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鬥姥戒殺延生眞經

關燈
女矣。

    因說頌曰: 人旣愛命,物亦惜身。

    奈何肆虐,戕賊衆生。

    死猶不已,加以極刑。

    刀刲燔炙,造罪匪輕。

    惟望善信,時切哀矜。

    廣爲勸化,永享太平。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頌已,復爲星君吿曰:我今所說,非同荒誕,具屬至理。

    維彼下民,雖入迷途,聞此亦當解悟。

    但躭甘悅旨根于食色之性,擊肥烹鮮囿於已成之俗,庸人之情,習久則安,乍變則駭。

    一旦忽欲盡革前愆,勢必苦于淡泊。

    則雖明知當戒,而有且快目前寧罹後災者矣。

    舌敝耳聾終于無益。

    我且爲之,權其物命之重輕,以爲戒殺之先後。

    命之重者,自當聞聲知警,立放屠刀。

    命之輕者,姑且聽其自便,以圖後改。

    葢天地生人,其類隻一,其等不同。

    以人爵而論,自天子以下,爲公侯、爲卿相、爲士大夫、爲庶司百職、爲富室、爲溫飽之家、爲平民、爲乞丐、爲刑囚罪犯。

    以天爵而論,自至人以下,爲賢傑、爲善良、爲孝子悌弟、爲忠鯁之臣、爲正人、爲豪傑、爲凡庸、爲奸佞、爲極惡大逆、計其等級,天人各居其十。

    天子繼天立極,貴莫與並。

    至人首出庶物,德莫與京。

    是天子至聖,一人卽以當千萬人。

    則合千萬人之命,不足以抵天子聖人之一命。

    刑囚罪犯,天意之所誅。

    極惡大逆,人心之所惡。

    此如物中之虎豹蛇蠍,雖至死亡,亦不足惜,又未可以言命也。

    其餘八種,有一人而止爲一命者,有合數人爲一命者,有合數十人爲一命者,且有合數百人數千人爲一命者,大約從人爵言,以位爲貴。

    從天爵言,以德爲尊。

    德位尊貴,命亦尊貴。

    德位卑微,命亦卑微,無德無位者,平庸之人而已。

    所謂一人止爲一命者是也。

    人葢如斯,物亦有然。

    物有何貴,以毛蟲爲貴,其次卵蟲,其次鱗蟲,其次介蟲,其次化蟲,其次候蟲、微蟲。

    物有何德,以有功於人者爲德。

    功之大小卽爲德之厚薄。

    總七蟲而論之,微蟲不足言命,候蟲與化蟲相去無多,此二蟲約萬命,始足抵介蟲之一命。

    介蟲已具知覺,其去鱗蟲不必以萬計,約千命卽足抵其一命。

    鱗蟲之與卵蟲亦然。

    卵蟲與毛蟲知覺更爲相近,故百命卽足抵毛蟲之一命。

    毛蟲之與行蟲亦復相近,故三百命卽足抵常人之一命。

    此葢就其類而言。

    若有功之物,又當別論。

    有功之物,如毛蟲中之牛犬騾馬,卵蟲中之雁鶩雞雉。

    凡屬有功,卽尊於同類者十倍。

    功大者又尊於同類之功小者十倍。

    是以傷毛蟲之三百命,其罪卽如傷一人之命。

    若有功者,止須三十命,功大者又止須三命,其罪卽如傷一人之命等。

    卵蟲雁鶩之屬,亦不過千命,卽足抵一人之命矣。

    今者統萬國九土,試爲持籌以算,鱗介以下不必言。

    一日之間,殺卵生者幾何,殺胎生者幾何,殺卵生之有功與功大者幾何,殺胎生之有功與功大者又幾何。

    如我所言以相準,當不下萬人之命。

    積至一年,約三百六十萬命。

    積至十年,約三千六百萬命。

    積至三十年,則有萬萬命矣。

    害至於萬萬命,未有不速其報者。

    故叔季之劫運,一世中往往再見。

    然則世之人囿於習俗,貪其口腹,一時難以盡戒,則莫若從物之功大者而先戒之。

    其次及於功之小者,其次及於知覺之近人者。

    如能更進,由是自胎而卵,自卵而鱗而介,並且廣爲勸諭。

    俾人人皆知當戒,各滌前愆,歸於不殺,將宇宙清寍,五氣不舛,劫運永消,鹹登夀域,其爲歡樂,當爲何如。

    卽或不能止戒,其有功有覺者餘則姑仍其舊萬物列於前而戒止一二物百味羅於右而少僅一二味當亦事之無難者矣。

    此雖不能盡消惡業,然亦可輕其報,而緩其劫之來,未始於世無小補雲。

    說頌曰: 欲挽劫運,必先戒殺。

    庸愚未能,姑爲籌略。

    物貴有功,亦貴有覺。

    如知所貴,不爲烹割。

    亦足召和,至於鹹若。

    願聞我言,同聲允洽。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鬥姥頌竟,默坐片時,復曰:挽劫必須戒殺,戒殺莫先有功,有功尤貴功大。

