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心君也。
舌光如硃紅柿者,君火上炎也,又相火下熾引動君火,皆危險之候也。
紅兼灰 凡舌紅中夾兩條灰色者,濕熱兼夾寒食也。
紅兼紫 凡全舌無苔,色紫紅瘀紅者,臟腑熱極也,中時疫者有之,誤服,溫補者亦有之。
紅兼青 凡舌淡紅帶青者,血分虛寒也,婦人子宮冷者常有之,久痢虛極者亦有之。
第四節 絳色心經 凡邪熱傳營,舌色必絳。
絳,深紅色也。
心主營主血,舌苔絳燥,邪已入營中,宜清絡中之熱,血分之火,忌用氣分藥。
馬良伯雲:滿舌明紅,並無他苔者為絳色,心之本色也。
舌絳而潤為虛熱;舌絳而幹為實熱;絳而起刺為熱甚;絳而光嫩為陰液不足;絛光燥裂為陰液大傷。
凡溫病熱病、瘟疫、傷寒,邪熱內傳,三焦熏灼,心包先受熱蒸,則本臟之色見,故治宜清心存陰化熱。
章虛谷曰:熱入營分舌色必絳。
風熱無濕者,無苔或有苔亦薄;熱兼濕者,必有濁苔而多痰也。
然濕在表分者亦無苔,或有苔亦薄,其脈象必細澀也。
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
如舌苔先白後紅者,邪先入氣分後入營分也,如初起舌即絳色者,邪不入氣分而入營分也,宜清解營分之熱,如犀角、鮮地、丹皮、元參之類。
凡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氣分之邢未盡也,洩衛透營,兩和可也。
白苔邪在氣分,宜解表,忌清裡。
絳苔邪在營分,宜清熱,忌發汗。
絳純鮮色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鮮菖蒲等清洩之。
若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就閉,有痰者必有舌苔,心虛血少者,舌色多不鮮赤,或淡晦無神,邪陷多危而難治。
若邪火盛而色赤,宜牛黃丸。
痰濕盛而有垢濁之苔者,宜至寶丹以開其閉。
再邪己入營,則舌色絳,胃火爍液則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宜鮮生地、犀角、黃連、石膏等,以清營熱,而救胃津,或白虎湯加犀、地、竹葉、蓮心、黃連亦妙。
若幹絳延及舌尖者,為津幹火盛,宜玉女煎再加西洋參、花粉、蔗漿、梨汁。
舌尖絳獨乾者,此心火上炎,其熱在氣分者必渴,以氣熱爍津也。
熱在血分,其津雖耗,其氣不熱,故口乾而不渴也,宜導赤散加童便治之。
舌絳赤,外症耳聾目赤者,為溫病從少陽發出也,宜犀角、鮮大青、梔、翹、鮮地、丹皮之類,以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舌赤無苔,其症神昏內閉,此係濕熱傷陰,宜犀角、鮮地、銀、翹,菖、郁、蘆根、梨汁、竹瀝、薑汁等。
絳而光亮者,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如炙甘草湯去薑桂加蔗漿、石斛、飴糖。
舌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
舌絳望之若幹,捫之原有津液者,此津虧而濕熱熏蒸,將成濁痰矇蔽心包也。
舌絳而苔滑澤者,溫邪入營而平素有痰也。
絳而抵齒難伸出口者,痰阻舌根有內鳳也。
舌絳無苔無點,光亮如鏡,或半舌薄小而有直紋,或有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津液而咽乾滯澀不等,紅光不活,絳色難名者,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
舌絳無苔,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心氣內絕也,必死。
絳舌者,因實熱證誤補、溫補,灼傷真陰,或誤服滋補膩澀酸斂膠黏,實熱引入陰分,俾鬱火耗爍真陰,緻現此舌,而為陰虛難療矣。
