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釋曰。
靈樞終始篇雲。
終始者。
經脈為紀。
此終始。
蓋指十二經之所起止也。
非謂氣行為始。
脈絕為終也。
其終始篇篇末。
亦載十二經脈絕病形。
豈因此遂誤以終始之終。
為即此終耶。
二十四難曰。
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
何以為候。
可知其吉兇不然。
足少陰氣絕。
即骨枯。
少陰者。
冬脈也。
伏行而溫於骨髓。
故骨髓不溫。
即肉不著骨。
骨肉不相親。
即肉濡而卻。
肉濡而卻。
故齒長而枯。
發無潤澤者。
骨先死。
戊日篤巳日死。
(素問診要經終論新校正曰。
詳王注雲。
骨不耎。
骨硬。
難經。
及甲乙經雲。
骨不濡。
則肉弗能著。
當作骨不濡。
靈樞經脈篇。
亦作濡。
本義。
澤下。
長有無潤澤三字。
按下文例。
骨髓不溫。
當作脈不溫。
) 〔楊〕足少陰。
腎脈也。
腎主冬。
故雲冬脈也。
腎主內榮骨髓。
故雲伏行而溫於骨髓也。
卻。
結縮也。
謂齒齦之肉結縮。
而故齒漸長而枯燥。
色不澤也。
腎為津液之主。
今無津液。
故使發不潤焉。
戊己土也。
腎水也。
土剋水。
故雲戊日篤己日死也。
〔滑〕此下六節。
與靈樞第十篇文。
皆大同小異。
濡。
讀為軟。
〔徐〕卻。
退縮也。
按溫。
即溫養之謂。
濡。
古軟字。
見於素問玉機真藏論新校正。
卻。
楊為結縮。
義與軟字相乖。
足太陰氣絕。
則脈不榮其口唇。
口唇者。
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
則肌肉不滑澤。
肌肉不滑澤。
則肉滿。
肉滿則唇反。
唇反則肉先死。
甲日篤乙日死。
〔滑〕脾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脾絕則肉滿唇反也。
肉滿。
謂肌肉不滑澤。
而緊急?膹也。
足厥陰氣絕。
即筋縮引卵與舌。
厥陰者。
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
聚於陰器。
而絡於舌本。
故脈不營。
則筋縮急。
筋縮急。
即引卵與舌。
故舌卷卵縮。
此筋先死。
庚日篤辛日死。
(舌厥之間。
舊剩卷字。
據甲乙經刪。
) 按素問熱論曰。
厥陰脈循陰器。
而絡於肝。
次注。
凡虛中而受物者。
皆謂之器。
其於體外。
則謂陰囊。
其於身中所司。
則謂膀胱矣。
手太陰氣絕。
即皮毛焦。
太陰者。
肺也。
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氣弗榮。
則皮毛焦。
皮毛焦。
則津液去。
津液去。
即皮節傷。
皮節傷。
則皮枯毛折。
毛折者。
則毛先死。
丙日篤丁日死。
〔滑〕肺者。
氣之本。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肺絕則皮毛焦。
而津液去。
皮節傷。
以諸液皆會於節也。
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少陰者。
心脈也。
心者。
脈之合也。
脈不通。
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色澤去。
故面黑如梨。
此血先死。
壬日篤癸日死。
(舊脫少陰者。
心脈也。
心者。
脈之合也。
十二字。
今據脈經所引靈樞補之。
本義。
甲乙經。
梨。
作黧。
非。
) 〔楊〕經雲。
手三陰。
今此推釋太陰少陰。
而心主一經不言之。
何也。
然心主者。
心包絡之脈也。
少陰者。
心脈也。
二經同候於心。
故言少陰絕。
則心主亦絕。
其診既同。
故不別解也。
本經雲面黑如漆柴。
此雲如梨。
漆柴者。
恆山苗也。
其草色黃黑無潤澤。
故以為喻。
梨者。
人所食之果也。
亦取其黃黑焉。
言人即無血則色黃黑。
似此二物。
無光華也。
按方言曰。
老。
燕代之北鄙。
曰梨。
郭璞注。
言面色如凍梨。
爾雅正義。
孫炎雲。
耇。
面如凍梨。
色如浮垢。
是楊注所本。
丁注曰。
梨字當作黧。
誤。
考諸本草。
恆山苗。
未載漆柴名。
不知何據。
三陰氣俱絕者。
則目眩轉。
目瞑。
目瞑者。
為失志。
失志者。
則志先死。
死即目瞑也。
〔楊〕三陰者。
是手足三陰脈也。
此五藏之脈也。
五藏者。
人之根本也。
故三陰俱絕。
則目瞑。
瞑。
閉也。
〔虞〕人之五志。
皆屬於陰。
今三陰已絕。
五藏皆失其志。
故無喜怒憂思恐。
五志俱亡。
故曰失志也。
按眩轉之眩。
當是系訛。
蓋眩。
或作玄。
因訛係為玄。
再轉從目也。
靈樞經脈篇曰。
五陰氣俱絕。
則目系轉。
轉則目運。
又大惑論曰。
五藏六府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
