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上

關燈
當得肝脈。

    強急而長。

    而反得肺脈。

    浮短而澀者。

    死也。

    (脈經。

    盡。

    作具。

    診病。

    作設病者。

    強。

    作弦。

    ) 〔楊〕強急。

    猶弦急也。

    〔滑〕此篇所問者三。

    答雲。

    可盡知也。

    止答病之死證。

    餘無所見。

    當有關漏。

    肝開竅於目。

    閉目不欲見人。

    肝病也。

    肝病見肺脈。

    金剋木也。

     病若開目而渴。

    心下牢者。

    脈當得緊實而數。

    反得沉濡而微者。

    死也。

    (脈經。

    濡。

    作滑。

    本義。

    作澀。

    並非。

    ) 〔丁〕心之病證。

    今反見腎脈。

    水來剋火。

    故知死也。

    〔虞〕陽病得陰脈。

    故曰死也。

    〔徐〕心主熱。

    甚則開目而渴也。

     病若吐血。

    復鼽衄血者。

    脈當沉細。

    而反浮大而牢者。

    死也。

     〔滑〕脫血脈實。

    相反也。

    〔徐〕此又一義。

    不以生克言。

    所謂病虛脈實。

    故死也。

    靈樞玉版篇曰。

    衄而不止。

    脈大。

    此三逆。

    即此義也。

     按說文曰。

    鼽。

    病寒鼻窒也。

    從鼻九聲。

    釋名曰。

    鼻塞曰鼽。

    鼽。

    久也。

    涕久不通。

    遂至窒塞也。

    說文又曰。

    衄。

    鼻出血也。

    從血醜聲。

     病若譫言妄語。

    身當有熱。

    脈當洪大。

    而手足厥逆。

    脈沉細而微者。

    死也。

    (脈經。

    而下。

    有反字。

    沉上。

    又有反字。

    ) 〔楊〕按之遲但小。

    謂之細。

    〔滑〕陽病見陰脈。

    相反也。

     按楊上善太素經注曰。

    譫語。

    多言也。

     病若大腹而洩者。

    脈當微細而澀。

    反緊大而滑者。

    死也。

    (脈經。

    反下。

    有得字。

    死下。

    有此之謂三字。

    ) 〔滑〕洩而脈大。

    相反也。

    大腹。

    腹脹也。

    〔徐〕此亦病虛脈實也。

    靈樞玉版篇曰。

    腹鳴而滿。

    四支清洩。

    其脈大。

    是二逆也。

     十八難曰。

    脈有三部。

    部有四經。

    手有太陰陽明。

    足有太陽少陰。

    為上下部。

    何謂也。

    然。

    手太陰陽明金也。

    足少陰太陽水也。

    金生水。

    水流下行。

    而不能上。

    故在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

    生手太陽少陰火。

    火炎上行。

    而不能下。

    故為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

    生足太陰陽明土。

    土主中宮。

    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

    更相生養者也。

     〔楊〕手太陰。

    肺脈也。

    肺為諸藏上蓋。

    其治在右方。

    故在右手上部也。

    手陽明大腸脈。

    是肺之府。

    故隨肺居上部焉。

    足少陰腎脈。

    腎為水。

    肺之子。

    水流趣於腎。

    又最居於下。

    故為右手下部也。

    足太陽膀胱。

    為腎之府。

    故隨腎居下部焉。

    經言脈有三部。

    部有四經者。

    謂惣兩手而言之也。

    兩手各有三部。

    部各有二經。

    兩手上部合四也。

    中下二部。

    亦復如此。

    三四十二。

    則十二經也。

    肺金居上。

    而下生腎水。

    故肺腎在左右手上下部也。

    足厥陰肝脈也。

    肝治在左方。

    故為左手之下部。

    足少陽膽者。

    為肝之府。

    故隨肝居下部也。

    手太陽小腸脈。

    為心之府。

    故隨心居上部焉。

    手心主胞絡脈也。

    手少陽三焦脈也。

    故合為左手中部。

    足太陰脾脈也。

    足陽明胃脈也。

    故合為右手中部。

    此經作如此分別。

    若依脈經配三部。

    又與此不同也。

    〔徐〕此篇所論。

    六經部位。

    乃素問血氣形志篇。

    所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是為足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心主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是為手陰陽也。

