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而潤者,亦屬真寒假熱,治宜溫補。
其舌心並無黑苔,而舌根有黑苔而燥者,熱在下焦也,宜即下之。
若舌本無苔,惟舌尖黑燥,為心火自焚,不可救也。
若全舌燥苔,由舌邊漸漸潤至舌心者,為病退佳兆。
大抵辨舌之法,不論黃白灰黑,先宜區分燥潤,及刮拭堅松,以定胃腸津液之虛實,若無苔而舌色變幻,多屬心腎虛證,或肝膽風火證,甚則臟腑絕證。
第二節 滑澀 滑者津足,捫之而濕;澀者津乏,捫之且澀。
滑為寒,寒有上下內外之分;澀為熱,熱有表裡虛實之辨。
滑苔者,主寒主濕也。
有因外寒而滑者,有因內寒而滑者。
全舌淡白滑嫩,無點、無罅縫、無餘苔者,虛寒痰凝也。
如邪初入裡,全舌白滑而浮膩者,寒滯中宮,胃陽衰也。
若全舌白而有點花、罅裂、積沙等苔者,真熱假寒也。
(舌苔刮不淨,底色卻隱紅,多刮欲嘔,重刮則沙點旁或出血少許,此假證也,最易感人,宜辨之。
)白滑者,風寒濕也;滑而膩者,濕與痰也;滑膩而厚者,濕痰與寒也;惟薄白如無,則虛寒也。
但滑膩不白者,寒濕與痰也。
兩條滑膩者,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也。
白浮滑薄苔刮去即還者,太陽表證受寒邪也。
白浮滑而帶膩帶漲,刮之有淨有不淨者,邪在半表半裡少陽證也。
王肯堂雲:如舌上滑苔者,不可下,是邪未全化熱,猶帶表寒故也。
及其邪傳裡為熱,則舌上苔之不滑而滑澀也。
舌上白苔而膩滑,咳逆短氣者,痰飲也。
咳而口中有津液,舌上苔滑者,肺寒也。
舌上無苔而冷滑者,少陰中寒也。
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舌色淡紅苔薄而滑者,內寒也。
舌色深紅苔厚而滑者,外寒也。
苔黃而滑,目黃,頭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舌黑而滑者,水極似火也。
黑舌俱系危證,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無根虛火,可以化痰降火治之,若黃苔光滑,乃無形濕熱,中虛之象。
澀為熱,苔薄而澀,舌淡紅者,虛熱也;苔厚而澀,舌深赤者,實熱也。
苔白而澀,熱漸入裡也;苔轉黃膩,深入胃也。
舌白粗澀兼有朱點罅裂紋之苔,(粗則不光澤,朱點者顯其臟腑有熱,罅裂紋多因誤服溫藥之故,)白乾膠焦燥滿苔,刮不脫,或脫而不淨者,刮去垢泥後,底子仍留汙質膩澀,不見鮮紅,皆裡熱結實也。
又有其白苔在舌,如面上敷粉,刮之多垢,其白色與舌為兩物,是實熱也。
成無己雲:舌上白膜白滑如苔,甚則或燥澀黃黑,是邪熱淺深之別也。
若舌苔乾澀如雪者,脾熱也。
舌赤明潤苔厚燥澀者,形氣病氣俱有餘。
舌淡紅枯暗,苔薄冷滑者,形氣病氣俱不足。
舌乾口渴,苔不滑而澀者,邪傳厥陰也。
嘉約翰雲:大抵初起白苔,而後乾燥,或粗澀,或硬,漸變黑色者,重也。
更有血枯而津液不清,及不能改換炭氣,則遺毒而緻病者,舌亦乾澀,此險證也。
餘如溫暑之證,其舌紅幹,內臟發熱,及瘄痘者,其舌亦多幹澀。
總之口乾者,舌汁少也。
由此而推,而舌乾者澀,即知五臟內津液少也。
凡病,舌先幹而後漸潤者輕,舌先潤而後乾枯者重。
第三節 腐膩 腐者無跡,揩之即去,為正氣將欲化邪;膩者有形,揩之不去,為穢濁盤踞中宮。
劉吉人雲:腐與膩不同,腐者如腐渣,如腐筋,如豆腐堆鋪者,其邊厚為陽有餘,能鼓胃中腐化濁氣上升,故有此象。
膩者則中心稍厚,其邊則薄,無毛孔,無顆粒,如以光滑之物刡刮一過者,亦有刮而不脫,滿積而幹,而舌本尚罩一層黏涎,此為厚膩之常苔,為陽氣被陰邪所抑,必有濁濕、痰飲、食積、瘀血、頑痰為病,宜宣化。
一為陽氣所餘,一為陽氣被郁。
蓋厚腐之苔,無寒證,由胃陽上蒸,濁氣上達,故苔腐厚,忌用溫燥宣化之劑,尤忌發表,宜清降導下。
或中有直槽,氣虛不能運化之故,宜補氣,不得因苔色尚白而溫表之,宜燥之,犯之必變灰暗,不可不知也。
厚腐雖由胃中腐濁上泛,然尤有膿腐、黴腐之別,如舌上生膿腐苔,白帶淡紅,黏厚如瘡膿,凡內癰多現此苔。
肺癰及下疳、結毒多白腐,胃癰多黃腐,肝癰多灰紫腐。
若黴腐滿舌,生白衣為黴苔,或生糜點如飯子樣,謂之口糜,此由胃體腐敗,津液悉化為濁腐,蒸騰而上,循食道上泛於咽喉,繼則滿舌,直至唇齒上下顎皆有糜點,其病必不治矣。
