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下

關燈
之氣。

    皆上於頭。

    蓋本逆順肥瘦篇義。

    移作此處註解。

    理極明。

    實與經文異緻而同歸也。

     按自三十難至此。

    論藏府。

    是為第三篇。

     四十八難曰。

    人有三虛三實。

    何謂也。

    然。

    有脈之虛實。

    有病之虛實。

    有診之虛實也。

    脈之虛實者。

    濡者為虛。

    緊牢者為實。

    病之虛實者。

    出者為虛。

    入者為實。

    言者為虛。

    不言者為實。

    緩者為虛。

    急者為實。

    診之虛實者。

    濡者為虛。

    牢者為實。

    癢者為虛。

    痛者為實。

    外痛內快。

    為外實內虛。

    內痛外快。

    為內實外虛。

    故曰虛實也。

    (脈經。

    上文濡者。

    作脈來耎者。

    無緊字。

    下文無濡者為虛。

    牢者為實八字。

    ) 〔楊〕藏氣虛精氣脫。

    故多言語也。

    藏氣實邪氣盛。

    故不欲言語也。

    濡者為虛。

    皮膚濡緩也。

    牢者為實。

    皮肉牢強也。

    癢者為虛。

    身體虛癢也。

    身形有痛處。

    皆為實。

    輕手按之則痛。

    為外痛。

    病淺故也。

    重手按之則快。

    為內虛。

    病深故也。

    重手按之則痛。

    為內實。

    病深故也。

    輕手按之則快。

    為外虛。

    病淺故也。

    凡人病。

    按之則痛者。

    皆為實。

    按之則快者。

    皆為虛也。

    〔丁〕陰陽者。

    主其內外也。

    今陽不足。

    陰出乘之。

    在內俱陰。

    故知出者為虛也。

    陰不足。

    陽入乘之。

    在外俱陽。

    故知入者為實也。

    〔滑〕濡者為虛。

    緊牢者為實。

    此脈之虛實也。

    出者為虛。

    是五藏自病。

    由內而之外。

    所謂內傷是也。

    入者為實。

    是五邪所傷。

    由外而之內。

    所謂外傷是也。

    不言者為實。

    以人之邪氣內郁。

    故昏亂而不言也。

    診。

    按也。

    候也。

    按其外而知之。

    非診脈之診也。

    濡者為虛。

    牢者為實。

    脈經無此二句。

    謝氏以為衍文。

    楊氏謂。

    按之皮肉柔濡者為虛。

    牢強者為實。

    然則有亦無害。

    外痛內快。

    為邪盛之在外。

    內痛外快。

    為邪盛之在內矣。

    〔徐〕濡。

    柔弱軟弱也。

    傷寒論雲。

    諸濡亡血。

    又雲。

    濡則衛氣微。

    可見濡為氣血兩虛之候。

    弦勁曰緊。

    堅實曰牢。

    素平人氣象論。

    脈盛而緊曰脹。

    傷寒論雲。

    趺陽脈緊者。

    脾氣強。

    又雲。

    寒則堅牢。

    可見緊牢為邪氣實之候。

    脈不止此二種。

    舉此以類推也。

    緩。

    病來遲也。

    正氣奪。

    而邪氣微。

    則病漸深。

    急。

    病來驟也。

    正氣未病。

    而邪氣盛。

    則病疾速也。

     按自四十八難。

    至六十一難。

    論病。

    是為第四篇。

     四十九難曰。

    有正經自病。

    有五邪所傷。

    何以別之。

    然。

    經言。

    憂愁思慮則傷心。

    形寒飲冷則傷肺。

    恚怒氣逆。

    上而不下。

    則傷肝。

    飲食勞倦。

    則傷脾。

    久坐濕地。

    強力入水。

    則傷腎。

    是正經之自病也。

     〔呂〕心為神。

    五藏之君。

    聰明才智。

    皆由心出。

    憂勞之甚。

    則傷其心。

    心傷神弱也。

    肺主皮毛。

    形寒者。

    皮毛寒也。

    飲冷者。

    傷肺也。

    肺主受水漿。

    水漿不可冷飲。

    肺又惡寒。

    故曰傷也。

    肝與膽為藏府。

    其氣勇。

    故主怒。

    怒則傷也。

    飲食飽胃氣滿。

    脾絡恆急。

    或走馬跳躍。

    或以房勞。

    脈絡裂。

    故傷脾也。

    久坐濕地。

    謂遭憂喪。

    強力者。

    謂舉重引弩。

    入水者。

    謂復溺於水。

    或婦人經水未過。

    強合陰陽也。

