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其信者皆一二日即愈。

    其稍知醫書者,不肯多服苦寒,仍歸無救。

    餘因稍有感冒,留住十日,以一方救活四十九人,頗得仙方之譽。

     王孟英治王氏婦,年七旬有三。

    風溫傷肺,頭暈目眩,舌縮無津,身痛肢厥,口乾不飲,昏昧鼻鼾,語言難出,寸脈大。

    證屬痰熱阻竅。

    先清氣分邪熱,杏仁、象貝、羚羊、花粉、嫩竹茹、桑葉、焦山梔,一服症減肢和,但舌心黑而尖絳,乃心胃火燔,懼其入營劫液,用鮮生地、犀角汁、元參、丹皮、麥冬、阿膠、蔗漿、梨汁,三服色潤神蘇,身涼脈靜。

    但大便未通,不嗜粥飲,乃灼熱傷陰,律液未復。

    繼與調養胃陰,兼佐醒脾,旬日霍然。

     紅舌醫案二則 孟英治姚某,年未三旬,煙癮甚大。

    適伊母病溫而歿,勞瘁悲哀之際,復病溫邪,脅痛筋掣,氣逆痰多,壯熱神昏,莖縮自汗,醫皆束手。

    所親徐麗生囑其速孟英視之。

    脈見芤數,舌絳無津,有陰虛陽越、熱熾液枯之險。

    況初發即爾,其根蒂之不堅可知。

    與犀、羚、元參、知母,壯水熄風,蓯蓉、楝實、鼠矢、石英潛陽鎮逆;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益元充津;花粉、梔子、銀花、絲瓜絡,蠲痰清熱。

