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編 辨舌各論
第二十二章 白苔類診斷鑑別法
白苔總論一
《舌鑑》:舌乃心苗。
心屬火,其色赤。
心居肺內,肺屬金,其色白。
故當舌地淡紅,舌苔微白,而紅必紅潤內充,白苔微不厚或略厚有花,然皆乾濕得中,不滑不燥,斯為無病之苔。
乃火藏金內之象也。
一經傷寒,白苔必滑。
傷溫傷熱,紅光必外露矣。
是以傷寒苟能盡解其所傷之邪,而不脫其苔本來之白,此善能使邪正分局,元津元氣無傷焉。
其溫病熱病之舌,亦必使紅色漸斂漸淡,白苔漸有漸生。
此邪始得分越,而元陰日漸內充也。
當知紅乃臟氣所蘊所發,白為津液所布所結耳。
夫傷寒邪犯皮毛,舌上先有白沫,繼則白涎白滑,再後則白屑白砂,甚則白泡白疳,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
見寒邪入裡之淺深微甚,即元氣之厚薄、邪熱之輕重從此可測矣。
蓋舌固心之苗,其色本當赤,今反見白苔滑甚者,是火不制金,乃水來剋火之象,故稱大病。
其寒鬱毛膚,毛竅不得疏通,陽氣不得外發,故惡寒發熱。
在太陽時,頭痛身疼,項背強,腰脊痛。
至陽明經,則有白屑滿舌,症雖煩躁,脈如浮緊,猶當汗之。
系少陽者,白苔不滑,小柴胡湯和之。
胃虛白苔滑甚者,理中湯加桂枝托之。
邊白中黃,大柴胡、小承氣,分輕重下之。
白苔亦有死症者,即水來剋火之賊邪也。
其溫病熱症,實由火爍金傷,元陰告匱,劇症臟氣安危,皆關驗舌。
虛實寒熱之機,一一分別,圖論於下: 《辨正》:白色為寒,表證有之,裡證有之,而虛者、實者、寒者、熱者皆有之。
(故白色舌苔辨病較難。
)凡白色亦可以辨傷寒,其類不一。
白浮滑薄,其苔刮去即還者,太陽表證,受寒邪也。
白浮滑而帶膩帶漲,刮之有淨有不淨者,邪在少陽,證半表半裡也。
全舌白苔,浮漲浮膩漸積漸幹,微厚而刮不脫者,(謂刮去浮面,而其底仍有,)寒邪欲化火也。
辨傷寒舌,大約如此,(傷寒有黃苔、黑苔,分論於後。
)若雜病之人,舌白嫩滑,刮之明淨者,裡虛寒也,(無苔有津,濕而光滑,其白色與舌為一,刮之不起垢膩,是虛寒也,口唇必潤澤無縫。
)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
舌白粗澀,兼有朱點有罅裂紋之苔,(粗澀則不光澤,朱點則顯其臟腑有熱,裂罅紋多,固誤服濕藥之故。
)白乾膠焦燥滿苔,刮不脫,或脫而不淨者,(刮去垢泥後,底子仍留汙質膩澀,不見鮮紅,)皆裡熱結實也。
(此舌頻多,其苔在舌,比之面上傅粉,刮之多垢,其白色與舌為二物,是熱證也。
又按此與前論之虛寒舌相反。
當認明此苔由淺而深,將黃未黃或竟黑變者,不可用溫補之藥也。
)若白苔夾變別色,見於某部,即是某經病重,凡表裡、寒熱、虛實證皆同。
(嘉約翰雲:凡驗病人之舌,而見其色或白或黃或濕或燥,即可知其病之輕重也。
如舌苔有白而濕、濕而厚者,此必身發微熱,而非大熱也。
至若舌白唇白,則恐流血過多,或因久病,或因肺有壞所緻也。
其他小兒之病,舌上每有白衣。
內傷者,身體弱極,其舌亦有白衣。
倘以顯微鏡照之,見其形似生草絲樣者,險症也。
白為肺色,胃中陽氣被飲食抑遏,胃中正氣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
凡病初起體溫不高,津液未消耗,舌必淡白而有涎沫。
若固消化器有妨礙,又食物過多,停滯不化,而口腔起酸酵腐敗,發生濃厚濁沫,則舌起黏糊濁苔。
若固病有內熱,使口腔津液失殺菌之力,而細菌乘機發育,則舌起白屑如鵝口樣。
若因病菌發生毒素,妨礙吸氧放炭之機能,緻炭多氧少,而分泌之口涎必腐敗,則舌起白色濁膩苔。
若因傳染病之毒素,傳至口白苔如積粉。
此參黃國材法也。
)(見圖八~十四) 白苔證治圖說 微白薄苔舌(第一) 第一圖 圖說:中根微白,邊尖淡紅,苔光滑有津。
