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牽繩,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長洪癲狂病,長搏陽明病,長軟滑氣治,長堅搏氣病,上部主吐,中部主飲,下部主疝,女人左關獨長多淫欲,男子兩尺修長多春秋。
《內經》曰:心脈搏堅而長,病舌卷不能言。
《脈經》雲: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
此非以長為病,以搏堅相合為病也。
〔貫釋〕長為有餘之病,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
戴同父曰:從尺至關連寸口直過如橫竿之狀,此三部之長;脈過本位,謂或尺或關或寸過於一指之外,此各部之長。
若欲知其病,則必於浮、沉、遲、數、大、小之間求之;若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則氣治而無病也。
《經》曰:長則氣治。
此平脈也。
大概常人、病人脈長為吉,深則長壽脈也。
尺脈長,蒂固根深;心脈長,神氣強壯。
滑伯仁曰:長為氣血皆有餘也,為陽毒內蘊,三焦煩郁為壯熱。
〔先哲格言〕李士材雲: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
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
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稱,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
短脈(陰) 〔經論〕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回,不及滿部(《脈經》)。
〔發明〕戴同父曰:短脈隻見尺寸,若關中見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陰陽絕脈,必死矣。
故關不診短。
黎居士雲:長短未有定體,諸脈舉按之間過於本位者為長,不及本位者為短。
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
但診肝肺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
凡得短脈,必主氣血損之症。
《脈訣》指為氣壅者,何也?潔古至欲以巴豆神藥治之,良不可解。
〔辨誤〕《脈訣匯辨》謂短脈澀小之狀。
此是澀脈,非短也。
短有滑短痰食,豈可止以澀小為短形?高陽生偽《訣》謂中間有兩頭無,則不言尺寸。
據其說則斷絕不通矣。
夫脈以貫通為義,若使上下不貫通,則為陽絕陰絕,俱為必死之脈。
豈有一見短脈,遂緻危亡之理乎?故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雲關不診短,極為有見。
然尺與寸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
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
〔體象相類〕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幹。
澀、微、動、結,皆兼短脈。
〔主病〕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貫釋〕《經》曰:短則氣病。
短主不及之病。
《脈經》曰:浮而短者,營衛不行;沉而短者,臟腑痞塞。
滑伯仁曰:短為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
為陰中伏陽,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
〔先哲格言〕《素問》雲:短則氣病。
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
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
然肺為主氣之臟,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
又雲: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
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 吳鶴臯雲:過於悲哀之人,其脈多短,可以占氣之病矣。
洪脈(陽) 〔經論〕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來大去長(通真子)。
〔發明〕洪脈為陽,司令在夏,是心經之脈也。
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得氣之先,故應之以洪。
洪者,大也,以水喻也。
又曰鉤者,以木喻也。
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
鉤即是洪,名異實同。
《素問》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
反此者病。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洩。
〔辨誤〕詹炎舉謂如環珠者,非也。
《脈訣》雲: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洪脈所宜。
是謬論也。
〔體象〕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洪而有力為實,實而無力為洪。
〔主病〕洪脈陽盛血應衰,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洩痢可愁如。
〔分部〕寸(左)洪心火上焦炎,(右)肺脈洪時金不堪,(左關)肝火(右關)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洪有力實火,洪無力虛火,洪急脹滿,洪滑熱痰,洪數其人暴吐中毒。
〔貫釋〕洪為榮絡大熱,血氣燔灼之候,故主表裡俱熱,為煩、為咽乾、為大小便不通。
左寸洪,心經積熱,眼赤、口瘡、頭痛、內煩;關洪,肝熱,及身熱、四肢浮熱;尺洪,膀胱熱,小便赤澀。
右寸洪,肺熱毛焦,唾黏咽乾,洪而緊為喘急;關洪,胃熱嘔吐,反胃咽乾,洪而緊為腹脹;尺洪,腹滿,大便難,或時下血。
〔先哲格言〕王叔和雲:夏脈洪大而散,曰平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
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淩火,為微邪,雖病即瘥。
蓋洪主陽盛陰虛之病。
凡失血洩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也。
《素問》雲:形瘦脈大多氣者,死。
又雲:脈大則病進。
可見形正不與脈相合,均非吉兆。
吳鶴臯雲:洪即大也。
若得病而脈始大,或久病而脈暴大,此為邪盛。
《經》曰:大則病進是也。
