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二圖 圖說:純紅舌中,滿布深紅紅星,如珠鼓起。

     《舌鑑》:純紅舌中,紅星滿布,如瘡如瘰,乃溫熱傷於心脾也,盦而將欲發黃。

    宜茵陳蒿湯合五苓散主之,石頑雲:紅舌中,紅珠鼓起如紅星者,心包絡之火上炎也,涼膈散主之。

     《辨正》:紅星舌,乃臟腑血分皆熱也。

    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實熱人誤服溫補者皆有之。

    其病多大熱大渴、心胸脹滿、皮膚燥癢、日夜不能眠、大便閉、小便澀不等。

    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急投則愈。

    《舌鑑》指為傷寒將發黃,用茵陳蒿湯合五苓散,誤也。

    (按:熱毒傳裡,茵陳蒿湯不濟事,五苓散內有苓、朮、肉桂,皆不宜於熱證。

    吳坤安雲:濕溫證舌現紅星點點者,此熱毒乘心,必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清之。

    狂亂者非川連、金汁水不解。

    ) 紅內白泡舌(第一百十三) 第一百十三圖 圖說:舌紅短,而起白泡。

     《舌鑑》:口瘡,舌短,而起白泡,聲啞咽乾,煩躁者,乃瘟疫強汗,傷其津液。

    傷寒未汗,遏熱傷經,瘟疫,黃連犀角湯清之;傷寒,三黃石膏湯汗之。

    (張石頑雲:舌紅短起白泡者,炎氣燔灼也。

    固浮淺不入血絡,故起白泡,宜三黃石膏湯去麻黃。

    )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

     紅內紫瘡舌(第一百十四) 第一百十四圖 圖說:純紅舌,上起紫色瘡。

     《舌鑑》:瘟疫多此舌。

    乃疫毒上熏,肺胃受病,故煩躁作渴,咳嗽多痰,宜解毒湯並益元散加元參、薄荷。

    尺無脈者必死,戰慄者亦死。

    (《正義》雲:舌紅而尖起紫泡者,此心經熱毒也,黃連瀉心湯。

    張石頑雲:紅舌起紫瘡者,此火氣鬱伏也,宜解毒湯。

    ) 《辨正》:紅色紫瘡舌,瘡在心肺經位者,乃時疫毒中心肺,或楊梅毒注心肺皆有之,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黃連,不次急投,至瘡平則愈。

    《舌鑑》謂疫氣煩渴或咳,用解毒湯並益元散加元參、薄荷。

    (此時非大承氣不能驅毒,非白虎不能救陰解毒。

    益元散輕不濟事,元參為陰分涼藥。

    病屬陽火,而反瀉陰火,則無益有損,薄荷亦不對症,)尺脈無則死(病重脈亂,當舍脈憑舌,)皆不明治法之論也。

     深紅蟲碎舌(第一百十五) 第一百十五圖 圖說:深紅舌中,更有紅點坑爛,如蟲蝕之狀。

     《舌鑑》:乃水火不能既濟,熱毒熾盛於中也。

    不拘日數,宜小承氣湯下之。

    不退,調胃承氣湯下之。

    (《正義》雲:舌紅而碎爛如蟲蝕者,少陰瘟毒也,小承氣湯二三下可愈。

    張石頑曰:紅苔紅點坑爛者,濕熱入脾也,小承氣湯加芩、連、半夏。

    ) 《辨正》:蟲碎舌,紅舌中更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盛也。

    宜小承氣湯下之,不退,再用大承氣湯下之。

    《舌鑑》之說是也。

    然不如將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大承氣、三黃白虎等,二劑循環連服,以舌淨為度。

    (吳坤安雲:舌絳碎而有黃白腐點者,此濕熱邪毒蘊久不宜,蒸腐氣血化為瘀濁,得風木之氣化而成蟲也。

    葉桂曰: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當生疳也。

    黃連、金汁,皆可加入。

    ) 紅色人字紋舌(第一百十六) 第一百十六圖 圖說:深紅舌中,有裂紋如人字、川字,爻字者。

     《舌鑑》:相火上乘君位,緻令舌紅燥而紋裂作痛也。

    宜黃連解毒湯加麥冬以寒潤之。

    紅極而紋裂者,燥熱入肝也,大承氣加柴胡、白芍,甚則加芩連。

    (如舌色赤紅,苔厚膩而裂紋者,臟腑實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犀角。

    如灼紅色(即比絳色略鮮),無苔無點而裂紋者,陰虛火炎也,黃連解毒湯加麥冬可也。

    陽火陽藥,陰火陰藥,誤投必敗。

    )舌深紅而碎裂如人字紋者,乃陽明熱毒熏蒸於膈上,傳熱於少陰心也。

    涼膈散加白蜜以潤之。

    如內實腹脹、口渴而轉矢氣者,大承氣湯合解毒湯下之。

    若舌淡紅而碎裂如川字紋者,外症神昏自利,用導赤散加黃連,後再用生脈散加黃連、棗仁。

     《辨正》:人裂舌,紅色中有裂紋如人字者,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裂也。

    如渴甚燥熱者,宜大承氣湯下之。

    《舌鑑》亦是。

    然不論白黃紅黑各舌,若中有裂紋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直槽者,多有實熱人誤服溫補藥,以緻熱火在臟腑相爭。

