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辨脈法篇第一
辨脈法篇章句
辨脈平脈,仲景論百病之脈也,不專於傷寒。
其文亦撰用古經,不皆自作。
中間有數節連義者,有每節各義者,不可強與分合也。
今依文考義為定章句如下。
第一章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
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此提唱陰陽,為一篇之大綱也。
大綱者,法之大體也,其用之變化在人矣。
玩兩「名」字,便見陰脈陽脈隻是舉似之詞,猶雲此屬於陽之類也,此屬於陰之類也。
陰陽可以分見,亦可以互見。
苟大而兼澀兼遲,得不名陰乎?弦而兼數兼滑,得不名陽乎?故脈有陽中伏陰,陰中伏陽也。
陰病陽脈,即虛勞脈大、下利脈滑皆是,豈可盡以為生?陽病陰脈,即溫熱脈靜、感冒脈緊皆是,豈可盡以為死?扶陽抑陰,易之義也,即醫之義也。
經中言凡者,皆約略大概之意,道其常也,其變動不在此例。
夫陰陽者,死生之關鍵,而察病審脈之準繩也。
故自《內經》以來,莫不首辨乎此。
又按:《靈樞·動腧篇》曰: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
「五色篇」曰:病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二文可謂詳密矣!然一曰陰脈大為逆,一曰沉而大易已,何也?蓋其所謂大者不同也。
脈形堅大固頑,陰之不化,空大亦真,陰之不充。
惟其勢鼓指盛大,乃為陰中有陽而有神耳。
大抵脈以氣見者為陽,脈以質見者為陰。
第二章 問曰:脈有陰結陽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脈有陰結陽結,非言脈也,言診脈而可別其病之為陰結陽結也。
問者蓋以結為內實,當偏屬陽,乃有陰陽之分,何耶?答言仍以前所論陰脈陽脈別之也。
但脈無單見,且須兼察病情耳。
陽結者,陽明氣熱也,故能食;陰結者,太陰液燥也,故不能食。
氣熱者,液雖不足以濡之,而為陽火,為有餘,故曰此為實。
液燥者,氣亦不足以呴之,而為陰寒,為不足,故曰大便反硬。
謂其內虛不當硬也,是寒極反見燥化也。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屬氣分血分也。
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此屬陽明太陰也。
浮數,能食,不大便,陽證陽脈也。
沉而遲,幾於脾之真臟矣。
不能食,身體重,脾陽不振可知也。
二者雖陽結為順,陰結為逆,而不早治,則皆當劇。
當劇者,危之也。
十七日十四日,謂陽結者,陽土合少陽相火而為病也,火與燥合,十七日火復得令,則火連入裡,燥益甚矣。
陰結者,陰土本氣衰而從燥金之化也,母為子逆,十四日金復得令,既洩土氣,而燥又勝濕,土愈虛矣。
夫有餘者,得助而勢熾,不足者,被折而氣微,觀於當劇之期,可以悟豫為用藥之義矣。
設陽結而誤用辛散溫補,則藥入咽而病劇,豈待十七日乎?陰結而誤用淡滲攻下,則亦藥下咽而病劇,豈待十四日乎?十七日十四日,義本難曉,竊思陰結陽結者,化氣之病也,則亦當以五行化氣釋之。
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此五行始生之次也,故十七日當二火,十四日當四金矣。
舊注無作此說者,未知是否。
第三章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上章言偏陰偏陽之證見於內者,此言陰陽互乘之證見於外者也。
外證有本於內傷者,與外感相似,不可不察也。
夫惡寒發熱,外感之常也,何足驚之曰病有,怪之日而復?隻以其病非傷風寒乃亦有此證,是可疑也。
答言其病起於不足也,其寒熱即陰陽之變也。
微者,去來勢小也,氣不外鼓,又居寸口,故為陽不足;弱者,形體不壯也,精不內充,又居尺中,故為陰不足。
人身之氣,陰陽而已,彼有不足,此必乘之。
乘之則彼負此勝,負者功用不彰,而勝者肆行無忌矣。
惡寒而復發熱,勝而能復,陰陽之氣不能相無也。
《內經》曰: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隨之。
尺中寸口,舉類之詞也,故曰假令,即浮沉亦是也。