    以此為據。

     按詳經文。

    唯說以三部配六經之義。

    而非左右排位之謂也。

    然其言曖昧難識。

    姑舉楊注以解之。

    是復掠取王氏脈經之說。

    而為解者。

    其實叵以確據矣。

     脈有三部九候。

    各何所主之。

    然。

    三部者。

    寸關尺也。

    九候者。

    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

    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

    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

    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審而刺之者也。

    (本義。

    無所字。

    ) 〔楊〕寸口。

    陽也。

    關。

    中部也。

    尺中。

    陰也。

    此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

    三三九候也。

    故曰九。

    浮為陽。

    沉為陰。

    中者胃氣也。

    所謂自膈以上。

    為上焦也。

    自膈以下。

    為中焦也。

    自齊以下至足。

    為下焦也。

    〔謝〕此一節。

    當是十六難中答辭。

    錯簡在此。

    而剩出脈有三部九候。

    各何主之十字。

     按楊注以後。

    以此段為左右三部。

    分配藏府之義。

    然內經及難經。

    未嘗有其說。

    蓋出於脈經兩手六脈所主藏府陰陽逆順篇。

    所引脈法贊文。

    紀天錫集註。

    極辨其碎義難據。

    實為精當。

    脈經又有分別三關境界脈候篇曰。

    寸主射上焦。

    出頭及皮毛竟手。

    關主中焦。

    腹及腰。

    尺主射下焦。

    少腹至足。

    義與此段同。

    刺字。

    楊注為針刺。

    丁注當作次字。

    紀氏為刺候之義。

    未知孰是。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

    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

    診在右脅有積氣。

    得肺脈結。

    脈結甚則積甚。

    結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

    而右脅有積氣者。

    何也。

    然。

    肺脈雖不見。

    右手脈當沉伏。

     〔楊〕往來緩。

    而時一止復來。

    謂之結也。

    脈結甚者。

    是診脈之狀也。

    結甚者。

    此結訓積。

    猶言脈結甚則積甚。

    脈結微則積微。

    其言稍隱也。

    極重指著骨乃得。

    故謂伏脈也。

    〔滑〕此下問答。

    亦未詳所屬。

    或曰。

    當是十七難中。

    或連年月不已答辭也。

    〔徐〕結為積聚之脈。

    平人氣象論雲。

    結而橫。

    有積矣。

    沉伏亦積氣之脈。

    右手統指三部言。

     其外痼疾同法耶。

    將異也。

    然。

    結者。

    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

    名曰結也。

    伏者。

    脈行筋下也。

    浮者。

    脈在肉上行也。

    左右表裡。

    法皆如此。

    假令脈結伏者。

    內無積聚。

    脈浮結者。

    外無痼疾。

    有積聚。

    脈不結伏。

    有痼疾。

    脈不浮結。

    為脈不應病。

    病不應脈。

    是為死病也。

     〔滑〕此承上文。

    復問外之痼病。

    與內之積聚。

    法將同異。

    結為積聚。

    伏脈行筋下。

    主裡。

    浮行肉上。

    主表。

    所以異也。

    前舉右脅為例。

    故此雲左右同法。

    脈病不相應。

    故為死病也。

    〔徐〕人病以下至末。

    與前文不類。

    疑是五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等難內錯文。

     按痼。

    即?俗字。

    說文曰。

    ?。

    久病也。

    從疒古聲。

    又通作固。

    錮。

    禮月令曰。

    季冬之月行春令。

    則國有固疾。

    注。

    生不充性。

    有久疾也。

    漢書賈誼傳曰。

    失今不治。

    必為錮疾。

     十九難曰。

    經言。

    脈有逆順。

    男女有常。

    而反者。

    何謂也。

    然。

    男子生於寅。

    寅為木。

    陽也。

    女子生於申。

    申為金。

    陰也。

     〔楊〕元氣起於子。

    人之所生也。

    男從子左行三十。

    女從子右行二十。

    俱至於巳。