    〔虞〕久坐濕地。

    則外濕內感於腎。

    合之風寒。

    發為瘴病。

    強力過用。

    必緻自傷也。

    經脈別論曰。

    持重遠行。

    必傷於腎。

    生氣通天論曰。

    因而強力。

    腎氣乃傷。

    高骨乃壞。

    經脈別論雲。

    度水跌僕。

    喘出於腎與骨也。

    〔滑〕此與靈樞第四篇文。

    大同小異。

    但傷脾一節。

    作若醉入房。

    汗出當風。

    則不同爾。

    謝氏曰。

    飲食勞倦。

    自是二事。

    飽食得者。

    飢飽失時。

    勞倦者。

    勞形力。

    而緻倦怠也。

    此本經自病者。

    病由內作。

    非外邪之幹。

    所謂內傷者也。

    或曰。

    坐濕入水。

    亦從外得之也。

    何為正經自病。

    曰。

    此非天之六淫也。

     何為五邪。

    然。

    有中風。

    有傷暑。

    有飲食勞倦。

    有傷寒。

    有中濕。

    此之謂五邪。

     〔呂〕肝主風。

    心主暑。

    脾主勞倦。

    肺主寒。

    腎主濕。

    此五病從外來也。

    〔虞〕正經自病。

    亦言飲食勞倦傷脾。

    今五邪亦言飲食勞倦。

    正經病。

    謂正經虛。

    又傷飲食。

    五邪病。

    謂食飲傷於脾。

    而緻病也。

     假令心病。

    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

    其色當赤。

    何以言之。

    肝主色。

    自入為青。

    入心為赤。

    入脾為黃。

    入肺為白。

    入腎為黑。

    肝為心邪。

    故知當赤色也。

    其病身熱。

    脅下滿痛。

    其脈浮大而弦。

     〔呂〕身熱者心。

    滿痛者肝。

    二藏之病證也。

    浮大者心。

    弦者肝。

    二藏脈見應也。

     按辨正條例曰。

    假令肝病。

    注義雲。

    心病。

    按下文肝主色。

    及言自入入心入脾入肺入腎。

    皆主肝而言。

    則知非心病。

    又其文雲。

    其病身熱脅下滿痛。

    皆肝病之證。

    則知注義之非。

    今從補註。

    與權此說反非。

    經釋曰。

    自此以下五段。

    乃舉心之受五邪為言。

    餘四藏可類推也。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

    當惡臭。

    何以言之。

    心主臭。

    自入為焦臭。

    入脾為香臭。

    入肝為臊臭。

    入腎為腐臭。

    入肺為腥臭。

    故知心病傷暑得之也。

    當惡臭。

    其病身熱而煩。

    心痛。

    其脈浮大而散。

     〔呂〕心主暑。

    今傷暑。

    此正經自病。

    不中他邪。

    〔徐〕臭字上。

    以下文推之。

    當有焦字。

    浮大。

    心之本脈。

    散。

    則浮大而空虛無神。

    心之病脈。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

    當喜苦味也。

    虛為不欲食。

    實為欲食。

    何以言之。

    脾主味。

    入肝為酸。

    入心為苦。

    入肺為辛。

    入腎為鹹。

    自入為甘。

    故知脾邪入心。

    為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

    而體重嗜臥。

    四肢不收。

    其脈浮大而緩。

     〔呂〕心主傷熱。

    脾主勞倦。

    今心病。

    以飲食勞倦得之。

    故知脾邪入心也。

    身熱者。

    心也。

    體重者。

    脾也。

    此二藏病證也。

    浮大者。

    心脈。

    緩者。

    脾脈也。

    〔徐〕虛則脾氣不能化谷。

    實則尚能化谷。

    故有能食不能食之分。

    蓋風寒暑濕。

    其氣不殊。

    故無虛實之辨。

     按本義曰。

    虛為不欲食。

    實為欲食。

    二句。

    於上下文。

    無所發明。

    疑錯文也。

    此說不是。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

    當譫言妄語。

    何以言之。

    肺主聲。

    入肝為呼。

    入心為言。

    入脾為歌。

    入腎為呻。

    自入為哭。

