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下

關燈
三十難曰。

    榮氣之行。

    常與衛氣相隨不。

    然。

    經言。

    人受氣於谷。

    谷入於胃。

    乃傳於五藏六府。

    五藏六府。

    皆受於氣。

    其清者為榮。

    濁者為衛。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榮周不息。

    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

    如環之無端。

    故知榮衛相隨也。

     〔楊〕衛者。

    護也。

    此是人之慓悍之氣。

    行於經脈之外。

    晝行於身。

    夜行於藏。

    衛護人身。

    故曰衛氣。

    凡人陰陽二氣。

    皆會於頭手足。

    流轉無窮。

    故曰。

    如環之無端也。

    〔滑〕此篇。

    與靈樞第十八篇。

    岐伯之言同。

    但谷入於胃。

    乃傳與五藏六府。

    五藏六府。

    皆受於氣。

    靈樞。

    作谷入於胃。

    以傳與肺。

    五藏六府。

    皆以受氣。

    為少殊爾。

    皆受於氣之氣。

    指水穀之氣而言也。

    夫以用而言。

    則清氣為榮者。

    濁中之清者也。

    濁氣為衛者。

    清中之濁者也。

    以體而言。

    則清之用。

    不離乎濁之體。

    濁之用。

    不離乎清之體。

    故謂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

    亦可也。

    謂榮濁衛清。

    亦可也。

    紀氏亦雲素問。

    榮者水穀之精氣。

    則清。

    衛者水穀之悍氣。

    則濁。

    精氣入於脈中則濁。

    悍氣行於脈外則清。

    或問。

    三十二難雲。

    血為榮。

    氣為衛。

    此則榮衛皆以氣言者。

    何也。

    曰。

    經雲。

    榮者水穀之精氣。

    衛者水穀之悍氣。

    又雲。

    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

    蓋統而言之。

    則榮衛皆水穀之氣所為。

    故悉以氣言可也。

    析而言之。

    則榮為血。

    而衛為氣。

    固自有分。

    是故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猶水澤之於川澮。

    風雲之於大虛也。

     按自三十難。

    至四十七難。

    論藏府。

    是為第三篇。

    。

    榮。

    營同。

    環周之義也。

    靈樞。

    有五十營篇。

    釋人氣通行之數。

    又營氣篇曰。

    營氣之道。

    內谷為寶。

    谷入於胃。

    乃傳之肺。

    流溢於中。

    布散於外。

    精專者行於經隧。

    常營無已。

    終而復始。

    又營衛生會篇。

    及此段。

    有榮周不息之語。

    其義並同。

    而查說文曰。

    營。

    市居也。

    從宮熒省聲。

    據此與環周之義不葉。

    蓋營。

    古讀如環。

    韓非子五蠹篇曰。

    蒼頡之作書也。

    自環者謂之私。

    背私者謂之公。

    說文。

    引韓非。

    作自營為厶。

    背厶為公。

    漢書地理志曰。

    臨菑。

    名營丘。

    故齊詩雲。

    子之營。

    遭我虖嶩之間兮。

    顏師古注。

    齊國風營詩之辭也。

    毛詩作還。

    齊詩作營。

    是其音通。

    則義相藉者。

    營衛之營。

    亦與環同義。

    靈樞脈度篇曰。

    蹻脈者。

    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

    氣並相還。

    則為濡目。

    氣不榮。

    則目不合。

    是還(與環通)榮互用。

    則又可以證焉。

    楊注。

    榮者榮華。

    營者經營。

    並乖經旨。

    說文曰。

    衛。

    宿衛也。

    從韋從幣從行。

    行。

    列衛也。

    夫氣之在外為護。

    謂之衛。

    在內周流。

    謂之營。

    素問痹論曰。

    榮者。

    水穀之精氣也。

    和調於五藏。

    灑陳於六府。

    乃能入於脈也。

    故循脈上下。

