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辨而實悖於理矣。
愚謂:脈雖待時而至,亦不可絕類而至。
若春至而全無冬脈,夏至而全無春脈,己雖專王而早絕其母氣,是五臟不相貫通也。
)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
(土得天地衝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
凡平人之常,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五臟之腑皆以受氣,故胃為臟腑之本。
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不可一日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
胃氣之見於脈者,如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又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是皆胃氣之謂。
故四時有四時之脈,四時有四時之病,但土灌溉四旁,雖病態百出,必賴之以為出死入生之機也。
比如春令木旺,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沖和。
若脈來過於弦者,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而肝病見矣。
倘脈來但有弦急而絕無沖和之氣者,乃春時胃氣已絕,而見肝家真臟之脈,病必危矣。
鉤、毛、石俱準此以察胃氣之多寡有無,而病之輕重存亡了然在目矣。
故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疾不遲,應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胃氣脈也。
東垣曰:有病之脈當求其神,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洩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
若數、極、遲、敗,脈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而遽洩之、去之,神將何依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
按王宗正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
即王氏之說而知東垣所謂脈中有力之中,蓋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
胃氣未散,雖數而至於極,遲而至於敗,尚可圖也。
故東垣之所謂有神,即《內經》之所謂有胃氣也。
)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
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二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醫者調勻氣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準則也。
然何以五至?亦曰無病乎?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曰「太息」。
如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也。
言脈必以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惟正當太息之時,亦曰無疴。
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
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
至於性急之人,五至為平脈,不拘太息之例。
蓋性急脈亦急也。
若一息而脈僅三至,即為遲慢而不及矣,遲主冷病;若一息而脈遂六至,即為急數而太過矣,數主熱病;若一息僅得二至,甚而一至,則轉遲而轉冷矣;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則轉數而轉熱矣;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脈也。
)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浮脈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沉脈法地,候裡之病,即內因也。
外因者,天之六氣,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疾惑疾,明淫心疾是也。
淫者,淫佚偏盛,久而不復之謂。
故陰淫則過於清冷而陽氣不治,寒疾從起,如上下厥逆,中外寒慄之類;陽淫則過於炎燠而陰氣不治,熱疾從起,如狂譫、煩渴、血洩淫之類。
風淫則過於動搖而疾生梢末,如肢廢、毛落、漐習、瘛瘲之類。
雨淫則過於水濕而疾生腸腹,如腹滿腫脹,腸鳴濡洩之類。
晦淫則過於昏暗,陽光內鬱而成惑疾,如百合、狐惑、熱中、臟躁之類。
明淫則過於彰露,陽光外散而成心疾,如恍惚動悸、錯妄失神之類。
內因者,人之七情,即所謂七氣: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則氣亂,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之類是也。
喜氣緩者,喜則氣和,營衛通利,故氣緩矣。
怒氣上者,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故氣上矣。
憂氣亂者,憂氣亂矣。
思氣結者,思則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悲氣消者,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故氣消矣。
恐氣下者,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故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矣。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 老弱不同,風土各異,既明至理,還貴圓通。
(老弱之盛衰,與時變遷;風土之剛柔,隨地移易。
如老弱之人,脈宜緩弱,若過於旺者,病也;少壯之人,脈宜充實,若脈過弱者,病也。
東極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
南極之地,四時皆夏,其氣炎蒸,民脈多軟。
西極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其脈多勁。
北極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
然猶有說焉,老人脈旺而躁者,此天稟之厚,引年之叟也,名曰壽脈。
若脈躁疾,有表無裡,則為孤陽,其近死矣。
壯者脈細而和緩,三部同等,此天稟之靜,清逸之士也,名曰清脈。
若脈細小而勁直,前後不等,其可久乎?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
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
南人北脈,取氣必剛;北人南脈,取氣必柔;東西不齊,可以類剖。
又永年者,天稟必厚,故察證則將絕而脈猶不絕;夭促者,天稟必薄,故察證則未絕而脈已先絕。
其可執一乎?)
