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治之。
若黑苔微厚粗膩,雖滑而刮之不淨,(口苦唇燥,)外無寒證,脈非遲弱者,則是實熱,宜用清涼脾胃藥。
寒熱之判,勢如冰炭。
(吳坤安雲:如白苔而兼灰黑色,更有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五苓散加羌、防之類。
如雜病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 沿白黑心舌(第七十二) 第七十二圖 圖說:弦邊白燥,中根黑苔。
《舌鑑》、《辨正》:弦白黑心舌,在傷寒為邪入陽明,化火已久,熱逼太陰少陰也。
宜破格白虎湯及大承氣湯輪服,不次急投,黑心退淨則愈。
在雜病為實熱證,如吐血者,宜三黃白虎湯加犀角;大便閉者,宜大承氣湯;大熱大渴者,宜白虎湯。
若據於弦白為寒,而不用苦寒藥,則無救法。
《舌鑑》用五苓散,大謬。
凡寒證,舌底光滑濕潤,刮之明淨,無點罅絲紋者是也。
通尖乾黑邊白舌(第七十三) 第七十三圖 圖說:兩邊白燥厚苔,中心黑幹通尖。
《舌鑑》:兩感是少陰先傷,一二日間便見中黑邊白厚苔者,雖用黑膏湯合調胃承氣湯,恐終無濟於病矣。
(《正義》雲:此少陰瘟也。
五六日見之,大柴胡湯、涼膈散下之。
無下證者,付葉石膏湯。
又雲:舌尖白二分,根黑一分,外證身熱惡寒,曾飲水者,五苓散。
自汗渴者,白虎湯。
下利者,解毒湯。
) 《辨正》:通尖黑幹邊白舌,是臟腑實熱獨盛,火燥煩躁熏蒸濕氣,故邊白也。
其症多大熱大渴、譫語煩躁、便閉、咽乾不等,宜白虎湯、大承氣湯合用連服,以黑退為度。
如《舌鑑》指為陰陽兩感傷寒,用大羌活湯,(羌活、獨活、防風、細辛、知母、生地、防已、黃芩、黃連、蒼朮、白朮、川芎,)及沖和靈寶飲,(即大羌活湯去獨活、防已、黃連、蒼朮、白朮、加柴、葛、白芷、石膏,)誤人多矣。
蓋拘定白黑判陰陽,而不知黑舌均裡證無表證。
況既幹而通尖,裡急已極,尚可雜投驅風燥藥乎。
第七十四圖 黑苔灰紋舌(第七十四) 《圖說》:中心黑,兩畔起灰紋重暈者。
《舌鑑》:中黑灰紋舌,若脈實者,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渴飲水者,涼膈散。
十人可救一二。
《辨正》:前人治法,不過如斯而已。
實則見此舌,不論何症何脈。
用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黑灰退淨則立愈。
非臨證多者,不知其妙也。
(亦有淡灰色中起深黑重暈者,為瘟疫熱毒攻裡,急用涼膈散、雙解散等清中逐邪。
《舌辨》雲:灰黑重暈舌,乃邪毒傳於手足少陰經也,宜即下之。
解毒湯用大黃(酒浸),攛芒硝,量輕重大小治之。
) 黑苔瓣底黑舌(第七十五) 第七十五圖 圖說:全舌黑苔,撥開瓣,底黑色。
《舌鑑》:凡黑苔瓣底黑者,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必暴絕,死不可救。
《辨正》:黑苔瓣底黑舌,此乃臟腑實熱已極,或因六氣之燥火侵淫,或因百藥之燥火逼迫,燥火與陽火(病人素有,實火曰陽火,虛火曰陰火是也)交戰於中,熏蒸於上,而成此舌。
猶之當暑炎熱,土木生菌,惟大雨時行,即自消滅。
可知舌有黑瓣,非大寒涼藥,斷難起死回生。
此證多熱、大渴,口開吹氣或絞腸痛絕;或頭眼脹痛求死;或口噤不言;或渾身發臭難聞;或卒然仆地,不省人事,雙目直視不等。
不論見何怪脈,舍脈憑舌,看黑瓣尚未敷滿,仍可救治。
急用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八兩、知母六錢、川柏四錢、黃芩錢半、犀角四錢,)四倍石膏,(或分為三黃白虎湯及大承氣湯,分二罐主之。
)不拘時刻,不次急投(凡言不次急投,皆不限定劑數,須輪流急灌。
)服至黑瓣退淨,舌底漸紅則病愈。
知此法者,雖危不死。