    為夫婦懷妊也。

    古者。

    男子三十。

    女年二十。

    然後行嫁娶。

    法於此也。

    十月而生男。

    從巳至寅。

    左行為十月。

    故男行年起於丙寅。

    女從巳右行至申。

    為十月。

    故女行年起於壬申。

    所以男子生於寅。

    女子生於申。

    〔滑〕此推本生物之初。

    而言男女陰陽也。

     按脈有逆順。

    言脈有男之所順。

    女之所逆。

    有女之所順。

    男之所逆也。

    男女所生之理。

    虞注為男女天癸之數。

    規楊氏之言。

    反非。

    淮南子泛論訓曰。

    禮三十而娶。

    注。

    三十而娶者。

    陰陽未分時。

    俱生於子。

    男從子數。

    左行三十。

    立於巳。

    女從子數。

    右行二十年。

    亦立於巳。

    合夫婦。

    故聖人因是制禮。

    使男三十而娶。

    女二十而嫁。

    其男子從巳數。

    左行十得寅。

    故人十月而生於寅。

    故男子數從寅起。

    女自巳數。

    右行得申。

    亦十月而生於申。

    故女子數從申生也。

    說文曰。

    包。

    象人褢妊。

    巳在中。

    象子未成形也。

    元氣起於子。

    子。

    人所生也。

    男左行三十。

    女右行二十。

    俱立於巳。

    為夫婦。

    褢妊於巳。

    巳為子。

    十月而生。

    男起巳至寅。

    女起巳至申。

    故男年姑寅。

    女年始申也。

    是可以證楊說。

    而經文實原古禮。

    演男女嫁娶之義者。

    可知矣。

    又離騷經曰。

    惟庚寅吾以降。

    章句雲。

    寅為陽正。

    故男始生。

    而立於寅。

    庚為陰正。

    故女始生。

    而立於庚。

    是庚之與申雖不同。

    其為義則一也。

     故男脈在關上。

    女脈在關下。

    是以男子尺脈恆弱。

    女子尺脈恆盛。

    是其常也。

     〔楊〕男子陽氣盛。

    故尺脈弱。

    女子陰氣盛。

    故尺脈強。

    此是其常性。

    〔謝〕寅為木。

    木生火。

    又火生於寅。

    而性炎上。

    故男脈在關上。

    申為金。

    金生水。

    又水生於申。

    而性流下。

    故女脈在關下。

     反者。

    男得女脈。

    女得男脈也。

    其為病何如。

    然。

    男得女脈。

    為不足。

    病在內。

    左得之。

    病則在左。

    右得之。

    病則在右。

    隨脈言之也。

    女得男脈。

    為太過。

    病在四肢。

    左得之。

    病則在左。

    右得之。

    病則在右。

    隨脈言之。

    此之謂也。

     〔楊〕男得女脈。

    為陰氣盛。

    陰主內。

    故病在內。

    女得男脈。

    為陽氣盛。

    主四肢。

    故病在四肢也。

     二十難曰。

    經言。

    脈有伏匿。

    伏匿於何藏。

    而言伏匿耶。

    然。

    謂陰陽更相乘。

    更相伏也。

    脈居陰部。

    而反陽脈見者。

    為陽乘陰也。

    脈雖時沉澀而短。

    此謂陽中伏陰也。

    脈居陽部。

    而反陰脈見者。

    為陰乘陽也。

    脈雖時浮滑而長。

    此謂陰中伏陽也。

     〔楊〕陽乘陰。

    尺中已浮滑而長。

    又時時沉澀而短。

    故曰陽中伏陰也。

    寸關已沉短而澀。

    澀而時時浮滑而長。

    故曰陰中伏陽也。

    〔丁〕其部。

    非獨言寸為陽尺為陰也。

    若以前後言之。

    即寸為陽部。

    尺為陰部。

    若以上下言之。

    曰肌肉上為陽部。

    肌肉下為陰部。

    〔滑〕居。

    猶在也。

    當也。

    乘。

    猶乘車之乘。

    出於其上也。

    伏。

    猶伏兵之伏。

    隱於其中也。

    匿。

    藏也。

    〔徐〕引經言無考。

    伏匿。

    謂不見於本位。

    反藏於他部。

    而見其脈也。

     重陽者狂。

    重陰者癲。

    脫陽者見鬼。

    脫陰者目盲。

     〔虞〕寸口曰陽。

    又今重見陽脈三倍以上。

    故曰重陽。

    其病狂惑。

    自高賢智。

    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

    罵詈不避親疏。

    故曰狂。

    尺中曰陰。

    而尺脈重見陰。

    故曰重陰。

    其為病也。

    名曰癲疾。

    謂僵仆於地。

    閉目不醒。

    陰極陽復。

    良久卻醒。

    故曰癲也。

    今天吊之類。

    是也。

    〔徐〕此又因陰陽之伏匿。

    而極言之。

    重陰重陽。

    言不止伏匿。

    陰皆變為陽。

    陽皆變為陰也。

