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每診寒濕內盛者,往往舌不見苔,及服溫散之劑,乃漸生白苔,轉黃而病始愈矣。
)舌青或青紫而冷滑者為寒證;青紫而焦燥,或脹大、或捲縮者,為熱證;寒甚亦必捲縮,筋脈得寒而收引也,然必不焦燥。
凡舌強硬短縮,及神昏妄語者不治。
亦有痰病而舌本硬縮,及神昏不語者,當以形證色脈添之。
熱病舌本爛,熱不止者死。
傷寒陰陽易,舌出數寸者死。
(按:此乃房勞復,非陰陽易也。
上錄郭元峰《脈如》。
) 舌苔辨寒熱七 傷寒表裡輕重,驗舌色,辨苔垢,亦得大半。
今餘分立白苔、黑苔、黃苔、燥苔、滑苔,五者以為要。
若舌色如常,身雖大熱,是表熱而裡未有熱也,但治其表。
如見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裡,未入於裡也,但宜和解。
若見黃苔者,熱在胃家;苔黃而乾裂者,熱已入裡,宜清裡熱。
若有下證者,可以下之。
若見黑苔者,有二條分別:黑而焦裂硬刺者,裡熱已極,火極似炭之苔也;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裡寒已甚,水來剋火之寒苔也。
以上五者,驗舌之大節目也。
然仍要看症切脈,以參定之。
如舌上黑苔,燥裂有刺,此裡熱無疑矣。
然或身痛,或足冷,或無汗,或脈浮,或脈伏,仍從表證治之,雖不可用辛溫之藥,必宜辛涼散表,然後清裡。
若過用清熱,則表汗不出,表邪不解。
如舌上生苔,口渴不能消水,脈浮大不數,用清熱之藥;及加譫語神昏,此證多見不治。
以舌苔主裡熱,渴宜消水,脈宜沉數,脈症相反故耳。
然餘以渴不消水,脈滑不數,擬以食滯,用消導治之,亦有生者。
自此而知,表邪夾食之證,亦有舌苔生刺者也。
大凡察病人之舌,沿邊缺陷如鋸齒狀者,此不治之證也。
(以上錄秦皇士《傷寒大白》。
) 然有苔黑屬寒者,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
即小便之赤白,口中之潤燥,舌苔之滑澀,亦皆因乎津液之榮枯,未足憑以遽斷寒熱也,故尤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
總之,醫家治病,須隨機應變,活潑潑地,不可膠執一方,不可泥滯一藥。
不必以藥治病,惟以藥治脈可也。
古今氣運不同,舊方新病,何能符合。
隻可讀其書,廣其義,考其方,得其理,潛心默究,自得其神。
即羅氏譬之拆舊料而改新房,務必工穩耳。
(上錄顧練江《瘍醫大全》)。
舌色辨吉兇八 在表則無苔(按:白苔亦屬表證)。
在半表半裡,苔白而滑。
在裡則黃苔,熱甚則黑苔芒刺。
不熱不渴,黑苔有津為寒舌,乃心茵紅為本色故吉,黑為水色故兇。
凡舌硬、舌腫、舌卷、舌短、舌強者,十不救一二。
舌縮、神昏、脈脫者,死不治。
夏月黑苔可治,冬月黑苔難醫。
黑苔刮不去,易生刺裂者死。
凡見舌苔,以井水浸青布擦淨舌苔,以薄荷細末蜜調敷之,吐舌者,摻冰片末即收。
(上錄李士材《傷寒括要》)。
溫熱辨舌心法九 心開竅於舌。
脾之大絡,繫於舌本,肝腎脈亦通舌本。
凡木舌、重舌、舌衄屬心經燥熱。
舌菌、舌墊、舌腫大塞口,屬脾經濕熱挾心火上壅。
舌本強硬,為熱兼痰。
若舌卷短,痿軟枯小,則肝腎陰涸,而舌因無神氣矣。
溫病初起,舌苔白而少津者,宜杏仁、桔梗、牛蒡之類,辛潤以解縛束;桑葉、蔞皮之類,輕清以解燥熱,佐梔皮、連翹之微苦微燥。
舌苔白而底絳,濕遏熱伏也,須防變幹,宜辛淡輕清洩濕透熱,如三仁湯以蔻皮易蔻仁,稍佐滑石、淡竹葉、蘆根之類以清化之。
初病舌苔白燥而薄,或黃燥而薄,為胃腎陰虧,其神不昏者,宜鮮生地、元參、麥冬等味以救陰。
(分兩不宜過重,恐遏伏邪熱,)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味以化邪,尤須加辛潤以透達。