若平人三部皆大,往來上下自如,此稟質之厚,亦不在病例。
若一部獨大,一手獨大,斯可以占病矣。
〔參治活法〕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洩瀉脫元等症,皆氣血精神衰弱,脈亦應細小為是,而反見洪盛之脈者,則危矣。
或平日六部之脈皆洪大實者,謂之六陽脈,乃稟氣使然也;亦有稟雖盛,平日六部脈皆微小者,謂之六陰脈,二者皆稟氣使然,非病脈也。
若平日六陽六陰之脈而或變常者,則為病脈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為肺絕。
有屢下而熱勢不解,脈洪不減,謂之壞病,不可救治。
洪為陽氣滿溢,陰氣垂絕之脈,故藹藹然如車蓋者,為陽結。
傷寒汗後,脈洪者,死,不治。
微脈(陰) 〔經論〕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
〔發明〕微脈之狀,軟而無力,細而難見。
古人雲: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八字真為微脈傳神。
《素問》謂之小氣血微,則脈微。
〔體象相類〕微脈輕平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
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愚按: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
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
雖其症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
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者,陽氣衰。
長病得之死,正氣將次絕滅;卒病得之生,邪氣不至深重也。
〔主病〕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
《脈訣》雲: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髓枯。
〔辨誤〕按:滑氏雲:浮而微,陽不足,身體惡寒;沉而微,陰不足,臟寒下利。
但「沉微」一句,竊有疑焉。
微脈按之如欲絕,何得有沉微?若沉細而軟,乃弱脈矣。
宜詳審之。
〔分部〕肺(右)微氣促(左)心驚惕,肝為肢拘胃脹形,尺部帶崩(女)精血弱(男),惡寒消癉痛呻吟。
〔貫釋〕微為氣血俱虛之候,故主虛弱少氣,洩瀉,虛汗,崩漏敗血不止等症也。
左寸微,心虛憂惕,營血不足,頭痛胸痞,虛勞盜汗;關微,胸滿氣乏,四肢惡寒、拘急;尺微,敗血不止,男為傷精尿血,女為血崩帶下。
右寸微,上焦寒,痞冷,痰不化,中寒,不足少氣;關微,胃寒氣脹,食不化,脾虛噫氣,心腹冷痛;尺微,臟寒洩瀉,臍下冷痛。
〔先哲格言〕李士材雲:在傷寒症,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
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腑,才見微脈、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
蓋脈微、惡寒,正陽氣衰微所至。
緊脈(陽) 〔經論〕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簟線(丹溪)。
〔發明〕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脈也為緊。
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
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曰:數如切繩,丹溪曰:如紉簟線。
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
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
不然左右彈手及轉索諸喻將何所取義乎?時珍曰: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
〔辨誤〕《脈訣》雲:寥寥入尺來。
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體象〕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見弦、實二脈。
〔主病〕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嗽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兩手脈緊盛是夾食傷寒,尺緊痛居其腹。
若中惡,浮緊邪方熾,而脈無根;咳嗽沉緊,正已虛,而邪方痼,皆主死症。
〔分部〕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緊洪癰疽,緊數中毒,緊實內脹,緊浮傷寒,緊沉寒積。
〔貫釋〕緊為邪風搏激,伏於營衛間之候,故為痛為寒。
浮緊為傷寒身痛,沉緊為腹中有寒,為風癇。
左寸緊,頭痛目眩,舌強;緊而沉,心中氣逆,冷痛。
關緊,心腹滿痛,脅疼肋急;緊而盛,傷寒渾身痛;緊而實,痃癖。
尺緊,腰腳臍下痛,小便難。
右寸緊,鼻塞膈壅;緊而沉滑,肺實咳嗽。
關緊,脾腹痛,吐逆;緊而盛,腹脹傷食。
尺緊,下焦築痛。
〔先哲格言〕古稱:熱則筋縱,寒則筋急。
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其外,崛強不平,故作是狀。
緊之與遲,雖同主乎寒,遲則氣血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
愚按:緊為收斂之象,猶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陽困陰凝,故主諸痛。
〔參治活法〕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
傷寒脈緊,邪盛未解。
緩脈(陰中陽) 〔經論]緩脈去來小快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春初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颭柳梢(滑伯仁)。
〔發明〕緩為陽氣初微,故脈遲緩,而司令在四季之末,是脾胃之脈也。
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
若非其時,即為病脈矣。
夫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遲,不大不小,不微不弱,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故張太素又比之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
蓋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