《舌鑑》:此無病之舌,元氣元津不厚,故見此苔。
《辨正》:此脾胃寒而心膽虛也。
無病人見此舌可勿藥。
裡虛證有此舌,宜投溫補;若初感寒邪在太陽,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而見此舌,宜溫散表藥。
凡感邪尚淺者,多未顯於舌,必執此為傷寒之舌則謬。
(凡風寒初入表分,則舌無苔,或生苔亦白潤而薄,雖有發熱惡寒,而口必不渴。
此風寒之邪雖重,而津液不虧,宜辛溫汗之可也。
) 白苔略厚舌(第二,無圖) 圖說:中根白苔滑厚有花,舌尖紅,舌邊淡紅。
《舌鑑》:此苔不但無病,乃元津元氣充厚,故見此舌。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
無病人有此苔,可勿藥。
薄白滑苔舌(第三,無圖) 圖說:中根苔薄白而滑,尖深紅或淡紅。
《舌鑑》:此太陽裡證舌。
二三日未得汗,緻邪熱深入丹田,急宜汗解。
或太陽與少陽合病,宜柴胡桂枝湯汗之。
若舌白苔滑有津,尖淡紅,為寒邪初入太陽,頭痛、身熱、惡寒。
宜香蘇飲、羌活湯發散之。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
若偏於脾胃寒濕,則舌白滑,濕而多津,宜用辛溫表散之。
若偏於心經熱重,則舌深紅少津,宜用清涼藥。
若初感熱邪,在太陽則頭痛、身熱、無汗,眩暈,口乾,鼻氣熱者,宜用辛涼散邪,得汗自愈。
此係初感邪,未見於舌也。
不可拘定白舌為寒,誤用溫散。
《舌鑑》泥二三日傷寒未曾汗,太陽與少陽合病方有是舌則謬甚。
(凡白舌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之邪,傷於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
隻宜輕清涼解氣分,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竹葉之類。
若白苔邊尖深紅少津,是溫邪入肺,灼幹肺津。
不可辛溫過表,宜清輕涼散為當。
) 厚白滑苔舌(第四) 第四圖 圖說:中根白厚滑苔,邊尖淡紅。
《舌鑑》:病三四日,其邪隻在太陽,苔純白而厚,卻不幹燥,症發熱頭疼,脈浮緊,不渴。
仍須汗解而愈。
《辨正》:此脾胃有寒濕也,表裡證皆有之。
傷寒邪在太陽,口不幹,舌不燥,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脈浮緊者,宜麻黃湯發汗自愈(凡表證,兩臉必熱)。
若雜病裡證,宜茯苓、白朮、蒼朮、乾薑、附子等味(若舌厚白不滑、無津而燥,是實熱也。
斷不可用此溫燥藥)。
舌鑑治法亦合,僅言表證,未及裡證耳(如舌白苔厚而幹,是邪已到氣分,宜解肌清熱,如葛根、荊芥、薄荷、連翹之類,不可用辛溫猛汗也)。
乾厚白苔舌(第五,無圖) 圖說:中根乾白,苔厚無砂,邊不紅。
《舌鑑》:病四五日未汗,熱深微渴,過飲生冷,停積在內,營熱胃冷,故發熱煩躁、厥冷、苔白乾厚、滿口白屑。
四逆散加生薑、淡豆豉。
《脈理正義》雲:舌見白苔而乾厚者,此太陽熱病。
過服寒劑,或誤飲冷水,抑遏其熱而緻也。
先以薑桂撤其寒,而後以香蘇飲汗之。
張石頑雲:白厚滑苔,為胃虛寒飲結聚膈上之候,每於十三四日過經改變,不可泛視也。
《辨正》:此脾胃熱滯也。
裡證宜三仙丹,(黃芩、川樸、枳實)加鮮石解、山楂、麥芽等。
若傷寒表證見此舌,是邪熱在少陽,其症多口苦、耳聾、發熱煩躁、四肢逆冷、寒熱往來,宜小柴胡湯。
《舌鑑》說營熱胃冷未合。
(若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
而濁結不能化,當先養津,而後降濁。
若苔薄而乾者,肺津傷也,必用輕清之品,方能達肺,如麥冬、蘆根汁之類。
若初病舌即幹,是津氣素竭也。
