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陰,不若後條浮大為女,沉實為男之明白也。
《脈經》曰: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大者如實狀。
又曰:左右尺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為產二女,不爾則男作女生也。
戴同父曰:前雲右浮大為女,左沉實為男,是獨以左右脈各異立言。
今左右俱浮為二男,俱沉為二女,是並左右兩尺脈一同,以其於諸陽男,諸陰女,未嘗有差也。
左沉實、左疾、左偏大與俱浮,或以脈或以位,皆陽也。
右浮大、右疾、右偏大與俱沉,或以脈或以位,皆陰也。
按:分男女之法,其不易之理則在陰陽二字。
以左右分陰陽,則左為陽,右為陰;以脈體分陰陽,則鼓搏沉實為陽,浮虛沉澀為陰。
諸陽實者為男,諸陰虛者為女,乃為一定之論,更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弱,斯足以盡其法耳。
《脈經》曰:遣娠婦面南行,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
又曰: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
樓全善雲:按丹溪言男胎在左則左重,故回首時慎護重處而就左也。
女胎在右則右重,故回首時慎護重處而就右也。
推之於脈,其義亦然。
胎在左則血氣護胎而盛於左,故脈亦從之,而左疾為男,左大為男也。
胎在右則血氣護胎而盛於右,故脈亦從之,而右疾為女,右大為女也。
亦猶《經》雲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言受胎處在臍腹之下,則血氣護胎而盛於下,故陰之尺脈鼓搏有力,而與陽之寸脈殊別也。
又如癰疽發上,則血氣從上而寸脈盛;發下則血氣從下,而尺脈盛;發左則血氣從左,而左脈盛;發右則血氣從右,而右脈盛也。
丹溪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以醫人之左右手言,蓋智者之一失也。
李士材雲: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蓋男女之孕於胞中,女則面母腹,男則面母背,雖各肖父母之形,亦陰陽相抱之理。
女面腹,則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面背,則背脊抵腹,其形正圓,故如釜。
臨產脈 《脈經》曰:婦人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
但離經者,不病也。
又曰:欲產之脈,散而離經,夜半覺痛,日中生也。
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
其脈與十月懷娠平常見者忽異,蓋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之所必至也。
《聖惠方》雲:夜半子時覺痛,來日午時必定生產,謂子午相沖,正半日時數也。
通真子曰:夜半痛,日午生。
此言恐未為的。
又曰:腹痛而腰不痛,未產也。
若腹痛連腰痛甚者,即產。
所以然者,腎繫於腰,胞系於腎故也。
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
蓋生產有難易,痛來有緊慢,安可定以半日?當以活法。
王叔和雲:脈勻細易產;浮大緩,氣散難產。
《脈訣》雲:身重體熱寒又痛,舌下之脈黑復青,反舌上冷子當死,腹中須遣母歸冥。
面赤舌青細尋看,母活子死定應難,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總高??。
面青舌赤沫出頻,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應驗,尋之賢哲不虛陳。
愚謂臨產脈不可定,當以察色而知其母子生死也。
產後脈 《脈經》曰:新產脈沉小緩滑者生,實大弦急者死。
按:新產氣血兩虛,其脈宜沉、小、緩、滑。
沉則有根,不因虛脫而輕浮;小則和平,不因正衰而洪大;緩則舒徐,不因氣奪而急促;滑則流利,不因血去而澀枯,乃脾胃氣和均為吉兆。
若脈實、大、堅、弦、急,實為邪實,大為邪進,堅為瘀凝不解,弦為陰斂而宣布不能,急為氣奪而無胃氣以和,乃肝木勝脾土,木旺土衰,胃氣損絕而死也。
《脈經》曰:診婦人生產之後,寸口脈洪疾不調者死,沉細附骨不絕者生。
吳鶴臯曰:新產傷陰,出血不止,尺脈不能上關者,必死。
丹溪曰:產脈細小,產後脈洪大者,多死。
又曰:產前脈當洪數,既產而洪數如故者,主死。
愚謂此亦大概言之。
今見產後豈無脈洪數而生者?蓋洪數中得胃氣者亦生,堅強者死。
