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鬥姥戒殺延生眞經

關燈
倖而未及於禍,亦寍能偷生食息久於天地間耶。

    或因慈悲,不忍坐視,特發苦口說此相勸汝等。

    倘能體我之心,亦發慈悲轉轉相勸,其功德實爲無量。

    因說頌曰: 人秉天地性,本與同其仁。

    自爲口腹累,遂乃喪厥真。

    心亡百體槁,禍且及乃身。

    我今發慈悲,一一細敷陳。

    不厭再宣說,覺此下士民。

    倘能廣相勸,功德寍有垠。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頌畢,復爲諸眞言曰:殺生惡報,昭昭不爽,嗟彼下民,懵然無知。

    翻以有徵之言,謗爲不經之說。

    異口同聲,一唱百和,此如病者,不獨諱疾,亦且詈醫,雖有良藥,亦若之何。

    我今慈悲,弗憚饒舌,再爲下民,委曲一言。

    口之於味,固屬性生,躭肥嗜鮮,誠有必然者。

    然陸有羊豕,水有魚蝦,家有雞鵞。

    野有兔雉,亦足饜口腹之慾矣。

    何必橫度於牛犬,奢取於鱔鱉,椎驢馬以爲豪,烹鳬雁以示異。

    我勸世人,試作一譬,譬之天地所生,可食者,止此豚豕魚蝦數物,其餘諸物,皆有大毒,不堪佐食,則亦付之,無可如何。

    當其初,戒猶出勉強,久久一如性成,自能不見不思,見亦不食矣。

    不寍惟是五方之風土不同,其甘食之性亦有不同者,如牛馬之肉,往往有西北之人食之以爲甘薌者,東南之人反以爲膻臊而難近。

    魚鱉之肉,往往有東南之人食之以爲鮮美者,西北之人反以爲腥穢而難聞。

    鰻魚蛑蝤共爲上品,而關以東不食蠏,陝以西不食鰻。

    駝峯豹胎列於八珍,而滇以北見之而卻步,江以南嗅之而欲嘔。

    我勸世人自雞豚魚蝦而外,其視他物亦如東西南朔之殊,其好則亦何不可戒者。

    抑更有說惻隱之心,生人皆具。

    世之好爲宰割者,雖躭味使然,要皆安於習俗,視爲固然所緻。

    倘使靜夜自思,彼畜生之貪生,曾何異於人之貪生,畜生之畏死,曾何異於人之畏死。

    其豢於牢者,一旦殺之於庖,其臨死躑躅不肯就戮之形,與人之臨刑畏縮而魂飛魄散者,有異無異。

    其棲於地者,一旦烹之於俎,其垂死哀鳴望人釋放之狀,與人之垂危望救而呼號悲愴者,有異無異,畜生特囿於其類有苦而不能訴,卽訴而人亦復不能解,遂謂畜生無知,殺亦無害。

    抑思螻蟻尙且貪生,安有畜生而反不知者。

    此皆緣人未嘗靜思之故,若肯靜思,作一設身處地之想,當必有對之不甘,食之而不下咽者矣。

    夫人之好殺,習久成慣,遂甘爲屠伯而不辭。

    人之好生,亦習久成慣,將進於善良,而亦不知。

    甘爲屠伯,物固受其累,而身亦必罹於災。

    進爲善良,物固叨其惠,而已亦且?其福。

    無論富豪巨室,力足以殺而能勉爲不殺,天必錫之美報,以彰其善。

    卽在貧賤之人,力不能殺而能存心於不殺,且能止人以殺,天亦必錫之美報,以表其優。

    其故何耶,有財者徵之於實事,事行而兩大休和之氣,隨之以轉,自然百祿之來會。

    無財者存之以實心,心誠而兩大休和之氣,亦隨之以轉,自必萬福之來同。

    葢生人之心,原卽天地之心。

    從乎殘忍,始與天悖,而遂日陷於危亡。

    今乃去其殘忍,反乎本初,則仍與天地相合。

    而天地焉有不默佑者乎。

    總而言之,天地以仁,故四時五行於以不忒,生人以仁,斯四肢百骸於以從。

    令世道何以治。