舌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生地、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無救矣。
病後絳舌如鏡光亮,或舌底嗌乾而不飲冷者,腎水虧極也,宜急救其津液,否則立涸矣。
舌尖獨紅絳者,心營暗熾也,宜犀、羚、鮮石斛、鮮生地等。
舌根絳者,血熱內燥也。
全舌無苔色深紅者,氣血熱也。
舌肉絳者,邪居血分也。
舌絳不渴,夜甚者,邪入營也。
無苔而紅絳者,熱傷血分也,宜丹皮、地黃、麥冬、元參等。
舌色絳而潤者,虛熱也。
舌色絳而乾者,實熱也;絳而起刺者,熱甚也;絳而有黃白碎點者,將生疳也;絳而光者,陰液不足也。
滿舌紅紫色而無苔者,兩色合而成絳,腎虛也。
第五節 灰色脾經 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輕也。
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當與黑苔同治。
為痰水注於脈中,緻微絲血管停阻而淤而呈斯苔。
然有直中傳經之殊,蓋傳經熱邪,始自白苔而黃,由黃而灰,或生芒刺、黑點、紋裂、乾燥,不拘在根在尖,俱宜攻下洩熱。
舌灰而潤,並無苔垢,更不變別色,始病即見,非由白黃漸變者,為夾食中寒及停飲蓄血證,當用消、用補、用燥、用攻因證而治。
又有屢經汗下,而灰黑不退,或滋潤,或不潤亦不燥者,脈必虛微無力,此因汗下太過傷陰使然,急宜救陰津,因不得用硝黃,亦不可用姜附。
灰色即黑之輕也,與黑同治。
兼有表者雙解散,下利者解毒湯,內實者承氣湯。
但少陰寒證亦見灰色,見在一二日無苔而冷滑是也,四逆湯主之,下利者理中湯。
舌中尖見灰色者,外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乃傷寒邪入厥陰也,宜烏梅丸。
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裡證,則宜大承氣湯與白虎湯合用。
全舌純灰無苔而少津者,火邪直中三陰也,宜三黃白虎大承氣並用。
舌苔灰色重暈者,為溫病熱毒傳遍三陰也,急去表藥,用涼膈散合承氣以下之。
舌灰唇焦者,中焦有濁積也。
舌灰目黃者,濕中生熱也。
舌灰齒煤,其脈細澀若無,身已不熱者,此火過呈炭,須大劑補陰,宜熟地、西參、麥冬、阿膠、龜闆、雞子黃等,不必寒涼,以其病已無熱也。
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並不渴,肢寒而潤者,挾陰病也,宜甘溫扶中。
無苔如煙煤隱隱,口渴煩熱者,平時胃氣燥也,宜甘寒益胃。
久病舌起煙煤者,胃虛液涸也。
凡舌見灰色者,病皆非輕,均裡證,無表證,有實熱證,無虛寒證,有邪熱傳裡證,有時疫流行證,鬱積停胸證,蓄血如狂證。
其證不一,治法不外寒涼攻下,寒涼以救真陰,攻下以除穢毒,在當用之時,不得以此言為戒伐焉。
第六節 黑色脾經 大陰濕土所主,而水就濕,故脾家見症,每每舌現黑色。
有始病即舌心黑色,非由白黃變化,舌轉瘦小者為真臟中寒,此寒水淩心,腎氣外現,急宜用溫,稍緩則誤事。
有中黑而枯,並無積苔,邊赤不絳或略有微刺者,為津血燥證,急宜養陰生津,誤用攻下或溫經皆必死。
夏月中暑,多有黑苔,為濕痰鬱熱,亦有黑滑膩厚舌,又不可與傳經證同論。
有苔黑腐爛者,為心腎俱絕,舌黑而捲縮者,乃肝絕,皆不治。
若黑薄而潤滑者可治。
如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證也。
外症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沉細,宜理中湯主之,甚加附子。
若雜症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若黑而燥刺,是陽證注入太陰之熱邪,宜清火解毒,兼陽明治。
