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冬 生玉竹 北沙參 懷山藥 粉丹皮 地骨皮 建澤瀉 水煎溫服。
涼膈散(又名連翹飲子)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芒硝 生甘草(各二兩) 黃芩 薄荷 梔子(各一兩) 為粗末,每服三五錢,加竹葉七片,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渣,入白蜜一匙,微煎溫服。
與四物各半服,能和營洩熱,名雙和散。
《本事方》加赤芍、乾葛,治諸熱累效。
徐洄溪雲:此瀉中上二焦之火,即調胃承氣加疏風清火之品也。
白虎湯 生石膏(八兩) 知母(三兩) 炙甘草(一兩) 粳米(三合) 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 即前方加人參(一兩五錢) 煮服同前法。
竹葉白虎湯 生石膏 知母 淡竹葉 水煎溫服。
三黃白虎湯 黃連(一錢) 黃芩(二錢) 生梔子(三錢) 生石膏(八錢) 白知母(三錢) 生甘草(八分) 粳米(三錢) 煎服同前法。
三黃石膏湯(一方無知母、元參、甘草,加豆豉、麻黃,治表裡大熱,脈洪長滑數者) 黃連(一錢) 黃芩(二錢) 黃柏(一錢) 知母(錢半) 生石膏(三錢) 生梔子(一錢) 黑元參(二錢) 生甘草(七分) 煎服同前法。
清營湯 犀角尖(三錢) 鮮生地(五錢) 黑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丹參(二錢) 黃連(二錢五分) 金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連心)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黃連犀角湯 黃連 黃芩 焦山梔 川柏 鮮生地 黑犀角 丹皮 赤芍 水煎溫服。
犀角地黃湯 治溫熱入絡,舌絳、煩熱八九日不解,得此湯立效。
黑犀角(磨汁) 連翹(各三錢) 生甘草(五分) 水煎去滓服。
又方 黑犀角 鮮生地 西赤芍 粉丹皮 水煎衝入。
犀角導赤散 黑犀角 鮮生地 連翹 生甘草 木通 淡竹葉 水煎溫服。
清涼至寶飲 薄荷 黑元參 花粉 焦山梔 丹皮 地骨皮(等分) 細辛(錢半) 水二三鍾,煎七分,稍冷服。
(王定)牛黃清心丸 西牛黃 上腰黃 黃連 黃芩 梔子 黑犀角 廣鬱金 辰砂(各一兩) 珍珠粉(五錢) 梅冰 麝香(各二錢五分) 上藥各研極細淨末,蜜丸每重一錢,金箔為衣,蠟封固。
西黃至寶丹 生黑犀角 生玳瑁 琥珀 鏡面辰砂(研) 上腰黃(研,各一兩) 西牛黃(五錢) 梅冰片(研) 麝香(研,各一錢) 安息香(一兩五錢,酒研飛淨一面,熬膏。
用水安息亦妙) 金箔、銀箔(各五十片,研細為衣) 上藥先將犀瑁為細末,入餘藥研勻,將安息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中,和搗成丸如梧子大,蠟護,臨服剖開,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
《本事方》有人參、南星、天竺黃。