    脫陽脫陰者。

    此又因重陽重陰而及之。

    鬼屬陰。

    陽既脫。

    則純乎陰。

    故見鬼。

    目得血而能視。

    陰既脫。

    則血不營於目。

    故曰盲。

    此則重陰重陽之反也。

     按本義。

    為五十九難之錯文。

    然脈經文亦如是。

    則徐說為得。

     二十一難曰。

    經言。

    人形病脈不病。

    曰生。

    脈病形不病。

    曰死。

    何謂也。

    然。

    人形病脈不病。

    非有不病者也。

    謂息數不應脈數也。

    此大法。

     〔周〕形體之中。

    覺見憔悴。

    精神昏憒。

    食不忺美。

    而脈得四時之從。

    無過不及之偏。

    是人病脈不病也。

    形體安和。

    而脈息乍小乍大。

    或至或損。

    弦緊浮滑沉澀不一。

    殘賊沖和之氣。

    是皆脈息不與形相應。

    乃脈病人不病也。

    仲景雲。

    人病脈不病。

    名曰內虛。

    以無穀氣神。

    雖困無苦。

    脈病人不病。

    名曰行屍。

    以無王氣。

    卒眩僕不識人。

    短命則死。

    〔謝〕按本經答文。

    詞意不屬。

    似有脫誤。

     二十二難曰。

    經言。

    脈有是動。

    有所生病。

    一脈輒變為二病者。

    何也。

    然。

    經言是動者。

    氣也。

    所生病者。

    血也。

    邪在氣。

    氣為是動。

    邪在血。

    血為所生病。

    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

    氣留而不行者。

    為氣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為血後病也。

    故先為是動。

    後所生病也。

     〔虞〕氣病傳血。

    此乃一脈變為二病。

    脈動反常。

    邪在氣。

    氣受邪。

    傳之與血。

    故血為所生病。

    呴之。

    氣流行之貌也。

    濡者。

    濡潤之貌。

    言人身所稟者。

    氣血也。

    氣血通行。

    沮潤人身。

    其為病也若此。

    〔丁〕氣主呴之。

    呴呴。

    謂吹噓往來之象。

    人一身經脈通行。

    氣血或居。

    一經脈中。

    氣留不行。

    故血壅不濡。

    其氣先病。

    名曰是動。

    血壅不濡。

    後病。

    名曰所生。

    此是一脈輒變為二病也。

    〔滑〕氣主呴之。

    謂氣煦噓然來。

    薰蒸於皮膚分肉也。

    血主濡之。

    謂血濡潤筋骨。

    滑利關節。

    榮養藏府也。

    此脈字。

    非尺寸之脈。

    乃十二經隧之脈也。

    此謂十二經隧之脈。

    每脈中輒有二病者。

    蓋以有在氣在血之分也。

    〔徐〕此亦非經之全文。

    乃約經語。

    以成文者也。

    是動所生病。

    見靈樞經脈篇。

    是動諸病。

    乃本經之病。

    所生之病。

    則以類推。

    而旁及他經者。

    經文並無氣血分屬之說。

     按自一難至此。

    論脈。

    是為第一篇。

     二十三難曰。

    手足三陰三陽。

    脈之度數。

    可曉以不。

    然。

    手三陽之脈。

    從手至頭。

    長五尺。

    五六合三丈。

    手三陰之脈。

    從手至胸中。

    長三尺五寸。

    三六一丈八尺。

    五六三尺。

    合二丈一尺。

    足三陽之脈。

    從足至頭。

    長八尺。

    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陰之脈。

    從足至胸。

    長六尺五寸。

    六六三丈六尺。

    五六三尺。

    合三丈九尺。

    人兩足蹻脈。

    從足至目。

    長七尺五寸。

    二七一丈四尺。

    二五一尺。

    合一丈五尺。

    督脈。

    任脈。

    各長四尺五寸。

    二四八尺。

    二五一尺。

    合九尺。

    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

    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楊〕一手有三陽。

    兩手合為六陽。

    故曰五六合三丈也。

    兩手各有三陰。

    合為六陰。

    故曰三六一丈八尺。

    兩足各有三陽。

    故曰六八四丈八尺。

    按此脈度數七尺五寸。

    中人之形。

    而雲長八尺。

    理則難解。

    然足之六陽。

    從足指而向上行。

    由其紆曲。

    故曰八尺也。

    兩足各有三陰。

    故曰六六三丈六尺也。

    按足太陰少陰。

    皆至舌下。

    足厥陰至於頂上。

    今言至胸中者。

    蓋據其相接之次也。

    督脈起於脊??。

    上於頭。