(上參《通俗傷寒論》。
)《醫原》雲:此因胃腎陰虛,中無砥柱,濕熱用事,混合熏蒸,證屬不治。
苔黃而膩,為痰熱、濕熱;黃膩而垢,為濕痰初結、腐氣不利及食滯;滑厚而膩,為熱未盛,結未定,宜清下之。
黃腐苔如豆渣炒黃堆鋪者,下證也;白滑而膩者,濕濁與痰也;滑膩厚者,濕痰與寒也。
滑膩不白為濕痰;兩條滑膩,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
舌苔黑而濕滑者,臟結證也。
劉吉人雲:黃苔無孔而膩,水黃舌,如雞子黃白相間染成之狀,此黃而潤滑之苔,為痰飲停積溫濕正候,或為濕熱病而有水飲者,或熱傷胃陰,誤服燥藥變生此苔者,宜以脈參斷。
第四節 糙黏 糙者穢濁也;黏者痰涎也。
苔白如糙石糙手者,此燥傷胃汁,不能潤舌,腎氣不能上達之候。
亦有清氣被抑,不能生津者,如舌苔黃黑相間,如鍋焦黃色,摸之刺手,看之不澤,如胃中津液焦灼,舌乾口燥之候。
然亦有陽氣為陰邪所阻,不能上蒸而化為津液者,當以脈證分別斷之。
凡黃苔有質地而起濁腐而動者,邪已結裡,黃濁愈甚,則入裡愈深,熱邪愈結,焦黃則熱甚,宜下之。
平人舌上有黏黑苔垢,拭之不淨,經久不退,且口甜氣穢,便是胃脘發癰之候,宜涼膈散下之。
若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身發熱而苔自滑,迨寒化熱,則舌苔不滑而枯,以熱耗津液,糙者津液已燥也,若舌燥苔漸厚,是邪熱入胃挾濁飲而化火也,此時已不辨滋味矣。
迨厚苔而轉黃黏,邪熱化火已入陽明胃府。
若熱甚失治,津液漸枯,則舌苔黑色,胃火已甚也。
若擦去厚苔,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津虧也,此皆表邪傳裡,由津液多少之變也。
第十四章 辨舌之苔垢 苔者如地上之草,根從下生;垢者如地上浮垢,刷之即去。
無根者,表分濁氣所聚,其病淺;有根者,邪氣內結,其病深。
有根之舌,又當辨其無病常苔及病時所變,有無食物觸染與苔之偏全與厚薄。
偏者,邪結一臟;全者,苔全鋪滿舌也。
有虛有實,厚者邪重,薄者邪輕,及化退先後,鬱滯內結,然後參以脈證,則寒熱立判,虛實可辨。
茲將各節列舉於下。
第一節 常變 常者舌苔始終一色,不拘白黃灰黑,即有厚薄、滑澀、幹潤、濃淡之不同,總屬常苔。
變者如苔色一日數變,或由白而黃,(由白變黃,以嫩黃色者為順,)由黃而黑,或乍有乍無,乍赤乍黑者,皆為變苔。
感變緩變者吉,暴變驟變者兇。
欲知其變,先察其常。
如平人無病常苔,宜舌地淡紅,舌苔微白隱紅,須要紅潤內充,白苔不厚,或略厚有底,然皆乾濕得中,斯為無病之苔,乃火藏金內之象也。
所謂變者,有因感觸而變,有因得病而變者,有因病中誤藥而變。
感觸及因病而變者,如陰虛火旺之人,平時舌質淡紅無苔,偶因用力過度或行路太急,則舌質驟變深紅;或常舌淡紅,素不飲酒,而強飲至醉,則舌亦變深紅,甚則紅紫;或平時舌淡紅無苔,在早起食物未進之前,亦有淡薄白苔一層,食後仍退者,亦有平時苔潤,在臥時口不緊閉,則醒覺後舌必乾燥,因腎系蒸騰之氣液隨口開而外出,故舌乾燥也。
亦有在惹厭之時,舌小而尖;痰阻胸膈之時,舌胖短而潤。
在暈厥並停呼吸之時,舌之熱度減少;在霍亂吐瀉時,舌之熱度更極少,並其呼吸亦稀;在熱病熱退後,再用涼降藥太過,舌色先青,而後黑潤而冷,呼吸氣亦稀而寒。
新病血足者,色或鮮紅:久病血枯者,色必淡白。
周雪樵雲:血熱而多則舌色紅,血寒而少則舌色淡,此皆餘之經驗也。
利濟外乘雲:無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潔者,有稍生苔層者,有鮮紅者,有淡白色者,或為緊而尖,或為松而軟,並有牙印者,或當伸出之時潤而軟弱,或收束緊時而成尖鋒,此因無病時各有稟體之不同,故舌質亦異也。
其他如常人胃氣現於舌,舌上亦必有淡白薄苔,一經感寒,白苔必滑,舌質淡紅;傷暑傷熱,舌質必紅,即或質上有苔垢,亦必薄白。
然亦有無病常見白厚苔者,多裡滯脾虛濕勝也。
有病而苔不顯者,多中虧胃枯液涸也。
病本無苔而忽有者,胃濁上泛也;病本有苔而忽無者,腎陰將絕也。
苔之變色,亦有因誤藥而緻者。
如唐笠三雲:常人舌上必有薄白苔垢,俗醫誤用消導藥,以緻光赤無苔。
必須調養胃氣,至漸能思食,則白苔亦漸生。
餘常見久病厚苔滿舌者,一用消攻藥,忽然退去,光而且燥,乃胃氣漸絕之徵。