局方紫雪丹 飛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各一斤) 磁石(二斤) 黃金(三千頁,一本無黃金) 以上並搗碎,用水半斛,煮至二鬥,去滓入下藥。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一斤十兩) 紫丁香(七錢) 元參 升麻(各六兩) 炙甘草(三兩) 以上各藥,再入前藥汁中,煮取七升半,去滓,入下藥:元明粉(三斤五兩) 淡牙硝(一斤五兩) 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俟有三升半,投入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藥: 辰砂(一兩) 當門香(四錢) 二味入前藥中,攪調令勻,瓷器收藏。
藥成霜雪而色紫,新汲水調下(《雞峰》方磁石、滑石、硝石隻用各十兩,丁、沉、木香各五兩,升麻六兩,樸硝二斤,麝香用三兩,六味同。
)徐洄溪雲:邪火毒火穿經入臟,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葉氏神犀丹 治溫熱暑疫諸邪,不即解散,耗液傷營,逆傳內陷,痙厥昏狂,譫語發斑等證。
但看病人舌色幹光,或紫絳,或乾硬,或黑苔,皆以此丹救之。
若初病即覺神情昏躁,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酷暑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婦人,患此最多,急須用此,多可挽回。
黑犀角(磨汁) 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 鮮生地(二斤) 金銀花(一斤搗汁金汁水) 連翹(十兩) 闆藍根(九兩) 淡豆豉(八兩) 黑元參(七兩) 天花粉 老紫草(各四兩) 各生曬研(忌用火炒) 以犀角、生地汁、金汁水,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可將香豆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
小兒減半。
第六節 溫散之劑 理中湯(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人參 焦冬朮 炙甘草 乾薑(各三錢) 水煎溫服,嘔者冷服。
枳實理中湯 即理中湯加枳實錢半、茯苓三錢。
四逆湯 淡附子(三錢) 乾薑(四錢) 炙甘草(二錢) 水煮溫服。
嘔者冷服。
回陽救急湯 淡附子(半錢) 淡乾薑(三錢) 炙甘草(二錢) 西黨參(三錢) 焦白朮(三錢) 浙茯苓(三錢) 肉桂(五分) 半夏(三錢) 五味子(五分) 新會皮(錢半) 水煎冷服。
吳茱萸湯 治胃氣虛寒,中有寒飲者。
淡吳萸(一錢) 西黨參(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大建中湯 炎黃耆(三錢) 全當歸(三錢) 桂心(六分) 炒白芍(三錢) 西黨參(三錢) 炙甘草(錢半) 制豐夏(三錢) 淡附片(一錢) 薑棗煎。
烏梅丸 此丸又治寒痢。
烏梅肉 細辛 乾薑 當歸 黃連 附子 川椒 桂枝 人參 黃柏 為末,蜜丸。
大順散 甘草(炙,錢半) 乾薑(一錢) 杏仁(三錢) 肉桂心(六分) 水煎,溫服。
冷香飲子 淡附子 陳皮 草果(各一錢) 靈甘草(錢半) 生薑(五片) 水煎冷服。
王士雄雲:此方與大順散,皆治陰寒冷濕之氣容於太少二陰,而為霍亂吐下之方也。
多由畏熱而浴冷臥風,過啖冰瓜所緻。
乃暑月之中寒證,非病暑也。
十全豐溫救補湯 淡附片(一錢) 乾薑 肉桂心 白豆蔻 木香(各一錢) 陳皮(錢半) 川椒 公丁香(各六分) 半夏(三錢) 藿香(錢半) 水煎溫服。
