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象;由腐而退,漸生浮薄新苔一層,乃為病邪解盡。
第六節 滯郁 凡食滯於中宮,則舌現灰白;滯積甚,則黃厚。
灰白宜消運,黃厚宜攻下。
食消則苔必自退。
邪鬱於血分則舌紅,郁甚則舌紫。
紫而枯燥者,血鬱熱甚也;紫而滑潤者,寒鬱血瘀也。
若舌本紅紫雜現,而色不勻者,營血瘀滯也。
鬱於氣分者,則舌苔薄白,濕而不浮,苔如地生之草,胃氣和調,苔必升浮;中氣鬱滯,苔必緊閉也。
陽為陰鬱則舌青,升陽則青退,陰竭則舌光亮,陰枯多死。
第十五章 辨舌之顏色 馬良伯雲:舌根,心、脾、腎三臟之陰,司腸胃傳化之變。
外淫內傷,臟腑失和,則舌上生苔。
故白苔者病在表,黃苔者病在裡,灰黑苔者病在腎。
苔色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病日進;苔色由黑而黃、由黃而白者,病日退。
吳坤安雲:白苔肺經,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絳苔心經,鮮紅膽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
李纘文雲:凡病在太陽、太陰,舌白;入胃則苔黃厚;入三陰則舌灰黃或黑。
虛人舌多裂紋,津液少,舌光赤無苔。
癆病、壞病,舌起白浮點,此皆一定之顏色也。
其他如黑與黃間,紅與紫呈,白與黃雜,紅與黑形,此兼經互呈,猶當鑑別。
茲分類條辨於下。
第一節 白苔肺經 吳坤安曰: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經亦主一身之表,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陽之表。
仲景麻黃湯,亦散肺分之邪也。
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薄,(風寒在表,故無苔而或薄白者,)風寒也。
外證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宜溫散之。
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外證初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
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黏膩者,濕邪在於氣分也,外證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
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凡風寒濕初中皮腠,則苔白薄,當疏散之。
寒濕本陰邪,白為涼象,故白苔滑者風寒與濕也;白滑而膩者濕與痰也。
滑釉而厚者濕痰與寒也。
但滑膩不白者濕與痰也。
兩條滑膩者,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亦宜溫化。
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而口甜者,為脾熱濕聚,當用佩蘭葉、白蔻、滑石、通草,芳淡而化之。
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肺化濁。
舌苔白膩,胸膈悶痛,心煩乾嘔,時欲飲水,水入則吐,此熱因飲郁,宜辛淡化飲。
舌苔薄白而乾者,為肺津已傷,宜用清潤之品,如麥冬、銀花露、鮮蘆根等。
白而燥者,肺陰亡也,宜麥冬、花粉、元參之類。
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宜加甘草於滋潤藥中,使之甘守津還之意。
舌苔燥如白砂者,此溫邪過重,宜急下之,白燥而厚者,調胃承氣下之。
苔白底絳,為濕遏熱伏,防其就幹,當先洩濕透熱,再從裡透外,則變潤矣。
初病舌就幹,如神不昏,急加養正透邪之藥;神已昏,則已內匱,脈沉脘悶,則為痰阻於中而液不上潮,補益未可投也。
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而鬱伏,當急急開洩,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遠出矣。
苔白不燥,而口中自覺黏膩者,濕漸化熱也,宜用厚樸、檳榔等苦辛微溫之。
苔白不燥,而口中苦渴者,邪已化熱也,宜用淡滲苦降微涼之。
苔白不燥,而渴喜熱飲者,邪已化熱,而痰飲內盛也,宜用清熱而蠲飲。
