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上

關燈
一難曰。

    十二經皆有動脈。

    獨取寸口。

    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之法。

    何謂也(脈經。

    法。

    作候。

    ) 〔呂〕是手足經十二脈也。

    〔楊〕凡人兩手足。

    各有三陰脈三陽脈。

    合十二經脈。

    凡脈皆雙行。

    故有六陰六陽也。

    自難曰至此。

    是越人引經設問。

    從然字以下。

    是解釋其義。

    餘悉如此。

    例可知也。

    〔滑〕謂之經者。

    以榮衛之流行。

    經常不息者而言。

    謂之脈者。

    以血理分衺行體者而言也。

    謂凡十二經。

    皆有動脈。

    今置不取。

    乃獨取寸口。

    以決死生吉兇者。

    何耶。

     按一難。

    至二十二難。

    論脈。

    是為第一篇。

    。

    十二經脈動。

    呂楊注詳舉之。

    今不贅也。

    丁曰。

    十二經。

    皆有動脈者。

    即在兩手三部。

    各有會動之脈也。

    此據脈經。

    配藏府脈位於三部者。

    誤矣。

    蓋經中未有此說也。

    滑解脈字。

    本說文。

    (說文。

    原作脈。

    曰。

    從??從血。

    或從肉作脈。

    )為是。

    而又曰。

    脈者陌也。

    欠妥。

    又解經字曰。

    經者。

    徑也。

    此據劉熙釋名藝文。

    未確。

    考經者。

    取經緯之義。

    言脈之正行者。

    故其旁流者。

    謂之絡。

    絡。

    猶緯也。

    (說文曰。

    經。

    織也。

    從糸巠聲。

    緯。

    織橫絲也。

    從糸韋聲。

    ) 然。

    寸口者。

    脈之大會。

    手太陰之脈動也。

    (脈經。

    作動脈。

    ) 〔呂〕太陰者。

    肺之脈也。

    肺為諸藏上蓋。

    主通陰陽。

    故十三經。

    皆會手太陰。

    寸口所以決吉兇者。

    十二經有病見寸口。

    知其何經之動。

    浮沉滑澀。

    春秋逆順。

    知其死生也。

    〔滑〕然者。

    答辭。

    諸篇仿此。

     按素問經脈別論曰。

    權衡以平。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又陰陽別論曰。

    帝雲。

    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岐伯曰。

    胃者。

    水穀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於胃。

    以養五藏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

    皆出於胃。

    見於氣口。

    又玉機真藏論曰。

    五藏者。

    皆稟氣於胃。

    胃者。

    五藏之本。

    藏氣者。

    不能自緻於手太陰。

    必因於胃氣。

    乃至於手太陰也。

    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

    而至於手太陰也。

    靈樞經脈篇曰。

    經脈者。

    常不可見也。

    其虛實也。

    以氣口知之。

    又動輸篇曰。

    經脈十二。

    而手太陰。

    足少陰陽明。

    獨動不休。

    何也。

    岐伯雲。

    是明胃脈也。

    胃為五藏六府之海。

    其清氣上注於肺。

    肺氣從太陰而行之。

    其行也以息往來。

    故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亦再動。

    呼吸不止。

    故動而不已。

    說文曰。

    寸。

    十分也。

    人手卻一寸動脈。

    謂之寸口。

    從又從一。

     人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脈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