劉吉人雲:如白如銀色者,謂光亮似銀,此熱證誤補之變苔也。
白如旱菸灰色者,不論潤燥,皆熱證誤燥之變苔也;白如銀錠底者,謂有如銀錠底式,此因熱病誤補誤燥,津液已傷,元氣欲陷,邪將深入之候也;白如腐渣堆積者,此因熱病誤燥,腐濁積滯胃中,欲作下證也。
如中心開裂,則為虛極反似實證之候,宜補氣養胃,更參脈症分別之。
又如婦人病傷寒,舌最易生黑苔,不得遽以為兇,若內有瘀血,舌即轉黑,雖有內熱而不遽生芒刺。
若瘀血兼挾痰水,則苔灰黑。
有煙癮之人,苔亦常帶灰黑糙刺,此非內有真熱,乃肺胃津傷耳。
凡見灰黑之苔,無硬刺者,必須兼用行血。
若火證熱甚現此苔,必有神昏譫語,灼熱便利症狀,無寒熱者,必胸膈有一塊結熱,內煩而夜不安眠也。
第二節 觸染 林慎庵雲:凡臨證欲視病人舌苔,必須禁飲湯水,餘謂亦有未然。
若灼熱液涸之人,舌乾焦黑糙,舌縮口內無津,必須先潤以湯水,其口能開,舌可舒伸。
苔之燥潤糙黏,須以指摸為準。
若舌本紅白,偶食酸甜等物,皆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
又如食枇杷白苔則成黃色,食橄欖則成黑色,然染成之色必潤而不燥,刮之即淨。
如虛寒舌潤能染,若舌苔乾燥,實熱之證亦不染也。
章虛谷雲:有黃白苔垢而食酸味,其色即黑,尤當辨其潤而不燥。
又如燈下看黃苔,亦似白色。
凡吸菸之人,無病常見燥苔,一經染病,不拘白苔黃苔,必兼灰黑或兼裂紋。
故臨診之時,先須問其吸菸與否,常苔染苔,斯可攸分。
爰吸菸之人,上焦皆燥痰,中焦皆積滯,下焦則寒濕也,其熱在腑,其虛在臟,且脈象便尿亦與常人不同,雖然我民國政府菸禁森嚴,吸食之人,漸次絕跡,然於診斷上,仍須備具一格耳。
餘如因受事物感觸,舌亦變色,宜參前節常變互考。
第三節 全偏 全者,苔鋪滿地也,為濕痰滯中。
偏者,其苔半布也。
有偏內偏外偏左偏右之分。
凡偏外者,外有苔而內無也,邪雖入裡,而尤未深也,而胃氣先匱。
偏內者,內有苔而外無也,裡邪雖減,胃滯依然,而腸積尚存。
及素有痰飲者,亦多此苔。
偏左滑苔為臟結證,邪併入臟,最為難治。
偏右滑苔,為病在肌肉,為邪在半表半裡。
再看苔色,以分表裡。
白色多表證,宜和解。
黃黑灰色多及生芒刺,黑點裂紋,皆裡熱已結,宜和解兼下。
又有從根至尖直分二三條為合病。
從根至尖橫分二三截為並病。
(已見前橫直中,茲不再辨。
)又如邊厚中薄,或中道無苔者,陰虛血虛也。
中道一線深陷,極窄如隙者,胃痿也。
舌根高起,累累如豆,中路人字紋深廣者,胃有積也。
舌中小舌者,傳變危象也。
舌有中道一條,或拇指大,黑潤浮苔,兩邊或黃或白者,兩感證也。
石頑曰:凡舌苔半黃半黑,或半黃半白,或中燥邊滑,或尖幹根潤,皆為傳變之邪、寒熱不和之候。
舌有根黑而尖帶紅者,乃腎中熱邪未散也;舌根黑而尖白者,乃胃火乘腎也;舌根黑而尖黃者,乃邪熱將傳腎也;舌純紅而尖黑者,乃腎虛心火來乘也。
舌中心紅暈而四周邊旁純黑者,乃君相二火炎騰,急用大黃重加生地而救之。
舌中心灰黑,而四邊微紅者,乃邪結大腸也,下之則愈,不應,是腎水枯槁,又能潤之推送。
舌外紅而內黑也,此火極似水也,亦宜下之。
又如內黑而外白,內黑而外黃,皆前證也,與上同治,十中可愈五六。
惟舌中淡黑,而外或淡紅,外或淡白,內或淡黃者,較前稍輕,俱可前法減制治之,十中可痊七八也。
李梴雲:舌黑有數種,有四邊紅,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
有黑圈者,過經未解也;有黑尖者,虛煩也。
有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或雜黑點者,熱毒深也;有弦紅心黑,或白苔中見黑點者,表未解也。
有根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
脈浮者,可汗之。
有尖黑而有亂紋,脈滑實者,急下之。
脈數無力者,必發渴而死,此皆論遍苔舌也。
若全舌光滑無苔者,虛寒也;有苔者,微熱也。
滿舌俱白,隱隱黑色者,大虛大寒也。
有苔散堆滿舌,如雪松厚滿邊者,胃氣絕心火自焚也。
如全舌淡白兼微紅,無苔垢者,無病之舌也。
若瘟疫見此舌,舌上必有煙霧白色蓋滿,外必有發熱惡寒等症也。
若全舌苔白起砂,四圍肉色紫紅者(即白砂苔),為濕遏熱伏之溫邪伏於膜原者,宜達原以透邪。