初病舌苔白燥,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者,風溫入肺也,宜輕清涼解肺經,如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焦梔、桔梗之類,忌用辛溫。
苔白滑而脈右緩者,穢濕著裡邪阻氣分也,宜草果、楂肉、神麯以運脾陽。
白苔漸退而舌心反見裂紋者,此濕熱己轉燥矢。
苔白滑而光亮無津者,此濕蘊津傷之候,勿投香燥。
苔自而滑厚者,寒飲積聚膈上,又臟結證也。
白浮滑薄,其苔刮之即還者,太陽表分受寒邪也。
白浮滑而帶膩帶脹,刮之有淨有不淨者,傷寒邪在半表半裡也。
全舌白苔浮膩浮脹,漸積而幹微厚,刮去浮面,其底仍有者,寒邪欲化火也。
苔白厚粉濕滑膩,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用草果以醒脾陽,則地氣上蒸,天氣之白苔可除。
滿舌苔白,幹膠焦燥,刮不脫或脫不淨者,為裡熱結實也。
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為脾冷而閉也,不治。
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者,胃體腐敗也,多死。
粉白實熱 馬良伯雲:舌厚膩如積粉者,為粉色舌苔,舊說並以為白苔,其實粉之與白,一寒一熱,殆水火之不同道。
溫病、熱病、瘟疫時行,並外感穢惡不正之氣,內蓄伏寒伏熱之勢,邪熱瀰漫,三焦充滿,每見此舌,與熱在陽經者異,與腑熱燥實者亦異,治宜清涼洩熱。
粉白乾燥者,則急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甚或硝黃下之,切忌拘執,舊說視為白苔則大誤矣。
又有舌正赤苔如積粉不滑,外證若煩熱發渴,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
又脾胃有水飲者,舌多不燥,不可誤認為寒證也。
全白虛寒 王晉三雲:戊午歲之疫,舌苔白者居多。
傷寒臟結證,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
而《舌鑑》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餘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
夫白苔雖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皆由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兼勝已之化也。
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
餘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洩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曰薑桂湯,(生薑汁三錢,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之,)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
按溫熱證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府,當即與透解,如前條粉白證是也,此方不可誤投,《治法匯》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
陳準齋雲:二句不論內傷外感,皆以脾熱閉論,大抵當以症象參脈互斷之,不可專執舌苔。
沈堯封雲:項腫如匏,按之熱痛,目赤如血而足冷便洩,人事清明,六脈細數,右手尤軟,略按即空。
堯封雲:此虛陽上攻也。
唇上黑痕一條,如幹焦狀,舌苔白如傅粉,舌尖亦白不赤,是皆虛寒確據,沉便洩足冷、脈濡,斷非風火。
若是風火,必痞悶煩熱,燥渴不安,豈有外腫如此,而內裡安貼如平人者乎?按此即喻氏濁陰從胸上入,即咽喉腫痹,舌脹睛突;從背上入,即頸項粗大,頭項如冰,渾身青紫而死之類也。
末句辨證,尤為精切不易。
最眩人者,在熱痛目赤,若非此者,雖足冷便瀉,脈濡不空,猶未能決為真寒也。
上二條錄之,以反復探察白苔之實熱虛寒也,因症狀疑似難明,故特列專條以申辨之。
白兼黃 凡白苔由白轉黃者,風熱從火化也,治宜清洩。
有苔而黃白者,熱滯胃脘也,宜枳實、厚樸、元明粉之類。
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者,邪初入陽明也;如兼微惡寒,猶帶表證也,宜涼散之。
