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滑也。

    似滑者,以其非陰陽和合、關尺自平之滑,而應指堅搏,起伏有力,是緊而能浮,因亦名之為滑也。

    此陰氣偏實而有餘,故獨尺脈流利搏指也。

    陰有餘,而陽氣不能升舉而宣行之,則陰氣不攝而下溜,而有股內汗,陰下濕諸證矣。

    股內陰下,陰氣所行之部,水流濕故也。

    後世以尺滑主遺濁,是亦陰氣有餘而下溢,陽氣不能升攝也。

    漏久則陰氣日枯,陽氣日損,飲食日衰,脈且變澀矣。

    緊而滑者,即動脈也。

     第十六章 自首至此,皆論診脈之 法與諸脈之所以然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此反復以明緊脈之義也。

    三個假令,自是發凡之例詞,緊脈之原,固不止此,然大義已盡,客寒外襲與虛寒內生而已。

    汗吐而肺寒,是因汗吐傷陽,以緻肺寒也;下利而胃冷,是因胃冷以緻下利也。

     第十七章 此章揭明榮衛為脈之本,是後七章諸脈主病之根原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

    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

    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此明脈之形勢,本於榮衛,示人以察脈、決病之真詮也。

    前六者,人以不經見而怪之;後三者,人又以習見而忽之。

    夫衛為葉,榮為根;衛主外,榮主內;衛主脈之浮,榮主脈之沉;衛主脈之勢,榮主脈之形。

    九者,隻是從形勢分見合見處,推見人身陰陽血氣之盛衰。

    凡診脈者,皆宜識此。

    衛氣盛者,動勢大也,來盛去衰,氣揚於上,故曰高。

    榮氣盛者,脈形充也,指下圓實,氣壯於中,故曰章。

    二者並見,形壯勢大,故曰綱,如網之綱也。

    衛氣弱者,趯趯而來,去不大也,如有所怯而不敢進,故曰惵。

    《脈經》曰: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是也。

    榮氣弱者,軟而薄也,故曰卑。

    卑,下也。

    所謂其脈沉者,榮氣微是也。

    二者並見,形虛勢陷,脈來短小,故曰損。

    損,減也,不足之謂也。

    衛氣和者,不盛不弱,但不得榮氣以斂之,則經絡縱弛,故曰緩。

    緩者,寬鬆,有散之意焉。

    榮氣和而不得衛氣以鼓之,則津液壅窒,故曰遲。

    遲者,濡滯,有澀之意焉。

    二者並見,緩既重而難舉,遲又怠不欲進,故曰沉。

    沉,猶陷也,滯也。

     按:本篇如首章設有不應一段,與次章論出入,十章論頭本,及此章論榮衛,皆診法中無上妙義也。

     第十八章 自此至末,皆言各脈之主病也。

    脈之主病,原不止此,蓋舉其病之大者言之耳。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此與下節合,寸口、趺陽以明陰陽血氣強實太過之病變也。

    此緩而遲,與上章義同,非是榮衛相和也。

    衛和則緩,緩則陽氣長,而其色鮮,顏光,聲商,髮長,陽主外也。

    榮和則遲,遲則陰氣盛,而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主內也。

    此所謂陰陽相抱、榮衛俱行也。

    陽剛陰柔,二氣相搏,其人似強,故名曰強也。

    雖然強矣,滿於中而溢於外,至於色鮮,顏光,肌肉緊薄,未免有肥盛太過壅實之虞矣。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緩而遲,固曰強矣。

    必趺陽脈亦緩而遲,乃為胃氣如經而無患也。

    若滑而緊,滑者陽盛,故為胃氣實;緊者,堅實之意也,陰盛,故為脾氣強。

    胃實脾強,飲食倍進,氣血愈實。

    本強矣,而又以實益之,是謂持實擊強。

    本已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矣,後益者何所容耶?氣血過實必壅,肌肉必見痹痛,其經絡之中悶脹萬狀,必將持刃自傷,如有邪祟,而非祟也。

