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損其心者。
調其榮衛。
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
緩其中。
損其腎者。
益其精。
此治損之法也。
〔滑〕肺主氣。
心主血脈。
腎主精。
各以其所損而治之。
榮衛者。
血脈之所資也。
肝主血。
血虛則中不足。
一雲。
肝主怒。
怒能傷肝。
故損其肝者。
緩其中。
經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緩者。
和也。
按一說為是。
虞丁注意亦爾。
適其寒溫。
此衣服起居之謂。
非重言飲食之義也。
經釋曰。
言治損。
而不言治至者。
蓋損至之脈。
雖有從上下從下上之殊。
而五者之病狀則一。
故言治損。
而治至之法亦備矣。
脈有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有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有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有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有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有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有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有呼吸再至。
脈來如此。
何以別知其病也。
〔滑〕此再舉損至之脈。
為問答也。
蓋前之損至。
以五藏自病。
得之於內者而言。
此則以經絡血氣。
為邪所中之微甚。
自外得之者而言也。
其曰呼吸再至。
即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之謂。
疑衍文也。
然。
脈來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不大不小。
曰平。
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為適得病。
前大後小。
即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
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病欲甚。
脈洪大者。
苦煩滿。
沉細者。
腹中痛。
滑者傷熱。
澀者中霧露。
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其人當困。
沉細夜加。
浮大晝加。
不大不小。
雖困可治。
其有大小者。
為難治。
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為死脈也。
沉細夜死。
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名曰損。
人雖能行。
猶當著床。
所以然者。
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名曰無魂。
無魂者當死也。
人雖能行。
名曰行屍(脈經。
欲甚。
作適甚。
死脈上。
有十字。
當著。
作當未。
再吸一至。
舊作呼吸再至。
據脈經本義改訂。
) 〔虞〕脈三至曰離經。
反於常經。
知病始得。
脈病反常經。
法曰。
奪精之脈。
脈大。
法曰。
渾渾革至如湧泉者。
病進欲甚之理明也。
陰脈細沉。
夜加可驗。
陽脈浮大。
晝加可知。
魂屬陽。
陽主生。
今脈形如是減損。
乃知陽絕。
陽絕則魂去。
故人死也。
〔滑〕前後。
非言寸尺。
猶十五難前曲後居之前後。
以始末言也。
〔徐〕前大後小。
病氣在陽。
故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
病氣在陰。
故胸滿短氣。
洪大為陽邪外越。
故煩滿。
沉細為陰邪內陷。
故腹痛。
滑為血實。
故為熱。
澀為傷濕。
故中霧露。
此又於一息四至之病。
分別言之。
困者近於死也。
不大不小。
則晝夜不至於有加。
故可治。
即靈禁服篇所謂。
若引繩大小齊等之義。
若更參差不倫。
則難治矣。
行屍。
言其人生道已絕。
如屍之行也。
按澀。
脈難流利也。
何於一息八至中而現之。
蓋此段澀字。
脈經所謂一止復來之義。
數中有時一結也。
虞注為如刀刮竹之狀。
欠妥。
靈樞本神篇曰。
隨神往來者。
謂之魂。
說文曰。
魂。
陽氣也。
從鬼雲聲。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
下部有脈。
雖困無能為害也。
所以然者。
譬如人之有尺。
樹之有根。
枝葉雖枯槁。
根本將自生。
