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下

關燈
許。

    可曉以不。

    然。

    五藏者。

    當上關於九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

    鼻和則知香臭矣。

    肝氣通於目。

    目和則知白黑矣。

    脾氣通於口。

    口和則知穀味矣。

    心氣通於舌。

    舌和則知五味矣。

    腎氣通於耳。

    耳和則知五音矣。

    五藏不和。

    則九竅不通。

    六府不和。

    則留結為癰。

     〔滑〕謝氏雲。

    本篇問五藏之氣。

    於何發起。

    通於何許。

    答文止言五藏通九竅之義。

    而不及五藏之發起。

    恐有缺文。

    愚按五藏發起。

    當如二十三難流注之義。

    上關九竅。

    靈樞作七竅者是。

    後二句。

    結上起下之辭。

    五藏陰也。

    陰不和則病於內。

    六府陽也。

    陽不和則病於外。

    〔徐〕此段。

    乃靈脈度篇全文。

    止易數字。

    經雲。

    五藏常內關於上七竅也。

     按五行大義曰。

    五藏候在五官。

    口舌二管。

    共在一處。

    餘不共者。

    口是脾候。

    脾。

    土也。

    舌是心候。

    心。

    火也。

    共處者土。

    寄治於火鄉也。

    舌在口內者。

    火於五行不常見也。

    須之則有。

    不用則隱。

    如舌在口內。

    開口即見。

    閉口則藏。

    又心為身之主貴。

    故在內也。

    又曰。

    肝主目者。

    肝。

    木藏也。

    木是陽。

    東方顯明之地。

    眼目亦光顯照了。

    故通乎目。

    腎主耳者。

    腎。

    水藏。

    水。

    陰也。

    北方陰暗之地。

    耳能聽聲。

    聲是陰微之象。

    故通乎耳。

    以鼻應肺者。

    鼻以空虛納氣。

    肺亦虛而受氣故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心主舌。

    又曰。

    在竅為舌。

    次注。

    舌所以司辨五味也。

    金匱真言論雲。

    南方赤色。

    入通於心。

    開竅於耳。

    尋其為竅。

    則舌義便乖。

    以其主味。

    故雲舌也。

     邪在六府。

    則陽脈不和。

    陽脈不和。

    則氣留之。

    氣留之。

    則陽脈盛矣。

    邪在五藏。

    則陰脈不和。

    陰脈不和。

    則血留之。

    血留之。

    則陰脈盛矣。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得相營也。

    故曰格。

    陽氣太盛。

    則陰氣不得相營也。

    故曰關。

    陰陽俱盛。

    不得相營也。

    故曰關格。

    關格者。

    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徐〕此篇自首至此。

    皆靈樞脈度篇原文。

    而將關格二字。

    陰陽倒置。

    脈度篇雲。

    陰氣太盛。

    陽氣不能營。

    故曰關。

    陽氣太盛。

    陰氣不能營。

    故曰格。

    素問六節藏象論雲。

    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

    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

    靈樞終始篇雲。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

    脈口四盛。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陰。

    溢陰為內關。

    經文並無以陰盛為格。

    陽盛為關者。

    不知傳寫之誤。

    抑越人之易經文也。

     經言。

    氣獨行於五藏。

    不營於六府者。

    何也。

    然。

    氣之所行也。

    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故陰脈營於五藏。

    陽脈營於六府。

    如環之無端。

    莫知其紀。

    終而復始。

    其不覆溢。

    人氣內溫於藏府。

    外濡於腠理。

     〔滑〕此因上文營字之意。

    而推及之也。