若四周肉色膩者,為白鹼色,為中宮濕阻氣滯,與食積相搏,宜淡滲兼消導。
若黃苔見於全舌者,為臟腑俱熱。
見於某部,即某經之熱也。
若舌無苔,全舌黃如金色者,臟氣交絕也。
第四節 薄厚 苔垢薄者,形氣不足;苔垢厚者,病氣有餘。
苔薄者,表邪初見;苔厚者,裡滯已深。
白而苔薄者,寒邪在表或氣鬱不舒。
薄白無苔為虛寒,白而苔厚者,為中脘素寒或濕痰不化。
薄黃為熱,薄黃而滑,表猶未罷,熱未傷津。
苔黃而厚,濕熱內滯。
黃苔有根地而濁者,邪已入裡,黃濁愈深入裡愈深,熱邪愈結。
若望之似有薄苔,一刮即淨,全無苔跡者,血虛也。
一片厚苔,或黃或白,如濕粉所塗,兩邊不能漸勻漸薄者,胃絕也。
若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
凡舌苔初則粗白漸厚而膩,是寒邪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迨變黑則胃火已甚也,或乾而燥裂則毒火更甚也。
若苔厚漸退,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水虧也。
平人舌中常有薄苔者,胃中之生氣也。
《診家直訣》雲:凡舌苔以勻薄有根為吉;白而厚者,濕中熱也;忽厚忽薄者,在輕病為肺氣有權,在困病為腎氣將熄也。
劉吉人雲:舌苔薄白,如米飲敷舌者,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如無表症,為飲停膈上也。
如白而滑潤,如稠白豆漿敷舌者,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候也。
若舌薄白不潤澤,舌質不甚紅者,傷燥表證也。
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者,痰熱證也,亦有如白豆腐筋堆舌者,謂白苔厚而有孔,如豆腐煮熟有孔者,曰筋。
謂有二三條白者,餘則紅色,或圓或長,此胃熱痰滯,腐濁積聚,誤燥當下不下之候,過此不下,則無下證可見矣。
若白而疏如米粉鋪紅者,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
白如粟米成顆粒者,此熱邪在氣分也。
第五節 化退 《醫級》雲:苔隨食化者,中虛之候,因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則苔退。
又如舌苔忽剝蝕而糙幹,為陰虛。
剝蝕邊仍有膩苔為濕痰。
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
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
劉吉人雲:苔之真退真化,真退必先由化而後退,假如苔由厚而退薄,由闆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而漸變疏薄,乃裡滯減少,是為真退。
由退而後生薄白新苔,乃胃氣漸復、穀氣漸進之吉兆。
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或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如豆腐屑鋪舌上,東一點,西一點,散離而不連續,皆逆象也。
皆因誤用攻伐消導之藥,或誤表之故,胃氣胃液均被傷殘,故現此候。
若滿舌厚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汙質膩澀,或見朱點,或有發紋者,是為假退,一二日間即續生厚苔。
亦有滿舌厚苔,中間駁落一瓣,或有罅紋,或有凹點,底見紅燥者,須防液脫中竭。
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氣漸絕也,病多兇危。
例如鳳溫之邪,首傷肺經氣分,故舌多無苔,即有黃白苔,亦薄而滑;漸次傳裡,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苔方由薄而厚,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象皆闆滯不宣。