脈有根本。
人有元氣。
故知不死。
〔楊〕上部寸口。
下部尺中也。
〔滑〕紀氏曰。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是邪實並於上。
即當吐也。
若無吐證。
為上無邪。
而下氣竭。
故雲當死。
一難言寸口為五藏主也。
四難以胃為主。
其脈則主關上也。
此難以尺為主也。
此越人所以錯綜其義。
散見諸篇。
以見寸關尺。
各有所歸重雲。
〔徐〕上部無脈者。
特因氣血之偶有滯耳。
病去則自復也。
按元氣者。
人身所稟天真本原之氣。
所謂通天者生之本。
是也。
六十六難曰。
臍下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
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金匱要略曰。
腠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為血氣所注。
是則元者。
本原之謂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
元者。
始也。
言本正也。
道。
王道也。
王者。
人之始也。
王正則元氣和順。
又重政篇曰。
春秋變一謂之元。
元。
猶原也。
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
故人唯有終始也。
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
故元者為萬物之本。
揚雄解嘲曰。
天者含元氣。
白虎通曰。
地者。
元氣之所生。
萬物之祖也。
漢書律曆志曰。
大極元氣。
函三為一。
極。
中也。
元。
始也。
文選東都賦曰。
降煙熅調元氣。
又魯靈光殿賦曰。
包陰陽之變化。
含元氣之煙熅。
李善注。
春秋曆命序雲。
元氣正則天地八卦孳。
後漢書李固傳曰。
北鬥斟酌元氣。
運平四時。
王充論衡幸偶篇曰。
俱稟元氣。
或獨為人。
或為禽獸。
又無形篇曰。
人稟元氣於天。
各受壽夭之命。
以立長短之形。
蓋人之生也。
與天地參。
則所稟之氣。
其理一也。
內經。
是謂真氣。
又謂生氣者。
生之所資始。
而天所稟之氣也。
譬如二字。
本義謂。
當在人之有尺下。
此說是矣。
然脈經亦與經文同。
十五難曰。
經言。
春脈弦。
夏脈鉤。
秋脈毛。
冬脈石。
是王脈耶。
將病脈也。
然。
弦鉤毛石者。
四時之脈也。
春脈弦者。
肝東方木也。
萬物始生。
未有枝葉。
故其脈之來。
濡弱而長。
故曰弦。
夏脈鉤者。
心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盛。
垂枝布葉。
皆下曲如鉤。
故其脈之來疾去遲。
故曰鉤。
秋脈毛者。
肺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終。
草木華葉。
皆秋而落。
其枝獨在若毫毛也。
故其脈之來。
輕虛以浮。
故曰毛。
冬脈石者。
腎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藏也。
盛冬之時。
水凝如石。
故其脈之來。
沉濡而滑。
故曰石。
此四時之脈也。
〔滑〕此內經平人氣象。
玉機真藏論。
參錯其文。
而為篇也。
春脈弦者。
肝主筋。
應筋之象。
夏脈鉤者。
心主血脈。
應血脈來去之象。
秋脈毛者。
肺主皮毛。
冬脈石者。
腎主骨。
各應其象。
兼以時物之象取義也。
來疾去遲。
劉立之曰。
來者。
自骨肉之分。
而出於皮膚之際。
氣之升而上也。
去者。
自皮膚之際。
而還於骨肉之分。
氣之降而下也。
〔徐〕來疾者。
其來少急而勁。
去遲者。
其去少緩而弱。
此所謂下曲如鉤也。
按藏府之與五行。
各有所屬。
而春夏秋脈。
皆以木為喻者。
唯木為因時遷變也。
如有變奈何。
然。
春脈弦。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氣來厭厭聶聶。
如循榆葉。
曰平。
益實而滑。
如循長竿。
曰病。
急而勁益強。
如新張弓弦。
曰死。
春脈微弦。
曰平。
弦多胃氣少。
曰病。
但弦無胃氣。
曰死。
春以胃氣為本。
〔呂〕實強者。
陽氣盛也。
少陽當微弱。
今更實強。
謂太過。
陽主表。
故今其病在外也。
厥陰之氣。
養於筋。
其脈弦。
今更虛微。
故曰不及。
陰處中。
故今其病在內也。
如循長竿。
謂弦多胃氣少也。
如新張弓弦。
謂但強無胃氣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平肺脈來。
厭厭聶聶。
如落榆莢。
曰肺平。
次注。
浮薄而虛者也。
又曰。
平肝脈來。
耎弱。
招招如揭長竿末稍。
曰肝平。
與此段為異。
弟堅曰。
厭厭聶聶。
聖惠方。
作擫擫聶聶。
廣韻雲。
擫。
於葉切。
葉動貌。
說文雲。
聶。
木葉搖白也。
(按白。
恐兒訛。
兒。
即貌省文。
)從木聶聲。
爾雅曰。
欇。
虎櫐。
釋文曰。
欇。
郭音涉。
本又作聶。
並同。
