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傷寒邪傳少陰,口燥咽乾症,偶見此舌。
宜大承氣湯下之。
或臟腑實熱己極,煩躁大渴,胸中脹滿肉痛,飲食不進,一食即吐,常作乾嘔等症。
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淨則愈。
《舌鑑》:必待其轉矢氣乃下之,遲疑誤人矣。
(《傷寒·陽明篇》雲:少與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彼以熱邪初傳陽陰,故用探試之法。
今見灰黑舌,且有幹刺,是熱邪已結陰分,無可疑矣。
)若灰黑舌起裂紋者,血液灼枯也。
內熱失治,邪火毒熾者有之,宜增液承氣湯,(鮮生地、黑無參、麥冬、小枳實、生錦紋、芒硝,)急下以救真陰,則裂紋自平。
附:灰黑裂紋舌(無圖) 圖說:灰黑苔乾燥,滿舌裂紋。
《舌鑑》:舌見灰黑起裂紋,是手足太陰二經邪毒至甚也。
涼膈散、調胃承氣湯均可酌下,十中可救二三。
下後渴不止、熱不退者死。
《辨正》:灰黑苔乾裂紋舌,此臟腑熱極。
又因誤食熱物,或誤服溫補辛燥藥灼傷真陰所緻。
(凡裂紋者,多固誤食溫燥之故。
)治宜破格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紋裂自平,則立愈。
如《舌鑑》僅用涼膈散、調胃承氣湯下之,熱不退則不敢再用寒涼,遂歸於不治,姑息貽禍也。
灰短硬捲舌(第一百零五) 第一百零五圖 圖說:舌灰黑而燥,卷短而硬。
《舌鑑》:短硬或捲舌,凡舌短由於生就者,(乃初生時,將含口之血吞下之故,)無關壽夭。
若因病縮短不能伸出者,危證也。
傷寒邪陷三陰及實熱證火逼三陰皆能緻舌短,不論何脈,當辨其苔色。
如確是內熱,則宜大承氣湯急下以救其陰。
若少陰自絕證,則不治。
凡舌硬者,(即重舌、木舌、腫舌、大舌、強舌之類,)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羚羊角三錢,不次急投則愈。
附:孕婦卷短舌(無圖) 圖說: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至久,熱深熱極,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裡證至急,不下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
如無譫妄直視、循衣撮空等危證,下之或可救十中之一二。
《辨正》:孕婦卷短舌,面黑而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傷寒化火傳足厥陰也。
宜大承氣湯加元明粉,急瀉之則愈。
《舌鑑》謂「不瀉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此見識未透耳。
若明於醫者,除暴即以安良,無多疑慮。
第二十六章 紅舌類診斷鑑別法 紅舌總論五 《舌鑑》:紅色者,舌之正色也。
舌屬南方火,其色本當紅。
第紅光外露,不能內藏,斯為有病之舌。
夫紅舌是少陰伏熱蓄於心胃,乃自裡而達於表也。
仲景雲: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本煊紅,而面色亦赤。
至溫疫之候,一方之內,老幼皆相似者,舌亦正赤,而加以積苔也。
如或失治,則蘊熱內蒸,豈但舌赤而已,必舌瘡疳腐、癟細長短,病斯劇矣。
然病有輕重,舌有微甚。
且舌有根、尖、中、下、左、右種種之不同,皆瘟毒蘊熱之所化,以見病之淺深、輕重有殊,治法亦各不相侔。
當清化者,內解其毒;宜攻下者,搜滌其邪。
縱使元陰元氣無傷,庶不失中和之治。
若論攻邪無過,達源解毒,梔子、淡豉、三黃石膏、大小承氣,皆是至於養正。
又須滋陰養營,六味、七味,保元、左歸、生脈無疑矣。
《辨正》: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
表裡、虛實、熱證皆有紅舌,惟寒證無此舌。
如全舌無苔,色淺紅者,氣血虛也;色深紅者,氣血熱也;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色紫紅、瘀紅者,臟腑熱極也。
中時疫者有之,誤服溫補者有之。