夫陰氣上人,陽中微者,必化而為緊;陽氣下陷,陰中弱者,必化而為數。
此不言者,病本於不足也,推原未寒未熱之先,診脈而決,其必出於是也。
故吾謂此章辨內傷之寒熱也,若外感,則當舉其脈之有餘者言之矣。
又按:內傷惡寒發熱,其脈化緊化數,究與外感有餘之緊數不同,故以微弱為主脈。
程氏條辨亦如此說。
第四章 按;朱丹溪於病脈細澀者,概不用熱藥,甚為有見。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脈經》作筋惕,即瘛掣是也。
陽脈寸口,陰脈尺中也。
寸口脈浮,陽氣外越,若陰脈不弱,是陽自有餘也。
此尺中見弱,則陽浮乃陰虛不能吸引陽氣歸根也。
陰不涵陽,則陽氣擾耗津液,不必吐衄而血必虛矣。
血虛則筋急者,推其極也,故病筋急。
而診其脈陽浮陰弱者,知其人血虛不能養筋也。
筋急有屬於寒者,有屬於燥者。
寒者血凝,氣不足以呴之,其脈必弦緊;燥者血虛,氣不足以生之,其脈必芤澀,即陽浮陰弱是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賅陰脈陽脈言,「沉」字與「小」字義同,來去不大也。
榮行脈中,榮者,血中之氣也。
榮氣微者,脈中之氣不能鼓盛,故脈沉下掣,去來勢小也。
原注徑以榮為血,非是。
見是脈者,急為溫養元陽,蒸動津液;兼澀者,佐之疏絡,以開其結,何至虛涸日甚,脈沉變浮,絕汗外洩而不可禦乎?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在內者宜外充,則陰接於陽;在外者宜內濟,則陽交於陰。
內者益內,則內熄矣;外者益外,則外脫矣。
外脫而在內者不能援之,則內之津液亦隨之而俱外,其崩潰之勢有不可收拾者,汗出如流珠湧出而不可止也。
原注謂衛病甚於榮固已究,因榮氣先竭,陽無所守,始至於此。
故遠行入房,久病脫血,及虛熱誤用發散者,多以此死。
夫陰之維縶夫陽也,若朽索之馭六馬,故君子慎密之也。
觀於此,知脈浮雖宜汗解,而浮而無根即不可汗,且宜防其自汗也。
下節申戒榮微誤治,正以明榮氣之貴。
其發熱躁煩,即汗出流珠之漸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內經》言:陷下則徒灸之。
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此榮微脈沉,不宜加燒針者,榮微之沉,必是形體薄弱,非氣為寒束而不得出,脈來沉緊者比也。
燒針與灸,皆所以散寒。
今榮微方患內燥矣,何寒之可散?隻愈傷其津液耳。
凡血之所以行者,以其中有津液以淖之,始得流行無礙。
若津液更為火灼,將所餘微血,有質無汁,積著經隧之中,不得推移,火氣往來逼迫,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皆如焚矣。
故微數之脈不可灸,細澀之脈尤不可灸也。
第五章 此二章申明陰陽不足,此盡其變而推其極也。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藹藹者,應指寬泛,渾渾不清,而又來去怠緩,有似從容不迫也;如車蓋者,寬泛而中央略堅,按之即芤也。
此陽氣上浮,結於胸中,不能下交於陰,故其脈即名陽結。
《內經》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
又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
皆此類也。
所以異於革脈者,革脈浮大而強,為陰僭於上;此浮大而軟,渾渾不清,為陽壅於上,清肅之令不行也。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累累,緊實之意;如循長竿,形斂而勁也。
此陰寒大盛,結於胸中,而不得陽氣以調暢之,故其脈即名陰結。
此陰結陽結皆屬氣分,與次章有形之病迥別。
然寒痰凝聚,寒食停滯,亦往往見此脈,則陰結又不必專屬氣分耳。
按:二十八脈中,結脈取義,其形體當以此陰結累累如循長竿為正脈。
若寬泛薄弱,脈不緊實,而緩來一止,是真氣不續,為散而不為結矣。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瞥瞥,《脈經》作潎潎,拍拍浮泛,薄散之極也;微者,幾於無也。
凡脈浮者為陰虛,此浮薄之極,而曰陽氣微者,言不但陰虛,陽亦不能獨存也。