愚謂:脈雖待時而至,亦不可絕類而至。
若春至而全無冬脈,夏至而全無春脈,己雖專王而早絕其母氣,是五臟不相貫通也。
)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
(土得天地衝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
凡平人之常,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五臟之腑皆以受氣,故胃為臟腑之本。
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不可一日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
胃氣之見於脈者,如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又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是皆胃氣之謂。
故四時有四時之脈,四時有四時之病,但土灌溉四旁,雖病態百出,必賴之以為出死入生之機也。
比如春令木旺,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沖和。
若脈來過於弦者,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而肝病見矣。
倘脈來但有弦急而絕無沖和之氣者,乃春時胃氣已絕,而見肝家真臟之脈,病必危矣。
鉤、毛、石俱準此以察胃氣之多寡有無,而病之輕重存亡了然在目矣。
故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疾不遲,應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胃氣脈也。
東垣曰:有病之脈當求其神,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洩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
若數、極、遲、敗,脈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而遽洩之、去之,神將何依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
按王宗正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
即王氏之說而知東垣所謂脈中有力之中,蓋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
胃氣未散,雖數而至於極,遲而至於敗,尚可圖也。
故東垣之所謂有神,即《內經》之所謂有胃氣也。
)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
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二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醫者調勻氣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準則也。
然何以五至?亦曰無病乎?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曰「太息」。
如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也。
言脈必以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惟正當太息之時,亦曰無疴。
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
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
至於性急之人,五至為平脈,不拘太息之例。
蓋性急脈亦急也。
若一息而脈僅三至,即為遲慢而不及矣,遲主冷病;若一息而脈遂六至,即為急數而太過矣,數主熱病;若一息僅得二至,甚而一至,則轉遲而轉冷矣;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則轉數而轉熱矣;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脈也。
)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浮脈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沉脈法地,候裡之病,即內因也。
外因者,天之六氣,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疾惑疾,明淫心疾是也。
淫者,淫佚偏盛,久而不復之謂。
故陰淫則過於清冷而陽氣不治,寒疾從起,如上下厥逆,中外寒慄之類;陽淫則過於炎燠而陰氣不治,熱疾從起,如狂譫、煩渴、血洩淫之類。
風淫則過於動搖而疾生梢末,如肢廢、毛落、漐習、瘛瘲之類。
雨淫則過於水濕而疾生腸腹,如腹滿腫脹,腸鳴濡洩之類。
晦淫則過於昏暗,陽光內鬱而成惑疾,如百合、狐惑、熱中、臟躁之類。
明淫則過於彰露,陽光外散而成心疾,如恍惚動悸、錯妄失神之類。
內因者,人之七情,即所謂七氣: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則氣亂,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之類是也。
喜氣緩者,喜則氣和,營衛通利,故氣緩矣。
怒氣上者,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故氣上矣。
憂氣亂者,憂氣亂矣。
思氣結者,思則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悲氣消者,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故氣消矣。
恐氣下者,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故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矣。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 老弱不同,風土各異,既明至理,還貴圓通。
(老弱之盛衰,與時變遷;風土之剛柔,隨地移易。
如老弱之人,脈宜緩弱,若過於旺者,病也;少壯之人,脈宜充實,若脈過弱者,病也。
東極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
南極之地,四時皆夏,其氣炎蒸,民脈多軟。
西極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其脈多勁。
北極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
然猶有說焉,老人脈旺而躁者,此天稟之厚,引年之叟也,名曰壽脈。
若脈躁疾,有表無裡,則為孤陽,其近死矣。
壯者脈細而和緩,三部同等,此天稟之靜,清逸之士也,名曰清脈。
若脈細小而勁直,前後不等,其可久乎?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
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
南人北脈,取氣必剛;北人南脈,取氣必柔;東西不齊,可以類剖。
又永年者,天稟必厚,故察證則將絕而脈猶不絕;夭促者,天稟必薄,故察證則未絕而脈已先絕。
其可執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