色鮮紅,無苔無點,無津(津出舌底)無液(液出舌面)者,陰虛火炎也(有苔可作熱論,虛極不能生苔)。
色灼紅,無苔無點而膠乾者,陰虛水涸也。
色絳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錢,或半舌薄小而有直紋,或有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津液而咽乾帶澀不等。
紅光不活,絛色難名(如豬腰將腐,難以言狀,)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
瘦人多火,偏於實熱。
醫者拘於外貌,輒指為虛,誤服溫補,灼傷真陰。
或誤服滋補(名為滋陰降火,實則膩澀酸斂,膠黏實熱,引入陰分,)俾鬱火漸耗真陰,亦絳舌而為陰虛難療矣。
(其初必有黃苔,醫者不知,久之內傷已甚,不能顯苔而變絳色矣。
凡陰虛火旺之病,自生者極少,多由醫家誤服補藥逼成也。
)不論病狀如何,見絳色舌則不吉。
《舌鑑》引仲景雲: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紅面赤。
此專言瘟疫與傷寒也。
而紅舌各病,實非瘟疫、傷寒所可賅括,勿泥古以緻誤。
(見圖十六~十七) 紅舌證治圖說 純紅舌(第一百零六) 第一百零六圖 圖說:紅赤如瘀血之色,不雜他苔。
《舌鑑》:乃溫熱內蓄,自裡而達於表也。
宜敗毒散去防風,加淡豆豉、蔥白,或葛根解肌湯。
(炳章按:暑證多見此舌。
宜鮮地、梔、翹、豆豉、黃連、黃芩、知母、青蒿、薄荷、益元散之類。
不宜此法。
) 《辨正》:純紅舌,非純而不雜,即瘀血之色也。
臟腑極熱者、中時疫者、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宜三黃白虎湯加連翹,或大小承氣湯等藥酌用。
此舌亦有表證者,則兩臉周身必發熱,頭暈目眩,乍寒乍熱,脈浮數,邪熱在太陽也。
宜用薄荷、荊芥、葛根、竹葉、生甘草等,以涼散表邪,不可遽用寒涼攻下。
《舌鑑》專指表證,用人參敗毒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枳殼、茯苓、甘草。
)餘恪守家訓,不敢妄用人參、柴胡,以升燥少陽經,及羌、獨活逼燥諸經,必須風邪深入方可用。
若熱邪在太陽,用之適引邪入他經。
光紅柔嫩舌(第一百零七,無圖) 圖說:全舌鮮紅柔嫩,光而無津液,或謂鏡面舌。
《舌鑑》:舌色光紅,柔嫩無津,良由汗下太過,元精耗極於內,宜生脈、保元清補之,(張石頑雲:光紅舌,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燥涸殆甚者,為甚行汗下,津液竭也,多不治。
宜生脈散合三白湯主之。
)更有病後絳舌,如錢發亮而光。
或舌底咽乾而不飲涼,此腎虧已極,宜大劑六味地黃湯投之,以救其津液,(凡少陰虛證,舌形必圓大胖嫩。
吳坤安曰: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證必見躁擾不寧,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
此腎氣大虧。
宜人參八味湯主之。
) 《辨正》:紅嫩無津舌,全舌鮮紅柔嫩而無津液,望之似潤,而舌燥涸者,乃陰虛火旺也,宜十全甘寒救補湯常服之。
舊說用生脈散、人參三白湯,(人參、澤瀉、茯苓、白朮、白芍、薑、棗)醫家積弊,誤人不少。
(五味、白芍酸斂,人參燥肺,苓、朮、薑、棗皆溫補。
以此治陰虛人,則腎火愈旺,真水益虧矣。
)若舌絳而光亮者,胃陰亡也,急用甘寒濡潤之品,如炙甘草湯去薑、桂,加鮮石斛、蔗漿、麥冬。
(葉天士雲:舌淡紅無色者,或幹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宜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章虛谷雲:淡紅無色,心脾氣血素虛也,更加幹而色不榮,胃中津氣亦亡也,故不可用苦寒之藥,以炙甘草湯養營血以通經脈,其邪自可漸去矣。
薛生白雲:舌光如鏡,外證口大渴,胸悶欲絕,乾嘔不止,此乃胃液受劫,膽火上衝,宜西瓜汁、金汁水、鮮生地汁、甘蔗汁,磨服木香、鬱金、香附、烏藥等味。
章虛谷雲:此營陰素虧,肝火素旺者,肝火乘胃,耗其津液,故舌先無苔。
實津桔,非濁壅。
胸悶欲絕者,肝膽氣上逆也,敵以諸汁滋胃液,辛香散逆氣。