    凡一萬三千五百息。

    脈行五十度。

    周於身。

    漏水下百刻。

    榮衛行陽二十五度。

    行陰亦二十五度。

    為一周者。

    故五十度。

    復會於手太陰。

    寸口者。

    五藏六府之所終始。

    故法取於寸口也。

    (脈經。

    復上。

    有而字。

    寸口者。

    作太陰寸口也即六字。

    ) 〔呂〕人一息脈行六寸。

    十息脈行六尺。

    百息脈行六丈。

    千息六十丈。

    萬息六百丈。

    一萬三千五百息。

    合為八百一十丈。

    為一周。

    陽脈出行二十五度。

    陰脈入行二十五度。

    合為五十度。

    脈行周身畢。

    即漏水百刻亦畢也。

    謂一日一夜。

    漏刻盡天明。

    日出東方。

    脈還寸口。

    當復更始也。

    故曰。

    寸口者。

    五藏六府之所終始也。

    〔紀〕榮者血也。

    以榮於中。

    衛者氣也。

    以衛於外。

    脈者領榮衛而行者也。

    且血者陰也。

    其體濡。

    無脈以總之。

    或聚或散。

    烏能同灌於經。

    氣者陽也。

    其體呴。

    無脈以理之。

    或暴或厥。

    烏能固衛於外。

    故脈者惣之。

    便無大過不及。

    今但言榮衛。

    而不言脈者。

    謂脈惣其榮衛而行。

    故言榮衛。

    而不言脈也。

    〔滑〕人。

    謂平人不病。

    而息數勻者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雲。

    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再動。

    呼吸定息。

    脈五動。

    閏以大息。

    命曰平人。

    行陽行陰。

    謂行晝行夜也。

    〔徐〕晝夜有長短。

    此舉其中而言。

    其行陽行陰。

    起止出入之法也。

     按說文曰。

    呼。

    外息也。

    從口乎聲。

    吸。

    內息也。

    從口及聲。

    息。

    喘也。

    從心從自。

    自亦聲。

    漢書揚雄傳注曰。

    息。

    出入氣也。

    周禮司馬政官之職。

    絜壺氏。

    凡軍事懸壺。

    以序聚柝。

    凡喪縣壺以代哭者。

    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晝夜。

    注。

    以水守壺者。

    為沃漏也。

    以火守壺者。

    夜則火視刻數也。

    分以晝夜者。

    異晝夜漏也。

    漏之箭。

    晝夜共百刻。

    冬夏之間。

    有長短焉。

    大史立成法。

    有四十八箭。

    說文曰。

    漏。

    以銅受水刻節。

    晝夜百刻。

    從水屚聲。

     又按此段大旨。

    原於靈樞五十營篇。

    而其說榮衛之行。

    取諸乎靈樞營衛生會篇。

    曰。

    人受氣於谷。

    谷入於胃以傳肺。

    五藏六府。

    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在脈中。

    衛在脈外。

    營周不休。

    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

    行於陽二十五度。

    分為晝夜。

     二難曰。

    脈有尺寸。

    何謂也。

    然。

    尺寸者。

    脈之大要會也。

     〔滑〕人之一身。

    經絡榮衛。

    五藏六府。

    莫不由於陰陽。

    而或過與不及。

    於尺寸見焉。

    故為脈之大要會也。

    一難言寸口為脈之大會。

    以肺朝百脈而言也。

    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

    以陰陽對待而言也。

    〔徐〕要會。

    言切要之地。

    會聚之處也。

     按說文曰。

    尺。

    十寸也。

    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

    十寸為尺。

    尺所以指。

    尺規矩事也。

    從屍從乙。

    乙所以識也。

    周制。

    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

    皆以人之體為法。

    大戴禮王言篇曰。

    布指知寸。

    布手知尺。

    是語固與靈樞骨度篇。

    所謂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不合。

    而此段所分尺寸之法。

    復與骨度篇不同。

    蓋以從尺澤至魚際。

    為一尺一寸。

    分尺寸二部之位也。

     從關至尺。

    是尺內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

    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舊脫口字。

    據脈經。

    及諸本訂補。

    ) 〔呂〕至尺者。

    言從尺至關。

    其脈見一寸。

    而言尺者。

    是其根本。

    寸口長一寸。

    而脈見九分。