迨下後苔始腐,腐者宣松而不闆實之
其舌心並無黑苔,而舌根有黑苔而燥者,熱在下焦也,宜即下之。
若舌本無苔,惟舌尖黑燥,為心火自焚,不可救也。
若全舌燥苔,由舌邊漸漸潤至舌心者,為病退佳兆。
大抵辨舌之法,不論黃白灰黑,先宜區分燥潤,及刮拭堅松,以定胃腸津液之虛實,若無苔而舌色變幻,多屬心腎虛證,或肝膽風火證,甚則臟腑絕證。
第二節 滑澀 滑者津足,捫之而濕;澀者津乏,捫之且澀。
滑為寒,寒有上下內外之分;澀為熱,熱有表裡虛實之辨。
滑苔者,主寒主濕也。
有因外寒而滑者,有因內寒而滑者。
全舌淡白滑嫩,無點、無罅縫、無餘苔者,虛寒痰凝也。
如邪初入裡,全舌白滑而浮膩者,寒滯中宮,胃陽衰也。
若全舌白而有點花、罅裂、積沙等苔者,真熱假寒也。
(舌苔刮不淨,底色卻隱紅,多刮欲嘔,重刮則沙點旁或出血少許,此假證也,最易感人,宜辨之。
)白滑者,風寒濕也;滑而膩者,濕與痰也;滑膩而厚者,濕痰與寒也;惟薄白如無,則虛寒也。
但滑膩不白者,寒濕與痰也。
兩條滑膩者,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也。
白浮滑薄苔刮去即還者,太陽表證受寒邪也。
白浮滑而帶膩帶漲,刮之有淨有不淨者,邪在半表半裡少陽證也。
王肯堂雲:如舌上滑苔者,不可下,是邪未全化熱,猶帶表寒故也。
及其邪傳裡為熱,則舌上苔之不滑而滑澀也。
舌上白苔而膩滑,咳逆短氣者,痰飲也。
咳而口中有津液,舌上苔滑者,肺寒也。
舌上無苔而冷滑者,少陰中寒也。
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舌色淡紅苔薄而滑者,內寒也。
舌色深紅苔厚而滑者,外寒也。
苔黃而滑,目黃,頭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舌黑而滑者,水極似火也。
黑舌俱系危證,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無根虛火,可以化痰降火治之,若黃苔光滑,乃無形濕熱,中虛之象。
澀為熱,苔薄而澀,舌淡紅者,虛熱也;苔厚而澀,舌深赤者,實熱也。
苔白而澀,熱漸入裡也;苔轉黃膩,深入胃也。
舌白粗澀兼有朱點罅裂紋之苔,(粗則不光澤,朱點者顯其臟腑有熱,罅裂紋多因誤服溫藥之故,)白乾膠焦燥滿苔,刮不脫,或脫而不淨者,刮去垢泥後,底子仍留汙質膩澀,不見鮮紅,皆裡熱結實也。
又有其白苔在舌,如面上敷粉,刮之多垢,其白色與舌為兩物,是實熱也。
成無己雲:舌上白膜白滑如苔,甚則或燥澀黃黑,是邪熱淺深之別也。
若舌苔乾澀如雪者,脾熱也。
舌赤明潤苔厚燥澀者,形氣病氣俱有餘。
舌淡紅枯暗,苔薄冷滑者,形氣病氣俱不足。
舌乾口渴,苔不滑而澀者,邪傳厥陰也。
嘉約翰雲:大抵初起白苔,而後乾燥,或粗澀,或硬,漸變黑色者,重也。
更有血枯而津液不清,及不能改換炭氣,則遺毒而緻病者,舌亦乾澀,此險證也。
餘如溫暑之證,其舌紅幹,內臟發熱,及瘄痘者,其舌亦多幹澀。
總之口乾者,舌汁少也。
由此而推,而舌乾者澀,即知五臟內津液少也。
凡病,舌先幹而後漸潤者輕,舌先潤而後乾枯者重。
第三節 腐膩 腐者無跡,揩之即去,為正氣將欲化邪;膩者有形,揩之不去,為穢濁盤踞中宮。
劉吉人雲:腐與膩不同,腐者如腐渣,如腐筋,如豆腐堆鋪者,其邊厚為陽有餘,能鼓胃中腐化濁氣上升,故有此象。
膩者則中心稍厚,其邊則薄,無毛孔,無顆粒,如以光滑之物刡刮一過者,亦有刮而不脫,滿積而幹,而舌本尚罩一層黏涎,此為厚膩之常苔,為陽氣被陰邪所抑,必有濁濕、痰飲、食積、瘀血、頑痰為病,宜宣化。
一為陽氣所餘,一為陽氣被郁。
蓋厚腐之苔,無寒證,由胃陽上蒸,濁氣上達,故苔腐厚,忌用溫燥宣化之劑,尤忌發表,宜清降導下。
或中有直槽,氣虛不能運化之故,宜補氣,不得因苔色尚白而溫表之,宜燥之,犯之必變灰暗,不可不知也。
厚腐雖由胃中腐濁上泛,然尤有膿腐、黴腐之別,如舌上生膿腐苔,白帶淡紅,黏厚如瘡膿,凡內癰多現此苔。
肺癰及下疳、結毒多白腐,胃癰多黃腐,肝癰多灰紫腐。
若黴腐滿舌,生白衣為黴苔,或生糜點如飯子樣,謂之口糜,此由胃體腐敗,津液悉化為濁腐,蒸騰而上,循食道上泛於咽喉,繼則滿舌,直至唇齒上下顎皆有糜點,其病必不治矣。
(上參《通俗傷寒論》。
)《醫原》雲:此因胃腎陰虛,中無砥柱,濕熱用事,混合熏蒸,證屬不治。
