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連化斑湯 即前方加黃連。
消斑青黛飲 犀角 黃連 青黛 生石膏 知母 梔子 元參 鮮生地 柴胡 人參 生甘草 姜 棗 水煎服。
加醋一匙沖。
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蔥豉白虎湯 鮮蔥白(三枚) 淡豆豉(三錢) 生石膏(四錢) 知母(三錢) 北細辛(三分) 生甘草(五分) 生粳米(三錢) 水煎服。
第二節 攻裡之劑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痞滿燥實,譫語煩渴,腹痛便閉。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 川樸(薑製四錢) 枳實(炒二錢) 水煎溫服。
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心腹痞滿,潮熱,狂言而喘。
大黃(酒浸三錢) 厚樸(二錢) 炒枳實(一錢) 水煎溫服。
調胃承氣湯 治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閉,譫語者。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三錢) 炙甘草(二錢) 水煎溫服。
白虎承氣湯 大黃(三錢) 芒硝(錢半) 知母(三錢) 甘草(錢半) 生石膏(六錢) 粳米(一錢) 水煎溫服。
增液承氣湯 鮮生地 黑元參 麥冬 大黃 芒硝 水煎溫服。
桃仁承氣湯 治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及血瘀胃痛,廢癰脅癰。
桃仁(五十粒) 大黃(四錢) 芒硝 甘草 桂枝(各二錢) 水煎溫服。
抵當湯 治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
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必有蓄血,令人善忘。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 虻蟲(三十隻,去頭、足、翅) 桃仁(二十枚,去頭尖,研) 大黃(四兩) 桃仁抵當湯 治熱在下焦,小腹硬滿,瘀血在裡,小便自利,屎硬,如狂善忘等症。
大黃(三錢) 鮮生地(四錢) 當歸尾(二錢) 桃仁(三錢) 炒穿甲(錢半) 元明粉(錢半) 猺桂心(五分沖) 水煎溫服。
養榮承氣湯 大黃(酒浸二錢) 厚樸 枳實(各一錢) 知母 當歸 芍藥 鮮生地(各一錢) 加姜煎。
小陷胸湯 治痰熱塞胸。
瓜蔞實(五錢) 黃連(錢半) 半夏(三錢) 水煎溫服。
大陷胸湯 煨甘遂(一錢) 生錦紋(二錢) 元明粉(錢半) 水煎溫服。
更衣丸 蘆薈(七錢) 硃砂(五錢) 左藥研末,滴燒酒為丸。
備急丸 治熱邪暴死。
巴豆霜(一錢) 乾薑(三錢) 大黃(三錢) 共為末,糊丸,如綠豆大。
十棗湯 治水蓄積脅內腫脹者。
芫花(醋炒三錢) 甘遂(麵煨三錢) 大戟(蒸曬三錢) 共研末,棗肉煮爛為丸。
己椒藶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
防己 川椒目 葶藶子(熬) 大黃(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
(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 陶氏黃龍湯 治胃實失下,虛極熱極,循衣撮空,不下必死者。
人參(錢半)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二錢) 枳實(二錢) 厚樸(錢半) 水煎溫服。
新加黃龍湯 鮮生地(五錢) 人參(錢半) 生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元參(五錢) 生甘草(二錢) 麥冬(五錢,連心) 當歸(錢半) 海參(二條) 薑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服之。
如腹中有響聲,轉矢氣者,為欲便也。
十全苦寒救補湯 生石膏(八兩,研粉) 生知母(六錢,去毛) 黃柏(四錢) 黃芩(六錢) 生大黃、元明粉(各三錢) 制川樸(一錢) 生枳實(錢半) 黑犀角尖(四錢) 水煎溫服。
三黃瀉心湯 大黃(三錢) 小川連(一錢) 青子芩(錢半) 水煎溫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瀉虛熱,非蕩實熱也。