又曰。
腦轉則引目系急。
目系急。
則目眩以轉矣。
再按辨正條例曰。
注義。
目眩為失志。
今從之。
補註。
作目瞑。
據此。
似舊作目系轉目眩。
六陽氣俱絕者。
則陰與陽相離。
陰陽相離。
則腠理洩。
絕汗乃出。
大如貫珠。
轉出不流。
即氣先死。
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丁〕六陽者。
是手足三陽也。
〔楊〕陰與陽相離者。
陰陽隔絕。
不相朝使也。
腠理洩者。
陽氣已下。
毛孔皆開。
所以然也。
絕汗者。
乃汗出如珠。
言身體汗出著肉。
如綴珠而不流散。
故曰貫珠也。
按占亦診候之義。
莊子人間世曰。
匠石覺而診其夢。
釋文司馬彪雲。
診。
占夢也。
二十五難曰。
有十二經。
五藏六府十一耳。
其一經者。
何等經也。
然。
一經者。
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
心主與三焦為表裡。
俱有名而無形。
故言經有十二也。
〔楊〕手少陰。
真心脈也。
手心主。
心包絡脈也。
二脈俱是心脈。
而少陰與少陽合。
心主與三焦脈合。
三焦者。
有位而無形。
心主有名而無藏。
故二經為表裡也。
五藏六府。
各一脈。
為十一脈。
心有兩脈。
合成十二經焉。
據此而言。
六府亦止五府耳。
二十六難曰。
經有十二。
絡有十五。
餘三絡者。
是何等絡也。
然。
有陽絡。
有陰絡。
有脾之大絡。
陽絡者。
陽蹻之絡也。
陰絡者。
陰蹻之絡也。
有絡有十五焉。
〔楊〕十二經。
各有一絡。
為十二絡耳。
今雲十五絡者。
有陰陽之二經。
脾之大絡。
合為十五絡也。
按陰陽二蹻。
見於二十八難。
靈樞經脈篇曰。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
出淵腋下三寸。
布胸脅。
二十七難曰。
脈有奇經八脈者。
不拘於十二經。
何謂也。
然。
有陽維。
有陰維。
有陽蹻。
有陰蹻。
有沖。
有督。
有任。
有帶之脈。
凡此八脈者。
皆不拘於經。
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
絡有十五。
凡二十七氣。
相隨上下。
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
聖人圖設溝渠。
通利水道。
以備不然。
天雨降下。
溝渠溢滿。
當此之時。
霶霈妄行。
聖人不能復圖也。
此絡脈滿溢諸經。
不能復拘也。
(脈經。
不然。
作不虞。
當此之時。
在於聖人上。
) 〔虞〕奇。
音基也。
奇。
斜也。
零也。
不偶之義。
謂此八脈。
不繫正經陰陽。
無表裡配合。
別道奇行。
故曰奇經也。
所以經言八脈不拘於經。
以此可驗矣。
楊氏言奇異之義。
非也。
〔滑〕奇經者。
絡脈之滿溢。
而為之者歟。
或曰。
此絡脈三字。
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
既不拘於經。
直謂之絡脈。
亦可也。
此篇兩節。
舉八脈之名。
及所以為奇經之義。
〔徐〕言血脈充盛。
十二經不足以容之。
則溢出而為奇經。
故奇經為十二經之別脈也。
按說文曰。
圖。
畫計難也。
從口從啚。
啚。
難意也。
徐鍇雲。
規畫之也。
溝。
水瀆廣四尺。
深四尺。
從水勾聲。
渠。
水所居。
從水矩省聲。
滂。
滂沛也。
從水旁聲。
徐鉉等雲。
今俗作霶霈。
非是。
二十八難曰。
其奇經八脈者。
既不拘於十二經。
皆何起何繼也。
然。
督脈者。
起於下極之俞。
並於脊裡。
上至風府。
入屬於腦。
(脈經。
繼。
作系。
) 〔呂〕督脈者。
陽脈之海也。
〔楊〕下極者。
長強也。
〔徐〕繼。
續也。
按靈樞經脈篇曰。
督脈之別。
名曰長強。
挾膂上項。
散頭上。
下當肩胛。
左右別走太陽。
入貫膂。
脈經曰。
衝脈者。
陰脈之海也。
督脈者。
陽脈之海也。
又其敘八脈。
與本經不同。
始載二維。
次蹻脈。
次衝脈。
次督脈。
次任脈。
次帶脈也。
照之下文敘奇經之病。
其次相同。
且其所記。
任沖二脈之起行。
亦與本經不同。
反合於下文呂注。
甲乙經。
屬於腦下。
又雲。
上巔循額。
至鼻柱。
陽脈之海也。
楊注以督為都綱之義。
非。
先子曰。
督。
古與裻通。
其脈循脊上行。
故以背縫名之。
晉語曰。
衣之偏裻之衣。
注。
裻在中。
左右異。
故雲偏。
莊子養生主論曰。
緣督以為經。
釋文。
李頤雲。
督。
中也。
說文曰。
裻。
新衣聲。
一曰背縫。
從衣叔聲。
甲乙經曰。
風府。
在項上一寸大筋內。
長強。
在脊骶端。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裡。
上關元。
至咽喉。
(甲乙經。
作中極之上。
脈經。
作任脈者。