第七節 補益之劑 十全甘溫救補湯 黃耆 人參 白朮 熟地 川芎 歸身 鹿茸 白芍(炒) 茯神 甘草 水煎溫服。
參附養榮湯 西潞黨 淡附片 焦白朮 浙茯苓 炙義耆 全當歸 熟地 炒白芍 五味子 新會皮 遠志肉 肉桂心 加薑棗煎。
清燥養榮湯 凡陰枯血燥者,宜此湯。
生地黃 金當歸 炒白芍 新會皮 肥知母 天花粉 生甘草 燈心 水煎溫服。
按:疫為熱病,暴攻之後,餘邪來盡,陰血未復,不可遽補,緻生異症。
宜此方。
蔞貝養榮湯 如痰中帶血,加藕節、鮮茅根。
肥知母 天花粉 川貝母 瓜蔞霜 橘紅 炒白芍 全當歸 蘇子 生薑 水煎溫服。
十全大補湯 大熟地(三錢) 炒白芍(錢半) 全當歸(半錢) 川芎 肉桂(各五分)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炙黃耆(各錢半) 水煎溫服。
歸脾湯 西潞黨 炒白朮 炙黃耆 全當歸 浙茯神 遠志肉(各一錢) 炙甘草 炒棗仁 廣木香 龍眼肉(各五分) 姜(一片) 棗(一枚) 煎服。
復脈湯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 大生地(三錢) 麥冬 麻子仁(各二錢) 阿膠(一錢) 加薑棗煎。
人參三白湯 西潞黨(二錢) 炒白朮 浙茯苓 炒白芍 生薑(各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參胡三白湯 即前方加柴胡三錢。
補中益氣湯 清炙耆 陳皮 人參 當歸 炒白朮(各一錢) 升麻 柴胡 炙甘草(各五分) 水煎溫服。
清暑益氣湯 西黨參 清炙耆 炒白朮 廣皮 神麯 澤瀉(各五分) 蒼朮 升麻(各一錢) 麥冬 炙甘草 葛根 當歸 黃柏(各二分) 青皮(二分半) 五味子(九粒) 水煎溫服。
人參固本湯 治瘟疫虛極、熱極,循衣撮空,不下必死者。
下後神思稍蘇,續得肢體振寒,怔忡驚悸,如人將捕之狀,四肢厥逆,眩暈昏迷,項背強直。
此大虛之兆、將危之候也,此方救之。
按此等症竟有至十日外,昏迷不醒、四肢冰冷、形如死人而心口微動者,以附子理中回陽,漸蘇,靜養而愈。
但不可多用、久用耳,服後虛回即止服。
西黨參 生地(各二錢) 熟地(三錢) 炒白芍(錢半) 天冬 麥冬 五味子 知母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水煎微溫服。
六味地黃湯 大熟地 炒萸肉 浙茯苓 丹皮 懷山藥 建澤瀉 水煎溫服。
人參八味湯 即六味湯加西黨參、附子、肉桂。
生脈散 北沙參(三錢) 破麥冬(二錢) 五味子(三分) 水煎溫服。
增液湯 大生地(八錢) 破麥冬(四錢) 黑元參(六錢) 水煎溫服。
局方黑錫丹 黑錫 硫磺(各三兩,同炒結砂,研至無聲為度) 胡蘆巴 沉香 熟附子 桂心(各五錢) 大茴香 破故紙 肉豆蔻 金鈴子(去核) 木香(各一兩) 上藥研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陰乾,以布袋擦令光澤。
第八節 雜治之劑 黑龍丹(又名琥珀黑龍丹) 治產難胞衣不下,血迷血暈,不省人事。
一切危急惡候,垂死者。
但灌藥得下,無不全活。
亦治產後疑難等症。
大熟地 全當歸 五靈脂 川芎 良薑(各二兩) 切片,入沙鍋內,紙筋鹽泥固濟,火煅過。
百草霜(一兩) 硫磺 乳香(各二錢) 琥珀 花蕊石(各一錢) 上藥共研細末,醋糊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二丸,炭火煅紅,投入生薑自然汁中,浸碎,以童便調灌下。
黑神散(一名烏金散,又名玉桂散) 治產難及熱病胎死腹中。