    亦與靈樞十七篇文。

    大同小異。

    所謂氣獨行於五藏。

    不營於六府者。

    非不營於六府也。

    謂在陰經。

    則營於五藏。

    在陽經則營於六府。

    脈氣周流。

    如環無端。

    則無關格覆溢之患。

    而人之內得以溫於藏府。

    外得以濡於腠理矣。

     三十八難曰。

    藏唯有五。

    府獨有六者。

    何也。

    然。

    所以府有六者。

    謂三焦也。

    有原氣之別焉。

    主持諸氣。

    有名而無形。

    其經屬手少陽。

    此外府也。

    故言府有六焉。

     〔楊〕三焦無內者。

    惟有經脈。

    名手少陽。

    故曰外府也。

    〔滑〕三焦主持。

    為原氣別使者。

    以原氣賴其導引。

    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

    無或間斷也。

    外府。

    指其經手少陽而言。

    蓋三焦外有經。

    而內無形。

    故雲。

    詳見六十六難。

     三十九難曰。

    經言。

    府有五。

    藏有六者。

    何也。

    然。

    六府者。

    正有五府也。

    然。

    五藏亦有六藏者。

    謂腎有兩藏也。

    其左為腎。

    右為命門。

    命門者。

    謂精神之所舍也。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其氣與腎通。

    故言藏有六也。

    府有五者。

    何也。

    然。

    五藏各一府。

    三焦亦是一府。

    然不屬於五藏。

    故言府有五焉。

     〔滑〕前篇言藏有五。

    府有六。

    此言府有五藏有六者。

    以腎之有兩也。

    腎之兩。

    雖有左右命門之分。

    其氣相通。

    實皆腎而已。

    府有五者。

    以三焦配合手心主也。

    合諸篇而觀之。

    謂五藏五府可也。

    五藏六府亦可也。

    六藏六府亦可也。

     四十難曰。

    經言。

    肝主色。

    心主臭。

    脾主味。

    肺主聲。

    腎主液。

    鼻者肺之候。

    而反知香臭。

    耳者腎之候。

    而反聞聲。

    其意何也。

    然。

    肺者西方金也。

    金生於巳。

    巳者南方火也。

    火者心。

    心主臭。

    故令鼻知香臭。

    腎者北方水也。

    水生於申。

    申者西方金。

    金者肺。

    肺主聲。

    故令耳聞聲。

     〔楊〕五行有相因成事。

    有常體成事者。

    至如肺腎二藏。

    相因成也。

    其餘三藏。

    自成之也。

     按五行大義曰。

    五行非直性相雜。

    當方亦有雜義。

    南方丙丁巳午未丙火也。

    丁中有雜水。

    巳中有生金。

    西方庚辛申酉戌庚金也。

    辛中有雜火。

    申中有生水。

     四十一難曰。

    肝獨有兩葉。

    以何應也。

    然。

    肝者東方木也。

    木者春也。

    萬物始生。

    其尚幼小。

    意無所親。

    去太陰尚近。

    離太陽不遠。

    猶有兩心。

    故有兩葉。

    亦應木葉也。

     〔楊〕肝者。

    據大葉言之。

    則是兩葉也。

    若據小葉言之。

    則多葉矣。

    〔徐〕何應。

    謂其義何所應也。

    下條雲。

    肝有七葉。

    蓋於兩葉中細分之。

    左則三岐。

    右則四岐也。

    其尚幼小。

    言物皆生於春。

    其體皆幼。

    肝應乎其時。

    得萬物初生之體。

    非謂春時肝始生也。

    素金匱真言論雲。

    陽中之陽。

    心也。

    陰中之陰。

    腎也。

    陰中之陽。

    肝也。

    腎水太陰。

    為肝之母。

    心火太陽。

    為肝之子。

    肝為陰中之陽。

    居腎之上心之下。

    故曰尚近不遠也。

    無親。

    謂不專屬也。

    兩心或從乎陽。

    或從乎陰也。

    下文肝有七葉。

    左三葉奇數。

    從陽之義。

    右四葉偶數。

    從陰之義。

    然凡木之甲拆。

    皆兩葉。

    此乃木之本體。

    故肝與之相應。

     四十二難曰。

    人腸胃長短。

    受水穀多少。

    各幾何。

    然。

    胃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穀三鬥五升。