倘不明利害,忌服苦寒或不敢多服,必死無疑,別無救法也。
如《舌鑑》雲,見此舌「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必暴絕不治」。
此拘於切脈,無知妄斷,醫家卸肩之積習耳。
第七十六圖 黑苔瓣底紅舌(第七十六) 圖說:舌根淡紅,全舌黑苔夾瓣,瓣底舌紅。
《舌鑑》:黃苔失治,久而變黑,乃實熱亢極之候,而又未經服藥,肆意飲食,而脈亦伏,目閉口開,譫語或自語。
如伏脈男見左,女見右主脈者,宜大承氣湯下之。
燥糞必黑,蛔蟲必死。
醫見此舌,必撅而視之,瓣底紅者生,瓣底黑者死。
《辨正》:黑苔瓣底紅舌,臟腑熱甚,灼血爍津也。
多因實熱,人誤服溫藥燥藥,逼傷陰血,故瓣底見淡紅。
其症口開目閉,煩躁譫語,狂妄便閉不等。
勿論脈之伏、代、怪、奇,即用破格三黃白虎湯加犀角,與大承氣湯循環間服,不次急投,黑瓣脫淨方愈。
若《舌鑑》僅以承氣下之,而不敢重用苦寒急涼血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安能救人乎。
第七十七圖 滿黑刺底黑舌(第七十七) 圖說:滿舌黑苔黑刺,芒刺底肉色亦黑。
《舌鑑》:滿黑舌起刺,芒刺底亦黑。
凡見此舌,不必辨其何脈何經。
雖無惡候,必死不治。
《辨正》:刺底黑舌,刮開芒刺底下,舌色俱黑也。
用(第七十五舌)黑苔瓣底黑舌苦寒急救之法,尚有可醫。
《舌鑑》謂不必辨其何經何脈,雖無惡候,必死勿治。
此固醫家搪飾之常法。
然病家往往見重證,安於必死,執定勿用苦寒,亦足以釀成時醫之惡習也。
滿黑刺底紅舌(第七十八) 第七十八圖 圖說:滿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揉之鯊魚皮,觸手而響,撥開黑刺瓣底紅者。
《舌鑑》:滿黑燥苔起刺,撥開刺底紅者,心神尚在,下之可生。
凡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之,後與小陷胸湯調理。
《舌辨》雲:下之熱退、脈靜者生。
《辨正》:滿黑刺底紅舌,全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手揉之有聲,掘開刺底尚見紅色,不論何病,皆裡證臟腑熱極。
宜合用破格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不次急投,以黑刺退淨為止,病必愈。
《舌鑑》但知以大陷胸湯下之,而不知寒涼急投,其黑刺必不退。
倘能十救一二,亦幸事也。
弦紅中微黑舌(第七十九) 第七十九圖 圖說:舌心淡黑,邊沿淡紅多津。
《舌鑑》:弦紅中微黑舌,外淡紅淡黑者,惡風則表證未罷,用解毒湯、雙解散各半,以微汗之,汗罷即下之。
下後熱不退者,不治。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
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宜大陷胸湯及大承氣間服。
《舌鑑》雲不治者,非也。
紅邊黑心滑苔舌(第八十) 第八十圖 圖說:舌心黑滑有津,邊紅潤不燥。
《舌鑑》:紅邊中黑滑舌,必表熱裡寒。
證見譫語者,因邪在表時,未曾服藥,不戒飲食,冷物結滯於胃而相搏也。
虛人黃龍湯去樸硝,加乾薑或枳實理中湯合小陷胸湯。
壯實者,備急丸熱下之。
夏月中暍,亦多此舌,以人參白虎湯主之。
林慎庵雲:此等舌屬大虛之候,宜合脈證,審慎而施也。
《辨正》:紅邊中黑滑舌,是脾胃肝膽俱熱而夾有濕邪也。
若傷寒證見譫語者,為初傳陽明,宜白虎湯發汗自愈,大渴大熱則倍用之。
《舌鑑》謂冷食結滯,虛人用黃龍湯,(即大承氣加黨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
邪熱傳裡,譫語發渴,身熱,心下硬痛,下利皆清水,此名結熱利證,非內寒而利也,宜此湯。