若神即昏者,加以開閉,如普濟丹、清上丸(此二方無考。
開閉可用紫雪丹、王定牛黃清心丸可也,)遲則內閉、外脫不治。
舌苔燥如白砂者,此溫邪過重,宜速下之,佐以甘涼救液。
白燥而厚者,調胃承氣湯下之,佐以清潤養陰,如鮮生地、元參、梨汁、蘆根之類。
若白膩不燥,自覺悶極,口甜,吐濁涎沫,宜加減正氣散加佩蘭、神麯。
若舌脹大不能出口,屬脾濕胃熱鬱極,前法加大黃汁利之。
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化,如杏、蔻、枳、桔、陳皮、茯苓、通草之類。
舌苔白膩,胸膈悶痛,心煩乾嘔,欲飲水,水入則吐,此熱因飲鬱而生,宜辛涼化飲,如白芥子、細辛、通草、茯苓、豬苓、澤瀉、苡仁、滑石、竹葉、蘆根。
如飲熱並重,舌苔黃膩,宜辛苦通降,佐以淡滲,如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去參、甘、大棗,以薑汁炒黃連代乾薑,加通草、茯苓、蔞皮、薤白等味。
黃芩滑石湯、黃連溫膽湯均可選用。
邪傳心包,神昏譫煩,如舌苔黃膩,仍屬氣分濕熱內蒙包絡,宜半夏瀉心湯、小陷胸等湯,或用杏仁、白芥子、薑汁炒川連、鹽水炒木通,連翹、滑石、淡竹葉、蘆根、蔞皮之類,辛潤以通之,鹹苦以降之,清淡以洩之。
涼膈散亦可間用。
寧上丸、普濟丹亦效。
若舌赤無苔,此證與前證同一神昏,而虛實相反。
前系濕熱明證,此係傷陰確據,神昏為內閉之象,閉則宜開,心宮用虛靈之所,虛則忌實,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銀花、鬱金、鮮石菖蒲、鮮蘆根、梨汁、竹瀝,少和薑汁,緩煎熱服。
再用寧上丸、普濟丹開閉養陰,地黃用鮮者,取其滑利,少和薑汁,涼藥熱飲,取其流連,此即陰陽開闔之理。
蘆根尤宜多用,輕清甘涼,兩飲金水又能洩熱化濕,從膀胱而解。
如此治法,斷無不效之理。
最忌一派苦寒永伏、陰柔濁膩。
今時習俗,尤誤於溫病傷陰之說,不知氣分熱鬱爍津之理,每見舌絳,便用大劑陰柔。
是濁熱已遏上焦氣分,又用濁藥,兩濁相合,逼令邪氣深入膏育,深入骨髓,遂成固結不解之勢。
又或舌苔黃膩,明系氣分濕熱熏蒸,法宜辛苦開化,乃不用開化,而用大劑涼藥,亦足逼令邪氣深伏。
邪伏則胃氣不得上升,舌苔因之亦伏,轉成舌絳無苔矣。
若舌色紫暗,捫之濕潤,乃其人胸膈中素有虛瘀,與熱相搏,宜鮮生地、犀角、丹皮、丹參、赤芍、鬱金、花粉、桃仁、藕汁等味,涼血化瘀。
舌紫腫大或生大紅點者,乃熱毒乘心,用導赤、犀角加黃連、金汁治之,或稍加大黃汁利之。
舌絳欲伸而抵齒難伸者,此痰阻舌竅,肝風內動,宜於清化劑中加竹瀝、薑汁、膽星、川貝等味以化熱痰,切勿滋膩遏伏火邪。
其有因寒涼陰柔遏伏者,往往愈清愈燥,愈滋愈幹,又宜甘平甘潤,佐以辛潤透邪,其津乃回。
若舌與滿口生白衣,為黴苔,或生糜點,謂之口糜。
因其人胃腎陰虛,中無砥柱,濕熱用事,混合熏蒸,證屬難治,酌用導赤、犀角、地黃之類服之。
舌心絳幹,乃胃熱上爍心營,宜清心胃;舌尖絳幹,乃心火上炎,宜導赤以瀉其府;舌絳而光亮,絳而不鮮,甚至幹晦痿枯者,或淡而無色,如豬腰樣者,此胃、肝、腎陰枯極而舌無神氣者也,急宜加減炙甘草湯加沙參、玉竹、雞子黃、生龜闆等類,甘平濡潤以救之。
黑為腎色,苔黑燥而厚,此胃腸邪結,傷及腎陰,宜大承氣湯鹹苦下之;黑燥而不甚厚,調胃承氣湯微利之,或增液承氣湯潤下之;若舌淡黑而津不滿者,此腎虛無根之火上炎,用復脈、生脈輩救之。
舌苔黃厚,脈息沉數,中脘按之微痛,大便不解,或雖解無多,或雖多而仍覺不爽,宜於辛苦劑中,兼用酒製大黃為丸,緩化而行,往往服一二次,大解一次,再服再解,如此五七次,而邪始盡也。