緩之於脈大矣哉! 《素問》雲:其來如水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
〔體象〕緩脈呵呵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裡求神氣,隻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見遲脈。
〔主病〕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辨誤〕《脈訣》雲: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
不關《經》旨,時珍謂其出自杜撰,與緩無幹。
〔分部〕寸(左)緩風邪項背拘,(左)關為風眩(右)胃家虛,尺為濡洩或風閉,腎弱蹣跚足力迂。
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虛,緩弱氣虛。
〔貫釋〕緩為氣血向衰之候,故主風濕痹痛等症,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
心不足則左寸緩,怔忡多忘,亦主項背急痛;關緩風虛眩暈,腹脅氣結;尺緩腎虛冷,小便數,女人月事多。
右寸緩,肺氣浮,言語短氣;關緩胃氣弱,若不浮不沉,從容和緩,乃脾家之平脈也;尺緩,下寒腳弱,風氣秘滯,浮緩腸風洩瀉,沉緩小腹感冷。
〔先哲格言〕《脈經》雲:脾王之時,其脈大,呵呵而緩,名曰平脈。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淩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素問》雲: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善者不可得而見,惡者乃見。
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方可斷其為病也。
仲景雲:傷寒脈大為病進,脈緩為邪退。
芤脈(陽中陰) 〔經論〕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如慈蔥。
〔發明〕芤,慈蔥之名也。
《素問》無芤名,崔紫虛雲: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
〔辨誤〕芤脈浮沉二候易見,故曰有邊;中候豁然難見,故曰中空。
非中候絕無,若泥為絕無,是無胃氣矣。
舊說以為旁實,與芤蔥之義不合。
《脈訣》雲: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絕矣。
又言主淋瀝,風入小腸之病,與失血之候相反,誤世不小。
〔體象〕芤形浮大軟如蔥,舉按易得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傷陰絡下流紅。
〔相類主病〕中空無力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虛寒。
〔分部〕寸芤失血病心忪,關芤嘔血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脫肛紅利漏崩中。
〔貫釋〕芤為失血之候,血脫則氣有餘,血不足則不能統氣於脈,故來虛大中空,若芤之狀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為吐為衄;關芤,主脅間血氣痛,肝虛不能藏血,亦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為病。
右寸芤
長洪癲狂病,長搏陽明病,長軟滑氣治,長堅搏氣病,上部主吐,中部主飲,下部主疝,女人左關獨長多淫欲,男子兩尺修長多春秋。
《內經》曰:心脈搏堅而長,病舌卷不能言。
《脈經》雲: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
此非以長為病,以搏堅相合為病也。
〔貫釋〕長為有餘之病,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
戴同父曰:從尺至關連寸口直過如橫竿之狀,此三部之長;脈過本位,謂或尺或關或寸過於一指之外,此各部之長。
若欲知其病,則必於浮、沉、遲、數、大、小之間求之;若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則氣治而無病也。
《經》曰:長則氣治。
此平脈也。
大概常人、病人脈長為吉,深則長壽脈也。
尺脈長,蒂固根深;心脈長,神氣強壯。
滑伯仁曰:長為氣血皆有餘也,為陽毒內蘊,三焦煩郁為壯熱。
〔先哲格言〕李士材雲: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
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
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稱,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
短脈(陰) 〔經論〕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回,不及滿部(《脈經》)。
〔發明〕戴同父曰:短脈隻見尺寸,若關中見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陰陽絕脈,必死矣。
故關不診短。
黎居士雲:長短未有定體,諸脈舉按之間過於本位者為長,不及本位者為短。
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
但診肝肺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
凡得短脈,必主氣血損之症。
《脈訣》指為氣壅者,何也?潔古至欲以巴豆神藥治之,良不可解。
〔辨誤〕《脈訣匯辨》謂短脈澀小之狀。
此是澀脈,非短也。
短有滑短痰食,豈可止以澀小為短形?高陽生偽《訣》謂中間有兩頭無,則不言尺寸。
據其說則斷絕不通矣。
夫脈以貫通為義,若使上下不貫通,則為陽絕陰絕,俱為必死之脈。
豈有一見短脈,遂緻危亡之理乎?故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雲關不診短,極為有見。
然尺與寸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
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
〔體象相類〕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幹。
澀、微、動、結,皆兼短脈。
〔主病〕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貫釋〕《經》曰:短則氣病。
短主不及之病。
《脈經》曰:浮而短者,營衛不行;沉而短者,臟腑痞塞。
滑伯仁曰:短為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