    故知肺邪入心。

    為譫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

    灑灑惡寒。

    甚則喘咳。

    其脈浮大而澀。

     〔呂〕身熱者心。

    惡寒者肺。

    此二藏病證也。

    浮大者心脈。

    澀者肺脈也。

    〔紀〕高承德疏雲。

    呼者。

    長呼也。

    歌者。

    歌曲也。

    呻者。

    呻吹也。

    天錫言。

    千金雲。

    肝實令人叫呼不已。

    王冰注。

    呼者。

    叫呼也。

    歌者。

    歌嘆也。

    呻者。

    呻吟也。

    據高疏。

    恐未中理。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

    當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

    腎主液。

    入肝為泣。

    入心為汗。

    入脾為涎。

    入肺為涕。

    自入為唾。

    故知腎邪入心。

    為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

    而小腹痛。

    足脛寒而逆。

    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液。

    舊作濕。

    今從周氏改。

    涎。

    舊作液。

    今從諸注本改之。

    ) 〔呂〕心主暑。

    腎主濕。

    今心病。

    以傷濕得之。

    故知腎邪入心也。

    身熱者。

    心。

    小腹痛者。

    腎。

    腎邪幹心。

    此二藏病證也。

    大者。

    心脈。

    沉濡者。

    腎脈也。

    〔滑〕腎化五液。

    腎為心邪。

    故汗出不可止。

    〔徐〕此以心一經為主病。

    而以各證。

    驗其所從來。

    其義與十難診脈法同。

    以一經為例。

    而餘則準此推廣。

    使其無所不貫。

     五十難曰。

    病有虛邪。

    有實邪。

    有賊邪。

    有微邪。

    有正邪。

    何以別之。

    然。

    從後來者。

    為虛邪。

    從前來者。

    為實邪。

    從所不勝來者。

    為賊邪。

    從所勝來者。

    為微邪。

    自病者。

    為正邪。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

    中風得之。

    為虛邪。

    傷暑得之。

    為正邪。

    飲食勞倦得之。

    為實邪。

    傷寒得之。

    為微邪。

    中濕得之。

    為賊邪。

     〔呂〕心王之時。

    脈當洪大而長。

    反得弦小而急。

    是肝王畢。

    未傳於心。

    奪心之王。

    是肝往乘心。

    故言從後來也。

    肝為心之母。

    母之乘子。

    是為虛邪也。

    心王得脾脈。

    心王畢當傳脾。

    今心王未畢。

    是脾來逆奪其王。

    故言從前來也。

    脾者心之子。

    子之乘母。

    是為實邪。

    心王得腎脈。

    水勝火。

    故是為賊邪也。

    心王反得肺脈。

    火勝金。

    故為微邪也。

    心王之時。

    脈實強太過。

    反得虛微。

    為正邪也。

    心主暑。

    今心自病傷暑。

    故為正邪也。

    脾主勞倦。

    故為實邪。

    肺主寒。

    又畏心。

    故為微邪。

    腎主濕。

    水剋火。

    故為賊邪。

    〔徐〕後。

    謂生我者也。

    邪挾生氣而來。

    則雖進而易退。

    故為虛邪。

    前我生者。

    受我之氣者。

    其力方旺。

    還而相剋。

    其勢必甚。

    故為實邪。

    按素八正神明論雲。

    虛邪。

    八正之虛邪也。

    正邪者。

    身形用力。

    汗出腠理開。

    所中之風也。

    其所謂虛邪。

    乃虛風。

    乃太乙所居之宮。

    從其沖後來者。

    為虛風也。

    正風。

    汗出毛孔開。

    所受之風也。

    其詳見靈九宮八風篇。

    與此所雲虛邪正邪各不同。

    然襲其名。

    而義自別。

    亦無妨也。

     五十一難曰。

    病有欲得溫者。

    有欲得寒者。

    有欲得見人者。

    有不欲得見人者。

    而各不同。

    病在何藏府也。

    然。

