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鬥姥戒殺延生眞經

關燈
取者,轉世當得貧賤報。

    好殺而其爲人並無一事之可取者,轉世當得禽鳥報。

    又其甚者,轉世爲鱗介報。

    害及萬萬命者,轉世爲蛆蟲報。

    總隨各人所具之氣,以爲各人獲報之由。

    所謂種瓜得瓜,種荳得荳,初非天地鬼神有意於其間也。

    試爲譬之,天地猶如人身,善惡兩途猶若水穀二道。

    爲善者得善報,爲惡者得惡報。

    猶水穀在人腹内,不必人之細爲分理。

    而水自入於水道,穀自入於穀道,有一定而不可亂者。

    人不知水穀之何以能分,天地亦不問善惡之何以得報,無心成化,其理則一而已矣。

    雖然世亦有戒殺而不得美報者,此何以說,夫天地生物,本不與人以食。

    今能戒殺第不造孽,未可以言善也。

    顧戒殺之人,縱無美報,而惡報則斷無矣。

    其所以無美報者,或其積福尙薄,未堪承天之佑;或本當災禍,因能戒殺,遂得陰爲消去;或一時未報,久之終得美報。

    不可因目前未報,竟謂無報也。

    若夫好殺之人,本當卽報,而間有未報者,必其祖父留遺之善氣甚厚,一時剝之而不盡,抑其夙世栽種之善氣甚深,今生受之而未完,不然或有隱德足消其毒,如救人一命卽可抵物命千萬矣。

    再不然將有大罰遲之,又久而始至,或斬其嗣,或覆其族,皆未可知。

    若雲恢恢之網,竟至疎漏,必無是理,於何信之,卽信之於其理。

    葢報之出自天地鬼神者,容或猶有疎忽之時。

    今之得報,多以氣感。

    使好殺而得善報,猶水而忽然就燥,火而忽然就濕,有是理歟。

    汝等試觀下界,其椎牛屠狗之人,厯久不改,及其老也,每每變其本相。

    椎牛者,其狀猙獰,宛然一牛。

    屠狗者,其形拳曲,儼然一狗。

    至若殺羊爲生者,其目多昏恍成羊眼。

    宰豬爲業者,其音多哼竟若豬聲。

    數物已然,他物可知。

    在生且然,死後更可知。

    世之人當卽此爲鑒,私念彼殺生者,獲報業已如是。

    我雖不殺,然呷汁同罪,安得竟爲脫然。

    倘一夕眼光落地,萬不能保,其若之何。

    於是淡其口腹,薄其滋味。

    先戒其所易戒,漸而充之,以至於無不戒。

    仰以體天地之心,俯以立萬物之命,則不必更爲修持,而已登仙佛之列,快何如之。

    因說頌曰: 氣有陰與陽,分而爲善惡。

    作善陽之歸,作惡陰之屬。

    殺生惡最大,其報必慘酷。

    天地本無心,一一由人作。

    氣與氣相從,初無分毫錯。

    曷不急回頭,怡然集諸福。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頌畢,鬥姥又言:我謂善惡之報,初非神驅,實人自召,亦旣以人身爲喻矣。

    然則天地無心,鬼神無爲,我與汝等,竟果一無所事乎,是又不然。

    開闢以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寍。

    天地之氣,本無乖戾,其時雖有洪水龍蛇之患,而安之固然,不爲人害。

    自世人殺戮旣甚,百物怨憾之氣充塞乎宇内。

    由是清者不復清,寍者不復寍,五氣乖舛,陰陽失調,各乘其所傷,以爲緻災之由,而劫運斯起。

    葢竭江海之藏,則水氣傷,而潰決之劫興;搜山嶽之有,則木德傷,而兇荒之劫興;擊肥、烹鮮、宰割過多,則金氣傷,而兵革之劫興;窮奢極慾,燔炙太甚,則火氣傷,而烽燹之劫興;發獸之穴,啟蟲之蟄,醉飽無度,飲食不節,則土氣傷,而山崩地震以及瘟疫之劫興。