    大承氣雖能下毒,而未能涼沁腸胃,宜以白虎湯與承氣循環服。

    不知者以為太重,實則力求周密之策也。

    凡治實熱內逼之症,皆宜如此。

     紅尖出血舌(第一百十七) 第一百十七圖 《圖說》:全舌紅絳色,舌尖出血如濺。

     《舌鑑》:邪熱內逼心臟,心血不藏,故舌尖出血如濺也。

    宜犀角地黃湯加大黃、黃連治之。

    (《正義》雲:舌紅而出血如衄,此熱傷心包也,犀角地黃湯或回生丸。

    林慎庵將前方再加黃連、蒲黃炭更效。

    ) 《辨正》:紅尖出血舌,乃手少陰心經邪熱壅盛所緻,宜三黃瀉心湯加川柏、連翹、生地(各三錢)、真犀角尖(四錢),不次急投則愈。

    《舌鑑》論證尚合。

    用藥嫌雜,如犀角地黃湯。

    (黑犀角、鮮生地、西赤芍、粉丹皮,)內之丹皮辛攛上升,皆於邪盛時不宜。

     紅細枯長舌(第一百十八) 第一百十八圖 圖說:舌色乾紅,枯而細長。

     《舌鑑》:乃少陰之氣絕於內,石頑雲:乾紅舌,忽瘦而長,為心絕也,)而不上於舌也。

    雖無危症,脈若衰絕,朝夕恐難保矣。

    (吳坤安雲: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不治。

    ) 《辨正》:紅細枯長舌,如絳紅無苔,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此陰虧已甚,手少陰之氣已絕於內,不能上通舌根,故不顯苔也,命絕難治。

    (即用滋陰降火,亦為敷衍而已。

    )若赤紫紅色,中間尚帶顯苔膩者,(黃黑不等,)雖有直紋透尖,亦為臟腑實熱證(不作陰虛),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合投可愈,(倘用二地二冬等滋膩藥引邪入陰分,即難治矣。

    )辨之詳慎,方不誤入。

     紅脹出口舌(第一百十九) 第一百十九圖 圖說:舌紅長大,脹出口外,不餂者。

     《舌鑑》:乃熱毒乘心,舌本弛長也。

    內服三黃瀉心湯,外用銀針砭去惡血,(從舌之脾經部位,輕以出毒。

    若誤治傷筋絡,則血出不止,亦足誤人,)以梅冰片和人中黃末摻於舌上即愈。

     《辨正》:《舌鑑》治法甚善。

    如不針,則合用大承氣、三黃瀉心湯,不次急投,必大瀉頻瀉乃愈。

     紅餂舌(第一百二十,無圖) 圖說:全舌紫紅,頻出口外,餂至鼻尖上下或口角左右。

     《舌鑑》:乃熱傷心臟,熱極生風,舌故動搖餂出,時弄不止也。

    急用解毒湯加鮮生地,效則生,不效則死。

    (《正義》雲:舌紅而吐弄者,此熱在心脾也,安神湯主之。

    ) 《辨正》:紅餂舌,天行燥火時疫症多有之,全舌必紫而兼瘀。

    臟腑為疫毒內攻,逼迫心經,所以舌長出口外,時弄不止。

    或餂上下唇、左右口角,或餂至鼻尖不等。

    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川連、生石膏,不次即投,至舌收回乃愈。

    知治法者,可以十全。

    否則十無一生。

    《舌鑑》用解毒湯加生地,必不效也。

     紅戰舌(第一百二十一,無圖) 圖說:全舌深紅或淡紅,蠕蠕瞤動於口中。

     《舌鑑》:此因汗多亡陽,心陽不振,故漏風心悸而舌戰也。

    宜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酌用。

    (《正義》雲:舌淡紅而戰動難言者,此心脾虛也,汗多亡陽者有之。

    應用方中多加人參可救。

    ) 《辨正》:紅戰舌,顫掉不安,蠕蠕微動也。

    深紅、赤紅而戰者,宜三黃石膏等湯;紫紅、瘀紅而戰者,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淡紅而戰者,宜十全大補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黃耆、川芎、白芍、熟地、肉桂。

