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飯子者皆死,此俗名飯花苔;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胃體腐敗也多死;舌乾晦枯痿而無神者必死;舌絳無苔,乾枯細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心氣內絕也;舌燥苔黃中黑通尖,利下臭水者,胃腸腐敗也,十不救一;舌?白兼青,此中焦生氣已絕也多死;若孕婦面舌俱青,母子俱死;舌黃,全舌見薑黃色苔,及淡松花舌苔,皆津枯液涸而冷,陽衰胃敗之徵,亦多不治;舌邊缺陷如鋸齒者,內臟已虛憊,亦不治也。
第二十章 舌病證治之鑑別 《千金方》雲:舌重十兩,長七寸,廣兩寸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
《遵經》雲:手少陰通舌本,足少陰挾舌本,足厥陰絡舌本,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
舌本在下,舌尖在上,舌中為內,舌邊為外。
左病應左,右病應右。
舌膜由三焦腠理直達胃腸,舌本由經絡直通心脾腎。
故凡舌之偶生疾患,如腫、瘡、疔、癰、重、木、疔、菌、黃、衄,及二強、暗、瘲、痹、麻、齧、短等病,皆由臟腑鳳毒邪熱搏於血氣,隨其虛實發現於舌著而生病。
猶當分其舌之體質病與舌之功用病為二種。
如心脾熱壅為腫舌;舌根粗大木悶而硬為木舌;舌根腫脹為重舌;風濕相搏則舌生瘡,或為癰;脾熱則生黃;心火上炎則生疔,或生菌;肝壅則出血,為舌衄;惟舌斷由於外傷,非發自內也,此皆舌之體質病也。
餘如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故主舌強、舌縱;肝脈循陰器,絡舌本,故為舌痹、舌麻、舌短;七情氣鬱,則舌不能言為舌喑;少陰厥氣逆上為齧舌。
此皆舌之功用病也。
茲條舉兩類於後。
(甲)舌之體質病 第一節 腫舌 舌腫一症,皆由心火旺盛,逼血挾痰上壅所緻。
內必煩躁悶亂,甚則不能出聲。
有舌卒腫如豬胞者;有腫硬如木石者;有脹寒滿口不能通聲者;有舌下形如螻蛄,形或如臥蠶形者。
皆宜急將腫突處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以鹽醋調厚傅之。
《得效方》雲:舌卒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總脈,誤刺則血不止而死。
若誤刺以銅筋火燒烙之,或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
或用冰片(一分),火硝、硼砂(各三分),青黛、膽礬(各三分),殭蠶五分,共為末,吹之即愈。
《三因方》雲:凡舌腫,舌下如有噤蟲狀,形如螻蛄臥蠶有頭尾,其頭小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不急治,能殺人。
張戴人雲:一老人身熱數月,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三倍,用?針磨令鋒極尖,輕輕砭之,日砭八九次,出血約一二盞,痛減腫消,此亦心火旺極之候。
如舌腫滿口,不能出聲,由心脾之火併結於舌,宜蒲黃散(蒲黃、海硝等分為末)摻之,蒲黃性寒,能清瘀涼血即愈。
如暴腫如豬肝狀、滿口不能出聲者,亦宜醋調釜底墨塗舌下,脫即更傅。
如舌腫,咽生瘜肉而痛者,宜秤錘燒紅,淬醋一盞飲之。
如舌下忽然高腫起核,名舌墊者,宜荊荷湯(荊芥、防風、薄荷、白芍、殭蠶、蟬衣、黃連、鮮生地、香附)煎湯服之;如口唇腫痛,狀若無皮,或發熱作渴,此屬脾胃虛熱,宜清熱補氣湯(太子參、生居朮、浙茯苓、生甘草、生白芍、全當歸、鮮金釵、烏元參,破麥冬、五味子、竹葉)煎服,如不應,加炮姜(三四分);如眼如煙觸,體倦少食,午後益甚,此屬陰血虛寒,宜清熱補血湯(四物湯加元參、知母、黃柏、丹皮、五味子、麥冬、柴胡、懷牛膝。