苔黃而膩,為痰熱、濕熱;黃膩而垢,為濕痰初結、腐氣不利及食滯;滑厚而膩,為熱未盛,結未定,宜清下之。
黃腐苔如豆渣炒黃堆鋪者,下證也;白滑而膩者,濕濁與痰也;滑膩厚者,濕痰與寒也。
滑膩不白為濕痰;兩條滑膩,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
舌苔黑而濕滑者,臟結證也。
劉吉人雲:黃苔無孔而膩,水黃舌,如雞子黃白相間染成之狀,此黃而潤滑之苔,為痰飲停積溫濕正候,或為濕熱病而有水飲者,或熱傷胃陰,誤服燥藥變生此苔者,宜以脈參斷。
第四節 糙黏 糙者穢濁也;黏者痰涎也。
苔白如糙石糙手者,此燥傷胃汁,不能潤舌,腎氣不能上達之候。
亦有清氣被抑,不能生津者,如舌苔黃黑相間,如鍋焦黃色,摸之刺手,看之不澤,如胃中津液焦灼,舌乾口燥之候。
然亦有陽氣為陰邪所阻,不能上蒸而化為津液者,當以脈證分別斷之。
凡黃苔有質地而起濁腐而動者,邪已結裡,黃濁愈甚,則入裡愈深,熱邪愈結,焦黃則熱甚,宜下之。
平人舌上有黏黑苔垢,拭之不淨,經久不退,且口甜氣穢,便是胃脘發癰之候,宜涼膈散下之。
若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身發熱而苔自滑,迨寒化熱,則舌苔不滑而枯,以熱耗津液,糙者津液已燥也,若舌燥苔漸厚,是邪熱入胃挾濁飲而化火也,此時已不辨滋味矣。
迨厚苔而轉黃黏,邪熱化火已入陽明胃府。
若熱甚失治,津液漸枯,則舌苔黑色,胃火已甚也。
若擦去厚苔,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津虧也,此皆表邪傳裡,由津液多少之變也。
第十四章 辨舌之苔垢 苔者如地上之草,根從下生;垢者如地上浮垢,刷之即去。
無根者,表分濁氣所聚,其病淺;有根者,邪氣內結,其病深。
有根之舌,又當辨其無病常苔及病時所變,有無食物觸染與苔之偏全與厚薄。
偏者,邪結一臟;全者,苔全鋪滿舌也。
有虛有實,厚者邪重,薄者邪輕,及化退先後,鬱滯內結,然後參以脈證,則寒熱立判,虛實可辨。
茲將各節列舉於下。
第一節 常變 常者舌苔始終一色,不拘白黃灰黑,即有厚薄、滑澀、幹潤、濃淡之不同,總屬常苔。
變者如苔色一日數變,或由白而黃,(由白變黃,以嫩黃色者為順,)由黃而黑,或乍有乍無,乍赤乍黑者,皆為變苔。
感變緩變者吉,暴變驟變者兇。
欲知其變,先察其常。
如平人無病常苔,宜舌地淡紅,舌苔微白隱紅,須要紅潤內充,白苔不厚,或略厚有底,然皆乾濕得中,斯為無病之苔,乃火藏金內之象也。
所謂變者,有因感觸而變,有因得病而變者,有因病中誤藥而變。
感觸及因病而變者,如陰虛火旺之人,平時舌質淡紅無苔,偶因用力過度或行路太急,則舌質驟變深紅;或常舌淡紅,素不飲酒,而強飲至醉,則舌亦變深紅,甚則紅紫;或平時舌淡紅無苔,在早起食物未進之前,亦有淡薄白苔一層,食後仍退者,亦有平時苔潤,在臥時口不緊閉,則醒覺後舌必乾燥,因腎系蒸騰之氣液隨口開而外出,故舌乾燥也。
亦有在惹厭之時,舌小而尖;痰阻胸膈之時,舌胖短而潤。
在暈厥並停呼吸之時,舌之熱度減少;在霍亂吐瀉時,舌之熱度更極少,並其呼吸亦稀;在熱病熱退後,再用涼降藥太過,舌色先青,而後黑潤而冷,呼吸氣亦稀而寒。
新病血足者,色或鮮紅:久病血枯者,色必淡白。
周雪樵雲:血熱而多則舌色紅,血寒而少則舌色淡,此皆餘之經驗也。
利濟外乘雲:無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潔者,有稍生苔層者,有鮮紅者,有淡白色者,或為緊而尖,或為松而軟,並有牙印者,或當伸出之時潤而軟弱,或收束緊時而成尖鋒,此因無病時各有稟體之不同,故舌質亦異也。
其他如常人胃氣現於舌,舌上亦必有淡白薄苔,一經感寒,白苔必滑,舌質淡紅;傷暑傷熱,舌質必紅,即或質上有苔垢,亦必薄白。
然亦有無病常見白厚苔者,多裡滯脾虛濕勝也。
有病而苔不顯者,多中虧胃枯液涸也。
病本無苔而忽有者,胃濁上泛也;病本有苔而忽無者,腎陰將絕也。
苔之變色,亦有因誤藥而緻者。
如唐笠三雲:常人舌上必有薄白苔垢,俗醫誤用消導藥,以緻光赤無苔。
必須調養胃氣,至漸能思食,則白苔亦漸生。
餘常見久病厚苔滿舌者,一用消攻藥,忽然退去,光而且燥,乃胃氣漸絕之徵。
劉吉人雲:如白如銀色者,謂光亮似銀,此熱證誤補之變苔也。