前謂脈浮汗
其文亦撰用古經,不皆自作。
中間有數節連義者,有每節各義者,不可強與分合也。
今依文考義為定章句如下。
第一章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
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此提唱陰陽,為一篇之大綱也。
大綱者,法之大體也,其用之變化在人矣。
玩兩「名」字,便見陰脈陽脈隻是舉似之詞,猶雲此屬於陽之類也,此屬於陰之類也。
陰陽可以分見,亦可以互見。
苟大而兼澀兼遲,得不名陰乎?弦而兼數兼滑,得不名陽乎?故脈有陽中伏陰,陰中伏陽也。
陰病陽脈,即虛勞脈大、下利脈滑皆是,豈可盡以為生?陽病陰脈,即溫熱脈靜、感冒脈緊皆是,豈可盡以為死?扶陽抑陰,易之義也,即醫之義也。
經中言凡者,皆約略大概之意,道其常也,其變動不在此例。
夫陰陽者,死生之關鍵,而察病審脈之準繩也。
故自《內經》以來,莫不首辨乎此。
又按:《靈樞·動腧篇》曰: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
「五色篇」曰:病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二文可謂詳密矣!然一曰陰脈大為逆,一曰沉而大易已,何也?蓋其所謂大者不同也。
脈形堅大固頑,陰之不化,空大亦真,陰之不充。
惟其勢鼓指盛大,乃為陰中有陽而有神耳。
大抵脈以氣見者為陽,脈以質見者為陰。
第二章 問曰:脈有陰結陽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脈有陰結陽結,非言脈也,言診脈而可別其病之為陰結陽結也。
問者蓋以結為內實,當偏屬陽,乃有陰陽之分,何耶?答言仍以前所論陰脈陽脈別之也。
但脈無單見,且須兼察病情耳。
陽結者,陽明氣熱也,故能食;陰結者,太陰液燥也,故不能食。
氣熱者,液雖不足以濡之,而為陽火,為有餘,故曰此為實。
液燥者,氣亦不足以呴之,而為陰寒,為不足,故曰大便反硬。
謂其內虛不當硬也,是寒極反見燥化也。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屬氣分血分也。
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此屬陽明太陰也。
浮數,能食,不大便,陽證陽脈也。
沉而遲,幾於脾之真臟矣。
不能食,身體重,脾陽不振可知也。
二者雖陽結為順,陰結為逆,而不早治,則皆當劇。
當劇者,危之也。
十七日十四日,謂陽結者,陽土合少陽相火而為病也,火與燥合,十七日火復得令,則火連入裡,燥益甚矣。
陰結者,陰土本氣衰而從燥金之化也,母為子逆,十四日金復得令,既洩土氣,而燥又勝濕,土愈虛矣。
夫有餘者,得助而勢熾,不足者,被折而氣微,觀於當劇之期,可以悟豫為用藥之義矣。
設陽結而誤用辛散溫補,則藥入咽而病劇,豈待十七日乎?陰結而誤用淡滲攻下,則亦藥下咽而病劇,豈待十四日乎?十七日十四日,義本難曉,竊思陰結陽結者,化氣之病也,則亦當以五行化氣釋之。
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此五行始生之次也,故十七日當二火,十四日當四金矣。
舊注無作此說者,未知是否。
第三章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上章言偏陰偏陽之證見於內者,此言陰陽互乘之證見於外者也。
外證有本於內傷者,與外感相似,不可不察也。
夫惡寒發熱,外感之常也,何足驚之曰病有,怪之日而復?隻以其病非傷風寒乃亦有此證,是可疑也。
答言其病起於不足也,其寒熱即陰陽之變也。
微者,去來勢小也,氣不外鼓,又居寸口,故為陽不足;弱者,形體不壯也,精不內充,又居尺中,故為陰不足。
人身之氣,陰陽而已,彼有不足,此必乘之。
乘之則彼負此勝,負者功用不彰,而勝者肆行無忌矣。
惡寒而復發熱,勝而能復,陰陽之氣不能相無也。
《內經》曰: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隨之。
尺中寸口,舉類之詞也,故曰假令,即浮沉亦是也。
夫陰氣上人,陽中微者,必化而為緊;陽氣下陷,陰中弱者,必化而為數。
此不言者,病本於不足也,推原未寒未熱之先,診脈而決,其必出於是也。