為陰中伏陽,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
〔先哲格言〕《素問》雲:短則氣病。
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
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
然肺為主氣之臟,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
又雲: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
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 吳鶴臯雲:過於悲哀之人,其脈多短,可以占氣之病矣。
洪脈(陽) 〔經論〕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來大去長(通真子)。
〔發明〕洪脈為陽,司令在夏,是心經之脈也。
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得氣之先,故應之以洪。
洪者,大也,以水喻也。
又曰鉤者,以木喻也。
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
鉤即是洪,名異實同。
《素問》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
反此者病。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洩。
〔辨誤〕詹炎舉謂如環珠者,非也。
《脈訣》雲: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洪脈所宜。
是謬論也。
〔體象〕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洪而有力為實,實而無力為洪。
〔主病〕洪脈陽盛血應衰,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洩痢可愁如。
〔分部〕寸(左)洪心火上焦炎,(右)肺脈洪時金不堪,(左關)肝火(右關)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洪有力實火,洪無力虛火,洪急脹滿,洪滑熱痰,洪數其人暴吐中毒。
〔貫釋〕洪為榮絡大熱,血氣燔灼之候,故主表裡俱熱,為煩、為咽乾、為大小便不通。
左寸洪,心經積熱,眼赤、口瘡、頭痛、內煩;關洪,肝熱,及身熱、四肢浮熱;尺洪,膀胱熱,小便赤澀。
右寸洪,肺熱毛焦,唾黏咽乾,洪而緊為喘急;關洪,胃熱嘔吐,反胃咽乾,洪而緊為腹脹;尺洪,腹滿,大便難,或時下血。
〔先哲格言〕王叔和雲:夏脈洪大而散,曰平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
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淩火,為微邪,雖病即瘥。
蓋洪主陽盛陰虛之病。
凡失血洩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也。
《素問》雲:形瘦脈大多氣者,死。
又雲:脈大則病進。
可見形正不與脈相合,均非吉兆。
吳鶴臯雲:洪即大也。
若得病而脈始大,或久病而脈暴大,此為邪盛。
《經》曰:大則病進是也。
若平人三部皆大,往來上下自如,此稟質之厚,亦不在病例。
若一部獨大,一手獨大,斯可以占病矣。
〔參治活法〕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洩瀉脫元等症,皆氣血精神衰弱,脈亦應細小為是,而反見洪盛之脈者,則危矣。
或平日六部之脈皆洪大實者,謂之六陽脈,乃稟氣使然也;亦有稟雖盛,平日六部脈皆微小者,謂之六陰脈,二者皆稟氣使然,非病脈也。
若平日六陽六陰之脈而或變常者,則為病脈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為肺絕。
有屢下而熱勢不解,脈洪不減,謂之壞病,不可救治。
洪為陽氣滿溢,陰氣垂絕之脈,故藹藹然如車蓋者,為陽結。
傷寒汗後,脈洪者,死,不治。
微脈(陰) 〔經論〕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
〔發明〕微脈之狀,軟而無力,細而難見。
古人雲: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八字真為微脈傳神。
《素問》謂之小氣血微,則脈微。
〔體象相類〕微脈輕平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
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愚按: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
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
雖其症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
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者,陽氣衰。
長病得之死,正氣將次絕滅;卒病得之生,邪氣不至深重也。
〔主病〕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
《脈訣》雲: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髓枯。
〔辨誤〕按:滑氏雲:浮而微,陽不足,身體惡寒;沉而微,陰不足,臟寒下利。
但「沉微」一句,竊有疑焉。
微脈按之如欲絕,何得有沉微?若沉細而軟,乃弱脈矣。
宜詳審之。
〔分部〕肺(右)微氣促(左)心驚惕,肝為肢拘胃脹形,尺部帶崩(女)精血弱(男),惡寒消癉痛呻吟。
〔貫釋〕微為氣血俱虛之候,故主虛弱少氣,洩瀉,虛汗,崩漏敗血不止等症也。
左寸微,心虛憂惕,營血不足,頭痛胸痞,虛勞盜汗;關微,胸滿氣乏,四肢惡寒、拘急;尺微,敗血不止,男為傷精尿血,女為血崩帶下。
右寸微,上焦寒,痞冷,痰不化,中寒,不足少氣;關微,胃寒氣脹,食不化,脾虛噫氣,心腹冷痛;尺微,臟寒洩瀉,臍下冷痛。
〔先哲格言〕李士材雲:在傷寒症,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
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腑,才見微脈、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
蓋脈微、惡寒,正陽氣衰微所至。
緊脈(陽) 〔經論〕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簟線(丹溪)。
〔發明〕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脈也為緊。
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