舌苔由白而黃者,白苔主表,黃苔主裡,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苔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裡。
苔黃白相兼,而脘悶者,外邪未解而裡先結也,宜輕苦微辛,如杏蔻桔橘等以宣氣滯。
舌尖白根黃不甚幹,而短縮不能伸出者,痰挾宿食也,宜下之。
白兼紅 凡舌苔先白後紅者,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邪,先入氣分而後入營分也。
白中帶紅,外症初起微寒,繼即發熱不已。
口渴者,此濕邪之輕症也,宜芩梔翹赤等清解之。
紅中兼有白苔者,更感非時之寒也。
舌白無苔而兼淡紅者,肺胃虛寒也。
苔白底紅,脈形弦細者,陰虛而挾濕熱也。
四邊色紅,中心幹或白燥,外症煩渴煩熱者,乃上焦氣熱爍津,宜急散無形之熱,此非邪入血分,勿用血分藥。
左半邊光紅,右半邊白苔,濕滑如水晶粉團之色者,此肝營被劫,而痰濁又變於胃也。
白兼絳 凡舌苔白而底色絳者,濕熱自氣分傷營也,及濕遏熱伏也,當先洩濕透熱,防其即幹也,從裡而透於表則變潤矣。
舌苔白膩,底絳尖紅者,濕遏熱伏之徵也。
色絳而白苔滿布者,肺胃熱也,宜清肅肺胃。
若兼神氣昏普者,伏痰內盛也,宜兼開其痰熱。
舌底絳,望之黏膩,獨舌心有苔,白厚如豆大一瓣者,伏暑內挾痰飲也。
深絳而苔白厚膩者,溫邪入營而兼伏濕也。
白兼灰 舌白滑灰者,寒濕也,灰白不濁者,寒兼痰濕也。
為陽氣不化,陰邪奎滯,不可亂投苦寒滑洩以傷陽。
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灰色而潤者,濕熱兼夾陰寒食也。
舌白半邊苔灰而滑者,傷寒半表半裡證也。
白兼黑 凡白苔帶黑點,或苔見黑紋而黏膩者,太陰氣分之濕也,宜行濕和脾。
黑苔望之雖燥而生刺,但渴不多飲,或不渴,或邊有白苔,其舌本淡紅而潤者,假熱也,治宜溫補。
全黑由淡白忽然轉色,其間無變黃之一境,望之似焦黑芒刺幹裂,刮之必淨,濕之必潤,外症唇白不紅,為寒結在臟,真寒假熱也。
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黑潤者,夾陰寒證也。
尖白根黑者,傷寒半表半裡也。
白兼青 凡舌色?白兼青者,中焦生氣已絕也,不治。
白兼黃紅 凡絳色中兼黃白苔者,為熱初傳營分,氣分之邪未盡也,洩衛透營兩和之。
白兼黃黑 凡白苔變黃,由黃變黑,刮之不脫,濕之不潤者,為寒邪傳裡,化火熱極傷陰也;甚則芒刺幹焦罅裂,宜用苦寒以瀉陽,急下以救陰。
中間一拇指大黑潤浮苔,兩邊或黃或白者,兩感證也。
由白苔漸黃而灰黑者,傳經證也,或生刺點燥裂,不拘在根在尖,皆宜急下。
若苔黃黑白雜見,或中燥邊滑,或尖幹根潤,皆並病合病,寒熱不和之候。
白兼灰黑 凡白苔而灰黑,更兼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如五苓加羌防之類。
白兼絳紫 凡苔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瘟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府也,急宜透解,勿使傳入而為險證也。
第二節 黃苔胃經 陽明燥金從土化,故黃色應胃,蓋白苔主表,黃苔主裡,太陽主表,陽明主裡,故黃苔專主陽明裡證。
辨證之法,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純黃無白,邪方離表入裡。
如見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初入陽明,猶帶表證,微寒惡寒宜涼散之。
如苔黃而燥,外症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或溫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斯時胃家熱而未實,宜梔豉白虎之類清之可也。
如厚黃燥烈,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宜承氣湯下之。
若嗜酒之人,濕熱內著,從飲食中得之,苔必厚黃黏膩,痞滿不飢,嘔吐不納,惟瀉心湯最效,川連、乾薑、赤苓、半夏、枳實、茵陳、通草之類。
舌黃或渴,當用陷胸瀉心。
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大忌前法,其腹或滿或脹或痛,此邪已入裡,表證必無,或十之一二,亦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加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若未見此舌,不宜用此法。