    貫五藏絡六府也。

    衛者。

    水穀之悍氣也。

    其氣慓疾滑利。

    不能入於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

    熏於肓膜。

    散於胸腹。

    虞注。

    有清濁誤寫之說。

    不可從焉。

     三十一難曰。

    三焦者。

    何稟何生。

    何始何終。

    其治常在何許。

    可曉以不然。

    三焦者。

    水穀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者。

    在心下下膈。

    在胃上口。

    主內而不出。

    其治在膻中。

    玉堂下一寸六分。

    直兩乳間陷者。

    是。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不下。

    主腐熟水穀。

    其治在齊傍。

    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

    主分別清濁。

    主出而不內。

    以傳導也。

    其治在齊下一寸。

    故名曰三焦。

    其府在氣街。

    一本曰沖。

     〔楊〕自膈以上。

    名曰上焦。

    主出陽氣。

    溫於皮膚分肉之間。

    若霧露之溉焉。

    胃上口。

    穴在鳩尾下二寸五分也。

    自齊以上。

    名曰中焦。

    變化水穀之味。

    生血以營五藏六府。

    及於身體。

    中脘。

    在鳩尾下四寸也。

    自齊以下。

    名曰下焦。

    齊下一寸。

    陰交穴也。

    主通利溲便。

    以時下而傳。

    故曰出而不內也。

    氣街者。

    氣之道路也。

    三焦既是行氣之主。

    故雲府在氣街。

    街。

    衢也。

    衢者。

    四達之道焉。

    一本曰沖。

    此非扁鵲之語。

    蓋呂氏再錄之言。

    別本有此言。

    於義不可用也。

    〔虞〕中焦。

    其治在齊傍左右各一寸。

    乃足陽明胃脈所發。

    夾齊。

    乃天樞穴也。

    中焦主脾胃。

    故治在此經中。

    故曰齊傍也。

    三焦其府在氣街。

    針經本名氣衝。

    沖者通。

    與四達之義不殊。

    兩存之可也。

    〔紀〕三焦者。

    稟原氣以資始。

    合胃氣以資生。

    上達胸中而為用。

    往來通貫。

    宣布無窮。

    造化出內。

    作水穀之道路。

    為氣之所終始也。

    靈樞經雲。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

    且如上焦者。

    其氣自下而上散於胸中。

    分布薰蒸於皮膚腠理。

    在胃上口。

    主內物而不令出。

    中焦者。

    其治在臍旁。

    其用在胃中脘。

    中脘者。

    乃十二經所起所會。

    陰陽口完之處。

    故曰脘也。

    素問雲。

    三焦者。

    為決瀆之官。

    其府在氣街者。

    乃原氣所藏之處也。

    夫三焦者。

    焦字從火從隹。

    乃火之臰物也。

    火之性自下而上。

    今三焦始於原氣。

    用於中脘。

    散於膻中。

    亦如火自下而上也。

    故素問雲。

    飲入於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此指中焦也。

    脾胃散精。

    上歸於肺。

    此指上焦也。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此指下焦也。

    然脾肺膀胱。

    既為藏府。

    而又謂三焦。

    人以是知之。

    蓋內有所蘊。

    則曰玄府。

    氣達於外。

    則曰三焦。

    名之為焦者。

    皆得火而發也。

    如此則見三焦上下。

    為水穀之道路。

    作氣之終始也。

    證義雲。

    人受水穀。

    皆納於胃。

    穀氣從胃。

    而納於三焦。

    三焦始傳於肺。

    而遍於十二經。

    則三焦之府在胃中。

    明矣。

    是不在氣街也。

    天錫言。

    三焦為原氣之別使。

    主發用氣街之氣。

    合水穀之氣。

    而達於四旁。

    通十二經絡。

    是府在氣街也明矣。

    證義之言。

    不合本經之意。

    〔滑〕治。

    猶司也。

    猶郡縣治之治。

    謂三焦治所也。

    〔徐〕膀胱上口。

    闌門也。