大黃(三錢) 黃連(錢半) 麻沸湯潰之,須臾後去滓,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 半夏 黃芩 乾薑 炙甘草 人參(各二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濟川煎方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淡蓯蓉(三錢) 澤瀉(三錢) 升麻(一錢) 炒枳殼(錢半) 水煎服。
第三節 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人參 炙甘草(各二錢) 半夏(三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陳皮(一錢) 生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 小柴胡用人參、半夏。
今表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大柴胡湯 治表有寒熱、脅痛諸症。
柴胡(四錢) 姜半夏(錢半) 黃芩(二錢) 芍藥(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一枚) 枳實(一錢,炒) 大黃(酒浸二錢) 水煎溫服。
達原飲 檳榔(二錢) 厚樸(一錢)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右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
三消飲 檳榔(二錢) 草果(五分) 厚樸(一錢) 白芍(一錢) 甘草(一錢) 知母(一錢) 黃芩(一錢) 大黃(一錢) 葛根(一錢) 羌活(一錢) 柴胡(一錢) 水煎溫服。
防風通聖散 治憎寒壯熱,二便閉澀,表裡俱熱。
防風 荊芥 薄荷 麻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炒白朮 連翹 梔子 大黃(酒浸) 芒硝(各五分) 桔梗(一錢) 黃芩(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
增損雙解散 此溫病時毒主方。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二枚) 廣薑黃(七分) 防風(一錢) 薄荷葉(一錢) 荊芥(一錢) 全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一錢) 連翹(去心一錢) 梔子(一錢) 黃芩(二錢) 桔梗(一錢) 生石膏(六錢) 滑石(三錢) 生甘草(一錢) 大黃、芒硝(各二錢) 水煎去滓,沖芒硝入蜜三匙、黃酒半酒杯,和勻冷服。
甘露飲 大生地(三錢) 鮮石斛(三錢) 淡天冬(錢半) 麥門冬(二錢) 生甘草(八分) 西茵陳(一錢) 青子芩(一錢) 炒枳殼(八分) 枇杷葉(三錢) 先用熟地(六錢) 切絲,泡取汁兩碗,代水煎藥。
小甘露飲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二錢) 西茵陳(一錢) 黃芩 苦桔梗(各一錢) 焦梔子(一錢) 升麻(三分) 水煎溫服。
甘露消毒丹 治濕溫時疫,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症。
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幹黃者,是暑濕疫熱之邪尚在氣分。
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 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幹 連翹 薄荷 白蔻仁(各四兩) 上藥曬燥,生研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
或以神麯糊為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清瘟敗黴飲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二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真川連(大劑四錢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錢半) 焦山梔(三錢) 桔梗(錢半) 黃芩(三錢) 青連翹(三錢) 赤芍(二錢) 白知母(三錢) 粉丹皮(二錢) 烏元參(三錢) 鮮竹葉(五十片) 先煮石膏數百沸,後下諸藥。