    下於面。

    至口齒縫。

    計則不止長四尺五寸。

    今言四尺五寸者。

    當取上極於風府。

    而言之也。

    〔虞〕人有陰蹻陽蹻二脈。

    兩足合四脈。

    陽蹻者。

    起於跟中。

    循外踝。

    上行入風池。

    陰蹻者。

    亦起於跟中。

    乃是足少陰之別絡也。

    自然骨之後。

    上內踝之上。

    上出人迎之前。

    入頄內廉。

    屬目內眥。

    合太陽脈。

    長七尺五寸。

    兩行合一丈五尺。

    準此推之。

    至目者。

    是兩足陰蹻脈也。

    〔滑〕此靈樞廿七篇全文。

    三陰三陽。

    靈樞皆作六陰六陽。

    義尤明白。

    〔徐〕靈樞脈度篇。

    論蹻脈起止。

    專指陰蹻言。

    而不及陽蹻。

    則其長短之數。

    乃陰蹻之數也。

     按自二十三難。

    至二十九難。

    論經絡。

    是為第二篇。

     經脈十二。

    絡脈十五。

    何始何窮也。

    然。

    經脈者。

    行血氣通陰陽。

    以榮於身者也。

    其始從中焦。

    注手太陰陽明。

    陽明注足陽明太陰。

    太陰注手少陰太陽。

    太陽注足太陽少陰。

    少陰注手心主少陽。

    少陽注足少陽厥陰。

    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別絡十五。

    皆因其原。

    如環無端。

    轉相溉灌。

    朝於寸口人迎。

    以處百病。

    而決死生也。

     〔滑〕因者。

    隨也。

    原者。

    如也。

    朝。

    猶朝會之朝。

    以。

    用也。

    因上文經脈之尺度。

    而推言經絡之行度也。

    直行者謂之經。

    旁出者謂之絡。

    十二經。

    有十二絡。

    兼陽絡陰絡。

    脾之大絡。

    為十五絡也。

    謝氏雲。

    始從中焦者。

    蓋謂飲食入口。

    藏於胃。

    其精微之化。

    注手太陰陽明。

    以次相傳。

    至足厥陰。

    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

    寸口人迎。

    古法以俠喉兩旁動脈。

    為人迎。

    至晉王叔和。

    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

    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

    後世宗之。

    愚謂昔人所以取人迎氣口者。

    蓋人迎為足陽明胃經。

    受穀氣而養五藏者也。

    氣口為手太陰肺經。

    朝百脈而平權衡者也。

    〔徐〕脈所注為原。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雲。

    原者。

    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按靈樞經脈篇曰。

    經脈者。

    所以能決死生。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經釋。

    以處為揆度。

    未妥。

    蓋處者。

    處分之謂也。

    大戴禮。

    諸侯遷廟篇曰。

    聽其聲。

    處其氣。

    考其所為。

    觀其所由。

    義與此同。

    榮。

    古與營通。

    即營周之義也。

     經曰。

    明知終始。

    陰陽定矣。

    何謂也。

    然。

    終始者。

    脈之紀也。

    寸口人迎。

    陰陽之氣。

    通於朝使。

    如環無端。

    故曰始也。

    終者。

    三陰三陽之脈絕。

    絕則死。

    死各有形。

    故曰終也。

     〔滑〕謝氏曰。

    靈樞第九篇雲。

    凡刺之道。

    畢於終始。

    明知終始。

    五藏為紀。

    陰陽定矣。

    又曰。

    不病者。

    脈口人迎。

    應四時也。

    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

    而不稱尺寸也。

    此一節。

    因上文寸口人迎。

    處百病決死生。

    而推言之。

    謂欲曉知終始。

    於陰陽為能定之。

    蓋以陽經取決於人迎。

    陰經取決於氣口也。

    朝使者。

    朝。

    謂氣血如水潮應時而灌溉。

    使。

    謂陰陽相為用也。

    始。

    如生物之始。

    終。

    如生物之窮。

    欲知生死。

    脈以候之。

    陰陽之氣。

    通於朝使。

    如環無端。

    則不病。

    一或不相朝使。

    則病矣。

    況三陰三陽之脈絕乎。

    絕必死矣。

    其死之形狀。

    則具如下篇。

     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