若年已表老者,去芒硝,)壯實人用備急丸(巴豆霜一錢、乾薑三錢、大黃三錢,共研細末,米糊為丸,如豆大。
治熱邪暴死。
)夏月中暍者,用人參白虎湯。
三法雖不甚謬,然難見效。
(吳坤安雲:若全舌黑滑,為太陰之寒,理中證也。
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樸、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
《舌辨》雲:若邊紅中黑而津滑者,必譫語。
因寒傷於營,營傷則惡寒而汗,頭疼表證時,未曾服藥,隻以飲食為主,因而食勝,內外俱傷,輕而變重,重而緻此。
急下之,再不可食,如犯之,不可救也。
) 邊紅通尖黑幹舌(第八十一) 第八十一圖 圖說:舌邊紅,中心黑幹通尖。
《舌鑑》:瘟疫內熾,宿食不消,故乾黑通尖而邊紅也。
急下一二次,稍解再下之,以平為期。
《辨正》:邊紅通尖黑幹舌,臟腑實熱,而心肺脾胃尤亟也。
傷寒傳少陰證,燥暑中少陰證,瘟疫症、雜病實熱皆有之。
不論何病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連服,則必愈。
《舌鑑》急下再下,以平為期是也。
裡黑舌(第八十二) 第八十二圖 圖說:外見純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如小長舌形,甚則其上有刺。
《舌鑑》:裡黑舌,外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苔,似小長舌,其上有刺者,熱毒盛熾,為實熱堅結大腸。
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雖是,然不如用白虎湯、大承氣湯,相間連服必愈。
(張石頑雲:亦有因中暑誤認外感而加溫覆,多緻中黑邊極紅而潤,脈必虛大,急用白虎湯清之,虛者加人參、竹葉。
如更誤認陰寒而與熱藥,必緻煩躁不救也。
夏月中暑多有黑舌,黑而中乾者,白虎無疑。
中焙舌(第八十三) 第八十三圖 圖說:舌色純紅,中心黑厚而幹,形似小舌。
《舌鑑》:舌苔中心黑厚而幹,形如小舌,邊畔純紅,名中焙舌。
乃邪熱結裡,心火熾甚。
宜涼膈散、大柴胡湯。
又雲:此舌為熱盛津枯之候,急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以解之。
林慎庵以甘露飲加人參、黃連,或生料人參固本丸加牛膝、元參、知母、地骨皮。
《辨正》:張三錫雲:餘常見外感挾內傷,宿食重而結於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乾厚而邊潤,名中焙舌。
此則裡熱尚淺。
若全舌乾,無論黃黑,皆屬裡證,分輕重下之。
若曾經下或屢下不減,乃宿滯結於中宮也。
診其脈之虛實及中氣如何。
實者,潤而下之。
虛者,神氣不足,當生津固中氣,有用生脈對解毒湯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
一則陰極似陽,一則陽極似陰,不可不辨而正之。
裡圈舌(第八十四) 第八十四圖 圖說:舌根至中淡紅,中夾紅暈,而尖沿皆純黑。
《舌鑑》:裡圈舌,淡紅中有紅暈,而弦又純黑,乃心包絡蘊熱,復受邪火侵入,二火相逼,故顯此舌,宜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
炳章按:此包絡熱甚,宜清包絡之熱,如犀角、連翹、鮮生地、黑元參,合承氣下之,則更妥當。
黑尖紅舌(第八十五) 第八十五圖 圖說:中根紅,舌尖黑,而有紫黑刺。
《舌鑑》:瘟疫汗後食復,而見紅尖紫黑刺,證甚危殆。
急宜梔子枳實豉湯加大黃下之。
刮去芒刺,不復生者安,再生則更危。
《辨正》:紅尖紫黑刺舌,乃心經極熱而又受邪熏蒸也。
宜大承氣湯加黃連(五錢)、連翹(三錢),急服則愈。
《舌鑑》用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雖下而不甚涼。