)如舌腫由於酒客膏粱,積熱內盛上焦痰實者,宜涼膈散清瀉之;如七情所郁,舌脹滿不得息,宜舒郁清上焦,外用生川烏、生南星、乾薑等分為末,醋調手足心;又有痰包,赤如腫舌,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而皰腫,綿軟不硬,有妨言語,甚則塞令滿口,疼痛不安,用?針對包上撚之,如鑽,破出稀痰如雞子清,稠黏不斷,拭淨,用冰硼散(梅冰片一分,煅硼砂五錢,辰砂一錢,淡牙硝一錢)末搽之,內服二陳湯加芩連、薄荷、牙皂;若痰包破後復發者,宜清金如呈散(方見《萬病回春》;)若舌上痰核,乃痰氣結於舌上,作痛、強硬者,用細針點破出血水,亦用冰硼散吹之;若飛絲入口,間亦生泡腫,用嫩蘇葉細嚼,白湯送下。
第二節 木舌 凡舌不能轉掉,腫而不柔和者,名曰木舌。
先有風寒傷於心脾,熱壅生痰,以緻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者。
然其外證憎寒壯熱,齒浮腫痛。
不急治,即脹塞殺人。
內服宜黃連湯(川連、鮮生地、歸尾、焦梔、赤芍、麥冬、犀角、薄荷、生甘草)水煎,食後服。
外以針,日砭八九次,令出血二三盞,自然腫消痛減。
再用龍腦破毒散(淡牙硝二錢,上青黛,殭蠶、生甘草各八分,蒲黃五錢,馬勃三分,片腦、麝香各一分,)共研極細末,指蘸擦患處即瘥。
或用硼砂末,以生薑片蘸指,少時即消。
又有一症,舌腫生舌根下,狀如白棗,有紫筋,不能速愈,初起不疼,不發寒熱,漸漸腫大,速治可愈,皆由憂鬱所發。
竇漢卿曰:木舌證,硬如穿山甲,見人舌做一拳,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蹇澀,此心經受熱。
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出紫黑血盞許,內服外搽,治法同前。
又有舌上有白苔結硬,必作木舌,藥味不得入者,揩拭潔淨,用竹刀刮舌,然後用藥。
凡肝經熱甚,舌亦木硬。
張百憲雲:舌忽脹大腫硬,脹塞滿口,即時氣絕,名曰霎舌,用膽礬不拘多少,新瓦上焙紅,放地上,俟冷研細,擦舌立愈。
竇漢卿雲:此證因心經熱毒,或因酒後溫床厚被,以緻熱氣攻心,故令舌脹而紫。
急吹導痰開關散,吐去風痰,急用三稜針,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蛾破出血痰,接用龍腦破毒散,(方見前。
)井水調成膏,細嚥,即吐惡血自愈。
第三節 重舌(附:蓮花舌 重齶 重齦) 重舌乃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鮮紅,外證頦下浮腫,有硬核。
此因心經熱毒,或由心經遏郁,憂思過度,心脾鬱而生熱,其狀附舌下而近舌根,形如舌而微短小。
當以針刺點患處上,出惡血,內服黃連瀉心湯,或一味黃連湯;外吹用冰硼散(方見腫舌)搽之,或用紫雪丹,(青硯煅、硼砂、元明粉各三錢,梅冰一錢,麝香五分研極末)摻舌下,流出毒涎,或用牙皂(炒一錢),元明粉(三分),研細摻之,涎出自消。
蓮花舌,是舌下生三小舌,其狀如蓮花之形,皆由思慮太過,心火上炎,或酒後當風取涼,以緻風痰相搏而成。
此候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外以針刺出惡血,以竹瀝調黃柏末塗之。
顧練江雲:蓮花舌,男婦多因思慮過度,每生此舌。
若因循日久,以緻潰爛腐穢,舌頭一爛,外殼雖存,其中如爛魚腐腸相似,切不可用升降藥吹搽,偶一誤用,即血出如泉至穿腮腐根,百不一生。
重齶,其有著頰裡及上齶生一瘡,形如楊梅,謂之重齶。