    病欲得寒。

    而欲見人者。

    病在府也。

    病欲得溫。

    而不欲得見人者。

    病在藏也。

    何以言之。

    府者陽也。

    陽病欲得寒。

    又欲見人。

    藏者陰也。

    陰病欲得溫。

    又欲閉戶獨處。

    惡聞人聲。

    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

     〔紀〕府為陽。

    陽病則熱有餘。

    而寒不足。

    故飲食衣服居處。

    皆欲就寒也。

    陽主動。

    而應乎外。

    故欲得見人。

    藏為陰。

    陰病則寒有餘。

    而熱不足。

    故飲食衣服居處。

    皆欲就溫也。

    陰主靜。

    而應乎內。

    故欲閉戶獨處。

    而惡聞人聲也。

     五十二難曰。

    府藏發病。

    根本等不。

    然。

    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

    然。

    藏病者。

    止而不移。

    其病不離其處。

    府病者。

    彷彿賁響。

    上下行流。

    居處無常。

    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丁〕藏病為陰。

    陰主靜。

    故止而不移。

    府病為陽。

    陽主動。

    故上下行流。

    居處無常。

     按彷彿。

    與彷彿通。

    說文曰。

    仿。

    相似也。

    從人方聲。

    佛。

    見不審也。

    從人弗聲。

    文選。

    傅毅舞賦曰。

    彷彿神動。

    據此。

    彷彿。

    言府病遊移。

    不審其處也。

    賁響。

    即奔響。

    經釋。

    為賁動有聲。

    是。

    靈樞壽夭剛柔篇曰。

    氣痛時來時去。

    怫愾賁響。

    又百病始生篇曰。

    虛邪之中人也。

    傳舍於腸胃。

    在腸胃之時。

    賁響腹脹。

    多寒則腸鳴。

    楊上善太素經耶傳篇注。

    賁響。

    虛起貌。

     五十三難曰。

    經言。

    七傳者死。

    間藏者生。

    何謂也。

    然。

    七傳者。

    傳其所勝也。

    間藏者。

    傳其子也。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傳肺。

    肺傳肝。

    肝傳脾。

    脾傳腎。

    腎傳心。

    一藏不再傷。

    故言七傳者死也。

    間藏者。

    傳其所生也。

     〔呂〕七。

    當為次。

    字之誤也。

    此下有間字。

    即知上當為次。

    此蓋次傳其所勝藏。

    故其病死也。

     按虞注。

    反以呂為誤。

    非。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脈反四時。

    及不間藏。

    曰難已。

    又標本病傳論曰。

    諸病以次是相傳者。

    皆有死期。

    不可刺。

    間一藏止。

    及至三四藏者。

    乃可刺也。

     假令心病傳脾。

    脾傳肺。

    肺傳腎。

    腎傳肝。

    肝傳心。

    是母子相傳。

    竟而復始。

    如環之無端。

    故言生也。

     〔呂〕間藏者。

    間其所勝藏。

    而相傳也。

    心勝肺。

    脾間之。

    肝勝脾。

    心間之。

    脾勝腎。

    肺間之。

    肺勝肝。

    腎間之。

    腎勝心。

    肝間之。

    此謂傳其所生也。

     五十四難曰。

    藏病難治。

    府病易治。

    何謂也。

    然。

    藏病所以難治者。

    傳其所勝也。

    府病易治者。

    傳其子也。

    與七傳間藏同法也。

     〔滑〕藏病難治者。

    以傳其所勝也。

    府病易治者。

    以傳其所生也。

    雖然。

    此特各舉其一偏而言爾。

    若藏病傳其所生。

    亦易治。

    府病傳其所勝。

    亦難治也。

     五十五難曰。

    病有積有聚。

    何以別之。

    然。

    積者。

    陰氣也。

    聚者。

    陽氣也。

    故陰沉而伏。

    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

    名曰積。

    氣之所聚。

    名曰聚。

    故積者。

    五藏所生。

