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

    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趺陽,為胃之下腧,寒濕填於膈上,脈象變見於寸口。

    膈氣若下,當診趺陽與少陰矣。

    浮為氣實,緊為血寒;氣實於外,不能歸根,故腹滿;血寒於經,阻其隧道,故絞痛。

    此中焦腸胃之證,與噫而吞酸相因者也。

    浮緊相搏者,氣與寒相逐也。

    相逐則有時腸鳴,而中焦氣轉矣。

    中焦氣轉,則上焦氣動,而膈上氣乃下矣。

    雖然,未可為病愈也。

    少陰,太谿也。

    若此脈不出者,是又寒濕之氣下陷少陰,結於陰器,其陰必腫大而虛也。

    虛者,其中無物,一朝氣上,旋覆消也,此寒疝證也。

    疝本於肝,今胃陽不運,不能驅除寒濕根株,以緻氣上下走而成此證者,蓋胃氣不宣,則肝氣必郁,況寒濕下合那!昔人謂吞酸日久不治,必成臌脹,亦此意也。

    觀此則治疝,必注意脾胃矣。

     第二十二章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足。

    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禦,身體痹不仁。

    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

    衛氣虛,則惡寒,數欠。

    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醋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此合下節,以明身痹之脈證也。

    《內經》曰:衛氣不為痹,究竟衛氣周行,則身不痹。

    故仲景必推本於衛氣不行也。

    《內經》之意謂痹則衛氣別行其道,其慓疾滑利不因痹而阻耳。

    微者,來去不大也。

    榮氣不足,則經隧不利,故脈澀。

    榮氣既滯,而衛氣之力又不足以推蕩之,則二氣不調,失其常度,運行不周,三焦失養。

    其氣不能滲於身,以溫肌肉充腠理,而身體有痹而不仁者矣。

    身體既痹,則榮衛更衰矣,三焦更失其職矣。

    榮屬於心,心液不足,則虛熱內生,故煩而似疼,其狀難言也。

    衛屬於肺,肺主皮毛,故虛則惡寒。

    其數欠者,上下氣不相續也。

    三焦雖是一氣,而各有其部,即各有其職。

    不歸者,失其常度也。

    上焦為開,中焦為樞,下焦為闔,皆氣之所為也。

    既不得其氣,能成其功用乎?故噫而醋吞,諸證見也。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

    緊者,病難治。

     若身痹之時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內實,內實而數,是真氣不能達於周身,而猶未衰於臟腑也,故消穀。

    消穀則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而痹可治也。

    不數而緊則內寒,而真氣不可恢復矣,故難治。

    一說緊者,沉數而緊也。

    緊為弦細之名,弦細而數,本為勞脈,在胃經水穀之海,多氣多血,尤不宜如此枯索也,故難治,亦通。

     第二十三章 諸證多屬肺癰。

    肺癰固多成勞損,而勞損不盡由肺癰,則此章之義似當以肺癰為主。

    四屬斷絕,所謂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者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表,澀者榮氣不足。

    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

    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此合下節,以明勞損之脈證也。

    前言微者,衛氣不行,不行者,以其衰也。

    衛衰面黃者,氣不行則血滯,血滯則色黃;榮微面青者,血不足則膚夭,膚夭則色青;血虛且滯,青黃雜見。

    榮根衛葉,根裡葉表,二氣俱微,表裡俱病,不但面色蒼黃見於外,而且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諸證生於內也。