起於胞門子戶。
夾臍上行。
至胸中。
注。
一雲。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裡。
至關元。
至咽喉。
) 〔丁〕中極者。
穴名也。
在齊下四寸。
其中極之下者。
曲骨穴也。
按先子曰。
任。
與衽通。
其循腹裡上行。
猶衽之在於腹前也。
說文曰。
衽。
衣襟也。
從衣壬聲。
又曰。
襟。
交衽也。
從衣金聲。
楊注。
任者。
妊也。
此為人之生養之本。
誤。
甲乙經曰。
關元。
在臍下三寸。
王冰素問骨空論注曰。
言中極之下者。
言從少腹之內上行。
而外出於毛際而上。
非謂本起於此也。
何以言之。
針經雲。
衝脈者。
十二經之海。
與少陰之絡。
起於腎下。
出於氣街。
又雲。
衝脈任脈者。
皆起於胞中。
上循脊裡。
為經絡之海。
由此言之。
則任脈衝脈。
從少腹之內上行。
至中極之下。
氣街之內。
明矣。
衝脈者。
起於氣衝。
並足陽明之經。
夾齊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
(脈經。
衝脈者。
起於關元。
循腹裡。
直上至咽喉中。
注。
一雲衝脈者。
起於氣衝。
並陽明之經。
夾臍上行。
至胸中而散。
) 〔楊〕經雲。
衝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如此則不獨為陰脈之海。
恐呂氏誤矣。
沖者。
通也。
言此脈。
下至於足。
上至於頭。
通受十二經之氣血。
故曰沖焉。
此奇經之三脈也。
〔虞〕素問雲。
衝脈起於氣街。
難經雲。
起於氣衝。
又針經穴中。
兩存其名。
沖。
街之義也。
素問雲。
並足少陰之經。
難經言。
並足陽明之經。
況少陰之經。
夾齊左右各五分。
陽明之經。
夾齊左右各二寸。
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
如此推之。
則衝脈自氣衝起。
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
其理明矣。
大體督脈任脈衝脈。
此三脈。
皆自會陰穴。
會合而起。
二脈分為三岐。
行於陰陽。
部分不同。
故名各異也。
按靈樞逆順肥瘦篇曰。
夫衝脈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藏六府皆稟焉。
楊注規呂稱陰脈之海。
是。
而其以沖為通。
未盡。
說文曰。
沖。
通道也。
從行童聲。
春秋雲。
及沖以戈擊之。
又曰。
街。
四通道也。
從行圭聲。
虞注。
沖。
街之義。
此說為妥。
蓋此脈為十二經之所注。
猶四通之路也。
甲乙經曰。
氣衝。
在歸來下。
鼠溪上一寸。
動脈應手。
帶脈者。
起於季脅。
回身一周。
(脈經。
脅。
作肋。
) 〔楊〕帶之為言。
束也。
言總束諸脈。
使得調柔也。
季脅。
在肋下。
下接於髖骨之間。
是也。
回。
繞也。
繞身一周。
猶如束帶。
按說文曰。
帶。
紳也。
男子鞶革。
婦人鞶絲。
象系佩之形。
佩必有巾。
從巾。
陽蹻脈者。
起於跟中。
循外踝。
上行入風池。
陰蹻脈者。
亦起於跟中。
循內踝。
上行至咽喉。
交貫衝脈。
(甲乙經。
至作入。
) 〔丁〕陽蹻脈。
起於跟中。
循外踝者。
中衝穴也。
上入風池穴者。
頂後髮際陷中。
是奇經之五脈也。
陰蹻脈。
亦起跟中。
循內踝者。
照海穴也。
上行至咽喉。
交貫衝脈。
其又至目下承泣穴。
是陰蹻脈始終也。
是奇經之六脈也。
按先子曰。
蹻。
與屩通。
史記孟嘗君傳曰。
馮馭聞孟嘗君好客。
躡屩而見之。
索隱。
屩。
音腳。
字亦作蹻。
又虞卿傳曰。
躡蹻擔簦。
徐廣注。
蹻。
草履也。
蓋蹻脈起於跟中。
故義取於此。
或曰。
蹻即繑之義。
說文曰。
繑。
絝紐也。
從糸喬聲。
絝。
脛衣也。
從糸誇聲。
此說亦通。
楊注。
蹻。
捷疾也。
是人行走之機要。
動足之所由。
誤矣。
甲乙經曰。
風池。
在顳顬後。
髮際陷者中。
陽維陰維者。
維絡於身。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故陽維。
起於諸陽會也。
陰維。
起於諸陰交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
滿溢流於深湖。
故聖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脈隆盛。
入於八脈。
而不環周。
故十二經。
亦不能拘之。
其受邪氣。
畜則腫熱。
砭射之也。
(脈經。
陽維起於諸陽會也二句。
在於陽維陰維者上。
無故字。
又無比於以下五十三字。
作此八者不繫於十二經。
故曰奇經八脈者也。
十八字。
甲乙經。
無諸經者也四字。
經釋。
灌溉。
作灌溢。
) 〔楊〕維者。
維持之義也。