外證無寒熱,但作事煩心,先以甘桔湯重加焦梔,後服黃連解毒湯,外用冰硼散吹之,不宜用刀,或常以紫雪丹(方見前)噙化。
重齦,其著於齒齦上下者,名曰重齦,宜砭刺出血。
用烏犀膏,(牙皂二條研末,焰硝、百草霜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梅少許,好酒一合,全前藥攪勻令稠,以鵝翎點入喉中,)蘸點喉中,以出盡頑痰為度。
外以天南星散(生南星去皮臍,研極細末,)用醋調塗,男左女右腳心,厚皮紙貼,如幹,再用醋潤。
凡治重舌,用陳醋(一碗),五靈脂(一兩),入銅杓內,煎三沸為度,離火用箸攪之,沫平再煎,俟冷,將醋少許頻含,待涎末滿口即吐,勿嚥下。
外用牙皂(四五支去皮弦,炙焦,)荊芥(二錢)共為末,以米醋調塗腫處,即消。
又以蛇蛻燒灰研極細,少許傅之。
第四節 舌菌 《心法》名舌疳,由心脾毒火所緻,其證最惡。
初起如豆,次則如菌,頭大蒂小,其色紅紫,疼痛異常,甚則紅爛無皮,朝輕暮重。
輕則用溏雞屎和冰片塗上,蓋用蒲黃末或蜘蛛絲纏緊,忍痛自落。
若落後出血,用蒲黃末或百草霜、烏梅末、銅綠摻上,皆止。
重而急者,用北庭丹,(番硇、人中白煅各五分,瓦上青苔、瓦松、溏雞屎各一錢,用銀管子二個,將藥裝在罐內,將口封固,用鹽泥固濟,以炭火煅紅,俟三炷香為度,候冷開罐,將藥取出,再加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極細末。
)以磁針刺破舌菌,用丹少許點,再以蒲黃末蓋之,自然消縮而愈。
若失治,則焮腫突如泛蓮,或如大木耳,或如雞冠,舌本短縮,將妨害言語飲食,時流臭涎,再因怒氣上衝,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項頷,腫如結核,堅硬骨痛,皮色如常,頂軟色黯,破後時流臭水,腐如爛綿,其證雖破,堅硬腫痛,仍前不退,此為綿潰。
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名瘰癧風也。
內服湯藥,宜用異赤湯加川連、焦梔。
重則解毒湯加焦梔、犀角、鮮地。
外治或用錦地羅蘸醋磨敷。
自古治法雖多,然此證治愈者,十不得一。
第五節 舌黃 奎光曰:舌黃乃舌生黃腫疼痛,亦屬心脾之火。
先用冰片散摻之,內服涼心清熱,如元參升麻湯治之。
又如舌生黃腫至滿口,以蛇蛻一張,含舌下即消。
第六節 舌疔 《心法》雲:舌疔者,乃心脾火毒,舌生紫疱,其形似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而起。
宜用蟾酥丸含放舌下,隨化隨咽,或再服三丸以解內毒,甚者以銀針刺之。
內服黃連解毒湯,甚則犀角地黃湯,兼擦紫雪丹。
餘師愚雲:若舌上發疔,或紅或紫,大如馬乳,小如櫻桃,三五不等,流膿出血,宜甘露飲(方見《溫熱經緯》),增石膏、犀角、連翹,加銀花、金汁水,重清心火。
舌上成坑,愈後自平,舌上宜搽錫類散。
第七節 舌癰 奎元曰:舌癰初起,舌紅而腫大,心經火盛,地角亦紅。
初起用金丹、碧丹,(方見《瘍醫大全》,)煎藥用黃連、焦山梔、犀角、連翹、木通、生地、丹皮、生甘草、麥冬、赤芍,水煎服。
第八節 舌瘡 舌瘡,有心熱火毒上炎而生者,有下虛陰火上浮而生者。
若口中生瘡於舌上,吐出在外寸餘,上結成黃靨,難以食物,此熱毒在心也。
用冰片一分,入蚌口內,立化為水,乃以鵝翎敷掃其上,立刻收入;外服清火涼心之藥。
亦有舌上病瘡久蝕成穴,屢服涼劑不效,後服黑錫丹漸愈,此因下虛上實之證。
即遠公所雲:下焦元虛不降,投養正丹遂愈是也。
竇夢麟雲:舌上生瘡如黃粟,外證口張憎寒,亦宜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漱淨,然後吹藥,如冰硼散、紫雪散,皆可用之。
第九節 舌衄 凡舌上出血,名曰舌衄。
多由心脾熱甚,逼血妄行。