    其中常留谷二鬥。

    水一鬥五升。

    小腸大二寸半。

    徑八分。

    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受谷二鬥四升。

    水六升三合。

    合之大半。

    迴腸大四寸。

    徑一寸半。

    長二丈一尺。

    受谷一鬥。

    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

    徑二寸半。

    長二尺八寸。

    受谷九升三合。

    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

    合受水穀八鬥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腸胃長短。

    受水穀之數也。

     〔楊〕凡人食入於口。

    而聚於胃。

    故經雲。

    胃者水穀之海。

    胃中谷熟。

    則傳入小腸也。

    小腸受胃之谷。

    而傳入於大腸。

    分谷三分有二為大半。

    有一為少半。

    迴腸者。

    大腸也。

    受小腸之谷。

    而傳入於廣腸焉。

    廣腸者。

    ?腸也。

    一名肛門。

    受大腸之谷而傳出。

    〔虞〕水穀自胃有三鬥五升。

    傳入小腸。

    則谷剩四鬥。

    水少八升六合。

    合之少半。

    又傳入大腸。

    水穀之數。

    比之在胃。

    各減一半。

    至此則水分入膀胱。

    谷傳入肛門也。

    〔徐〕大。

    言其四圍。

    徑。

    言其口之廣。

    凡圓形者。

    徑一則圍三。

    故圍大一尺五寸。

    則徑五寸也。

    胃在腹中。

    其形盤曲而生。

    故曰橫屈。

    按以圍三徑一之法約之。

    則大四寸者。

    徑當一寸二分。

    分之少半。

    迴腸雲一寸半。

    疑誤。

    又廣腸大八寸。

    則不止二寸半。

    當得二寸六分。

    分之大半。

    下文雲。

    徑二寸大半為是。

    此疑誤脫大字。

    廣腸止雲受谷。

    而不及水。

    義最精細。

    蓋水穀入大腸之時。

    已別泌精液。

    入於膀胱。

    惟糟粕傳入廣腸。

    使從大便出。

    故不雲受水多少也。

    凡總上受水穀之數。

    靈平人絕谷篇雲。

    九鬥二升一合。

    合之大半。

    乃為合數。

    而此所雲。

    與上文不符。

    或傳寫之誤。

     按史記項羽本紀曰。

    漢有天下大半。

    注。

    韋昭雲。

    凡數三分有二為大半。

    一為少半。

     肝重四斤四兩。

    左三葉右四葉。

    凡七葉。

    主藏魂。

    心重十二兩。

    中有七孔三毛。

    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兩。

    扁廣三寸。

    長五寸。

    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

    溫五藏。

    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兩。

    六葉兩耳。

    凡八葉。

    主藏魄。

    腎有兩枚。

    重一斤一兩。

    主藏志。

     〔徐〕散膏。

    津液之不凝者。

    裹血。

    謂統之使不散也。

    垂下為葉。

    旁出為耳。

    是肺共成八葉。

     按說文曰。

    銖。

    十分黍之重也。

    從金朱聲。

    又曰。

    二十四銖為一兩。

    從一?冂從平分。

    ?冂從亦聲。

    漢律曆志曰。

    權者。

    銖兩斤鈞石也。

    所以稱物平施。

    知輕重也。

    本起於黃鐘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

    黍。

    重十二銖。

    兩之為兩。

    二十四銖為兩。

    十六兩為斤。

     膽在肝之短葉間。

    重三兩三銖。

    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二兩。

    紆曲屈伸。

    長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盛谷二鬥。

    水一鬥五升。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長三丈二尺。