若舌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脈沉實而小,甚者沉微似伏,四肢發厥,或渴喜熱飲,此皆裡氣不通之象,酌用三承氣湯下之。
陰傷者,加鮮生地、元參、知母、蘆根之類足矣。
蓋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
必得苔退脈靜身涼,舌之兩旁生出白薄苔,方為邪盡。
一切外邪、伏邪均系如此。
按此篇診舌之法,頗為精細。
錄於石芾南《醫原》中。
至於舌苔白燥、黃燥、黑燥,始用承氣湯下之,亦未盡善。
餘曾治溫病數人,往往數日不大便,燥糞已結,而舌苔始終滑潤,無舌苔可據者。
要之餘所遇者其變,石氏所論者其常也。
知常知變,而後可與言醫。
舌質舌苔辨十 凡察舌,須分舌質舌苔。
舌苔雖惡,舌質如常,胃氣濁惡而已。
苔從舌裡生出,刮之不能全淨者,氣血尚能交紐,為有根也。
凡舌苔,以勻薄有根為吉。
白而厚者,濕中有熱也。
忽厚忽薄者,在輕病,為神氣有權;在困病,為腎氣將熄。
邊厚中黃,或中道無苔者,陰虛血虛也。
中道一線深陷,極窄如隙者,胃痿也。
舌根高起,累累如豆,中路人字紋深廣者,胃有積也。
舌上星點赤而鼓起者,胃熱也。
在兩旁主肝熱,在尖主心熱。
淡而陷下者,胃虛也,在小兒為有滯、有蟲。
望似有苔,一刮即淨,全無苔跡者,血虛也。
一片厚苔,或黃或白,如濕粉所塗,兩邊不能漸勻漸薄者,胃絕也。
舌上津液如常,邪尚在表。
見白苔而滑,厚而膩,是寒邪入胃矣。
黃而厚者,已化熱也;黃而燥者,熱已盛也。
厚苔漸退,而底色紅如豬肝者,火灼水虧,津液將竭也。
見黑苔有二:如黑而焦裂硬刺者,為火極似炭之熱苔;如黑而有津,軟潤而滑者,為水來剋火之寒苔。
如連牙床唇口俱黑者,則胃將蒸爛矣,在時疫、斑疹、傷寒、熱病多有之。
更有舌中忽一塊如錢,無苔而深紅者,此脾胃包絡,津液大虧,潤溉不周也。
亦有瘀血在於胃中。
無病或病愈而見此苔者,宜疏消瘀積,不得徒滋津液。
(按:舌面細如魚子者,心與命門真火所鼓。
若包絡有凝痰,命門有伏冷,則舌面忽一塊光平如鏡。
此論傷寒外感也。
) 溫熱初發,便煩熱發渴,舌正赤而多白苔如積粉者。
雖滑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
又中宮有水飲者,舌多不燥,不可誤認為寒證也。
亦有虛熱者,舌心雖黑或灰黑而無積苔,舌形枯瘦而不甚赤,其症煩渴耳聾、身熱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餘日不行,腹不硬滿,按之不痛,睡中或呢喃一二句,或帶笑,或嘆息,此津枯血燥之虛熱也,宜大料六味湯,若誤與承氣必死矣。
(此論溫熱也。
) 黑苔者,血瘀也。
灰苔者,血瘀而挾痰水也。
婦人傷寒時病,最易生黑苔。
不得遽以為兇。
舊法黑苔以芒刺、燥裂、濕潤、細膩分寒熱,餘歷診瘀血苔黑,雖內熱而不遽起刺。
有煙癮人,苔易燥刺,而非必內有真熱,不過肺胃津傷耳。
凡見灰黑二苔,總宜兼用行血。
其症寒熱甚者,必神昏譫語;無寒熱者,必胸肋有一塊結熱,內煩而夜不安眠也。
若僵縮言語不利,或身重不能轉側,及一邊不能眠,乃兇。
舌枯晦而起刺者,血燥熱結也,雖結黑殼,猶有生者。
平人胃中,夙有冷痰、瘀血,舌上常見一塊光平如鏡。
又凡有痞積及心胃氣痛者,病時舌苔多見怪異,婦女尤甚。
(以上摘錄周徵之《診家直訣》。
) 第三十一章 察舌辨證之醫案 黑苔醫案八則 薛立齋雲:餘昔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患傷寒,舌見全黑。
院內醫士魯禧曰:當用附子理中湯。
人鹹驚駭而止。
及其困甚治棺,魯與其鄰,往復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意。
其家既待以死,拚而從之,數劑而愈。