若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乃血熱上溢心苗,宜用犀角地黃、黃連瀉心湯選用,外以槐花炒研細 末,乾摻之。
或出血,竅如簪孔者,以杜赤豆一升,煎取汁一杯,不拘時服,外亦用槐花末摻之,或用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川貝母四錢,蘆薈三錢,為細末,蜜為丸,雷丸大,每含一丸。
若舌上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極,血不藏經也,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炒懷牛膝、槐花,外摻用文蛤散(五倍子炒、白膠香、牡蠣粉等分為末,不令潮,)每用少許摻患處,或燒熱烙鐵烙孔上,亦止。
有因肝熱血上壅而衄者,先用木賊草四錢,煎濃汁漱口,外摻炒蒲黃末,即止。
沈金鰲雲:如舌忽然腫硬如石,血出如湧泉者,宜蒲黃散(方見舌腫)摻舌上;亦有不硬腫痛流血者,宜涼血清脾飲、犀角地黃湯。
凡紅尖舌出血,乃心經熱毒壅盛,心血不藏,妄行而濺,用三黃瀉心湯加犀角翹柏。
《正義》雲:舌紅而出血如衄,為熱傷心胞,犀角地黃湯主之,慎庵將前方加蒲黃、川連更妙。
大抵病心經熱極者,多舌出血,有病愈而血仍不止者,用煅人中白一錢、冰片五釐,研細末摻之,即止。
第十節 舌斷 《秘錄》雲: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落而未斷者,用雞子白外軟皮袋住舌頭,以破棺丹,(花粉三錢,赤芍二錢,薑黃、粉白芷各一兩為末,)以蜜調塗舌根斷血,卻以蜜調黃蠟,稀稠得所,敷在雞子皮上,常勤添敷。
三日舌接住,方去雞子皮,隻用蜜蠟勤敷,七日全安。
愈後舌硬,以白雞冠血點之即軟(《醫林》)。
若舌斷重生,用活蟹一隻,炙乾為末,每用二錢,同乳香、沒藥各二錢五分敷之,即生肉。
若穿斷舌心,血出不止,以鵝翎蘸米醋頻刷斷處,其血即止。
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少許為末,蜜調成膏,含化而安(《入門》)。
若舌頭被人咬去,即用黑鉛、水銀炒成沙子,寒水石、輕粉、硼砂為細末,先
第二十章 舌病證治之鑑別 《千金方》雲:舌重十兩,長七寸,廣兩寸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
《遵經》雲:手少陰通舌本,足少陰挾舌本,足厥陰絡舌本,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
舌本在下,舌尖在上,舌中為內,舌邊為外。
左病應左,右病應右。
舌膜由三焦腠理直達胃腸,舌本由經絡直通心脾腎。
故凡舌之偶生疾患,如腫、瘡、疔、癰、重、木、疔、菌、黃、衄,及二強、暗、瘲、痹、麻、齧、短等病,皆由臟腑鳳毒邪熱搏於血氣,隨其虛實發現於舌著而生病。
猶當分其舌之體質病與舌之功用病為二種。
如心脾熱壅為腫舌;舌根粗大木悶而硬為木舌;舌根腫脹為重舌;風濕相搏則舌生瘡,或為癰;脾熱則生黃;心火上炎則生疔,或生菌;肝壅則出血,為舌衄;惟舌斷由於外傷,非發自內也,此皆舌之體質病也。
餘如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故主舌強、舌縱;肝脈循陰器,絡舌本,故為舌痹、舌麻、舌短;七情氣鬱,則舌不能言為舌喑;少陰厥氣逆上為齧舌。
此皆舌之功用病也。
茲條舉兩類於後。
(甲)舌之體質病 第一節 腫舌 舌腫一症,皆由心火旺盛,逼血挾痰上壅所緻。
內必煩躁悶亂,甚則不能出聲。
有舌卒腫如豬胞者;有腫硬如木石者;有脹寒滿口不能通聲者;有舌下形如螻蛄,形或如臥蠶形者。
皆宜急將腫突處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以鹽醋調厚傅之。