    廣二寸半。

    徑八分。

    分之少半。

    左回疊積十六曲。

    盛谷二鬥四升。

    水六升三合。

    合之大半。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

    長二丈一尺。

    廣四寸。

    徑一寸。

    當齊右回十六曲。

    盛谷一鬥。

    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兩二銖。

    縱廣九寸。

    盛溺九升九合。

     〔紀〕紆曲屈伸者。

    言其使物往而復有也。

    雖能屈留其物。

    而不得久停。

    復伸去之。

    故曰紆曲屈伸。

    〔徐〕靈腸胃篇雲。

    迴腸當臍。

    左環回周。

    葉積而下回運環。

    反十六曲。

    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其長短受盛。

    與經文俱同。

    水從大腸。

    滲入膀胱。

    則為溺。

    不與谷同居。

    故不曰水。

    而曰溺。

     口廣二寸半。

    唇至齒長九分。

    齒以後至會厭。

    深三寸半。

    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

    長七寸。

    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

    廣二寸半。

    至胃長一尺六寸。

    喉嚨重十二兩。

    廣二寸。

    長一尺二寸。

    九節。

    肛門重十二兩。

    大八寸。

    徑二寸大半。

    長二尺八寸。

    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合之一。

     〔楊〕咽。

    嚥也。

    言可以嚥物也。

    又謂之嗌。

    言氣之流通厄要之處也。

    咽為胃之系也。

    故經雲。

    咽主地氣。

    喉嚨。

    空虛也。

    言其中空虛。

    可以通氣息焉。

    即肺之系也。

    呼吸之道路。

    故經雲。

    喉主天氣。

    肛。

    釭也。

    言其處似車釭形。

    故曰肛門。

    即廣腸之門也。

    又名?腸。

     按靈樞憂恚無言篇曰。

    咽喉者。

    水穀之道也。

    喉嚨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四十三難曰。

    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

    何也。

    然。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鬥。

    水一鬥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

    一行二升半。

    日中五升。

    七日五七三鬥五升。

    而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

    水穀津液俱盡。

    即死矣。

     〔楊〕圊。

    厠也。

    〔徐〕日中五升。

    靈平人絕谷篇。

    作一日中五升。

    言一日之中。

    共去五升也。

     按先子曰。

    三鬥五升。

    兼水穀而為言。

    然漢書食貨志曰。

    今一夫挾五口食。

    人月一石半。

    則知人一日食五升也。

    又後漢南蠻傳曰。

    計人稟五升。

    注。

    古升小。

    故曰五升也。

    據此七日得三鬥五升。

    則水飲不預焉。

    七日益以陰陽五行之數論之耳。

    七日不食。

    豈有死者乎。

     四十四難曰。

    七衝門何在。

    然。

    唇為飛門。

    齒為戶門。

    會厭為吸門。

    胃為賁門。

    太倉下口為幽門。

    大腸小腸會為闌門。

    下極為魄門。

    故曰七衝門也。

     〔楊〕會厭為吸門者。

    會厭為五藏音聲之門戶。

    故雲會厭為吸門也。

    胃為賁門。

    賁者。

    膈也。

    胃氣之所出也。

    胃出穀氣以傳肺。

    肺在膈上。

    故以胃為賁門也。

    太倉下口為幽門。

    太倉者。

    胃也。

    胃之下口。

    在齊上三寸。

    既幽隱之處。

    故曰幽門也。

    〔丁〕齒為戶門者。

    為關鍵開合。

    五穀由此摧廢出入也。

    會厭為吸門者。

    咽喉為水穀下時。