    )鮮紅、灼紅而戰者,宜六味地黃湯,(熟地、萸肉、丹皮、懷藥、茯苓、澤瀉。

    )此舌虛火、實火皆有之,誤治即壞。

    《舌鑑》指為汗多亡陽,或漏風所緻,且不詳辨,而概用溫補,謬也。

     紅痿舌(第一百二十二,無圖) 圖說:舌本痿軟,不能舉動,色淡紅、深紅、赤紅、灼紅不等,故不能列圖。

     《舌鑑》:舌本痿軟,不能轉動。

    此心臟受傷,心氣不振也。

    當參脈證施治,然亦十難救一也。

    (《正義》雲:紅而痿軟不能言者,此心脾虛極或有痰也,死不治。

    張石頑雲:舌痿不能轉動者,肝絕也,不治。

    ) 《辨正》:痿者,軟而不能動也。

    淡紅痿者,宜補氣血。

    深紅痿者,宜涼氣血。

    赤紅痿者,宜清涼臟腑,紫紅痿者,宜寒涼臟腑,並攻瀉之。

    鮮紅、灼紅痿者,宜滋陰降火。

    惟絳紅痿者,為陰虧已極,無藥可救。

    《舌鑑》但雲紅痿不治,而不分類,謬甚。

    (葉天士雲: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天冬、生地等救之。

    緩則恐涸疾而無救矣。

    吳坤安雲:舌形斂縮,伸不過齒,紫絳不鮮者為痿,為肝腎陰液枯涸而緻。

    若舌色紅絳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如鮮生地、鮮石斛、鮮大青葉、蔗漿、梨汁之類。

    ) 紅硬舌(第一百二十三,無圖) 圖說,全舌深紅或紫紅,舌根強硬不語。

     《舌鑑》:邪結咽喉,舌根強硬,失音不語,死證也。

    脈若有神,外無危證者,急用清心降火,兼去風痰藥,亦有得生者。

    (《正義》雲:舌紅而強硬,失音者,死候也。

    有痰者,舌必灰胖而硬,宜膽星、橘紅、豐夏、菖蒲、竹茹主之。

    內實者,可下之。

    大抵溫熱暑邪,舌硬不語,屬下證為多。

    雜證不語同中風,治用黃耆防風湯,或人參湯加竹瀝。

    ) 《辨正》:紅硬,臟腑實熱已極,又為燥火浸淫。

    或誤服溫藥,則舌根強硬,不能言語,或時疫直中三陰者亦有之,均裡證、實熱證,無表證、虛寒證。

    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必愈。

    若舌尖能動,而舌根胖硬,不能言語,此痰阻舌根,有內風上逆也,宜開降豁痰中加辛涼鹹潤,以熄內風也。

    脾腎之脈,皆連舌本,亦有脾腎氣敗而舌短硬不能伸者,其形貌面色亦必枯瘁,多為死證也。

     厥陰舌(第一百二十四) 第一百二四圖 圖說:全舌純紅或紫紅,內有黑絲紋滿布。

     《舌鑑》:厥陰舌,舊圖全舌純紅或紫紅,內有黑絲紋環其後,方正而不達邊。

    餘以為凡舌色純紅,兼顯黑絲,必非寒證。

    當是熱氣結於足少陰,宜用寒涼藥。

    《舌鑑》指為陰毒中厥陰,以理中四逆湯溫之,未知合否。

    寒涼之判,(吉兇所繫。

    餘未見此舌,不敢妄斷,請識者辨之參《辨正》。

    ) 孕婦純赤舌(第一百二十五,無圖) 圖說:全舌純赤,若有兼色,當參前各證看法。

     《舌鑑》:孕婦傷寒濕熱,而見面舌俱赤,宜隨證汗下,子母無虞。

    若傷寒,面白?白而舌赤者,母氣素虛,宜溫中,如薑桂等溫暖藥治之,(桂不墜胎,安常所言是也。

    )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

    若臨分娩,則子得生而母當殞也。

    五六個月之胎,豈能生乎,亦必同死。

    (《舌辨》雲:母面白如膏,舌赤似朱,此心熱乘肺。

    熱雖在裡,固初感寒邪尚輕,宜小柴胡湯加減以平其熱。

    若面黃舌赤者,面黃有淺深,舌赤有輕重,若感邪之多少也。

    宜清熱安胎,如黃芩、白朮、梔子等藥,治之則安。

    ) 《辨正》:孕婦純赤舌。

    凡孕婦發溫,舌色純赤,此陰血素虛,少陰伏熱外發,臟腑俱熱也,必發斑,當養陰洩熱以安胎。

    實熱盛者,宜三黃白虎湯並投,則子母俱安,萬無可慮。

    《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