或因跌僕,或從高墜下,或房室驚搐,或臨產驚動太早,觸犯禁忌,或產時未至,經血先下,惡露已盡,緻血於胎死,身冷不能出。
熟地(焙乾) 蒲黃 當歸 交趾桂 白芍 炮姜(去皮) 甘草(各一兩) 小黑豆(炒二兩) 百草霜(五錢) 上為末,每日二錢,米醋半合許,沸湯六七分,寢起溫服。
疑似之間,且進佛手散,酒水合煎二三,探之若來死,子母俱安。
若已死,服,立便逐下。
〔方考〕查《局方》黑神散,無百草霜,用童便、酒各半調服二錢。
《良方》黑神散,有蒲黃、炮附子半兩。
《簡易方》黑神散,止用百草霜一味。
又一方,加乳香、血竭,亦名黑神散。
《綱目》用熟地一斤、生薑半斤,同炒乾為末,烏梅湯下二錢。
為治產後血塊癰之黑神散。
俱各有證治。
錄此以別黑神散之方不一,聊備參考。
導痰開關散 治頑痰毒涎上壅,牙關緊閉。
用此吹入喉關,能引痰吐出。
土牛膝根、汁曬粉(五錢) 牙皂(五錢,去皮弦) 炒殭蠶(三錢) 枯硯(二錢五分) 共研細用。
錫類散 治爛喉時證,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爛。
凡屬外淫為患,諸藥不效者,吹入患處,瀕死可活。
象牙屑(焙) 珍珠(各三分) 飛青黛(六分) 梅冰片(一分) 壁錢(二十一個,即泥壁蟢子窠窠) 西牛黃 人指甲(男病用女甲,女病用男甲,須分別,各五釐) 上研極細末,密裝瓷瓶內,勿使洩氣。
王丹 將明礬如指頭大者入罐內,放桴炭火上熔化,以筋試看罐底,無塊時,隨投火硝如礬一兩,下硝三錢為則、硼砂亦每礬一兩,下硼砂三錢,少頃又投。
明硯化盡,又下硝、硼如前法,逐層投完。
待罐口鋪地如饅頭樣,方用武火煉至乾枯,用淨瓦覆罐口。
一時取起。
將研細牛黃少許,用水五六匙調和,以匙挑滴丹上,將罐仍入火內烘乾即收起,連罐覆淨地上,以紙襯地上。
用瓦蓋七日,收貯聽用。
碧丹 碧丹消痰清熱,解毒祛風。
玉丹三分配百草霜半匙研勻,入燈心灰一釐、甘草末三匙、蘇荷薄末三分。
上藥研極細,然後入好冰片六釐再研勻,入小瓷瓶內,勿洩氣此丹宜臨用合,不可日多。
金丹 功主消腫出痰,並牙咬舔舌、穿牙疔毒,專用此丹治之。
提淨牙硝(一錢八分) 生蒲黃末(四分) 共研細,次下殭蠶末一分、牙皂角末一分,研鹹淡黃色,加梅冰片一分再研。
此藥可以久留,冰片臨用時加更佳。
如症重者,本方再加牛黃。
喉腫及喉風,倍加殭蠶、牙皂。
蓋碧丹消痰清熱、解毒祛風,固為良劑,尚屬平緩;不如金丹消腫毒、除風熱、開喉閉、出痰涎,最為神效。
但喉證初起,金丹不宜多用,固其能直透入內,且善走散,初起若多用之,恐輕證不勝藥力,反扡格難入也。
凡喉證及單雙蛾,隻用碧丹。
其他重證,金碧兼之。
須分先後多寡。
初起碧丹九、金丹一,吹五管。
後碧丹八、金丹二。
再吹碧丹七、金丹三。
如症重者,碧丹、金丹各半,用至三五次後,痰涎必上湧,然後金丹六、碧丹四,將管直入喉中,重吹一次,隨收出管,即吊出痰。
競用金丹八、碧丹二亦可。
珠黃散 珠粉(二分) 牛黃(二分) 川貝母(六分) 辰砂(二分) 共研極細末。
牛黃散 治重舌、木舌、腫舌,心脾火甚者。
西牛黃 人參 大黃(炒) 炙甘草(各五錢) 茯苓(七錢五分) 全當歸 辰砂 麝香(各二錢五分) 共為末,每服五分,沸湯調服。
附:中藥計量新舊對照換算表 十六進位舊制單位 法定計量單位(克) 1釐=0.03125 2錢=6.25 5錢=15.625 5釐=0.15625 2.5錢=7.8125 6錢=18.75 1分=0.3125 3錢=9.375 7錢=21.875 5分=1.5625 3.5錢=10.9375 8錢=25 1錢=3.125 4錢=12.5 9錢=28.125 1.5錢=4.6875 4.5錢=14.0625 1兩=31.25