芒刺再生,又不敢連投,安得不危。
紅根黑尖舌(第八十六) 第八十六圖 圖說:舌中根紅,而尖黑燥。
《舌鑑》:舌本紅而尖黑者,足少陰溫熱乘於手太陰也,竹葉石膏湯。
《辨正》:紅內黑尖舌,為臟腑皆熱而心經尤熱也。
傷寒邪火逼手少陰,溫熱直中手少陰,誤服補心藥,心血熱者有之。
宜大承氣湯加川連(三錢)、連翹、黃芩、黃柏(各二錢),服至黑尖退淨則愈。
《舌鑑》謂足少陰溫熱乘手太陰,用竹葉石膏湯,未妥。
紅尖黑根舌(第八十七) 第八十七圖 圖說:中尖純紅,舌根黑色或灰黑。
《舌鑑》:瘟疫二三日,舌根黑色,熱邪熾甚而宿食不消也。
涼膈、雙解微下之。
至四五日火極似水,漸變深黑,少陰腎氣己絕,下亦無濟矣。
若邪結咽嗌、目瞑脈絕、油汗者,一日夜必死。
《辨正》:紅尖黑根舌,心腎火熾,脾胃受困也。
傷寒邪入陰分,瘟疫毒中陰經,實熱鬱傷陰分皆有之。
不論何證何脈,用大承氣湯急下以去其毒,用三黃白虎急涼以救其陰,二方連環服至黑退則愈。
《舌鑑》治法未善。
彼謂瘟疫二三日可微下之,四五日後舌變深黑,下無濟矣。
若邪結於咽,目瞑脈絕油汗者,一二日死。
蓋微下則不能去毒,僅一下之而不間大涼藥,則不能挽回已傷之陰,又偶爾嘗試。
無膽無識,安得不死耶。
第八十八圖 紅中淡黑舌(第八十八) 圖說:紅舌中見淡黑心,苔滑潤者。
《舌鑑》:乃溫熱發於太陽也。
如有表證惡寒,雙解散合解毒湯微微汗之,汗罷急下。
若結胸、煩躁、直視者,不治。
(章虛谷雲:紅中有黑苔者,熱毒入少陰也。
大承氣合白虎湯治之。
) 《辨正》:紅中淡黑舌,臟腑實熱也。
不論何病何脈,皆裡證。
傷寒傳裡,大發燒熱,結胸煩躁二便閉,雙目直視,或疫毒中三陰,均有此舌,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舌淨必愈。
《舌鑑》說先汗後下,又以結胸為不治,殊未當也。
紅中焦黑心舌(第八十九,無圖) 圖說:舌紅色,中有焦黑厚苔,形如小舌。
《舌鑑》:乃瘟疫之毒內結於胃,火極反兼水化也,宜涼膈散。
若黑而乾硬,指甲剔之有聲,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遲則不救。
《辨正》:紅中焦黑舌,臟腑俱熱而脾胃尤熱也,誤服補劑及中時疫者有之。
不論何脈,皆屬裡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不次急投,勿稍遲疑,以服至焦黑退淨為準,則必愈。
《舌鑑》近是,尚嫌姑息。
黑爛自齧舌(第九十) 第八十九圖 圖說:舌苔黑爛,頻欲自齧。
《舌鑑》:乃心腎火灼,無以自安也,必爛至舌根而死。
切勿用藥。
(《正義》雲:舌黑而中爛者,死候也,不治。
《舌辨》雲:白爛瘡堪治。
黑舌齧爛根,言黑爛無治法也。
) 《辨正》:黑爛自齧舌,臟腑極熱,兼受穢毒也,患楊梅瘡者多有之,他症罕見,宜三黃銀花承氣湯等劑,土茯苓作茶飲。
治如不效,則將如《舌鑑》所雲:黑爛而頻欲自齧,必爛至舌根而死也。
孕婦黑苔(第九十一,無圖) 圖說:孕婦舌黑,有微黑、深黑,大不同。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舌苔黑,此邪入少陰,熱傷胎元也。
其子必死,當下死胎,以救其母。
凡孕婦面舌俱黑,不必問其月數,子母俱死。
面赤、舌微黑者,還當保胎。
如見灰黑,乃邪熱入子宮,其胎必不能固。
若面赤者,為根本未傷,當急下以救其母。
《辨正》:孕婦傷寒灰黑舌,乃熱逼三陰之候,不論傷寒傳陰、實火傷陰,必須苦寒急涼,宜三黃白虎湯,生大黃、元明粉、川樸、生枳殼等酌用。
熱清則胎安,慎勿妄用安胎補藥,緻益熱而胎上衝。
《舌鑑》謂面舌俱黑,水火相刑,子母俱死(下略)雲雲,此皆醫家相傳粉飾之談耳。
(《舌辨》雲:面赤舌黑,如舌微黑,還可保胎。
如黑甚必墜。
用井底泥固臍內,服清熱安胎藥,如黃芩、知母、竹茹、柴胡、梔子等藥治之。
若胎安則穩,不然必墜之。