此脈為諸脈之綱維。
故曰維脈也。
此有陰陽二脈。
為奇經八脈也。
〔虞〕十二經隆盛。
入於八脈。
而不環周。
邪在八脈。
腫熱畜積。
故以砭石射刺之。
故曰砭射之也。
〔紀〕陽維者。
維絡於陽之脈。
陰維者。
維絡於陰之脈。
所以陰陽能相維者。
經血滿足。
通達四旁。
能維絡於諸經也。
〔徐〕按二維之脈。
經無明文。
其起止蓋不可考。
不還周。
言不復歸於十二經也。
按素問刺腰痛論曰。
陽維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腫。
刺陽維之脈。
脈與太陽合腨下間。
去地一尺所。
次注。
太陽所生。
與正經並行。
而上至腨下。
復與太陽合而上也。
又曰。
飛陽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怫怫然。
甚則悲以恐。
次注。
是陰維之脈也。
又曰。
刺飛陽之脈。
在內踝上五寸。
少陰之前。
與陰維之會。
次注。
陰維之會。
以三脈在此穴位也。
是經文二維之稱。
他無所見。
而其所會之穴。
見於甲乙經。
說文曰。
湖。
大陂也。
從水胡聲。
揚州浸有五湖浸。
川澤所仰以灌溉也。
拘通。
言不能拘止其所流通也。
本義曰。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
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
則於此無所間。
而於彼得相從矣。
經釋曰。
維絡於身之下。
必有缺文。
後人誤以此二句。
移入此處。
故難通也。
考脈經。
甲乙經。
並與經文同。
則滑徐說。
難以信據。
而脈經以二經所起二句。
冠於陽維陰維者上。
殊覺文順。
本義又曰。
其受邪氣畜雲十二字。
謝氏以為於本文上下。
當有缺文。
然脈經無此。
疑衍文也。
或雲。
當在三十七難。
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
因邪在六府而言也。
此說似有理。
然據虞注。
其義亦鬯。
經釋曰。
奇經之脈。
不能還周。
故邪氣無從而出。
惟以砭石以射之。
則邪氣因血以洩。
病乃已也。
此說最為妥善。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
何如。
然。
陽維維於陽。
陰維維於陰。
陰陽不能自相維。
則悵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
陽維為病。
苦寒熱。
陰維為病。
苦心痛。
(陽維為病雲十四字。
舊在於帶之為病後。
今據脈經。
謝注。
本義。
移於此。
脈經。
溶溶。
作容容。
甲乙經。
則悵然雲十二字。
作為病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
注。
一雲。
腹滿腰溶溶。
如坐水中狀。
) 〔呂〕悵然者。
其人驚。
驚即維脈緩。
故令人身不能收持。
驚則失志。
善忘恍惚也。
陽為衛。
故寒熱。
陰為榮。
榮為血。
血者心。
故心痛也。
〔丁〕溶溶者。
緩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滑〕溶溶。
無力貌。
〔徐〕溶溶。
浮蕩之貌。
按說文曰。
溶。
水盛也。
從水容聲。
是與經旨不符。
故舉三說。
說文又曰。
悵。
望恨也。
從心長聲。
陰蹻為病。
陽緩而陰急。
陽蹻為病。
陰緩而陽急。
〔滑〕兩蹻脈病。
在陽則陽結急。
在陰則陰結急。
受病者急。
不病者自和緩也。
按內經。
載八脈病證。
經釋詳舉之。
今不贅。
沖之為病。
逆氣而裡急。
督之為病。
脊強而厥。
任之為病。
其內苦結。
男子為七疝。
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
腹滿腰溶溶。
若坐水中。
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呂〕衝脈。
從關元上至咽喉。
故其為病。
逆氣而裡急。
督脈在脊。
病則其脈急。
故令其脊強也。
任脈起於胞門子戶。
故其脈結為七疝瘕聚之病。
帶脈者。
迴帶人之身體。
病則其腹緩。
故令腰溶溶也。
〔丁〕逆氣。
腹逆也。
裡急。
腹痛也。
〔虞〕瘕者。
謂假於物形也。
〔徐〕溶溶如坐水中。
寬慢不收。
而畏寒也。
按諸病源候論。
虛勞裡急候曰。
虛勞則腎氣不足。
傷於衝脈。
衝脈為陰脈之海。
起於關元。
關元穴在臍下。
隨腹直上至咽喉。
勞傷內損。
故腹裡拘急也。
七疝。
虞注。
謂厥疝。
盤疝。
寒疝。
症疝。
附疝。
狼疝。
氣疝也。
此稱。
諸病源候論所載。
而內經。
有五藏風疝。
及狐疝?疝之七名。
未知此所謂七疝否。
自二十三難至此。
論經絡。