    則凡物之有大功於人者,自當盡戒。

    然同是物,而物有大有小,有靈有蠢,同是有大功於人,而功有常有暫,有難有易。

    故大牲不一。

    大牲之有功於人者,亦不一。

    而於中細爲權之,則牛爲最,其次莫若犬。

    牛何以稱最?五穀乃生人養命之本,爲耕爲耨用力甚苦,自春徂秋,厯時甚長。

    農人所以列商賈之上,乃一牛之力足以準上農者五人。

    朝廷重農,則五倍於農人之勞者,安得不重不寧。

    惟是牽車緻遠,驢馬之事。

    顧驢馬但能任輕,不能任重,一遇重滯難勝之貨,驢馬皆竭厥不前。

    而牛乃獨任其事且時值旱乾漑田者,藉以車水。

    善於力作羅麵者,驅以推磨。

    驢馬雖苦,要不如牛之苦,驢馬雖勞,總不若牛之勞。

    牛之於人,其有功爲何如。

    至於性極柔順,從無啼嚙之患,老猶供役,並無偷惰之時。

    勇復能忠,曾禦虎以救主。

    靈還有覺,每懼殺而淚垂。

    功旣爲百獸之冠,知亦非凡獸可比。

    牛之可憫,又何如夫。

    有功不賞,已爲負心,今且易賞爲殺。

    壯用其力,老食其肉,忍何可言。

    犬之爲物,其功雖不及牛,其心則較牛爲更靈。

    盤弧之犬能滅寇讐,犁之犬能傳書,黠能獵於山原,狡能司其門戶。

    食主之食,撻之而無所怨。

    衞主之家,驅之而不忍去。

    牛葢如有功之臣,犬則如守義之士。

    維此二物,雖貌獸形,實抱人性。

    狗星列於三垣之外,牛星麗於二十八宿之中,垂象昭昭,天人共憫。

    故害牛至三,如害一人之命。

    傷犬至七,如傷一人之生。

    自古迄今,報應不爽。

    且人欲食物,必有可以食物之處。

    若功若德,實有以勝乎其物,然後食之無慚,而物亦甘受其食而無怨。

    然積功累德之人,不嗜牛犬者居多。

    而好食牛犬之人,又絕無功德者居多。

    豈惟無功,且躭安佚。

    男不知耕,女不知織,惰其四體,般樂無度,豈惟無德,本性盡漓。

    以詐爲能,專事刻薄,受德不感,念怨不休,同室操戈,至戚陌路,忘恩背義,中懷叵測。

    如是之人,較諸牛犬,不如遠甚。

    倘能蔬食菜羹,終身飽飫,得免災禍,亦爲萬幸。

    乃不度德量力而反食牛犬。

    牛犬屈於其勢,而雖爲所食,其肯甘心受之耶。

    宜乎怨憾不平之氣上沖於天,固結而不可解。

    是以宰割衆生,皆足召劫。

    而殺戮牛犬,其召劫爲尤速。

    物大者氣必壯,心靈者怨愈深。

    故殺戮最多之地,大則兵荒水火,小則盜賊瘟?,頻仍踵接,遭劫最慘,又不僅三十載再見而已。

    嗟,牛與犬實出羣類,非我私意有所偏覆。

    三教至人具有明訓。

    聞言不悟,自取殃禍,積成大劫,於人何尤。

    惟是天房之國,五穀不生,以牛爲糧。

