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石膏,限定時刻,不次急投。

    服至黃黑苔漸退,則病立愈。

    《舌鑑》治法未周到。

     黃苔膈瓣舌(第五十七) 第五十七圖 圖說:舌黃乾澀,中隔有花瓣形。

     《舌鑑》:舌黃乾澀而有隔瓣者,乃邪熱入胃。

    毒結已深,煩躁而渴者,大承氣湯。

    發黃者,茵陳蒿湯。

    (《舌辨》加大黃下之。

    )少腹痛、小便利者,有瘀血也,抵當湯;結胸頭汗,大陷胸湯;水在兩脅作痛,十棗湯。

     《辨正》:黃苔生瓣舌,苔黃而澀,中有花瓣形者,熱入胃府,邪毒深矣。

    心火煩渴,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身黃如橘,目黃如金者,宜茵陳蒿湯。

    如下焦蓄血者,宜桃仁抵當湯;熱在下焦,少腹鞕,瘀血在裡,小便自利,屎硬,如狂善忘諸症,宜通瘀湯。

    (大黃、生地、歸尾、桃仁、穿山甲、元明粉、猺桂心。

    )蓄血在脅內腫脹者,宜十棗湯,(莞花醋炒,甘遂麵煨,大戟蒸曬,大棗先煮。

    )結胸甚者,宜大陷胸湯。

    (傷寒當表,而誤下之,脅痛煩躁,心下鞕癰者,為結胸。

    方用大黃、芒硝、甘遂、先煮大黃。

    有瘀血者,宜大黃瀉心湯。

    《舌鑑》盡善。

    凡用諸方,皆須重劑,勿妄用。

    須熟於傷寒,隨症詳審。

    ) 黃苔黑刺舌(第五十八) 第五十八圖 圖說:全舌老黃苔,中有黑刺。

     《舌鑑》:舌苔老黃極,中有黑刺者,由失汗邪陷,毒結已深,急用調胃承氣下之,十中可保一二。

     《辨正》:黃苔黑刺舌,乃臟腑熱極也。

    在雜病為實熱裡結,在傷寒為邪己傳裡。

    不論何病,均宜白虎湯及大承氣湯,循環間服,至苔刺退淨乃愈。

    《舌鑑》用調胃承氣僅微下之,不敢連投苦寒,臟腑必壞。

    逡巡亦是誤人。

    (吳坤安曰:如厚黃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承氣湯下之。

    葉天士曰:舌上生芒刺者,皆上焦熱極也。

    章虛谷雲:凡舌生芒刺者,苔必焦黃。

    或黑無苔者,舌必深絳。

    其苔白或淡黃者,胃無大熱,必無芒刺。

    或舌尖或兩邊有赤小瘰,是營熱鬱結,當開洩氣分,以通營清熱也。

    上焦熱極者,宜涼膈散主之。

    秦皇士雲:凡渴不消水,脈滑不數,亦有舌苔生刺者,多是表邪夾食,用保和湯加竹瀝、萊菔汁,或梔豉湯加枳實並效。

    若以寒涼抑鬱,則譫語、發狂愈甚,甚則口噤不語矣,亦不可不知也。

     孕婦黃苔舌(第五十九,無圖) 圖說:孕婦黃苔,燥潤老嫩,同前看法,然必須參合面色。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不惡寒,舌苔黃,此邪入陽明,表裡俱熱。