是為第二篇。
靈樞終始篇雲。
終始者。
經脈為紀。
此終始。
蓋指十二經之所起止也。
非謂氣行為始。
脈絕為終也。
其終始篇篇末。
亦載十二經脈絕病形。
豈因此遂誤以終始之終。
為即此終耶。
二十四難曰。
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
何以為候。
可知其吉兇不然。
足少陰氣絕。
即骨枯。
少陰者。
冬脈也。
伏行而溫於骨髓。
故骨髓不溫。
即肉不著骨。
骨肉不相親。
即肉濡而卻。
肉濡而卻。
故齒長而枯。
發無潤澤者。
骨先死。
戊日篤巳日死。
(素問診要經終論新校正曰。
詳王注雲。
骨不耎。
骨硬。
難經。
及甲乙經雲。
骨不濡。
則肉弗能著。
當作骨不濡。
靈樞經脈篇。
亦作濡。
本義。
澤下。
長有無潤澤三字。
按下文例。
骨髓不溫。
當作脈不溫。
) 〔楊〕足少陰。
腎脈也。
腎主冬。
故雲冬脈也。
腎主內榮骨髓。
故雲伏行而溫於骨髓也。
卻。
結縮也。
謂齒齦之肉結縮。
而故齒漸長而枯燥。
色不澤也。
腎為津液之主。
今無津液。
故使發不潤焉。
戊己土也。
腎水也。
土剋水。
故雲戊日篤己日死也。
〔滑〕此下六節。
與靈樞第十篇文。
皆大同小異。
濡。
讀為軟。
〔徐〕卻。
退縮也。
按溫。
即溫養之謂。
濡。
古軟字。
見於素問玉機真藏論新校正。
卻。
楊為結縮。
義與軟字相乖。
足太陰氣絕。
則脈不榮其口唇。
口唇者。
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
則肌肉不滑澤。
肌肉不滑澤。
則肉滿。
肉滿則唇反。
唇反則肉先死。
甲日篤乙日死。
〔滑〕脾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脾絕則肉滿唇反也。
肉滿。
謂肌肉不滑澤。
而緊急?膹也。
足厥陰氣絕。
即筋縮引卵與舌。
厥陰者。
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
聚於陰器。
而絡於舌本。
故脈不營。
則筋縮急。
筋縮急。
即引卵與舌。
故舌卷卵縮。
此筋先死。
庚日篤辛日死。
(舌厥之間。
舊剩卷字。
據甲乙經刪。
) 按素問熱論曰。
厥陰脈循陰器。
而絡於肝。
次注。
凡虛中而受物者。
皆謂之器。
其於體外。
則謂陰囊。
其於身中所司。
則謂膀胱矣。
手太陰氣絕。
即皮毛焦。
太陰者。
肺也。
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氣弗榮。
則皮毛焦。
皮毛焦。
則津液去。
津液去。
即皮節傷。
皮節傷。
則皮枯毛折。
毛折者。
則毛先死。
丙日篤丁日死。
〔滑〕肺者。
氣之本。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肺絕則皮毛焦。
而津液去。
皮節傷。
以諸液皆會於節也。
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少陰者。
心脈也。
心者。
脈之合也。
脈不通。
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色澤去。
故面黑如梨。
此血先死。
壬日篤癸日死。
(舊脫少陰者。
心脈也。
心者。
脈之合也。
十二字。
今據脈經所引靈樞補之。
本義。
甲乙經。
梨。
作黧。
非。
) 〔楊〕經雲。
手三陰。
今此推釋太陰少陰。
而心主一經不言之。
何也。
然心主者。
心包絡之脈也。
少陰者。
心脈也。
二經同候於心。
故言少陰絕。
則心主亦絕。
其診既同。
故不別解也。
本經雲面黑如漆柴。
此雲如梨。
漆柴者。
恆山苗也。
其草色黃黑無潤澤。
故以為喻。
梨者。
人所食之果也。
亦取其黃黑焉。
言人即無血則色黃黑。
似此二物。
無光華也。
按方言曰。
老。
燕代之北鄙。
曰梨。
郭璞注。
言面色如凍梨。
爾雅正義。
孫炎雲。
耇。
面如凍梨。
色如浮垢。
是楊注所本。
丁注曰。
梨字當作黧。
誤。
考諸本草。
恆山苗。
未載漆柴名。
不知何據。
三陰氣俱絕者。
則目眩轉。
目瞑。
目瞑者。
為失志。
失志者。
則志先死。
死即目瞑也。
〔楊〕三陰者。
是手足三陰脈也。
此五藏之脈也。
五藏者。
人之根本也。
故三陰俱絕。
則目瞑。
瞑。
閉也。
〔虞〕人之五志。
皆屬於陰。
今三陰已絕。
五藏皆失其志。
故無喜怒憂思恐。
五志俱亡。
故曰失志也。
按眩轉之眩。
當是系訛。
蓋眩。
或作玄。
因訛係為玄。
再轉從目也。
靈樞經脈篇曰。
五陰氣俱絕。
則目系轉。
轉則目運。
又大惑論曰。
五藏六府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
又曰。
腦轉則引目系急。
目系急。
則目眩以轉矣。
再按辨正條例曰。