爾雅曰。
榆。
白枌。
注。
枌。
榆先生葉。
卻著莢。
皮色白。
說文曰。
竿。
竹挺也。
從竹幹聲。
王冰素問次注曰。
勁。
謂勁強。
急之甚也。
夏脈鉤。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其脈來累累如環。
如循琅玕。
曰平。
來而益數。
如雞舉足者。
曰病。
前曲後居。
如操帶鉤。
曰死。
夏脈微鉤。
曰平。
鉤多胃氣少。
曰病。
但鉤無胃氣。
曰死。
夏以胃氣為本。
〔呂〕實強者。
太陽受氣盛也。
太陽浮散。
今反實強。
故曰太過也。
手少陰主血脈。
其氣尚平實。
今反見虛微。
故曰不及也。
心脈但當浮散。
不當數也。
雞舉足者。
諭其數也。
後居。
謂之後直。
如人革帶之鉤。
前曲後直也。
是謂但鉤無胃氣也。
〔丁〕操者。
執也。
如手執革帶。
前鉤曲無力也。
後居。
倨而不動。
勁有。
故曰死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病脾脈來。
實而盈數。
如雞舉足。
曰脾病。
與此段為異。
說文曰。
環。
璧也。
肉好若一。
謂之環。
從玉睘聲。
琅玕。
似珠者。
琅。
從玉良聲。
玕。
從玉幹聲。
禹貢。
雝州。
球琳琅玕。
素問次注曰。
如循琅玕。
言脈滿而盛。
微似珠形之中手。
琅玕。
珠之類也。
居。
不動也。
操。
執持也。
雞舉足。
謂如雞走之舉足也。
秋脈微毛。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其脈來藹藹如車蓋。
按之益大。
曰平。
不上不下。
如循雞羽。
曰病。
按之消索。
如風吹毛。
曰死。
秋脈微毛為平。
毛多胃氣少。
曰病。
但毛無胃氣。
曰死。
秋以胃氣為本。
(聖惠方。
藹藹。
作靄靄。
本義。
消。
作蕭。
) 〔呂〕車蓋。
乃小車之蓋也。
輕浮藹藹然也。
按之益大。
有胃氣。
故曰平也。
〔丁〕不下不上。
如循雞羽者。
但當澀澀然。
故曰病也。
風吹毛者。
飄騰不定。
無歸之象。
故曰死也。
按藹藹。
輕盈浮大之義。
爾雅。
釋木曰。
賁。
藹。
注。
樹實繁茂菴藹也。
菴藹。
即藹藹之雙聲。
周禮考工記曰。
軫之方也。
以象地也。
蓋之圜也。
以象天也。
素問次注曰。
如循雞羽者。
謂中央堅。
而兩旁虛也。
如風吹毛者。
紛紛然也。
冬脈石。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脈來上大下兌。
濡滑如雀之喙。
曰平。
啄啄連屬。
其中微曲。
曰病。
來如解索。
去如彈石。
曰死。
冬脈微石。
曰平。
石多胃氣少。
曰病。
但石無胃氣。
曰死。
冬以胃氣為本。
(諸本。
喙。
訛作啄。
俗解作喙。
是。
音釋。
喙。
許穢切。
) 〔呂〕雀喙。
謂本大末兌也。
啄啄者。
不息。
故謂之連屬。
解索。
謂虛縵無根本也。
來遲去疾。
故曰彈石。
〔丁〕解索。
診之應手如脫解之索。
無力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死脾脈來。
銳堅如鳥之喙。
又曰。
平腎脈來。
喘喘累累如鉤。
按之而堅。
曰腎平。
病腎脈來。
如引葛。
按之益堅。
曰腎病。
又解索。
作奪索。
又曰。
喘喘連屬。
其中微曲。
為病心脈。
次注。
曲。
謂中手而偃曲也。
如彈石。
言促又堅也。
考啄啄。
據內經。
當作喘喘。
丁注。
謂啄啄如雀啄。
連連時止。
恐不為是。
蓋內經有盛喘喘數等語。
俱喻脈之數疾也。
胃者。
水穀之海也。
主稟四時。
故皆以胃氣為本。
是謂四時之變病。
死生之要會也。
脾者。
中州也。
其平和不可得見。
衰乃見耳。
來如雀之啄。
如水之下漏。
是脾之衰見也。
〔呂〕脾寄王四季。
故不言王。
言平和脈不見。
其衰病則見耳。
按素問次注曰。
水流屋漏。
言其至也。
屋漏。
謂時動覆住。
十六難曰。
脈有三部九候。
有陰陽。
有輕重。
有六十首。
一脈變為四時。
離聖久遠。
各自是其法。
何以別之。
〔滑〕謝氏曰。
此篇。
問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
而本經並不答所問。
似有缺文。
今詳三部九候。
則十八難中第三章言之。
當屬此篇。
錯文在彼。
陰陽見四難。
輕重見五難。
一脈變為四時。
即十五難。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也。
六十首。
按內經方盛衰篇曰。
聖人持診之道。
先後陰陽而持之。
奇恆之勢。
乃六十首。
王注。
謂奇恆六十首。
今世不存。
則失其傳者。
由來遠矣。
然。
是其病有內外證。
其病為之奈何。
然。
假令得肝脈。
其外證。
善潔。
面青善怒。
其內證。
齊左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滿。
閉癃溲便難。
轉筋。
有是者肝也。
無是者非也。
〔呂〕外證者。
府之候。
膽者。
清淨之府。
故面青善潔。
其內證者。
肝之證。
〔滑〕得肝脈。
診得弦脈也。
肝為將軍之官。