    清者入於膀胱。

    而為溺。

    濁者入於大腸。

    而為滓穢。

    府猶舍。

    藏聚之義也。

     按白虎通曰。

    三焦者。

    包絡府也。

    水穀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

    故上焦若竅。

    中焦若編。

    下焦若瀆。

    此段經文。

    原於靈樞營衛生會篇。

    而與素問六節藏象論。

    靈樞本藏篇所言。

    有名有狀之三焦。

    素問靈蘭秘典論。

    靈樞本輸篇所言。

    專指下焦氣化之三焦。

    靈樞經脈篇。

    三十八難所言。

    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行之三焦。

    固自不同。

    蓋所謂有名無狀者。

    是也。

    甲乙經曰。

    玉堂。

    一名玉英。

    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任脈氣所發。

    膻中。

    一名元兒。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任脈氣所發。

    說文曰。

    脘。

    胃府也。

    從肉完聲。

    讀若患。

    前段舉五藏六府。

    稟水穀榮衛之氣。

    而相資養。

    為論藏府之首條。

    因及三焦之氣。

    論其發用之理。

    以次之也。

    本義。

    以其府在氣街句為衍。

    非。

    紀注辨之明晰。

     三十二難曰。

    五藏俱等。

    而心肺獨在膈上者。

    何也。

    然。

    心者血。

    肺者氣。

    血為榮。

    氣為衛。

    相隨上下。

    謂之榮衛。

    通行經絡。

    營周於外。

    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五行大義。

    引八十一問。

    作五藏俱等。

    心肺獨在鬲上。

    何。

    對曰。

    心主氣。

    肺主血。

    血行脈中。

    氣行脈外。

    相隨上下。

    故曰營衛。

    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 〔滑〕心榮肺衛。

    通行經絡。

    營周於外。

    猶天道之運於上也。

    鬲者。

    隔也。

    凡人心下有鬲膜。

    與脊脅周迴相著。

    所以遮隔濁氣。

    不使上熏於心肺也。

    〔徐〕素問五藏生成論雲。

    諸血者皆屬於心。

    諸氣者皆屬於肺。

    蓋營行脈中。

    故血為營。

    衛行脈外。

    故氣為衛。

     三十三難曰。

    肝青象木。

    肺白象金。

    肝得水而沉。

    木得水而浮。

    肺得水而浮。

    金得水而沉。

    其意何也。

    然。

    肝者。

    非為純木也。

    乙角也。

    庚之柔。

    大言陰與陽。

    小言夫與婦。

    釋其微陽。

    而吸其微陰之氣。

    其意樂金。

    又行陰道多。

    故令得水而沉也。

    肺者。

    非為純金也。

    辛商也。

    丙之柔。

    大言陰與陽。

    小言夫與婦。

    釋其微陰。

    婚而就火。

    其意樂火。

    又行陽道多。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復沉。

    肝熟而復浮者。

    何也。

    故知辛當歸庚。

    乙當歸甲也。

     〔滑〕紀氏雲。

    肝為陰中之陽。

    陰性尚多。

    不隨於木。

    故得水而沉也。

    肺為陽中之陰。

    陽性尚多。

    不隨於金。

    故得水而浮也。

    此乃言其大者耳。

    若言其小。

    則乙庚丙辛。

    夫婦之道也。

    及其熟而沉浮反者。

    各歸所屈。

    見其本性故也。

    陳氏雲。

    肝屬甲乙木。

    應角音而重濁。

    析而言之。

    則甲為木之陽。

    乙為木之陰。

    合而言之。

    則皆陽也。

    以其屬少陽。

    而位於人身之陰分。

    故為陰中之陽。

    夫陽者必合陰。

    甲乙之陰陽。

    本自為配合。

    而乙與庚通。

    剛柔之道。

    乙乃釋甲之微陽。

    而反樂金。

    故吸受庚金微陰之氣。

    為之夫婦。

    木之性本浮。

    以其受金之氣。

    而居陰道。

    故得水而沉也。