    當清解以洩其熱,熱解而胎自安矣。

    孕婦面赤舌黃,一二月是表證,當汗之,芎蘇等藥,輕表出汗則安。

    如五六月見裡證時,無兇證,當微利之,庶免熱邪傷胎之患。

    若面色俱黃,此失於發汗,濕熱入裡所緻,當用清熱利水藥。

     《辨正》:孕婦傷寒黃苔舌,邪已化火,宜白虎湯,急服則愈,若稍遲疑,恐即傳三陰。

    傷寒治法,男女無殊。

    若非傷寒,即為裡熱,宜白虎三黃,審證酌用。

     第二十四章 黑苔類診斷鑑別法 黑苔總論三 《舌鑑》:傷寒五七日,舌見黑苔者,最為危候。

    熱在表無此舌。

    如兩感一二日間,偶見黑舌,此心腎之氣敗絕於內,臟色外見於舌,黑獨見而赤不見者,水能滅火,為必死也。

    若白苔上漸漸中心黑者,是傷寒邪熱傳裡之候。

    紅舌上漸漸有黑心者,乃濕熱疫癘傳變,壞證將至也。

    蓋舌色本赤,今反見黑者,是水來剋火,水極似火,火過炭黑之理。

    然有純黑,有黑暈,有芒刺不隔瓣,更有瓣底紅、瓣底黑之不同。

    (舌苔雖黑,苔底色紅,外證雖危,尚可救治。

    )大抵尖黑猶輕,根黑最重,如全黑而舌底亦黑者,雖有神丹,亦難救治也。

     《辨正》:凡舌苔見黑色,病必不輕,寒熱虛實各證皆有之,均屬裡證,無表證也。

    在傷寒病,寒邪傳裡化火,則舌苔變黑。

    自舌中黑起延及根尖者多,自根尖黑起者少。

    熱甚則芒刺幹焦罐裂,其初必由白苔變黃,由黃變黑,甚至刮之不脫、濕之不潤者,熱極傷陰也。

    病重脈亂,舍脈憑舌,宜用苦寒以瀉陽,急下以救真陰。

    在雜病見黑苔,皆因實熱傳裡也,亦惟連瀉熾火,毋使枯竭。

    若虛寒而舌黑者,則必濕滑無苔,多津口不苦,唇不燥,無朱點,無芒刺,無罅裂,刮之明淨如水浸豬腰,有淡淡融融之形,是臟腑極寒之舌也,宜用十全辛溫救補湯。

    亦有真寒假熱證而見黑舌者,其舌必全黑而不分經,且必由淡白之時忽然轉黑,其初無變黃之一境,約略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幹裂之狀,然刮之必淨,濕之必潤。

    環唇皆白而不紅焦,寒結在臟也,其症亦周身大熱,煩躁,惡衣被,與實熱邪火證相似,實則中宮寒極,陽氣盡發於外也。

    口大渴,喜飲冷水,且不多,與實熱諸證略異,外假熱內極寒也。

    患此假證之人,必煩亂昏沉,六脈必遲弱無力,大便結,常欲下而不下,宜甘溫救補湯。

    更有腎陰水虧而舌黑者,頗似寒舌之光亮無苔,又似熱舌之焦乾無津,宜六味地黃湯加減即投。

    (然陰虛內陽之舌,大都絳色無苔。

    )若腎虛絕,則舌黑過尖,言歸於命,別無治法。

    (舌色全黑,當即死。

    而有遲延未死者,非臟腑熱極,即為極寒,尚留一線生機,苟能辨準,且可不死。

    亦有煙癮舌黑,與誤食物而染黑,看法當比平常病人之黑舌減二等推算。

    按舌現黑色者,因肺不能改換炭氣,漸侵營分而入血分。

    黑色者,血分火爍,瘀濁之極也。

    若燥硬而隱隱見紫者,是因血分受熱蒸灼,以緻血絡中被酸素燃燒,放出發酸二空質於舌上,故舌呈黑色之苔。

    熏蒸日久,則血敗壞,故舌質亦黑,為不治證也。

    若舌柔潤,隱隱淡黑者,水飲結而氣不流行,以緻血瘀也。

    若苔燥黑,為熱邪深入少陰,陰液全乾,血瘀氣濁,發見枯滯之死色也。

    ) 黑苔證治圖說 純黑苔舌(第六十) 第六十圖 圖說:全舌純黑,有潤有燥。

     《舌鑑》:全舌黑苔,火極似水也,臟氣已絕也,脈必代結,一二日必死。

     《辨正》:滿黑舌。

    凡舌色純黑本為陰絕,當即死,而有遲延未死者,非臟腑極熱,即為極寒,尚留一線生機。

    苟能辨準寒熱,卻可不死。

    如全黑無苔,而底紋粗澀乾焦,刮之不淨者,極熱也,不論何證何脈,皆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數倍生石膏,急投必愈。

    如全黑無苔,而底紋嫩滑濕潤,如浸水腰子,淡淡融融,洗之不改色者,極寒也,不論何證何脈,宜十全辛溫救補湯,重加薑桂,急投可愈。

    《舌鑑》有謂水來剋火,百無一生,則迂甚矣。

     純黑無苔舌(第六十一) 第六十一圖 圖說:全黑無苔無點刺。

     《舌鑑》:全舌無苔,而中心淡黑冷而滑者,少陰寒證也。

    四逆湯主之。

     《辨正》:全黑無苔舌,如無點、無罅、濕滑多,如水浸腰子淡淡融融者,極虛寒也。

    宜十全辛溫救補湯。

    如無點無罅、乾燥少津、光亮似錢者,即絳舌之變,陰虛腎水涸也。

    妊娠者亦有之,宜十全甘寒救補湯,(生地、麥冬、天冬、生玉竹、元參、北沙參、山藥、丹皮、地骨皮、澤瀉)加減酌用。

    如有點有罅、乾燥無津、澀指如銼者,極實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數倍生石膏,不次急投,服至黑色轉紅則痊。

