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一菽之重也。
故合三部。
而稱三菽。
非一部之上若有三菽之重也。
以三乘之。
則若六菽之重者。
三部各有二菽之重。
九菽之重者。
三部各有三菽之重也。
十二菽之重者。
三部各有四菽之重也。
按之至骨。
則其深至矣。
更不復言輕重矣。
東奧服子溫良亦嘗有此說。
先子每稱其精核。
虞庶謝縉孫並謂寸關尺。
各有三菽之重。
乃知肺氣之至。
餘當以類推之。
本義曰。
腎不言菽。
當如十五菽之重。
(此說。
本於十六難呂注。
)經釋曰。
浮而無力為輕。
沉而有力為重。
其說俱乖經旨。
六難曰。
脈有陰盛陽虛。
陽盛陰虛。
何謂也。
然。
浮之損小。
沉之實大。
故曰陰盛陽虛。
沉之損小。
浮之實大。
故曰陽盛陰虛。
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滑〕大抵輕手取之。
陽之分。
重手取之。
陰之分。
不拘何部。
率以是推之。
〔徐〕此與上文脈有陰陽之法不同。
上文言脈之屬於陰屬於陽。
平脈也。
此則言陰分與陽分之脈。
有太過不及也。
七難曰。
經言。
少陽之至。
乍小乍大。
乍短乍長。
陽明之至。
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
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
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
緊細而微。
厥陰之至。
沉短而敦。
此六者。
是平脈邪。
將病脈耶。
然。
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
冬至之後。
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
復得甲子太陽王。
復得甲子太陰王。
復得甲子少陰王。
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呂〕少陽王正月二月。
其氣尚微少。
故其脈來進退無常。
陽明王三月四月。
其氣始萌未盛。
故其脈來浮大而短也。
太陽王五月六月。
其氣大盛。
故其脈來洪大而長。
太陰王七月八月。
乘夏餘陽。
陰氣未盛。
故其脈來緊大而長。
少陰王九月十月。
陽氣衰而陰氣盛。
故其脈來緊細而微也。
厥陰王十一月十二月。
陰氣盛極。
故言厥陰。
其脈來沉短以敦。
敦者。
沉重也。
〔丁〕夫三陰三陽之氣王。
隨六甲以言之。
此法。
按黃帝六節藏象論曰。
天以六六之節成一歲。
其自冬至之後。
或在小寒之初。
或在大寒之後。
〔滑〕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脈。
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
當其時則見其脈也。
歷家之說。
以上古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曆元。
蓋取夫氣朔之分齊也。
然天度之運。
與日月之行。
遲速不一。
歲各有差。
越人所謂冬至之後得甲子。
亦以此歟。
首稱經言二字。
考之樞素無所見。
平人氣象論。
太陽至。
洪大而長。
少陽至。
乍數乍疏。
乍短乍長。
陽明至。
浮大而短。
則雖略其說而不詳。
豈越人之時。
別有所謂上古文字耶。
將內經有之。
而後世文脫耶。
不可知也。
後凡言經言。
無所考者。
義皆仿此。
按脈經曰。
洪脈。
極大在指下。
微脈。
極細而軟。
或欲絕。
若有若無。
細脈。
小大於微。
常有但細耳。
八難曰。
寸口脈平而死者。
何謂也。
然。
諸十二經脈者。
皆繫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
謂十二經之根本也。
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經脈之根。
呼吸之門。
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故氣者人之根本也。
根絕則莖葉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
生氣獨絕於內也。
〔呂〕寸口脈平而死者。
非應四時脈。
其脈狀若平和也。
又曰。
十二經。
皆繫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
為十二經本原也。
夫氣衝之脈者。
起於兩腎之間。
主氣。
故言腎間動氣。
挾任脈。
上至喉咽。
通喘息。
故雲呼吸之門。
上系手三陰三陽。
為支。
下系足三陰三陽。
為根。
故聖人引樹以設喻也。
其生氣之原者。
是三焦之府。
宣行榮衛。
邪不妄入。
故曰守邪之神也。
〔徐〕系。
連屬也。
三焦與腎同候。
而腎屬下焦。
故曰三焦之原。
謂所從出也。
〔滑〕此篇與第一難。
義若相悖。
然各有所指也。
一難以寸口決死生者。
謂寸口為脈之大會。
而穀氣之變見也。
此篇以原氣言也。
人之原氣盛則生。
絕則寸口脈雖平猶死也。
按腎間動氣。
補註。
經釋。