涼膈散(又名連翹飲子)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芒硝 生甘草(各二兩) 黃芩 薄荷 梔子(各一兩) 為粗末,每服三五錢,加竹葉七片,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渣,入白蜜一匙,微煎溫服。
與四物各半服,能和營洩熱,名雙和散。
《本事方》加赤芍、乾葛,治諸熱累效。
徐洄溪雲:此瀉中上二焦之火,即調胃承氣加疏風清火之品也。
白虎湯 生石膏(八兩) 知母(三兩) 炙甘草(一兩) 粳米(三合) 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 即前方加人參(一兩五錢) 煮服同前法。
竹葉白虎湯 生石膏 知母 淡竹葉 水煎溫服。
三黃白虎湯 黃連(一錢) 黃芩(二錢) 生梔子(三錢) 生石膏(八錢) 白知母(三錢) 生甘草(八分) 粳米(三錢) 煎服同前法。
三黃石膏湯(一方無知母、元參、甘草,加豆豉、麻黃,治表裡大熱,脈洪長滑數者) 黃連(一錢) 黃芩(二錢) 黃柏(一錢) 知母(錢半) 生石膏(三錢) 生梔子(一錢) 黑元參(二錢) 生甘草(七分) 煎服同前法。
清營湯 犀角尖(三錢) 鮮生地(五錢) 黑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丹參(二錢) 黃連(二錢五分) 金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連心)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黃連犀角湯 黃連 黃芩 焦山梔 川柏 鮮生地 黑犀角 丹皮 赤芍 水煎溫服。
犀角地黃湯 治溫熱入絡,舌絳、煩熱八九日不解,得此湯立效。
黑犀角(磨汁) 連翹(各三錢) 生甘草(五分) 水煎去滓服。
又方 黑犀角 鮮生地 西赤芍 粉丹皮 水煎衝入。
犀角導赤散 黑犀角 鮮生地 連翹 生甘草 木通 淡竹葉 水煎溫服。
清涼至寶飲 薄荷 黑元參 花粉 焦山梔 丹皮 地骨皮(等分) 細辛(錢半) 水二三鍾,煎七分,稍冷服。
(王定)牛黃清心丸 西牛黃 上腰黃 黃連 黃芩 梔子 黑犀角 廣鬱金 辰砂(各一兩) 珍珠粉(五錢) 梅冰 麝香(各二錢五分) 上藥各研極細淨末,蜜丸每重一錢,金箔為衣,蠟封固。
西黃至寶丹 生黑犀角 生玳瑁 琥珀 鏡面辰砂(研) 上腰黃(研,各一兩) 西牛黃(五錢) 梅冰片(研) 麝香(研,各一錢) 安息香(一兩五錢,酒研飛淨一面,熬膏。
用水安息亦妙) 金箔、銀箔(各五十片,研細為衣) 上藥先將犀瑁為細末,入餘藥研勻,將安息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中,和搗成丸如梧子大,蠟護,臨服剖開,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
《本事方》有人參、南星、天竺黃。
局方紫雪丹 飛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各一斤) 磁石(二斤) 黃金(三千頁,一本無黃金) 以上並搗碎,用水半斛,煮至二鬥,去滓入下藥。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一斤十兩) 紫丁香(七錢) 元參 升麻(各六兩) 炙甘草(三兩) 以上各藥,再入前藥汁中,煮取七升半,去滓,入下藥:元明粉(三斤五兩) 淡牙硝(一斤五兩) 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俟有三升半,投入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藥: 辰砂(一兩) 當門香(四錢) 二味入前藥中,攪調令勻,瓷器收藏。