注義。
目眩為失志。
今從之。
補註。
作目瞑。
據此。
似舊作目系轉目眩。
六陽氣俱絕者。
則陰與陽相離。
陰陽相離。
則腠理洩。
絕汗乃出。
大如貫珠。
轉出不流。
即氣先死。
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丁〕六陽者。
是手足三陽也。
〔楊〕陰與陽相離者。
陰陽隔絕。
不相朝使也。
腠理洩者。
陽氣已下。
毛孔皆開。
所以然也。
絕汗者。
乃汗出如珠。
言身體汗出著肉。
如綴珠而不流散。
故曰貫珠也。
按占亦診候之義。
莊子人間世曰。
匠石覺而診其夢。
釋文司馬彪雲。
診。
占夢也。
二十五難曰。
有十二經。
五藏六府十一耳。
其一經者。
何等經也。
然。
一經者。
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
心主與三焦為表裡。
俱有名而無形。
故言經有十二也。
〔楊〕手少陰。
真心脈也。
手心主。
心包絡脈也。
二脈俱是心脈。
而少陰與少陽合。
心主與三焦脈合。
三焦者。
有位而無形。
心主有名而無藏。
故二經為表裡也。
五藏六府。
各一脈。
為十一脈。
心有兩脈。
合成十二經焉。
據此而言。
六府亦止五府耳。
二十六難曰。
經有十二。
絡有十五。
餘三絡者。
是何等絡也。
然。
有陽絡。
有陰絡。
有脾之大絡。
陽絡者。
陽蹻之絡也。
陰絡者。
陰蹻之絡也。
有絡有十五焉。
〔楊〕十二經。
各有一絡。
為十二絡耳。
今雲十五絡者。
有陰陽之二經。
脾之大絡。
合為十五絡也。
按陰陽二蹻。
見於二十八難。
靈樞經脈篇曰。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
出淵腋下三寸。
布胸脅。
二十七難曰。
脈有奇經八脈者。
不拘於十二經。
何謂也。
然。
有陽維。
有陰維。
有陽蹻。
有陰蹻。
有沖。
有督。
有任。
有帶之脈。
凡此八脈者。
皆不拘於經。
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
絡有十五。
凡二十七氣。
相隨上下。
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
聖人圖設溝渠。
通利水道。
以備不然。
天雨降下。
溝渠溢滿。
當此之時。
霶霈妄行。
聖人不能復圖也。
此絡脈滿溢諸經。
不能復拘也。
(脈經。
不然。
作不虞。
當此之時。
在於聖人上。
) 〔虞〕奇。
音基也。
奇。
斜也。
零也。
不偶之義。
謂此八脈。
不繫正經陰陽。
無表裡配合。
別道奇行。
故曰奇經也。
所以經言八脈不拘於經。
以此可驗矣。
楊氏言奇異之義。
非也。
〔滑〕奇經者。
絡脈之滿溢。
而為之者歟。
或曰。
此絡脈三字。
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
既不拘於經。
直謂之絡脈。
亦可也。
此篇兩節。
舉八脈之名。
及所以為奇經之義。
〔徐〕言血脈充盛。
十二經不足以容之。
則溢出而為奇經。
故奇經為十二經之別脈也。
按說文曰。
圖。
畫計難也。
從口從啚。
啚。
難意也。
徐鍇雲。
規畫之也。
溝。
水瀆廣四尺。
深四尺。
從水勾聲。
渠。
水所居。
從水矩省聲。
滂。
滂沛也。
從水旁聲。
徐鉉等雲。
今俗作霶霈。
非是。
二十八難曰。
其奇經八脈者。
既不拘於十二經。
皆何起何繼也。
然。
督脈者。
起於下極之俞。
並於脊裡。
上至風府。
入屬於腦。
(脈經。
繼。
作系。
) 〔呂〕督脈者。
陽脈之海也。
〔楊〕下極者。
長強也。
〔徐〕繼。
續也。
按靈樞經脈篇曰。
督脈之別。
名曰長強。
挾膂上項。
散頭上。
下當肩胛。
左右別走太陽。
入貫膂。
脈經曰。
衝脈者。
陰脈之海也。
督脈者。
陽脈之海也。
又其敘八脈。
與本經不同。
始載二維。
次蹻脈。
次衝脈。
次督脈。
次任脈。
次帶脈也。
照之下文敘奇經之病。
其次相同。
且其所記。
任沖二脈之起行。
亦與本經不同。
反合於下文呂注。
甲乙經。
屬於腦下。
又雲。
上巔循額。
至鼻柱。
陽脈之海也。
楊注以督為都綱之義。
非。
先子曰。
督。
古與裻通。
其脈循脊上行。
故以背縫名之。
晉語曰。
衣之偏裻之衣。
注。
裻在中。
左右異。
故雲偏。
莊子養生主論曰。
緣督以為經。
釋文。
李頤雲。
督。
中也。
說文曰。
裻。
新衣聲。
一曰背縫。
從衣叔聲。
甲乙經曰。
風府。
在項上一寸大筋內。
長強。
在脊骶端。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裡。
上關元。
至咽喉。
(甲乙經。
作中極之上。
脈經。
作任脈者。
起於胞門子戶。
夾臍上行。
至胸中。
注。