為命門之氣。
本義。
為人所得以生之氣。
不若呂注之長矣。
呂氏去古不遠。
必有師受。
且考之經文。
其言鑿鑿可據矣。
夫腎間。
則衝脈所出之地。
外當乎關元之分。
而三焦氣化之所原也。
其所稱動氣者。
何。
靜者為陰。
動者為陽。
動氣。
則陽氣之謂也。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
大沖之地。
名曰少陰。
次注。
大沖者。
腎脈與衝脈。
合而盛大。
故曰大沖。
又舉痛論曰。
衝脈起於關元。
隨腹直上。
寒氣客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
又骨空論曰。
衝脈者。
起於氣衝。
並少陰之經。
俠臍上行。
靈樞海論曰。
衝脈者。
為十二經之海。
逆順肥瘦篇曰。
衝脈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藏六府皆稟焉。
其下者。
注少陰之大絡。
出於氣街。
動輸篇曰。
衝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絡起於腎。
百病始生篇曰。
虛邪之中人也。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
揣之應手而動。
是則衝脈所出之地。
在於兩腎之間。
實為十二經脈之根本也。
六十六難曰。
臍下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
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府。
原者。
三焦之尊號也。
是則與此段之義。
互相發揮。
可見動氣者。
衝脈所主之氣。
真元之陽。
三焦氣化之原。
而生命系焉。
楊玄操曰。
腎間動氣。
則丹田也。
道士思神。
比丘坐禪。
皆行心氣於臍下者。
良為此也。
是說亦為有理。
荀悅申鑑曰。
鄰臍二寸。
謂之關。
關者。
所以關藏呼吸之氣。
以稟授四氣也。
故氣長者以關息氣。
是與此段所謂呼吸之門。
其義相符。
篇首所謂寸口者。
該三部而言。
非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之謂。
呂楊注不免迂拘。
九難曰。
何以別知藏府之病耶。
然。
數者府也。
遲者藏也。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諸陽為熱。
諸陰為寒。
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
〔呂〕府者陽。
故其脈數。
藏者陰。
故其脈來遲。
〔楊〕去來急促。
一息過五至。
名數也。
呼吸三至。
去來極遲。
故曰遲也。
陽脈行疾。
故病乃數。
陰脈行遲。
故病乃遲。
此直雲病在藏府。
十難曰。
一脈為十變者。
何謂也。
然。
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脈急甚者。
肝邪幹心也。
心脈微急者。
膽邪幹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
心邪自幹心也。
心脈微大者。
小腸邪自幹小腸也。
心脈緩甚者。
脾邪幹心也。
心脈微大者。
胃邪幹小腸也。
心脈澀甚者。
肺邪幹心也。
心脈微澀者。
大腸邪幹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
腎邪幹心也。
心脈微沉者。
膀胱邪幹小腸也。
五藏各有剛柔邪。
故令一輒變為十也。
〔呂〕夏心主。
脈見浮大而散。
今反弦。
弦者肝脈來幹心也。
小腸心之府。
脈當浮大而洪。
長而微弦者。
膽脈也。
心脈雖洪大。
當以胃氣為本。
今無胃氣。
故其脈大甚也。
此為心自病。
故言自幹心也。
小腸心之府。
微大者。
其脈小為小腸自病。
故言自幹也。
緩者脾脈。
乘心。
故令心脈緩也。
胃脈小緩。
見於心部。
小腸心府。
故言幹之。
澀肺脈。
故言幹心也。
微澀大腸脈。
小腸心府。
故曰幹也。
沉者腎脈。
故言幹也。
微沉者膀胱脈。
小腸心府。
故言幹也。
此夏王之時。
心脈見如此者。
為失時脈。
〔楊〕幹。
猶乘也。
剛柔。
陰陽也。
邪者。
不正之名。
非有王氣。
而外來幹身為病者。
通為之邪也。
〔虞〕推此十變之候。
乃五行勝復相加。
故聖人謂之五邪也。
五藏各有表裡。
更相乘之。
一脈成十。
故十變也。
有陽有陰。
故曰剛柔也。
於本位見他脈。
故曰相逢相幹也。
聖人乃以心一藏為例。
其餘皆可知也。
十一難曰。
經言。
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一藏無氣也。
何藏也。
然。
人吸者隨陰入。
呼者因陽出。
今吸不能至腎。
至肝而還。
故知一藏無氣者。
腎氣先盡也。
〔楊〕按經言。
持其脈口。
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氣。
是為平和無病之人矣。
四十動而一代者。
一藏無氣。
難經言止。
本經言代。
按止者。
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