藥成霜雪而色紫,新汲水調下(《雞峰》方磁石、滑石、硝石隻用各十兩,丁、沉、木香各五兩,升麻六兩,樸硝二斤,麝香用三兩,六味同。
)徐洄溪雲:邪火毒火穿經入臟,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葉氏神犀丹 治溫熱暑疫諸邪,不即解散,耗液傷營,逆傳內陷,痙厥昏狂,譫語發斑等證。
但看病人舌色幹光,或紫絳,或乾硬,或黑苔,皆以此丹救之。
若初病即覺神情昏躁,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酷暑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婦人,患此最多,急須用此,多可挽回。
黑犀角(磨汁) 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 鮮生地(二斤) 金銀花(一斤搗汁金汁水) 連翹(十兩) 闆藍根(九兩) 淡豆豉(八兩) 黑元參(七兩) 天花粉 老紫草(各四兩) 各生曬研(忌用火炒) 以犀角、生地汁、金汁水,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可將香豆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
小兒減半。
第六節 溫散之劑 理中湯(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人參 焦冬朮 炙甘草 乾薑(各三錢) 水煎溫服,嘔者冷服。
枳實理中湯 即理中湯加枳實錢半、茯苓三錢。
四逆湯 淡附子(三錢) 乾薑(四錢) 炙甘草(二錢) 水煮溫服。
嘔者冷服。
回陽救急湯 淡附子(半錢) 淡乾薑(三錢) 炙甘草(二錢) 西黨參(三錢) 焦白朮(三錢) 浙茯苓(三錢) 肉桂(五分) 半夏(三錢) 五味子(五分) 新會皮(錢半) 水煎冷服。
吳茱萸湯 治胃氣虛寒,中有寒飲者。
淡吳萸(一錢) 西黨參(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大建中湯 炎黃耆(三錢) 全當歸(三錢) 桂心(六分) 炒白芍(三錢) 西黨參(三錢) 炙甘草(錢半) 制豐夏(三錢) 淡附片(一錢) 薑棗煎。
烏梅丸 此丸又治寒痢。
烏梅肉 細辛 乾薑 當歸 黃連 附子 川椒 桂枝 人參 黃柏 為末,蜜丸。
大順散 甘草(炙,錢半) 乾薑(一錢) 杏仁(三錢) 肉桂心(六分) 水煎,溫服。
冷香飲子 淡附子 陳皮 草果(各一錢) 靈甘草(錢半) 生薑(五片) 水煎冷服。
王士雄雲:此方與大順散,皆治陰寒冷濕之氣容於太少二陰,而為霍亂吐下之方也。
多由畏熱而浴冷臥風,過啖冰瓜所緻。
乃暑月之中寒證,非病暑也。
十全豐溫救補湯 淡附片(一錢) 乾薑 肉桂心 白豆蔻 木香(各一錢) 陳皮(錢半) 川椒 公丁香(各六分) 半夏(三錢) 藿香(錢半) 水煎溫服。
第七節 補益之劑 十全甘溫救補湯 黃耆 人參 白朮 熟地 川芎 歸身 鹿茸 白芍(炒) 茯神 甘草 水煎溫服。
參附養榮湯 西潞黨 淡附片 焦白朮 浙茯苓 炙義耆 全當歸 熟地 炒白芍 五味子 新會皮 遠志肉 肉桂心 加薑棗煎。