)
若黑苔微厚粗膩,雖滑而刮之不淨,(口苦唇燥,)外無寒證,脈非遲弱者,則是實熱,宜用清涼脾胃藥。
寒熱之判,勢如冰炭。
(吳坤安雲:如白苔而兼灰黑色,更有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五苓散加羌、防之類。
如雜病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 沿白黑心舌(第七十二) 第七十二圖 圖說:弦邊白燥,中根黑苔。
《舌鑑》、《辨正》:弦白黑心舌,在傷寒為邪入陽明,化火已久,熱逼太陰少陰也。
宜破格白虎湯及大承氣湯輪服,不次急投,黑心退淨則愈。
在雜病為實熱證,如吐血者,宜三黃白虎湯加犀角;大便閉者,宜大承氣湯;大熱大渴者,宜白虎湯。
若據於弦白為寒,而不用苦寒藥,則無救法。
《舌鑑》用五苓散,大謬。
凡寒證,舌底光滑濕潤,刮之明淨,無點罅絲紋者是也。
通尖乾黑邊白舌(第七十三) 第七十三圖 圖說:兩邊白燥厚苔,中心黑幹通尖。
《舌鑑》:兩感是少陰先傷,一二日間便見中黑邊白厚苔者,雖用黑膏湯合調胃承氣湯,恐終無濟於病矣。
(《正義》雲:此少陰瘟也。
五六日見之,大柴胡湯、涼膈散下之。
無下證者,付葉石膏湯。
又雲:舌尖白二分,根黑一分,外證身熱惡寒,曾飲水者,五苓散。
自汗渴者,白虎湯。
下利者,解毒湯。
) 《辨正》:通尖黑幹邊白舌,是臟腑實熱獨盛,火燥煩躁熏蒸濕氣,故邊白也。
其症多大熱大渴、譫語煩躁、便閉、咽乾不等,宜白虎湯、大承氣湯合用連服,以黑退為度。
如《舌鑑》指為陰陽兩感傷寒,用大羌活湯,(羌活、獨活、防風、細辛、知母、生地、防已、黃芩、黃連、蒼朮、白朮、川芎,)及沖和靈寶飲,(即大羌活湯去獨活、防已、黃連、蒼朮、白朮、加柴、葛、白芷、石膏,)誤人多矣。
蓋拘定白黑判陰陽,而不知黑舌均裡證無表證。
況既幹而通尖,裡急已極,尚可雜投驅風燥藥乎。
第七十四圖 黑苔灰紋舌(第七十四) 《圖說》:中心黑,兩畔起灰紋重暈者。
《舌鑑》:中黑灰紋舌,若脈實者,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渴飲水者,涼膈散。
十人可救一二。
《辨正》:前人治法,不過如斯而已。
實則見此舌,不論何症何脈。
用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黑灰退淨則立愈。
非臨證多者,不知其妙也。
(亦有淡灰色中起深黑重暈者,為瘟疫熱毒攻裡,急用涼膈散、雙解散等清中逐邪。
《舌辨》雲:灰黑重暈舌,乃邪毒傳於手足少陰經也,宜即下之。
解毒湯用大黃(酒浸),攛芒硝,量輕重大小治之。
) 黑苔瓣底黑舌(第七十五) 第七十五圖 圖說:全舌黑苔,撥開瓣,底黑色。
《舌鑑》:凡黑苔瓣底黑者,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必暴絕,死不可救。
《辨正》:黑苔瓣底黑舌,此乃臟腑實熱已極,或因六氣之燥火侵淫,或因百藥之燥火逼迫,燥火與陽火(病人素有,實火曰陽火,虛火曰陰火是也)交戰於中,熏蒸於上,而成此舌。
猶之當暑炎熱,土木生菌,惟大雨時行,即自消滅。
可知舌有黑瓣,非大寒涼藥,斷難起死回生。
此證多熱、大渴,口開吹氣或絞腸痛絕;或頭眼脹痛求死;或口噤不言;或渾身發臭難聞;或卒然仆地,不省人事,雙目直視不等。
不論見何怪脈,舍脈憑舌,看黑瓣尚未敷滿,仍可救治。
急用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八兩、知母六錢、川柏四錢、黃芩錢半、犀角四錢,)四倍石膏,(或分為三黃白虎湯及大承氣湯,分二罐主之。
)不拘時刻,不次急投(凡言不次急投,皆不限定劑數,須輪流急灌。
)服至黑瓣退淨,舌底漸紅則病愈。
知此法者,雖危不死。
倘不明利害,忌服苦寒或不敢多服,必死無疑,別無救法也。