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為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
有水來剋火者,即魯醫士所療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
又須以老薑切片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堅不退者,不可治。
又弘治辛酉,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黑苔,手足厥冷,吐逆不止。
眾醫猶作火治,幾緻危殆。
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
夫醫之為道,有是病,必有是藥。
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
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爽,不可便謂為百無一生而棄之也。
張景嶽雲:餘在燕都,嘗治一王生,患陰虛傷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幹裂,焦黑如炭,身熱便結,大渴喜冷,而脈則無力,神則昏沉。
群醫謂陽證陰脈,必死無疑。
餘察其形氣未脫,遂以甘溫壯水等藥大劑進之,以救其本,仍間用涼水,以滋其標。
蓋水為天一之精,涼能解熱耳可助陰,非若苦寒傷氣者之比。
故於津液乾燥,陰虛便結,而熱渴火盛之證,亦所不忌。
由是水藥並進,前後凡用人參、熟地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數兩,冷水亦一二鬥,然後諸症漸退,飲食漸進,神氣俱復矣。
但察其舌黑則分毫不減,餘甚疑之,莫得其解。
再後數日,忽舌上脫一黑殼,而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復活。
使非大為滋補,安望再生。
若此一證,特舉其甚者紀之。
此外,凡舌黑用補,而得以保全者,蓋不可枚舉矣。
所以凡診傷寒者,當以舌色辨表裡,以舌色辨寒熱,皆不可不知也。
若以舌色辨虛實則不能無誤。
蓋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
若以舌黃、舌黑悉認為實熱,則陰虛之證,萬無一生矣。
(上錄《金鏡錄》。
) 龔子才曰:一人色青黑有刺,乃熱劇也,欲以舌貼上壁上稍可。
良由思慮過度,怒氣所得。
為制一方,名清心散,服之即效。
方用赤茯神、棗仁、麥冬、胡麻仁、黃連各一錢、遠志五分、木通、連翹各八分、甘草三分,清水煎服。
《舌辨》雲:一婦人症已危篤甚,其舌黑而厚隔瓣。
餘掘開其舌底,有紅色。
餘曰:症雖危,可救。
以大承氣湯加減,一劑則知人,二劑而安。
又雲:一人有此舌,墨滑數點,用大柴胡湯加減下之,次早則舌滑俱無,而見稍微紅色,次調理而安。
又雲:一孕婦傷寒證已愈,次病頭面腫大,痛甚難禁。
餘用三黃俱酒煮,牛蒡子、薄荷、白芷、防風、石膏,四劑全愈。
梁特嚴雲:餘於辛卯七月,道出清江浦,見船戶數人,同染瘟疫,渾身發臭,不省人事。
醫者俱雲不治,置之岸上,徐俟其死。
餘目擊心憫,姑往診視。
皆口開吹氣,舌則黑苔黑瓣底。
其親人向餘求救。
不忍袖手,即教以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加重四倍,循環急灌,一日夜連投多劑。
病人陸續瀉出極臭之紅黑糞甚多。
次日,黑中舌瓣漸退。
復連服數劑,三日皆全愈。
是時清江疫癘大作,未得治法,輒數日而死,有聞船戶之事者,群來求治。