急當養正,略佐透邪。
若初起舌乾,脈滑脘悶,乃痰阻於中,液不上潮,宜宣肺順氣,清熱化痰,未可投補也。
) 淡白透明苔舌(第六) 第六圖 圖說:全舌明淨無苔,淡白濕亮,間或稍有白浮胖,似苔且非苔也。
《舌鑑》:年高胃弱,雖有風寒不能變熱,或誤服湯藥,傷其胃氣,故無苔而舌淡白通明也。
補中益氣湯加鹽水炒益智、醋炒升柴。
《辨正》:不論老幼見此舌,即是虛寒,宜補中益氣湯加薑桂附。
如風寒傷寒證均無此舌,此舌為虛寒之本色。
若感寒邪者,必有薄浮滑苔,故雲傷寒無此舌。
(《正義》雲:舌白無苔而明淡,外證熱,胃虛也。
凡言苔者,有垢上浮是也。
若無苔垢而色變者,則為虛也。
林慎庵雲:光亮無苔,俗名鏡面舌,多見於老弱久病之人,是津液枯竭之候。
餘嘗用大劑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治之,因而得生者多矣。
左邊白苔舌(第七) 第七圖 圖說:全舌淡紅薄白苔,惟左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鑑》:此臟結之證。
邪併入臟,最難療治。
若屬陽症,口渴腹脹喜冷者,宜承氣湯下之。
若陰結口渴,而不喜飲冷,胸中痞滿者,宜濟川煎。
(當歸、川芎、蓯蓉、升麻、澤瀉、枳殼。
) 《辨正》雲:《舌鑑》治法是也。
右邊白苔舌(第八) 第八圖 圖說:全舌淡紅薄白苔,惟右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鑑》:此舌病在肌肉,邪在半表半裡,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辨正》、《舌鑑》之說是也。
(或加茯苓。
有咳嗽引脅下痛,而見此舌,宜小青龍湯。
夏月自利多汗,宜人參白虎湯。
) 白苔黃心舌(第九) 第九圖 圖說:全舌白苔,中心黃苔仍潤滑者熱輕,老黃兼黑者熱重。
《舌鑑》:太陽初傳,陽明府病,舌微黃仍潤,再宜汗之。
苔燥腹痛,葛根湯加大黃下之;發熱、嘔吐、煩躁,大柴胡湯加減下之;亦有下淡黃水沫,無稀糞者,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此舌傷寒傳至陽明也。
若微黃而滑潤,仍當汗解,宜葛根湯;若苔焦口渴煩躁,譫語燒熱,宜白虎、三黃等湯;若苔燥大便閉,宜大柴胡湯。
(柴胡、大黃、枳殼、半夏、赤芍、黃芩、生薑、大棗。
)若雜病裡證見此舌,中黃刮不淨者,脾胃實熱也,宜白虎、三黃,大黃酌用;若中間黃苔,一刮即明淨,餘苔俱白色不紅,而多津濕潤者,則為寒證。
宜分經辨準,用辛溫藥。
《舌鑑》未盡善。
(《正義》雲:凡舌見白苔中微黃者,此太陽陽明合病也。
如太陽未罷,雙解散,太陽已罷,選承氣下之。
張石頑雲:若舌苔中心黃黑,而邊白滑潤者,表證未盡,風寒尚未化熱也。
傷寒,則大柴胡湯解之。
溫熱時疫,則涼膈散,或白虎合承氣湯攻下之。
) 白苔黃邊舌(第十) 第十圖 圖說:中根白滑,邊黃薄滑苔。
《舌鑑》:舌中白邊黃,此裡寒外熱。
兼惡寒者必洩瀉,五苓散加姜豉;惡熱者,敗毒散加葛根、木香。
《辨正》:白苔黃邊舌,如刮之淨者,無病人也。
(所謂淨者,必須清潔光明,見淡紅潤澤之底。
若底留粗澀垢膩,如腐漿一層者,為不淨,即是內熱。
)刮不脫或不淨者,是脾胃真熱假寒(黃色是真熱,白色是假寒。
)心、肺、膀胱、肝,為陽火逼迫(邪熱實火,均為陽火)而移熱於大腸也。
其為病多咳痛,心胸熱,小便澀,大便或結或洩,或瀉紅白痢(熱極則脾縮不靈,故亦瀉)不等,宜生石膏、知母、三黃、花粉、竹茹等藥。
小便澀者,宜木通、車前、三黃等藥。
大便結或洩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紅白痢者,宜芩連治痢湯。
《舌鑑》拘於白為寒誤也。
白苔雙黃舌(第十一) 第十一圖 圖說:白苔中夾兩條黃色苔,然必不如圖之整齊。