故吾謂此章辨內傷之寒熱也,若外感,則當舉其脈之有餘者言之矣。
又按:內傷惡寒發熱,其脈化緊化數,究與外感有餘之緊數不同,故以微弱為主脈。
程氏條辨亦如此說。
第四章 按;朱丹溪於病脈細澀者,概不用熱藥,甚為有見。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脈經》作筋惕,即瘛掣是也。
陽脈寸口,陰脈尺中也。
寸口脈浮,陽氣外越,若陰脈不弱,是陽自有餘也。
此尺中見弱,則陽浮乃陰虛不能吸引陽氣歸根也。
陰不涵陽,則陽氣擾耗津液,不必吐衄而血必虛矣。
血虛則筋急者,推其極也,故病筋急。
而診其脈陽浮陰弱者,知其人血虛不能養筋也。
筋急有屬於寒者,有屬於燥者。
寒者血凝,氣不足以呴之,其脈必弦緊;燥者血虛,氣不足以生之,其脈必芤澀,即陽浮陰弱是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賅陰脈陽脈言,「沉」字與「小」字義同,來去不大也。
榮行脈中,榮者,血中之氣也。
榮氣微者,脈中之氣不能鼓盛,故脈沉下掣,去來勢小也。
原注徑以榮為血,非是。
見是脈者,急為溫養元陽,蒸動津液;兼澀者,佐之疏絡,以開其結,何至虛涸日甚,脈沉變浮,絕汗外洩而不可禦乎?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在內者宜外充,則陰接於陽;在外者宜內濟,則陽交於陰。
內者益內,則內熄矣;外者益外,則外脫矣。
外脫而在內者不能援之,則內之津液亦隨之而俱外,其崩潰之勢有不可收拾者,汗出如流珠湧出而不可止也。
原注謂衛病甚於榮固已究,因榮氣先竭,陽無所守,始至於此。
故遠行入房,久病脫血,及虛熱誤用發散者,多以此死。
夫陰之維縶夫陽也,若朽索之馭六馬,故君子慎密之也。
觀於此,知脈浮雖宜汗解,而浮而無根即不可汗,且宜防其自汗也。
下節申戒榮微誤治,正以明榮氣之貴。
其發熱躁煩,即汗出流珠之漸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內經》言:陷下則徒灸之。
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此榮微脈沉,不宜加燒針者,榮微之沉,必是形體薄弱,非氣為寒束而不得出,脈來沉緊者比也。
燒針與灸,皆所以散寒。
今榮微方患內燥矣,何寒之可散?隻愈傷其津液耳。
凡血之所以行者,以其中有津液以淖之,始得流行無礙。
若津液更為火灼,將所餘微血,有質無汁,積著經隧之中,不得推移,火氣往來逼迫,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皆如焚矣。
故微數之脈不可灸,細澀之脈尤不可灸也。
第五章 此二章申明陰陽不足,此盡其變而推其極也。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藹藹者,應指寬泛,渾渾不清,而又來去怠緩,有似從容不迫也;如車蓋者,寬泛而中央略堅,按之即芤也。
此陽氣上浮,結於胸中,不能下交於陰,故其脈即名陽結。
《內經》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
又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
皆此類也。
所以異於革脈者,革脈浮大而強,為陰僭於上;此浮大而軟,渾渾不清,為陽壅於上,清肅之令不行也。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累累,緊實之意;如循長竿,形斂而勁也。
此陰寒大盛,結於胸中,而不得陽氣以調暢之,故其脈即名陰結。
此陰結陽結皆屬氣分,與次章有形之病迥別。
然寒痰凝聚,寒食停滯,亦往往見此脈,則陰結又不必專屬氣分耳。
按:二十八脈中,結脈取義,其形體當以此陰結累累如循長竿為正脈。
若寬泛薄弱,脈不緊實,而緩來一止,是真氣不續,為散而不為結矣。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瞥瞥,《脈經》作潎潎,拍拍浮泛,薄散之極也;微者,幾於無也。
凡脈浮者為陰虛,此浮薄之極,而曰陽氣微者,言不但陰虛,陽亦不能獨存也。
前謂脈浮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