    厭按呼吸也。

    大腸小腸會為闌門。

    會者。

    合也。

    大腸小腸合會之處。

    分闌水穀精血。

    各有所歸。

    故曰闌門也。

    〔滑〕會厭。

    謂咽嗌會合也。

    厭。

    猶掩也。

    謂當咽物時。

    合掩喉嚨。

    不使食物誤入。

    以阻其氣之噓吸出入也。

     按衝門者。

    承上文謂水穀通行之門也。

    楊注以沖為通。

    是也。

    然言藏府之氣。

    通出之所。

    則未盡。

    本義曰。

    沖。

    衝要之沖。

    亦非經旨。

    唇為飛門者。

    飛。

    古與扉通。

    素問皮部論曰。

    陽明之陽。

    名曰害蜚。

    是亦闔扉之義。

    說文曰。

    戶。

    護也。

    半門曰戶。

    象形。

    扉。

    戶扇也。

    從戶非聲。

    蓋齒為戶門。

    則唇為之扇。

    故曰扉門。

    靈樞憂恚無言篇曰。

    口唇者。

    音聲之扇也。

    諸病源候論。

    作音聲之扉。

    諸注。

    為飛動之義。

    未免傅會。

    胃為賁門者。

    楊注。

    賁者膈也。

    為是。

    膈。

    即防隔濁氣之謂。

    賁亦與墳通。

    而義與隔同。

    爾雅曰。

    墳。

    大防也。

    注。

    謂隄也。

    可以證矣。

    素問繆刺論曰。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

    令人善怒。

    氣上走賁上。

    新校正雲。

    是氣上走鬲上也。

    靈樞經筋篇曰。

    手太陰之筋。

    下絡胸裡。

    散貫賁合賁。

    下抵季脅。

    脈要精微論曰。

    尺。

    中附上。

    內以候鬲。

    次注。

    肝主賁。

    賁。

    鬲也。

    是亦以膈稱賁也。

    (或曰。

    既有防隔之義。

    不可又謂之門。

    曰。

    漢書溝洫志。

    九河之名。

    有鬲津。

    顏師古雲。

    鬲津。

    言其陝小可鬲以為津而度也。

    鬲。

    與隔同。

    據此賁門鬲津。

    其義相同。

    )丁注曰。

    言若虎賁圍繞之象。

    本義曰。

    物之所賁響也。

    與奔同。

    俱為強解。

    靈樞脹論曰。

    胃者。

    太倉也。

    說文曰。

    倉。

    谷藏也。

    倉黃取而藏之。

    故謂之倉。

    大腸小腸。

    會為闌門者。

    楊注。

    為遺失之義。

    考僧玄應一切經音義。

    引通俗文曰。

    縱出曰蘭。

    是其所據。

    然不若丁注為確。

    說文曰。

    闌。

    門遮也。

    從門柬聲。

    下極為魄門者。

    先子曰。

    謂糟粕之所出也。

    魄。

    古與粕通。

    莊子天道篇曰。

    古人之糟魄已夫。

    釋文雲。

    司馬彪雲。

    爛食曰粕。

    一雲。

    糟爛為魄。

    又作粕。

    素問五藏別論曰。

    魄門亦為五藏使。

    水穀不得久藏。

    楊注曰。

    肛門。

    是肺氣之所出也。

    肺藏使。

    故曰魄門。

    本義曰。

    魄門。

    亦取幽陰之義。

    經釋曰。

    飲食至此。

    精華已去。

    止存形質。

    故曰魄門。

    即所謂鬼門也。

    此說並誤。

     四十五難曰。

    經言八會者。

    何也。

    然。

    府會大倉。

    藏會季脅。

    筋會陽陵泉。

    髓會絕骨。

    血會鬲俞。

    骨會大杼。

    脈會大淵。

    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

    熱病在內者。

    取其會之氣穴也。

     〔楊〕人藏府筋骨髓血脈氣。

    此八者。

    皆有會合之穴。

    若熱病在於內。

    則於外取其所會之穴。

    以去其疾也。

    季脅。

    章門穴也。

    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者。

    膻中穴也。

    〔丁〕季脅。

    軟肋之名。

    〔滑〕太倉。

    一名中脘。

    在齊上四寸。

    六府取稟於胃。

    故為府會。

    季脅。

    章門穴也。

    在大橫外直齊季肋端。

