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出如流珠者,衛氣衰,即此義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陽氣,宋以前引者多作陰氣,故知是誤寫。
陽氣,《脈經》作陰氣,是也。
陰氣,即榮氣也;縈縈,指下旋繞,略有蠕動也;蛛絲,細極也。
榮行脈中,榮盛則脈充,榮衰故細極也。
上為脫氣,此為脫血。
凡暴大失血,見此脈者,恢復極難,為其焰已熄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軟弱而怠緩不欲進之意也。
徘徊指下,久而不去,而其去忽又瞥然如絕也,故曰如瀉漆之絕。
《內經》曰: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
弊弊綽綽,濡滯難進,即綿綿也。
綽綽本作綿綿。
此元陽將脫之象,而僅曰亡血者,推其因也。
凡久病失血,滑精,及婦人半產,漏下,臨死多有此脈。
蓋人有陽脫於上而絕者,羹上肥也;有陰脫於下而絕者,蜘蛛絲也。
此則陰先脫於下,離根之微陽上下無所依,不與陰並脫於下,而將越於上,故泛泛於指,不能回返,陰陽分絕,至數無常,所謂蝦遊怪脈者是矣。
原注未暢。
第六章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緩對數言,即遲也,時偶也。
復來,謂氣仍續來,並於後至,未嘗少一至也。
代則不能自還,直少一至矣。
結者,遲滯之謂也。
促者,並迫之謂也。
陽主噓,陰主吸,故脈來者為陽,去者為陰。
原注雲陰氣勝而陽不能相續,則脈來緩而時一止,是其止在吸入之後,少一呼而因以少一吸也,陽氣之鼓動者微也。
陽氣勝而陰不能相續,則脈來數而時一止,是其止在呼出之後,少一吸而因以少一呼也,陰氣之接引者微也。
少一呼者,氣結於內而不出;少一吸者,氣迫於外而不入。
揆斯二者,促之危於結也多矣,詎得曰陰盛為不足,陽盛為有餘,而忽之耶? 第七章 此二章論陰陽俱盛而不和,一為至之不續,一為形之不續也。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陰陽以二氣言,二氣俱盛而不和,則爭而相激矣,故脈為之動也。
凡陰陽不足而相乘者,陰氣上入陽中,則陽不勝而惡寒,陽氣下陷陰中,則陰不勝而發熱,其脈始終微弱,不能堅博而動。
今兩強相搏,陰侵於陽,則陽氣起而拒之,於是陽脈動而汗出矣。
汗,陰液也,陽氣迫而外洩也。
陽侵於陰,則陰氣起而拒之,於是陰脈動而發熱矣。
熱,陽氣也,陰氣逼而外越也。
陰脈陽脈,尺寸浮沉皆是也。
其汗出發熱,必先形冷惡寒者,何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三元之氣所由上下出入之道也。
傷者,抑遏其道,氣行不暢,失厥常度,此所以形冷惡寒,而陰陽之所以相搏者也。
初作此注,文甚衍長,已錄入《脈簡》矣。
今撮其意為此,而原文遂不復錄雲。
經中凡言相搏者,有相爭、相逆、相激、相迫之意,又有相合、相助之意。
一作薄。
薄,迫也。
兩者異氣,即為相爭、相迫;兩者同氣,即為相合、相助。
如陰陽相搏,是陽侵入陰,陰侵入陽,彼此互相制勝,是相爭也;寒虛相搏,是虛欲外越,寒欲內斂,兩邊逼向中間,是相迫也。
皆以其異氣也。
剛柔相搏、高章相搏等文,則皆同氣,謂彼既如此,而此又增之,是相合、相助也。
而要之,皆不相和也。
相和則合同無間,而無彼此之跡,無所見其相搏矣。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若,假令也;關上,部中也;厥厥,堅搏也。
動脈者,數而堅搏如豆,但見本關之上,上下不相通直。
如寸動,則豆見於寸;關動,則豆見於關;尺動,則豆見於尺;三部俱動,則各有如豆,而不相貫,故曰無頭尾。
上節言動脈之因與證,此節言動脈之形象也。
舊解謂但見關部者,非。
按:凡著書,不可有欺人之談,其筆於書者,必其所施用,所親驗者也。
後人昧於關上之文,謂動脈隻見關部。
龐安常曲為之說,謂動於關前三分為陽,動於關後三分為陰。
戴同甫極稱其得《難經》關前為陽、關後為陰之旨。
吾不知此兩人者,一生臨診,曾幾見僅動關前三分,僅動關後三分之脈耶?張石頑變通其說,曰:陽動為左人迎,陰動為右氣口。