如《舌鑑》雲,見此舌「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必暴絕不治」。
此拘於切脈,無知妄斷,醫家卸肩之積習耳。
第七十六圖 黑苔瓣底紅舌(第七十六) 圖說:舌根淡紅,全舌黑苔夾瓣,瓣底舌紅。
《舌鑑》:黃苔失治,久而變黑,乃實熱亢極之候,而又未經服藥,肆意飲食,而脈亦伏,目閉口開,譫語或自語。
如伏脈男見左,女見右主脈者,宜大承氣湯下之。
燥糞必黑,蛔蟲必死。
醫見此舌,必撅而視之,瓣底紅者生,瓣底黑者死。
《辨正》:黑苔瓣底紅舌,臟腑熱甚,灼血爍津也。
多因實熱,人誤服溫藥燥藥,逼傷陰血,故瓣底見淡紅。
其症口開目閉,煩躁譫語,狂妄便閉不等。
勿論脈之伏、代、怪、奇,即用破格三黃白虎湯加犀角,與大承氣湯循環間服,不次急投,黑瓣脫淨方愈。
若《舌鑑》僅以承氣下之,而不敢重用苦寒急涼血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安能救人乎。
第七十七圖 滿黑刺底黑舌(第七十七) 圖說:滿舌黑苔黑刺,芒刺底肉色亦黑。
《舌鑑》:滿黑舌起刺,芒刺底亦黑。
凡見此舌,不必辨其何脈何經。
雖無惡候,必死不治。
《辨正》:刺底黑舌,刮開芒刺底下,舌色俱黑也。
用(第七十五舌)黑苔瓣底黑舌苦寒急救之法,尚有可醫。
《舌鑑》謂不必辨其何經何脈,雖無惡候,必死勿治。
此固醫家搪飾之常法。
然病家往往見重證,安於必死,執定勿用苦寒,亦足以釀成時醫之惡習也。
滿黑刺底紅舌(第七十八) 第七十八圖 圖說:滿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揉之鯊魚皮,觸手而響,撥開黑刺瓣底紅者。
《舌鑑》:滿黑燥苔起刺,撥開刺底紅者,心神尚在,下之可生。
凡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之,後與小陷胸湯調理。
《舌辨》雲:下之熱退、脈靜者生。
《辨正》:滿黑刺底紅舌,全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手揉之有聲,掘開刺底尚見紅色,不論何病,皆裡證臟腑熱極。
宜合用破格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不次急投,以黑刺退淨為止,病必愈。
《舌鑑》但知以大陷胸湯下之,而不知寒涼急投,其黑刺必不退。
倘能十救一二,亦幸事也。
弦紅中微黑舌(第七十九) 第七十九圖 圖說:舌心淡黑,邊沿淡紅多津。
《舌鑑》:弦紅中微黑舌,外淡紅淡黑者,惡風則表證未罷,用解毒湯、雙解散各半,以微汗之,汗罷即下之。
下後熱不退者,不治。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
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宜大陷胸湯及大承氣間服。
《舌鑑》雲不治者,非也。
紅邊黑心滑苔舌(第八十) 第八十圖 圖說:舌心黑滑有津,邊紅潤不燥。
《舌鑑》:紅邊中黑滑舌,必表熱裡寒。
證見譫語者,因邪在表時,未曾服藥,不戒飲食,冷物結滯於胃而相搏也。
虛人黃龍湯去樸硝,加乾薑或枳實理中湯合小陷胸湯。
壯實者,備急丸熱下之。
夏月中暍,亦多此舌,以人參白虎湯主之。
林慎庵雲:此等舌屬大虛之候,宜合脈證,審慎而施也。
《辨正》:紅邊中黑滑舌,是脾胃肝膽俱熱而夾有濕邪也。
若傷寒證見譫語者,為初傳陽明,宜白虎湯發汗自愈,大渴大熱則倍用之。
《舌鑑》謂冷食結滯,虛人用黃龍湯,(即大承氣加黨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
邪熱傳裡,譫語發渴,身熱,心下硬痛,下利皆清水,此名結熱利證,非內寒而利也,宜此湯。
若年已表老者,去芒硝,)壯實人用備急丸(巴豆霜一錢、乾薑三錢、大黃三錢,共研細末,米糊為丸,如豆大。
治熱邪暴死。
)夏月中暍者,用人參白虎湯。