故善怒。
善。
猶喜好也。
臍左。
肝之部也。
按之牢若痛。
謂其動氣。
按之堅牢而不移。
或痛也。
厥陰脈。
循陰器。
肝病。
故溲。
便難。
轉筋者。
肝主筋也。
此段答辭。
然與前問不相蒙。
當別有問辭也。
〔徐〕動氣。
真氣不能藏。
而發現於外也。
牢者。
氣結而堅。
痛者。
氣鬱而滯。
按善字。
滑解為得。
詩鄘風載馳章。
女子善懷。
亦各有行。
箋。
善。
猶多也。
漢書溝洫志曰。
引洛水至商顏下。
岸善崩。
注。
師古曰。
善崩。
言熹崩也。
經釋。
四肢滿為句。
是。
蓋筋急則覺四肢滿脹也。
諸家四肢滿閉為句。
丁讀為攣嚲之義。
並非。
癃。
補註本義作淋。
考癃。
音犁針切。
義與淋同。
史記孝景本紀。
索隱曰。
隆慮。
音林閭。
避殤帝諱改之。
據此癃字。
亦避諱作淋。
本草經內經。
皆用癃字。
其作淋者。
蓋後人所改。
素問奇病論曰。
有癃者。
一日數十溲。
此不足也。
次注。
癃。
小便不得也。
溲。
小便也。
一切經音義曰。
聲類雲。
痳。
謂小便數。
而難出也。
溲字概稱大小便。
見於史倉公傳。
然此段閉癃溲便難。
唯言小便若開若淋澀。
虞注。
謂癃溲。
小府澀也。
便難。
大府所注艱也。
誤。
假令得心脈。
其外證。
面赤。
口乾。
喜笑。
其內證。
齊上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煩心。
心痛。
掌中熱而啘。
有是者心也。
無是者非也。
〔滑〕掌中。
手心主脈所過之處。
蓋真心不受邪。
受邪者手心主爾。
〔徐〕素問。
心在色為赤。
在聲為笑。
心氣通於舌。
故火上炎則幹也。
按先子曰。
啘。
即噦字。
靈樞雜病篇曰。
噦以草刺鼻嚏。
嚏而已。
肘後方作卒啘不止。
可以證焉。
又靈樞口問篇曰。
人之噦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谷入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
寒氣與新穀氣。
俱還入於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
復出於胃。
故為噦。
說文曰。
噦。
氣牾也。
從口歲聲。
本義以噦為乾嘔。
非。
假令得脾脈。
其外證。
面黃。
善噫。
善思。
善味。
其內證。
當齊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脹滿。
食不消。
體重節痛。
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
無是者非也。
〔虞〕脾。
土也。
在變動為噫。
在志為思。
主甘受味。
故善味。
〔丁〕當齊有動氣者。
脾主中州也。
其病腹滿。
食不消。
體重節痛。
怠惰四肢不收。
即是胃也。
胃為水穀之海。
為土。
土靜。
故有此證。
〔滑〕靈樞口問篇曰。
噫者。
寒氣客於胃。
厥逆從下上散。
復出於胃。
故為噫。
經曰。
脾主四肢。
〔徐〕素問痿論曰。
陽明主束骨。
而利機關。
脾與胃合。
故亦主節。
按說文曰噫飽食息也。
從口意聲。
假令得肺脈。
其外證。
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
欲哭。
有內證。
齊右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
灑淅寒熱。
有是者肺也。
無是者非也。
〔虞〕肺主皮毛。
外感寒。
內合於肺。
故嚏也。
悲者肺之志也。
在聲為哭。
肺主氣。
外候皮毛。
虛則灑淅惡寒。
實則熱而閟。
故雲寒熱。
〔徐〕素問刺禁論曰。
肺藏於右。
臍右。
肺之位也。
肺主氣。
氣逆則喘咳。
按靈樞口問篇曰。
人嚏者。
何氣使然。
岐伯雲。
陽氣和利。
滿於心出於鼻。
故為嚏。
說文曰。
嚏。
悟解氣也。
從口疐聲。
詩雲。
願言則嚏。
假令得腎脈。
其外證。
面黑。
喜恐。
欠。
其內證。
齊下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氣。
少腹急痛。
洩如下重。
足脛寒而逆。
有是者腎也。
無是者非也。
〔虞〕腎氣不足。
傷於衝脈。
故氣逆。
少陰之脈循少腹。
故少腹急痛也。
腎者胃之關。
今氣虛。
故為下重。
洩。
謂食畢思急圊。
通評虛實論曰。
氣逆者足寒也。
〔滑〕如。
讀為而。
〔徐〕素問。
腎在志為恐。
靈樞口問篇曰。
陰氣積於下。
陽氣未盡。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又雲。
腎主為欠。
又經脈篇。
足少陰腎之脈。
循內踝之後。
別入跟中。
以上踹內。
故足脛寒也。
按說文曰。
欠。
張口氣悟也。
象氣。
從人上出之形。
十七難曰。
經言。
病或有死。
或有不治自愈。
或連年月不已。
其死生存亡。
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
可盡知也。
診病。
若閉目不欲見人者。
脈