《舌鑑》:此陽明裡證夾溫舌也。
邪熱上熏,土色上溢,故令雙黃。
脈長、煩躁、惡寒轉矢氣者,大柴胡湯下之,或用調胃承氣湯。
《辨正》:治傷寒以前說是也。
若別證見此舌,是脾胃熱而諸經無病,宜用生大黃、三黃、枳殼、厚樸等藥治之。
半白滑半黑黃舌(第十二) 第十二圖 圖說:半邊白苔,半邊或黑或老黃苔,不拘或左或右。
《舌鑑》:此舌皆寒邪結熱在臟也,黃連湯加附子、淡豉。
結在咽者,不能語言,宜生脈散去五味,加蔥白合四逆湯。
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家訓雲,歷見此舌,依此等治法,十無一生。
白滑無苔舌,虛寒體也。
感寒邪者,色亦如此。
若半邊有黃黑苔,則寒邪已傳裡,鬱結在臟,久而化火矣。
當舍其白滑,急治其標。
看某邊色見老黃或黑者,即從黃黑邊治。
左黃黑者,邪火逼肝也,宜用胡黃連、羚羊角、犀角、青蒿、山梔、石膏、知母等藥。
右黃黑者,邪火逼膽也,宜龍膽草、青蒿、柴胡、石膏、知母、三黃等品。
黃黑苔不論結左右,喉痛不能言語者,宜山豆根、石膏、知母、三黃、大黃、桔梗、甘草等藥,對病施治,瞑眩乃瘳。
見此舌能知治法,可保萬全。
(《脈理正義》雲: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餘見黃黑,外證下利,痛引少腹者,熱結也。
熱甚者,桂枝大黃湯下之;無熱者,用真武湯。
十中可救一二也。
) 白舌黑根苔(第十三) 第十三圖 圖說:舌苔白漸黑至根者,非如圖式。
中根之黑白如截也。
《舌鑑》:舌黑根中尖苔白者,為火被水克之象,雖下亦難見功。
《辨正》:若黑根無積膩,白苔薄滑,刮之即淨,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熱也,宜十全辛溫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黑根自退,病即愈。
若黑根積膩粗澀,白苔乾厚,刮之不淨,無津燥苔,口渴消水者,真熱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黑根漸退,疾乃廖。
《舌鑑》泥於火被水克之象,固甚謬甚。
白苔雙黑舌(第十四) 第十四圖 圖說:黑苔兩輪布於白苔中。
《舌鑑》:乃太陽少陽之邪併入胃府,中氣衰竭,水反上侮,故手足厥冷,胸中結痛,理中湯、瀉心湯合用。
如邪結在舌根,不能言者不治。
《辨正》:此舌乃寒邪入裡化火、熱逼脾胃也。
實熱雜證皆有之,宜白虎湯去粳米、甘草,加大黃治之。
《舌鑑》用理中湯,醫家多如此,誤人不少,宜慎之。
白苔黑點舌(第十五) 第十五圖 圖說:全舌白苔,中見黑點是也。
《舌鑑》:此少陽陽明也。
有表者涼膈散合小柴胡湯;裡證已具,調胃承氣湯;身有斑者,從斑治,用化斑湯。
《辨正》:凡傷寒白苔中黑小點亂生,尚有表證者,其病來之雖惡,宜用涼膈微表之,(連翹,焦梔、桃仁、大黃、甘草、樸硝、條芩、竹葉、薄荷、白蜜。
)表退即當下,用調胃承氣湯,《舌鑑》說是也。
白苔黑斑舌(第十六) 第十六圖 圖說:白苔中黑斑滿布。
《舌鑑》:此苔為火伏水乘,即是水來剋火,涼膈散加炮薑、附子炭下之,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白苔黑斑舌如刮之即淨者,微濕熱也,宜瀉濕清熱。
若刮不淨者,(底子膩澀,粗燥乾枯,十二經皆實熱,陽火燒,陰將竭也。
皆裡證無表證。
不論傷寒傳裡及諸病證見此舌者,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服。
至黑斑退盡方愈。
《舌鑑》指白中斑點,謂水剋火,僅能十救一二,謬甚。
白苔黑刺舌(第十七) 第十七圖 圖說:白苔上滿生黑芒刺。
《舌鑑》:白苔中生滿乾黑芒刺。