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曰:數如切繩,丹溪曰:如紉簟線。
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
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
不然左右彈手及轉索諸喻將何所取義乎?時珍曰: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
〔辨誤〕《脈訣》雲:寥寥入尺來。
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體象〕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見弦、實二脈。
〔主病〕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嗽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兩手脈緊盛是夾食傷寒,尺緊痛居其腹。
若中惡,浮緊邪方熾,而脈無根;咳嗽沉緊,正已虛,而邪方痼,皆主死症。
〔分部〕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緊洪癰疽,緊數中毒,緊實內脹,緊浮傷寒,緊沉寒積。
〔貫釋〕緊為邪風搏激,伏於營衛間之候,故為痛為寒。
浮緊為傷寒身痛,沉緊為腹中有寒,為風癇。
左寸緊,頭痛目眩,舌強;緊而沉,心中氣逆,冷痛。
關緊,心腹滿痛,脅疼肋急;緊而盛,傷寒渾身痛;緊而實,痃癖。
尺緊,腰腳臍下痛,小便難。
右寸緊,鼻塞膈壅;緊而沉滑,肺實咳嗽。
關緊,脾腹痛,吐逆;緊而盛,腹脹傷食。
尺緊,下焦築痛。
〔先哲格言〕古稱:熱則筋縱,寒則筋急。
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其外,崛強不平,故作是狀。
緊之與遲,雖同主乎寒,遲則氣血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
愚按:緊為收斂之象,猶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陽困陰凝,故主諸痛。
〔參治活法〕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
傷寒脈緊,邪盛未解。
緩脈(陰中陽) 〔經論]緩脈去來小快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春初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颭柳梢(滑伯仁)。
〔發明〕緩為陽氣初微,故脈遲緩,而司令在四季之末,是脾胃之脈也。
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
若非其時,即為病脈矣。
夫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遲,不大不小,不微不弱,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故張太素又比之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
蓋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
緩之於脈大矣哉! 《素問》雲:其來如水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
〔體象〕緩脈呵呵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裡求神氣,隻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見遲脈。
〔主病〕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辨誤〕《脈訣》雲: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
不關《經》旨,時珍謂其出自杜撰,與緩無幹。
〔分部〕寸(左)緩風邪項背拘,(左)關為風眩(右)胃家虛,尺為濡洩或風閉,腎弱蹣跚足力迂。
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虛,緩弱氣虛。
〔貫釋〕緩為氣血向衰之候,故主風濕痹痛等症,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
心不足則左寸緩,怔忡多忘,亦主項背急痛;關緩風虛眩暈,腹脅氣結;尺緩腎虛冷,小便數,女人月事多。
右寸緩,肺氣浮,言語短氣;關緩胃氣弱,若不浮不沉,從容和緩,乃脾家之平脈也;尺緩,下寒腳弱,風氣秘滯,浮緩腸風洩瀉,沉緩小腹感冷。
〔先哲格言〕《脈經》雲:脾王之時,其脈大,呵呵而緩,名曰平脈。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淩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素問》雲: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善者不可得而見,惡者乃見。
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方可斷其為病也。
仲景雲:傷寒脈大為病進,脈緩為邪退。
芤脈(陽中陰) 〔經論〕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如慈蔥。
〔發明〕芤,慈蔥之名也。
《素問》無芤名,崔紫虛雲: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
〔辨誤〕芤脈浮沉二候易見,故曰有邊;中候豁然難見,故曰中空。
非中候絕無,若泥為絕無,是無胃氣矣。
舊說以為旁實,與芤蔥之義不合。
《脈訣》雲: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絕矣。
又言主淋瀝,風入小腸之病,與失血之候相反,誤世不小。
〔體象〕芤形浮大軟如蔥,舉按易得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傷陰絡下流紅。
〔相類主病〕中空無力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虛寒。
〔分部〕寸芤失血病心忪,關芤嘔血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脫肛紅利漏崩中。
〔貫釋〕芤為失血之候,血脫則氣有餘,血不足則不能統氣於脈,故來虛大中空,若芤之狀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為吐為衄;關芤,主脅間血氣痛,肝虛不能藏血,亦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為病。
右寸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