切其脈,皆怪絕難憑;望其舌,竟皆黑瓣底,均以前法告之,
)舌青或青紫而冷滑者為寒證;青紫而焦燥,或脹大、或捲縮者,為熱證;寒甚亦必捲縮,筋脈得寒而收引也,然必不焦燥。
凡舌強硬短縮,及神昏妄語者不治。
亦有痰病而舌本硬縮,及神昏不語者,當以形證色脈添之。
熱病舌本爛,熱不止者死。
傷寒陰陽易,舌出數寸者死。
(按:此乃房勞復,非陰陽易也。
上錄郭元峰《脈如》。
) 舌苔辨寒熱七 傷寒表裡輕重,驗舌色,辨苔垢,亦得大半。
今餘分立白苔、黑苔、黃苔、燥苔、滑苔,五者以為要。
若舌色如常,身雖大熱,是表熱而裡未有熱也,但治其表。
如見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裡,未入於裡也,但宜和解。
若見黃苔者,熱在胃家;苔黃而乾裂者,熱已入裡,宜清裡熱。
若有下證者,可以下之。
若見黑苔者,有二條分別:黑而焦裂硬刺者,裡熱已極,火極似炭之苔也;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裡寒已甚,水來剋火之寒苔也。
以上五者,驗舌之大節目也。
然仍要看症切脈,以參定之。
如舌上黑苔,燥裂有刺,此裡熱無疑矣。
然或身痛,或足冷,或無汗,或脈浮,或脈伏,仍從表證治之,雖不可用辛溫之藥,必宜辛涼散表,然後清裡。
若過用清熱,則表汗不出,表邪不解。
如舌上生苔,口渴不能消水,脈浮大不數,用清熱之藥;及加譫語神昏,此證多見不治。
以舌苔主裡熱,渴宜消水,脈宜沉數,脈症相反故耳。
然餘以渴不消水,脈滑不數,擬以食滯,用消導治之,亦有生者。
自此而知,表邪夾食之證,亦有舌苔生刺者也。
大凡察病人之舌,沿邊缺陷如鋸齒狀者,此不治之證也。
(以上錄秦皇士《傷寒大白》。
) 然有苔黑屬寒者,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
即小便之赤白,口中之潤燥,舌苔之滑澀,亦皆因乎津液之榮枯,未足憑以遽斷寒熱也,故尤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
總之,醫家治病,須隨機應變,活潑潑地,不可膠執一方,不可泥滯一藥。
不必以藥治病,惟以藥治脈可也。
古今氣運不同,舊方新病,何能符合。
隻可讀其書,廣其義,考其方,得其理,潛心默究,自得其神。
即羅氏譬之拆舊料而改新房,務必工穩耳。
(上錄顧練江《瘍醫大全》)。
舌色辨吉兇八 在表則無苔(按:白苔亦屬表證)。
在半表半裡,苔白而滑。
在裡則黃苔,熱甚則黑苔芒刺。
不熱不渴,黑苔有津為寒舌,乃心茵紅為本色故吉,黑為水色故兇。
凡舌硬、舌腫、舌卷、舌短、舌強者,十不救一二。
舌縮、神昏、脈脫者,死不治。
夏月黑苔可治,冬月黑苔難醫。
黑苔刮不去,易生刺裂者死。
凡見舌苔,以井水浸青布擦淨舌苔,以薄荷細末蜜調敷之,吐舌者,摻冰片末即收。
(上錄李士材《傷寒括要》)。
溫熱辨舌心法九 心開竅於舌。
脾之大絡,繫於舌本,肝腎脈亦通舌本。
凡木舌、重舌、舌衄屬心經燥熱。
舌菌、舌墊、舌腫大塞口,屬脾經濕熱挾心火上壅。
舌本強硬,為熱兼痰。
若舌卷短,痿軟枯小,則肝腎陰涸,而舌因無神氣矣。
溫病初起,舌苔白而少津者,宜杏仁、桔梗、牛蒡之類,辛潤以解縛束;桑葉、蔞皮之類,輕清以解燥熱,佐梔皮、連翹之微苦微燥。
舌苔白而底絳,濕遏熱伏也,須防變幹,宜辛淡輕清洩濕透熱,如三仁湯以蔻皮易蔻仁,稍佐滑石、淡竹葉、蘆根之類以清化之。
初病舌苔白燥而薄,或黃燥而薄,為胃腎陰虧,其神不昏者,宜鮮生地、元參、麥冬等味以救陰。
(分兩不宜過重,恐遏伏邪熱,)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味以化邪,尤須加辛潤以透達。
若神即昏者,加以開閉,如普濟丹、清上丸(此二方無考。