    聚者。

    六府所成也。

    積者。

    陰氣也。

    其始發有常處。

    其痛不離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

    陽氣也。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滑〕積者。

    五藏所生。

    五藏屬陰。

    陰主靜。

    故其病沉伏。

    而不離其處。

    聚者。

    六府所成。

    六府屬陽。

    陽主動。

    故其病浮動。

    而無所留止也。

    周仲立雲。

    陰沉而伏。

    初亦未覺。

    漸以滋長。

    日積月累。

    是也。

    聚者。

    病之所在。

    與血氣偶然邂逅。

    故無常處也。

    與五十二難意同。

     按靈樞百病始生篇曰。

    積之始生。

    得寒乃生。

    厥乃成積也。

    又曰。

    虛邪之中人也。

    傳舍於腸胃之外。

    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積。

     五十六難曰。

    五藏之積。

    各有名乎。

    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

    肝之積。

    名曰肥氣。

    在左脅下。

    如覆杯。

    有頭足。

    久不愈。

    令人發咳逆?瘧。

    連歲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肺病傳於肝。

    肝當傳脾。

    脾季夏適王。

    王者不受邪。

    肝復欲還肺。

    肺不肯受。

    故留結為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楊〕積。

    畜也。

    言血脈不行。

    積畜成病也。

    凡積者。

    五藏所生也。

    榮氣常行。

    不失節度。

    謂之平人。

    平人者。

    不病也。

    一藏受病。

    則榮氣壅塞。

    故病焉。

    然五藏受病者。

    則傳其所勝。

    所勝適王。

    則不肯受傳。

    既不肯受。

    則反傳所勝。

    所勝復不為納。

    於是則留結成積。

    漸以長大。

    病因成矣。

    肥氣者。

    肥盛也。

    言肥氣聚於左脅之下。

    如覆杯突出。

    如肉肥盛之狀也。

    小兒多有此病。

    按前章有積有聚。

    此章唯出五積之名狀。

    不言諸聚。

    聚者。

    六府之病。

    亦相傳行。

    還如五藏。

    以勝相加。

    故不重言。

    從省約也。

    (積畜。

    舊作積蓋。

    今從本義改訂。

    )〔滑〕咳逆者。

    足厥陰之別。

    貫膈上注肺。

    肝病。

    故胸中咳而逆也。

    內經。

    五藏皆有瘧。

    此在肝為風瘧也。

    抑以瘧為寒熱病。

    多屬少陽。

    肝與之為表裡。

    故雲左脅肝之部。

     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肝脈微急。

    為肥氣。

    在脅下。

    若覆杯。

    ?字說文所無。

    即痎之異構。

    脈經引此段。

    作痎瘧。

    又素問瘧論曰。

    痎瘧皆生於風。

    新校正。

    引太素經注。

    作?瘧。

    說文曰。

    瘧。

    熱寒休作。

    從疒虐。

    虐亦聲。

    痎。

    二日一發瘧。

    從疒亥聲。

     心之積。

    名曰伏梁。

    起齊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久不愈。

    令人病煩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

    腎病傳心。

    心當傳肺。

    肺以秋適王。

    王者不受邪。

    心復欲還腎。

    腎不肯受。

    故留結為積。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滑〕伏梁。

    伏而不動。

    如梁木然。

     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心脈微緩。

    為伏梁。

    在心下。

    上下行。

    時唾血。

    又經筋篇曰。

    手少陰之筋。

    其病內急。

    心承伏梁。

    下為肘綱。