舌中苔黃而薄者,脾熱也;舌中苔厚而黃者,胃微熱也。
黃苔不甚厚而滑者,表猶未罷,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黃薄而於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宜甘寒輕劑養之。
苔或黃或濁而有地,並不光滑,並脘中痛或痞脹者,邪已入裡,當用苦辛洩之,以其入腹近也。
或黃或濁而光滑者,此無形濕熱也,隻宜開洩橫疏,如杏蔻橘桔等味。
老黃色或中有斷紋,而臍以上之大腹或滿或脹或痛者,邪已入裡也,當下之。
舌中有黃燥苔者,腸中有燥矢也,然腹無硬痛之狀,隻宜養陰潤燥,不可妄用下法。
舌苔黃而脈沉實者,邪積聚於陽明也。
平素多黃苔者,其人必胃熱。
黃苔刮之潔淨光明,見淡紅潤澤底者,為無病矣,黃苔刮之,仍留粗澀垢膩,如薄漿糊一層,或竟不脫者,均熱證也。
淺黃膩薄者,微熱也;乾澀深黃厚膩者,大熱也;老黃芒刺焦裂者,熱極也;全舌黃苔者,臟腑俱熱也;黃苔滑厚而膩者,熱未盛結未定也。
冬時未可遽攻,夏月伏陰在內,裡熱即熾而苔不燥,即當用下。
黃燥而生芒刺,中心瓣裂者,熱結甚也,當速下以存其陰。
黃兼紅 凡熱時舌色乾紅,熱退舌色黃膩者,為濕遏熱熾,將燥未燥也,又陰液已傷而濕熱猶盛也。
四邊色紅中心幹或黃,並煩渴煩熱者,乃上焦氣熱灼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勿用血藥。
黃兼絳 凡苔黃不甚厚而舌絳者,熱初入營,邪結未深也,尚可清熱,以辛開之藥從表透發。
黃兼灰 凡舌先灰滑後黃燥,大便堅結,為濕久生熱,熱必傷陰也。
黃兼黑 凡舌苔黃中帶黑而浮滑而黏膩者,太陰濕熱內結,宜利濕清熱。
邊黃,中心焦黑起刺,外症兼臍腹脹滿硬痛者,陽明裡證也,宜下之。
舌芒刺焦裂老黃,夾黑色苔者,裡熱極也,亦宜下之。
舌燥苔黃中黑通尖,下利臭水者,腸胃腐敗也,十不救一。
舌苔老黃,甚則黑者,黑水色也,火極而似水也。
黃兼紅黑 凡舌反赤為黃,反黃為黑者,乃熱極反兼水化,至危之候也。
紅中兼黃黑有芒刺者,邪熱入腑也。
黃赤兼黑者,此名黴漿色,乃臟腑本熱而夾有宿食也,且內熱久郁者、夾食中暑者、夾食傷寒傳太陰者,皆有之。
黃兼青紫 凡苔黃厚而舌中青紫者,陰寒夾食也,甚則碎裂,口燥而舌不幹,宜斟酌溫下之。
第三節 紅色膽經 少陽相火從火也,故紅色應膽。
少陽以木火為用,溫邪內發必借少陽為出路,乃同氣之應也。
如淡紅嫩紅,白中帶紅,是溫邪之輕者。
初起微寒,繼則發熱不已,口渴甚者是也,宜柴芩梔翹等清解之。
如純紅鮮紅起刺,此膽火熾而營分熱,急宜犀角翹丹等清解之。
如不解,此溫邪伏於少陰,而發於少陽之表也,症非輕渺,速宜重加鮮生地、麥冬、元參之類,以滋少陰之水,而少陽之火自解矣,大忌風藥。
凡風溫瘟疫等證,如舌苔鮮紅者,當從手少陰治,或從手厥陰心包絡施治,亦即是治心。
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瀉之。
舌尖紅而出血者,心經邪熱壅盛所緻,亦宜清之。
舌尖赤者,心熱也;尖赤而起芒刺者,心熱甚也;舌邊色赤者,肝熱也;甚則起芒刺者,肝熱極也。
舌形胖嫩而色淡紅,外症見躁擾不安,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者,為腎氣大虧,坎中火衰也,宜益火之源。
更衣後舌苔去,而見淡紅有神者,佳兆也。
淡紅無神,或幹而色不榮者,為胃津傷而氣不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紅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燥涸殆甚者,為妄行汗下以緻津液內竭也。
多不治,舌乾紅知飢善納者,水虧陽亢,土燥於中也,宜投鹹苦寒劑。
舌心乾紅者,為陰傷也,宜用甘寒。
平素舌多紅赤者,其人必營虛;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為無病,平人之常苔也。
全舌無苔色淺紅者,氣血虛也;全舌無苔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全舌純紅而有黑小點者,臟腑皆熱極也。
舌色鮮紅無苔點,舌底無津,舌面無液者,陰虛火炎也;舌色的紅無苔點而膠乾者,陰虛水涸也;舌色灼紅無苔點,而有裂紋者,陰虛火炎也。
舌紅中有裂紋如人字形者,心火燔灼熱毒炎上也。
紅舌中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甚也。
