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不可泥也。

    若苔黃薄而滑者,是熱邪尚在氣分,津液未亡,宜用柴、葛、芩、翹、梔、豉、薄荷之類,輕清洩熱,以透表邪,從肌分而解。

    ) 微黃不滑舌(第三十七,無圖) 圖說: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苔不滑,邊尖仍淡紅。

     《舌鑑》:少陽證罷,初見陽明裡證,故苔變黃色不燥,兼矢氣者,大柴胡湯倍半夏以下之。

    若舌見黃苔而澀者,此必初白苔而變黃,正陽陽明也,大承氣湯下之,下後黃不退者死。

    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

     《辨正》:白苔變微黃舌,傷寒表邪,失於汗解,初傳陽明。

    寒邪已化火,其證多大熱大渴,宜竹葉白虎湯,從陽明經發汗清解之自愈。

    此邪在半表半裡,不可驟下,如《舌鑑》急下之,必緻陷胸矣。

    如全舌皆變黃而苔澀,則宜大承氣湯下之。

    (吳坤安雲:如見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初傳陽明,猶帶表證,微兼惡寒,宜涼散之。

    若微黃黏膩,口不渴飲,而胸中滿悶者,此濕邪結於氣分,宜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屬,開洩氣分,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則解矣。

    不可用瀉心苦洩之法,逼邪入裡。

    凡舌苔黏膩,口不渴,為濕邪之證據。

    白而黏膩者,寒濕。

    黃而黏膩者,濕熱。

    更驗其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為濕邪。

    痞滿結於中焦,宜蒼、樸、二苓、二陳之類,苦溫以開洩之;若舌黃黏膩、痞悶嘔惡、大小便俱不利,此濕熱結於中焦,宜瀉心湯之類,苦辛寒以開洩之可也。

    ) 深黃尚滑舌(第三十八) 第三十八圖 圖說:苔色深黃而滑,邊尖淡白微紅。

     《舌鑑》:邪熱失汗,迫於中宮,故見此舌。

    急宜涼解以發洩之,不緻斑黃狂亂耳。

     《辨正》:凡舌見黃滑苔,外證身目俱黃,小便亦黃,宜用茵陳梔子湯,如便閉,加大黃下之。

    (《舌辨》。

    )舌見黃苔而滑者,此身已發黃,茵陳梔子湯、茵陳五苓散。

    (《正義》。

    )黃滑而濕者,為熱未盛,結當未定,不可便攻。

    (石頑。

    )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

    苔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葉天士。

    ) 純黃微幹舌(第三十九,無圖) 圖說:全舌純黃,微幹少津。

     《舌鑑》:舌見黃苔,胃熱迫於內,黃色見於舌,火灼津幹,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勿令變黑緻危耳。

    (《舌辨》)雲:舌見純黃苔,胃熱已闆,宜急下之,遲恐由黃老變黑色,為惡證,調胃承氣湯下之。

    張石頑雲:苔黃厚而燥者,為熱已盛,下之無疑。

    厚苔漸退,而底見紅舌如豬肝者,火灼水虧,津液枯竭也。

    ) 《辨正》:純黃微幹舌。

    傷寒傳經至陽明府,寒邪已化火,故舌中猶黃。

    其症多大熱、大渴、譫語不等,宜白虎湯,不次急投,至黃苔漸退乃愈。

    如雜病裡證見此舌者,是臟腑皆熱極,宜三黃、承氣酌用。

    (吳坤安曰:舌苔黃而兼燥,外證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或濕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