凡治陰虛氣滯者,可以仿此用藥。
此證近時甚多,特附錄之。
) 紅中微黃滑舌(第一百零八) 第一百零八圖 圖說:淡紅舌,中見黃滑薄苔。
《舌鑑》:紅中微黃滑舌,乃傷寒五七日,舌中見黃苔,則為陽明證熱勢初盛也。
如脈沉實,譫語,雖苔滑,亦宜大柴胡湯。
若苔乾燥者,內邪熱盛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凡傷寒見此舌,《舌鑑》治法甚是。
如無病人有此舌,是臟腑本熱,而飲食復留濕熱也。
行動即消化,可勿用藥。
吳坤安雲:若舌質絳,黏膩苔上浮,暑濕釀蒸痰濁蒙閉心包也。
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品,如西黃至寶丹、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之類。
若舌絳,中仍帶黃白等苔,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透營熱,荊、薄以散衛分表邪,兩解以和之可也。
(章虛谷雲:若其舌四邊紅而不絳,中兼黃白苔而渴,此熱不在血分,尚在上焦氣分,當用涼膈散清之,勿用血藥引入血分,以滋膩難散。
若舌絳,望之若幹,以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胃中濁氣成痰,蒙閉心包,宜用宣竅滌痰等法;若舌苔白底色絳者,熱被濕遏不得外透也。
用犀角、滑石等藥以洩濕透熱。
) 紅根黃尖舌(第一百零九) 第一百零九圖 圖說:舌根紅赤,尖苔黃色。
《舌鑑》:乃濕熱上乘心位,溫熱初起,多見此舌,宜銀翹散、涼膈散酌治之。
《辨正》:《舌鑑》法甚是。
(當再與黃苔類第四十一、五十一舌參看。
) 紅中黑斑舌(第一百十) 第一百十圖 圖說:全舌純紅,中有小黑斑點。
《舌鑑》:乃瘟疫熱毒陷於陽明也。
熱極則斑黃、狂亂,身上亦有紅紫斑者,解毒湯合調胃承氣湯急下之,遲則不救。
《正義》雲:舌紅而中見紫斑者,將發斑也。
元參升麻葛根湯;斑已見者,化斑湯;舌淡紅而中見紅赤點者,將發黃也,茵陳五苓湯。
《辨正》:生斑舌,全舌純紅,而有小黑斑點者,臟腑皆熱也。
傷寒邪傳陽明府失治,以緻邪火逼入三陰證,或疫毒直中三陰證,或實熱人誤用辛溫藥,燥傷三陰證,均有之。
不論老少,何病何脈,見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犀角尖,連服必愈。
《正義》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及化斑湯,(人參、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誤人多矣。
非陰火何可用元參;非表證何可用升麻、葛根;熱毒正旺時,以補邪火。
吾願後起學者勿再泥古不化,甘受其誤矣。
章虛谷雲:舌紅極而有紫斑及紅斑,且周身亦發斑者,此陽毒入心,人參白虎湯加犀角、黃連治之。
吳坤安雲:若舌上見赤斑,而身上亦見赤斑丹疹者,此邪在營分血分,舌質亦必絳赤。
宜犀角、鮮大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
若斑疹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名曰白?),其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衣、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
此斑疹?,各證治法也。
紅內雙灰幹舌(第一百十一) 第一百十一圖 圖說:全舌紅色,兩畔夾兩路紅灰苔。
《舌鑑》:乃疫熱內熾夾宿食不化也,故身熱、譫語。
脈滑者,一下即安;如脈澀,下黑糞者死,(張石頑雲:紅中夾兩路灰色苔者,溫熱而夾寒食也。
涼膈散加消導藥一二味。
) 《辨正》:紅中雙灰幹舌,乃臟腑皆熱而脾胃尤亟也。
傷寒邪入胃府,發熱譫語、循衣摸床、神昏撮空者有此舌。
實熱人飲食鬱結者亦有之。
不論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二劑(先大承氣湯,後三黃白虎,不次急投,循環速服,將黑糞下淨則愈。
《舌鑑》謂下黑糞者死,謬甚。