舌紅碎痛者,肝家風火炎炎之勢漸迫
第六節 滯郁 凡食滯於中宮,則舌現灰白;滯積甚,則黃厚。
灰白宜消運,黃厚宜攻下。
食消則苔必自退。
邪鬱於血分則舌紅,郁甚則舌紫。
紫而枯燥者,血鬱熱甚也;紫而滑潤者,寒鬱血瘀也。
若舌本紅紫雜現,而色不勻者,營血瘀滯也。
鬱於氣分者,則舌苔薄白,濕而不浮,苔如地生之草,胃氣和調,苔必升浮;中氣鬱滯,苔必緊閉也。
陽為陰鬱則舌青,升陽則青退,陰竭則舌光亮,陰枯多死。
第十五章 辨舌之顏色 馬良伯雲:舌根,心、脾、腎三臟之陰,司腸胃傳化之變。
外淫內傷,臟腑失和,則舌上生苔。
故白苔者病在表,黃苔者病在裡,灰黑苔者病在腎。
苔色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病日進;苔色由黑而黃、由黃而白者,病日退。
吳坤安雲:白苔肺經,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絳苔心經,鮮紅膽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
李纘文雲:凡病在太陽、太陰,舌白;入胃則苔黃厚;入三陰則舌灰黃或黑。
虛人舌多裂紋,津液少,舌光赤無苔。
癆病、壞病,舌起白浮點,此皆一定之顏色也。
其他如黑與黃間,紅與紫呈,白與黃雜,紅與黑形,此兼經互呈,猶當鑑別。
茲分類條辨於下。
第一節 白苔肺經 吳坤安曰: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經亦主一身之表,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陽之表。
仲景麻黃湯,亦散肺分之邪也。
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薄,(風寒在表,故無苔而或薄白者,)風寒也。
外證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宜溫散之。
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外證初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
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黏膩者,濕邪在於氣分也,外證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
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凡風寒濕初中皮腠,則苔白薄,當疏散之。
寒濕本陰邪,白為涼象,故白苔滑者風寒與濕也;白滑而膩者濕與痰也。
滑釉而厚者濕痰與寒也。
但滑膩不白者濕與痰也。
兩條滑膩者,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亦宜溫化。
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而口甜者,為脾熱濕聚,當用佩蘭葉、白蔻、滑石、通草,芳淡而化之。
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肺化濁。
舌苔白膩,胸膈悶痛,心煩乾嘔,時欲飲水,水入則吐,此熱因飲郁,宜辛淡化飲。
舌苔薄白而乾者,為肺津已傷,宜用清潤之品,如麥冬、銀花露、鮮蘆根等。
白而燥者,肺陰亡也,宜麥冬、花粉、元參之類。
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宜加甘草於滋潤藥中,使之甘守津還之意。
舌苔燥如白砂者,此溫邪過重,宜急下之,白燥而厚者,調胃承氣下之。
苔白底絳,為濕遏熱伏,防其就幹,當先洩濕透熱,再從裡透外,則變潤矣。
初病舌就幹,如神不昏,急加養正透邪之藥;神已昏,則已內匱,脈沉脘悶,則為痰阻於中而液不上潮,補益未可投也。
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而鬱伏,當急急開洩,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遠出矣。
苔白不燥,而口中自覺黏膩者,濕漸化熱也,宜用厚樸、檳榔等苦辛微溫之。
苔白不燥,而口中苦渴者,邪已化熱也,宜用淡滲苦降微涼之。
苔白不燥,而渴喜熱飲者,邪已化熱,而痰飲內盛也,宜用清熱而蠲飲。
初病舌苔白燥,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者,風溫入肺也,宜輕清涼解肺經,如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焦梔、桔梗之類,忌用辛溫。