《得效方》雲:舌卒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總脈,誤刺則血不止而死。
若誤刺以銅筋火燒烙之,或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
或用冰片(一分),火硝、硼砂(各三分),青黛、膽礬(各三分),殭蠶五分,共為末,吹之即愈。
《三因方》雲:凡舌腫,舌下如有噤蟲狀,形如螻蛄臥蠶有頭尾,其頭小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不急治,能殺人。
張戴人雲:一老人身熱數月,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三倍,用?針磨令鋒極尖,輕輕砭之,日砭八九次,出血約一二盞,痛減腫消,此亦心火旺極之候。
如舌腫滿口,不能出聲,由心脾之火併結於舌,宜蒲黃散(蒲黃、海硝等分為末)摻之,蒲黃性寒,能清瘀涼血即愈。
如暴腫如豬肝狀、滿口不能出聲者,亦宜醋調釜底墨塗舌下,脫即更傅。
如舌腫,咽生瘜肉而痛者,宜秤錘燒紅,淬醋一盞飲之。
如舌下忽然高腫起核,名舌墊者,宜荊荷湯(荊芥、防風、薄荷、白芍、殭蠶、蟬衣、黃連、鮮生地、香附)煎湯服之;如口唇腫痛,狀若無皮,或發熱作渴,此屬脾胃虛熱,宜清熱補氣湯(太子參、生居朮、浙茯苓、生甘草、生白芍、全當歸、鮮金釵、烏元參,破麥冬、五味子、竹葉)煎服,如不應,加炮姜(三四分);如眼如煙觸,體倦少食,午後益甚,此屬陰血虛寒,宜清熱補血湯(四物湯加元參、知母、黃柏、丹皮、五味子、麥冬、柴胡、懷牛膝。
)如舌腫由於酒客膏粱,積熱內盛上焦痰實者,宜涼膈散清瀉之;如七情所郁,舌脹滿不得息,宜舒郁清上焦,外用生川烏、生南星、乾薑等分為末,醋調手足心;又有痰包,赤如腫舌,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而皰腫,綿軟不硬,有妨言語,甚則塞令滿口,疼痛不安,用?針對包上撚之,如鑽,破出稀痰如雞子清,稠黏不斷,拭淨,用冰硼散(梅冰片一分,煅硼砂五錢,辰砂一錢,淡牙硝一錢)末搽之,內服二陳湯加芩連、薄荷、牙皂;若痰包破後復發者,宜清金如呈散(方見《萬病回春》;)若舌上痰核,乃痰氣結於舌上,作痛、強硬者,用細針點破出血水,亦用冰硼散吹之;若飛絲入口,間亦生泡腫,用嫩蘇葉細嚼,白湯送下。
第二節 木舌 凡舌不能轉掉,腫而不柔和者,名曰木舌。
先有風寒傷於心脾,熱壅生痰,以緻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者。
然其外證憎寒壯熱,齒浮腫痛。
不急治,即脹塞殺人。
內服宜黃連湯(川連、鮮生地、歸尾、焦梔、赤芍、麥冬、犀角、薄荷、生甘草)水煎,食後服。
外以針,日砭八九次,令出血二三盞,自然腫消痛減。
再用龍腦破毒散(淡牙硝二錢,上青黛,殭蠶、生甘草各八分,蒲黃五錢,馬勃三分,片腦、麝香各一分,)共研極細末,指蘸擦患處即瘥。
或用硼砂末,以生薑片蘸指,少時即消。
又有一症,舌腫生舌根下,狀如白棗,有紫筋,不能速愈,初起不疼,不發寒熱,漸漸腫大,速治可愈,皆由憂鬱所發。
竇漢卿曰:木舌證,硬如穿山甲,見人舌做一拳,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蹇澀,此心經受熱。
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出紫黑血盞許,內服外搽,治法同前。
又有舌上有白苔結硬,必作木舌,藥味不得入者,揩拭潔淨,用竹刀刮舌,然後用藥。
凡肝經熱甚,舌亦木硬。
張百憲雲:舌忽脹大腫硬,脹塞滿口,即時氣絕,名曰霎舌,用膽礬不拘多少,新瓦上焙紅,放地上,俟冷研細,擦舌立愈。
