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望診 (望、聞、問、切,古所謂四診也。

    知切矣,而略於三者,猶欲入戶而闔門,其可得哉?茲者採經文集名論類成一帙,而四診之法始全。

    學者尤當熟玩而深味焉。

    ) 望形察色乃醫士之神妙,其要皆徵於面。

    夫面為五官所聚,而臟腑之精華皆發見於面也。

    色者,精神之標也,故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露則色露,神靜則色靜。

    是以富貴貧賤、壽夭晦滯莫不呈顯於面而病成於內也。

    故面目為望色之部位也。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按五色之見,皆貴光澤而惡晦滯也。

     《五臟生成論》曰: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此五色之見死也。

     又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此五色之見生也。

     又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難經》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即自已。

    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脈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赤當與脈相應,其不應者病也。

    (肝脈弦,其色青,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心脈洪,其色赤,其聲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脈緩,其色黃,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脈澀,其色白,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腎脈滑,其色黑,其聲啼,其臭腐,其味鹹。

    此謂相應也。

    假令肝病色白、多哭、好辛、喜腥,此謂不相應也。

    聲色臭味皆肺之症,金剋木為賊邪,故病。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色青是肝木,其脈浮澀而短是肺脈,金剋木也,是為賊邪;若大而緩是脾脈,木剋土也,是為微邪,此二者皆謂之相勝也。

    浮大而散是心脈,木生火也;若小而滑是腎脈,水生木也,二者皆謂之相生也。

    餘色仿此而推。

    )按色與脈猶須分別生克,色脈相剋者兇,色脈相生者吉。

    然猶有要焉,色克脈者,其死速;脈克色者,其死遲。

    色生脈者,其愈速;脈生色者,其愈遲。

    故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若夫久病之色,必有受病之應。

    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敗應之;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脈溢應之;肝熱病者,色蒼而爪枯應之;脾熱病者,色黃而肉蠕動應之;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槁應之。

     按: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五臟之熱見於面者,各有部分。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

     又曰:心病者,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衛氣失常篇》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色脈之陰陽,陽舒而陰慘也。

    色青而明,病在陽分;色濁而暗,病在陰分。

     《脈要精微論》曰: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聲色相同,然後可以知五臟之病也。

     《五色篇》曰: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更有平人久見病色,其人原不病者,醫者心炫而竊疑之。

    殊不知此乃絡脈之色,不足畏也。

    蓋陰絡之色隨其經而不變,色之變動無常者皆陽絡之色也。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內經》謂此皆無病也。

    何炫疑之有? 又有失睡之人,神有飢色;喪亡之子,神有呆色,氣索則神失所養耳。

     《方盛衰論》曰: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玉機真臟論》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青色見於太陰、太陽,及魚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蘭葉怪惡之狀者,肝氣絕,主死。

    若如翠羽、柏皮者,隻是肝邪,有驚病、風病、目病之屬。

     紅色見於口唇,及三陰三陽上下,如馬肝之色、死血之狀者,心氣絕,主死。

    若如橘紅、馬尾色者,隻是心病,有怔忡、驚悸、夜臥不寧。

     白色見於鼻準,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殘汗粉者,為肺絕,主死。

    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隻是肺邪,咳嗽之病候。

     黃色見於鼻,乾燥若土偶之形,為脾氣絕、主死。

    若如桂花雜以黑暈,隻是脾病,飲食不快,四肢倦怠。

     黑色見於耳或輪廓內外,命如懸壁,若汙水、煙煤之狀,為腎氣絕,主死。

    若如蜘蛛網眼、烏羽之澤者,隻是腎虛火旺之病。

     面部 面上白點,腹中蟲積。

    如蟹爪路,一黃一白,食積何疑?兩顴時赤,虛火上炎。

    無血色,又無寒熱,脈見沉弦,將必衄血。

    病人黃色,時現光澤,為有胃氣,自必不死。

    幹黃少潤,兇災立應。

    赤現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將卒死。

    黑色出庭,拇指相似,不病卒亡。

    冬月面慘,傷寒已至;紫濁時病;色白而肥,氣虛多痰;黑而且瘦,陰虛火旺。

     目部 目赤色者,其病在心;白,病在肺;青,病在肝;黃,病在脾;黑,病在腎。

    黃而難名,病在胸中。

    白睛黃淡,脾傷洩痢。

    黃而且濁,或似煙燻,濕盛黃疸;黃如橘明,則為熱多。

    黃兼青紫,脈來必芤,血瘀胸中。

    眼黑頻赤,乃系熱痰;眼胞上下,有如煙煤,亦為痰病;眼黑步艱,呻吟不已,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