) 紅內紅星舌(第一百十二) 第一百十
宜大承氣湯下之。
或臟腑實熱己極,煩躁大渴,胸中脹滿肉痛,飲食不進,一食即吐,常作乾嘔等症。
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淨則愈。
《舌鑑》:必待其轉矢氣乃下之,遲疑誤人矣。
(《傷寒·陽明篇》雲:少與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彼以熱邪初傳陽陰,故用探試之法。
今見灰黑舌,且有幹刺,是熱邪已結陰分,無可疑矣。
)若灰黑舌起裂紋者,血液灼枯也。
內熱失治,邪火毒熾者有之,宜增液承氣湯,(鮮生地、黑無參、麥冬、小枳實、生錦紋、芒硝,)急下以救真陰,則裂紋自平。
附:灰黑裂紋舌(無圖) 圖說:灰黑苔乾燥,滿舌裂紋。
《舌鑑》:舌見灰黑起裂紋,是手足太陰二經邪毒至甚也。
涼膈散、調胃承氣湯均可酌下,十中可救二三。
下後渴不止、熱不退者死。
《辨正》:灰黑苔乾裂紋舌,此臟腑熱極。
又因誤食熱物,或誤服溫補辛燥藥灼傷真陰所緻。
(凡裂紋者,多固誤食溫燥之故。
)治宜破格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紋裂自平,則立愈。
如《舌鑑》僅用涼膈散、調胃承氣湯下之,熱不退則不敢再用寒涼,遂歸於不治,姑息貽禍也。
灰短硬捲舌(第一百零五) 第一百零五圖 圖說:舌灰黑而燥,卷短而硬。
《舌鑑》:短硬或捲舌,凡舌短由於生就者,(乃初生時,將含口之血吞下之故,)無關壽夭。
若因病縮短不能伸出者,危證也。
傷寒邪陷三陰及實熱證火逼三陰皆能緻舌短,不論何脈,當辨其苔色。
如確是內熱,則宜大承氣湯急下以救其陰。
若少陰自絕證,則不治。
凡舌硬者,(即重舌、木舌、腫舌、大舌、強舌之類,)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羚羊角三錢,不次急投則愈。
附:孕婦卷短舌(無圖) 圖說: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至久,熱深熱極,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裡證至急,不下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
如無譫妄直視、循衣撮空等危證,下之或可救十中之一二。
《辨正》:孕婦卷短舌,面黑而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傷寒化火傳足厥陰也。
宜大承氣湯加元明粉,急瀉之則愈。
《舌鑑》謂「不瀉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此見識未透耳。
若明於醫者,除暴即以安良,無多疑慮。
第二十六章 紅舌類診斷鑑別法 紅舌總論五 《舌鑑》:紅色者,舌之正色也。
舌屬南方火,其色本當紅。
第紅光外露,不能內藏,斯為有病之舌。
夫紅舌是少陰伏熱蓄於心胃,乃自裡而達於表也。
仲景雲: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本煊紅,而面色亦赤。
至溫疫之候,一方之內,老幼皆相似者,舌亦正赤,而加以積苔也。
如或失治,則蘊熱內蒸,豈但舌赤而已,必舌瘡疳腐、癟細長短,病斯劇矣。
然病有輕重,舌有微甚。
且舌有根、尖、中、下、左、右種種之不同,皆瘟毒蘊熱之所化,以見病之淺深、輕重有殊,治法亦各不相侔。
當清化者,內解其毒;宜攻下者,搜滌其邪。
縱使元陰元氣無傷,庶不失中和之治。
若論攻邪無過,達源解毒,梔子、淡豉、三黃石膏、大小承氣,皆是至於養正。
又須滋陰養營,六味、七味,保元、左歸、生脈無疑矣。
《辨正》: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
表裡、虛實、熱證皆有紅舌,惟寒證無此舌。
如全舌無苔,色淺紅者,氣血虛也;色深紅者,氣血熱也;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色紫紅、瘀紅者,臟腑熱極也。
中時疫者有之,誤服溫補者有之。
色鮮紅,無苔無點,無津(津出舌底)無液(液出舌面)者,陰虛火炎也(有苔可作熱論,虛極不能生苔)。
色灼紅,無苔無點而膠乾者,陰虛水涸也。