三法雖不甚謬,然難見效。
(吳坤安雲:若全舌黑滑,為太陰之寒,理中證也。
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樸、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
《舌辨》雲:若邊紅中黑而津滑者,必譫語。
因寒傷於營,營傷則惡寒而汗,頭疼表證時,未曾服藥,隻以飲食為主,因而食勝,內外俱傷,輕而變重,重而緻此。
急下之,再不可食,如犯之,不可救也。
) 邊紅通尖黑幹舌(第八十一) 第八十一圖 圖說:舌邊紅,中心黑幹通尖。
《舌鑑》:瘟疫內熾,宿食不消,故乾黑通尖而邊紅也。
急下一二次,稍解再下之,以平為期。
《辨正》:邊紅通尖黑幹舌,臟腑實熱,而心肺脾胃尤亟也。
傷寒傳少陰證,燥暑中少陰證,瘟疫症、雜病實熱皆有之。
不論何病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連服,則必愈。
《舌鑑》急下再下,以平為期是也。
裡黑舌(第八十二) 第八十二圖 圖說:外見純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如小長舌形,甚則其上有刺。
《舌鑑》:裡黑舌,外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苔,似小長舌,其上有刺者,熱毒盛熾,為實熱堅結大腸。
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雖是,然不如用白虎湯、大承氣湯,相間連服必愈。
(張石頑雲:亦有因中暑誤認外感而加溫覆,多緻中黑邊極紅而潤,脈必虛大,急用白虎湯清之,虛者加人參、竹葉。
如更誤認陰寒而與熱藥,必緻煩躁不救也。
夏月中暑多有黑舌,黑而中乾者,白虎無疑。
中焙舌(第八十三) 第八十三圖 圖說:舌色純紅,中心黑厚而幹,形似小舌。
《舌鑑》:舌苔中心黑厚而幹,形如小舌,邊畔純紅,名中焙舌。
乃邪熱結裡,心火熾甚。
宜涼膈散、大柴胡湯。
又雲:此舌為熱盛津枯之候,急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以解之。
林慎庵以甘露飲加人參、黃連,或生料人參固本丸加牛膝、元參、知母、地骨皮。
《辨正》:張三錫雲:餘常見外感挾內傷,宿食重而結於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乾厚而邊潤,名中焙舌。
此則裡熱尚淺。
若全舌乾,無論黃黑,皆屬裡證,分輕重下之。
若曾經下或屢下不減,乃宿滯結於中宮也。
診其脈之虛實及中氣如何。
實者,潤而下之。
虛者,神氣不足,當生津固中氣,有用生脈對解毒湯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
一則陰極似陽,一則陽極似陰,不可不辨而正之。
裡圈舌(第八十四) 第八十四圖 圖說:舌根至中淡紅,中夾紅暈,而尖沿皆純黑。
《舌鑑》:裡圈舌,淡紅中有紅暈,而弦又純黑,乃心包絡蘊熱,復受邪火侵入,二火相逼,故顯此舌,宜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
炳章按:此包絡熱甚,宜清包絡之熱,如犀角、連翹、鮮生地、黑元參,合承氣下之,則更妥當。
黑尖紅舌(第八十五) 第八十五圖 圖說:中根紅,舌尖黑,而有紫黑刺。
《舌鑑》:瘟疫汗後食復,而見紅尖紫黑刺,證甚危殆。
急宜梔子枳實豉湯加大黃下之。
刮去芒刺,不復生者安,再生則更危。
《辨正》:紅尖紫黑刺舌,乃心經極熱而又受邪熏蒸也。
宜大承氣湯加黃連(五錢)、連翹(三錢),急服則愈。
《舌鑑》用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雖下而不甚涼。
芒刺再生,又不敢連投,安得不危。