代者。
還尺中。
停久方來。
名曰代也。
止代雖兩經不同。
據其脈狀。
亦不殊別。
故兩存之。
〔丁〕五十動者。
是天地陰陽。
以漏刻為制度。
今陽氣虛少。
故不滿五十也。
其言動而止者。
謂吸不能至腎。
至肝而還。
此陽不榮於下。
故腎氣先絕也。
絕則止也。
此法又與生氣獨絕於內同法也。
〔滑〕五藏腎最在下。
吸氣是遠。
若五十動不滿。
而一止者。
知腎無所資。
氣當先盡。
盡。
猶衰竭也。
不能隨諸藏氣而上矣。
按此段。
原於靈樞根結篇。
而約言之也。
十二難曰。
經言。
五藏脈已絕於內。
用針者反實其外。
五藏脈已絕於外。
用針者反實其內。
內外之絕。
何以別之。
然。
五藏脈已絕於內者。
腎肝氣已絕於內也。
而醫反補其心肺。
五藏脈已絕於外者。
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
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
陰絕補陽。
是謂實實虛虛。
損不足益有餘。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
〔呂〕心肺所以在外者。
其藏在膈上。
上氣外為榮衛。
浮行皮膚血脈之中。
故言絕於外也。
腎肝所以在內者。
其藏在膈下。
下氣內養筋骨。
故言絕於內也。
〔滑〕靈樞第一篇曰。
凡將用針。
必先診脈。
視氣之劇易。
乃可以治。
又第三篇曰。
所謂五藏之氣。
已絕於內者。
脈口氣內絕不至。
反取其外之病處。
與陽經之合。
有留針以緻陽氣。
陽氣至則內重竭。
重竭則死矣。
其死也。
無氣以動。
故靜。
所謂五藏之氣。
已絕於外者。
脈口氣外絕不至。
反取其四末之輸。
有留針以緻其陰氣。
陰氣至則陽氣反入。
入則逆。
逆則死矣。
其死也。
陰氣有餘。
故躁。
此靈樞以脈口內外。
言陰陽也。
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
別陰陽。
其理亦由是也。
紀氏謂此篇言針法。
馮玠謂此篇合入用針補寫之類。
當在六十難之後。
以例相從也。
〔徐〕絕者。
虛也。
不足也。
不絕者。
實也。
有餘也。
十三難曰。
經言。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反得相勝之脈者。
即死。
得相生之脈者。
病即自已。
色之與脈。
當參相應。
為之奈何。
然。
五藏有五色。
皆見於面。
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
其脈當弦而急。
色赤。
其脈浮大而散。
色黃。
其脈中緩而大。
色白。
其脈浮澀而短。
色黑。
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
當參相應也。
〔滑〕靈樞第四篇曰。
見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知其病。
命曰神。
問其病知其處。
命曰工。
又曰。
色青者其脈弦。
赤者其脈鉤。
黃者其脈代。
白者其脈毛。
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謂色脈之不相得也。
色脈既不相得。
看得何脈。
得相勝之脈即死。
得相生之脈。
病即自已。
已。
愈也。
參。
合也。
脈數。
尺之皮膚亦數。
脈急。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
尺之皮膚亦緩。
脈澀。
尺之皮膚亦澀。
脈滑。
尺之皮膚亦滑。
〔丁〕數。
即心也。
所以臂內皮膚熱也。
急者。
臂內經絡滿實。
所以堅急也。
緩者。
肌肉消。
故皮膚亦緩弱也。
肺主燥。
所以臂內皮膚亦澀也。
腎主水。
其脈滑。
所以臂內皮膚亦滑也。
〔滑〕靈樞第四篇。
黃帝曰。
色脈已定。
別之奈何。
岐伯曰。
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
肉之堅脆。
而病變定矣。
帝曰。
調之奈何。
岐伯答曰。
脈急。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
尺之皮膚亦緩。
脈小。
尺之皮膚亦減。
而少氣。
脈大。
尺之皮膚亦賁而起。
脈滑。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
尺之皮膚亦澀。
凡此變者。
有微有甚。
雲此通上文所謂色脈形肉不相失。
按經釋曰。
今去經文大小字。
而易數字。
數者。
一息六七至之謂。
若皮膚則如何能數。
此說誤矣。
素問奇病論曰。
人有尺脈數甚。
筋急而見。
是尺膚亦有數之候也。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其不相應者病也。
假令色青。
其脈浮澀而短。
若大而緩。
為相勝。
浮大而散。
若小而滑。
為相生也。
〔呂〕色青者。
肝也。
浮澀而短者。
肺也。
肺勝肝為賊邪。
若大而緩。
為脾脈也。
肝勝脾。
故言相勝也。
浮大而散。
心脈也。
心為肝之子。
若小而滑。
腎脈也。
腎為肝之母。
肝為腎之子。
子母相生。
故為相生也。
〔虞〕肝脈弦。
其色青。
