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五章 灰舌類診斷鑑別法
灰舌總論四
《舌鑑》:灰色舌苔,有陰陽之異,寒熱之辨。
直中陰濕,即時舌便灰色而無積苔。
熱傳三陰,必四五日表證罷,而舌變灰色黑苔也。
有在根、在尖、在中之分,亦有渾舌俱灰色者。
大抵傳經熱證則有灰黑乾薹,法當攻下洩熱,以存其陰。
若直中三陰,見灰色無苔之舌,又當溫經散寒,以扶其陽。
更有蓄血證,其人如狂,或瞑目譫語。
亦有不狂不語,不知人事,而面黑舌灰者,當分輕重,以治其血。
切勿誤與冷水,引領敗血入心,而緻不救也。
《辨正》:灰色不列五色,乃色不正也。
舌見灰色,病概非輕,均裡證,無表證。
有實熱證,無虛寒證。
有邪熱傳裡證,有時疫流行證,鬱積停胸症,蓄血如狂證。
其證不一,而治法不外寒涼攻下。
(寒涼以救真陰,攻下以除穢毒。
在當用之時,不得訾為戕伐焉。
)《舌鑑總論》為熱傳三陰,則有灰黑乾薹,皆當攻下洩熱也是。
又謂直中三陰,見灰黑無苔者,當溫經散寒,此說甚謬。
蓋灰黑與淡黑色頗相似,惟灰則黑中帶紫,淡則黑中帶白之殊耳。
若寒邪直中三陰者,其舌淡黑無苔,宜溫經散寒。
如熱邪直中三陰者,其舌灰黑無苔,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並用連投。
失出失入,其害非輕。
故望舌者,小心謹慎焉。
(石頑雲:灰黑舌者,足三陰互病。
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
為痰水注於脈中,緻血微停瘀也。
然有傳經、直中之殊。
蓋傳經熱邪,始自白苔而黃,黃而灰黑,或生芒刺黑點,不拘在根在尖,俱宜攻下洩熱。
灰色之苔,據化學原子分析之,由炭尼酸與鐵化合而呈此灰色苔也。
) 灰舌證治圖說 純灰色舌(第九十二) 第九十二圖 圖說:全舌灰色,或潤或燥。
《舌鑑》:舌灰滑無苔者,直中三陰而夾冷食也,脈必沉細而遲,不渴不煩者,附子理中、四逆湯酌治之。
次日舌變,灰中有微黃色者生;如漸漸灰黑幹縮者必死。
吳坤安曰:舌苔灰黑而滑潤,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證也。
外證必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沉細。
宜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辨正》:純灰舌,全舌無苔而少津者,乃火邪直中三陰證也。
外證或煩渴,或二便閉,或昏迷不省人事,脈必散亂、沉細、伏代不等。
舍脈憑舌,均屬裡證。
(凡灰舌無表證。
)治宜三黃、白虎、大承氣並用,急連投服,至灰色轉黃轉紅為止,病則立愈。
《舌鑑》專指為寒,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安得不緻漸漸灰縮乾黑而死乎。
(張石頑雲:凡直中三陰,始病無燥熱,便見灰色,舌潤無苔,更不變別色,此必內挾寒食及冷痰水飲,或蓄血如狂等證,當隨證治之。
又有感冒夾食,屢經汗下消導,二便已通,而舌上灰黑未退,或濕潤、或雖不濕亦不幹燥者,不可因其濕誤認為寒,妄投姜附。
亦不可固其不潤誤與硝黃。
此固汗下過傷津液,虛火上炎所緻,其脈必虛微少力,治宜救陰為急,雖無心悸脈代,亦當用炙甘草湯主之,內有生地、阿膠、麻仁、麥冬之甘潤,可以滋陰潤燥。
蓋陽邪亢盛,則用硝黃以救陰;陰血枯涸,則宜生地以滋陰,可不辨乎。
) 灰尖舌(第九十三) 第九十三圖 圖說:舌尖灰黑,中漸漸紅至根。
《舌鑑》:已經汗解,舌尖見灰色者,宿食在胃口,或又傷飲食,熱邪盛膈於內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此釜底抽薪法也。
《辨正》:灰黑尖舌,傷寒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熱邪復盛之故也。
以調胃承氣下之,《舌鑑》是也。
若雜病裡熱見此舌,宜大承氣湯重加黃連。
灰多黃少舌(第九十四) 第九十四圖 圖說:中尖灰多,惟根黃色苔。