如屢清不解,腹無痞滿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氣。
是胃中津液乾涸,少陰腎水不支,宜大小甘露飲主之。
如舌苔黑刺,大便閉結,臍腹硬滿耕痛,此燥矢為患也,承氣湯下之,仍從陽明治。
若黑而堅斂焦刺,如荔子形者,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涸也,不治,不得已用大劑滋陰清熱之法,藥勿間斷,間有生者。
以上吳坤安辨黑舌法也。
凡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焦,或枯黑燥裂,其舌邊胖大,舌底滑潤者,甚有舌底亦燥,而絕無津液,其糙刺如沙皮,斂束如荔子者,皆因勞傷脾肺,氣虛發熱,誤用發散,益虛益熱,復用寒冷,重陰內逼,以緻虛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黃,黃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大劑參附養榮湯,不時灌服,多有得生者。
更有其舌以一黑色,一屬寒水侮土,一屬腎氣淩心。
蓋寒水侮土者,其黑色正聚於舌中,系陰甚於內,逼陽於外,外假熱內真寒,格陽證也,宜附子理中湯。
腎氣淩心者,其黑色直抵於舌尖,然未有不胖且嫩者,乾燥滑潤在所不拘,系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上假熱而下真寒,戴陽證也,宜人參八味湯。
若是實火證,則其形必堅斂,其色必蒼老,而萬無胖嫩者耳,此一虛二寒症,皆驗舌所必知,為楊雲峰之言也。
黑苔舌,有水竭津枯一候,不宜涼藥,宜重用壯水之劑。
世多習而不察,率投苦寒,遺人夭殃,殊不知脈虛數或微細,胸腹無脹滿,日多錯語,舌雖焦黑乾枯,腫而生刺,乃真水衰竭,水不制火使然,大禁涼劑,以大劑生料六味地黃湯飲之。
虛寒者苔黑而鬆,加桂、附、五味子,則焦黑刺腫,渙若冰釋,此餘所親驗,故看黑舌苔須分燥潤及刮之堅松,以定虛實寒熱為要法,此即林慎庵之法也。
凡黑苔有寒熱之分,辨別不精,死生立判。
汪苓友謂舌苔雖黑,必冷滑無芒刺,斯為陰證無疑,誠扼要之言也。
舒馳遠《傷寒集註》雲:黑苔幹刺為二症,一為陽明熱結,陰津立亡,法主大黃芒硝,急奪其陽,以救其陰,陰回則津回;一為少陰中寒,真陽霾漫不能熏騰津液,以緻乾燥起刺,法主附子、炮姜,急驅其陰,以回其陽,陽回則津回。
據此則黑苔冷滑者,必無陽證,而黑苔幹刺者,有陽證復有陰證矣,臨證者可不慎歟。
苔黑而口黏淡者,當從太陰脾濕治,不可便泥腎氣淩心也,其因亦不僅虛寒、實熱、伏痰、挾血而已也。
舌中苔厚而黑燥者,胃大熱也;舌心有黑燥苔者,腸中有燥糞也,然腹無硬痛之狀,隻宜養陰潤燥,不可妄用下法治之。
舌中心焦黑者,腎陰涸心胃火熾也,宜犀角地黃湯清之;舌中苔黑燥而連牙床,唇口俱黑者,胃將蒸爛,非生大黃等大劑不能救也。
然以舌燥不燥為別,黑而不燥者非是。
舌根黑苔而燥者,熱在下焦也。
舌本無苔,惟尖黑燥者,為心火自焚,不可救藥。
黑苔焦枯者,火熾水竭也,不治。
中黑無苔,而舌底乾燥有小點紋者,胃經實熱,非六氣侵擾也,宜白虎三黃等;中黑無苔,而舌底濕嫩光滑無點紋者,胃經虛寒也,宜理中溫之。
初病遍舌色黑而潤,發熱胸悶,外無險惡情狀者,此胸膈素有伏痰也,宜用薤白、瓜蔞、桂枝、半夏即退,或去桂枝用枳殼、桔梗亦效;舌黑濕滑無苔,無朱點,無芒刺,不罅裂,刮之明淨如水浸獵腰,有淡淡融融之形,外症口不苦、唇不燥者,為臟腑極寒也。
全黑無苔而底紋粗澀乾焦,刮之不淨者,熱極也;全黑無苔而無點無罅裂,乾燥少津,光亮似鏡者,即絳色之變,陰虛腎水涸也,孕婦亦有之,宜大劑甘寒;全黑無苔,有點有罅乾燥無津,澀指如銼者,極實熱證也,宜大劑苦寒。
黑色暗淡無苔,無點無罅,非濕非幹,似亮不亮者,陽虛而氣血兩虧也,久病見之不吉。
舌淡黑如淡墨,乃腎虛火炎,為無根之火也。
黑舌燥裂芒刺隔瓣者,津液焦灼,少陰真水垂涸,最為兇象。