其聲呼。
其臭羶。
其味酸。
心脈洪。
其色赤。
其聲笑。
其臭焦。
其味苦。
脾脈緩。
其色黃。
其聲歌。
其臭香。
其味甘。
肺脈澀。
其色白。
其聲哭。
其臭腥。
其味辛。
腎脈沉。
其色黑。
其聲呻。
其臭腐。
其味鹹。
此謂相應也。
經言。
知一為下工。
知二為中工。
知三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
中工者十全八。
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
〔丁〕上工者。
謂全知色脈皮膚三法。
相生相勝本始。
故治病十全其九。
中工知二。
謂不能全收。
故治病十全得八。
下工知一。
謂不解明於全法。
一心治已病。
故十全得六也。
〔滑〕此篇問答。
凡五節。
第一節為問辭。
第二第三節。
言色脈形肉不得相失。
第四節。
言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當與寸尺相應。
然假令以下。
但言色脈相參。
不言聲臭味。
殆闕文歟。
抑色之著於外者。
將切於參驗歟。
第五節。
則以所知之多寡。
為工之上下也。
按知三之義。
呂注謂解一藏為下工。
解二藏為中工。
解五藏為上工。
虞庶據禮記正義。
醫不三世之說。
俱為強解。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善調尺者。
不待於寸。
善調脈者。
不待於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
可以為上工。
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為中工。
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為下工。
下工十全六。
是丁說所原。
其義自明。
呂覽察賢篇曰。
今有良醫於此。
治十人而起九人。
所以求之萬也。
注。
以術之良。
故人多求之也。
凡十人中。
必有一不可治之病。
故全九為上也。
全。
猶愈也。
見於周禮疾醫職注。
而工。
則醫之謂也。
與知一則為工。
知二則為神。
知三則神且明矣不同。
此言上中下之工。
與韓非子經篇。
下君盡己之能。
中君盡人之力。
上君盡人之智語同。
素問。
有粗工良工之語。
說文曰。
工。
巧飾也。
象人有規矩也。
與巫同意。
其義可知。
蓋上古之醫。
必為祝由。
故通稱巫。
又謂之工。
山海經曰。
大荒之中有山。
名曰豐珇玉門。
日月所入。
有靈山。
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
從此升降。
百藥爰在。
注。
群巫上下此山。
採藥往來也。
又開明東。
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幾巫相。
注。
皆神醫也。
是則工之與巫。
其意相同。
上古俱為醫之稱也。
十四難曰。
脈有損至。
何謂也。
然。
至之脈。
一呼再至曰平。
三至曰離經。
四至曰奪精。
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絕。
此至之脈也。
(舊。
至。
作死。
據脈經虞注本義改正。
) 〔呂〕平者。
謂平調之脈也。
〔虞〕經者。
常也。
謂脈離常經之所。
而行過於半。
不在所起之經再起。
故曰離經也。
一呼四至。
乃陽氣亂。
故脈數。
數則氣耗。
耗則精無所歸。
獨加奪去。
故曰奪精。
五至。
死之漸也。
六至。
今死矣。
何謂損。
一呼一至曰離經。
二呼一至曰奪精。
三呼一至曰死。
四呼一至曰命絕。
此謂損之脈也。
至脈從下上。
損脈從上下也。
〔滑〕至脈從下而逆上。
由腎而之肺也。
損脈從上而行下。
由肺而之腎也。
損脈之為病。
奈何。
然。
一損損於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於血脈。
血脈虛少。
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也。
三損損於肌肉。
肌肉消瘦。
飲食不為肌膚。
四損損於筋。
筋緩不能自收持也。
五損損於骨。
骨痿不能起於床。
反此者至於收病也。
從上下者。
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
(脈經。
消。
作痟。
本義。
不為。
作不能為。
至於收病。
當作至脈之病也雲。
按脈經與經文同。
) 〔呂〕從上下者。
從肺損至腎。
五藏俱盡。
故死。
肺在上也。
從下上者。
從腎損之肺。
亦復五藏俱盡。
故死也。
〔虞〕至此推究損家病證。
一損肺。
二損心。
三損脾。
四損肝。
五損腎。
乃如第五難脈之輕重菽數。
按皮聚者。
皮膚皺臘失潤。
故毛脫也。
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之榮字。
古與營通。
周運之義也。
至於收病也。
本義為誤文。
是。
然脈經與經文同。
則其訛亦久。
呂注曰。
收者。
取也。
經但載損家病。
不載至家病。
故損脈於此受病。
非是至家病也。
其言不免含糊。
治損之法奈何。
然。
損其肺者。