《舌鑑》:舌灰色而根黃,乃熱傳厥陰,膈熱盛而胃有食停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苔去後發熱、下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氣脫也。
《辨正》:灰黑根黃舌,如苔厚乾燥,刮之不淨者,乃熱入厥陰,臟腑實熱而脾胃之火尤熾也。
其證多胃有積滯,二便閉,發燒熱,大渴消水,自汗不止(出至頸以下不出者,)諸病急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以收汗,服至二便利,則熱渴自汗必止,待舌色明淨則愈。
《舌鑑》謂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渴,汗出不止者,正氣脫必死,其說未盡然也。
心灰弦黃舌(第九十五) 第九十五圖 圖說:舌心中根灰色,邊弦皆淡黃。
《舌鑑》:灰舌中,邊有微黃色者,是陰回陽復,胃土有氣。
即宜調理胃氣,不可輕忽,否則不治。
當隨現症治。
中虛邪少者,補中益氣湯加溫暖藥治之。
《辨正》:心灰弦黃舌,臟腑本熱,疫毒復中脾胃也,宜三黃、大承氣急下之則愈。
或傷寒證誤服補中藥,燥傷脾胃者,宜大柴胡湯下之。
如下見黑糞,急以破格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至舌淨必愈。
《舌鑑》雲否則不治者,誤也。
灰根中赤黃尖舌(第九十六) 第九十六圖 圖說:舌根灰色,中紅,尖黃色。
《舌鑑》: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真水涸竭之候,必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轉矢氣者,急下以存真陰。
如溫病熱病惡寒脈浮者,涼膈散、雙解散兩下之。
《辨正》: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也。
如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以大承氣湯急下之;如瘟疫證、熱證、惡寒脈浮者,酌用涼膈散、雙解散,《舌鑑》之說是也。
灰色重暈舌(第九十七) 第九十七圖 圖說:淡灰舌中,起灰黑重暈一二層,或灰舌黑暈。
《舌鑑》:此瘟疫熱毒傳遍三陰也。
熱毒傳內一次,舌增灰暈一層,最危之症,急用涼膈散或雙解散,黃連解毒湯、大承氣湯酌用之。
一暈尚輕,二暈為重,三暈必死。
亦有橫紋二三層者,與此重暈不殊。
《舌辨》雲:如有表邪,先宜解表,表邪盡,宜再攻裡,下黃糞者生,下黑糞者危。
《辨正》:《舌鑑》之論尚合理。
惟熱毒傳裡已深,涼膈、雙解二方,嫌有表藥,亦不宜。
解毒湯太輕,大承氣僅能利下,而不能涼透臟腑之熱,不如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四倍加生石膏,不次急投,服至灰暈退淨為止。
雖見二三重暈,均能救治。
(周澂之雲:此由病久寒熱互結,夙有痰飲蓄血,又新加停滯也。
若因內傳一次,即見一重,於理難通。
或者邪氣化寒化熱,化燥化濕,轉變一次,即增一重。
又或傷寒傷熱,傷食傷飲,多傷一次,即增一重也。
又有灰舌黑暈舌,乃熱毒中臟腑,大氣交攻,故令舌灰色,內兼黑暈,為時疫熱毒內中脾胃,逼及於腎,多見此舌。
傷寒救治失宜,邪陷厥陰,亦有此舌。
不論何證何脈,將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二劑,先服大承氣湯,後服三黃白虎湯等藥,循環急投,至黑暈灰苔漸退則愈。
若用酒泡大黃,(舊說有此法,)則誤矣。
(凡治實熱及疫證,宜用生大黃,專瀉陽明之火。
治陰虛證,宜酒浸九蒸九曬之熟大黃。
治傷寒證,宜酒洗大黃,以一洗為度,若炮製太過,失其生氣,凝而不走,潤而不涼,投之實熱人,必將陽分之病引入陰分,更難治也。
) 附:灰暈微紅舌 圖說:舌邊圍灰黑暈,中心有紅暈者。
《舌鑑》:此邪熱入心包之候,灼爍血分也。
脈必數大,症必昏妄,宜涼膈散、承氣湯下之。