    陽數奇。

    陰數偶也。

    〔滑〕從關至尺澤。

    謂之尺。

    尺之內。

    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

    是寸口。

    寸口之內。

    陽之所治也。

    故自魚際穴起。

    一寸之後。

    分為尺。

    自尺澤穴一尺之前。

    分為寸也。

    〔徐〕治。

    理也。

     按說文曰。

    關以木橫持門戶也。

    從門??聲。

    此段關字。

    亦是分界之義。

    非指掌後高骨為關部之謂也。

    蓋以自掌後橫紋至尺澤。

    總為一尺一寸。

    而分其一尺中之一寸近掌者。

    謂之為尺。

    以其一寸中之九分。

    謂之為寸口。

    寸口與尺。

    中間相隔一分之地。

    謂之為關。

    是關為分界之義者。

    可見矣。

    靈樞動輸篇曰。

    魚際者。

    手魚也。

    甲乙經曰。

    尺澤。

    在肘中約上動脈。

    手太陰之所入也。

     故分寸為尺。

    分尺為寸。

     〔丁〕分寸為尺者。

    人從關至尺澤穴。

    當一尺也。

    於其尺內。

    分一寸以代一尺之法。

    是故分寸為尺。

    分尺為寸也。

    〔滑〕分。

    猶別也。

    〔紀〕陰陽者。

    脈之本。

    尺寸者。

    脈之部。

    今二難所論尺寸。

    而不言寸尺者。

    然順陰陽而言也。

    尺為陰。

    寸為陽。

    夫尺寸之部。

    為諸經要會之所。

    可以察病之由來。

    故為脈之要會。

    從關至尺。

    是尺內陰之所治者。

    按傷寒論雲。

    去尺澤一尺。

    名曰尺部。

    是關之後。

    去尺澤穴一尺。

    而取尺之名也。

    關。

    猶隔也。

    自關以下。

    是尺部所屬。

    為陰之所治也。

    又經曰。

    去魚一寸。

    名曰寸口。

    是從關至魚際穴一寸。

    而取寸之名也。

    以關為界。

    自關以上。

    寸口所屬。

    為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

    分尺為寸者。

    從關以上。

    除寸之分。

    下為尺也。

    從關以下。

    除尺之分。

    上為寸也。

     故陰得尺內一寸。

    陽得寸內九分。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

    故曰尺寸也。

    (辨真。

    經釋。

    作尺中。

    ) 〔滑〕老陰之數。

    終於十。

    故陰得尺內之一寸。

    此尺字。

    從關至尺澤。

    通計十寸者而言。

    老陽之數。

    極於九。

    故陽得寸內之九分。

    此寸字。

    指人手卻一寸而言。

    寸為尺之始。

    尺者寸之終。

    雲分寸者。

    以終始對待言。

    其實貯。

    寸得九分。

    尺得一寸。

    皆陰陽之盈數也。

    〔丁〕尺寸之法。

    舊經有注。

    言諸家所傳撰不同。

    執引三寸輒相去一寸。

    以備三才。

    並不見一寸九分之理。

    其一寸九分之法者。

    蓋為尺寸之位。

    各有陰陽始終也。

     案一難說取寸口之法。

    此段則更就其中。

    分尺寸之位。

    而復與十八難分三部之說不同。

    學者不可一例而讀也。

    楊注不察此理。

    妄引諸家脈訣。

    以傳會之。

    並舉藏府配位之說。

    為診候之式。

    不足為據。

    本義據孫思邈說雲。

    自肘腕入至魚際。

    為一尺。

    十分之為十寸。

    取第九分之一寸中。

    為脈尺位。

    若此則更與經旨相左。

    又不可從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按尺寸。

    觀浮沉滑澀。

    而知病所生。

    又脈要精微論曰。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次注。

    尺內。

    謂尺澤之內也。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是皆循按尺膚之法。

    內經未有就寸口分尺位之說。

    學者又不可執彼解此也。

    紀天錫亦辨藏府配位之妄。

    頗為精當。

     三難曰。

    脈有太過。

    有不及。

    有陰陽相乘。

    有覆。

    有溢。

    有關。

    有格。

    何謂也。

    然。

    關之前者。

    陽之動。

    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

    法曰太過。

    減者。

    法曰不及。

    遂上魚為溢。

    為外關內格。

    此陰乘之脈也。

    (脈經。

    諸本。

    動下。

    有也字。

    ) 〔呂〕過者。

    謂脈過九分出一寸。

    名曰太過。

    減者。

    脈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

    此為不及之脈也。

    遂上魚者。

    出一寸至魚際也。

     關以後者。