損其心者。
調其榮衛。
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
緩其中。
損其腎者。
益其精。
此治損之法也。
〔滑〕肺主氣。
心主血脈。
腎主精。
各以其所損而治之。
榮衛者。
血脈之所資也。
肝主血。
血虛則中不足。
一雲。
肝主怒。
怒能傷肝。
故損其肝者。
緩其中。
經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緩者。
和也。
按一說為是。
虞丁注意亦爾。
適其寒溫。
此衣服起居之謂。
非重言飲食之義也。
經釋曰。
言治損。
而不言治至者。
蓋損至之脈。
雖有從上下從下上之殊。
而五者之病狀則一。
故言治損。
而治至之法亦備矣。
脈有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有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有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有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有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有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有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有呼吸再至。
脈來如此。
何以別知其病也。
〔滑〕此再舉損至之脈。
為問答也。
蓋前之損至。
以五藏自病。
得之於內者而言。
此則以經絡血氣。
為邪所中之微甚。
自外得之者而言也。
其曰呼吸再至。
即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之謂。
疑衍文也。
然。
脈來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不大不小。
曰平。
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為適得病。
前大後小。
即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
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病欲甚。
脈洪大者。
苦煩滿。
沉細者。
腹中痛。
滑者傷熱。
澀者中霧露。
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其人當困。
沉細夜加。
浮大晝加。
不大不小。
雖困可治。
其有大小者。
為難治。
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為死脈也。
沉細夜死。
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名曰損。
人雖能行。
猶當著床。
所以然者。
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名曰無魂。
無魂者當死也。
人雖能行。
名曰行屍(脈經。
欲甚。
作適甚。
死脈上。
有十字。
當著。
作當未。
再吸一至。
舊作呼吸再至。
據脈經本義改訂。
) 〔虞〕脈三至曰離經。
反於常經。
知病始得。
脈病反常經。
法曰。
奪精之脈。
脈大。
法曰。
渾渾革至如湧泉者。
病進欲甚之理明也。
陰脈細沉。
夜加可驗。
陽脈浮大。
晝加可知。
魂屬陽。
陽主生。
今脈形如是減損。
乃知陽絕。
陽絕則魂去。
故人死也。
〔滑〕前後。
非言寸尺。
猶十五難前曲後居之前後。
以始末言也。
〔徐〕前大後小。
病氣在陽。
故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
病氣在陰。
故胸滿短氣。
洪大為陽邪外越。
故煩滿。
沉細為陰邪內陷。
故腹痛。
滑為血實。
故為熱。
澀為傷濕。
故中霧露。
此又於一息四至之病。
分別言之。
困者近於死也。
不大不小。
則晝夜不至於有加。
故可治。
即靈禁服篇所謂。
若引繩大小齊等之義。
若更參差不倫。
則難治矣。
行屍。
言其人生道已絕。
如屍之行也。
按澀。
脈難流利也。
何於一息八至中而現之。
蓋此段澀字。
脈經所謂一止復來之義。
數中有時一結也。
虞注為如刀刮竹之狀。
欠妥。
靈樞本神篇曰。
隨神往來者。
謂之魂。
說文曰。
魂。
陽氣也。
從鬼雲聲。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
下部有脈。
雖困無能為害也。
所以然者。
譬如人之有尺。
樹之有根。
枝葉雖枯槁。
根本將自生。
脈有根本。
人有元氣。
故知不死。
〔楊〕上部寸口。
下部尺中也。