《正義》雲:舌苔黑暈二重,而中心紅者,陽明傳厥陰,熱入心包也,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凡黑舌偶有寒者,紅舌則無寒證,故黑暈間紅,可斷為熱也。
灰黑沿紅舌(第九十八) 第九十八圖 圖說:舌心灰黑,邊沿與尖皆紅。
《舌鑑》:此乃傷寒化火傳入陽明而逼太陽,宜承氣湯下三四次方退,若五六次下之不退者,不治。
《辨正》:灰黑沿紅舌,乃脾胃實火鬱結,不得流通也。
傷寒化火傳入陽明而逼太陽者亦有之。
不論何證何脈,大承氣湯,不次急投。
服至灰黑色退淨則必愈。
《舌鑑》雲:三四次下之方退,若五六次下之不退不治者,此未徹底明白之談也。
灰中帶紫舌(第九十九) 第九十九圖 圖說:邊圍淡灰,中根淡紫。
《舌鑑》:舌邊灰色,舌中淡紫,時時自齧其舌尖,為夾陰證也。
乃少陰厥氣上逆,不自知其痛苦也,不治。
《辨正》:淡灰中紫舌,瘟疫中藏者居多,傷寒邪傳手少陰,熱逼心營者亦有之。
其症多卒然倒地,不省人事,或狂妄昏迷,或疾呼大叫,或自齧舌尖,或拍胸嗟恨不等。
治宜三黃瀉心湯加黃柏、連翹、木香、甘草,不次急投,服至舌色漸淨則必愈。
若稍涉遲疑,則淡灰轉黑,淡紫轉蘭,為邪毒攻心己甚,而傷腐脾胃,則不治矣。
《舌鑑》雲:自齧舌尖,少陰厥氣逆上,非藥可治者,蓋誤於遲疑耳。
灰中紅底舌(第一百,無圖) 圖說:全舌紅底,中央灰色。
《舌鑑》:凡灰色見舌中央,而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熱傳厥陰、寒傷胃口之候,烏梅丸主之。
《舌辨》雲:下之利不止,六七日來又當入府,胃虛客熱,飢不欲食,蛔聞食則出而吐,年壯者生,老弱者恐不治也。
《辨正》:灰中舌,乃傷寒證熱邪傳入厥陰。
舌中央灰色,其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宜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當歸、黃連、附子、川椒、桂枝、人參、黃柏。
此丸能治寒痢,)《舌鑑》是也。
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裡證,宜大承氣與白虎湯合用。
灰苔黑滑點舌(第一百零一) 第一百零一圖 圖說:舌淡灰色,中間有滑苔點子四五點,深黑如墨汁。
《舌鑑》:此邪熱傳裡,內夾宿食不化也,大柴胡湯加乾薑、芒硝少許下之。
(《舌辨》雲:餘見一人有此舌,墨滑數點。
餘用大柴胡湯加減下之,次早則舌滑俱無,而見少微紅色,後調理而愈。
) 《辨正》:灰中黑滑舌,淡淡灰色,中間有滑苔四五點如墨汁,此熱邪傳裡而腹有宿食未化。
宜大柴胡湯,《舌鑑》是也。
微灰生刺舌(第一百零二) 第一百零二圖 圖說:全舌微灰,燥生芒刺。
《舌鑑》:此乃疫邪實熱中脾胃也。
宜三消飲,老人生脈散主之。
《辨正》:微灰生刺舌,乃疫邪中脾胃居多,或實熱人誤服溫補辛燥藥所緻。
不論老少,何證何脈,見此舌者,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兩劑,(先大承氣,後三黃白虎,)不次急投,至苔刺退盡乃愈。
《舌鑑》用三消飲,則兼有表藥。
(灰舌色屬裡證,不宜表藥。
如羌、葛、柴胡,溫燥皆忌,檳榔、草果、薑、棗等溫藥皆忌。
)老人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甘補酸斂,熱邪不解矣,)皆誤,不可從也。
灰尖幹刺舌(第一百零三) 第一百零三圖 圖說:舌尖灰黑,乾燥有刺。
《舌鑑》:此乃熱極津枯,得病後又加飲食之故,是宿食不消也。
雖症見耳聾、脅痛、發熱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下之,或解毒湯加消導藥,方可取效。
《辨正》:如《舌鑑》治法甚是。
全灰幹刺舌(第一百零四,無圖) 圖說:全舌灰黑,滿生幹刺。
《舌鑑》:灰黑舌中,又有幹刺滿舌,而見咽乾口燥,喘滿昏妄。
乃邪熱結於手足少陰,腎水涸極之候。
不下必死,調胃承氣下之。
又雲:然必待其轉矢氣者方可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難。
