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督脈
〔經論〕督脈尺、寸、中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
〔經脈〕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
《內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極於上齒縫中齦交穴。
〔主病〕為外感風寒之邪。
王叔和為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內經》謂: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痛。
寸關尺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者,為弦長之象,故主外邪。
任脈 〔經論〕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
又曰:寸口邊丸丸。
〔經脈〕任者,妊也,為陰脈之海也。
《內經》謂: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由關元上咽,至承漿下齦交,極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都綱也。
〔主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王叔和為少腹繞臍下引陰中痛。
又曰: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又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
寸口丸丸,即動脈也。
狀如豆粒,厥厥動搖,故主氣上衝心。
衝脈 〔經論〕衝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乃三部之脈皆沉有力。
直上直下,弦實之象也。
) 〔經脈〕衝脈起於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俠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
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也。
〔主病〕《靈樞》曰: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榮其口唇,故髭鬚不生。
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亦不生。
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
東垣曰:凡逆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知柏。
王叔和曰:衝脈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癡。
衝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衝脈沉耳。
陽蹺脈 〔經論〕陽蹺脈寸部左右彈(彈者,緊脈之象)。
〔經脈〕陽蹺脈起於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
〔主病〕越人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王叔和注曰: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
苦腰背痛、癲癇、僵仆、惡風、偏枯、??痹、體強。
左右彈,即緊脈之象。
陰蹺脈 〔經論〕陰蹺脈尺部左右彈。
〔經脈〕陰蹺脈起於足跟,上內踝,循陰,上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
〔主病〕越人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
叔和注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
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
張潔古雲:蹺者,捷疾也。
二蹺之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
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裡。
帶脈 〔經論〕帶脈關脈左右彈。
〔經脈〕帶脈起於季脅,周圍一周,如束帶然。
〔主病〕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
此脈若固,即無帶下漏經之症矣。
陰維脈 〔經論〕陰維脈尺外斜上至寸(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曰尺外斜,小指名曰尺內)。
叔和曰:寸口脈從少
〔經脈〕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
《內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極於上齒縫中齦交穴。
〔主病〕為外感風寒之邪。
王叔和為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內經》謂: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痛。
寸關尺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者,為弦長之象,故主外邪。
任脈 〔經論〕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
又曰:寸口邊丸丸。
〔經脈〕任者,妊也,為陰脈之海也。
《內經》謂: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由關元上咽,至承漿下齦交,極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都綱也。
〔主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王叔和為少腹繞臍下引陰中痛。
又曰: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又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
寸口丸丸,即動脈也。
狀如豆粒,厥厥動搖,故主氣上衝心。
衝脈 〔經論〕衝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乃三部之脈皆沉有力。
直上直下,弦實之象也。
) 〔經脈〕衝脈起於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俠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
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也。
〔主病〕《靈樞》曰: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榮其口唇,故髭鬚不生。
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亦不生。
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
東垣曰:凡逆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知柏。
王叔和曰:衝脈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癡。
衝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衝脈沉耳。
陽蹺脈 〔經論〕陽蹺脈寸部左右彈(彈者,緊脈之象)。
〔經脈〕陽蹺脈起於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
〔主病〕越人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王叔和注曰: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
苦腰背痛、癲癇、僵仆、惡風、偏枯、??痹、體強。
左右彈,即緊脈之象。
陰蹺脈 〔經論〕陰蹺脈尺部左右彈。
〔經脈〕陰蹺脈起於足跟,上內踝,循陰,上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
〔主病〕越人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
叔和注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
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
張潔古雲:蹺者,捷疾也。
二蹺之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
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裡。
帶脈 〔經論〕帶脈關脈左右彈。
〔經脈〕帶脈起於季脅,周圍一周,如束帶然。
〔主病〕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
此脈若固,即無帶下漏經之症矣。
陰維脈 〔經論〕陰維脈尺外斜上至寸(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曰尺外斜,小指名曰尺內)。
叔和曰:寸口脈從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