    治於人心之仁。

    所謂人心順,而天地之氣亦順者,此也。

    世運何以劫,劫於人心之不仁。

    所謂人心乖,而天地之氣亦乖者,此也。

    江河之水本清,汙之者衆,斯濁而不復清。

    天地之氣本甯,撓之者衆,斯逆而不復寧。

    夫撓之孰有過於殺生者,故舍戒殺。

    而欲世運之無劫,一身之無災,猶欲使受汙之水,而同於澄潭之清也。

    如之,何其能之。

    因說頌曰: 我思血肉味,本不足朶頤。

    胡爲下界民,紛紛甘如飴。

    此若蠅與蚋,盲昧無所知。

    惟臭日相逐,遂緻災禍罹。

    試於清夜間,捫心一靜思。

    物我無二相,自能發仁慈。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頌畢,鬥姥復言:我觀下民,實所難解。

    彼夫縱口腹之慾,甘卽災禍,至死不悔,已屬大愚。

    乃更有不必殺而殺,不當殺而殺,不忍殺而亦殺之者。

    旣非庖廚之必需,亦非日用之恒品,有之不見多,無之不見少,亦復肆其殘殺,喪厥仁心。

    緻令一身之災禍益大,舉世之劫運益速。

    同然安之,毫不知省。

    此誠何心。

    尤不可解。

    其不必殺而殺者何,萬物並生於兩間,飛者自飛,走者自走,各率其性,本不相害。

    自人爲饜飽之計,爰是智弋術取,毒害之機斯開,然猶溺於口腹,明知明犯,猶爲可原。

    至若釜甑所不入,盤飡所不供,人人之所不食,斯亦可以釋之矣。

    而世人亦必羅而緻之,或囚或摯,終使歸於死亡而後已。

    如獸中之獮猴松鼠,鳥中之紫燕麻雀,水中之青純紅鱗,蟲中之蜻蜓蛺蝶,此等之物,豈亦可食者耶。

    不過圖一時之暢意,以物命爲戲具,人則樂矣。

    物則何堪。

    壯夫旣所不免,而童齡尤爲難禁。

    夫人當童稚,天良未鑿,引之於仁愛之途,則天良保而自能日進於善。

    引之於殘刻之路,則本眞喪而自然日接於惡。

    仁則多夀,不仁則多妖。

    童年關煞,中年夭折,多由於此。

    亦思玩弄之具,何所不可,必欲毒害生靈,始爲娛樂,果何心歟。

    世人當自警醒。

    童稚責在父兄,犯是者務宜痛革前非,庶乎其可。

    其不當殺而殺者何。

    人之佐食,皆有常品,羊豕魚蝦雞鵞之物,儘足以悅人之口,充人之腹。

    乃又窮奢極欲,伐燕之窩,擘魚之翅,斷鹿之筋,炙熊之掌,斯已造孽良多。

    而人心不仁,猶不知止。

    更於不當食者而亦食之,如粵人之肥??,閩人之龍虱,吳人之蝦子,越人之蟛蜞,齊人之蚱蜢,秦人之菓貍,有而食之亦可,卽無而不食亦何不可。

    而謀利者必欲取而售之於市,貪饕者必欲購而登之於筵,其幹犯天和,較諸不得已而殺者,殆有甚焉。

    況類而推之,更有不僅此者,搜山之珍幾窮其類,取海之錯幾罄其族,巢居者,矰繳之餘加以火炮,穴處者,發掘之外繼以焚燒。

    蒐索殆盡,曾無遺種。

    召災速禍,斷無或爽。

    至於東南之蠶,爲功甚大。

    纂組絺繡,皆其所成,綿絮絲纊,皆其所出。

    養而煮之,固屬無可如何。

    然於煮熟之後,卽當選地瘞埋,何忍爭售其肉,恣意啖嚼。

    功以讐報,德以怨償,人之無良,一至於此。

    又有甚者,漠北之野有獸焉,名曰野鼪,其形似鼠,秉性慈善,每當寒沍,見人僵臥欲死者,轍呼類相護,土人熟悉其性,遂於大雪時服食熟藥,僞作無衣之人,裸體倒臥雪中,引其來救,從而掩得之,剝其皮以射重利。