〔滑〕紀氏曰。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是邪實並於上。
即當吐也。
若無吐證。
為上無邪。
而下氣竭。
故雲當死。
一難言寸口為五藏主也。
四難以胃為主。
其脈則主關上也。
此難以尺為主也。
此越人所以錯綜其義。
散見諸篇。
以見寸關尺。
各有所歸重雲。
〔徐〕上部無脈者。
特因氣血之偶有滯耳。
病去則自復也。
按元氣者。
人身所稟天真本原之氣。
所謂通天者生之本。
是也。
六十六難曰。
臍下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
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金匱要略曰。
腠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為血氣所注。
是則元者。
本原之謂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
元者。
始也。
言本正也。
道。
王道也。
王者。
人之始也。
王正則元氣和順。
又重政篇曰。
春秋變一謂之元。
元。
猶原也。
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
故人唯有終始也。
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
故元者為萬物之本。
揚雄解嘲曰。
天者含元氣。
白虎通曰。
地者。
元氣之所生。
萬物之祖也。
漢書律曆志曰。
大極元氣。
函三為一。
極。
中也。
元。
始也。
文選東都賦曰。
降煙熅調元氣。
又魯靈光殿賦曰。
包陰陽之變化。
含元氣之煙熅。
李善注。
春秋曆命序雲。
元氣正則天地八卦孳。
後漢書李固傳曰。
北鬥斟酌元氣。
運平四時。
王充論衡幸偶篇曰。
俱稟元氣。
或獨為人。
或為禽獸。
又無形篇曰。
人稟元氣於天。
各受壽夭之命。
以立長短之形。
蓋人之生也。
與天地參。
則所稟之氣。
其理一也。
內經。
是謂真氣。
又謂生氣者。
生之所資始。
而天所稟之氣也。
譬如二字。
本義謂。
當在人之有尺下。
此說是矣。
然脈經亦與經文同。
十五難曰。
經言。
春脈弦。
夏脈鉤。
秋脈毛。
冬脈石。
是王脈耶。
將病脈也。
然。
弦鉤毛石者。
四時之脈也。
春脈弦者。
肝東方木也。
萬物始生。
未有枝葉。
故其脈之來。
濡弱而長。
故曰弦。
夏脈鉤者。
心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盛。
垂枝布葉。
皆下曲如鉤。
故其脈之來疾去遲。
故曰鉤。
秋脈毛者。
肺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終。
草木華葉。
皆秋而落。
其枝獨在若毫毛也。
故其脈之來。
輕虛以浮。
故曰毛。
冬脈石者。
腎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藏也。
盛冬之時。
水凝如石。
故其脈之來。
沉濡而滑。
故曰石。
此四時之脈也。
〔滑〕此內經平人氣象。
玉機真藏論。
參錯其文。
而為篇也。
春脈弦者。
肝主筋。
應筋之象。
夏脈鉤者。
心主血脈。
應血脈來去之象。
秋脈毛者。
肺主皮毛。
冬脈石者。
腎主骨。
各應其象。
兼以時物之象取義也。
來疾去遲。
劉立之曰。
來者。
自骨肉之分。
而出於皮膚之際。
氣之升而上也。
去者。
自皮膚之際。
而還於骨肉之分。
氣之降而下也。
〔徐〕來疾者。
其來少急而勁。
去遲者。
其去少緩而弱。
此所謂下曲如鉤也。
按藏府之與五行。
各有所屬。
而春夏秋脈。
皆以木為喻者。
唯木為因時遷變也。
如有變奈何。
然。
春脈弦。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氣來厭厭聶聶。
如循榆葉。
曰平。
益實而滑。
如循長竿。
曰病。
急而勁益強。
如新張弓弦。
曰死。
春脈微弦。
曰平。
弦多胃氣少。
曰病。
但弦無胃氣。
曰死。
春以胃氣為本。
〔呂〕實強者。
陽氣盛也。
少陽當微弱。
今更實強。
謂太過。
陽主表。
故今其病在外也。
厥陰之氣。
養於筋。
其脈弦。
今更虛微。
故曰不及。
陰處中。
故今其病在內也。
如循長竿。
謂弦多胃氣少也。
如新張弓弦。
謂但強無胃氣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平肺脈來。
厭厭聶聶。
如落榆莢。
曰肺平。
次注。
浮薄而虛者也。
又曰。
平肝脈來。
耎弱。
招招如揭長竿末稍。
曰肝平。
與此段為異。
弟堅曰。
厭厭聶聶。
聖惠方。
作擫擫聶聶。
廣韻雲。
擫。
於葉切。
葉動貌。
說文雲。
聶。
木葉搖白也。
(按白。
恐兒訛。
兒。
即貌省文。
)從木聶聲。
爾雅曰。
欇。
虎櫐。
釋文曰。
欇。
郭音涉。
本又作聶。
並同。
爾雅曰。
榆。
白枌。
注。
枌。
榆先生葉。
卻著莢。
皮色白。
說文曰。
竿。
竹挺也。
從竹幹聲。