乃少陽不解,熱鬱陽明府也。
其症不惡寒反惡熱,脈
心屬火,其色赤。
心居肺內,肺屬金,其色白。
故當舌地淡紅,舌苔微白,而紅必紅潤內充,白苔微不厚或略厚有花,然皆乾濕得中,不滑不燥,斯為無病之苔。
乃火藏金內之象也。
一經傷寒,白苔必滑。
傷溫傷熱,紅光必外露矣。
是以傷寒苟能盡解其所傷之邪,而不脫其苔本來之白,此善能使邪正分局,元津元氣無傷焉。
其溫病熱病之舌,亦必使紅色漸斂漸淡,白苔漸有漸生。
此邪始得分越,而元陰日漸內充也。
當知紅乃臟氣所蘊所發,白為津液所布所結耳。
夫傷寒邪犯皮毛,舌上先有白沫,繼則白涎白滑,再後則白屑白砂,甚則白泡白疳,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
見寒邪入裡之淺深微甚,即元氣之厚薄、邪熱之輕重從此可測矣。
蓋舌固心之苗,其色本當赤,今反見白苔滑甚者,是火不制金,乃水來剋火之象,故稱大病。
其寒鬱毛膚,毛竅不得疏通,陽氣不得外發,故惡寒發熱。
在太陽時,頭痛身疼,項背強,腰脊痛。
至陽明經,則有白屑滿舌,症雖煩躁,脈如浮緊,猶當汗之。
系少陽者,白苔不滑,小柴胡湯和之。
胃虛白苔滑甚者,理中湯加桂枝托之。
邊白中黃,大柴胡、小承氣,分輕重下之。
白苔亦有死症者,即水來剋火之賊邪也。
其溫病熱症,實由火爍金傷,元陰告匱,劇症臟氣安危,皆關驗舌。
虛實寒熱之機,一一分別,圖論於下: 《辨正》:白色為寒,表證有之,裡證有之,而虛者、實者、寒者、熱者皆有之。
(故白色舌苔辨病較難。
)凡白色亦可以辨傷寒,其類不一。
白浮滑薄,其苔刮去即還者,太陽表證,受寒邪也。
白浮滑而帶膩帶漲,刮之有淨有不淨者,邪在少陽,證半表半裡也。
全舌白苔,浮漲浮膩漸積漸幹,微厚而刮不脫者,(謂刮去浮面,而其底仍有,)寒邪欲化火也。
辨傷寒舌,大約如此,(傷寒有黃苔、黑苔,分論於後。
)若雜病之人,舌白嫩滑,刮之明淨者,裡虛寒也,(無苔有津,濕而光滑,其白色與舌為一,刮之不起垢膩,是虛寒也,口唇必潤澤無縫。
)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
舌白粗澀,兼有朱點有罅裂紋之苔,(粗澀則不光澤,朱點則顯其臟腑有熱,裂罅紋多,固誤服濕藥之故。
)白乾膠焦燥滿苔,刮不脫,或脫而不淨者,(刮去垢泥後,底子仍留汙質膩澀,不見鮮紅,)皆裡熱結實也。
(此舌頻多,其苔在舌,比之面上傅粉,刮之多垢,其白色與舌為二物,是熱證也。
又按此與前論之虛寒舌相反。
當認明此苔由淺而深,將黃未黃或竟黑變者,不可用溫補之藥也。
)若白苔夾變別色,見於某部,即是某經病重,凡表裡、寒熱、虛實證皆同。
(嘉約翰雲:凡驗病人之舌,而見其色或白或黃或濕或燥,即可知其病之輕重也。
如舌苔有白而濕、濕而厚者,此必身發微熱,而非大熱也。
至若舌白唇白,則恐流血過多,或因久病,或因肺有壞所緻也。
其他小兒之病,舌上每有白衣。
內傷者,身體弱極,其舌亦有白衣。
倘以顯微鏡照之,見其形似生草絲樣者,險症也。
白為肺色,胃中陽氣被飲食抑遏,胃中正氣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
凡病初起體溫不高,津液未消耗,舌必淡白而有涎沫。
若固消化器有妨礙,又食物過多,停滯不化,而口腔起酸酵腐敗,發生濃厚濁沫,則舌起黏糊濁苔。
若固病有內熱,使口腔津液失殺菌之力,而細菌乘機發育,則舌起白屑如鵝口樣。
若因病菌發生毒素,妨礙吸氧放炭之機能,緻炭多氧少,而分泌之口涎必腐敗,則舌起白色濁膩苔。
若因傳染病之毒素,傳至口白苔如積粉。
此參黃國材法也。
)(見圖八~十四) 白苔證治圖說 微白薄苔舌(第一) 第一圖 圖說:中根微白,邊尖淡紅,苔光滑有津。
《舌鑑》:此無病之舌,元氣元津不厚,故見此苔。
《辨正》:此脾胃寒而心膽虛也。
無病人見此舌可勿藥。