一雲。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裡。
至關元。
至咽喉。
) 〔丁〕中極者。
穴名也。
在齊下四寸。
其中極之下者。
曲骨穴也。
按先子曰。
任。
與衽通。
其循腹裡上行。
猶衽之在於腹前也。
說文曰。
衽。
衣襟也。
從衣壬聲。
又曰。
襟。
交衽也。
從衣金聲。
楊注。
任者。
妊也。
此為人之生養之本。
誤。
甲乙經曰。
關元。
在臍下三寸。
王冰素問骨空論注曰。
言中極之下者。
言從少腹之內上行。
而外出於毛際而上。
非謂本起於此也。
何以言之。
針經雲。
衝脈者。
十二經之海。
與少陰之絡。
起於腎下。
出於氣街。
又雲。
衝脈任脈者。
皆起於胞中。
上循脊裡。
為經絡之海。
由此言之。
則任脈衝脈。
從少腹之內上行。
至中極之下。
氣街之內。
明矣。
衝脈者。
起於氣衝。
並足陽明之經。
夾齊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
(脈經。
衝脈者。
起於關元。
循腹裡。
直上至咽喉中。
注。
一雲衝脈者。
起於氣衝。
並陽明之經。
夾臍上行。
至胸中而散。
) 〔楊〕經雲。
衝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如此則不獨為陰脈之海。
恐呂氏誤矣。
沖者。
通也。
言此脈。
下至於足。
上至於頭。
通受十二經之氣血。
故曰沖焉。
此奇經之三脈也。
〔虞〕素問雲。
衝脈起於氣街。
難經雲。
起於氣衝。
又針經穴中。
兩存其名。
沖。
街之義也。
素問雲。
並足少陰之經。
難經言。
並足陽明之經。
況少陰之經。
夾齊左右各五分。
陽明之經。
夾齊左右各二寸。
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
如此推之。
則衝脈自氣衝起。
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
其理明矣。
大體督脈任脈衝脈。
此三脈。
皆自會陰穴。
會合而起。
二脈分為三岐。
行於陰陽。
部分不同。
故名各異也。
按靈樞逆順肥瘦篇曰。
夫衝脈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藏六府皆稟焉。
楊注規呂稱陰脈之海。
是。
而其以沖為通。
未盡。
說文曰。
沖。
通道也。
從行童聲。
春秋雲。
及沖以戈擊之。
又曰。
街。
四通道也。
從行圭聲。
虞注。
沖。
街之義。
此說為妥。
蓋此脈為十二經之所注。
猶四通之路也。
甲乙經曰。
氣衝。
在歸來下。
鼠溪上一寸。
動脈應手。
帶脈者。
起於季脅。
回身一周。
(脈經。
脅。
作肋。
) 〔楊〕帶之為言。
束也。
言總束諸脈。
使得調柔也。
季脅。
在肋下。
下接於髖骨之間。
是也。
回。
繞也。
繞身一周。
猶如束帶。
按說文曰。
帶。
紳也。
男子鞶革。
婦人鞶絲。
象系佩之形。
佩必有巾。
從巾。
陽蹻脈者。
起於跟中。
循外踝。
上行入風池。
陰蹻脈者。
亦起於跟中。
循內踝。
上行至咽喉。
交貫衝脈。
(甲乙經。
至作入。
) 〔丁〕陽蹻脈。
起於跟中。
循外踝者。
中衝穴也。
上入風池穴者。
頂後髮際陷中。
是奇經之五脈也。
陰蹻脈。
亦起跟中。
循內踝者。
照海穴也。
上行至咽喉。
交貫衝脈。
其又至目下承泣穴。
是陰蹻脈始終也。
是奇經之六脈也。
按先子曰。
蹻。
與屩通。
史記孟嘗君傳曰。
馮馭聞孟嘗君好客。
躡屩而見之。
索隱。
屩。
音腳。
字亦作蹻。
又虞卿傳曰。
躡蹻擔簦。
徐廣注。
蹻。
草履也。
蓋蹻脈起於跟中。
故義取於此。
或曰。
蹻即繑之義。
說文曰。
繑。
絝紐也。
從糸喬聲。
絝。
脛衣也。
從糸誇聲。
此說亦通。
楊注。
蹻。
捷疾也。
是人行走之機要。
動足之所由。
誤矣。
甲乙經曰。
風池。
在顳顬後。
髮際陷者中。
陽維陰維者。
維絡於身。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故陽維。
起於諸陽會也。
陰維。
起於諸陰交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
滿溢流於深湖。
故聖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脈隆盛。
入於八脈。
而不環周。
故十二經。
亦不能拘之。
其受邪氣。
畜則腫熱。
砭射之也。
(脈經。
陽維起於諸陽會也二句。
在於陽維陰維者上。
無故字。
又無比於以下五十三字。
作此八者不繫於十二經。
故曰奇經八脈者也。
十八字。
甲乙經。
無諸經者也四字。
經釋。
灌溉。
作灌溢。
) 〔楊〕維者。
維持之義也。
此脈為諸脈之綱維。
故曰維脈也。
此有陰陽二脈。
為奇經八脈也。
〔虞〕十二經隆盛。
入於八脈。