用新青布蘸薄荷湯濕潤,揩去刺瓣,舌質色紅者可治,急攻下其熱滯;若刺瓣下仍黑色者,則腎陰己竭,臟色全露不治。
苔黑腐爛者,心腎俱絕也,不治;舌黑而捲縮者,肝絕也,亦不治。
舌黑咽燥煩渴不寐者,熱人心營而血液受劫也。
黑兼灰 傷寒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者,此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熱邪復盛之故也,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若雜病裡熱見此舌,宜大承氣湯重加黃連。
淡灰轉黑者,傷腐脾胃也,不治。
黑兼青 平素舌常如水黑青色者,其人多虛寒。
若因跌僕而舌青黑者,瘀血內蓄也。
因痘疹而舌青黑者,疫毒內陷也。
因癰疽而舌青黑者,毒氣內攻也。
因中寒而舌青黑者,邪氣入臟也。
因發斑而舌青黑者,胃爛也。
因痢疾而舌青黑者,胃腐敗也。
第七節 紫色腎經 少陰君火從火化,故紫色應腎。
六經惟腎無實證,故仲景於少陰證中,揭出脈微細,但欲寐為主病,示正氣之虛也。
如見舌形紫而乾澀,口渴唇燥,外見少陰證者,此腎陰不足,坎中水虧,宜壯水為主,六味飲、一陰煎之類。
如兼譫語神昏,又當從手少陰治,微清痰火,如生地、丹參、茯苓、川貝、菖蒲、鉤藤、天竺黃之類。
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症必見煩躁不寧,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此腎氣大虧,坎中火衰,宜益火之原,人參八味湯主之。
舌形紫燥,唇焦齒黑,二便俱閉,此為陰中兼陽,可兼陽明以治。
凡舌形圓大胖嫩,皆屬足少陰虛證,不拘傷寒雜證。
如見舌色紫如豬肝,枯晦絕無津液者,此腎液已涸。
痢疾見此苔,胃陰已竭,必死。
傷寒更衣後,舌苔頓去,而見紫色如豬肝者,此元氣下洩,胃陰已絕,不治。
如舌苔去而見淡紅有神者佳。
(上錄吳坤安《舌診》。
)馬良伯雲:紫如豬肝色,上罩浮滑苔者,邪熱傳裡,表邪未淨也,既不可下又不可表,治宜清中以解外。
若全舌紫光暗並無浮苔者,陽極似陰也,多不可救,急下之,間有得生者。
若酒後中寒,及痰熱鬱久者,往往亦見紫色苔。
葉桂雲: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陽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暗即晦也),捫之潮濕不幹,以涼膈散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
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乃其人胸膈中素有虛,瘀與熱相搏,宜犀、地、丹皮、丹參、赤芍、鬱金、花粉、桃仁、藕汁等味,涼血化瘀。
若晦而乾者,精血已枯,邪熱乘之,故為難治。
紫而腫大者,酒毒攻心也,於應用藥中,急加黃連以清之,深紫而乾涸者,酒毒內蘊也,紫如去膜豬腰者,危險之候也。
舌斂束如荔子肉,而絕無津液者,亦危險之候也。
紫兼紅 周澂之曰:紅紫二舌,均指舌質言之,固無紅苔,亦斷無紫苔。
其有見紫苔者,必舌面己腐,或兼微黑苔,與赤紅相映而然也。
舌紫腫大,而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導赤散加犀角、黃連、金汁治之,或稍加大黃。
紫而青 淡紫而帶青滑者,寒證也,或為直中陰經證,治宜用溫。
淡紫帶青而濕潤,又絆青黑筋者,寒邪直中三陰經,其身涼四肢厥冷,脈沉緩或沉弦,宜四逆湯、理中湯。
小腹痛甚者,回陽急救湯。
若舌不濕潤而乾枯,乃是實熱。
青紫無苔多水,滑潤而瘦小者,傷寒直中腎肝陰經,吳茱萸湯、四逆湯溫之。
紫舌中心帶青或灰黑,下證復急者,熱傷血分也,宜微下之。
紫兼藍 淡紫轉藍者,邪毒攻心也不治。
第八節 焦紫肝經 厥陰風木從火化,故焦紫應肝。