白如旱菸灰色者,不論潤燥,皆熱證誤燥之變苔也;白如銀錠底者,謂有如銀錠底式,此因熱病誤補誤燥,津液已傷,元氣欲陷,邪將深入之候也;白如腐渣堆積者,此因熱病誤燥,腐濁積滯胃中,欲作下證也。
如中心開裂,則為虛極反似實證之候,宜補氣養胃,更參脈症分別之。
又如婦人病傷寒,舌最易生黑苔,不得遽以為兇,若內有瘀血,舌即轉黑,雖有內熱而不遽生芒刺。
若瘀血兼挾痰水,則苔灰黑。
有煙癮之人,苔亦常帶灰黑糙刺,此非內有真熱,乃肺胃津傷耳。
凡見灰黑之苔,無硬刺者,必須兼用行血。
若火證熱甚現此苔,必有神昏譫語,灼熱便利症狀,無寒熱者,必胸膈有一塊結熱,內煩而夜不安眠也。
第二節 觸染 林慎庵雲:凡臨證欲視病人舌苔,必須禁飲湯水,餘謂亦有未然。
若灼熱液涸之人,舌乾焦黑糙,舌縮口內無津,必須先潤以湯水,其口能開,舌可舒伸。
苔之燥潤糙黏,須以指摸為準。
若舌本紅白,偶食酸甜等物,皆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
又如食枇杷白苔則成黃色,食橄欖則成黑色,然染成之色必潤而不燥,刮之即淨。
如虛寒舌潤能染,若舌苔乾燥,實熱之證亦不染也。
章虛谷雲:有黃白苔垢而食酸味,其色即黑,尤當辨其潤而不燥。
又如燈下看黃苔,亦似白色。
凡吸菸之人,無病常見燥苔,一經染病,不拘白苔黃苔,必兼灰黑或兼裂紋。
故臨診之時,先須問其吸菸與否,常苔染苔,斯可攸分。
爰吸菸之人,上焦皆燥痰,中焦皆積滯,下焦則寒濕也,其熱在腑,其虛在臟,且脈象便尿亦與常人不同,雖然我民國政府菸禁森嚴,吸食之人,漸次絕跡,然於診斷上,仍須備具一格耳。
餘如因受事物感觸,舌亦變色,宜參前節常變互考。
第三節 全偏 全者,苔鋪滿地也,為濕痰滯中。
偏者,其苔半布也。
有偏內偏外偏左偏右之分。
凡偏外者,外有苔而內無也,邪雖入裡,而尤未深也,而胃氣先匱。
偏內者,內有苔而外無也,裡邪雖減,胃滯依然,而腸積尚存。
及素有痰飲者,亦多此苔。
偏左滑苔為臟結證,邪併入臟,最為難治。
偏右滑苔,為病在肌肉,為邪在半表半裡。
再看苔色,以分表裡。
白色多表證,宜和解。
黃黑灰色多及生芒刺,黑點裂紋,皆裡熱已結,宜和解兼下。
又有從根至尖直分二三條為合病。
從根至尖橫分二三截為並病。
(已見前橫直中,茲不再辨。
)又如邊厚中薄,或中道無苔者,陰虛血虛也。
中道一線深陷,極窄如隙者,胃痿也。
舌根高起,累累如豆,中路人字紋深廣者,胃有積也。
舌中小舌者,傳變危象也。
舌有中道一條,或拇指大,黑潤浮苔,兩邊或黃或白者,兩感證也。
石頑曰:凡舌苔半黃半黑,或半黃半白,或中燥邊滑,或尖幹根潤,皆為傳變之邪、寒熱不和之候。
舌有根黑而尖帶紅者,乃腎中熱邪未散也;舌根黑而尖白者,乃胃火乘腎也;舌根黑而尖黃者,乃邪熱將傳腎也;舌純紅而尖黑者,乃腎虛心火來乘也。
舌中心紅暈而四周邊旁純黑者,乃君相二火炎騰,急用大黃重加生地而救之。
舌中心灰黑,而四邊微紅者,乃邪結大腸也,下之則愈,不應,是腎水枯槁,又能潤之推送。
舌外紅而內黑也,此火極似水也,亦宜下之。
又如內黑而外白,內黑而外黃,皆前證也,與上同治,十中可愈五六。
惟舌中淡黑,而外或淡紅,外或淡白,內或淡黃者,較前稍輕,俱可前法減制治之,十中可痊七八也。
李梴雲:舌黑有數種,有四邊紅,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
有黑圈者,過經未解也;有黑尖者,虛煩也。
有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或雜黑點者,熱毒深也;有弦紅心黑,或白苔中見黑點者,表未解也。
有根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
脈浮者,可汗之。
有尖黑而有亂紋,脈滑實者,急下之。
脈數無力者,必發渴而死,此皆論遍苔舌也。
若全舌光滑無苔者,虛寒也;有苔者,微熱也。
滿舌俱白,隱隱黑色者,大虛大寒也。
有苔散堆滿舌,如雪松厚滿邊者,胃氣絕心火自焚也。
如全舌淡白兼微紅,無苔垢者,無病之舌也。
若瘟疫見此舌,舌上必有煙霧白色蓋滿,外必有發熱惡寒等症也。
若全舌苔白起砂,四圍肉色紫紅者(即白砂苔),為濕遏熱伏之溫邪伏於膜原者,宜達原以透邪。
若四周肉色膩者,為白鹼色,為中宮濕阻氣滯,與食積相搏,宜淡滲兼消導。
若黃苔見於全舌者,為臟腑俱熱。
見於某部,即某經之熱也。