    及熟之。

    則所受金之氣去。

    乙復歸之甲。

    而木之本體。

    自然還浮也。

    肺屬庚辛金。

    應商音而輕清。

    析而言之。

    則庚為金之陽。

    辛為金之陰。

    合而言之。

    則皆陰也。

    以其屬太陰。

    而位於人身之陽分。

    故為陽中之陰。

    夫陰者必合陽。

    庚辛之陰陽。

    本自為配合。

    而辛與丙通。

    剛柔之道。

    辛乃合庚之微陰。

    而反樂夫火。

    故就丙火之陽。

    為之夫婦。

    金之性本沉。

    以其受火之氣炎上。

    而居陽道。

    故得水而浮也。

    及熟之。

    則所受火之氣乃去。

    辛復歸之庚。

    而金之本體。

    自然還沉也。

    愚謂肝為陽。

    陰中之陽也。

    陰性尚多。

    故曰微陽。

    其居在下。

    行陰道也。

    肺為陰。

    陽中之陰也。

    陽性尚多。

    故曰微陰。

    其居在上。

    行陽道也。

    熟則無所樂。

    而反其本矣。

    何也。

    物熟而相交之氣散也。

     按白虎通曰。

    木所以浮。

    金所以沉。

    何。

    子生於母之義。

    肝所以沉。

    肺所以浮。

    何。

    有知者尊其母也。

    又五行大義。

    引白虎通曰。

    甲木畏金。

    以乙妻庚。

    受庚之化。

    木法其本。

    直甲故浮。

    肝法其化。

    直乙故沉。

    庚金畏火。

    以辛妻丙。

    受丙之化。

    金法其本。

    直庚故沉。

    肺法其化。

    直辛故浮。

    (今本白虎通。

    失載。

    ) 三十四難曰。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可曉知以不。

    然。

    十變言。

    肝色青。

    其臭臊。

    其味酸。

    其聲呼。

    其液泣。

    心色赤。

    其臭焦。

    其味苦。

    其聲言。

    其液汗。

    脾色黃。

    其臭香。

    其味甘。

    其聲歌。

    其液涎。

    肺色白。

    其臭腥。

    其味辛。

    其聲哭。

    其液涕。

    腎色黑。

    其臭腐。

    其味鹹。

    其聲呻。

    其液唾。

    是五藏聲色臭味也。

     〔滑〕此五藏之用也。

    聲色臭味下。

    欠液字。

    肝色青臭臊。

    木化也。

    呼。

    出木也。

    味酸。

    曲直作酸也。

    液泣。

    通乎目也。

    心色赤臭焦。

    火化也。

    言陽火也。

    味苦。

    炎上作苦也。

    液汗。

    心主血。

    汗為血之屬也。

    脾色黃臭香。

    土化也。

    歌。

    緩土也。

    一雲。

    脾神好樂。

    故其聲主歌。

    味甘。

    稼穡作甘也。

    液涎。

    通於口也。

    肺色白臭腥。

    金化也。

    哭。

    慘金也。

    味辛。

    從革作辛也。

    液涕。

    通乎鼻也。

    腎色黑臭腐。

    水化也。

    呻。

    吟誦也。

    象水之聲。

    味鹹。

    潤下作鹹也。

    液唾。

    水之屬也。

    四明陳氏雲。

    腎位遠。

    非伸之。

    則氣不得及於息。

    故聲之呻者。

    自腎出也。

    然肺主聲。

    肝主色。

    心主臭。

    脾主味。

    腎主液。

    五藏錯綜。

    互相有之。

    〔徐〕此又本五行而言也。

    十變未詳。

    五藏之聲。

    靈九針篇。

    素宣明五氣篇。

    俱雲心噫。

    肺咳。

    肝語。

    脾吞。

    腎欠而此則為呼言歌哭呻。

    則本之素陰陽應象大論。

    蓋彼以病之所發言。

    此以情之所發言。

    其理一也。

     按說文曰。

    臊。

    豕膏臭也。

    從肉喿聲。

    無聲出涕。

    曰泣。

    從水立聲。

    次。

    慕欲口液也。

    從欠從水。

    玉篇曰。

    次。

    或作涎。

    又說文曰。

    涕。

    泣也。

    從水弟聲。

    洟。

    鼻液也。

    從水夷聲。

    據此。

    此段涕字。

    似當作洟。

    然素問宣明五氣篇曰。

    五藏化液。