    斯時胃家熱而來實,宜梔豉白虎湯清之可也。

    又雲: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鞕痛,尚屬胃家熱而來實,宜清不宜攻。

    必再驗其舌形黃厚焦老、中心裂紋,或起刺,腹中鞕滿脹癰,方用承氣下之則安。

    ) 黃幹舌(第四十) 第四十圖 圖說:全舌乾黃。

     《舌鑑》:舌見幹黃,裡熱已極,急下勿緩。

    下後脈靜身涼者生,反大熱而喘、脈躁者死。

    (《正義》雲:舌中心黃苔者,此太陽陽明也,必作煩渴嘔吐之症。

    兼有表者,五苓散合益元散。

    表證已罷,調胃承氣湯下之。

    ) 《辨正》:黃幹舌,全舌乾黃,臟腑均大熱,有病皆屬裡證。

    不論傷寒、雜證見此舌,即為實熱,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

    雖大熱、喘煩、頻瀉亦不慮。

    以服至黃退色潤為愈,十無一失。

    (《舌鑑》雲:下後脈靜者生,大熱喘煩者死,是未知舍脈憑舌之法,又不敢連用苦寒,何以望生。

    ) 黃尖舌(第四十一) 第四十一圖 圖說:中根淡紅,舌尖苔黃。

     《舌鑑》:舌尖苔黃,此熱邪傳入胃腑而元陰素虧也。

    謂胃承氣湯加入參、生地。

    脈浮、惡寒,表未盡解,大柴胡加生地、人參。

    (《正義》雲:黃苔在尖者,此太陽合陽明也。

    表未罷者,雙解散;表證已罷者,調胃承氣湯。

    其根紅者為太陽;其根白者為少陽;其根黑者,死候也。

    ) 《辨正》:黃尖舌,邪熱初傳胃腑也,宜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

    )如脈浮、惡寒,表證未盡,則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舌鑑》是。

     根中漸黃舌(第四十二) 第四十二圖 圖說:根中漸黃,邊尖白滑厚苔。

     《舌鑑》:根中漸黃舌,外有白厚苔,熱邪傳膜原也。

    舌根漸黃至中央,邪初入胃也。

    如有疫證已傳三陽,宜達原飲。

    如胸膈滿痛、大渴煩躁者,伏邪內攻也,宜急用三消飲下之。

    如既下後,大便燥結,又難再攻者,宜清燥養榮湯,(知母、花粉、當歸、白芍、陳皮、地黃汁、甘草、燈心。

    疫為熱病,暴攻之後,餘邪未盡,陰血未復,不可遮補,緻生異證。

    凡陰桔血澀者,宜用此湯。

    )或承氣養榮湯,(即小承氣加知母、當歸、白芍、生地。

    治伏邪未盡,攻補兩難者。

    )如痰壅不清,胸悶脅脹者,宜蔞貝養榮湯(知母、花粉、貝母、瓜蔞霜、橘紅、白芍、當歸、蘇子、生薑,如疚中帶血,加藕節、鮮茅根。

    )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

     黃尖白根舌(第四十三) 第四十三圖 圖說:黃尖中根白厚。

     《舌鑑》:舌根白、尖黃者,其色倒見,反乎尋常,必少陽邪熱傳入陽明府也。

    陽明證多者,大柴胡湯;少陽證多者,小柴胡湯。

    若譫語、煩躁,調胃承氣湯少和之。

     《辨正》:黃尖白根舌,傷寒少陽膽經傳陽明府病也。

    若陽明證多者,宜大柴胡湯;少陽證多者,宜小柴胡湯;如譫語煩躁內熱者,宜調胃承氣湯。

    前說是也。

     白尖黃根舌(第四十四) 第四十四圖 圖說:舌尖白,舌根黃苔。

     《舌鑑》:凡尖白根黃,乃表邪將解而裡熱盛也,天水散、涼膈散合用。

    如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茵陳蒿湯。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

    如大便難、胸中悶、睡時多夢者,裡證實熱也,宜調胃承氣湯。

    又雲:如傷寒見尖白根黃,為表證未罷,宜先解表熱,然後攻裡。

    如大便塞者,宜涼膈散;小便澀者,宜四苓散合益元散加木通是也。

    若雜病見此舌,屬實熱裡證,宜分經審病,用苦寒藥。

    (《舌辨》雲:黃根白尖,乃合病有之,是太陽表證傳入陽明裡證,循經而傳也。

    如有表邪一分,必須解表。

    必待表邪盡,方可攻裡也。

    《正義》雲:根黃尖白,表少裡多,宜天水一、涼膈二合服之。

    脈弦者,防風通聖散。

    又雲:舌上黃苔在根者,此邪傳太陽也。

    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身無黃者,涼膈散加硝黃。

    其尖白者,桂枝大黃湯。

    小便澀者,五苓散合六一散。

    加木通、生薑汁,其說亦是。

    ) 黃根白尖短縮舌(第四十五) 第四十五圖 圖說:舌根黃,中心紅,尖色白,短縮不能伸出口外。

     《舌鑑》:根黃尖白,短縮不能伸出,但多譫妄煩亂。

    此痰挾宿食佔據中宮,大承氣湯加生薑、半夏治之。

     《辨正》:若黃根白尖短縮而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口不渴,其症多譫語煩亂,乃痰挾宿食,佔據中宮,大承氣湯加薑汁、半夏,前法是也。