裡虛證有此舌,宜投溫補;若初感寒邪在太陽,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而見此舌,宜溫散表藥。
凡感邪尚淺者,多未顯於舌,必執此為傷寒之舌則謬。
(凡風寒初入表分,則舌無苔,或生苔亦白潤而薄,雖有發熱惡寒,而口必不渴。
此風寒之邪雖重,而津液不虧,宜辛溫汗之可也。
) 白苔略厚舌(第二,無圖) 圖說:中根白苔滑厚有花,舌尖紅,舌邊淡紅。
《舌鑑》:此苔不但無病,乃元津元氣充厚,故見此舌。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
無病人有此苔,可勿藥。
薄白滑苔舌(第三,無圖) 圖說:中根苔薄白而滑,尖深紅或淡紅。
《舌鑑》:此太陽裡證舌。
二三日未得汗,緻邪熱深入丹田,急宜汗解。
或太陽與少陽合病,宜柴胡桂枝湯汗之。
若舌白苔滑有津,尖淡紅,為寒邪初入太陽,頭痛、身熱、惡寒。
宜香蘇飲、羌活湯發散之。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
若偏於脾胃寒濕,則舌白滑,濕而多津,宜用辛溫表散之。
若偏於心經熱重,則舌深紅少津,宜用清涼藥。
若初感熱邪,在太陽則頭痛、身熱、無汗,眩暈,口乾,鼻氣熱者,宜用辛涼散邪,得汗自愈。
此係初感邪,未見於舌也。
不可拘定白舌為寒,誤用溫散。
《舌鑑》泥二三日傷寒未曾汗,太陽與少陽合病方有是舌則謬甚。
(凡白舌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之邪,傷於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
隻宜輕清涼解氣分,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竹葉之類。
若白苔邊尖深紅少津,是溫邪入肺,灼幹肺津。
不可辛溫過表,宜清輕涼散為當。
) 厚白滑苔舌(第四) 第四圖 圖說:中根白厚滑苔,邊尖淡紅。
《舌鑑》:病三四日,其邪隻在太陽,苔純白而厚,卻不幹燥,症發熱頭疼,脈浮緊,不渴。
仍須汗解而愈。
《辨正》:此脾胃有寒濕也,表裡證皆有之。
傷寒邪在太陽,口不幹,舌不燥,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脈浮緊者,宜麻黃湯發汗自愈(凡表證,兩臉必熱)。
若雜病裡證,宜茯苓、白朮、蒼朮、乾薑、附子等味(若舌厚白不滑、無津而燥,是實熱也。
斷不可用此溫燥藥)。
舌鑑治法亦合,僅言表證,未及裡證耳(如舌白苔厚而幹,是邪已到氣分,宜解肌清熱,如葛根、荊芥、薄荷、連翹之類,不可用辛溫猛汗也)。
乾厚白苔舌(第五,無圖) 圖說:中根乾白,苔厚無砂,邊不紅。
《舌鑑》:病四五日未汗,熱深微渴,過飲生冷,停積在內,營熱胃冷,故發熱煩躁、厥冷、苔白乾厚、滿口白屑。
四逆散加生薑、淡豆豉。
《脈理正義》雲:舌見白苔而乾厚者,此太陽熱病。
過服寒劑,或誤飲冷水,抑遏其熱而緻也。
先以薑桂撤其寒,而後以香蘇飲汗之。
張石頑雲:白厚滑苔,為胃虛寒飲結聚膈上之候,每於十三四日過經改變,不可泛視也。
《辨正》:此脾胃熱滯也。
裡證宜三仙丹,(黃芩、川樸、枳實)加鮮石解、山楂、麥芽等。
若傷寒表證見此舌,是邪熱在少陽,其症多口苦、耳聾、發熱煩躁、四肢逆冷、寒熱往來,宜小柴胡湯。
《舌鑑》說營熱胃冷未合。
(若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
而濁結不能化,當先養津,而後降濁。
若苔薄而乾者,肺津傷也,必用輕清之品,方能達肺,如麥冬、蘆根汁之類。
若初病舌即幹,是津氣素竭也。
急當養正,略佐透邪。
若初起舌乾,脈滑脘悶,乃痰阻於中,液不上潮,宜宣肺順氣,清熱化痰,未可投補也。