苔白滑而脈右緩者,穢濕著裡邪阻氣分也,宜草果、楂肉、神麯以運脾陽。
白苔漸退而舌心反見裂紋者,此濕熱己轉燥矢。
苔白滑而光亮無津者,此濕蘊津傷之候,勿投香燥。
苔自而滑厚者,寒飲積聚膈上,又臟結證也。
白浮滑薄,其苔刮之即還者,太陽表分受寒邪也。
白浮滑而帶膩帶脹,刮之有淨有不淨者,傷寒邪在半表半裡也。
全舌白苔浮膩浮脹,漸積而幹微厚,刮去浮面,其底仍有者,寒邪欲化火也。
苔白厚粉濕滑膩,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用草果以醒脾陽,則地氣上蒸,天氣之白苔可除。
滿舌苔白,幹膠焦燥,刮不脫或脫不淨者,為裡熱結實也。
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為脾冷而閉也,不治。
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者,胃體腐敗也,多死。
粉白實熱 馬良伯雲:舌厚膩如積粉者,為粉色舌苔,舊說並以為白苔,其實粉之與白,一寒一熱,殆水火之不同道。
溫病、熱病、瘟疫時行,並外感穢惡不正之氣,內蓄伏寒伏熱之勢,邪熱瀰漫,三焦充滿,每見此舌,與熱在陽經者異,與腑熱燥實者亦異,治宜清涼洩熱。
粉白乾燥者,則急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甚或硝黃下之,切忌拘執,舊說視為白苔則大誤矣。
又有舌正赤苔如積粉不滑,外證若煩熱發渴,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
又脾胃有水飲者,舌多不燥,不可誤認為寒證也。
全白虛寒 王晉三雲:戊午歲之疫,舌苔白者居多。
傷寒臟結證,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
而《舌鑑》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餘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
夫白苔雖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皆由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兼勝已之化也。
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
餘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洩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曰薑桂湯,(生薑汁三錢,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之,)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
按溫熱證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府,當即與透解,如前條粉白證是也,此方不可誤投,《治法匯》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
陳準齋雲:二句不論內傷外感,皆以脾熱閉論,大抵當以症象參脈互斷之,不可專執舌苔。
沈堯封雲:項腫如匏,按之熱痛,目赤如血而足冷便洩,人事清明,六脈細數,右手尤軟,略按即空。
堯封雲:此虛陽上攻也。
唇上黑痕一條,如幹焦狀,舌苔白如傅粉,舌尖亦白不赤,是皆虛寒確據,沉便洩足冷、脈濡,斷非風火。
若是風火,必痞悶煩熱,燥渴不安,豈有外腫如此,而內裡安貼如平人者乎?按此即喻氏濁陰從胸上入,即咽喉腫痹,舌脹睛突;從背上入,即頸項粗大,頭項如冰,渾身青紫而死之類也。
末句辨證,尤為精切不易。
最眩人者,在熱痛目赤,若非此者,雖足冷便瀉,脈濡不空,猶未能決為真寒也。
上二條錄之,以反復探察白苔之實熱虛寒也,因症狀疑似難明,故特列專條以申辨之。
白兼黃 凡白苔由白轉黃者,風熱從火化也,治宜清洩。
有苔而黃白者,熱滯胃脘也,宜枳實、厚樸、元明粉之類。
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者,邪初入陽明也;如兼微惡寒,猶帶表證也,宜涼散之。