    為脾之募。

    五藏取稟於脾。

    故為藏會。

    足少陽之筋。

    結於膝外廉。

    陽陵泉也。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又膽與肝為配。

    肝者筋之合。

    故為筋會。

    絕骨。

    一名陽輔。

    在足外踝上四寸。

    輔骨前。

    絕骨端。

    如前三分。

    諸髓皆屬於骨。

    故為髓會。

    鬲俞。

    在背第七椎下。

    去脊兩旁各一寸半。

    足太陽脈氣所發也。

    太陽多血。

    又血乃水之象。

    故為血會。

    大淵。

    在掌後陷中動脈。

    即所謂寸口者脈之大會也。

    四明陳氏曰。

    髓會絕骨。

    髓屬於腎。

    腎主骨。

    於足少陽無所關。

    腦為髓海。

    腦有枕骨穴。

    則當會枕骨。

    絕骨誤也。

    血會鬲俞。

    血者心所統。

    肝所藏。

    鬲俞在七椎下兩旁。

    上則心俞。

    下則肝俞。

    故為血會。

    〔徐〕絕骨屬足少陽。

    即懸鐘穴。

    在外踝上四寸。

    靈經脈篇。

    論足少陽之脈雲。

    是主骨。

    蓋諸髓皆屬於骨。

    故為絕骨。

    大杼屬足太陽。

    在項後第一椎下。

    去脊旁一寸半。

    靈海論雲。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

    其輸在於大杼。

    動輸篇雲。

    衝脈。

    與腎之大絡。

    起於腎下。

    蓋腎主骨。

    膀胱與腎合。

    故為骨會。

    三焦外。

    謂在焦膜之外。

    兩乳內。

    謂兩乳之中。

    任脈之所過。

    即膻中穴也。

    靈經脈篇。

    手少陽之脈。

    是主氣。

    又海論雲。

    膻中者。

    為氣之海。

    故為氣會。

     按經釋。

    以絕骨為懸鐘。

    誤。

    辨正條例曰。

    三焦。

    證以註文。

    穴在膻中。

    即上焦之分。

    所言三者。

    乃字之誤。

    辨正作上。

    本義曰。

    謝氏雲。

    三焦。

    當作上焦。

    此未為得。

    蓋三焦直指上焦而言。

    若內經專稱下焦為三焦矣。

     四十六難曰。

    老人臥而不寐。

    少壯寐而不寤者。

    何也。

    然。

    經言。

    少壯者。

    血氣盛。

    肌肉滑。

    氣道通。

    榮衛之行。

    不失於常。

    故晝日精。

    夜不寤。

    老人血氣衰。

    氣肉不滑。

    榮衛之道澀。

    故晝日不能精。

    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楊〕衛氣者。

    晝日行於陽。

    陽者身體也。

    夜行於陰。

    陰者腹內也。

    人目開。

    衛氣出則寤。

    入則寐。

    少壯者。

    衛氣行不失於常。

    故晝得安靜。

    而夜得穩眠也。

    老者衛氣出入。

    不得應時。

    故晝不得安靜。

    夜不得寐也。

    精者。

    靜也。

    靜。

    安也。

     按說文曰。

    寐。

    臥也。

    從夢省未聲。

    寤寐覺而有信。

    曰寤。

    從夢省五聲。

    一曰。

    晝見而夜夢也。

    精字訓靜。

    未妥。

    精。

    目之明也。

    出於荀子解蔽篇。

    用精惑也注。

     四十七難曰。

    人面獨能耐寒者。

    何也。

    然。

    人頭者。

    諸陽之會也。

    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

    獨諸陽脈。

    皆上至頭耳。

    故令面耐寒也。

     〔徐〕靈逆順肥瘦篇曰。

    手之三陰。

    從藏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此之謂也。

    按此章問答。

    亦本靈邪氣藏府病形篇。

    經文雲。

    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於面。

    而走空竅。

    又雲。

    其皮厚其肉堅。

    故天熱甚寒。

    不能勝之也。

    此改作諸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