清燥養榮湯 凡陰枯血燥者,宜此湯。
生地黃 金當歸 炒白芍 新會皮 肥知母 天花粉 生甘草 燈心 水煎溫服。
按:疫為熱病,暴攻之後,餘邪來盡,陰血未復,不可遽補,緻生異症。
宜此方。
蔞貝養榮湯 如痰中帶血,加藕節、鮮茅根。
肥知母 天花粉 川貝母 瓜蔞霜 橘紅 炒白芍 全當歸 蘇子 生薑 水煎溫服。
十全大補湯 大熟地(三錢) 炒白芍(錢半) 全當歸(半錢) 川芎 肉桂(各五分)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炙黃耆(各錢半) 水煎溫服。
歸脾湯 西潞黨 炒白朮 炙黃耆 全當歸 浙茯神 遠志肉(各一錢) 炙甘草 炒棗仁 廣木香 龍眼肉(各五分) 姜(一片) 棗(一枚) 煎服。
復脈湯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 大生地(三錢) 麥冬 麻子仁(各二錢) 阿膠(一錢) 加薑棗煎。
人參三白湯 西潞黨(二錢) 炒白朮 浙茯苓 炒白芍 生薑(各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參胡三白湯 即前方加柴胡三錢。
補中益氣湯 清炙耆 陳皮 人參 當歸 炒白朮(各一錢) 升麻 柴胡 炙甘草(各五分) 水煎溫服。
清暑益氣湯 西黨參 清炙耆 炒白朮 廣皮 神麯 澤瀉(各五分) 蒼朮 升麻(各一錢) 麥冬 炙甘草 葛根 當歸 黃柏(各二分) 青皮(二分半) 五味子(九粒) 水煎溫服。
人參固本湯 治瘟疫虛極、熱極,循衣撮空,不下必死者。
下後神思稍蘇,續得肢體振寒,怔忡驚悸,如人將捕之狀,四肢厥逆,眩暈昏迷,項背強直。
此大虛之兆、將危之候也,此方救之。
按此等症竟有至十日外,昏迷不醒、四肢冰冷、形如死人而心口微動者,以附子理中回陽,漸蘇,靜養而愈。
但不可多用、久用耳,服後虛回即止服。
西黨參 生地(各二錢) 熟地(三錢) 炒白芍(錢半) 天冬 麥冬 五味子 知母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水煎微溫服。
六味地黃湯 大熟地 炒萸肉 浙茯苓 丹皮 懷山藥 建澤瀉 水煎溫服。
人參八味湯 即六味湯加西黨參、附子、肉桂。
生脈散 北沙參(三錢) 破麥冬(二錢) 五味子(三分) 水煎溫服。
增液湯 大生地(八錢) 破麥冬(四錢) 黑元參(六錢) 水煎溫服。
局方黑錫丹 黑錫 硫磺(各三兩,同炒結砂,研至無聲為度) 胡蘆巴 沉香 熟附子 桂心(各五錢) 大茴香 破故紙 肉豆蔻 金鈴子(去核) 木香(各一兩) 上藥研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陰乾,以布袋擦令光澤。
第八節 雜治之劑 黑龍丹(又名琥珀黑龍丹) 治產難胞衣不下,血迷血暈,不省人事。
一切危急惡候,垂死者。
但灌藥得下,無不全活。
亦治產後疑難等症。
大熟地 全當歸 五靈脂 川芎 良薑(各二兩) 切片,入沙鍋內,紙筋鹽泥固濟,火煅過。
百草霜(一兩) 硫磺 乳香(各二錢) 琥珀 花蕊石(各一錢) 上藥共研細末,醋糊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二丸,炭火煅紅,投入生薑自然汁中,浸碎,以童便調灌下。
黑神散(一名烏金散,又名玉桂散) 治產難及熱病胎死腹中。
或因跌僕,或從高墜下,或房室驚搐,或臨產驚動太早,觸犯禁忌,或產時未至,經血先下,惡露已盡,緻血於胎死,身冷不能出。