益其氣
故合三部。
而稱三菽。
非一部之上若有三菽之重也。
以三乘之。
則若六菽之重者。
三部各有二菽之重。
九菽之重者。
三部各有三菽之重也。
十二菽之重者。
三部各有四菽之重也。
按之至骨。
則其深至矣。
更不復言輕重矣。
東奧服子溫良亦嘗有此說。
先子每稱其精核。
虞庶謝縉孫並謂寸關尺。
各有三菽之重。
乃知肺氣之至。
餘當以類推之。
本義曰。
腎不言菽。
當如十五菽之重。
(此說。
本於十六難呂注。
)經釋曰。
浮而無力為輕。
沉而有力為重。
其說俱乖經旨。
六難曰。
脈有陰盛陽虛。
陽盛陰虛。
何謂也。
然。
浮之損小。
沉之實大。
故曰陰盛陽虛。
沉之損小。
浮之實大。
故曰陽盛陰虛。
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滑〕大抵輕手取之。
陽之分。
重手取之。
陰之分。
不拘何部。
率以是推之。
〔徐〕此與上文脈有陰陽之法不同。
上文言脈之屬於陰屬於陽。
平脈也。
此則言陰分與陽分之脈。
有太過不及也。
七難曰。
經言。
少陽之至。
乍小乍大。
乍短乍長。
陽明之至。
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
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
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
緊細而微。
厥陰之至。
沉短而敦。
此六者。
是平脈邪。
將病脈耶。
然。
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
冬至之後。
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
復得甲子太陽王。
復得甲子太陰王。
復得甲子少陰王。
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呂〕少陽王正月二月。
其氣尚微少。
故其脈來進退無常。
陽明王三月四月。
其氣始萌未盛。
故其脈來浮大而短也。
太陽王五月六月。
其氣大盛。
故其脈來洪大而長。
太陰王七月八月。
乘夏餘陽。
陰氣未盛。
故其脈來緊大而長。
少陰王九月十月。
陽氣衰而陰氣盛。
故其脈來緊細而微也。
厥陰王十一月十二月。
陰氣盛極。
故言厥陰。
其脈來沉短以敦。
敦者。
沉重也。
〔丁〕夫三陰三陽之氣王。
隨六甲以言之。
此法。
按黃帝六節藏象論曰。
天以六六之節成一歲。
其自冬至之後。
或在小寒之初。
或在大寒之後。
〔滑〕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脈。
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
當其時則見其脈也。
歷家之說。
以上古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曆元。
蓋取夫氣朔之分齊也。
然天度之運。
與日月之行。
遲速不一。
歲各有差。
越人所謂冬至之後得甲子。
亦以此歟。
首稱經言二字。
考之樞素無所見。
平人氣象論。
太陽至。
洪大而長。
少陽至。
乍數乍疏。
乍短乍長。
陽明至。
浮大而短。
則雖略其說而不詳。
豈越人之時。
別有所謂上古文字耶。
將內經有之。
而後世文脫耶。
不可知也。
後凡言經言。
無所考者。
義皆仿此。
按脈經曰。
洪脈。
極大在指下。
微脈。
極細而軟。
或欲絕。
若有若無。
細脈。
小大於微。
常有但細耳。
八難曰。
寸口脈平而死者。
何謂也。
然。
諸十二經脈者。
皆繫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
謂十二經之根本也。
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經脈之根。
呼吸之門。
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故氣者人之根本也。
根絕則莖葉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
生氣獨絕於內也。
〔呂〕寸口脈平而死者。
非應四時脈。
其脈狀若平和也。
又曰。
十二經。
皆繫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
為十二經本原也。
夫氣衝之脈者。
起於兩腎之間。
主氣。
故言腎間動氣。
挾任脈。
上至喉咽。
通喘息。
故雲呼吸之門。
上系手三陰三陽。
為支。
下系足三陰三陽。
為根。
故聖人引樹以設喻也。
其生氣之原者。
是三焦之府。
宣行榮衛。
邪不妄入。
故曰守邪之神也。
〔徐〕系。
連屬也。
三焦與腎同候。
而腎屬下焦。
故曰三焦之原。
謂所從出也。
〔滑〕此篇與第一難。
義若相悖。
然各有所指也。
一難以寸口決死生者。
謂寸口為脈之大會。
而穀氣之變見也。
此篇以原氣言也。
人之原氣盛則生。
絕則寸口脈雖平猶死也。
按腎間動氣。
補註。
經釋。
為命門之氣。
本義。
為人所得以生之氣。
不若呂注之長矣。
呂氏去古不遠。
必有師受。
且考之經文。
其言鑿鑿可據矣。