紅根黑尖舌(第八十六) 第八十六圖 圖說:舌中根紅,而尖黑燥。
《舌鑑》:舌本紅而尖黑者,足少陰溫熱乘於手太陰也,竹葉石膏湯。
《辨正》:紅內黑尖舌,為臟腑皆熱而心經尤熱也。
傷寒邪火逼手少陰,溫熱直中手少陰,誤服補心藥,心血熱者有之。
宜大承氣湯加川連(三錢)、連翹、黃芩、黃柏(各二錢),服至黑尖退淨則愈。
《舌鑑》謂足少陰溫熱乘手太陰,用竹葉石膏湯,未妥。
紅尖黑根舌(第八十七) 第八十七圖 圖說:中尖純紅,舌根黑色或灰黑。
《舌鑑》:瘟疫二三日,舌根黑色,熱邪熾甚而宿食不消也。
涼膈、雙解微下之。
至四五日火極似水,漸變深黑,少陰腎氣己絕,下亦無濟矣。
若邪結咽嗌、目瞑脈絕、油汗者,一日夜必死。
《辨正》:紅尖黑根舌,心腎火熾,脾胃受困也。
傷寒邪入陰分,瘟疫毒中陰經,實熱鬱傷陰分皆有之。
不論何證何脈,用大承氣湯急下以去其毒,用三黃白虎急涼以救其陰,二方連環服至黑退則愈。
《舌鑑》治法未善。
彼謂瘟疫二三日可微下之,四五日後舌變深黑,下無濟矣。
若邪結於咽,目瞑脈絕油汗者,一二日死。
蓋微下則不能去毒,僅一下之而不間大涼藥,則不能挽回已傷之陰,又偶爾嘗試。
無膽無識,安得不死耶。
第八十八圖 紅中淡黑舌(第八十八) 圖說:紅舌中見淡黑心,苔滑潤者。
《舌鑑》:乃溫熱發於太陽也。
如有表證惡寒,雙解散合解毒湯微微汗之,汗罷急下。
若結胸、煩躁、直視者,不治。
(章虛谷雲:紅中有黑苔者,熱毒入少陰也。
大承氣合白虎湯治之。
) 《辨正》:紅中淡黑舌,臟腑實熱也。
不論何病何脈,皆裡證。
傷寒傳裡,大發燒熱,結胸煩躁二便閉,雙目直視,或疫毒中三陰,均有此舌,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舌淨必愈。
《舌鑑》說先汗後下,又以結胸為不治,殊未當也。
紅中焦黑心舌(第八十九,無圖) 圖說:舌紅色,中有焦黑厚苔,形如小舌。
《舌鑑》:乃瘟疫之毒內結於胃,火極反兼水化也,宜涼膈散。
若黑而乾硬,指甲剔之有聲,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遲則不救。
《辨正》:紅中焦黑舌,臟腑俱熱而脾胃尤熱也,誤服補劑及中時疫者有之。
不論何脈,皆屬裡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不次急投,勿稍遲疑,以服至焦黑退淨為準,則必愈。
《舌鑑》近是,尚嫌姑息。
黑爛自齧舌(第九十) 第八十九圖 圖說:舌苔黑爛,頻欲自齧。
《舌鑑》:乃心腎火灼,無以自安也,必爛至舌根而死。
切勿用藥。
(《正義》雲:舌黑而中爛者,死候也,不治。
《舌辨》雲:白爛瘡堪治。
黑舌齧爛根,言黑爛無治法也。
) 《辨正》:黑爛自齧舌,臟腑極熱,兼受穢毒也,患楊梅瘡者多有之,他症罕見,宜三黃銀花承氣湯等劑,土茯苓作茶飲。
治如不效,則將如《舌鑑》所雲:黑爛而頻欲自齧,必爛至舌根而死也。
孕婦黑苔(第九十一,無圖) 圖說:孕婦舌黑,有微黑、深黑,大不同。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舌苔黑,此邪入少陰,熱傷胎元也。
其子必死,當下死胎,以救其母。
凡孕婦面舌俱黑,不必問其月數,子母俱死。
面赤、舌微黑者,還當保胎。
如見灰黑,乃邪熱入子宮,其胎必不能固。
若面赤者,為根本未傷,當急下以救其母。
《辨正》:孕婦傷寒灰黑舌,乃熱逼三陰之候,不論傷寒傳陰、實火傷陰,必須苦寒急涼,宜三黃白虎湯,生大黃、元明粉、川樸、生枳殼等酌用。
熱清則胎安,慎勿妄用安胎補藥,緻益熱而胎上衝。
《舌鑑》謂面舌俱黑,水火相刑,子母俱死(下略)雲雲,此皆醫家相傳粉飾之談耳。
(《舌辨》雲:面赤舌黑,如舌微黑,還可保胎。
如黑甚必墜。
用井底泥固臍內,服清熱安胎藥,如黃芩、知母、竹茹、柴胡、梔子等藥治之。
若胎安則穩,不然必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