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以乳香、沒藥煎水噙口中止痛,抹上藥,即長全有效(《回春》)。

     (乙)舌之功用病 第一節 舌強 舌強者,舌質堅硬,不能運動,語言不清之謂也。

    則第九對腦筋功用有欠缺之因,當察其所因之故,方有治法。

    《內經》謂:舌強不能言者,足少陰之病也。

    如卒中風則舌強不能言,神不清,大概用小續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

    如風寒濕痰舌強不能語者,用礬石散,(枯硯、桂心等分為末,)每一錢,按舌下,或正舌藥;痰熱舌強,臃腫或短,外治亦用礬石散,或牙皂末按舌下,內服甘露飲加化痰藥,或牛黃散,(方見《醫書匯參》,)或用蛇蛻(燒)、全蠍(焙)等分為末敷之。

    風懿舌強不能言,奄忽不知人,喉中噫噫然有聲,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若咽嗌不能言,邪結於舌根者,死不治。

    舌卷不能言者亦死。

    小兒撮口臍鳳舌亦強直者死證也。

    若舌硬外生膜衣,用犀黃、硃砂(各一分)、元精石(二錢)共為末,將舌尖刺出紫血,用此藥摻之。

     第二節 舌喑 舌喑者,中風而舌不轉運,舌強不能言者是也。

    馮楚瞻曰:足四經之脈,皆止於舌,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不能轉運而為之喑矣。

    有喉喑者,勞嗽失音,即喉嚨聲啞是也。

    故喉喑者,喉中之聲嘶,而舌本能言。

    舌喑者,舌本不能言,而喉中之聲音如故。

    中風而舌喑者,舌與喉俱病而音不能發於會厭也。

    有因外感實火上炎則暴喑;有因內傷心肺腎以緻壅塞上竅而為喑;有因氣血兩虛不能上榮,則舌機不動,亦為喑;有因腎虛而氣不歸原,不能上接清陽之氣而為喑。

    然中風不語之症有六,有失音不語者,有神昏不語者,有口禁不語者,有舌強不語者,有舌縱語塞不語者,有舌麻語蹇不語者,可不詳辨歟。

     第三節 舌痹 舌痹者,強而麻也。

    乃心緒煩擾,優思暴怒,氣凝痰火而成。

    用荊芥、雄黃(各等分),木通煎湯調下。

    有痰壅舌麻痹者,宜生礬研末摻之,或牙皂末摻之。

    若舌蹇語聲遲重者,脾竅在舌,濕邪阻竅也。

    亦有舌無故常自痹者,由心血不足,不可作風熱治,宜理中湯加附子、當歸,或歸脾湯加炮姜服之。

     第四節 舌麻 舌麻者,血虛也。

    麻木而伸不出者,內風挾痰也。

    若舌麻木連口,延及嘴角頭面,證見嘔吐痰涎者,痰多氣滯也。

    有因風依於木,木鬱則化風,肝風震動而舌麻也;也有因五志過極,陽亢陰衰,風從火出而舌麻也,皆宜柔潤養血熄風;挾痰者,兼豁痰宣痰。

     第五節 舌縱 涎下者,多唾也。

    《經》雲: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若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歪斜,手足痿軟,宜神龜滋陰丸,(龜闆四兩、川柏炒、知母炒、枸杞子各二兩,五味子、鎖陽各一兩,乾薑五錢,共為末,豬脊髓為丸。

    )每服三錢,服至中病則止。

    有風痰者,宜清心導痰丸,(白附子、天花粉各一兩,制南星、製半夏各二兩,炒川連、黃鬱金各七錢五分,殭蠶、羌活、天麻各五錢,制川烏二錢,共為末,薑汁糊為丸。

    )若舌縱語塞不語者,用薄荷油一滴,和白蜜、薑汁搽之;若流涎不止,喜笑舌暗,脈洪大,用芩連柏梔蒼朮半夏竹瀝薑汁,服五日,涎止笑息。

    凡流涎者,息然流出也,氣虛則舌縱而麻。

     第六節 舌齧 《經》雲:此厥氣逆上,脈氣皆至也。

    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視主病者,則補之,宜東垣復氣湯,(柴胡、歸身各六分,羌活、藁本、甘草各八分,半夏、升麻各七分,白葵花五朵去心,人參、防風、陳皮、李仁、桃仁各五分,蔓荊子三分後下,黃耆、草蔻各一錢,再下川柏、川連、枳殼、生地、川芎、北細辛各三分,)主之。