夫腎間。
則衝脈所出之地。
外當乎關元之分。
而三焦氣化之所原也。
其所稱動氣者。
何。
靜者為陰。
動者為陽。
動氣。
則陽氣之謂也。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
大沖之地。
名曰少陰。
次注。
大沖者。
腎脈與衝脈。
合而盛大。
故曰大沖。
又舉痛論曰。
衝脈起於關元。
隨腹直上。
寒氣客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
又骨空論曰。
衝脈者。
起於氣衝。
並少陰之經。
俠臍上行。
靈樞海論曰。
衝脈者。
為十二經之海。
逆順肥瘦篇曰。
衝脈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藏六府皆稟焉。
其下者。
注少陰之大絡。
出於氣街。
動輸篇曰。
衝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絡起於腎。
百病始生篇曰。
虛邪之中人也。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
揣之應手而動。
是則衝脈所出之地。
在於兩腎之間。
實為十二經脈之根本也。
六十六難曰。
臍下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
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府。
原者。
三焦之尊號也。
是則與此段之義。
互相發揮。
可見動氣者。
衝脈所主之氣。
真元之陽。
三焦氣化之原。
而生命系焉。
楊玄操曰。
腎間動氣。
則丹田也。
道士思神。
比丘坐禪。
皆行心氣於臍下者。
良為此也。
是說亦為有理。
荀悅申鑑曰。
鄰臍二寸。
謂之關。
關者。
所以關藏呼吸之氣。
以稟授四氣也。
故氣長者以關息氣。
是與此段所謂呼吸之門。
其義相符。
篇首所謂寸口者。
該三部而言。
非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之謂。
呂楊注不免迂拘。
九難曰。
何以別知藏府之病耶。
然。
數者府也。
遲者藏也。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諸陽為熱。
諸陰為寒。
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
〔呂〕府者陽。
故其脈數。
藏者陰。
故其脈來遲。
〔楊〕去來急促。
一息過五至。
名數也。
呼吸三至。
去來極遲。
故曰遲也。
陽脈行疾。
故病乃數。
陰脈行遲。
故病乃遲。
此直雲病在藏府。
十難曰。
一脈為十變者。
何謂也。
然。
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脈急甚者。
肝邪幹心也。
心脈微急者。
膽邪幹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
心邪自幹心也。
心脈微大者。
小腸邪自幹小腸也。
心脈緩甚者。
脾邪幹心也。
心脈微大者。
胃邪幹小腸也。
心脈澀甚者。
肺邪幹心也。
心脈微澀者。
大腸邪幹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
腎邪幹心也。
心脈微沉者。
膀胱邪幹小腸也。
五藏各有剛柔邪。
故令一輒變為十也。
〔呂〕夏心主。
脈見浮大而散。
今反弦。
弦者肝脈來幹心也。
小腸心之府。
脈當浮大而洪。
長而微弦者。
膽脈也。
心脈雖洪大。
當以胃氣為本。
今無胃氣。
故其脈大甚也。
此為心自病。
故言自幹心也。
小腸心之府。
微大者。
其脈小為小腸自病。
故言自幹也。
緩者脾脈。
乘心。
故令心脈緩也。
胃脈小緩。
見於心部。
小腸心府。
故言幹之。
澀肺脈。
故言幹心也。
微澀大腸脈。
小腸心府。
故曰幹也。
沉者腎脈。
故言幹也。
微沉者膀胱脈。
小腸心府。
故言幹也。
此夏王之時。
心脈見如此者。
為失時脈。
〔楊〕幹。
猶乘也。
剛柔。
陰陽也。
邪者。
不正之名。
非有王氣。
而外來幹身為病者。
通為之邪也。
〔虞〕推此十變之候。
乃五行勝復相加。
故聖人謂之五邪也。
五藏各有表裡。
更相乘之。
一脈成十。
故十變也。
有陽有陰。
故曰剛柔也。
於本位見他脈。
故曰相逢相幹也。
聖人乃以心一藏為例。
其餘皆可知也。
十一難曰。
經言。
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一藏無氣也。
何藏也。
然。
人吸者隨陰入。
呼者因陽出。
今吸不能至腎。
至肝而還。
故知一藏無氣者。
腎氣先盡也。
〔楊〕按經言。
持其脈口。
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氣。
是為平和無病之人矣。
四十動而一代者。
一藏無氣。
難經言止。
本經言代。
按止者。
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
代者。
還尺中。
停久方來。
名曰代也。
止代雖兩經不同。
據其脈狀。
亦不殊別。
故兩存之。
〔丁〕五十動者。