    心為汗。

    肺為涕。

    肝為淚。

    脾為涎。

    腎為唾。

    又解精微論曰。

    髓者。

    骨之充也。

    故腦滲為涕。

    又曰。

    涕之與泣者。

    譬如人之兄弟。

    急則但死。

    生則俱生。

    是皆以涕為鼻液。

    則未必可改作也。

     五藏有七神。

    各何所藏耶。

    然。

    藏者。

    人之神氣所舍藏也。

    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脾藏意與智。

    腎藏精與志也。

     〔楊〕肝心肺各一神。

    脾腎各二神。

    五藏合有七神。

     按靈樞本神篇曰。

    生之來。

    謂之精。

    兩精相搏。

    謂之神。

    隨神往來者。

    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

    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

    謂之心。

    心有所憶。

    謂之意。

    意之所存。

    謂之志。

    因慮而處物。

    謂之智。

    說文。

    魂。

    陽氣也。

    從鬼雲聲。

    魄。

    陰神也。

    從鬼白聲。

    昭公七年左傳曰。

    子產雲。

    人生始化白魄。

    既生魄陽曰魂。

    用物精多。

    則魂魄強。

    是以有精爽。

    至於神明。

    又二十五年左傳曰。

    樂祁雲。

    心之精爽。

    是謂魂魄。

    注。

    魄。

    形也。

    陽。

    神明也。

    正義雲。

    初人之生也。

    始變化為形。

    形之神者。

    名之曰魂。

    魂魄。

    神靈之名。

    附形之靈為魄。

    附氣之神為魂也。

    附形之靈者。

    謂初生之時。

    耳目心識。

    手足運動。

    啼呼為聲。

    此則魄之靈也。

    附氣之神者。

    謂精神性識。

    漸有所知。

    此則附氣之神也。

    五行大義曰。

    老子經。

    及素問雲。

    心藏神者。

    神以神明照口為義。

    言心能明瞭萬事。

    神是身之君。

    象火。

    腎藏精者。

    精靈睿知為稱。

    亦是精智氣。

    腎水智巧。

    故精藏焉。

    魂藏肝。

    魄藏肺者。

    魂既屬天。

    天為陽。

    陽主善。

    尚左。

    居肝。

    在東方木位。

    魄既屬地。

    地氣為陰。

    陰主惡。

    尚右。

    故居肺。

    在西方金位。

     三十五難曰。

    五藏各有所。

    府皆相近。

    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

    何謂也。

    經言。

    心榮肺衛。

    通行陽氣。

    故居在上。

    大腸小腸。

    傳陰氣而下。

    故居在下。

    所以相去而遠也。

    又諸府者。

    皆陽也。

    清淨之處。

    今大腸小腸。

    胃與膀胱。

    皆受不淨。

    其意何也。

    然。

    諸府者謂是非也。

    經言。

    小腸者。

    受盛之府也。

    大腸者。

    傳瀉行道之府也。

    膽者。

    清淨之府也。

    胃者。

    水穀之府也。

    膀胱者。

    津液之府也。

    一府猶無兩名。

    故知非也。

     〔滑〕謂諸府為清淨之處者。

    其說非也。

    今大腸小腸。

    胃與膀胱。

    各有受任。

    則非陽之清淨矣。

    各為五藏之府。

    固不得而兩名也。

    蓋諸府。

    體為陽。

    而用則陰。

    經所謂濁陰歸六府。

    是也。

    雲諸府皆陽。

    清淨之處。

    唯膽足以當之耳。

    〔徐〕通行陽氣。

    即營衛之氣。

    靈營衛生會篇雲。

    行陽二十五度。

    行陰二十五度。

    是也。

    陰氣。

    濁氣也。

    謂穢滓所歸也。

     按諸府者。

    謂是。

    非也。

    言清淨之處。

    謂諸府為皆是者。

    則非也。

    唯膽之一府為爾耳。

    楊注謂是非者。

    言諸府各別其所傳化。

    此為是也。

    小腸為府。

    此為非也。

    是殆為強解。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

