木之母。

    勝木之子。

    而謂之子令母實。

    母令子虛也。

     七十六難曰。

    何謂補瀉。

    當補之時。

    何所取氣。

    當瀉之時。

    何所置氣。

    然。

    當補之時。

    從衛取氣。

    當瀉之時。

    從榮置氣。

    其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當先補其陽。

    而後瀉其陰。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當先補其陰。

    而後瀉其陽。

    榮衛通行。

    此其要也。

     〔滑〕靈樞五十二篇曰。

    浮氣之不循經者。

    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於經者。

    為榮氣。

    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

    以補虛處。

    瀉則從榮置其氣。

    而不用也。

    置。

    猶棄置之置。

    然人病虛實不一。

    補瀉之道。

    亦非一也。

    是以陽氣不足。

    而陰氣有餘。

    則先補陽。

    而後瀉陰以和之。

    陰氣不足。

    而陽氣有餘。

    則先補陰。

    而後瀉陽以和之。

    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

    〔徐〕何所置氣。

    言取何氣以為補。

    而其所瀉之氣。

    則置之何地也。

    從榮置氣。

    謂散其氣於營中也。

    靈終始篇雲。

    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

    後瀉其陰。

    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

    先補其陰。

    後瀉其陽。

    而和之。

    此其說之所本也。

     七十七難曰。

    經言。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者。

    何謂也。

    然。

    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與脾。

    故先實其脾氣。

    無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治已病者。

    見肝之病。

    不曉相傳。

    但一心治肝。

    故曰治已病也。

     〔楊〕五藏得病。

    皆傳其所勝。

    肝病傳脾之類也。

    若當其王時。

    則不受傳。

    即不須行此方也。

     按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見於靈樞逆順篇。

    謂刺邪之未盛與已衰。

    而為其治。

    五藏傳邪之義。

    又見於金匱要略。

     七十八難曰。

    針有補瀉。

    何謂也。

    然。

    補瀉之法。

    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然。

    知為針者。

    信其左。

    不知為針者。

    信其右。

    當刺之時。

    必先以左手。

    厭按所針榮俞之處。

    彈而努之。

    爪而下之。

    其氣之來。

    如動脈之狀。

    順針而刺之。

    得氣因推而內之。

    是為補。

    動而伸之。

    是謂瀉。

    不得氣。

    乃與。

    男外女內。

    不得氣。

    是謂十死不治也。

    (本義。

    經釋。

    無然知之知字。

    ) 〔滑〕彈而努之。

    鼓勇之也。

    努。

    讀若怒也。

    爪而下之。

    掐之稍重。

    皆欲緻其氣之至也。

    氣至指下。

    如動脈之狀。

    乃乘其至而刺之。

    順。

    猶循也。

    乘也。

    停針待氣。

    氣至針動。

    是得氣也。

    此段越人心法。

    非呼吸出內者也。

    氣久而不至。

    乃與。

    男子則淺其針。

    而候之衛氣之分。

    女子則深其針。

    而候之榮氣之分。

    如此而又不得氣。

    是謂其病終不可治也。

    篇中前後二氣字不同。

    不可不辨。

    前言氣之來如動脈狀。

    未刺之前。

    左手所候之氣也。

    後言得氣不得氣。

    針下所候之氣也。

    此自兩節。

    〔徐〕素離合真邪論雲。

    吸則內針。

    無令氣忤。

    候呼引針。

    呼盡乃去。

    大氣皆出。

    故命曰瀉。

    呼盡內針。

    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

    候吸引針。

    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

    推闔其門。

    令神氣存。

    大氣留止。

    故命曰補。

    此呼吸出內之法。

    越人以為其道不盡於此也。

    信其左。

    謂其法全在善用其左手也。

    信其右。

    即呼吸出內針也。

     按音釋。

    厭。

    益涉切。

    非。

    厭。

    壓古通。

    說文曰。

    壓。

    壞也。

    一曰。

    塞補。

    從土厭聲。

    厭按。

    即塞按所針之俞也。

     七十九難曰。

    經言。

    迎而奪之。

    安得無虛。

    隨而濟之。

    安得無實。

    虛之與實。

    若得若失。

    實之與虛。

    若有若無。

    何謂也。

    然。

    迎而奪之者。

    瀉其子也。

    隨而濟之者。

    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

    瀉手心主俞。

    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補手心主井。

    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

    牢濡之意也。

    氣來實牢者為得。

    濡虛者為失。

    故曰若得若失也。

     〔虞〕心病卻瀉手心主俞。

    心者法不受病。

    受病者心包絡也。

    手心主者。

    則手厥陰心包絡也。

    包絡中俞者土也。

    心。

    火也。

    土是火子。

    乃瀉其俞。

    此乃寫子也。

    迎。

    謂取氣。

    奪。

    謂瀉氣也。

    心火井木。

    今補心主之井。

    謂補母也。

    木者火之母也。

    隨。

    謂自衛取氣。

    濟。

    謂補不足之經。

    〔滑〕問辭。

    出靈樞第一篇。

    得。

    求而獲也。

    失。

    縱也。

    遺也。

    其第二篇雲。

    言實與虛。

    若有若無者。

    調實者有氣。

    虛者無氣也。

    言虛與實。

    若得若失者。

    謂補者。

    必然若有得也。

    瀉者。

    恍然若有失也。

    即第一篇之義。

    迎者迎於前。

    隨者隨其後。

    氣來實牢濡虛。

    以隨濟迎奪。

    而為得失也。

    蓋得失有無。

    義實相同。

    互舉之省文爾。

    〔徐〕此子母。

    即以本經井俞所屬。

    五行生剋言。

    非如七十五難。

    指五藏所屬子母也。

    氣。

    指針下之氣也。

    其氣來而充實堅牢為得。

    濡弱虛微為失。

    言得失。

    則有無在其中矣。

     八十難曰。

    經言。

    有見如入。

    有見如出者。

    何謂也。

    然。

    所謂有見如入者。

    謂左手見氣來至。

    乃內針。

    針入見氣盡。

    乃出針。

    是謂有見如入。

    有見如出也。

     〔丁〕欲刺人脈。

    先以左手。

    候其穴中之氣。

    其氣來而內針。

    候氣盡乃出其針者。

    非迎隨補瀉之穴也。

    〔滑〕所謂有見如入下。

    當欠有見如出四字。

    如。

    讀若而。

    孟子書。

    望道而未之見。

    而讀若如。

    蓋通用也。

     八十一難曰。

    經言。

    無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是寸口脈耶。

    將病自有虛實耶。

    其損益奈何。

    然。

    是病非謂寸口脈也。

    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

    肝者木也。

    肺者金也。

    金木當更相平。

    當知金平木。

    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

    用針不補其肝。

    而反重實其肺。

    故曰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楊〕上工治未病。

    知其虛實之原。

    故補瀉而得其宜。

    中工未審傳病之本。

    所治反增其害也。

    〔滑〕肝實肺虛。

    金當平木。

    如七十五難之說。

    若肺實肝虛。

    則當抑金而扶木也。

    中工。

    中常之工。

    猶雲粗工也。

     按自六十九難。

    至此。

    論針法。

    是為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