    一劑知,四劑安,隨以大劑養陰而愈。

     又治姚令與室,素患喘嗽,復病春溫。

    醫知其本元久虧,投以溫補,痙厥神昏,耳聾譫語,面赤舌絳,痰喘不眠,醫皆束手矣。

    延孟英診之,脈猶弦滑。

    曰:證雖危險,生機未絕,遽爾輕棄,毋乃太忍。

    與犀角、羚羊、元參、沙參、知母、花粉、石膏,以清熱熄風,救陰生液;佐蓯蓉、石英、鱉魚甲、金鈴、旋覆、貝母、竹瀝,以潛陽鎮逆,通絡蠲痰,三劑而平。

    繼去犀、羚、石膏,加生地,服旬日而愈。

     紫疱舌醫案二則 程杏軒治汪木工,夏間寒熱嘔瀉,自汗頭痛。

    他醫與疏表和中藥,嘔瀉止而發熱不退,汗多口渴,形倦懶言,舌苔微黃而潤,脈虛細,用清暑益氣湯加減。

    服一劑,夜熱更甚,譫狂不安。

    次早復診,脈更細,舌苔色紫肉碎,凝有血痕,渴嗜飲冷。

    此必熱邪內伏未透,當舍脈從症,改用白虎湯加鮮生地、丹皮、山梔、黃芩、竹葉、燈心。

    服藥後,周身汗出,譫狂雖定,神呆,手足冰冷,按脈至骨不見,闔目不省人事,知為熱厥。

    舌形短而厚,滿舌俱起紫疱,大如葡萄,並有青黃黑綠雜色罩於上。

    後用紫雪丹蜜調塗舌上。

    前方再加入犀角、黃連、元參以清熱,金汁、人中黃、銀花、綠豆以解毒,另用冬雪水煎藥。

    厥回脈出,舌疱消,苔退僅紫幹耳。

    再劑,熱淨神清,舌色如常。

    是役也,程謂能審其陽證似陰,於後未能察其實證類虛,於前自咎學力未到,以初用清暑益氣湯之誤也。

     王士雄治徐月嚴令正,年逾四旬,暮春患痰嗽發熱。

    醫者詢知病當汛後,於荊防發散中加當歸、薑棗為方。

    服三劑,血隨痰溢,口舌起疱如紫葡萄者八枚,下唇右角腫凸如拇指大,色如黑棗,咽痛礙飲。

    或雲瓜瓤瘟,或雲葡萄瘟。

    醫者望而卻走,免餘往視,口穢噴人,頰顎如漆,舌紫,苔色如靛,臂斑或黑或藍,溲若沸油,渴、呃、多汗,脈形細澀,數夜無眠。

    此乃陰分素虧,熱伏營分,氣機鬱結,痰阻上竅。

    詢其胸背,斑已遍身,幸而血溢汗多,毒邪猶有出路,故不昏陷。

    令取錫類散吹喉,並以童溺、藕汁、梨汁頻灌,隨用元參、丹參、紫草、花粉、銀花、焦梔、連翹、鮮石斛、鮮大青、竹茹、枇杷葉、夏枯草、薔蔽根、海蛇,煎調神犀丹。

    兩劑後,舌本轉赤,苔色見黃;四劑後,血止咽松,脈轉弦數;六劑便行,口穢始減,疱平而唇腫亦消;八劑嗽平而苔退,脈柔和,斑回而痕如黑漆,始改輕清善後徑愈。

     人字紋舌醫案二則 白苔亦有人字紋,如程杏軒治一農人,患傷寒數日,寒熱交作,自汗如雨,脈虛神倦,舌苔白滑,分開兩歧,宛如刀劃。

    考《己任編》有陰證誤服涼藥,舌見人字紋之語,先與六味回陽飲,繼進左右二歸飲數劑,舌苔漸退而愈。

    黑苔亦有人字紋,如楊乘六治沈姓外感證危甚,舌黑而枯,滿舌遍裂人字紋。

    曰:脈不必診也,此腎氣淩心,八味證也,誤用芩連,無救矣。

    逾日果歿。

    他如《傷寒金鏡錄》有裂紋如人字形者,因君火燔灼,熱毒炎上而發,用涼膈散治之。

    以上兩案,一則舌白,一則舌黑,皆用溫藥,尤當辨明脈證,分別治之。

     藍舌醫案二則 《舌辨》雲:餘治孫仁泉傷寒後月餘,舌藍如靛,其斑亦藍如大萍遍身。

    自服表劑不應。

    詢其故,曰:斑不赤,故表之。

    餘曰:非表可治,三臟氣已絕矣。

    因心不能生脾,脾不能生肺,肺不能制肝,肝木猖撅,脾土受克,則不食、四肢墜、脾痞、口不知味,餘謂不治,果旬日而歿。

     又雲:渾藍舌者,乃病後失於調理,脾胃全無生氣也,必死。

    曩治一傷寒後二十餘日,失於調理,恣意飲食,得此舌苔,胸微悶,脈微細。

    餘不下藥,何也?蓋肝色純藍,而胃土無氣也。

    眾不信,翌日果死。

     舌強醫案四則 薛己治一婦人,善怒,舌本強,手臂麻。

    薛曰:舌本屬脾,被木剋制故耳,用六君子湯加柴胡、白芍治之。

     又治鄭秋官,過飲,舌本強腫,語言不清。

    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而愈。

     又學士吳北川,過飲痰壅,舌本強硬,服降火化痰藥,痰氣益甚,肢體不遂。

    薛作脾虛濕熱治之而愈。

     又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閉結,或皮膚赤暈。

    薛曰:大腸之脈散舌下,此大腸血虛風熱,當用逍遙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舌腫醫案五則 宋度宗欲賞花,一夜忽舌腫滿口,蔡禦醫用蒲黃末等分,乾摻而愈。

    蓋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陰相火乃心之臣使,蒲黃活血涼血,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

    (《芝隱方》)。

     薛己曰:一膏粱之人患舌腫,敷服皆消腫之藥,舌腫勢急。

    與刺舌尖,反兩旁出紫血杯許,腫消。

    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二劑,翌早復腫脹,仍刺去紫血杯許,亦消一二。

    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去黑血二杯許,腫漸消。

    忽寒熱作嘔,頭痛作暈,脈浮洪而數。

    此邪雖去,而元氣愈傷,與補中益氣湯,倍參、耆、歸、術,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

     張子和曰: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二倍。

    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兇,將至顛嚱。

    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以?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