若舌無苔,全舌黃如金色者,臟氣交絕也。
第四節 薄厚 苔垢薄者,形氣不足;苔垢厚者,病氣有餘。
苔薄者,表邪初見;苔厚者,裡滯已深。
白而苔薄者,寒邪在表或氣鬱不舒。
薄白無苔為虛寒,白而苔厚者,為中脘素寒或濕痰不化。
薄黃為熱,薄黃而滑,表猶未罷,熱未傷津。
苔黃而厚,濕熱內滯。
黃苔有根地而濁者,邪已入裡,黃濁愈深入裡愈深,熱邪愈結。
若望之似有薄苔,一刮即淨,全無苔跡者,血虛也。
一片厚苔,或黃或白,如濕粉所塗,兩邊不能漸勻漸薄者,胃絕也。
若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
凡舌苔初則粗白漸厚而膩,是寒邪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迨變黑則胃火已甚也,或乾而燥裂則毒火更甚也。
若苔厚漸退,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水虧也。
平人舌中常有薄苔者,胃中之生氣也。
《診家直訣》雲:凡舌苔以勻薄有根為吉;白而厚者,濕中熱也;忽厚忽薄者,在輕病為肺氣有權,在困病為腎氣將熄也。
劉吉人雲:舌苔薄白,如米飲敷舌者,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如無表症,為飲停膈上也。
如白而滑潤,如稠白豆漿敷舌者,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候也。
若舌薄白不潤澤,舌質不甚紅者,傷燥表證也。
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者,痰熱證也,亦有如白豆腐筋堆舌者,謂白苔厚而有孔,如豆腐煮熟有孔者,曰筋。
謂有二三條白者,餘則紅色,或圓或長,此胃熱痰滯,腐濁積聚,誤燥當下不下之候,過此不下,則無下證可見矣。
若白而疏如米粉鋪紅者,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
白如粟米成顆粒者,此熱邪在氣分也。
第五節 化退 《醫級》雲:苔隨食化者,中虛之候,因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則苔退。
又如舌苔忽剝蝕而糙幹,為陰虛。
剝蝕邊仍有膩苔為濕痰。
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
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
劉吉人雲:苔之真退真化,真退必先由化而後退,假如苔由厚而退薄,由闆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而漸變疏薄,乃裡滯減少,是為真退。
由退而後生薄白新苔,乃胃氣漸復、穀氣漸進之吉兆。
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或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如豆腐屑鋪舌上,東一點,西一點,散離而不連續,皆逆象也。
皆因誤用攻伐消導之藥,或誤表之故,胃氣胃液均被傷殘,故現此候。
若滿舌厚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汙質膩澀,或見朱點,或有發紋者,是為假退,一二日間即續生厚苔。
亦有滿舌厚苔,中間駁落一瓣,或有罅紋,或有凹點,底見紅燥者,須防液脫中竭。
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氣漸絕也,病多兇危。
例如鳳溫之邪,首傷肺經氣分,故舌多無苔,即有黃白苔,亦薄而滑;漸次傳裡,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苔方由薄而厚,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象皆闆滯不宣。
迨下後苔始腐,腐者宣松而不闆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