又曰:每見陽虛自汗之脈,多動於寸口;陰虛發熱之脈,多動於尺中。
是已心知舊說之非,而又未知其所以然,故屢更其說,冀有一合耳。
凡脈有時見於寸,時見於關,時見於尺,時通見於三關,未有僅見於尺寸,而不得見於關,長短不診關之說,李士材已辨之矣。
亦未有僅見於關,而不得見於尺寸者也。
動脈如豆,圓堅而滑,獨擅部中,上下無倚。
《脈訣》曰:不往不來,不離其處。
又曰:三關指下礙沉沉。
可謂形容盡緻矣!戴氏轉從而斥之改之,何也?《脈經》曰:左手寸口脈偏動,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
高鼓峰曰:動脈者,三部之脈厥厥動搖,圓疾如豆也。
此言是矣!且龐氏曰:若當陽連寸動而陰靜,法當有汗;當陰連尺動而陽靜,法當發熱。
是龐氏未嘗不以陰陽屬尺寸。
然吾不取其說者,彼以關為界,終是泥於關上,況連寸連尺,顯於上下無頭尾之義悖耶! 第八章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緩脈隻是長而濡,條暢而柔和也。
今言陰陽同等長,意自在其中。
浮,言其氣之揚也;大,言其勢之盛,起伏高下有力也;濡,言其形體之和也。
陰陽同等,徹上徹下,無有不調也。
又按:上陰脈陽脈指尺寸言,下陰脈陽脈指浮沉言。
易思蘭曰:來去如一,是為無病,亦同等之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緩脈必長,弦脈亦長,其分別處,全在一濡一緊。
浮而緊者,浮候其形,牽引甚急也,按之挺亙指下,故曰不移。
「脈緊者」二句,形容極妙。
諸緊為寒,寒束於外,熱鬱於內,故來勢盛而能振撼。
若內外皆寒,則細緊而不能振撼矣。
如轉索無常者,非但如其索之急也,如轉索時,其索之撼而左右彈也。
首句借「緊」以形弦,下乃「弦緊」分寫,蓋惡其混也。
第九章 前二章言短脈之類,此二章言長脈之類。
自次章至此,皆論內傷之病,脈之吉兇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此則弦之變脈也。
弦,即如弓弦不移也;大者,形體寬大也;不移,則來去不遠,是陽氣衰損而為減。
寬大則下空而為芤,減即陰僭於上而為寒,芤即血脫於內而為虛。
上益寒則益勁,內益虛則益空,寒虛相搏,脈如鼓革,無論男女,皆主脫血之類也。
夫人之體氣,各有不同,其病因亦各有不同。
有血虛而成燥熱者,有血虛而成內寒者。
亡血有因陽氣躁擾而然者,則陰去陽留而成燥熱;有因陽氣衰弱不能流通收攝而然者,則氣虛血脫而成內寒。
故半產,漏下,亡血,失精,頗有熱者,所謂陰虛生內熱也,脈必浮數而散。
其新病津液乍虛而血熱者,更或有洪弦滑實之象,此血熱氣悍所緻,不可誤以為內實而攻之也。
第十章 自此至末,皆論外感之病,脈之吉兇也。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固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外寒甚,而內之真陽虛也。
凡外為寒束,脈必緊數而實,此反芤,故為真陽虛不能蒸動津液以為汗也。
服扶陽生津之劑,氣從內動撐邪外出,故外寒甚而戰,戰則寒退而汗出,汗出則真陽透出重陰,陰邪無所容而病解矣。
觀「當戰」字,必待善治之,意自在言外,非尋常發汗法所能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虛。
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浮數不芤,正外為寒束,真陽內郁之象。
觀「但汗出耳」句,是治之但用發散,以出其汗可矣,無餘法也。
第十一章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汗前脈大,本不虛也。
汗後脈微,邪已去也。
此即上章次節之義,大者如實狀,言來去遠而有力,非大則為芤,又非大則病進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
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