    如黑色暗淡,無苔無點無罅、非濕非幹、似亮不亮者,陽虛氣血虧也,久病見之不吉,宜十全甘溫救補湯。

    凡見此舌,皆危證也,寒熱虛實,務當詳辨,稍有不明,便易取禍。

     純黃黑苔舌(第六十二,無圖) 圖說:純黃舌質,滿黑苔垢滑潤者。

     《舌鑑》:舌黃而苔黑滑者,陽明裡證全也,宜下之。

    下後身涼脈靜者生,仍大熱煩躁者死也。

     《辨正》:純黃黑苔舌,乃實熱已極,逼傷真陰也。

    不論何病何脈,(均裡證,無表證。

    病人氣血不舒,脈多伏亂難憑,)確見其舌純黃兼黑苔厚乾澀,刮不淨,(謂底子不)清潔光明,(不顯淡紅潤澤之色也,)或刮不脫者,即用破格三黃白虎湯,(黃芩、黃連、黃柏、生石膏、知母,破格重用也,與承氣湯,大黃、芒硝、川樸、枳實,)循環間服。

    不次即投,服至黑苔退淨則愈。

     中心黑苔舌(第六十三) 第六十三圖 圖說:邊黃白色,中心黑苔。

     《舌鑑》:中心黑苔舌,若身熱、溲短、便閉者,宜承氣湯酌下之。

     《辨正》:中心黑苔舌,若刮之即淨,濕潤多津者,真寒假熱也,治宜十全辛溫救補湯,不次急投,至舌色不黑則病愈。

    若刮之不淨、乾焦膩厚者,脾胃熱極也,不論何症何脈,宜破格苦寒救補湯加石膏,不次急投,服至黑淨則愈。

    《舌鑑》但知用承氣下之,而不兼涼脾胃,勢難全愈也。

     黑燥厚心苔舌(第六十四,無圖) 圖說:舌中心黑厚,苔乾燥,而邊尖紅色。

     《舌鑑》:中心黑厚乾燥邊紅者,此邪熱灼爍津液枯槁之候,宜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黃龍湯以下之。

     《辨正》:中心黑厚苔,舌苔燥厚,脾胃熱極也,宜破格三黃白虎、大承氣湯相間連服,至黑淨乃愈。

    《舌鑑》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雖無大誤,然病難愈。

    (吳坤安曰:舌苔黑燥,為陽明之熱,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證,隻宜清解。

    若清之不應,是腸中有燥矢與熱固結。

    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中陰液已幹,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也。

    ) 中黑無苔乾燥舌(第六十五,無圖) 圖說:舌黑無苔,邊紅乾燥。

     《舌鑑》:此津液受傷而虛火用事也。

    脈必細數,證必昏沉。

    急宜生脈散合附子理中湯主之。

     《辨正》:中黑無苔乾燥舌,此舌宜詳辨。

    如中黑無苔,而舌底乾燥有小點紋可見者,乃胃經實熱,並無六氣侵擾也。

    宜破格白虎三黃湯治之;如中黑無苔,而舌底濕嫩光滑,無苔無點紋者,乃胃經虛寒,亦非六氣所擾也,宜附子理中湯加肉桂、黃耆治之。

    《舌鑑》不辨寒熱,專用生脈散合附子理中湯,誤人不少。

     中黑無苔枯瘦舌(第六十六) 第六十六圖 圖說:舌形枯瘦,質不甚赤,色黑無苔。

     《舌鑑》:傷寒八九日,過汗津枯血燥,舌黑無苔而枯瘦。

    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中不硬滿,神昏不得臥,或時呢喃嘆息者,炙甘草湯減桂,加當歸、知母主之。

     《辨正》:《舌鑑》治法是也。

    若雜病裡證見此舌者,乃脾胃素熱而又誤服溫補,辛燥藥傷其真陰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張石頑曰:中黑而枯,或略有微刺,色雖黑而中無積苔,舌形枯瘦,舌質而不甚赤,其證煩渴、耳聾、身熱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餘日不行,腹不硬滿,按之不病,神識不昏,晝夜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句,或常笑或嘆息,此為津枯血燥之候,急宜炙甘草湯或生料六味地黃丸,換生地,合生脈散,加桂滋其化源,庶可獲生。