    《靈樞》所謂脈氣輩至,即自齧舌、齧腮之類是也。

    坐如驚沙,坐飛之坐,謂無因而突然也。

    氣爭於脈外氣分,則棄衣逾垣之事起矣。

    氣爭於脈中血分,則自齧自刃之災作矣。

    其厥而卒倒者,氣實內乘臟腑也。

    故凡色鮮,聲商,肌肉緊薄鮮硬此等,其後病狂、病厥者,吾見屢矣。

    《金匱要略》曰: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則為卒厥。

    沉大,即緊之類也。

     第十九章 癮疹身癢,是因風不得洩。

    而曰洩風者,在表而未內陷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

    在尺為關,在寸為格。

    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此與下節合,寸口趺陽以辨關格也。

    論曰: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大者,來盛去衰也。

    血陰氣陽,陰虛陽實則病根於陰,證見於陽。

    故實者在尺,是陽氣下並而為關實者;在寸,是陽氣上越而為格。

    關者,陰為陽擾,不得清肅下降也,格者,孤陽獨行,厥氣上逆也。

    《素問》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病名曰關格。

     寸口浮大,關格之病已見矣。

    而趺陽之脈亦有關格,與寸口不同。

    伏者,沉之極也。

    陽氣衰微,不能鼓動,故胃寒而吐逆,水穀不化也。

    澀則陰氣鬱結,中焦不暢,故食不得入。

    趺陽主胃,胃主中焦,中焦不通,則上下亦將隔絕矣,故亦名曰關格。

    前關格分主上下,此關格止主中焦,今謂之寒膈是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

    身體為癢,癢者名洩風,久久為癡癩。

    此文又見《金匱·水氣篇》中。

     脈,趺陽也,承上節而言。

    趺陽脈亦浮大,與寸口同也。

    趺陽候陽,寸口候陰,陰陽二部皆見浮大,是一身上下氣浮於表矣。

    氣浮於表者,邪盛於表也。

    故浮為風虛,風邪耗液而榮虛也;大為氣強,衛為邪鼓而氣強也。

    風邪與衛氣相搏,其即發者,必成癮疹。

    身體為癢,癢者名洩風,謂風有所洩也。

    《內經》曰:外在腠理,名為洩風是也。

    若久而不洩,侵入榮中,則風與濕相搏,為痂癩矣,疥瘡是也。

    世謂疥瘡發於脾胃,正與此合。

     第二十章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

    榮為血,血寒則發熱。

    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此合下節,以明胃陽不足之脈證也。

    弱者,形無力也;遲者,勢不振也。

    弱為氣衰,故衛氣微;遲為氣滯,故榮中寒。

    榮主血,血寒者,衛氣不能內溫也;衛不內溫,則必外越,故發熱。

    衛主氣,氣微者,榮氣不能內充也:榮不內充,則津涸而氣亢,故心內苦飢,而又虛滿不能食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不能食,則胃氣益虛,而趺陽脈亦必遲而弱,不待言矣。

    若大而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是不但陽虛於內,而且陰盛於內矣,故當即下利也。

    陰盛於內,則陽無根而難復矣。

    故凡病發熱,胸滿,不能食,而又下利,罕能愈者,是噤口利之類也。

     第二十一章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此合下節,以明胃陽不宣之脈證也。

    前弱而遲,是陽衰於內;此弱而緩,是陽鬱於內。

    弱者,應指無力,故為陽氣不足。

    陽氣者,衛外為固,發於肺者也。

    緩者,脈體柔軟,故為胃氣有餘。

    胃氣者,水穀之津液,即榮氣是也。

    榮強衛弱,胃氣不能流通,而陷積於中焦,胃以降為功者也。

    今陽氣不足,遏其胃氣之外行,是猶瓶之窒其上口,而其下滴水不能漏也,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

    氣填膈上者,胃中濁氣不降而上蒸,使胸中痞滿也。

    故凡治吞酸不宜用熱藥者,以其非陽虛也。

    寒濕上盛,陽為所遏,宣導之,斯愈矣。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

    浮為腹滿,緊為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