舌苔由白而黃者,白苔主表,黃苔主裡,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苔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裡。
苔黃白相兼,而脘悶者,外邪未解而裡先結也,宜輕苦微辛,如杏蔻桔橘等以宣氣滯。
舌尖白根黃不甚幹,而短縮不能伸出者,痰挾宿食也,宜下之。
白兼紅 凡舌苔先白後紅者,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邪,先入氣分而後入營分也。
白中帶紅,外症初起微寒,繼即發熱不已。
口渴者,此濕邪之輕症也,宜芩梔翹赤等清解之。
紅中兼有白苔者,更感非時之寒也。
舌白無苔而兼淡紅者,肺胃虛寒也。
苔白底紅,脈形弦細者,陰虛而挾濕熱也。
四邊色紅,中心幹或白燥,外症煩渴煩熱者,乃上焦氣熱爍津,宜急散無形之熱,此非邪入血分,勿用血分藥。
左半邊光紅,右半邊白苔,濕滑如水晶粉團之色者,此肝營被劫,而痰濁又變於胃也。
白兼絳 凡舌苔白而底色絳者,濕熱自氣分傷營也,及濕遏熱伏也,當先洩濕透熱,防其即幹也,從裡而透於表則變潤矣。
舌苔白膩,底絳尖紅者,濕遏熱伏之徵也。
色絳而白苔滿布者,肺胃熱也,宜清肅肺胃。
若兼神氣昏普者,伏痰內盛也,宜兼開其痰熱。
舌底絳,望之黏膩,獨舌心有苔,白厚如豆大一瓣者,伏暑內挾痰飲也。
深絳而苔白厚膩者,溫邪入營而兼伏濕也。
白兼灰 舌白滑灰者,寒濕也,灰白不濁者,寒兼痰濕也。
為陽氣不化,陰邪奎滯,不可亂投苦寒滑洩以傷陽。
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灰色而潤者,濕熱兼夾陰寒食也。
舌白半邊苔灰而滑者,傷寒半表半裡證也。
白兼黑 凡白苔帶黑點,或苔見黑紋而黏膩者,太陰氣分之濕也,宜行濕和脾。
黑苔望之雖燥而生刺,但渴不多飲,或不渴,或邊有白苔,其舌本淡紅而潤者,假熱也,治宜溫補。
全黑由淡白忽然轉色,其間無變黃之一境,望之似焦黑芒刺幹裂,刮之必淨,濕之必潤,外症唇白不紅,為寒結在臟,真寒假熱也。
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黑潤者,夾陰寒證也。
尖白根黑者,傷寒半表半裡也。
白兼青 凡舌色?白兼青者,中焦生氣已絕也,不治。
白兼黃紅 凡絳色中兼黃白苔者,為熱初傳營分,氣分之邪未盡也,洩衛透營兩和之。
白兼黃黑 凡白苔變黃,由黃變黑,刮之不脫,濕之不潤者,為寒邪傳裡,化火熱極傷陰也;甚則芒刺幹焦罅裂,宜用苦寒以瀉陽,急下以救陰。
中間一拇指大黑潤浮苔,兩邊或黃或白者,兩感證也。
由白苔漸黃而灰黑者,傳經證也,或生刺點燥裂,不拘在根在尖,皆宜急下。
若苔黃黑白雜見,或中燥邊滑,或尖幹根潤,皆並病合病,寒熱不和之候。
白兼灰黑 凡白苔而灰黑,更兼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如五苓加羌防之類。
白兼絳紫 凡苔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瘟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府也,急宜透解,勿使傳入而為險證也。
第二節 黃苔胃經 陽明燥金從土化,故黃色應胃,蓋白苔主表,黃苔主裡,太陽主表,陽明主裡,故黃苔專主陽明裡證。
辨證之法,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純黃無白,邪方離表入裡。
如見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初入陽明,猶帶表證,微寒惡寒宜涼散之。
如苔黃而燥,外症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或溫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斯時胃家熱而未實,宜梔豉白虎之類清之可也。
如厚黃燥烈,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宜承氣湯下之。
若嗜酒之人,濕熱內著,從飲食中得之,苔必厚黃黏膩,痞滿不飢,嘔吐不納,惟瀉心湯最效,川連、乾薑、赤苓、半夏、枳實、茵陳、通草之類。
舌黃或渴,當用陷胸瀉心。
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大忌前法,其腹或滿或脹或痛,此邪已入裡,表證必無,或十之一二,亦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加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若未見此舌,不宜用此法。