    誤與承氣必死;誤與四逆亦死。

    亦有直中少陰真寒,始病不發熱,舌心便黑色,非由黃白而變黑,其苔雖黑而滑,舌亦瘦小,此真臟寒,外證必厥冷昏沉,自利嘔吐,脈沉遲,四逆附子輩急溫之,稍緩則不救。

    吳坤安雲:若苔黑而堅斂焦刺,如荔子形者,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竭也,不治。

     黑幹短舌(第六十七) 第六十七圖 圖說:舌乾、焦黑、短縮。

     《舌鑑》:黑幹短舌,乃手厥陰三焦、足厥陰肝經二經熱勢已深至危症也。

    或食鬱熱極舌腫所緻。

    宜急大承氣湯(《舌辨》加芒硝)下之。

    服後糞黃,熱退則生,糞黑熱不止者,雖下亦死。

     《辨正》:黑幹短舌,《舌鑑》謂厥陰熱極,或食填中脘,腫脹所緻,急用大承氣下之,所論甚是。

    又雲十中可救一二,服後糞黃熱退則生,否則死者,此識見未透。

    僅知試用承氣,而不敢多投,若能連服,十中必能救八九也。

     白滑黑心舌(第六十八) 第六十八圖 圖說:邊白苔,中心黑苔。

     《舌鑑》:白苔中黑,為表邪入裡之候。

    若太陽不解,大熱譫語,承氣等加淡豉、鮮生地下之。

    倘食復發熱不止、下利者死。

     《辨正》:白滑苔黑心舌,若刮之即淨而濕潤者,真寒假熱舌也,宜十全辛溫救補湯。

    (附子、乾薑、肉桂、半夏、豆蔻、川椒、丁香、藿香。

    )若刮不淨,而膩澀粗燥者,實熱裡證也,宜平陽清裡湯。

    (生石膏、知母、黃芩、黃連、黃柏、犀角、羚羊(角)、生甘草。

    )表邪入裡者亦有之,大熱譫語或食復發熱不止者,皆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

    (凡言不次急投者,皆當循環連進,此餘歷代家傳經驗者也。

    )服至黑苔退淨為準,遲疑難治。

     乾白黑心舌(第六十九) 第六十九圖 圖說:舌心燥黑,邊乾白無神。

     《舌鑑》:舌苔邊白,中心乾黑,太陽汗出不徹,熱已入府也。

    頭汗者可下之,調胃承氣湯少加淡豉,多加鮮生地,二三日未汗者死。

     《辨正》:乾白苔黑心舌,其黑苔濕潤,一刮即淨者,裡證真寒假熱舌也,當以十全甘溫救補湯,(人參、黃耆、白朮、大熟地、川芎、歸身、鹿茸、白芍、茯神、甘草。

    )若幹黑刮不淨,是傷寒邪已化火,傳陽明胃腑證。

    常發熱譫語,口乾渴,不惡寒或自汗,從頭面出至頸而止者不等,宜白虎湯。

    不次急服,至黑苔漸退,周身出汗透徹,燒退即愈矣。

    倘服白虎數劑,而中苔仍乾黑,燒熱未退,大便閉結,繼以大承氣湯,間用破格白虎三黃湯,不次急投,必俟乾者濕,黑者退,則病愈。

    若不明利害,偏執臆斷之書,忌用苦寒,自誤其生,別無補救之法。

    如《舌鑑》雲二三日未汗,有此舌必死。

    皆因臨證少,未能憑舌求治耳。

    辨傷寒舌,必拘幾日見某色,是食古不化,以耳為目,誤已誤人矣。

     白苔尖根黑舌(第七十) 第七十圖 圖說:中邊白苔,尖根黑苔。

     《舌鑑》:根尖俱黑而舌中尚白者,金水交衰,火土氣絕於內也。

    傷寒得之,雖無兇證,終不可治。

     《辨正》:白苔尖根俱黑舌,乾厚刮不淨者,乃心腎熱極,脾胃真熱假寒也。

    其症多發熱譫語,呃逆乾嘔,食物即吐,昏迷似睡,而卻非睡,惟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勿稍遲緩,黑色退淨方愈。

    《舌鑑》謂金水太過、火土氣絕,乃臨證少、治法窮之論也。

     邊白中黑滑苔舌(第七十一) 第七十一圖 圖說:中黑滑,邊尖白滑。

     《舌鑑》:舌中心黑滑舌,邊尖白滑,此表裡虛寒,夾濕相搏之候,脈必微弱,症必畏冷,附子理中湯溫之。

    夏月過食生冷,而見此舌,則宜大順、冷香二方選用。

    (張石頑雲:黑而滑潤或邊白者,必夾寒食,古法用大順散,然不若理中合小陷胸湯最當。

    若挾痰者,多見灰色之苔,多由邪熱關及血分緻此。

    餘如蓄血一證,亦有寒有熱,亦辨於苔之燥潤也。

    ) 《辨正》:中黑邊白滑舌,《舌鑑》謂表裡俱虛寒,脈必遲弱,外證畏寒,附子理中湯,(人參、白朮、附子、乾薑、甘草。

    )夏月過食生冷而見此舌者,則酌用大順散(肉桂、杏仁、乾薑、甘草。

    治虛寒人,夏月停冷食呃嘔者。

    )冷香散(生附片、草果仁、橘紅、甘草、生薑。

    治同上。

    )然此舌必當慎辨。

    若黑色潤澤光滑無苔,刮之平靜者,是寒也。

    可遵《舌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