是天地陰陽。
以漏刻為制度。
今陽氣虛少。
故不滿五十也。
其言動而止者。
謂吸不能至腎。
至肝而還。
此陽不榮於下。
故腎氣先絕也。
絕則止也。
此法又與生氣獨絕於內同法也。
〔滑〕五藏腎最在下。
吸氣是遠。
若五十動不滿。
而一止者。
知腎無所資。
氣當先盡。
盡。
猶衰竭也。
不能隨諸藏氣而上矣。
按此段。
原於靈樞根結篇。
而約言之也。
十二難曰。
經言。
五藏脈已絕於內。
用針者反實其外。
五藏脈已絕於外。
用針者反實其內。
內外之絕。
何以別之。
然。
五藏脈已絕於內者。
腎肝氣已絕於內也。
而醫反補其心肺。
五藏脈已絕於外者。
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
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
陰絕補陽。
是謂實實虛虛。
損不足益有餘。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
〔呂〕心肺所以在外者。
其藏在膈上。
上氣外為榮衛。
浮行皮膚血脈之中。
故言絕於外也。
腎肝所以在內者。
其藏在膈下。
下氣內養筋骨。
故言絕於內也。
〔滑〕靈樞第一篇曰。
凡將用針。
必先診脈。
視氣之劇易。
乃可以治。
又第三篇曰。
所謂五藏之氣。
已絕於內者。
脈口氣內絕不至。
反取其外之病處。
與陽經之合。
有留針以緻陽氣。
陽氣至則內重竭。
重竭則死矣。
其死也。
無氣以動。
故靜。
所謂五藏之氣。
已絕於外者。
脈口氣外絕不至。
反取其四末之輸。
有留針以緻其陰氣。
陰氣至則陽氣反入。
入則逆。
逆則死矣。
其死也。
陰氣有餘。
故躁。
此靈樞以脈口內外。
言陰陽也。
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
別陰陽。
其理亦由是也。
紀氏謂此篇言針法。
馮玠謂此篇合入用針補寫之類。
當在六十難之後。
以例相從也。
〔徐〕絕者。
虛也。
不足也。
不絕者。
實也。
有餘也。
十三難曰。
經言。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反得相勝之脈者。
即死。
得相生之脈者。
病即自已。
色之與脈。
當參相應。
為之奈何。
然。
五藏有五色。
皆見於面。
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
其脈當弦而急。
色赤。
其脈浮大而散。
色黃。
其脈中緩而大。
色白。
其脈浮澀而短。
色黑。
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
當參相應也。
〔滑〕靈樞第四篇曰。
見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知其病。
命曰神。
問其病知其處。
命曰工。
又曰。
色青者其脈弦。
赤者其脈鉤。
黃者其脈代。
白者其脈毛。
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謂色脈之不相得也。
色脈既不相得。
看得何脈。
得相勝之脈即死。
得相生之脈。
病即自已。
已。
愈也。
參。
合也。
脈數。
尺之皮膚亦數。
脈急。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
尺之皮膚亦緩。
脈澀。
尺之皮膚亦澀。
脈滑。
尺之皮膚亦滑。
〔丁〕數。
即心也。
所以臂內皮膚熱也。
急者。
臂內經絡滿實。
所以堅急也。
緩者。
肌肉消。
故皮膚亦緩弱也。
肺主燥。
所以臂內皮膚亦澀也。
腎主水。
其脈滑。
所以臂內皮膚亦滑也。
〔滑〕靈樞第四篇。
黃帝曰。
色脈已定。
別之奈何。
岐伯曰。
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
肉之堅脆。
而病變定矣。
帝曰。
調之奈何。
岐伯答曰。
脈急。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
尺之皮膚亦緩。
脈小。
尺之皮膚亦減。
而少氣。
脈大。
尺之皮膚亦賁而起。
脈滑。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
尺之皮膚亦澀。
凡此變者。
有微有甚。
雲此通上文所謂色脈形肉不相失。
按經釋曰。
今去經文大小字。
而易數字。
數者。
一息六七至之謂。
若皮膚則如何能數。
此說誤矣。
素問奇病論曰。
人有尺脈數甚。
筋急而見。
是尺膚亦有數之候也。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其不相應者病也。
假令色青。
其脈浮澀而短。
若大而緩。
為相勝。
浮大而散。
若小而滑。
為相生也。
〔呂〕色青者。
肝也。
浮澀而短者。
肺也。
肺勝肝為賊邪。
若大而緩。
為脾脈也。
肝勝脾。
故言相勝也。
浮大而散。
心脈也。
心為肝之子。
若小而滑。
腎脈也。
腎為肝之母。
肝為腎之子。
子母相生。
故為相生也。
〔虞〕肝脈弦。
其色青。
其聲呼。
其臭羶。
其味酸。
心脈洪。
其色赤。
其聲笑。
其臭焦。
其味苦。
脾脈緩。
其色黃。
其聲歌。