犀角磨汁和服。
加減法:頭面腫大,加紫花地丁草五錢、生錦紋酒浸錢半;痄腮頸腫,加金銀花二錢、上青黛五分;紅絲繞目、眼光昏瞀,加羚羊角錢半、龍膽草八分、滁菊花三錢、藏紅花五分;耳後腫癰,加大青葉錢半、紫花地丁草四錢;咯舌弄舌,加木通一錢、童便一杯,沖;舌上白點如珍珠,加薔薇根五錢、金汁水一兩;舌上發疔,或紅或紫,甚則流膿出血,舌上成坑,加銀花露、金汁水各一兩衝入,外以錫類珠黃散摻之;舌苔如膩粉、言語不清,加梨汁、竹瀝、西瓜汁、蕉根汁各一瓢沖;舌衄、齒衄、鼻衄,加鮮茅根五十支、陳京墨汁、童便各一鍾沖;氣粗呃逆,加鮮竹茹五錢、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抽筋,煎湯代水,沖沉香、青皮、廣鬱金、小枳實汁各一匙;氣粗胸滿,去地、芍、甘、桔,加栝蔞仁六錢、旋覆花三錢,再用蘿蔔、淡海蜇各四兩、活水蘆根三兩煎湯代水;咽喉腫痛,加山豆根八分、金汁水一兩沖,再以生蘿蔔四兩、西藏橄欖二錢、安南子五枚煎湯代水,外以錫類散吹之,吹後漱口淨,以玉霜梅含之;筋脈抽惕,甚則循衣摸床撮空,加羚羊角錢半、滁菊花三錢、龍膽草八分,再以嫩桑技二兩、絲瓜絡一個煎湯代水;若氣實者,宜兼通腑,加生錦紋三錢、風化硝二錢、小枳實二錢;血虛者,兼養陰,加鮮金釵三錢、熟地露一兩、童便一杯同沖;骨節煩疼,腰如被杖,加黃柏錢半、木通一錢;口穢噴人,加鮮佩蘭錢半、野薔薇露、金汁水各一兩沖;裡急後重,或下惡垢,或下紫血,似痢非痢,加元明粉四錢、青瀉葉一錢、淨白蜜一兩,煎湯代水;小便混赤短澀,甚則血淋,加滑石四錢、琥珀末四分沖,再以鮮茅根五十支、鮮車前草兩株、杜牛膝五錢煎湯代水。
按此十二經瀉火之大劑,凡一切溫毒熱疫,表裡俱熱,狂躁心煩,口乾咽痛,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頭痛如劈,煩亂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瀉,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即用小劑。
如斑一出,即加鮮大青葉二錢,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內外化解、濁降清升之法,得一治一,得十治十,此餘師愚《疫症一得》之言也。
若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慘,昏憒如述,四肢逆冷,頭汗如雨,其癰如劈,腹內攪腸,欲吐不吐,欲洩不洩,男則仰臥,女則覆臥,搖頭鼓頷,由熱毒深入厥陰,血瘀氣閉所緻。
此為悶疫,斃不終朝,清瘟敗毒飲不可輕試。
治法宜急刺少商、曲池、委中三穴,以瀉營分之毒;灌以瓜霜、紫雪丹八分至一錢,清透伏邪,使其外達,更以新加絳覆湯,加來復丹錢半至二錢,通其陰絡,庶可挽回。
升陽散火湯 人參 當歸 麥冬 柴胡 白朮 芍藥 甘草 茯苓 陳皮 黃芩 水煎溫服。
梁氏三仙湯 淡黃芩 制川樸 炒枳殼 清水煎服。
四逆散 柴胡(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芍藥(錢半) 炒枳實(八分) 水煎溫服。
柴胡桂薑湯 柴胡 生牡蠣(各一錢) 桂枝 乾薑 黃芩 甘草(各五分) 瓜蔞仁(一錢) 清水煎服。
甘桔湯 桔梗 生甘草(各一錢) 水煎溫服。
鄒潤安曰:腎家邪熱,循經而上,肺不任受,遂相爭焉,二三日邪熱未盛,故可以甘草瀉火而愈。
若不愈,是肺竅不利,氣不宜洩也,以桔梗開之。
肺竅既通,氣遂宣洩,熱自透達矣。
第四節 化利之劑 二陳湯 姜半夏(二錢) 白茯苓(錢半) 陳皮 甘草 生薑(各一錢) 水煎溫服。
三仁湯 苦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制川樸(二錢) 竹葉(二錢) 生來仁(六錢) 制半復(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四苓散 治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
焦白朮 淅茯苓 豬苓 澤瀉 為末,以白飲和服。
五苓散 即前方加官桂。
六一散 飛滑石(六兩) 生甘草(一兩) 研末,和勻。
平胃散加芒硝湯 茅山蒼朮(五兩) 制川樸 廣皮紅(各三兩二錢) 炙甘草(二兩) 芒硝(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片,同煎七分,溫服。