    若黃根白尖中紅赤者,表少裡多也,宜涼膈散。

     黃大脹滿舌(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圖 圖說:舌黃,脹大滿口。

     《舌鑑》:舌黃脹大,乃陽明胃經濕熱蘊結不消也。

    身黃便閉,口渴煩躁,茵陳蒿湯;小便不利,無熱者,四苓散加茵陳、梔子、黃連治之。

     《辨正》:黃大脹滿舌,乃陽明胃經濕熱上乘心位也。

    緻令人眼黃身黃,身熱便閉,口渴煩躁,茵陳蒿湯(茵陳先煎,梔子、大黃後入。

    )若小便不利而發黃者,宜四苓散(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加茵陳、梔子、黃連、木通,如《舌鑑》是也。

    如大便自利而發黃者,宜茵陳梔連湯治之。

    如無上各症,而發熱煩躁、胸中滿悶、困倦不安者,宜大承氣湯。

    葉天士雲:若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釀痰,而毒延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 黃苔黑心舌(第四十七) 第四十七圖 圖說:全舌黃苔,中心黑滑或通尖。

     《舌鑑》:舌黃而有黑滑心者,陽明裡熱甚也。

    雖不幹燥,亦當下之。

    下後身涼脈靜者生,大熱不止,脈躁者死。

    (若黃苔中心黑膩,是胃熱蒸動脾濕,蘊結中宮,以緻痞悶、嘔吐、便閉,用瀉心湯開洩中焦。

    嗜酒人多此症,此亦《舌鑑》說也。

    ) 《辨正》:黃苔黑滑舌,其黑滑在中者,均陽明胃裡證,宜白虎湯加三黃,不次急投,至舌淨而止。

    如大便閉,則加大黃。

    《舌鑑》謂下後身涼脈靜者生,大熱脈躁者死。

    若舍舌執脈,以判生死,實因閱歷未深,欺己欺人耳(下同)。

    (《正義》雲:舌中心起黑苔者,此陽明病也,以大承氣湯下之。

    津滑者生,乾澀者死。

    未傷飲食可治,脈沉微者難治。

    若黑色淺淡而有表證,雙解散加解毒湯。

    吳坤安曰:舌中心屬胃,凡腸中有燥屎,舌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苔。

    若腹無鞕滿耕痛之狀,亦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攻之。

    ) 黃苔中黑通尖舌(第四十八) 第四十八圖 圖說:全舌黃苔,從中至尖皆黑色。

     《舌鑑》:黃苔從中至尖通黑者,乃火土燥而熱毒最深也,兩感傷寒必死,惡寒甚者亦死。

    如不惡寒、口燥咽乾而下利臭水者,可用調胃承氣湯下之,十中可救四五;口乾、齒燥、形脫者不治。

     《辨正》:黃苔中黑通尖舌,乃心、肺、脾、胃、腎、大腸、小腸均熱極也,皆裡證,無表證。

    若兩感傷寒見此舌,則邪已入陰矣。

    治法與實熱證同。

    若昏懵,或惡寒,或不惡寒,口乾苦,齒燥咽乾,頭面自汗如珠,出至頸而止,大小便秘,下利臭水,六脈怪奇伏代。

    各證若見此舌,醫書俱雲不治。

    然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白虎湯,三劑(分三則服,力足)循環連服,不次急投,(約兩點鐘內,三劑各飲一服。

    如舌中黑漸退,則可略疏,)至黑苔退淨乃愈(此舌多為危病,能對症用藥,十可救七。

    )《舌鑑》用調胃承氣湯,又不急投,十中恐難救一。

     黃尖黑根舌(第四十九) 第四十九圖 圖說:舌尖黃,中根皆黑,黃少黑多。

     《舌鑑》:尖黃少,根黑多,雖無惡證惡脈,誠恐暴變一時,以胃氣竭絕故耳。

    (《舌辨》雲:根黑多而尖黃少,為心胃無氣。

    雖無熱候,脈雖有力,恐暴變一時耳。

    ) 《辨正》:黃尖黑根舌,黑處多而尖尚黃,是各經皆極熱而心經尚未甚極也。

    不論何病,皆屬裡證,即用苦寒救補湯,分單間服,(以大承氣另為一單,)不次急投,以服至黑根退淨為準,病即愈。

    若畏用苦寒,雖胃氣未竭,亦必轉瞬而絕也。

    如《舌鑑》之迂,甘心坐視,見死不救矣。

     根淡紅尖黃舌(第五十) 第五十圖 圖說:舌根淡紅,中灰黃,尖嫩黃,苔滑膩。

     《舌鑑》:舌根紅、尖黃者,乃濕熱乘於心位也。

    傷寒裡證初受,其症身熱燥渴、便秘,大柴胡湯主之。

    溫熱初病亦有此舌,涼膈散、解毒湯酌治之。

     《辨正》:黃尖紅根舌。

    溫熱初病,多有此舌。

    宜涼膈散,(連翹、大黃、芒硝、甘草、梔子、黃芩、薄荷、竹葉,)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黃梔,)等消息之。