    陰之動也。

    脈當見一寸而沉。

    過者。

    法曰太過。

    減者。

    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

    為內關外格。

    此陽乘之脈也。

    (脈經。

    作關之後者。

    ) 〔呂〕過者。

    謂脈出過一寸。

    至一分二分三分。

    四分五分。

    此大過之脈也。

    減者。

    謂不滿一寸。

    脈見七分八分。

    或六分五分。

    此為不及之脈。

    〔虞〕陰陽不相榮。

    脈乃上魚入尺。

    故曰覆溢之脈。

    脈既覆溢。

    此由關格所緻。

    本經曰。

    關格者。

    不得盡其命而死也。

    不病亦死。

    〔張〕關。

    無出之由。

    故曰關也。

    格者。

    無入之理。

    故曰格也。

    〔滑〕遂者。

    徑行而直前也。

    謝氏謂遂者。

    直上直下。

    殊無迴旋之生意。

    外關內格。

    謂陽外關不下。

    陰從而內出。

    以格拒之。

    此陰乘陽位之脈也。

    內關外格。

    謂陰內閉而不上。

    陽從而外入。

    以格拒之。

    此陽乘陰位之脈也。

    覆。

    如物之覆。

    由上而傾於下也。

    溢。

    如水之溢。

    由內而出乎外也。

    此篇。

    言陰陽之太過不及。

    雖為病脈。

    猶未至危殆。

    若遂上魚入尺。

    而為覆溢。

    則死脈也。

    此遂字。

    最為切緊。

    蓋承上起下之要言。

    不然則太過不及。

    陰陽相乘。

    關格覆溢。

    渾為一意。

    漫無輕重矣。

     按呂注有一脈四名之說。

    誤矣。

    此段大旨。

    診尺寸以詳陰陽相乘之候。

    而察關格之病也。

    故其設問。

    謂古之論脈者。

    曰太過不及。

    曰陰陽相乘。

    曰覆溢。

    曰關格。

    若是說來。

    各有所異否。

    其答辭。

    始舉關之前後。

    申明陰陽之位。

    而以過之與減。

    解太過不及。

    為脈之形勢。

    以上魚入尺。

    解覆溢為脈之現體。

    而後結其義曰。

    是為關格之病所成。

    何則陰陽各乘其位者。

    非一脈有四名。

    其關格之稱。

    與內經同指病候。

    非為脈名。

    三十七難。

    亦據靈樞脈度篇。

    為陰陽俱盛之病矣。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

    陰陽不相應。

    病名曰關格。

    史倉公傳曰。

    齊侍禦史成自言病頭痛。

    臣意切其脈。

    得肝氣。

    肝氣濁而靜。

    此內關之病也。

    又曰。

    脈法雲。

    病重而脈順清者。

    曰內關。

    內關之病。

    人不知其所痛。

    徐幹中論曰。

    術之於斯民也。

    猶內關之疾也。

    非有痛癢煩苛於身。

    情志慧然。

    不覺疾之已深也。

    然而期日即至。

    則血氣暴竭。

    故內關之疾。

    疾之中夭。

    而扁鵲之所甚惡也。

    是皆陰陽不相營運。

    人不病而死也。

    傷寒論平脈法曰。

    寸口脈浮而大。

    浮為虛。

    大為實。

    在尺為關。

    在寸為格。

    關則不得小便。

    格則吐逆。

    是據此段。

    而申明其證者也。

    此段所診。

    亦是尺寸二部。

    本義為三部之義。

    欠妥。

     故曰覆溢。

    是其真藏之脈。

    人不病而死也。

    (脈經。

    而。

    作自。

    ) 〔丁〕此者。

    是使陰陽不守本位。

    有此覆溢。

    故形不病而死也。

    〔滑〕覆溢之脈。

    乃孤陰獨陽。

    上下相離之診。

    故曰真藏之脈。

    謂無胃氣以和之也。

     案經釋。

    據素問玉機真藏論。

    五藏各有真藏脈。

    以此段為誤。

    然觀本義所解。

    則其義自通。

    楊上善太素注曰。

    無餘物和雜。

    故名真也。

    見於玉機真藏論新校正。

     四難曰。

    脈有陰陽之法。

    何謂也。

    然。

    呼出心與肺。

    吸入腎與肝。

    呼吸之間。

    脾受穀味也。

    其脈在中。

     〔呂〕心肺在膈上。

    藏中之陽。

    故呼其氣出。

    肝腎在膈下。

    藏中之陰。

    故吸其氣入。

    脾者中州。

    主養四藏。

    故曰呼吸以受穀味。

    〔滑〕其脈在中者。

    在陰陽呼吸之中。

     按經釋。

    以受穀味三字。

    為贅辭。

    其說似有理。

     浮者陽也。

    沉者陰也。

    故曰陰陽也。

    心肺俱浮。

    何以別之。

    然。

    浮而大散者。

    心也。

    浮而短澀者。

    肺也。

    腎肝俱沉。

    何以別之。

    然。

    牢而長者。

    肝也。

    按之濡。

    舉指來實者。

    腎也。

    脾者中州。

    故其脈在中。

    是陰陽之法也。

    (脈經。

    濡。

    作軟。

    下有而大二字。