色絳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錢,或半舌薄小而有直紋,或有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津液而咽乾帶澀不等。
紅光不活,絛色難名(如豬腰將腐,難以言狀,)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
瘦人多火,偏於實熱。
醫者拘於外貌,輒指為虛,誤服溫補,灼傷真陰。
或誤服滋補(名為滋陰降火,實則膩澀酸斂,膠黏實熱,引入陰分,)俾鬱火漸耗真陰,亦絳舌而為陰虛難療矣。
(其初必有黃苔,醫者不知,久之內傷已甚,不能顯苔而變絳色矣。
凡陰虛火旺之病,自生者極少,多由醫家誤服補藥逼成也。
)不論病狀如何,見絳色舌則不吉。
《舌鑑》引仲景雲: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紅面赤。
此專言瘟疫與傷寒也。
而紅舌各病,實非瘟疫、傷寒所可賅括,勿泥古以緻誤。
(見圖十六~十七) 紅舌證治圖說 純紅舌(第一百零六) 第一百零六圖 圖說:紅赤如瘀血之色,不雜他苔。
《舌鑑》:乃溫熱內蓄,自裡而達於表也。
宜敗毒散去防風,加淡豆豉、蔥白,或葛根解肌湯。
(炳章按:暑證多見此舌。
宜鮮地、梔、翹、豆豉、黃連、黃芩、知母、青蒿、薄荷、益元散之類。
不宜此法。
) 《辨正》:純紅舌,非純而不雜,即瘀血之色也。
臟腑極熱者、中時疫者、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宜三黃白虎湯加連翹,或大小承氣湯等藥酌用。
此舌亦有表證者,則兩臉周身必發熱,頭暈目眩,乍寒乍熱,脈浮數,邪熱在太陽也。
宜用薄荷、荊芥、葛根、竹葉、生甘草等,以涼散表邪,不可遽用寒涼攻下。
《舌鑑》專指表證,用人參敗毒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枳殼、茯苓、甘草。
)餘恪守家訓,不敢妄用人參、柴胡,以升燥少陽經,及羌、獨活逼燥諸經,必須風邪深入方可用。
若熱邪在太陽,用之適引邪入他經。
光紅柔嫩舌(第一百零七,無圖) 圖說:全舌鮮紅柔嫩,光而無津液,或謂鏡面舌。
《舌鑑》:舌色光紅,柔嫩無津,良由汗下太過,元精耗極於內,宜生脈、保元清補之,(張石頑雲:光紅舌,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燥涸殆甚者,為甚行汗下,津液竭也,多不治。
宜生脈散合三白湯主之。
)更有病後絳舌,如錢發亮而光。
或舌底咽乾而不飲涼,此腎虧已極,宜大劑六味地黃湯投之,以救其津液,(凡少陰虛證,舌形必圓大胖嫩。
吳坤安曰: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證必見躁擾不寧,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
此腎氣大虧。
宜人參八味湯主之。
) 《辨正》:紅嫩無津舌,全舌鮮紅柔嫩而無津液,望之似潤,而舌燥涸者,乃陰虛火旺也,宜十全甘寒救補湯常服之。
舊說用生脈散、人參三白湯,(人參、澤瀉、茯苓、白朮、白芍、薑、棗)醫家積弊,誤人不少。
(五味、白芍酸斂,人參燥肺,苓、朮、薑、棗皆溫補。
以此治陰虛人,則腎火愈旺,真水益虧矣。
)若舌絳而光亮者,胃陰亡也,急用甘寒濡潤之品,如炙甘草湯去薑、桂,加鮮石斛、蔗漿、麥冬。
(葉天士雲:舌淡紅無色者,或幹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宜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章虛谷雲:淡紅無色,心脾氣血素虛也,更加幹而色不榮,胃中津氣亦亡也,故不可用苦寒之藥,以炙甘草湯養營血以通經脈,其邪自可漸去矣。
薛生白雲:舌光如鏡,外證口大渴,胸悶欲絕,乾嘔不止,此乃胃液受劫,膽火上衝,宜西瓜汁、金汁水、鮮生地汁、甘蔗汁,磨服木香、鬱金、香附、烏藥等味。
章虛谷雲:此營陰素虧,肝火素旺者,肝火乘胃,耗其津液,故舌先無苔。
實津桔,非濁壅。
胸悶欲絕者,肝膽氣上逆也,敵以諸汁滋胃液,辛香散逆氣。
凡治陰虛氣滯者,可以仿此用藥。
此證近時甚多,特附錄之。
) 紅中微黃滑舌(第一百零八) 第一百零八圖 圖說:淡紅舌,中見黃滑薄苔。
