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肺臟脈法 肺脈浮澀而短。

    肺合皮毛,肺循皮毛而行。

    持肺脈之法,下指如三菽重,輕輕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不及本位為短。

    此肺脈之平也,亦曰毛。

    肺部不見毛而見洪大,此心火刑之也,是謂賊邪;見弦急,此肝木侮之也,是為微邪;見沉細,此腎水乘之也,是為實邪;見緩大,此脾土救之也,是為虛邪。

     秋,肺司令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

    反此者病: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如循雞羽,此為太過,病在外;氣來毛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不舒;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喘而咯血,肺中有聲。

    秋以胃氣為本,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莢。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微風吹毛;真肺脈來,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經曰:如風吹毛曰肺死。

    又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

    皆狀其散亂無緒。

    但毛而無胃氣,又曰:肺絕,三日死。

    又曰:丙日篤,丁日死,死於巳午時。

     凡浮而澀短者,皆肺也。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軟而散,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

    ) 心臟脈法 心脈浮大而散。

    心合血脈,脈循血脈而行。

    持心脈之法,下指如六菽重,略略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略加力,脈道粗大為軟,闊為散,此心脈之平也,有力為洪,亦曰鉤。

    心部不見鉤而見沉細,此腎水刑之也,是為賊邪;見毛澀,此肺金侮之也,是為微邪;見緩大,此脾土乘之也,是為實邪;見弦急,此肝木救之也,是為虛邪。

     夏,心司令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反此者病:氣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也;氣來不盛去反盛,此為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洩。

    夏以胃氣為本,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病,但鉤無胃曰死,鉤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死心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真心脈來,至堅而持,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心至懸絕,九日死。

     (經曰: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

    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倨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

    但鉤無胃,故曰心死。

    又曰: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臟脈也。

    又曰:心絕一日死。

    又曰:壬日篤,癸日死,死於亥子時。

     凡洪大而浮,皆鉤,皆心也。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軟而散,消環而已;心脈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 脾臟脈法 脾脈緩而大。

    脾合肌肉,脈循肌肉而行。

    持脈之法,下指如九菽重,略重按至肌肉,如微風輕颭柳梢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重為大。

    此脾脈之平也,亦曰軟而弱。

    脾脈不見軟弱,而見弦急,此肝木刑之也,是為賊邪;見沉細,此腎水侮之也,是為微邪;見毛澀,此肺金乘之也,是為實邪;見洪大,此心火救之也,是為虛邪。

     脾為孤臟,以灌四旁,盛於長夏。

    其脈來如水之流,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為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長夏以胃氣為本,胃而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病,但代無胃曰死,弱而有石曰冬病,弱甚今病。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真脾脈來,弱而乍疏乍數,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脾至懸絕,四日死。

     (舊訣曰:雀喙連來,四五喙歇歇而再至。

    如鳥之喙,狀其硬也。

    屋漏少刻一點落,良久一至,有如屋漏狀,其不能相接,若水流去而不返。

    若杯覆止而不揚,皆脾絕也。

    經曰:脾絕四日死。

    又曰:甲日篤,乙日死,死於寅卯時。

     凡軟緩,皆脾也。

    脾脈搏堅而長,色黃,病少氣;軟而散,色不澤,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胃脈搏堅而長,色赤,病折髀;軟而散,病食痹,實則脹,虛則洩。

    ) 肝臟脈法 肝脈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