《辨正》:灰黑幹刺舌,
直中陰濕,即時舌便灰色而無積苔。
熱傳三陰,必四五日表證罷,而舌變灰色黑苔也。
有在根、在尖、在中之分,亦有渾舌俱灰色者。
大抵傳經熱證則有灰黑乾薹,法當攻下洩熱,以存其陰。
若直中三陰,見灰色無苔之舌,又當溫經散寒,以扶其陽。
更有蓄血證,其人如狂,或瞑目譫語。
亦有不狂不語,不知人事,而面黑舌灰者,當分輕重,以治其血。
切勿誤與冷水,引領敗血入心,而緻不救也。
《辨正》:灰色不列五色,乃色不正也。
舌見灰色,病概非輕,均裡證,無表證。
有實熱證,無虛寒證。
有邪熱傳裡證,有時疫流行證,鬱積停胸症,蓄血如狂證。
其證不一,而治法不外寒涼攻下。
(寒涼以救真陰,攻下以除穢毒。
在當用之時,不得訾為戕伐焉。
)《舌鑑總論》為熱傳三陰,則有灰黑乾薹,皆當攻下洩熱也是。
又謂直中三陰,見灰黑無苔者,當溫經散寒,此說甚謬。
蓋灰黑與淡黑色頗相似,惟灰則黑中帶紫,淡則黑中帶白之殊耳。
若寒邪直中三陰者,其舌淡黑無苔,宜溫經散寒。
如熱邪直中三陰者,其舌灰黑無苔,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並用連投。
失出失入,其害非輕。
故望舌者,小心謹慎焉。
(石頑雲:灰黑舌者,足三陰互病。
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
為痰水注於脈中,緻血微停瘀也。
然有傳經、直中之殊。
蓋傳經熱邪,始自白苔而黃,黃而灰黑,或生芒刺黑點,不拘在根在尖,俱宜攻下洩熱。
灰色之苔,據化學原子分析之,由炭尼酸與鐵化合而呈此灰色苔也。
) 灰舌證治圖說 純灰色舌(第九十二) 第九十二圖 圖說:全舌灰色,或潤或燥。
《舌鑑》:舌灰滑無苔者,直中三陰而夾冷食也,脈必沉細而遲,不渴不煩者,附子理中、四逆湯酌治之。
次日舌變,灰中有微黃色者生;如漸漸灰黑幹縮者必死。
吳坤安曰:舌苔灰黑而滑潤,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證也。
外證必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沉細。
宜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辨正》:純灰舌,全舌無苔而少津者,乃火邪直中三陰證也。
外證或煩渴,或二便閉,或昏迷不省人事,脈必散亂、沉細、伏代不等。
舍脈憑舌,均屬裡證。
(凡灰舌無表證。
)治宜三黃、白虎、大承氣並用,急連投服,至灰色轉黃轉紅為止,病則立愈。
《舌鑑》專指為寒,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安得不緻漸漸灰縮乾黑而死乎。
(張石頑雲:凡直中三陰,始病無燥熱,便見灰色,舌潤無苔,更不變別色,此必內挾寒食及冷痰水飲,或蓄血如狂等證,當隨證治之。
又有感冒夾食,屢經汗下消導,二便已通,而舌上灰黑未退,或濕潤、或雖不濕亦不幹燥者,不可因其濕誤認為寒,妄投姜附。
亦不可固其不潤誤與硝黃。
此固汗下過傷津液,虛火上炎所緻,其脈必虛微少力,治宜救陰為急,雖無心悸脈代,亦當用炙甘草湯主之,內有生地、阿膠、麻仁、麥冬之甘潤,可以滋陰潤燥。
蓋陽邪亢盛,則用硝黃以救陰;陰血枯涸,則宜生地以滋陰,可不辨乎。
) 灰尖舌(第九十三) 第九十三圖 圖說:舌尖灰黑,中漸漸紅至根。
《舌鑑》:已經汗解,舌尖見灰色者,宿食在胃口,或又傷飲食,熱邪盛膈於內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此釜底抽薪法也。
《辨正》:灰黑尖舌,傷寒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熱邪復盛之故也。
以調胃承氣下之,《舌鑑》是也。
若雜病裡熱見此舌,宜大承氣湯重加黃連。
灰多黃少舌(第九十四) 第九十四圖 圖說:中尖灰多,惟根黃色苔。
《舌鑑》:舌灰色而根黃,乃熱傳厥陰,膈熱盛而胃有食停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苔去後發熱、下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氣脫也。