而不環周。
邪在八脈。
腫熱畜積。
故以砭石射刺之。
故曰砭射之也。
〔紀〕陽維者。
維絡於陽之脈。
陰維者。
維絡於陰之脈。
所以陰陽能相維者。
經血滿足。
通達四旁。
能維絡於諸經也。
〔徐〕按二維之脈。
經無明文。
其起止蓋不可考。
不還周。
言不復歸於十二經也。
按素問刺腰痛論曰。
陽維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腫。
刺陽維之脈。
脈與太陽合腨下間。
去地一尺所。
次注。
太陽所生。
與正經並行。
而上至腨下。
復與太陽合而上也。
又曰。
飛陽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怫怫然。
甚則悲以恐。
次注。
是陰維之脈也。
又曰。
刺飛陽之脈。
在內踝上五寸。
少陰之前。
與陰維之會。
次注。
陰維之會。
以三脈在此穴位也。
是經文二維之稱。
他無所見。
而其所會之穴。
見於甲乙經。
說文曰。
湖。
大陂也。
從水胡聲。
揚州浸有五湖浸。
川澤所仰以灌溉也。
拘通。
言不能拘止其所流通也。
本義曰。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
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
則於此無所間。
而於彼得相從矣。
經釋曰。
維絡於身之下。
必有缺文。
後人誤以此二句。
移入此處。
故難通也。
考脈經。
甲乙經。
並與經文同。
則滑徐說。
難以信據。
而脈經以二經所起二句。
冠於陽維陰維者上。
殊覺文順。
本義又曰。
其受邪氣畜雲十二字。
謝氏以為於本文上下。
當有缺文。
然脈經無此。
疑衍文也。
或雲。
當在三十七難。
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
因邪在六府而言也。
此說似有理。
然據虞注。
其義亦鬯。
經釋曰。
奇經之脈。
不能還周。
故邪氣無從而出。
惟以砭石以射之。
則邪氣因血以洩。
病乃已也。
此說最為妥善。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
何如。
然。
陽維維於陽。
陰維維於陰。
陰陽不能自相維。
則悵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
陽維為病。
苦寒熱。
陰維為病。
苦心痛。
(陽維為病雲十四字。
舊在於帶之為病後。
今據脈經。
謝注。
本義。
移於此。
脈經。
溶溶。
作容容。
甲乙經。
則悵然雲十二字。
作為病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
注。
一雲。
腹滿腰溶溶。
如坐水中狀。
) 〔呂〕悵然者。
其人驚。
驚即維脈緩。
故令人身不能收持。
驚則失志。
善忘恍惚也。
陽為衛。
故寒熱。
陰為榮。
榮為血。
血者心。
故心痛也。
〔丁〕溶溶者。
緩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滑〕溶溶。
無力貌。
〔徐〕溶溶。
浮蕩之貌。
按說文曰。
溶。
水盛也。
從水容聲。
是與經旨不符。
故舉三說。
說文又曰。
悵。
望恨也。
從心長聲。
陰蹻為病。
陽緩而陰急。
陽蹻為病。
陰緩而陽急。
〔滑〕兩蹻脈病。
在陽則陽結急。
在陰則陰結急。
受病者急。
不病者自和緩也。
按內經。
載八脈病證。
經釋詳舉之。
今不贅。
沖之為病。
逆氣而裡急。
督之為病。
脊強而厥。
任之為病。
其內苦結。
男子為七疝。
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
腹滿腰溶溶。
若坐水中。
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呂〕衝脈。
從關元上至咽喉。
故其為病。
逆氣而裡急。
督脈在脊。
病則其脈急。
故令其脊強也。
任脈起於胞門子戶。
故其脈結為七疝瘕聚之病。
帶脈者。
迴帶人之身體。
病則其腹緩。
故令腰溶溶也。
〔丁〕逆氣。
腹逆也。
裡急。
腹痛也。
〔虞〕瘕者。
謂假於物形也。
〔徐〕溶溶如坐水中。
寬慢不收。
而畏寒也。
按諸病源候論。
虛勞裡急候曰。
虛勞則腎氣不足。
傷於衝脈。
衝脈為陰脈之海。
起於關元。
關元穴在臍下。
隨腹直上至咽喉。
勞傷內損。
故腹裡拘急也。
七疝。
虞注。
謂厥疝。
盤疝。
寒疝。
症疝。
附疝。
狼疝。
氣疝也。
此稱。
諸病源候論所載。
而內經。
有五藏風疝。
及狐疝?疝之七名。
未知此所謂七疝否。
自二十三難至此。
論經絡。
是為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