    寒慄者,真火不足於三焦,而腎經寒水之氣上犯心包也。

    咳逆者,寒水之氣上犯於肺也,此衛氣不溫也。

    唾腥,吐涎沫者,津液上湧也,津液本藉大氣以通行腠理者也。

    衛衰則榮索,其飲食既不能化津液以充肌膚,其肌腠固有之津液又將日漸內縮,隨逆氣而上出。

    體瘦甲錯,即由於此,此榮氣不潤也。

     趺陽脈浮而乳,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

    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微澀,而見上文諸證,則勞損已成,而趺陽脈必浮而芤矣。

    浮者,泛泛然而來去無力也,故為衛衰;芤者,按之內虛,故為榮傷。

    榮傷則無以充肌肉而潤皮膚,必身體瘦而肌肉甲錯矣。

    謂皴揭,如鱗甲參錯也。

    浮芤相搏,氣既不能生血,血愈不能養氣,衛散榮敗。

    宗氣者,榮衛之所合也,積於胸中,以行呼吸而主一身之動靜者也。

    將見宗氣衰微,呼吸喘促,而四肢斷絕,手足不用,著床不起矣。

    斷絕者,謂血氣不至其處也。

     第二十四章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榮盛則其膚必疏。

    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此至篇末,皆以明厥之為病有表虛、裡實、外寒、內熱、乘腑、乘臟之不同也。

    疏,散也,氣散不固,則力不盛,故脈微而膚空。

    胃氣實者,濕熱盛也,經絡縱弛,故脈緩。

    濕熱者,水穀之氣也。

    谷消水化,故實也。

    凡人稟賦既偏,則水穀多從偏勝之氣化,而勝者愈勝,弱者愈弱。

    此人衛氣既疏,故水穀得胃氣之消化偏助榮氣,其榮益盛。

    榮盛者,體肥也。

    榮盛而衛氣不足以運之,玄府必疏。

    氣無所束,而三焦之升降出入者,散而失紀。

    氣失其紀,則血失其道,何者?氣既外散,即不內充,而血之藉氣推行者,其力微矣,故津液菀為痰涎也。

    崩,壞也。

    世謂肥人多痰,又謂肥人多患類中風,即此義也。

    此節明厥之本起於氣虛血實也,其後則血滯氣壅而病成矣。

    厥成於陰虛者,津液不足也。

    此雲血實者,非真血實也,痰涎自盛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前節是厥病主脈,此下趺陽、少陰四節,變脈兼脈也。

    趺陽脈,候胃脘之陽氣者也。

    前雲胃氣實,趺陽脈亦必緩,可知矣。

    若微而緊,是氣本虛而血又寒。

    寒則血凝,氣不能運。

    呼吸短氣,是不但在表之衛氣不足,而在裡之宗氣亦不足矣。

    宗氣者,大氣之行呼吸,主持一身之氣機闔闢者也。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則厥逆。

     少陰脈,候腎中真陰真陽之元氣者也。

    弱者,真陰虛而生內熱,故微煩,煩則有眩冒之事矣。

    澀者,脈道不通而氣不接續也,故厥逆。

    厥逆者,四肢時時逆冷也,是氣機愈不利而外寒內熱之勢成矣。

    合上節觀之,始因血寒而氣不運,繼因氣鬱而內化熱。

    《內經》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郁久,則發暴。

    而又血凝經隧,使不得循其正道,逼迫交爭,有不令人卒厥者乎?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不出者,伏而無脈也,是其氣機已窒。

    脾澀不通,氣不上下矣。

    身冷膚硬,所謂屍厥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

    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

    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

    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西醫略論雲:股陰動脈略與腎囊相對。

     不至者,沉細不能應指也。

    腎氣者,真陰之氣也。

    真陰微少,則真陽無所涵養依戀,而精血奔,氣促迫,上人胸膈。

    胸膈者,宗氣之部也。

    下焦虛陽之氣逼迫上焦,則宗氣不得調暢,呼吸短促,有升無降,且血隨氣升,亦結於心下而不散矣。

    血,即痰涎之類也。

    《內經》謂大怒氣逆,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亦此義也。

    宗氣與血結聚心下,陽氣之促迫上奔者,既不能上通,又不能四達,因退下而熱歸陰股。

    不行於陽,隻動於陰,是血並於上,氣並於下,上實下虛,心迷無知,而身不仁矣。

    扁鵲之治虢太子,即其事也。

    原注曰:刺期門者,以通心下結血;刺巨闕者,以行胸中宗氣。

     首節言氣虛血實,厥之本也;次二節血實氣壅,由寒化熱,厥之機也;此二節氣窒氣亂,厥之成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

    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為陽,微者,陽氣衰;尺為陰,緊者,陰氣盛。

    是其人內之真陽虛損,而外之衛陽又不能自固,而多汗以洩之。

    有陰無陽,故其脈如此。

     凡人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