導赤散 鮮生地 木通(各三錢) 甘草梢 淡竹葉(各一錢) 水煎溫服。
黃芩湯 黃芩(三錢) 炙甘草 白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水煎溫服。
黃連湯 治太陽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痛嘔吐者。
黃連 桂枝 人參 半夏 生甘草 大棗 生薑 水煎溫服。
芩連治痢湯 黃芩 黃連 炒枳殼 新會皮 制川樸 油當歸 歸尾 桃仁泥 麻子仁 水煎溫服。
黃耆防風湯(又名理氣防風湯) 柴胡 升麻 黃耆 防風 陳皮 羌活 甘草 藁本 豆蔻 黃柏 水煎溫服。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三錢) 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入梔子、大黃,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小便當利,溺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也(徐洄溪雲: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
) 附子湯 治少陰病,身體疼,骨節病,手足冷,脈沉者。
淡附片(一錢) 茯苓 炒白朮(各三錢) 人參 芍藥(各二錢) 水煎溫服。
第五節 清涼之劑 三黃湯(《金匱》倍大黃,名瀉心湯) 黃連(酒煮) 黃芩(酒炒) 大黃(酒浸) 各等分,麻沸湯二升潰之,須臾,絞出汁,溫服。
本方去大黃,加黃柏等分煎,名金花湯。
更加梔子,名梔子金花湯即黃連解毒湯。
為末蜜丸,名金花丸。
金花湯蜜丸,名三黃丸。
加黃柏等分,滴水丸,名大金花丸。
張石頑雲:金花湯止芩、連、柏三味作丸,名三補金花丸,較湯多梔子,作湯名解毒,更加大黃,則名大金花湯。
湯丸雖異,功用則同。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水煎冷服。
平陽清裡湯 生石膏(研) 知母 黃芩 黃連 黃柏 黑犀角 羚羊角 生甘草 清煎溫服。
十全甘寒救補湯 鮮生地 黑元參 麥冬 天
消斑青黛飲 犀角 黃連 青黛 生石膏 知母 梔子 元參 鮮生地 柴胡 人參 生甘草 姜 棗 水煎服。
加醋一匙沖。
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蔥豉白虎湯 鮮蔥白(三枚) 淡豆豉(三錢) 生石膏(四錢) 知母(三錢) 北細辛(三分) 生甘草(五分) 生粳米(三錢) 水煎服。
第二節 攻裡之劑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痞滿燥實,譫語煩渴,腹痛便閉。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 川樸(薑製四錢) 枳實(炒二錢) 水煎溫服。
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心腹痞滿,潮熱,狂言而喘。
大黃(酒浸三錢) 厚樸(二錢) 炒枳實(一錢) 水煎溫服。
調胃承氣湯 治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閉,譫語者。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三錢) 炙甘草(二錢) 水煎溫服。
白虎承氣湯 大黃(三錢) 芒硝(錢半) 知母(三錢) 甘草(錢半) 生石膏(六錢) 粳米(一錢) 水煎溫服。
增液承氣湯 鮮生地 黑元參 麥冬 大黃 芒硝 水煎溫服。
桃仁承氣湯 治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及血瘀胃痛,廢癰脅癰。
桃仁(五十粒) 大黃(四錢) 芒硝 甘草 桂枝(各二錢) 水煎溫服。
抵當湯 治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
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必有蓄血,令人善忘。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 虻蟲(三十隻,去頭、足、翅) 桃仁(二十枚,去頭尖,研) 大黃(四兩) 桃仁抵當湯 治熱在下焦,小腹硬滿,瘀血在裡,小便自利,屎硬,如狂善忘等症。