    是卽天地之病也。

    夫天地何病之有,因人之撓亂以爲病。

    則欲治天地之病,必先自人始。

    苟非上聖,孰能治之。

    上聖者,鬼神之至尊,天地之醫藥也。

    劫運將至,多方以防。

    或爲星辰之變著其象以示警;或使妖孽之萌顯其端以吿災迨夫。

    劫之旣來,殫力相救。

    或委曲以調停,不令拖延其時日;或甄别以施報。

    不使并及於善良。

    各司其事,各盡其心。

    天地之氣,賴以復和。

    下民之族,賴以不絕。

    我與汝等,厯劫至今,亦已屢著微勞。

    然我以爲病有其自而治之者,貴拔其根。

    病根不拔,雖補救於一時,積而久之,必將復發。

    故特剖晰天地受病之原,以爲世吿。

    世人須知,劫運爲天地之病,而天地之病皆由人緻。

    於是留江海之餘,而尺鮞不鬻於市,數罟不入於池,以杜水澇之劫。

    存山嶽之產,而野味不入於庖,異品不烹於鼎,以杜饑饉之劫。

    薄其奉養,不爲非禮之宰,以杜兵革之劫。

    淡其滋味,不爲慘酷之殺,以杜焚燒之劫。

    體大生之心,開一面之網,宴會有時,食物有節,以杜崩頽疫癘之劫。

    此猶服藥於未病之先,謹疾於不病之日。

    病根旣無,疾何由作。

    愼毋謂病在天地,於人何涉,釀在衆人,我獨何爲。

    夫恣其屠戮,緻幹太和,而爲天地禍者,究之曾何損於天地,而仍爲自禍。

    儉其口腹,攻去病源,而爲天地救者,究之曾何補於天地,而還爲自救。

    怙過不悛,妄謂無涉,豈智者之爲哉。

    若雲作自眾人,非一人之所能挽,此亦非通人之論。

    夫我倡之,而眾人和之,則同登仁夀,固足以消世運之劫。

    我倡之,而人不我從,則獨自砥修,亦足以免一身之難。

    如雲非一人可挽,聽其自然,則我也存是心,人也亦存是心,彼此推委,莫肯自奮。

    譬之江河日下,終無迴瀾之日矣。

    我不敢自居良醫,謂可醫天醫地。

    然切病之派,溯病之源,斷然不差,竊亦可以自信。

    特恐見雖眞而人反見疑,藥雖良而人不肯服。

    空懷濟世之心,目擊人之死亡,而不能一救,爲可哀也。

    汝等同爲天地之醫,人亦當各効其力。

    顧竟聽我之獨任其事,而漠然曾不動其心乎。

    因說頌曰: 天地本無病,因人以成患。

    上聖發苦心,相與力爲挽。

    我謂疾旣作,補救亦已緩。

    不若未病前,早爲平其怨。

    物怨果盡無,災害自消渙。

    長譬更短喻,毋負我所願。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鬥姥頌畢,羣聖鹹作而稽首曰:恭聆慈諭,剴切詳明,眞足令人劌心怵目,宜乎召緻和休,諸祥畢集。

    我等德力雖微,而濟人度世之心顧未嘗一日去諸懷。

    特是旣荷聖慈,則心光所及,自能與大化同流。

    日月懸於天,而何待燈燭之光。

    雨露徧於野,而何庸桔槹之智。

    至人作於上,而何取中材之助。

    鬥姥曰:噫,是何言哉。

    雷丸能制毒,必得芫花以爲佐。

    大黃能下食,必得芒硝以爲使。

    將雖勇,豈能以一身而克強敵。

    君雖明,未聞以一人而緻郅隆。

    繼今以往,人世如有。

    善信聞我所言,發願戒殺,不拘何神,一有知覺,務卽報達,準予福夀,以爲世勸。

    若在疾病之中,懨懨待斃,當使痊愈。

    抑或事出旡妄,官符牽纏,淹淹牢獄,當爲解釋。

    卽至水火爲患,或江湖遇風,舟幾覆溺,或鬱攸不戒,屋將焚燒,倘有?心,戒殺許願,水火二部之神急當爲之救護,保其安寍。

    不僅惟是,無子而求者,許其有子。

    爲名而禱者,準其題名。

    貧賤之士,倘能不殺,俾之轉爲溫飽富貴之子。

    如能放生,令其永享榮華。

    此非我有偏私,葢和氣緻祥,戾氣緻殃。

    一念之善,雖不足以挽回天意。

    而召祥之機已動,卽可轉禍而爲福。

    譬之寒沍冰凝,春氣一到,寒尙如故,而其凍巳有漸解之勢。

    故作惡之人果克回心,其從前所作之惡,固有不難立消者。

    惟恐自謂造惡已極,縱肯改悔,當亦無補,於是甘爲不善,怙過以至於終,斯罪大而不可解矣。

    然叔季之民囿於習俗,盡失本來,不有速效,安肯改圖。

    故有人信從我言,設當患難,呼我名號,矢願不殺,我固當聞聲立赴,卽爲救援。

    而尤望汝等交相爲助,以治天地之病,以挽斯民之劫,以成我今日之願焉。

    諸聖聞言,皆稽首拜諾僉曰:願如鬥姥之命。

    於是鬥姥喜動慈顏,囅然而笑起,別羣聖欲歸内宮。

    隨聞天樂競奏,玅香觸鼻,珠幢寶葢,簇擁鸞車,更有金童前引,玉女後隨,圓圭、方璧、如意、香巾,各執其一,相與呵護,以返乎玄瑛之宮。

    羣聖旣送鬥姥,亦各各辭星君而去。

    時星君卽以鬥姥所言,命司夀典籍軒轅眞君少加以文,彚次成經,垂示下民。

    並紀其在會諸聖,列其名號於左俾。

    禮頌者得與鬥姥同其瞻仰,以爲救劫消災之一助。

    雲: 志心朝禮,摩利攴天九皇鬥姥金輪開泰天尊。

     志心朝禮,聞聲立赴無求不應太乙救苦天尊。

     志心朝禮,混元六天傳法教主錫福蕩魔天尊。

     志心朝禮,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志心朝禮,玉清内相純陽呂祖興行妙道天尊。

     志心朝禮,位極木天天仙領袖東華大帝。

     志心朝禮,統攝金方地仙領袖西清大帝。

     志心朝禮,光並離明神仙領袖南極大帝。

     志心朝禮,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志心朝禮,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志心朝禮,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

     志心朝禮,參贊元功北鬥九皇星君。

     志心朝禮,大德主生南鬥六司星君。

     志心朝禮,北鬥左司延夀主文軒轅真君。

     志心朝禮,出顯入幽化行十方仁慈薩大眞君。

     志心朝禮,參贊靈霄天醫掌院立願濟度冷大眞君。

     頌曰: 嗟彼下界民,殺生日無已。

    遂緻災禍興,害物還害己。

    鬥姥發宏慈,羣黎同一體。

    爲說無上經,能消世運否。

    更賴羣聖功,相助以爲理。

    有求無弗應,?心速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