    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

    心主血,則血出則愈。

    又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燔針艾火,是何義也。

    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

    餘用?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

    計所出血幾至盈鬥。

     繆氏子,年十六歲,舌上重生小舌,腫不能言,不能食物。

    醫以刀割之,敷以藥;閱時又生,屢治不痊,精力日憊,向餘求藥。

    檢方書,用蛇蛻燒灰研末,敷之立愈。

    後不復發。

     舌出醫案四則 元順帝之長公主駙馬剛噶勒藏慶王,因墜馬得一奇疾,兩眼黑睛俱無,而舌出至胸。

    諸醫罔知所措。

    廣惠司卿聶濟爾,乃伊羅勒琨人也,嘗識此症,遂剪去之;頃間復生一舌,亦剪之;又於真舌兩邊,各去一指許,卻塗以藥而愈(錄《輟耕錄》)。

     淩漢章治一男子,病後舌吐。

    淩兄亦知醫,謂曰:此病後近女色太早也。

    舌者心之苗,腎水竭,不能制心火。

    病在陰虛,其穴在左股太陽,是當以陰攻陽。

    淩曰:然。

    如其穴針之,舌吐如故。

    淩曰:此知瀉而不知補也。

    補數針,舌漸復如故(《明史》)。

     何首庸治前鋒賴將軍,舌本腫出不能縮入。

    何曰:心氣亟熱也。

    如久則飲食不下而死矣。

    炙飲器灼之腫消,再投以湯劑立愈(《雲南通志》)。

     《古今醫統》曰:王貺治一大賈,因失驚舌伸出,遂不能收。

    經旬食不下咽,尪羸已甚。

    國醫不能療,其家榜於市曰:有能者,酬千金。

    貺醫名未著,學且未精,因檢《針經》,有針法治此疾,遂往治之,用針舌之底,抽針出,舌遂伸縮於平時。

     舌縮醫案一則 馮楚瞻治一人,無故舌縮不能言,用白芥子研末,醋調敷頸項下,即能言。

    服清脾降火等湯,再用紫雪冰片散吹之而安。

     舌爛醫案三則 先兄口舌糜爛,痰涎上壅,飲食如常,遇大風欲仆地。

    用補中益氣湯及八味丸即愈。

    間藥數日,仍作每勞苦,則痰盛目赤,漱以冷水,舌稍愈。

    頃間舌益甚,用附子片噙之即愈。

    服前二藥,諸症方痊(《薛氏醫案》)。

     工部徐檢齋,口舌生瘡,喜冷飲食,或咽喉作痛,大便閉結,此實熱也同上。

    王孟英治段春木之室爛喉,內外科治之束手。

    姚雪蕉孝廉薦孟英視之,骨瘦如柴,肌熱如烙,韌痰阻於咽喉,不能咯吐,須以紙帛攪而曳之。

    患處紅腫白腐,齦舌皆糜爛,米飲不沾,月事非期而至。

    按其脈,左細數,右弦滑。

    曰:此陰虧之體,伏火之病失於涼降,擾及於營。

    先以犀角地黃湯清營分而調妄行之血,續與白虎湯加西洋參等,肅氣道而瀉燎原之火,外用錫類散,掃痰腐而消惡毒。

    繼投甘潤藥,蠲餘熱而充津液,日以向安,月餘而起。

     舌痛醫案一則 仲侍禦,多思慮,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藥,發熱便血,盜汗口乾,肢體日瘦。

