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

    故《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其可不察於此乎? 而更有說焉:肥盛之人,雖曰氣居於表,浮洪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堅厚,則其脈之來也,勢將不能直達於皮膚之上,反欲重按乃見,若徒守浮洪易見之說,以輕手取之,則模糊細小,本脈竟不能測;瘦小之人,雖曰氣斂於中,沉數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淺薄,則其脈之來也,勢將即呈於皮膚之間,反可浮取而知。

    性急之人,脈數是其常也,適當從容無事,亦近舒徐;性緩之人,脈遲是其常也,偶值倥傯多冗,亦隨急數。

    北人脈強是其常也,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產,亦未必無軟弱之形;南人脈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稟足,或習耐勞苦,亦間有實強之狀。

    少壯脈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見虛細;老年脈細是其常也,期頤者更為沉實。

    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優遊,襟懷恬淡,脈來亦定沖和;嬰兒氣稟純陽,急數者是其常也,或質弱帶寒,脈來亦多遲慢。

     以此類推,則人身固有一定之形氣,形氣之中又必隨地為之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脈無根有兩說論 天下之醫籍多矣!或者各持一說,而讀者不能融會,漫無可否,則不見書之益而徒見書之害矣。

     又何貴乎博學哉?即如脈之無根便有兩說。

    一以尺中為根,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

    叔和曰: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蓋因其有根也。

    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安望其發生乎?一以沉候為根,《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是謂有表無裡,孤陽不生。

    夫造化之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一陰一陽互為其根也。

    使陰既絕矣,孤陽豈能獨存乎? 二說似乎不同,久而虛心討論,實無二緻也。

    蓋尺為腎部,而沉候之六脈皆腎也。

    要知兩尺之無根與沉取之無根,總為腎水涸絕而無資始之原,宜乎病之重困矣。

    又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

    則與叔和之守寸關尺奇位以候五臟六腑之脈者大相徑庭,不知宗正亦從《經》文「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之句悟入,遂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心肺居於至高之分。

    故應乎寸,腎肝處乎至陰之位,故應乎尺,脾胃在中,故應乎關。

    然能與叔和之法參而用之,正有相成之妙。

    淺工俗學信此則疑彼者,皆不肯深思古人之推本立說,所以除一二師家接受之外,盡屬礙膺。

    許學士之不肯著書以示後來,乃深鑑於此弊也夫! 衝陽太谿二脈論 夫身之內,不過陰陽為之根蒂。

    醫者惟明此二字,病之吉兇莫不判然矣。

    《經》曰:治病必求於本。

    本之為言根也,源也。

    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

    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

     而本有先天後天之辨。

    先天之本維何足少陰腎是也?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

    後天之本維何足陽明胃是也?胃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腎何以為先天之本?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

    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

    五臟既生,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

    《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

    而太谿一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此足少陰所注,為腧地也。

     脾胃何以為後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

    《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

    猶兵家之有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一有此身,先資穀氣。

    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根本在脾。

    而衝陽一穴在足趺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

    此足陽明所過,為原之地也(脾胃相為夫婦,故列胃之動脈,而脾即在其中矣)。

     古人見腎為先天之本,故著之脈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

    見脾胃為後天之本,故著之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所以傷寒必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衝陽以察胃氣之有無,兩脈既在,他脈可勿問也。

    如婦人則又獨重太衝者,太衝應肝,在足趾本節後二寸陷中。

    蓋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

    又婦人主血,而肝為血海。

    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猶可望也。

     脈有不可言傳論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

    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

    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凡可以筆墨載,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