    此方專治咬頰、咬唇、咬舌,及舌根強硬如神。

    若舌黑而頻齧者,心燜至根而死也。

    舌色灰黑,時時自欲齧舌者,少陰氣逆之死證也。

     第七節 舌吐 舌吐長不能收者,名曰陽強;舌短縮不能言者,名曰陰強。

    陽強之證,如仲景言傷寒熱病,後犯房事得病,為陰陽易,舌出數寸而死。

    如《醫說》言:傷寒熱病愈後,不能調攝,舌出寸餘,累日不收,必以梅冰為末摻舌上,應手而縮,須用多方效。

    (吳昆雲:舌出者,熱實於內,而欲吐舌洩氣也;不能入者,邪氣久居,舌強而不柔和也,以冰片辛熱,而氣清香,可以利竅,可以柔筋,可以洩氣,故得之而舌即入矣。

    若熱病舌腫,舒出口外,以蓖麻子油蘸紙作燃,燒煙燻之。

    (吳昆雲:此心脾熱勝則腫也。

    《本草》雲:蓖麻主浮腫惡氣,取油熏之、塗之;葉主風腫不仁,搗蒸敷之,則其能解風腫內熱也明矣。

    然用煙亦有妙義,煙乃輕清之物,一入於口,呼吸傳變,可使徑達心脾,非惟治標,亦可治本。

    )《醫通》雲:舌暴腫出口,用巴豆霜(一分)以紙撚卷之,納入鼻中,舌亦即收,此亦取其辛烈,開竅散火,引毒流散之意,與小兒口疳貼囟同法。

    李梴雲:一婦因產子受驚,舌出不收,醫以硃砂敷其舌,今仍作產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於壁外擲瓦盆於地作聲,聲聞而舌即收矣。

    (《經》雲:舌者,心之苗,國產心驚。

    《夢溪醫案》雲:吐舌不收,仍驚之則自收矣。

    )一人中蜈蚣毒,亦舌出口外寸餘,他醫以前各法治,皆不效,李梴命取雞冠血塗之,使人持銅鏡立其後,擲鏡於地,聲大出騰,病者愕顧而舌收矣。

    張杲《醫說》雲:人有中仙茅毒,舌脹出口外,漸大與唇齊,因以小刀□之,隨破隨合,□至百數,始有血一滴出,曰可救矣,隨煮大黃、樸硝(各五錢)與服,外以藥摻之,應時消縮。

    此火盛性淫之人,過服仙茅之害也。

     第八節 舌短 舌短者,有生就與因病之別,種類甚多,已詳辨於第十章、第五節舒縮條下。

    此不重辨,特列之以備一格耳。

     第二十一章 辨舌病之治療法 舌病治法,內服外塗,皆已詳於前,茲摘錄經驗單方,及針灸療法、導引法,條列於後,以俾參考合用。

     第一節 舌病簡效方 舌上生芒刺燥澀,或如楊梅刺者,皆熱結甚也,宜用生薑切厚片蘸蜜,於舌上揩之。

    陶華雲:傷寒舌上生苔,不拘滑白黃黑,用井華水浸青布片洗淨後,用生薑切作片,時時浸水刮之。

    輕者其苔自退,重者難退,必須大下之後,津液還而苔自退矣。

     舌生瘡,或白苔乾澀如雪,語言不清,薄荷自然汁和白蜜等分,調勻傅之良。

    又方如生薑蜜水揩洗後,用硃砂、雄黃、硼砂、腦麝各少許為末,傅亦良(《三因方》《得效方》。

    )內有結熱,而舌生紅粟點,宜竹瀝調寒水石末摻之(《尊生》)。

    舌生芒刺結熱甚也,若舌生紅粟,以紫雪和竹瀝塗之(《入門》。

    ) 若勞心人,舌生瘡菌,宜琥珀、犀角塗之(《入門》)。

     脾熱則舌苔乾澀如雪,宜冰梅丸。

     口舌生瘡如粟,宜冰柏丸(黃柏、薄荷、硼砂等分,冰片減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含化。