王冰素問次注曰。
勁。
謂勁強。
急之甚也。
夏脈鉤。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其脈來累累如環。
如循琅玕。
曰平。
來而益數。
如雞舉足者。
曰病。
前曲後居。
如操帶鉤。
曰死。
夏脈微鉤。
曰平。
鉤多胃氣少。
曰病。
但鉤無胃氣。
曰死。
夏以胃氣為本。
〔呂〕實強者。
太陽受氣盛也。
太陽浮散。
今反實強。
故曰太過也。
手少陰主血脈。
其氣尚平實。
今反見虛微。
故曰不及也。
心脈但當浮散。
不當數也。
雞舉足者。
諭其數也。
後居。
謂之後直。
如人革帶之鉤。
前曲後直也。
是謂但鉤無胃氣也。
〔丁〕操者。
執也。
如手執革帶。
前鉤曲無力也。
後居。
倨而不動。
勁有。
故曰死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病脾脈來。
實而盈數。
如雞舉足。
曰脾病。
與此段為異。
說文曰。
環。
璧也。
肉好若一。
謂之環。
從玉睘聲。
琅玕。
似珠者。
琅。
從玉良聲。
玕。
從玉幹聲。
禹貢。
雝州。
球琳琅玕。
素問次注曰。
如循琅玕。
言脈滿而盛。
微似珠形之中手。
琅玕。
珠之類也。
居。
不動也。
操。
執持也。
雞舉足。
謂如雞走之舉足也。
秋脈微毛。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其脈來藹藹如車蓋。
按之益大。
曰平。
不上不下。
如循雞羽。
曰病。
按之消索。
如風吹毛。
曰死。
秋脈微毛為平。
毛多胃氣少。
曰病。
但毛無胃氣。
曰死。
秋以胃氣為本。
(聖惠方。
藹藹。
作靄靄。
本義。
消。
作蕭。
) 〔呂〕車蓋。
乃小車之蓋也。
輕浮藹藹然也。
按之益大。
有胃氣。
故曰平也。
〔丁〕不下不上。
如循雞羽者。
但當澀澀然。
故曰病也。
風吹毛者。
飄騰不定。
無歸之象。
故曰死也。
按藹藹。
輕盈浮大之義。
爾雅。
釋木曰。
賁。
藹。
注。
樹實繁茂菴藹也。
菴藹。
即藹藹之雙聲。
周禮考工記曰。
軫之方也。
以象地也。
蓋之圜也。
以象天也。
素問次注曰。
如循雞羽者。
謂中央堅。
而兩旁虛也。
如風吹毛者。
紛紛然也。
冬脈石。
反者為病。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脈來上大下兌。
濡滑如雀之喙。
曰平。
啄啄連屬。
其中微曲。
曰病。
來如解索。
去如彈石。
曰死。
冬脈微石。
曰平。
石多胃氣少。
曰病。
但石無胃氣。
曰死。
冬以胃氣為本。
(諸本。
喙。
訛作啄。
俗解作喙。
是。
音釋。
喙。
許穢切。
) 〔呂〕雀喙。
謂本大末兌也。
啄啄者。
不息。
故謂之連屬。
解索。
謂虛縵無根本也。
來遲去疾。
故曰彈石。
〔丁〕解索。
診之應手如脫解之索。
無力也。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死脾脈來。
銳堅如鳥之喙。
又曰。
平腎脈來。
喘喘累累如鉤。
按之而堅。
曰腎平。
病腎脈來。
如引葛。
按之益堅。
曰腎病。
又解索。
作奪索。
又曰。
喘喘連屬。
其中微曲。
為病心脈。
次注。
曲。
謂中手而偃曲也。
如彈石。
言促又堅也。
考啄啄。
據內經。
當作喘喘。
丁注。
謂啄啄如雀啄。
連連時止。
恐不為是。
蓋內經有盛喘喘數等語。
俱喻脈之數疾也。
胃者。
水穀之海也。
主稟四時。
故皆以胃氣為本。
是謂四時之變病。
死生之要會也。
脾者。
中州也。
其平和不可得見。
衰乃見耳。
來如雀之啄。
如水之下漏。
是脾之衰見也。
〔呂〕脾寄王四季。
故不言王。
言平和脈不見。
其衰病則見耳。
按素問次注曰。
水流屋漏。
言其至也。
屋漏。
謂時動覆住。
十六難曰。
脈有三部九候。
有陰陽。
有輕重。
有六十首。
一脈變為四時。
離聖久遠。
各自是其法。
何以別之。
〔滑〕謝氏曰。
此篇。
問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
而本經並不答所問。
似有缺文。
今詳三部九候。
則十八難中第三章言之。
當屬此篇。
錯文在彼。
陰陽見四難。
輕重見五難。
一脈變為四時。
即十五難。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也。
六十首。
按內經方盛衰篇曰。
聖人持診之道。
先後陰陽而持之。
奇恆之勢。
乃六十首。
王注。
謂奇恆六十首。
今世不存。
則失其傳者。
由來遠矣。
然。
是其病有內外證。
其病為之奈何。
然。
假令得肝脈。
其外證。
善潔。
面青善怒。
其內證。
齊左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滿。
閉癃溲便難。
轉筋。
有是者肝也。
無是者非也。
〔呂〕外證者。
府之候。
膽者。
清淨之府。
故面青善潔。
其內證者。
肝之證。
〔滑〕得肝脈。
診得弦脈也。
肝為將軍之官。
故善怒。
善。
猶喜好也。
臍左。
肝之部也。
按之牢若痛。
謂其動氣。
按之堅牢而不移。