開閉可用紫雪丹、王定牛黃清心丸可也,)遲則內閉、外脫不治。
舌苔燥如白砂者,此溫邪過重,宜速下之,佐以甘涼救液。
白燥而厚者,調胃承氣湯下之,佐以清潤養陰,如鮮生地、元參、梨汁、蘆根之類。
若白膩不燥,自覺悶極,口甜,吐濁涎沫,宜加減正氣散加佩蘭、神麯。
若舌脹大不能出口,屬脾濕胃熱鬱極,前法加大黃汁利之。
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化,如杏、蔻、枳、桔、陳皮、茯苓、通草之類。
舌苔白膩,胸膈悶痛,心煩乾嘔,欲飲水,水入則吐,此熱因飲鬱而生,宜辛涼化飲,如白芥子、細辛、通草、茯苓、豬苓、澤瀉、苡仁、滑石、竹葉、蘆根。
如飲熱並重,舌苔黃膩,宜辛苦通降,佐以淡滲,如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去參、甘、大棗,以薑汁炒黃連代乾薑,加通草、茯苓、蔞皮、薤白等味。
黃芩滑石湯、黃連溫膽湯均可選用。
邪傳心包,神昏譫煩,如舌苔黃膩,仍屬氣分濕熱內蒙包絡,宜半夏瀉心湯、小陷胸等湯,或用杏仁、白芥子、薑汁炒川連、鹽水炒木通,連翹、滑石、淡竹葉、蘆根、蔞皮之類,辛潤以通之,鹹苦以降之,清淡以洩之。
涼膈散亦可間用。
寧上丸、普濟丹亦效。
若舌赤無苔,此證與前證同一神昏,而虛實相反。
前系濕熱明證,此係傷陰確據,神昏為內閉之象,閉則宜開,心宮用虛靈之所,虛則忌實,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銀花、鬱金、鮮石菖蒲、鮮蘆根、梨汁、竹瀝,少和薑汁,緩煎熱服。
再用寧上丸、普濟丹開閉養陰,地黃用鮮者,取其滑利,少和薑汁,涼藥熱飲,取其流連,此即陰陽開闔之理。
蘆根尤宜多用,輕清甘涼,兩飲金水又能洩熱化濕,從膀胱而解。
如此治法,斷無不效之理。
最忌一派苦寒永伏、陰柔濁膩。
今時習俗,尤誤於溫病傷陰之說,不知氣分熱鬱爍津之理,每見舌絳,便用大劑陰柔。
是濁熱已遏上焦氣分,又用濁藥,兩濁相合,逼令邪氣深入膏育,深入骨髓,遂成固結不解之勢。
又或舌苔黃膩,明系氣分濕熱熏蒸,法宜辛苦開化,乃不用開化,而用大劑涼藥,亦足逼令邪氣深伏。
邪伏則胃氣不得上升,舌苔因之亦伏,轉成舌絳無苔矣。
若舌色紫暗,捫之濕潤,乃其人胸膈中素有虛瘀,與熱相搏,宜鮮生地、犀角、丹皮、丹參、赤芍、鬱金、花粉、桃仁、藕汁等味,涼血化瘀。
舌紫腫大或生大紅點者,乃熱毒乘心,用導赤、犀角加黃連、金汁治之,或稍加大黃汁利之。
舌絳欲伸而抵齒難伸者,此痰阻舌竅,肝風內動,宜於清化劑中加竹瀝、薑汁、膽星、川貝等味以化熱痰,切勿滋膩遏伏火邪。
其有因寒涼陰柔遏伏者,往往愈清愈燥,愈滋愈幹,又宜甘平甘潤,佐以辛潤透邪,其津乃回。
若舌與滿口生白衣,為黴苔,或生糜點,謂之口糜。
因其人胃腎陰虛,中無砥柱,濕熱用事,混合熏蒸,證屬難治,酌用導赤、犀角、地黃之類服之。
舌心絳幹,乃胃熱上爍心營,宜清心胃;舌尖絳幹,乃心火上炎,宜導赤以瀉其府;舌絳而光亮,絳而不鮮,甚至幹晦痿枯者,或淡而無色,如豬腰樣者,此胃、肝、腎陰枯極而舌無神氣者也,急宜加減炙甘草湯加沙參、玉竹、雞子黃、生龜闆等類,甘平濡潤以救之。
黑為腎色,苔黑燥而厚,此胃腸邪結,傷及腎陰,宜大承氣湯鹹苦下之;黑燥而不甚厚,調胃承氣湯微利之,或增液承氣湯潤下之;若舌淡黑而津不滿者,此腎虛無根之火上炎,用復脈、生脈輩救之。
舌苔黃厚,脈息沉數,中脘按之微痛,大便不解,或雖解無多,或雖多而仍覺不爽,宜於辛苦劑中,兼用酒製大黃為丸,緩化而行,往往服一二次,大解一次,再服再解,如此五七次,而邪始盡也。
若舌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脈沉實而小,甚者沉微似伏,四肢發厥,或渴喜熱飲,此皆裡氣不通之象,酌用三承氣湯下之。