    此脾氣虧損,血虛生熱,用加味歸脾湯而愈(《薛已治驗》)。

     舌斷醫案二則 有人自行被攧,穿斷舌心,血出不止。

    米醋用雞翎刷所斷處,其血即止。

    仍用真蒲黃、杏仁去皮尖、硼砂少許,研為細末,煉蜜調藥,稀稠得所,噙化而安。

    (《得效方》)。

     錢國賓治闆橋李氏僕劉二,與租房之婦私,年餘不收其租。

    一日,主人算賬無抵,劉二坐逼,婦恨將劉舌咬下二寸。

    延視,根腫滿,湯水不下。

    制金瘡藥,用敗龜闆燒煙帶黑色一兩、血竭一錢、冰片三分,共末摻上,血痛俱止,腫尚未消。

    其人昏厥不省,夢關帝示以半紅半白雞豆子大藥一粒,用無根水吞服即生矣。

    驚覺難言,討筆書,眾人方知。

    自是其腫漸消,可灌飲湯或薄粥。

    其舌長完,比前大小一樣,日服參耆歸術湯愈。

     第三十二章 辨舌證治要方 察病於舌色,較切脈更有把握。

    蓋舌無隔膜,且為心苗,目視明澈,勝於手揣。

    病既察定,然後立方用藥,自必效如桴鼓。

    茲就本書引用應備各方,分列發表、攻裡、和解、化利、清涼、溫散、補益、雜治為八節,聊備參考。

    略附主治效能幹各方之下,俾互相發明。

     第一節 發表之劑 青蘇飲 生香附(錢半) 紫蘇葉(二錢) 陳皮(錢半) 生甘草(七分) 加姜,蔥煎。

     咳嗽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頭痛加川芎、白芷,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

     加味香蘇飲《醫學心悟》 即前方加秦艽、荊芥、川芎、蔓荊子(各一錢) 參蘇飲 治外感風寒,內積痰飲,虛熱便血。

    表裡虛實兼治之劑。

     西黨參 紫蘇葉 乾薑 前胡 豐夏 茯苓 陳皮 生甘草 炒枳殼 桔梗 木香 加薑、棗煎。

     外感多者,去棗,加蔥白。

    肺中有火者,去人參,加杏仁、桑葉;洩瀉者加扁豆、白朮。

     大羌活湯 羌活 防風 獨活 細辛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炒) 生甘草 知母 川芎 生地黃 水兩碗,煎一碗服。

     沖和靈寶飲 即前方去獨活、防己、黃連、蒼白朮、知母,加柴胡、白芷、葛根、石膏。

     柴葛解肌湯 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

     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黃芩 芍藥 桔梗 甘草 生石膏 加薑、棗,煎服。

     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

    冬月加麻黃,春月少加。

    夏月加蘇葉。

     葛根湯 治頭項強癰,背強,脈浮無汗,惡寒。

    兼治風寒在表而自利者。

     葛根 麻黃 生薑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錢氏) 治陽明表熱下利。

    兼治痘疹初發。

     升麻 葛根 芍藥(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加生薑,水煎服。

     柴胡桂枝湯 治心腹卒痛,肝木乘脾土。

     柴胡 黃芩 半夏 生甘草 芍藥 桂枝 大棗 生薑 人參敗毒散 人參 茯苓 枳殼 桔梗 前胡 柴胡 羌活 獨活 川芎(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加生薑煎。

     煩熱、口渴,加黃芩。

    本方加陳倉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

     藿香正氣散 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胸膈滿悶。

     藿香 紫蘇葉 白芷 大腹皮 茯苓 白朮(炒) 陳皮 半夏曲 厚樸 桔梗 生甘草 加薑棗煎。

     小續命湯 治中風喎斜不遂、語言蹇澀及剛柔二痙,亦治周陰風濕。

     防風(錢半) 桂枝 麻黃 人參 酒芍 杏仁 川芎 黃芩 防己 甘草(各八分) 附子(四分) 加薑、棗煎服。

     香薷飲 香薷 制川樸 扁豆衣 黃連香薷飲 即前方加黃連。

     五味香薷飲 即前方加茯苓、生甘草。

     六味香薷飲 即五味香薷飲加木瓜。

     十味香薷飲 即六味香薷飲加參、耆、陳、術。

     二香散 即五味香薷飲合香蘇飲。

     藿薷湯 即三物香薷飲合藿香正氣湯。

     香葛湯 即三物香薷飲加葛根。

     銀翹散(辛涼平劑) 金銀花 連翹殼 苦桔梗 蘇薄荷 竹葉 生甘草 淡豆豉 荊芥 牛蒡子 鮮葦根 水煎服。

     蔥豉湯 治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皆效。

     蔥白(一握) 香豉(三合) 水煎,日三服。

     梔豉湯 治汗下之後,正氣已虛。

    尚有痰涎滯氣,凝結上焦,以此引吐。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同豉煮取升半,去滓,分為二服,得吐止後服。

     元參升麻湯 黑元參 牛蒡子 綠升麻 殭蠶 連翹 防風 黃芩 黃連 桔梗 生甘草 水煎服。

     化斑湯 犀角 鮮生地 黑元參 丹皮 生石膏 肥知母 鮮大青葉 生甘草 金銀花 水煎服。

     人參化斑湯 即前方加人參。

     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