    法也。

    作脈字。

    ) 〔滑〕浮為陽三句。

    此承上文。

    而起下文之義。

    心為陽中之陽。

    故其脈浮而大散。

    肺為陽中之陰。

    其脈浮而短澀。

    肝為陰中之陽。

    其脈牢而長。

    腎為陰中之陰。

    其脈按之濡。

    舉指來實。

    〔楊〕按之有餘。

    舉之不足。

    故曰沉。

    按之不足。

    舉之有餘。

    故曰浮。

    細而遲。

    來往難且散。

    或一止。

    名曰澀。

    按之但覺堅極。

    故曰牢。

    大而長微強。

    按之隱指愊愊然者。

    謂之實。

    〔丁〕脾者。

    中央土也。

    能成養四旁。

    故隨四時而見。

    所以經不言脈之象也。

     按濡。

    即軟字。

    或作耎。

    脈經曰。

    軟脈。

    極軟而浮細。

    注。

    軟。

    一作濡。

    雲濡者。

    如帛衣在水中。

    輕手相得。

     脈有一陰一陽。

    一陰二陽。

    一陰三陽。

    有一陽一陰。

    一陽二陰。

    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

    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

    此言者。

    非有六脈俱動也。

    謂浮沉長短滑澀也。

    浮者陽也。

    滑者陽也。

    長者陽也。

    沉者陰也。

    短者陰也。

    澀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二陽者。

    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

    謂脈來浮滑而長。

    時一沉也。

    所言一陽一陰者。

    謂脈來浮而澀也。

    一陽二陰者。

    謂脈來長而沉澀也。

    一陽三陰者。

    謂脈來沉澀而短。

    時一浮也。

    各以其經所在。

    名病逆順也。

    (脈經。

    此下。

    載六難全文。

    之言。

    作言之。

    此言。

    作經言如此。

    病下。

    有之字。

    ) 〔楊〕過於本位。

    謂之長。

    不及本位。

    謂之短。

    按之往來流利。

    展轉替替然。

    謂之滑也。

    隨春夏秋冬。

    觀其六脈之變。

    則知病之逆順也。

    〔紀〕浮沉者。

    言其位也。

    長短者。

    言其體也。

    故有形則有位。

    有位則知病之虛實。

    知虛實則知病所在。

    然後別陰陽之道。

    虛自內出。

    實自外入。

    〔滑〕又設問答。

    以明陰陽脈見者。

    不單至也。

    惟其不單至。

    故有此六脈相兼而見。

    惟其相兼。

    故有一陰一陽。

    一陽一陰之不同也。

    〔徐〕但浮沉可以相兼。

    而滑澀短長。

    不得並見。

    其經。

    手足三陰三陽也。

    逆順。

    如心脈宜浮。

    腎脈宜沉。

    則為順。

    如心脈反沉。

    腎脈反浮。

    則為逆。

     五難曰。

    脈有輕重。

    何謂也。

    然。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

    與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

    與血脈相得者。

    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

    與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

    與筋平者。

    肝部也。

    按之至骨。

    舉指來疾者。

    腎部也。

    故曰輕重。

    (舊脫腎部之部字。

    今據脈經諸本補。

    ) 〔呂〕菽者。

    豆也。

    言脈之輕重。

    如三豆之重。

    在皮毛之間。

    皮毛者。

    肺氣所行也。

    言肺部也。

    心主血脈。

    次於肺。

    如六豆之重。

    肝主筋。

    又在脾下。

    故次之。

    腎主骨。

    其脈沉至骨。

    故曰腎也。

     按脈經注曰。

    菽者。

    小豆。

    言脈輕如三小豆之重。

    呂氏作大豆。

    據此。

    集註所引。

    誤脫大字也。

    考說文曰。

    尗。

    豆也。

    象尗豆生之形也。

    詩采菽。

    鄭玄注曰。

    菽。

    大豆也。

    又閟宮。

    稙稚菽麥。

    釋文曰。

    菽。

    音叔。

    大豆也。

    禮檀弓。

    啜叔飲水。

    釋文曰。

    叔。

    或作菽。

    音同。

    大豆也。

    蓋古人未以菽為小豆。

    傷寒論舊注亦曰。

    菽。

    小豆。

    誤矣。

    此段借菽以稱輕重者。

    特約略言之。

    謂醫之以指按脈。

    在病者膚肉上。

    覺得其有輕重若此也。

    蓋三部之上。

    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