    朔漠之野,萬木不芳,以犬爲食。

    此若上古茹毛飲血,全爲養生,非貪口腹,罪固可赦。

    矧彼牛犬,藉人豢養,不知任事,無功無德,同於羊豕。

    今居中土,百穀鹹有,水陸皆備,復資彼力,以養以衞,漠不知酬,反肆殺害,此其罪戾,如何可宥。

    我今垂慈,特發苦口,再四勸諭,如有善信,誠心奉戒,我於斯人,必當默佑。

    凡百神祇,其於斯人,亦必默佑。

    未食之人,永當斷除。

    旣食之人,急宜懺悔。

    卽與未食之人,善同一體,無分高下。

    戒在一身,一身無災。

    戒在一家,一家免難。

    戒在一鄉一邑,則一鄉一邑胥保安寍,不罹劫運。

    一世能戒,疫癘不侵。

    二世能戒,遇難得生。

    三世能戒,子孫蕃榮。

    四世能戒,名列上清。

    戒至五世,身登玉京。

    我無誑言,各宜凜遵。

    頌曰: 牛代人勞,犬爲主衞。

    嗟此二物,非比凡類。

    人若食之,罪業加倍。

    厯久劫興,斷無寬貸。

    惟願下民,大放智慧。

    聞言知戒,同聲懺悔。

     九皇鬥姥說戒殺延生眞經 鬥姥又言:牛犬二物,功大心靈,誠人人之所當戒。

    且舉一牛,而凡物之類於牛者,不可不戒。

    舉一犬,而凡靈之類於犬者,不可不戒。

    至於他物,爲戀肥鮮,不能遽斷。

    亦宜去其貪饕,時加節愛。

    上不幹造物之和,下不折一已之福,庶使劫運不緻速來。

    卽或久而難免,亦偏災小尙害,不至甚。

    惟願下民,聞我所言,頓生覺悟,痛革前非,同登大道。

    其或秉性昏庸,狃於舊習,依回眷戀,欲改不能。

    則除牛犬斷不可食之外,姑先去其三心,存其五戒,從易至難以馴,至於盡戒之一日。

    一先去其欲行疑惑心。

    人秉天地之理而生,慈祥惻隱,本所自具。

    今聞戒言,方欲奉行而又中止者,半狃於習俗之常。

    以爲彼旣如此,我何不可。

    報應之說,未必盡然。

    於是堅執成見,牢不可奪。

    此爲惑心,半由於信心不篤,彼見茹素之人,未遽得福,貪味之徒,不皆速禍,遂謂事屬虛妄,何必斷絕肥甘,自求其苦。

    由是旋改旋悔,終歸無益。

    此爲疑心。

    詎知爲善,貴有特識,安可隨世浮沉。

    譬之行舟,遇風人曰無害,我亦以爲無害,放心偕往,勢必胥溺後已。

    至於茹素之士,固宜得福,或他事未善,尙當罹禍,今雖無福,禍則免矣。

    貪味之夫,固當得禍,或他事可取,尙當受福,今雖無禍,福則削矣。

    夫傷生害命,孽報昭彰。

    在陽爲兵荒疾疫之劫,在冥爲輪迴畜生之罰。

    或明或幽,初非假借,皆係實有是事。

    地獄卽不可見,劫運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