《舌鑑》:紅中微黃滑舌,乃傷寒五七日,舌中見黃苔,則為陽明證熱勢初盛也。
如脈沉實,譫語,雖苔滑,亦宜大柴胡湯。
若苔乾燥者,內邪熱盛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凡傷寒見此舌,《舌鑑》治法甚是。
如無病人有此舌,是臟腑本熱,而飲食復留濕熱也。
行動即消化,可勿用藥。
吳坤安雲:若舌質絳,黏膩苔上浮,暑濕釀蒸痰濁蒙閉心包也。
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品,如西黃至寶丹、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之類。
若舌絳,中仍帶黃白等苔,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透營熱,荊、薄以散衛分表邪,兩解以和之可也。
(章虛谷雲:若其舌四邊紅而不絳,中兼黃白苔而渴,此熱不在血分,尚在上焦氣分,當用涼膈散清之,勿用血藥引入血分,以滋膩難散。
若舌絳,望之若幹,以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胃中濁氣成痰,蒙閉心包,宜用宣竅滌痰等法;若舌苔白底色絳者,熱被濕遏不得外透也。
用犀角、滑石等藥以洩濕透熱。
) 紅根黃尖舌(第一百零九) 第一百零九圖 圖說:舌根紅赤,尖苔黃色。
《舌鑑》:乃濕熱上乘心位,溫熱初起,多見此舌,宜銀翹散、涼膈散酌治之。
《辨正》:《舌鑑》法甚是。
(當再與黃苔類第四十一、五十一舌參看。
) 紅中黑斑舌(第一百十) 第一百十圖 圖說:全舌純紅,中有小黑斑點。
《舌鑑》:乃瘟疫熱毒陷於陽明也。
熱極則斑黃、狂亂,身上亦有紅紫斑者,解毒湯合調胃承氣湯急下之,遲則不救。
《正義》雲:舌紅而中見紫斑者,將發斑也。
元參升麻葛根湯;斑已見者,化斑湯;舌淡紅而中見紅赤點者,將發黃也,茵陳五苓湯。
《辨正》:生斑舌,全舌純紅,而有小黑斑點者,臟腑皆熱也。
傷寒邪傳陽明府失治,以緻邪火逼入三陰證,或疫毒直中三陰證,或實熱人誤用辛溫藥,燥傷三陰證,均有之。
不論老少,何病何脈,見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犀角尖,連服必愈。
《正義》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及化斑湯,(人參、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誤人多矣。
非陰火何可用元參;非表證何可用升麻、葛根;熱毒正旺時,以補邪火。
吾願後起學者勿再泥古不化,甘受其誤矣。
章虛谷雲:舌紅極而有紫斑及紅斑,且周身亦發斑者,此陽毒入心,人參白虎湯加犀角、黃連治之。
吳坤安雲:若舌上見赤斑,而身上亦見赤斑丹疹者,此邪在營分血分,舌質亦必絳赤。
宜犀角、鮮大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
若斑疹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名曰白?),其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衣、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
此斑疹?,各證治法也。
紅內雙灰幹舌(第一百十一) 第一百十一圖 圖說:全舌紅色,兩畔夾兩路紅灰苔。
《舌鑑》:乃疫熱內熾夾宿食不化也,故身熱、譫語。
脈滑者,一下即安;如脈澀,下黑糞者死,(張石頑雲:紅中夾兩路灰色苔者,溫熱而夾寒食也。
涼膈散加消導藥一二味。
) 《辨正》:紅中雙灰幹舌,乃臟腑皆熱而脾胃尤亟也。
傷寒邪入胃府,發熱譫語、循衣摸床、神昏撮空者有此舌。
實熱人飲食鬱結者亦有之。
不論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二劑(先大承氣湯,後三黃白虎,不次急投,循環速服,將黑糞下淨則愈。
《舌鑑》謂下黑糞者死,謬甚。
) 紅內紅星舌(第一百十二) 第一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