竇漢卿雲:此證因心經熱毒,或因酒後溫床厚被,以緻熱氣攻心,故令舌脹而紫。
急吹導痰開關散,吐去風痰,急用三稜針,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蛾破出血痰,接用龍腦破毒散,(方見前。
)井水調成膏,細嚥,即吐惡血自愈。
第三節 重舌(附:蓮花舌 重齶 重齦) 重舌乃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鮮紅,外證頦下浮腫,有硬核。
此因心經熱毒,或由心經遏郁,憂思過度,心脾鬱而生熱,其狀附舌下而近舌根,形如舌而微短小。
當以針刺點患處上,出惡血,內服黃連瀉心湯,或一味黃連湯;外吹用冰硼散(方見腫舌)搽之,或用紫雪丹,(青硯煅、硼砂、元明粉各三錢,梅冰一錢,麝香五分研極末)摻舌下,流出毒涎,或用牙皂(炒一錢),元明粉(三分),研細摻之,涎出自消。
蓮花舌,是舌下生三小舌,其狀如蓮花之形,皆由思慮太過,心火上炎,或酒後當風取涼,以緻風痰相搏而成。
此候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外以針刺出惡血,以竹瀝調黃柏末塗之。
顧練江雲:蓮花舌,男婦多因思慮過度,每生此舌。
若因循日久,以緻潰爛腐穢,舌頭一爛,外殼雖存,其中如爛魚腐腸相似,切不可用升降藥吹搽,偶一誤用,即血出如泉至穿腮腐根,百不一生。
重齶,其有著頰裡及上齶生一瘡,形如楊梅,謂之重齶。
外證無寒熱,但作事煩心,先以甘桔湯重加焦梔,後服黃連解毒湯,外用冰硼散吹之,不宜用刀,或常以紫雪丹(方見前)噙化。
重齦,其著於齒齦上下者,名曰重齦,宜砭刺出血。
用烏犀膏,(牙皂二條研末,焰硝、百草霜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梅少許,好酒一合,全前藥攪勻令稠,以鵝翎點入喉中,)蘸點喉中,以出盡頑痰為度。
外以天南星散(生南星去皮臍,研極細末,)用醋調塗,男左女右腳心,厚皮紙貼,如幹,再用醋潤。
凡治重舌,用陳醋(一碗),五靈脂(一兩),入銅杓內,煎三沸為度,離火用箸攪之,沫平再煎,俟冷,將醋少許頻含,待涎末滿口即吐,勿嚥下。
外用牙皂(四五支去皮弦,炙焦,)荊芥(二錢)共為末,以米醋調塗腫處,即消。
又以蛇蛻燒灰研極細,少許傅之。
第四節 舌菌 《心法》名舌疳,由心脾毒火所緻,其證最惡。
初起如豆,次則如菌,頭大蒂小,其色紅紫,疼痛異常,甚則紅爛無皮,朝輕暮重。
輕則用溏雞屎和冰片塗上,蓋用蒲黃末或蜘蛛絲纏緊,忍痛自落。
若落後出血,用蒲黃末或百草霜、烏梅末、銅綠摻上,皆止。
重而急者,用北庭丹,(番硇、人中白煅各五分,瓦上青苔、瓦松、溏雞屎各一錢,用銀管子二個,將藥裝在罐內,將口封固,用鹽泥固濟,以炭火煅紅,俟三炷香為度,候冷開罐,將藥取出,再加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極細末。
)以磁針刺破舌菌,用丹少許點,再以蒲黃末蓋之,自然消縮而愈。
若失治,則焮腫突如泛蓮,或如大木耳,或如雞冠,舌本短縮,將妨害言語飲食,時流臭涎,再因怒氣上衝,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項頷,腫如結核,堅硬骨痛,皮色如常,頂軟色黯,破後時流臭水,腐如爛綿,其證雖破,堅硬腫痛,仍前不退,此為綿潰。
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名瘰癧風也。
內服湯藥,宜用異赤湯加川連、焦梔。
重則解毒湯加焦梔、犀角、鮮地。
外治或用錦地羅蘸醋磨敷。
自古治法雖多,然此證治愈者,十不得一。
第五節 舌黃 奎光曰:舌黃乃舌生黃腫疼痛,亦屬心脾之火。
先用冰片散摻之,內服涼心清熱,如元參升麻湯治之。
又如舌生黃腫至滿口,以蛇蛻一張,含舌下即消。