大黃(三錢) 鮮生地(四錢) 當歸尾(二錢) 桃仁(三錢) 炒穿甲(錢半) 元明粉(錢半) 猺桂心(五分沖) 水煎溫服。
養榮承氣湯 大黃(酒浸二錢) 厚樸 枳實(各一錢) 知母 當歸 芍藥 鮮生地(各一錢) 加姜煎。
小陷胸湯 治痰熱塞胸。
瓜蔞實(五錢) 黃連(錢半) 半夏(三錢) 水煎溫服。
大陷胸湯 煨甘遂(一錢) 生錦紋(二錢) 元明粉(錢半) 水煎溫服。
更衣丸 蘆薈(七錢) 硃砂(五錢) 左藥研末,滴燒酒為丸。
備急丸 治熱邪暴死。
巴豆霜(一錢) 乾薑(三錢) 大黃(三錢) 共為末,糊丸,如綠豆大。
十棗湯 治水蓄積脅內腫脹者。
芫花(醋炒三錢) 甘遂(麵煨三錢) 大戟(蒸曬三錢) 共研末,棗肉煮爛為丸。
己椒藶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
防己 川椒目 葶藶子(熬) 大黃(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
(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 陶氏黃龍湯 治胃實失下,虛極熱極,循衣撮空,不下必死者。
人參(錢半)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二錢) 枳實(二錢) 厚樸(錢半) 水煎溫服。
新加黃龍湯 鮮生地(五錢) 人參(錢半) 生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元參(五錢) 生甘草(二錢) 麥冬(五錢,連心) 當歸(錢半) 海參(二條) 薑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服之。
如腹中有響聲,轉矢氣者,為欲便也。
十全苦寒救補湯 生石膏(八兩,研粉) 生知母(六錢,去毛) 黃柏(四錢) 黃芩(六錢) 生大黃、元明粉(各三錢) 制川樸(一錢) 生枳實(錢半) 黑犀角尖(四錢) 水煎溫服。
三黃瀉心湯 大黃(三錢) 小川連(一錢) 青子芩(錢半) 水煎溫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瀉虛熱,非蕩實熱也。
大黃(三錢) 黃連(錢半) 麻沸湯潰之,須臾後去滓,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 半夏 黃芩 乾薑 炙甘草 人參(各二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濟川煎方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淡蓯蓉(三錢) 澤瀉(三錢) 升麻(一錢) 炒枳殼(錢半) 水煎服。
第三節 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人參 炙甘草(各二錢) 半夏(三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陳皮(一錢) 生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 小柴胡用人參、半夏。
今表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大柴胡湯 治表有寒熱、脅痛諸症。
柴胡(四錢) 姜半夏(錢半) 黃芩(二錢) 芍藥(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一枚) 枳實(一錢,炒) 大黃(酒浸二錢) 水煎溫服。
達原飲 檳榔(二錢) 厚樸(一錢)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右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
三消飲 檳榔(二錢) 草果(五分) 厚樸(一錢) 白芍(一錢) 甘草(一錢) 知母(一錢) 黃芩(一錢) 大黃(一錢) 葛根(一錢) 羌活(一錢) 柴胡(一錢) 水煎溫服。
防風通聖散 治憎寒壯熱,二便閉澀,表裡俱熱。
防風 荊芥 薄荷 麻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炒白朮 連翹 梔子 大黃(酒浸) 芒硝(各五分) 桔梗(一錢) 黃芩(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