) 淡白透明苔舌(第六) 第六圖 圖說:全舌明淨無苔,淡白濕亮,間或稍有白浮胖,似苔且非苔也。
《舌鑑》:年高胃弱,雖有風寒不能變熱,或誤服湯藥,傷其胃氣,故無苔而舌淡白通明也。
補中益氣湯加鹽水炒益智、醋炒升柴。
《辨正》:不論老幼見此舌,即是虛寒,宜補中益氣湯加薑桂附。
如風寒傷寒證均無此舌,此舌為虛寒之本色。
若感寒邪者,必有薄浮滑苔,故雲傷寒無此舌。
(《正義》雲:舌白無苔而明淡,外證熱,胃虛也。
凡言苔者,有垢上浮是也。
若無苔垢而色變者,則為虛也。
林慎庵雲:光亮無苔,俗名鏡面舌,多見於老弱久病之人,是津液枯竭之候。
餘嘗用大劑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治之,因而得生者多矣。
左邊白苔舌(第七) 第七圖 圖說:全舌淡紅薄白苔,惟左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鑑》:此臟結之證。
邪併入臟,最難療治。
若屬陽症,口渴腹脹喜冷者,宜承氣湯下之。
若陰結口渴,而不喜飲冷,胸中痞滿者,宜濟川煎。
(當歸、川芎、蓯蓉、升麻、澤瀉、枳殼。
) 《辨正》雲:《舌鑑》治法是也。
右邊白苔舌(第八) 第八圖 圖說:全舌淡紅薄白苔,惟右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鑑》:此舌病在肌肉,邪在半表半裡,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辨正》、《舌鑑》之說是也。
(或加茯苓。
有咳嗽引脅下痛,而見此舌,宜小青龍湯。
夏月自利多汗,宜人參白虎湯。
) 白苔黃心舌(第九) 第九圖 圖說:全舌白苔,中心黃苔仍潤滑者熱輕,老黃兼黑者熱重。
《舌鑑》:太陽初傳,陽明府病,舌微黃仍潤,再宜汗之。
苔燥腹痛,葛根湯加大黃下之;發熱、嘔吐、煩躁,大柴胡湯加減下之;亦有下淡黃水沫,無稀糞者,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此舌傷寒傳至陽明也。
若微黃而滑潤,仍當汗解,宜葛根湯;若苔焦口渴煩躁,譫語燒熱,宜白虎、三黃等湯;若苔燥大便閉,宜大柴胡湯。
(柴胡、大黃、枳殼、半夏、赤芍、黃芩、生薑、大棗。
)若雜病裡證見此舌,中黃刮不淨者,脾胃實熱也,宜白虎、三黃,大黃酌用;若中間黃苔,一刮即明淨,餘苔俱白色不紅,而多津濕潤者,則為寒證。
宜分經辨準,用辛溫藥。
《舌鑑》未盡善。
(《正義》雲:凡舌見白苔中微黃者,此太陽陽明合病也。
如太陽未罷,雙解散,太陽已罷,選承氣下之。
張石頑雲:若舌苔中心黃黑,而邊白滑潤者,表證未盡,風寒尚未化熱也。
傷寒,則大柴胡湯解之。
溫熱時疫,則涼膈散,或白虎合承氣湯攻下之。
) 白苔黃邊舌(第十) 第十圖 圖說:中根白滑,邊黃薄滑苔。
《舌鑑》:舌中白邊黃,此裡寒外熱。
兼惡寒者必洩瀉,五苓散加姜豉;惡熱者,敗毒散加葛根、木香。
《辨正》:白苔黃邊舌,如刮之淨者,無病人也。
(所謂淨者,必須清潔光明,見淡紅潤澤之底。
若底留粗澀垢膩,如腐漿一層者,為不淨,即是內熱。
)刮不脫或不淨者,是脾胃真熱假寒(黃色是真熱,白色是假寒。
)心、肺、膀胱、肝,為陽火逼迫(邪熱實火,均為陽火)而移熱於大腸也。
其為病多咳痛,心胸熱,小便澀,大便或結或洩,或瀉紅白痢(熱極則脾縮不靈,故亦瀉)不等,宜生石膏、知母、三黃、花粉、竹茹等藥。
小便澀者,宜木通、車前、三黃等藥。
大便結或洩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紅白痢者,宜芩連治痢湯。
《舌鑑》拘於白為寒誤也。
白苔雙黃舌(第十一) 第十一圖 圖說:白苔中夾兩條黃色苔,然必不如圖之整齊。
《舌鑑》:此陽明裡證夾溫舌也。
邪熱上熏,土色上溢,故令雙黃。
脈長、煩躁、惡寒轉矢氣者,大柴胡湯下之,或用調胃承氣湯。