    嗟乎,獸有仁心,不忍於人而呼朋以相救。

    人有獸心,忘其爲已而譎其計以相害。

    彼蠶之煮,猶謂出於無如之何。

    此因其仁,而卽以仁愚之,是爲喪心。

    鼠之爲命雖小,而以忍報不忍之心,爲鬼神所痛疾。

    方之食蠶之蛹者,罪且百倍,其罹禍必有不可言者。

    夫常食之物,旣爲口腹所必需,不可一日少缺。

    乃此三者,俱非切要,似可相忘,又必登之於俎以示異,羅之於室以悅目,貨之於市以網利,但知自樂,不思物苦,一倡百和,舉世皆然。

    不知一身之福斵削已盡,兩間之氣撓亂已極。

    夫何怪災害兼至,劫運疊興耶。

    迨夫旣及於禍,遭鋒刃者,一如眾生之宰割。

    塡溝壑者,一如眾生之倒斃。

    囚囹圄者,一如眾生之樊籠。

    死水火者,一如眾生之烹炙。

    肆其惡於平時,收其報於一旦,積其惡於祖父,遺其報於子孫。

    詎不可悲,詎不可憫。

    我爲約舉其略,而其所不及詳者,更不知凡幾。

    惟望善信之士,卽我所言,勉力自戒,且以勸人。

    並望推類以盡其餘,與眾生羣,安於浩蕩之天。

    小以免一身之災,大以消世運之劫,生享榮華,死登仙籙,庶不負我之慈悲夫。

    因說頌曰: 人爲口腹累,種此無限孽。

    斯已屬大愚,戒之允宜急。

    奈復肆毒虐,旁及於一切。

    遂使天賦良,久之盡澌滅。

    鬼神共震怒,罪罰寍有極。

    惟望從我言,回心早懴釋。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鬥姥頌畢,默坐片時,復言曰:我謂好殺者必受惡報,戒殺者可免災殃。

    此非虛語,實有至理。

    故爲地獄之說者,猶爲愚民言之。

    若以兩間之化而言,陽爲善,善有善氣;陰爲惡,惡有惡氣。

    本是分道而馳。

    好殺者仁心已亡,如蛇蠍然,其充實於一身之内者,皆狠毒之氣。

    戒殺者仁心不漓,如麟鳳然,其充實於一身之内者,皆和順之氣。

    天地積氣而成,萬物秉氣而生,氣與氣感,自從其類。

    爲善者,善以召善,生無孽報之苦,死有上昇之樂。

    葢善氣屬陽,與天爲類,故其生也爲諸福之歸,及其死也爲昇天之引。

    爲惡者,惡以召惡,生不免於橫逆,死不免於岐途。

    葢惡氣屬陰,與地爲類,故其存也爲百禍之集,及其亡也爲輪迴之根。

    然則好殺之變禽變獸,爲鱗爲介,不必冥冥之中有神驅之,使入於異類而不容強要。

    卽其平日,好殺之氣,氣以從氣,自入於畜道而不自知。

    是故爲人強橫而好殺者,轉世當得虎狼報。

    爲人柔弱而好殺者,轉世當得犬羊報。

    爲人勤苦而好殺者,轉世當得牛馬報。

    爲人惰怢而好殺者,轉世當得豚彘報。

    至若好殺而其爲人尙有他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