    《舌鑑》之說是也。

     紅心黃滑舌(第五十一) 第五十一圖 圖說:舌根黃滑,中淡紅,尖紅赤。

     《舌鑑》:濕熱內盛,陽明胃腑受病,故舌根微黃。

    頭汗小便難者,茵陳蒿湯加桅子、香豉。

     《辨正》:中紅、根微黃滑苔,傷寒邪傳陽明胃腑,宜白虎湯;若頭汗、身涼、小便難者,宜茵陳蒿湯加梔、豉,《舌鑑》之說是也。

    若無病人見此舌,為臟腑微熱,可以勿藥。

    倘有病發,勿投溫補。

     黃變沉香色舌(第五十二) 第五十二圖 圖說:舌苔老黃,而兼灰焦燥之狀,似沉香之色。

     《舌鑑》:黃變沉香色,老黃焦燥之狀也。

    若胸滿熱甚,則全舌將變黑生芒刺,邪毒最深,宜三消飲加重大黃,或以大承氣下之,後酌用養榮諸湯。

     《辨正》:吳坤安雲:舌苔老黃燥裂,(即沉香色,)為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

    若舌苔白而黏膩,為太陰濕滿,滿在心下胃口。

    大陰濕滿,宜苦溫開之,蒼樸二陳二苓之類;陽明實滿,按之痛者,熱痰固結也,小陷胸湯主之。

    嘔惡溺澀者,濕熱內積也。

    宜瀉心法。

    石芾南雲:若舌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脈沉實而小甚者,沉微似伏,四肢發厥,或渴喜熱飲,此皆裡氣不通,酌用三承氣湯下之。

    陰傷者加鮮生地、元參、鮮蘆根之類,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

    必得苔退脈靜身涼,舌之兩旁生白薄新苔,方為邪盡。

     黃苔灰尖舌(第五十三) 第五十三圖 圖說:舌根黃,中淡紅,尖灰色。

     《舌鑑》:舌乃心位,今見根黃尖灰,是胃土來侮心火。

    不吐不利、心煩而渴者,乃胃中有鬱熱邪火,甚則上乘客位,或渴甚有轉矢氣者,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乃安。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

    因舌尖屬心,灰色在尖,故兼清心。

    (吳坤安雲:黃苔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於清胃藥中加清心之品,其勢必孤矣。

    ) 黃苔灰根舌(第五十四) 第五十四圖 圖說:舌根灰色,而中尖黃滑。

     《舌鑑》:舌根灰色而尖黃,雖比黑根稍輕,再過二三日亦黑根,也難治。

    無煩躁直視,脈沉有力者,宜大柴胡加減治之。

    如煩躁直視,宜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惟隻舉一端耳。

     黃苔黑點舌(第五十五) 第五十五圖 圖說:全舌黃苔,上間生黑點。

     《舌鑑》:黃苔黑點舌,乃臟腑俱熱也。

    宜先投調胃承氣湯,後進雙解散。

     《辨正》:黃苔黑點,為臟腑實熱也。

    如傷寒傳裡化火,或感暑熱邪逼裡,及雜病實熱裡證,皆有此舌。

    均宜白虎湯與大承氣湯間服,不次即投。

    候黑點退淨方愈。

    《舌鑑》治法,尚非妥當。

     黃苔黑斑舌(第五十六) 第五十六圖 圖說:全舌黃燥,間生黑斑無津。

     《舌鑑》:黃苔中亂生黑斑者,必大渴譫語,身不發斑,大承氣湯下之。

    如脈澀譫語,循衣摸床,身黃斑黑者,俱不治。

    下出稀黑糞者死,見黃糞者生。

    (《正義)雲:舌見黃苔而中有斑者,此身有斑也,化斑湯合解毒湯治之。

    無斑者,大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中可救四五)。

     《辨正》:黃苔黑斑舌,在雜病為臟腑實熱。

    在傷寒為邪傳陽明,轉入三陰,其症或大熱大渴,譫語狂亂,口燥咽乾,循衣摸床,身熱黃黑斑不等,醫書多雲不治。

    如見此舌,即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