《辨正》:治傷寒以前說是也。
若別證見此舌,是脾胃熱而諸經無病,宜用生大黃、三黃、枳殼、厚樸等藥治之。
半白滑半黑黃舌(第十二) 第十二圖 圖說:半邊白苔,半邊或黑或老黃苔,不拘或左或右。
《舌鑑》:此舌皆寒邪結熱在臟也,黃連湯加附子、淡豉。
結在咽者,不能語言,宜生脈散去五味,加蔥白合四逆湯。
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家訓雲,歷見此舌,依此等治法,十無一生。
白滑無苔舌,虛寒體也。
感寒邪者,色亦如此。
若半邊有黃黑苔,則寒邪已傳裡,鬱結在臟,久而化火矣。
當舍其白滑,急治其標。
看某邊色見老黃或黑者,即從黃黑邊治。
左黃黑者,邪火逼肝也,宜用胡黃連、羚羊角、犀角、青蒿、山梔、石膏、知母等藥。
右黃黑者,邪火逼膽也,宜龍膽草、青蒿、柴胡、石膏、知母、三黃等品。
黃黑苔不論結左右,喉痛不能言語者,宜山豆根、石膏、知母、三黃、大黃、桔梗、甘草等藥,對病施治,瞑眩乃瘳。
見此舌能知治法,可保萬全。
(《脈理正義》雲: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餘見黃黑,外證下利,痛引少腹者,熱結也。
熱甚者,桂枝大黃湯下之;無熱者,用真武湯。
十中可救一二也。
) 白舌黑根苔(第十三) 第十三圖 圖說:舌苔白漸黑至根者,非如圖式。
中根之黑白如截也。
《舌鑑》:舌黑根中尖苔白者,為火被水克之象,雖下亦難見功。
《辨正》:若黑根無積膩,白苔薄滑,刮之即淨,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熱也,宜十全辛溫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黑根自退,病即愈。
若黑根積膩粗澀,白苔乾厚,刮之不淨,無津燥苔,口渴消水者,真熱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黑根漸退,疾乃廖。
《舌鑑》泥於火被水克之象,固甚謬甚。
白苔雙黑舌(第十四) 第十四圖 圖說:黑苔兩輪布於白苔中。
《舌鑑》:乃太陽少陽之邪併入胃府,中氣衰竭,水反上侮,故手足厥冷,胸中結痛,理中湯、瀉心湯合用。
如邪結在舌根,不能言者不治。
《辨正》:此舌乃寒邪入裡化火、熱逼脾胃也。
實熱雜證皆有之,宜白虎湯去粳米、甘草,加大黃治之。
《舌鑑》用理中湯,醫家多如此,誤人不少,宜慎之。
白苔黑點舌(第十五) 第十五圖 圖說:全舌白苔,中見黑點是也。
《舌鑑》:此少陽陽明也。
有表者涼膈散合小柴胡湯;裡證已具,調胃承氣湯;身有斑者,從斑治,用化斑湯。
《辨正》:凡傷寒白苔中黑小點亂生,尚有表證者,其病來之雖惡,宜用涼膈微表之,(連翹,焦梔、桃仁、大黃、甘草、樸硝、條芩、竹葉、薄荷、白蜜。
)表退即當下,用調胃承氣湯,《舌鑑》說是也。
白苔黑斑舌(第十六) 第十六圖 圖說:白苔中黑斑滿布。
《舌鑑》:此苔為火伏水乘,即是水來剋火,涼膈散加炮薑、附子炭下之,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白苔黑斑舌如刮之即淨者,微濕熱也,宜瀉濕清熱。
若刮不淨者,(底子膩澀,粗燥乾枯,十二經皆實熱,陽火燒,陰將竭也。
皆裡證無表證。
不論傷寒傳裡及諸病證見此舌者,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服。
至黑斑退盡方愈。
《舌鑑》指白中斑點,謂水剋火,僅能十救一二,謬甚。
白苔黑刺舌(第十七) 第十七圖 圖說:白苔上滿生黑芒刺。
《舌鑑》:白苔中生滿乾黑芒刺。
乃少陽不解,熱鬱陽明府也。
其症不惡寒反惡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