    此並以伏梁為心病。

    而素問腹中論。

    所謂伏梁。

    與此不同。

    說文曰。

    梁。

    水橋也。

    從木從水刅聲。

     脾之積。

    名曰痞氣。

    在胃脘。

    覆大如盤。

    久不愈。

    令人四肢不收。

    發黃疸。

    飲食不為肌膚。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肝病傳脾。

    脾當傳腎。

    腎以冬適王。

    王者不受邪。

    脾復欲還肝。

    肝不肯受。

    故留結為積。

    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楊〕痞。

    否也。

    言否結成積也。

    脾氣虛。

    則胃中熱。

    而引食焉。

    脾病不能通氣行津液。

    故雖食多。

    而羸瘦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溺黃赤安臥者。

    黃疸。

    又曰。

    目黃者黃疸。

    說文曰。

    疸。

    黃病也。

    從疒旦聲。

     肺之積。

    名曰息賁。

    在右脅下。

    覆大如杯。

    久不已。

    令人灑淅寒熱。

    喘咳。

    發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

    心病傳肺。

    肺當傳肝。

    肝以春適王。

    王者不受邪。

    肺復欲還心。

    心不肯受。

    故留結為積。

    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滑〕右脅。

    肺之部。

    肺主皮毛。

    故灑淅寒熱。

    〔徐〕息賁。

    氣息奔迫也。

     按素問陰陽別論曰。

    二陽之病。

    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

    有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

    次注。

    傳為入肺。

    喘息而上奔。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肺脈滑甚。

    為息賁上氣。

    又經筋篇曰。

    手太陰之筋。

    其病甚。

    成息賁喘急吐血。

    又曰。

    手心主之筋。

    其病胸痛息賁。

    此息賁。

    氣息奔逆之謂。

    徐說為得。

    賁。

    奔。

    古通。

    夏小正曰。

    玄駒賁。

    賁者。

    何也。

    走於地中也。

    下文賁豚之賁亦同。

    楊注。

    息。

    長也。

    賁。

    鬲也。

    漸長而逼於鬲。

    本義曰。

    或息或奔。

    並非。

    肺壅。

    甲乙經。

    脈經。

    作肺癰。

    是。

    壅。

    古與癰通。

    素問大奇論曰。

    肺之雍。

    喘而兩胠滿。

    新校正雲。

    肺壅。

    肝壅。

    腎雍。

    甲乙經。

    俱作癰。

     腎之積。

    名曰賁豚。

    發於少腹。

    上至心下。

    若豚狀。

    或上或下無時。

    久不已。

    令人喘逆。

    骨痿少氣。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

    脾病傳腎。

    腎當傳心。

    心以夏適王。

    王者不受邪。

    腎復欲還脾。

    脾不肯受。

    故留結為積。

    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是五積之要法也。

     〔楊〕此病狀似豚。

    而上衝心。

    又有奔豚之氣。

    非此積病也。

    名同而疾異焉。

    〔滑〕令人喘逆者。

    足少陰之支。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故也。

    〔徐〕少腹。

    腎之分。

    至心下。

    言上則至心而止。

    喘逆。

    腎氣上衝也。

    素問逆調論曰。

    腎主臥與喘。

    腎主骨。

    故骨痿。

    下焦不能納氣。

    故少氣。

     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腎脈微急。

    為沉厥奔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