增損雙解散 此溫病時毒主方。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二枚) 廣薑黃(七分) 防風(一錢) 薄荷葉(一錢) 荊芥(一錢) 全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一錢) 連翹(去心一錢) 梔子(一錢) 黃芩(二錢) 桔梗(一錢) 生石膏(六錢) 滑石(三錢) 生甘草(一錢) 大黃、芒硝(各二錢) 水煎去滓,沖芒硝入蜜三匙、黃酒半酒杯,和勻冷服。
甘露飲 大生地(三錢) 鮮石斛(三錢) 淡天冬(錢半) 麥門冬(二錢) 生甘草(八分) 西茵陳(一錢) 青子芩(一錢) 炒枳殼(八分) 枇杷葉(三錢) 先用熟地(六錢) 切絲,泡取汁兩碗,代水煎藥。
小甘露飲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二錢) 西茵陳(一錢) 黃芩 苦桔梗(各一錢) 焦梔子(一錢) 升麻(三分) 水煎溫服。
甘露消毒丹 治濕溫時疫,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症。
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幹黃者,是暑濕疫熱之邪尚在氣分。
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 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幹 連翹 薄荷 白蔻仁(各四兩) 上藥曬燥,生研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
或以神麯糊為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清瘟敗黴飲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二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真川連(大劑四錢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錢半) 焦山梔(三錢) 桔梗(錢半) 黃芩(三錢) 青連翹(三錢) 赤芍(二錢) 白知母(三錢) 粉丹皮(二錢) 烏元參(三錢) 鮮竹葉(五十片) 先煮石膏數百沸,後下諸藥。
犀角磨汁和服。
加減法:頭面腫大,加紫花地丁草五錢、生錦紋酒浸錢半;痄腮頸腫,加金銀花二錢、上青黛五分;紅絲繞目、眼光昏瞀,加羚羊角錢半、龍膽草八分、滁菊花三錢、藏紅花五分;耳後腫癰,加大青葉錢半、紫花地丁草四錢;咯舌弄舌,加木通一錢、童便一杯,沖;舌上白點如珍珠,加薔薇根五錢、金汁水一兩;舌上發疔,或紅或紫,甚則流膿出血,舌上成坑,加銀花露、金汁水各一兩衝入,外以錫類珠黃散摻之;舌苔如膩粉、言語不清,加梨汁、竹瀝、西瓜汁、蕉根汁各一瓢沖;舌衄、齒衄、鼻衄,加鮮茅根五十支、陳京墨汁、童便各一鍾沖;氣粗呃逆,加鮮竹茹五錢、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抽筋,煎湯代水,沖沉香、青皮、廣鬱金、小枳實汁各一匙;氣粗胸滿,去地、芍、甘、桔,加栝蔞仁六錢、旋覆花三錢,再用蘿蔔、淡海蜇各四兩、活水蘆根三兩煎湯代水;咽喉腫痛,加山豆根八分、金汁水一兩沖,再以生蘿蔔四兩、西藏橄欖二錢、安南子五枚煎湯代水,外以錫類散吹之,吹後漱口淨,以玉霜梅含之;筋脈抽惕,甚則循衣摸床撮空,加羚羊角錢半、滁菊花三錢、龍膽草八分,再以嫩桑技二兩、絲瓜絡一個煎湯代水;若氣實者,宜兼通腑,加生錦紋三錢、風化硝二錢、小枳實二錢;血虛者,兼養陰,加鮮金釵三錢、熟地露一兩、童便一杯同沖;骨節煩疼,腰如被杖,加黃柏錢半、木通一錢;口穢噴人,加鮮佩蘭錢半、野薔薇露、金汁水各一兩沖;裡急後重,或下惡垢,或下紫血,似痢非痢,加元明粉四錢、青瀉葉一錢、淨白蜜一兩,煎湯代水;小便混赤短澀,甚則血淋,加滑石四錢、琥珀末四分沖,再以鮮茅根五十支、鮮車前草兩株、杜牛膝五錢煎湯代水。
按此十二經瀉火之大劑,凡一切溫毒熱疫,表裡俱熱,狂躁心煩,口乾咽痛,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頭痛如劈,煩亂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瀉,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即用小劑。