宜審之。
《脈經》曰: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大者如實狀。
又曰:左右尺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為產二女,不爾則男作女生也。
戴同父曰:前雲右浮大為女,左沉實為男,是獨以左右脈各異立言。
今左右俱浮為二男,俱沉為二女,是並左右兩尺脈一同,以其於諸陽男,諸陰女,未嘗有差也。
左沉實、左疾、左偏大與俱浮,或以脈或以位,皆陽也。
右浮大、右疾、右偏大與俱沉,或以脈或以位,皆陰也。
按:分男女之法,其不易之理則在陰陽二字。
以左右分陰陽,則左為陽,右為陰;以脈體分陰陽,則鼓搏沉實為陽,浮虛沉澀為陰。
諸陽實者為男,諸陰虛者為女,乃為一定之論,更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弱,斯足以盡其法耳。
《脈經》曰:遣娠婦面南行,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
又曰: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
樓全善雲:按丹溪言男胎在左則左重,故回首時慎護重處而就左也。
女胎在右則右重,故回首時慎護重處而就右也。
推之於脈,其義亦然。
胎在左則血氣護胎而盛於左,故脈亦從之,而左疾為男,左大為男也。
胎在右則血氣護胎而盛於右,故脈亦從之,而右疾為女,右大為女也。
亦猶《經》雲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言受胎處在臍腹之下,則血氣護胎而盛於下,故陰之尺脈鼓搏有力,而與陽之寸脈殊別也。
又如癰疽發上,則血氣從上而寸脈盛;發下則血氣從下,而尺脈盛;發左則血氣從左,而左脈盛;發右則血氣從右,而右脈盛也。
丹溪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以醫人之左右手言,蓋智者之一失也。
李士材雲: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蓋男女之孕於胞中,女則面母腹,男則面母背,雖各肖父母之形,亦陰陽相抱之理。
女面腹,則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面背,則背脊抵腹,其形正圓,故如釜。
臨產脈 《脈經》曰:婦人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
但離經者,不病也。
又曰:欲產之脈,散而離經,夜半覺痛,日中生也。
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
其脈與十月懷娠平常見者忽異,蓋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之所必至也。
《聖惠方》雲:夜半子時覺痛,來日午時必定生產,謂子午相沖,正半日時數也。
通真子曰:夜半痛,日午生。
此言恐未為的。
又曰:腹痛而腰不痛,未產也。
若腹痛連腰痛甚者,即產。
所以然者,腎繫於腰,胞系於腎故也。
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
蓋生產有難易,痛來有緊慢,安可定以半日?當以活法。
王叔和雲:脈勻細易產;浮大緩,氣散難產。
《脈訣》雲:身重體熱寒又痛,舌下之脈黑復青,反舌上冷子當死,腹中須遣母歸冥。
面赤舌青細尋看,母活子死定應難,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總高??。
面青舌赤沫出頻,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應驗,尋之賢哲不虛陳。
愚謂臨產脈不可定,當以察色而知其母子生死也。
產後脈 《脈經》曰:新產脈沉小緩滑者生,實大弦急者死。
按:新產氣血兩虛,其脈宜沉、小、緩、滑。
沉則有根,不因虛脫而輕浮;小則和平,不因正衰而洪大;緩則舒徐,不因氣奪而急促;滑則流利,不因血去而澀枯,乃脾胃氣和均為吉兆。
若脈實、大、堅、弦、急,實為邪實,大為邪進,堅為瘀凝不解,弦為陰斂而宣布不能,急為氣奪而無胃氣以和,乃肝木勝脾土,木旺土衰,胃氣損絕而死也。
《脈經》曰:診婦人生產之後,寸口脈洪疾不調者死,沉細附骨不絕者生。
吳鶴臯曰:新產傷陰,出血不止,尺脈不能上關者,必死。
丹溪曰:產脈細小,產後脈洪大者,多死。
又曰:產前脈當洪數,既產而洪數如故者,主死。
愚謂此亦大概言之。
今見產後豈無脈洪數而生者?蓋洪數中得胃氣者亦生,堅強者死。
宜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