其臭香。
其味甘。
肺脈澀。
其色白。
其聲哭。
其臭腥。
其味辛。
腎脈沉。
其色黑。
其聲呻。
其臭腐。
其味鹹。
此謂相應也。
經言。
知一為下工。
知二為中工。
知三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
中工者十全八。
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
〔丁〕上工者。
謂全知色脈皮膚三法。
相生相勝本始。
故治病十全其九。
中工知二。
謂不能全收。
故治病十全得八。
下工知一。
謂不解明於全法。
一心治已病。
故十全得六也。
〔滑〕此篇問答。
凡五節。
第一節為問辭。
第二第三節。
言色脈形肉不得相失。
第四節。
言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當與寸尺相應。
然假令以下。
但言色脈相參。
不言聲臭味。
殆闕文歟。
抑色之著於外者。
將切於參驗歟。
第五節。
則以所知之多寡。
為工之上下也。
按知三之義。
呂注謂解一藏為下工。
解二藏為中工。
解五藏為上工。
虞庶據禮記正義。
醫不三世之說。
俱為強解。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善調尺者。
不待於寸。
善調脈者。
不待於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
可以為上工。
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為中工。
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為下工。
下工十全六。
是丁說所原。
其義自明。
呂覽察賢篇曰。
今有良醫於此。
治十人而起九人。
所以求之萬也。
注。
以術之良。
故人多求之也。
凡十人中。
必有一不可治之病。
故全九為上也。
全。
猶愈也。
見於周禮疾醫職注。
而工。
則醫之謂也。
與知一則為工。
知二則為神。
知三則神且明矣不同。
此言上中下之工。
與韓非子經篇。
下君盡己之能。
中君盡人之力。
上君盡人之智語同。
素問。
有粗工良工之語。
說文曰。
工。
巧飾也。
象人有規矩也。
與巫同意。
其義可知。
蓋上古之醫。
必為祝由。
故通稱巫。
又謂之工。
山海經曰。
大荒之中有山。
名曰豐珇玉門。
日月所入。
有靈山。
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
從此升降。
百藥爰在。
注。
群巫上下此山。
採藥往來也。
又開明東。
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幾巫相。
注。
皆神醫也。
是則工之與巫。
其意相同。
上古俱為醫之稱也。
十四難曰。
脈有損至。
何謂也。
然。
至之脈。
一呼再至曰平。
三至曰離經。
四至曰奪精。
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絕。
此至之脈也。
(舊。
至。
作死。
據脈經虞注本義改正。
) 〔呂〕平者。
謂平調之脈也。
〔虞〕經者。
常也。
謂脈離常經之所。
而行過於半。
不在所起之經再起。
故曰離經也。
一呼四至。
乃陽氣亂。
故脈數。
數則氣耗。
耗則精無所歸。
獨加奪去。
故曰奪精。
五至。
死之漸也。
六至。
今死矣。
何謂損。
一呼一至曰離經。
二呼一至曰奪精。
三呼一至曰死。
四呼一至曰命絕。
此謂損之脈也。
至脈從下上。
損脈從上下也。
〔滑〕至脈從下而逆上。
由腎而之肺也。
損脈從上而行下。
由肺而之腎也。
損脈之為病。
奈何。
然。
一損損於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於血脈。
血脈虛少。
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也。
三損損於肌肉。
肌肉消瘦。
飲食不為肌膚。
四損損於筋。
筋緩不能自收持也。
五損損於骨。
骨痿不能起於床。
反此者至於收病也。
從上下者。
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
(脈經。
消。
作痟。
本義。
不為。
作不能為。
至於收病。
當作至脈之病也雲。
按脈經與經文同。
) 〔呂〕從上下者。
從肺損至腎。
五藏俱盡。
故死。
肺在上也。
從下上者。
從腎損之肺。
亦復五藏俱盡。
故死也。
〔虞〕至此推究損家病證。
一損肺。
二損心。
三損脾。
四損肝。
五損腎。
乃如第五難脈之輕重菽數。
按皮聚者。
皮膚皺臘失潤。
故毛脫也。
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之榮字。
古與營通。
周運之義也。
至於收病也。
本義為誤文。
是。
然脈經與經文同。
則其訛亦久。
呂注曰。
收者。
取也。
經但載損家病。
不載至家病。
故損脈於此受病。
非是至家病也。
其言不免含糊。
治損之法奈何。
然。
損其肺者。
益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