如斑一出,即加鮮大青葉二錢,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內外化解、濁降清升之法,得一治一,得十治十,此餘師愚《疫症一得》之言也。
若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慘,昏憒如述,四肢逆冷,頭汗如雨,其癰如劈,腹內攪腸,欲吐不吐,欲洩不洩,男則仰臥,女則覆臥,搖頭鼓頷,由熱毒深入厥陰,血瘀氣閉所緻。
此為悶疫,斃不終朝,清瘟敗毒飲不可輕試。
治法宜急刺少商、曲池、委中三穴,以瀉營分之毒;灌以瓜霜、紫雪丹八分至一錢,清透伏邪,使其外達,更以新加絳覆湯,加來復丹錢半至二錢,通其陰絡,庶可挽回。
升陽散火湯 人參 當歸 麥冬 柴胡 白朮 芍藥 甘草 茯苓 陳皮 黃芩 水煎溫服。
梁氏三仙湯 淡黃芩 制川樸 炒枳殼 清水煎服。
四逆散 柴胡(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芍藥(錢半) 炒枳實(八分) 水煎溫服。
柴胡桂薑湯 柴胡 生牡蠣(各一錢) 桂枝 乾薑 黃芩 甘草(各五分) 瓜蔞仁(一錢) 清水煎服。
甘桔湯 桔梗 生甘草(各一錢) 水煎溫服。
鄒潤安曰:腎家邪熱,循經而上,肺不任受,遂相爭焉,二三日邪熱未盛,故可以甘草瀉火而愈。
若不愈,是肺竅不利,氣不宜洩也,以桔梗開之。
肺竅既通,氣遂宣洩,熱自透達矣。
第四節 化利之劑 二陳湯 姜半夏(二錢) 白茯苓(錢半) 陳皮 甘草 生薑(各一錢) 水煎溫服。
三仁湯 苦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制川樸(二錢) 竹葉(二錢) 生來仁(六錢) 制半復(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四苓散 治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
焦白朮 淅茯苓 豬苓 澤瀉 為末,以白飲和服。
五苓散 即前方加官桂。
六一散 飛滑石(六兩) 生甘草(一兩) 研末,和勻。
平胃散加芒硝湯 茅山蒼朮(五兩) 制川樸 廣皮紅(各三兩二錢) 炙甘草(二兩) 芒硝(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片,同煎七分,溫服。
導赤散 鮮生地 木通(各三錢) 甘草梢 淡竹葉(各一錢) 水煎溫服。
黃芩湯 黃芩(三錢) 炙甘草 白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水煎溫服。
黃連湯 治太陽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痛嘔吐者。
黃連 桂枝 人參 半夏 生甘草 大棗 生薑 水煎溫服。
芩連治痢湯 黃芩 黃連 炒枳殼 新會皮 制川樸 油當歸 歸尾 桃仁泥 麻子仁 水煎溫服。
黃耆防風湯(又名理氣防風湯) 柴胡 升麻 黃耆 防風 陳皮 羌活 甘草 藁本 豆蔻 黃柏 水煎溫服。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三錢) 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入梔子、大黃,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小便當利,溺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也(徐洄溪雲: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
) 附子湯 治少陰病,身體疼,骨節病,手足冷,脈沉者。
淡附片(一錢) 茯苓 炒白朮(各三錢) 人參 芍藥(各二錢) 水煎溫服。
第五節 清涼之劑 三黃湯(《金匱》倍大黃,名瀉心湯) 黃連(酒煮) 黃芩(酒炒) 大黃(酒浸) 各等分,麻沸湯二升潰之,須臾,絞出汁,溫服。
本方去大黃,加黃柏等分煎,名金花湯。
更加梔子,名梔子金花湯即黃連解毒湯。
為末蜜丸,名金花丸。
金花湯蜜丸,名三黃丸。
加黃柏等分,滴水丸,名大金花丸。
張石頑雲:金花湯止芩、連、柏三味作丸,名三補金花丸,較湯多梔子,作湯名解毒,更加大黃,則名大金花湯。
湯丸雖異,功用則同。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水煎冷服。
平陽清裡湯 生石膏(研) 知母 黃芩 黃連 黃柏 黑犀角 羚羊角 生甘草 清煎溫服。
十全甘寒救補湯 鮮生地 黑元參 麥冬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