第六節 舌疔 《心法》雲:舌疔者,乃心脾火毒,舌生紫疱,其形似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而起。
宜用蟾酥丸含放舌下,隨化隨咽,或再服三丸以解內毒,甚者以銀針刺之。
內服黃連解毒湯,甚則犀角地黃湯,兼擦紫雪丹。
餘師愚雲:若舌上發疔,或紅或紫,大如馬乳,小如櫻桃,三五不等,流膿出血,宜甘露飲(方見《溫熱經緯》),增石膏、犀角、連翹,加銀花、金汁水,重清心火。
舌上成坑,愈後自平,舌上宜搽錫類散。
第七節 舌癰 奎元曰:舌癰初起,舌紅而腫大,心經火盛,地角亦紅。
初起用金丹、碧丹,(方見《瘍醫大全》,)煎藥用黃連、焦山梔、犀角、連翹、木通、生地、丹皮、生甘草、麥冬、赤芍,水煎服。
第八節 舌瘡 舌瘡,有心熱火毒上炎而生者,有下虛陰火上浮而生者。
若口中生瘡於舌上,吐出在外寸餘,上結成黃靨,難以食物,此熱毒在心也。
用冰片一分,入蚌口內,立化為水,乃以鵝翎敷掃其上,立刻收入;外服清火涼心之藥。
亦有舌上病瘡久蝕成穴,屢服涼劑不效,後服黑錫丹漸愈,此因下虛上實之證。
即遠公所雲:下焦元虛不降,投養正丹遂愈是也。
竇夢麟雲:舌上生瘡如黃粟,外證口張憎寒,亦宜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漱淨,然後吹藥,如冰硼散、紫雪散,皆可用之。
第九節 舌衄 凡舌上出血,名曰舌衄。
多由心脾熱甚,逼血妄行。
若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乃血熱上溢心苗,宜用犀角地黃、黃連瀉心湯選用,外以槐花炒研細 末,乾摻之。
或出血,竅如簪孔者,以杜赤豆一升,煎取汁一杯,不拘時服,外亦用槐花末摻之,或用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川貝母四錢,蘆薈三錢,為細末,蜜為丸,雷丸大,每含一丸。
若舌上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極,血不藏經也,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炒懷牛膝、槐花,外摻用文蛤散(五倍子炒、白膠香、牡蠣粉等分為末,不令潮,)每用少許摻患處,或燒熱烙鐵烙孔上,亦止。
有因肝熱血上壅而衄者,先用木賊草四錢,煎濃汁漱口,外摻炒蒲黃末,即止。
沈金鰲雲:如舌忽然腫硬如石,血出如湧泉者,宜蒲黃散(方見舌腫)摻舌上;亦有不硬腫痛流血者,宜涼血清脾飲、犀角地黃湯。
凡紅尖舌出血,乃心經熱毒壅盛,心血不藏,妄行而濺,用三黃瀉心湯加犀角翹柏。
《正義》雲:舌紅而出血如衄,為熱傷心胞,犀角地黃湯主之,慎庵將前方加蒲黃、川連更妙。
大抵病心經熱極者,多舌出血,有病愈而血仍不止者,用煅人中白一錢、冰片五釐,研細末摻之,即止。
第十節 舌斷 《秘錄》雲: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落而未斷者,用雞子白外軟皮袋住舌頭,以破棺丹,(花粉三錢,赤芍二錢,薑黃、粉白芷各一兩為末,)以蜜調塗舌根斷血,卻以蜜調黃蠟,稀稠得所,敷在雞子皮上,常勤添敷。
三日舌接住,方去雞子皮,隻用蜜蠟勤敷,七日全安。
愈後舌硬,以白雞冠血點之即軟(《醫林》)。
若舌斷重生,用活蟹一隻,炙乾為末,每用二錢,同乳香、沒藥各二錢五分敷之,即生肉。
若穿斷舌心,血出不止,以鵝翎蘸米醋頻刷斷處,其血即止。
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少許為末,蜜調成膏,含化而安(《入門》)。
若舌頭被人咬去,即用黑鉛、水銀炒成沙子,寒水石、輕粉、硼砂為細末,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