《辨正》:灰黑根黃舌,如苔厚乾燥,刮之不淨者,乃熱入厥陰,臟腑實熱而脾胃之火尤熾也。
其證多胃有積滯,二便閉,發燒熱,大渴消水,自汗不止(出至頸以下不出者,)諸病急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以收汗,服至二便利,則熱渴自汗必止,待舌色明淨則愈。
《舌鑑》謂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渴,汗出不止者,正氣脫必死,其說未盡然也。
心灰弦黃舌(第九十五) 第九十五圖 圖說:舌心中根灰色,邊弦皆淡黃。
《舌鑑》:灰舌中,邊有微黃色者,是陰回陽復,胃土有氣。
即宜調理胃氣,不可輕忽,否則不治。
當隨現症治。
中虛邪少者,補中益氣湯加溫暖藥治之。
《辨正》:心灰弦黃舌,臟腑本熱,疫毒復中脾胃也,宜三黃、大承氣急下之則愈。
或傷寒證誤服補中藥,燥傷脾胃者,宜大柴胡湯下之。
如下見黑糞,急以破格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至舌淨必愈。
《舌鑑》雲否則不治者,誤也。
灰根中赤黃尖舌(第九十六) 第九十六圖 圖說:舌根灰色,中紅,尖黃色。
《舌鑑》: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真水涸竭之候,必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轉矢氣者,急下以存真陰。
如溫病熱病惡寒脈浮者,涼膈散、雙解散兩下之。
《辨正》: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也。
如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以大承氣湯急下之;如瘟疫證、熱證、惡寒脈浮者,酌用涼膈散、雙解散,《舌鑑》之說是也。
灰色重暈舌(第九十七) 第九十七圖 圖說:淡灰舌中,起灰黑重暈一二層,或灰舌黑暈。
《舌鑑》:此瘟疫熱毒傳遍三陰也。
熱毒傳內一次,舌增灰暈一層,最危之症,急用涼膈散或雙解散,黃連解毒湯、大承氣湯酌用之。
一暈尚輕,二暈為重,三暈必死。
亦有橫紋二三層者,與此重暈不殊。
《舌辨》雲:如有表邪,先宜解表,表邪盡,宜再攻裡,下黃糞者生,下黑糞者危。
《辨正》:《舌鑑》之論尚合理。
惟熱毒傳裡已深,涼膈、雙解二方,嫌有表藥,亦不宜。
解毒湯太輕,大承氣僅能利下,而不能涼透臟腑之熱,不如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四倍加生石膏,不次急投,服至灰暈退淨為止。
雖見二三重暈,均能救治。
(周澂之雲:此由病久寒熱互結,夙有痰飲蓄血,又新加停滯也。
若因內傳一次,即見一重,於理難通。
或者邪氣化寒化熱,化燥化濕,轉變一次,即增一重。
又或傷寒傷熱,傷食傷飲,多傷一次,即增一重也。
又有灰舌黑暈舌,乃熱毒中臟腑,大氣交攻,故令舌灰色,內兼黑暈,為時疫熱毒內中脾胃,逼及於腎,多見此舌。
傷寒救治失宜,邪陷厥陰,亦有此舌。
不論何證何脈,將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二劑,先服大承氣湯,後服三黃白虎湯等藥,循環急投,至黑暈灰苔漸退則愈。
若用酒泡大黃,(舊說有此法,)則誤矣。
(凡治實熱及疫證,宜用生大黃,專瀉陽明之火。
治陰虛證,宜酒浸九蒸九曬之熟大黃。
治傷寒證,宜酒洗大黃,以一洗為度,若炮製太過,失其生氣,凝而不走,潤而不涼,投之實熱人,必將陽分之病引入陰分,更難治也。
) 附:灰暈微紅舌 圖說:舌邊圍灰黑暈,中心有紅暈者。
《舌鑑》:此邪熱入心包之候,灼爍血分也。
脈必數大,症必昏妄,宜涼膈散、承氣湯下之。
《正義》雲:舌苔黑暈二重,而中心紅者,陽明傳厥陰,熱入心包也,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凡黑舌偶有寒者,紅舌則無寒證,故黑暈間紅,可斷為熱也。