熟地(焙乾) 蒲黃 當歸 交趾桂 白芍 炮姜(去皮) 甘草(各一兩) 小黑豆(炒二兩) 百草霜(五錢) 上為末,每日二錢,米醋半合許,沸湯六七分,寢起溫服。
疑似之間,且進佛手散,酒水合煎二三,探之若來死,子母俱安。
若已死,服,立便逐下。
〔方考〕查《局方》黑神散,無百草霜,用童便、酒各半調服二錢。
《良方》黑神散,有蒲黃、炮附子半兩。
《簡易方》黑神散,止用百草霜一味。
又一方,加乳香、血竭,亦名黑神散。
《綱目》用熟地一斤、生薑半斤,同炒乾為末,烏梅湯下二錢。
為治產後血塊癰之黑神散。
俱各有證治。
錄此以別黑神散之方不一,聊備參考。
導痰開關散 治頑痰毒涎上壅,牙關緊閉。
用此吹入喉關,能引痰吐出。
土牛膝根、汁曬粉(五錢) 牙皂(五錢,去皮弦) 炒殭蠶(三錢) 枯硯(二錢五分) 共研細用。
錫類散 治爛喉時證,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爛。
凡屬外淫為患,諸藥不效者,吹入患處,瀕死可活。
象牙屑(焙) 珍珠(各三分) 飛青黛(六分) 梅冰片(一分) 壁錢(二十一個,即泥壁蟢子窠窠) 西牛黃 人指甲(男病用女甲,女病用男甲,須分別,各五釐) 上研極細末,密裝瓷瓶內,勿使洩氣。
王丹 將明礬如指頭大者入罐內,放桴炭火上熔化,以筋試看罐底,無塊時,隨投火硝如礬一兩,下硝三錢為則、硼砂亦每礬一兩,下硼砂三錢,少頃又投。
明硯化盡,又下硝、硼如前法,逐層投完。
待罐口鋪地如饅頭樣,方用武火煉至乾枯,用淨瓦覆罐口。
一時取起。
將研細牛黃少許,用水五六匙調和,以匙挑滴丹上,將罐仍入火內烘乾即收起,連罐覆淨地上,以紙襯地上。
用瓦蓋七日,收貯聽用。
碧丹 碧丹消痰清熱,解毒祛風。
玉丹三分配百草霜半匙研勻,入燈心灰一釐、甘草末三匙、蘇荷薄末三分。
上藥研極細,然後入好冰片六釐再研勻,入小瓷瓶內,勿洩氣此丹宜臨用合,不可日多。
金丹 功主消腫出痰,並牙咬舔舌、穿牙疔毒,專用此丹治之。
提淨牙硝(一錢八分) 生蒲黃末(四分) 共研細,次下殭蠶末一分、牙皂角末一分,研鹹淡黃色,加梅冰片一分再研。
此藥可以久留,冰片臨用時加更佳。
如症重者,本方再加牛黃。
喉腫及喉風,倍加殭蠶、牙皂。
蓋碧丹消痰清熱、解毒祛風,固為良劑,尚屬平緩;不如金丹消腫毒、除風熱、開喉閉、出痰涎,最為神效。
但喉證初起,金丹不宜多用,固其能直透入內,且善走散,初起若多用之,恐輕證不勝藥力,反扡格難入也。
凡喉證及單雙蛾,隻用碧丹。
其他重證,金碧兼之。
須分先後多寡。
初起碧丹九、金丹一,吹五管。
後碧丹八、金丹二。
再吹碧丹七、金丹三。
如症重者,碧丹、金丹各半,用至三五次後,痰涎必上湧,然後金丹六、碧丹四,將管直入喉中,重吹一次,隨收出管,即吊出痰。
競用金丹八、碧丹二亦可。
珠黃散 珠粉(二分) 牛黃(二分) 川貝母(六分) 辰砂(二分) 共研極細末。
牛黃散 治重舌、木舌、腫舌,心脾火甚者。
西牛黃 人參 大黃(炒) 炙甘草(各五錢) 茯苓(七錢五分) 全當歸 辰砂 麝香(各二錢五分) 共為末,每服五分,沸湯調服。
附:中藥計量新舊對照換算表 十六進位舊制單位 法定計量單位(克) 1釐=0.03125 2錢=6.25 5錢=15.625 5釐=0.15625 2.5錢=7.8125 6錢=18.75 1分=0.3125 3錢=9.375 7錢=21.875 5分=1.5625 3.5錢=10.9375 8錢=25 1錢=3.125 4錢=12.5 9錢=28.125 1.5錢=4.6875 4.5錢=14.0625 1兩=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