    則藏者為陰。

    府者為陽。

    靈樞本輸篇曰。

    肺合大腸。

    大腸者。

    傳道之府。

    心合小腸。

    小腸者。

    受盛之府。

    肝合膽。

    膽者。

    中精之府。

    脾合胃。

    胃者。

    五穀之府。

    腎合膀胱。

    膀胱者。

    津液之府也。

     小腸者。

    心之府。

    大腸者。

    肺之府。

    胃者。

    脾之府。

    膽者。

    肝之府。

    膀胱者。

    腎之府。

    小腸。

    謂赤腸。

    大腸。

    謂白腸。

    膽者。

    謂青腸。

    胃者。

    謂黃腸。

    膀胱者。

    謂黑腸。

    下焦所治也。

     〔楊〕腸者。

    取其積貯熟治之義也。

    故以名之。

    〔滑〕此以五藏之色。

    分別五府。

    而皆以腸名之也。

    〔徐〕靈營衛生會篇雲。

    水穀者。

    嘗並居胃中。

    成糟粕。

    而俱下於大腸。

    而成下焦。

    滲而俱下。

    濟泌別汁。

    循下焦。

    而滲入膀胱焉。

    故至府。

    皆下焦之氣所治也。

     按本義曰。

    下焦所治一句。

    屬膀胱。

    此說不可從。

     三十六難曰。

    藏各有一耳。

    腎獨有兩者。

    何也。

    然。

    腎兩者。

    非皆腎也。

    其左者為腎。

    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

    謂精神之所舍。

    原氣之所繫也。

    故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故知腎有一也。

    (謂精神。

    舊作諸神精。

    今據三十九難改訂。

    ) 〔滑〕腎之有兩者。

    以左者為腎。

    右者為命門也。

    男子於此而藏精。

    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也。

    女子於此而系胞。

    是得精而能施化。

    胞則受胎之所也。

    原氣。

    謂齊下腎間動氣。

    人之生命。

    十二經之根本也。

    此篇言非皆腎也。

    三十九難亦言。

    左為腎。

    右為命門。

    而又雲。

    其氣與腎通。

    是腎之兩者。

    其實則一爾。

    〔徐〕靈素並無右腎為命門之說。

    靈根結篇雲。

    太陽根於至陰。

    結於命門。

    命門者。

    目也。

    靈衛氣篇亦雲。

    命門者。

    目也。

    素陰陽離合論雲。

    太陽根於至陰。

    結於命門。

    名曰陰中之陽。

    經文所雲止此。

     按五行大義曰。

    八十一問雲。

    藏各有一。

    腎獨兩者。

    何也。

    左者腎。

    右者命門。

    命門者。

    精神之所會也。

    問雲。

    前解腎陰故雙。

    今言左腎右命門。

    此豈不自乖張乎。

    答曰。

    命門與腎。

    名異形同。

    水藏則體質不殊。

    故雙。

    主陰數為名。

    則左右兩別。

    故各有所主。

    猶如三焦膀胱俱水府。

    不妨兩號。

    此說實得經旨。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

    腎者主水。

    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故五藏盛乃能寫。

    是男子所言藏精也。

    先子曰。

    女子系胞之胞。

    指子宮言焉。

    然說文曰。

    胞。

    兒生裹也。

    從肉從包。

    漢書外戚傳。

    顏師古注曰。

    胞。

    謂胎之衣也。

    即胞衣之義。

    非子宮也。

    唯素問五藏別論曰。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此六者。

    地氣之所生也。

    氣厥論曰。

    胞移熱於膀胱。

    則癃溺血。

    靈樞五音五味篇曰。

    衝脈任脈。

    皆起於胞中雲者。

    與此段同義。

    而古又與脬通。

    見於靈樞五味論。

    史倉公傳。

     三十七難曰。

    五藏之氣。

    於何發起。

    通於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