舌中苔黃而薄者,脾熱也;舌中苔厚而黃者,胃微熱也。
黃苔不甚厚而滑者,表猶未罷,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黃薄而於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宜甘寒輕劑養之。
苔或黃或濁而有地,並不光滑,並脘中痛或痞脹者,邪已入裡,當用苦辛洩之,以其入腹近也。
或黃或濁而光滑者,此無形濕熱也,隻宜開洩橫疏,如杏蔻橘桔等味。
老黃色或中有斷紋,而臍以上之大腹或滿或脹或痛者,邪已入裡也,當下之。
舌中有黃燥苔者,腸中有燥矢也,然腹無硬痛之狀,隻宜養陰潤燥,不可妄用下法。
舌苔黃而脈沉實者,邪積聚於陽明也。
平素多黃苔者,其人必胃熱。
黃苔刮之潔淨光明,見淡紅潤澤底者,為無病矣,黃苔刮之,仍留粗澀垢膩,如薄漿糊一層,或竟不脫者,均熱證也。
淺黃膩薄者,微熱也;乾澀深黃厚膩者,大熱也;老黃芒刺焦裂者,熱極也;全舌黃苔者,臟腑俱熱也;黃苔滑厚而膩者,熱未盛結未定也。
冬時未可遽攻,夏月伏陰在內,裡熱即熾而苔不燥,即當用下。
黃燥而生芒刺,中心瓣裂者,熱結甚也,當速下以存其陰。
黃兼紅 凡熱時舌色乾紅,熱退舌色黃膩者,為濕遏熱熾,將燥未燥也,又陰液已傷而濕熱猶盛也。
四邊色紅中心幹或黃,並煩渴煩熱者,乃上焦氣熱灼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勿用血藥。
黃兼絳 凡苔黃不甚厚而舌絳者,熱初入營,邪結未深也,尚可清熱,以辛開之藥從表透發。
黃兼灰 凡舌先灰滑後黃燥,大便堅結,為濕久生熱,熱必傷陰也。
黃兼黑 凡舌苔黃中帶黑而浮滑而黏膩者,太陰濕熱內結,宜利濕清熱。
邊黃,中心焦黑起刺,外症兼臍腹脹滿硬痛者,陽明裡證也,宜下之。
舌芒刺焦裂老黃,夾黑色苔者,裡熱極也,亦宜下之。
舌燥苔黃中黑通尖,下利臭水者,腸胃腐敗也,十不救一。
舌苔老黃,甚則黑者,黑水色也,火極而似水也。
黃兼紅黑 凡舌反赤為黃,反黃為黑者,乃熱極反兼水化,至危之候也。
紅中兼黃黑有芒刺者,邪熱入腑也。
黃赤兼黑者,此名黴漿色,乃臟腑本熱而夾有宿食也,且內熱久郁者、夾食中暑者、夾食傷寒傳太陰者,皆有之。
黃兼青紫 凡苔黃厚而舌中青紫者,陰寒夾食也,甚則碎裂,口燥而舌不幹,宜斟酌溫下之。
第三節 紅色膽經 少陽相火從火也,故紅色應膽。
少陽以木火為用,溫邪內發必借少陽為出路,乃同氣之應也。
如淡紅嫩紅,白中帶紅,是溫邪之輕者。
初起微寒,繼則發熱不已,口渴甚者是也,宜柴芩梔翹等清解之。
如純紅鮮紅起刺,此膽火熾而營分熱,急宜犀角翹丹等清解之。
如不解,此溫邪伏於少陰,而發於少陽之表也,症非輕渺,速宜重加鮮生地、麥冬、元參之類,以滋少陰之水,而少陽之火自解矣,大忌風藥。
凡風溫瘟疫等證,如舌苔鮮紅者,當從手少陰治,或從手厥陰心包絡施治,亦即是治心。
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瀉之。
舌尖紅而出血者,心經邪熱壅盛所緻,亦宜清之。
舌尖赤者,心熱也;尖赤而起芒刺者,心熱甚也;舌邊色赤者,肝熱也;甚則起芒刺者,肝熱極也。
舌形胖嫩而色淡紅,外症見躁擾不安,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者,為腎氣大虧,坎中火衰也,宜益火之源。
更衣後舌苔去,而見淡紅有神者,佳兆也。
淡紅無神,或幹而色不榮者,為胃津傷而氣不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紅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燥涸殆甚者,為妄行汗下以緻津液內竭也。
多不治,舌乾紅知飢善納者,水虧陽亢,土燥於中也,宜投鹹苦寒劑。
舌心乾紅者,為陰傷也,宜用甘寒。
平素舌多紅赤者,其人必營虛;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為無病,平人之常苔也。
全舌無苔色淺紅者,氣血虛也;全舌無苔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全舌純紅而有黑小點者,臟腑皆熱極也。
舌色鮮紅無苔點,舌底無津,舌面無液者,陰虛火炎也;舌色的紅無苔點而膠乾者,陰虛水涸也;舌色灼紅無苔點,而有裂紋者,陰虛火炎也。
舌紅中有裂紋如人字形者,心火燔灼熱毒炎上也。
紅舌中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甚也。
舌紅碎痛者,肝家風火炎炎之勢漸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