     心熱,則舌裂而瘡,無論重木舌,宜三黃丸末,水調貼腳心。

    又用白礬、大黃、樸硝擦漱。

    又醋調五靈脂末、烏賊骨、蒲黃塗之,服清肝經實熱之藥。

     舌瘡由虛陽上浮者,吳萸(醋炒)、乾薑(炮各五錢)、木鱉(五枚去殼)研末,每用五分,水調納臍中,外紙貼蓋(《醫彀》)。

     舌腫塞滿口,不能飲食,用真蒲黃一味,頻刷舌上,甚則加乾薑末從治之。

    若能服藥,即以一味川連煎濃汁呷之以瀉心火。

    (《醫通》方)。

     舌腫滿不得息,因七情所郁,宜烏梅、薑末貼兩足心。

     舌腫脹出口,硼砂為末,生薑片蘸藥揩腫處即退(《綱目》)。

     重舌腫脹,因怒氣而得者,取鐵鏽鎖燒紅,打下鏽研末,水調(一錢)噙咽。

     木舌腫脹,因痰氣壅閉者,用生川烏尖、巴豆研細,醋塗調刷,涎出即愈。

     木舌腫滿,不治殺人。

    蚯蚓一條,以鹽化水,塗之良,久漸消(《聖惠方》)。

     懸雍舌腫,咽生息肉,羊蹄草煮汁,熱含冷吐之(同上)。

     小兒重舌,用三稜針於舌下紫筋刺出血即愈。

    又用竹瀝調蒲黃末敷舌立效(《幼幼新編》)。

     舌上生瘡,用羊脛骨中髓,和胡粉塗之妙(《聖惠方》)。

     口舌生瘡,爛久不瘥,用薔薇根濃煎汁,稍稍含漱,溫含冷吐即效。

    冬聚夏取莖葉用(《本草》)。

     重腫出血如泉,海螵蛸、蒲黃各等分研末,井華水調敷。

     舌硬出血不止,取刺薊汁和酒服,乾者為末,冷水服(《普濟》)。

     舌硬出血,取木賊草,煎湯漱之愈(《聖惠方》)。

     舌縮口噤,以生艾搗敷之,幹艾浸濕亦可(《聖濟總錄》)。

     飛絲入口,至舌間生疱,取蘇葉嚼白湯送下,立效(《丹溪》)。

     第二節 舌病針灸法 東垣雲: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

    《刺瘧論》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刺禁論》雲:刺舌下脈太過,血不止為喑。

    《刺節真邪論》雲:取廉泉穴血變而止。

    已明宜出血禁用針,或問取廉泉。

    二說不同,一說取頷下結喉上,一說舌下兩脈,何者為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舌梢也,舌標也,此法誤也。

    當取頷下者為當,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

    頷下乃足陽明之所行也。

    若取舌下兩脈,非足陽明經也。

    戊與癸合,廉泉足少陰也,治涎下。

    《解》雲: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故涎下,當出血,瀉胃中熱,又知非舌下兩脈也,頷下,結喉上者為準矣。

    《脹論》雲: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

    按《針經》雲:少陽結於廉泉,今曰陽明者,誤也。

    景嶽雲:廉泉治舌下腫、口瘡、舌縱、舌根急縮,金津、玉液兩穴刺出血。

     舌下腫難言,舌縱喎戾不端,通谷主之(《甲乙經》)。

     《千金》主廉泉、然谷。

     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主陰谷。

     舌下腫難言,口瘡,舌縱涎出,及舌根急縮,廉泉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舌腫脹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惟舌下廉泉穴禁針(《萬病回春》)。

     舌卒腫,滿口溢出,如吹豬肚胞,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急以指刮破舌兩邊,去汁即愈,或以鉸刀決兩邊破之,再以瘡膏敷之。

     又方刺舌下兩邊大脈出血,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

    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數升,則燒鐵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

    《得效方》雲:舌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脈,血出不止則死,急以銅箸火燒烙之,或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

     凡舌腫,舌下必有禁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 少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

     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舌急則啞門,舌緩則風府。

     舌緩涎下頰悶,取足少陰。

     舌緩,喑不能言,舌急語難,主風府;舌上黃,身熱,主魚際。

     舌本痛,主中衝;挾舌縫脈青,主天突;舌乾脅痛,主尺澤。

     重舌,刺舌柱,以?針;舌本出血,取扶突、大鐘、竅陰。

     舌卷口乾,心煩悶,主關衝;舌卷不能言,主復溜。

     舌卷,獨取手少陽絡。

    《經筋》雲:邪客手少陰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又雲:手陽明之筋,其病支痛,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度,以痛為輸是也。

    凡治重舌、木舌、紫舌、舌脹等疾,腫脹疼痛、硬強不語,又兼舌根並兩齒合徑盡處作腫,瘀肉塗塞,口噤難開,俱用此法刺之。

    用粗綿針紮在箸頭上,在患處點刺出血,紅紫毒輕,紫黑毒重,患甚者,數十點皆可,血盡溫湯漱之,甚者金鎖匙,輕者冰硼散,搽患處,流去熱涎,內服涼膈散(《醫學綱目》)。

     第三節 舌病導引法 重舌擦法:重舌急證,用指去爪,先於舌下筋上擦至根,漸深深探入,如此三次;又用指蘸水,取項後燕窠上小坑中筋,自上赴下,至小屈深深擦入,亦三次;小兒若飲乳騰前,則病去矣(《得效方》)。

     舌下重舌,先用患處推散,腎水升至舌下洗之,推開肺經,呵而吸之(《保生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