此陰陽自和,必自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陽氣,宋以前引者多作陰氣,故知是誤寫。
陽氣,《脈經》作陰氣,是也。
陰氣,即榮氣也;縈縈,指下旋繞,略有蠕動也;蛛絲,細極也。
榮行脈中,榮盛則脈充,榮衰故細極也。
上為脫氣,此為脫血。
凡暴大失血,見此脈者,恢復極難,為其焰已熄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軟弱而怠緩不欲進之意也。
徘徊指下,久而不去,而其去忽又瞥然如絕也,故曰如瀉漆之絕。
《內經》曰: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
弊弊綽綽,濡滯難進,即綿綿也。
綽綽本作綿綿。
此元陽將脫之象,而僅曰亡血者,推其因也。
凡久病失血,滑精,及婦人半產,漏下,臨死多有此脈。
蓋人有陽脫於上而絕者,羹上肥也;有陰脫於下而絕者,蜘蛛絲也。
此則陰先脫於下,離根之微陽上下無所依,不與陰並脫於下,而將越於上,故泛泛於指,不能回返,陰陽分絕,至數無常,所謂蝦遊怪脈者是矣。
原注未暢。
第六章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緩對數言,即遲也,時偶也。
復來,謂氣仍續來,並於後至,未嘗少一至也。
代則不能自還,直少一至矣。
結者,遲滯之謂也。
促者,並迫之謂也。
陽主噓,陰主吸,故脈來者為陽,去者為陰。
原注雲陰氣勝而陽不能相續,則脈來緩而時一止,是其止在吸入之後,少一呼而因以少一吸也,陽氣之鼓動者微也。
陽氣勝而陰不能相續,則脈來數而時一止,是其止在呼出之後,少一吸而因以少一呼也,陰氣之接引者微也。
少一呼者,氣結於內而不出;少一吸者,氣迫於外而不入。
揆斯二者,促之危於結也多矣,詎得曰陰盛為不足,陽盛為有餘,而忽之耶? 第七章 此二章論陰陽俱盛而不和,一為至之不續,一為形之不續也。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陰陽以二氣言,二氣俱盛而不和,則爭而相激矣,故脈為之動也。
凡陰陽不足而相乘者,陰氣上入陽中,則陽不勝而惡寒,陽氣下陷陰中,則陰不勝而發熱,其脈始終微弱,不能堅博而動。
今兩強相搏,陰侵於陽,則陽氣起而拒之,於是陽脈動而汗出矣。
汗,陰液也,陽氣迫而外洩也。
陽侵於陰,則陰氣起而拒之,於是陰脈動而發熱矣。
熱,陽氣也,陰氣逼而外越也。
陰脈陽脈,尺寸浮沉皆是也。
其汗出發熱,必先形冷惡寒者,何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三元之氣所由上下出入之道也。
傷者,抑遏其道,氣行不暢,失厥常度,此所以形冷惡寒,而陰陽之所以相搏者也。
初作此注,文甚衍長,已錄入《脈簡》矣。
今撮其意為此,而原文遂不復錄雲。
經中凡言相搏者,有相爭、相逆、相激、相迫之意,又有相合、相助之意。
一作薄。
薄,迫也。
兩者異氣,即為相爭、相迫;兩者同氣,即為相合、相助。
如陰陽相搏,是陽侵入陰,陰侵入陽,彼此互相制勝,是相爭也;寒虛相搏,是虛欲外越,寒欲內斂,兩邊逼向中間,是相迫也。
皆以其異氣也。
剛柔相搏、高章相搏等文,則皆同氣,謂彼既如此,而此又增之,是相合、相助也。
而要之,皆不相和也。
相和則合同無間,而無彼此之跡,無所見其相搏矣。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若,假令也;關上,部中也;厥厥,堅搏也。
動脈者,數而堅搏如豆,但見本關之上,上下不相通直。
如寸動,則豆見於寸;關動,則豆見於關;尺動,則豆見於尺;三部俱動,則各有如豆,而不相貫,故曰無頭尾。
上節言動脈之因與證,此節言動脈之形象也。
舊解謂但見關部者,非。
按:凡著書,不可有欺人之談,其筆於書者,必其所施用,所親驗者也。
後人昧於關上之文,謂動脈隻見關部。
龐安常曲為之說,謂動於關前三分為陽,動於關後三分為陰。
戴同甫極稱其得《難經》關前為陽、關後為陰之旨。
吾不知此兩人者,一生臨診,曾幾見僅動關前三分,僅動關後三分之脈耶?張石頑變通其說,曰:陽動為左人迎,陰動為右氣口。
又曰:每見陽虛自汗之脈,多動於寸口;陰虛發熱之脈,多動於尺中。