陰傷者,加鮮生地、元參、知母、蘆根之類足矣。
蓋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
必得苔退脈靜身涼,舌之兩旁生出白薄苔,方為邪盡。
一切外邪、伏邪均系如此。
按此篇診舌之法,頗為精細。
錄於石芾南《醫原》中。
至於舌苔白燥、黃燥、黑燥,始用承氣湯下之,亦未盡善。
餘曾治溫病數人,往往數日不大便,燥糞已結,而舌苔始終滑潤,無舌苔可據者。
要之餘所遇者其變,石氏所論者其常也。
知常知變,而後可與言醫。
舌質舌苔辨十 凡察舌,須分舌質舌苔。
舌苔雖惡,舌質如常,胃氣濁惡而已。
苔從舌裡生出,刮之不能全淨者,氣血尚能交紐,為有根也。
凡舌苔,以勻薄有根為吉。
白而厚者,濕中有熱也。
忽厚忽薄者,在輕病,為神氣有權;在困病,為腎氣將熄。
邊厚中黃,或中道無苔者,陰虛血虛也。
中道一線深陷,極窄如隙者,胃痿也。
舌根高起,累累如豆,中路人字紋深廣者,胃有積也。
舌上星點赤而鼓起者,胃熱也。
在兩旁主肝熱,在尖主心熱。
淡而陷下者,胃虛也,在小兒為有滯、有蟲。
望似有苔,一刮即淨,全無苔跡者,血虛也。
一片厚苔,或黃或白,如濕粉所塗,兩邊不能漸勻漸薄者,胃絕也。
舌上津液如常,邪尚在表。
見白苔而滑,厚而膩,是寒邪入胃矣。
黃而厚者,已化熱也;黃而燥者,熱已盛也。
厚苔漸退,而底色紅如豬肝者,火灼水虧,津液將竭也。
見黑苔有二:如黑而焦裂硬刺者,為火極似炭之熱苔;如黑而有津,軟潤而滑者,為水來剋火之寒苔。
如連牙床唇口俱黑者,則胃將蒸爛矣,在時疫、斑疹、傷寒、熱病多有之。
更有舌中忽一塊如錢,無苔而深紅者,此脾胃包絡,津液大虧,潤溉不周也。
亦有瘀血在於胃中。
無病或病愈而見此苔者,宜疏消瘀積,不得徒滋津液。
(按:舌面細如魚子者,心與命門真火所鼓。
若包絡有凝痰,命門有伏冷,則舌面忽一塊光平如鏡。
此論傷寒外感也。
) 溫熱初發,便煩熱發渴,舌正赤而多白苔如積粉者。
雖滑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
又中宮有水飲者,舌多不燥,不可誤認為寒證也。
亦有虛熱者,舌心雖黑或灰黑而無積苔,舌形枯瘦而不甚赤,其症煩渴耳聾、身熱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餘日不行,腹不硬滿,按之不痛,睡中或呢喃一二句,或帶笑,或嘆息,此津枯血燥之虛熱也,宜大料六味湯,若誤與承氣必死矣。
(此論溫熱也。
) 黑苔者,血瘀也。
灰苔者,血瘀而挾痰水也。
婦人傷寒時病,最易生黑苔。
不得遽以為兇。
舊法黑苔以芒刺、燥裂、濕潤、細膩分寒熱,餘歷診瘀血苔黑,雖內熱而不遽起刺。
有煙癮人,苔易燥刺,而非必內有真熱,不過肺胃津傷耳。
凡見灰黑二苔,總宜兼用行血。
其症寒熱甚者,必神昏譫語;無寒熱者,必胸肋有一塊結熱,內煩而夜不安眠也。
若僵縮言語不利,或身重不能轉側,及一邊不能眠,乃兇。
舌枯晦而起刺者,血燥熱結也,雖結黑殼,猶有生者。
平人胃中,夙有冷痰、瘀血,舌上常見一塊光平如鏡。
又凡有痞積及心胃氣痛者,病時舌苔多見怪異,婦女尤甚。
(以上摘錄周徵之《診家直訣》。
) 第三十一章 察舌辨證之醫案 黑苔醫案八則 薛立齋雲:餘昔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患傷寒,舌見全黑。
院內醫士魯禧曰:當用附子理中湯。
人鹹驚駭而止。
及其困甚治棺,魯與其鄰,往復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意。
其家既待以死,拚而從之,數劑而愈。
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為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