灰黑沿紅舌(第九十八) 第九十八圖 圖說:舌心灰黑,邊沿與尖皆紅。
《舌鑑》:此乃傷寒化火傳入陽明而逼太陽,宜承氣湯下三四次方退,若五六次下之不退者,不治。
《辨正》:灰黑沿紅舌,乃脾胃實火鬱結,不得流通也。
傷寒化火傳入陽明而逼太陽者亦有之。
不論何證何脈,大承氣湯,不次急投。
服至灰黑色退淨則必愈。
《舌鑑》雲:三四次下之方退,若五六次下之不退不治者,此未徹底明白之談也。
灰中帶紫舌(第九十九) 第九十九圖 圖說:邊圍淡灰,中根淡紫。
《舌鑑》:舌邊灰色,舌中淡紫,時時自齧其舌尖,為夾陰證也。
乃少陰厥氣上逆,不自知其痛苦也,不治。
《辨正》:淡灰中紫舌,瘟疫中藏者居多,傷寒邪傳手少陰,熱逼心營者亦有之。
其症多卒然倒地,不省人事,或狂妄昏迷,或疾呼大叫,或自齧舌尖,或拍胸嗟恨不等。
治宜三黃瀉心湯加黃柏、連翹、木香、甘草,不次急投,服至舌色漸淨則必愈。
若稍涉遲疑,則淡灰轉黑,淡紫轉蘭,為邪毒攻心己甚,而傷腐脾胃,則不治矣。
《舌鑑》雲:自齧舌尖,少陰厥氣逆上,非藥可治者,蓋誤於遲疑耳。
灰中紅底舌(第一百,無圖) 圖說:全舌紅底,中央灰色。
《舌鑑》:凡灰色見舌中央,而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熱傳厥陰、寒傷胃口之候,烏梅丸主之。
《舌辨》雲:下之利不止,六七日來又當入府,胃虛客熱,飢不欲食,蛔聞食則出而吐,年壯者生,老弱者恐不治也。
《辨正》:灰中舌,乃傷寒證熱邪傳入厥陰。
舌中央灰色,其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宜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當歸、黃連、附子、川椒、桂枝、人參、黃柏。
此丸能治寒痢,)《舌鑑》是也。
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裡證,宜大承氣與白虎湯合用。
灰苔黑滑點舌(第一百零一) 第一百零一圖 圖說:舌淡灰色,中間有滑苔點子四五點,深黑如墨汁。
《舌鑑》:此邪熱傳裡,內夾宿食不化也,大柴胡湯加乾薑、芒硝少許下之。
(《舌辨》雲:餘見一人有此舌,墨滑數點。
餘用大柴胡湯加減下之,次早則舌滑俱無,而見少微紅色,後調理而愈。
) 《辨正》:灰中黑滑舌,淡淡灰色,中間有滑苔四五點如墨汁,此熱邪傳裡而腹有宿食未化。
宜大柴胡湯,《舌鑑》是也。
微灰生刺舌(第一百零二) 第一百零二圖 圖說:全舌微灰,燥生芒刺。
《舌鑑》:此乃疫邪實熱中脾胃也。
宜三消飲,老人生脈散主之。
《辨正》:微灰生刺舌,乃疫邪中脾胃居多,或實熱人誤服溫補辛燥藥所緻。
不論老少,何證何脈,見此舌者,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兩劑,(先大承氣,後三黃白虎,)不次急投,至苔刺退盡乃愈。
《舌鑑》用三消飲,則兼有表藥。
(灰舌色屬裡證,不宜表藥。
如羌、葛、柴胡,溫燥皆忌,檳榔、草果、薑、棗等溫藥皆忌。
)老人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甘補酸斂,熱邪不解矣,)皆誤,不可從也。
灰尖幹刺舌(第一百零三) 第一百零三圖 圖說:舌尖灰黑,乾燥有刺。
《舌鑑》:此乃熱極津枯,得病後又加飲食之故,是宿食不消也。
雖症見耳聾、脅痛、發熱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下之,或解毒湯加消導藥,方可取效。
《辨正》:如《舌鑑》治法甚是。
全灰幹刺舌(第一百零四,無圖) 圖說:全舌灰黑,滿生幹刺。
《舌鑑》:灰黑舌中,又有幹刺滿舌,而見咽乾口燥,喘滿昏妄。
乃邪熱結於手足少陰,腎水涸極之候。
不下必死,調胃承氣下之。
又雲:然必待其轉矢氣者方可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難。
《辨正》:灰黑幹刺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