是已心知舊說之非,而又未知其所以然,故屢更其說,冀有一合耳。
凡脈有時見於寸,時見於關,時見於尺,時通見於三關,未有僅見於尺寸,而不得見於關,長短不診關之說,李士材已辨之矣。
亦未有僅見於關,而不得見於尺寸者也。
動脈如豆,圓堅而滑,獨擅部中,上下無倚。
《脈訣》曰:不往不來,不離其處。
又曰:三關指下礙沉沉。
可謂形容盡緻矣!戴氏轉從而斥之改之,何也?《脈經》曰:左手寸口脈偏動,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
高鼓峰曰:動脈者,三部之脈厥厥動搖,圓疾如豆也。
此言是矣!且龐氏曰:若當陽連寸動而陰靜,法當有汗;當陰連尺動而陽靜,法當發熱。
是龐氏未嘗不以陰陽屬尺寸。
然吾不取其說者,彼以關為界,終是泥於關上,況連寸連尺,顯於上下無頭尾之義悖耶! 第八章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緩脈隻是長而濡,條暢而柔和也。
今言陰陽同等長,意自在其中。
浮,言其氣之揚也;大,言其勢之盛,起伏高下有力也;濡,言其形體之和也。
陰陽同等,徹上徹下,無有不調也。
又按:上陰脈陽脈指尺寸言,下陰脈陽脈指浮沉言。
易思蘭曰:來去如一,是為無病,亦同等之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緩脈必長,弦脈亦長,其分別處,全在一濡一緊。
浮而緊者,浮候其形,牽引甚急也,按之挺亙指下,故曰不移。
「脈緊者」二句,形容極妙。
諸緊為寒,寒束於外,熱鬱於內,故來勢盛而能振撼。
若內外皆寒,則細緊而不能振撼矣。
如轉索無常者,非但如其索之急也,如轉索時,其索之撼而左右彈也。
首句借「緊」以形弦,下乃「弦緊」分寫,蓋惡其混也。
第九章 前二章言短脈之類,此二章言長脈之類。
自次章至此,皆論內傷之病,脈之吉兇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此則弦之變脈也。
弦,即如弓弦不移也;大者,形體寬大也;不移,則來去不遠,是陽氣衰損而為減。
寬大則下空而為芤,減即陰僭於上而為寒,芤即血脫於內而為虛。
上益寒則益勁,內益虛則益空,寒虛相搏,脈如鼓革,無論男女,皆主脫血之類也。
夫人之體氣,各有不同,其病因亦各有不同。
有血虛而成燥熱者,有血虛而成內寒者。
亡血有因陽氣躁擾而然者,則陰去陽留而成燥熱;有因陽氣衰弱不能流通收攝而然者,則氣虛血脫而成內寒。
故半產,漏下,亡血,失精,頗有熱者,所謂陰虛生內熱也,脈必浮數而散。
其新病津液乍虛而血熱者,更或有洪弦滑實之象,此血熱氣悍所緻,不可誤以為內實而攻之也。
第十章 自此至末,皆論外感之病,脈之吉兇也。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固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外寒甚,而內之真陽虛也。
凡外為寒束,脈必緊數而實,此反芤,故為真陽虛不能蒸動津液以為汗也。
服扶陽生津之劑,氣從內動撐邪外出,故外寒甚而戰,戰則寒退而汗出,汗出則真陽透出重陰,陰邪無所容而病解矣。
觀「當戰」字,必待善治之,意自在言外,非尋常發汗法所能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虛。
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浮數不芤,正外為寒束,真陽內郁之象。
觀「但汗出耳」句,是治之但用發散,以出其汗可矣,無餘法也。
第十一章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汗前脈大,本不虛也。
汗後脈微,邪已去也。
此即上章次節之義,大者如實狀,言來去遠而有力,非大則為芤,又非大則病進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
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
此陰陽自和,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