有水來剋火者,即魯醫士所療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
又須以老薑切片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堅不退者,不可治。
又弘治辛酉,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黑苔,手足厥冷,吐逆不止。
眾醫猶作火治,幾緻危殆。
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
夫醫之為道,有是病,必有是藥。
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
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爽,不可便謂為百無一生而棄之也。
張景嶽雲:餘在燕都,嘗治一王生,患陰虛傷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幹裂,焦黑如炭,身熱便結,大渴喜冷,而脈則無力,神則昏沉。
群醫謂陽證陰脈,必死無疑。
餘察其形氣未脫,遂以甘溫壯水等藥大劑進之,以救其本,仍間用涼水,以滋其標。
蓋水為天一之精,涼能解熱耳可助陰,非若苦寒傷氣者之比。
故於津液乾燥,陰虛便結,而熱渴火盛之證,亦所不忌。
由是水藥並進,前後凡用人參、熟地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數兩,冷水亦一二鬥,然後諸症漸退,飲食漸進,神氣俱復矣。
但察其舌黑則分毫不減,餘甚疑之,莫得其解。
再後數日,忽舌上脫一黑殼,而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復活。
使非大為滋補,安望再生。
若此一證,特舉其甚者紀之。
此外,凡舌黑用補,而得以保全者,蓋不可枚舉矣。
所以凡診傷寒者,當以舌色辨表裡,以舌色辨寒熱,皆不可不知也。
若以舌色辨虛實則不能無誤。
蓋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
若以舌黃、舌黑悉認為實熱,則陰虛之證,萬無一生矣。
(上錄《金鏡錄》。
) 龔子才曰:一人色青黑有刺,乃熱劇也,欲以舌貼上壁上稍可。
良由思慮過度,怒氣所得。
為制一方,名清心散,服之即效。
方用赤茯神、棗仁、麥冬、胡麻仁、黃連各一錢、遠志五分、木通、連翹各八分、甘草三分,清水煎服。
《舌辨》雲:一婦人症已危篤甚,其舌黑而厚隔瓣。
餘掘開其舌底,有紅色。
餘曰:症雖危,可救。
以大承氣湯加減,一劑則知人,二劑而安。
又雲:一人有此舌,墨滑數點,用大柴胡湯加減下之,次早則舌滑俱無,而見稍微紅色,次調理而安。
又雲:一孕婦傷寒證已愈,次病頭面腫大,痛甚難禁。
餘用三黃俱酒煮,牛蒡子、薄荷、白芷、防風、石膏,四劑全愈。
梁特嚴雲:餘於辛卯七月,道出清江浦,見船戶數人,同染瘟疫,渾身發臭,不省人事。
醫者俱雲不治,置之岸上,徐俟其死。
餘目擊心憫,姑往診視。
皆口開吹氣,舌則黑苔黑瓣底。
其親人向餘求救。
不忍袖手,即教以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加重四倍,循環急灌,一日夜連投多劑。
病人陸續瀉出極臭之紅黑糞甚多。
次日,黑中舌瓣漸退。
復連服數劑,三日皆全愈。
是時清江疫癘大作,未得治法,輒數日而死,有聞船戶之事者,群來求治。
切其脈,皆怪絕難憑;望其舌,竟皆黑瓣底,均以前法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