或痛也。
厥陰脈。
循陰器。
肝病。
故溲。
便難。
轉筋者。
肝主筋也。
此段答辭。
然與前問不相蒙。
當別有問辭也。
〔徐〕動氣。
真氣不能藏。
而發現於外也。
牢者。
氣結而堅。
痛者。
氣鬱而滯。
按善字。
滑解為得。
詩鄘風載馳章。
女子善懷。
亦各有行。
箋。
善。
猶多也。
漢書溝洫志曰。
引洛水至商顏下。
岸善崩。
注。
師古曰。
善崩。
言熹崩也。
經釋。
四肢滿為句。
是。
蓋筋急則覺四肢滿脹也。
諸家四肢滿閉為句。
丁讀為攣嚲之義。
並非。
癃。
補註本義作淋。
考癃。
音犁針切。
義與淋同。
史記孝景本紀。
索隱曰。
隆慮。
音林閭。
避殤帝諱改之。
據此癃字。
亦避諱作淋。
本草經內經。
皆用癃字。
其作淋者。
蓋後人所改。
素問奇病論曰。
有癃者。
一日數十溲。
此不足也。
次注。
癃。
小便不得也。
溲。
小便也。
一切經音義曰。
聲類雲。
痳。
謂小便數。
而難出也。
溲字概稱大小便。
見於史倉公傳。
然此段閉癃溲便難。
唯言小便若開若淋澀。
虞注。
謂癃溲。
小府澀也。
便難。
大府所注艱也。
誤。
假令得心脈。
其外證。
面赤。
口乾。
喜笑。
其內證。
齊上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煩心。
心痛。
掌中熱而啘。
有是者心也。
無是者非也。
〔滑〕掌中。
手心主脈所過之處。
蓋真心不受邪。
受邪者手心主爾。
〔徐〕素問。
心在色為赤。
在聲為笑。
心氣通於舌。
故火上炎則幹也。
按先子曰。
啘。
即噦字。
靈樞雜病篇曰。
噦以草刺鼻嚏。
嚏而已。
肘後方作卒啘不止。
可以證焉。
又靈樞口問篇曰。
人之噦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谷入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
寒氣與新穀氣。
俱還入於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
復出於胃。
故為噦。
說文曰。
噦。
氣牾也。
從口歲聲。
本義以噦為乾嘔。
非。
假令得脾脈。
其外證。
面黃。
善噫。
善思。
善味。
其內證。
當齊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脹滿。
食不消。
體重節痛。
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
無是者非也。
〔虞〕脾。
土也。
在變動為噫。
在志為思。
主甘受味。
故善味。
〔丁〕當齊有動氣者。
脾主中州也。
其病腹滿。
食不消。
體重節痛。
怠惰四肢不收。
即是胃也。
胃為水穀之海。
為土。
土靜。
故有此證。
〔滑〕靈樞口問篇曰。
噫者。
寒氣客於胃。
厥逆從下上散。
復出於胃。
故為噫。
經曰。
脾主四肢。
〔徐〕素問痿論曰。
陽明主束骨。
而利機關。
脾與胃合。
故亦主節。
按說文曰噫飽食息也。
從口意聲。
假令得肺脈。
其外證。
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
欲哭。
有內證。
齊右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
灑淅寒熱。
有是者肺也。
無是者非也。
〔虞〕肺主皮毛。
外感寒。
內合於肺。
故嚏也。
悲者肺之志也。
在聲為哭。
肺主氣。
外候皮毛。
虛則灑淅惡寒。
實則熱而閟。
故雲寒熱。
〔徐〕素問刺禁論曰。
肺藏於右。
臍右。
肺之位也。
肺主氣。
氣逆則喘咳。
按靈樞口問篇曰。
人嚏者。
何氣使然。
岐伯雲。
陽氣和利。
滿於心出於鼻。
故為嚏。
說文曰。
嚏。
悟解氣也。
從口疐聲。
詩雲。
願言則嚏。
假令得腎脈。
其外證。
面黑。
喜恐。
欠。
其內證。
齊下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氣。
少腹急痛。
洩如下重。
足脛寒而逆。
有是者腎也。
無是者非也。
〔虞〕腎氣不足。
傷於衝脈。
故氣逆。
少陰之脈循少腹。
故少腹急痛也。
腎者胃之關。
今氣虛。
故為下重。
洩。
謂食畢思急圊。
通評虛實論曰。
氣逆者足寒也。
〔滑〕如。
讀為而。
〔徐〕素問。
腎在志為恐。
靈樞口問篇曰。
陰氣積於下。
陽氣未盡。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又雲。
腎主為欠。
又經脈篇。
足少陰腎之脈。
循內踝之後。
別入跟中。
以上踹內。
故足脛寒也。
按說文曰。
欠。
張口氣悟也。
象氣。
從人上出之形。
十七難曰。
經言。
病或有死。
或有不治自愈。
或連年月不已。
其死生存亡。
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
可盡知也。
診病。
若閉目不欲見人者。
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