舌苔焦紫起刺如楊梅狀者,此陽邪熱毒已入肝臟之險症也。
大便閉者,更衣丸下之,金汁、人中黃之類大清大解之。
舌苔兩旁有紅紫點者,肝臟伏毒也,大兇之症,急用犀角尖、人中黃透之解之。
第九節 青滑肝經 肝屬木,故青色應肝。
舌苔青滑,乃陰寒之象,急宜四逆吳萸輩溫之。
外症若見面青唇紫、囊縮厥逆,筋急直視等症者,厥陰敗症也,不治。
凡舌苔紫焦如刺,厥陰熱毒難治。
青滑厥陰寒邪,吳萸溫之即愈。
舌邊色青者,有瘀血鬱阻也,有熱者用赤芍、生瓦楞殼、竹茹等治之。
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唇痿胸滿,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自言滿者,內有瘀血也。
產母舌青而面赤者,子已死於腹中也,古方用黑神散下之,或平胃散加芒硝,下之更穩。
孕婦面舌俱青者,母子俱死。
第十節 藍色肝經 藍者,綠與青碧相合,猶染色之三藍也。
馬良伯雲:有苔滑中見藍色苔者,肝臟本色也,邪熱傳入厥陰,陰液受傷,臟色外見。
深而滿舌者,法在不治,有微藍而不滿舌者,法宜平肝熄風化毒,舊法主用薑桂,邪熱鴟張,肝陰焦灼,逼其本臟之色外現,再用薑桂,是抱薪救火也。
瘟疫及濕溫熱鬱不解,亦有此舌。
感受不正之氣,蒸熱不解也,治宜芳香清洩。
滿舌滑膩,中見藍色者,濕痰痰飲,為陰邪化熱之候,法宜清化。
藍色苔者,濕熱鬱蒸也,舌見藍色者,肺氣已絕,肝木獨盛來侵土位也。
微藍者,肺氣猶在,可生;深藍者必死,宜大劑補肺脾而制肝木也。
藍色有苔者,臟腑尚能生苔,雖傷未甚,猶可醫治。
光藍無苔者,不論何脈,皆屬氣血極虧,勢必殞命。
孕婦舌見純藍者,胎死腹中也,宜即下之。
周澂之曰:餘嘗見癰厥及胃氣久痛者,舌體全藍,此亦瘀血在胃,肝氣不舒也,故青、黑、藍、絳皆謂之濁,皆竭血分,須辨寒、熱、燥、濕及痰、血、宿食、燥屎、癥塊而治之,總以鬆動血分為主。
舌光如硃紅柿者,君火上炎也,又相火下熾引動君火,皆危險之候也。
紅兼灰 凡舌紅中夾兩條灰色者,濕熱兼夾寒食也。
紅兼紫 凡全舌無苔,色紫紅瘀紅者,臟腑熱極也,中時疫者有之,誤服,溫補者亦有之。
紅兼青 凡舌淡紅帶青者,血分虛寒也,婦人子宮冷者常有之,久痢虛極者亦有之。
第四節 絳色心經 凡邪熱傳營,舌色必絳。
絳,深紅色也。
心主營主血,舌苔絳燥,邪已入營中,宜清絡中之熱,血分之火,忌用氣分藥。
馬良伯雲:滿舌明紅,並無他苔者為絳色,心之本色也。
舌絳而潤為虛熱;舌絳而幹為實熱;絳而起刺為熱甚;絳而光嫩為陰液不足;絛光燥裂為陰液大傷。
凡溫病熱病、瘟疫、傷寒,邪熱內傳,三焦熏灼,心包先受熱蒸,則本臟之色見,故治宜清心存陰化熱。
章虛谷曰:熱入營分舌色必絳。
風熱無濕者,無苔或有苔亦薄;熱兼濕者,必有濁苔而多痰也。
然濕在表分者亦無苔,或有苔亦薄,其脈象必細澀也。
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
如舌苔先白後紅者,邪先入氣分後入營分也,如初起舌即絳色者,邪不入氣分而入營分也,宜清解營分之熱,如犀角、鮮地、丹皮、元參之類。
凡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氣分之邢未盡也,洩衛透營,兩和可也。
白苔邪在氣分,宜解表,忌清裡。
絳苔邪在營分,宜清熱,忌發汗。
絳純鮮色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鮮菖蒲等清洩之。
若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就閉,有痰者必有舌苔,心虛血少者,舌色多不鮮赤,或淡晦無神,邪陷多危而難治。
若邪火盛而色赤,宜牛黃丸。
痰濕盛而有垢濁之苔者,宜至寶丹以開其閉。
再邪己入營,則舌色絳,胃火爍液則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宜鮮生地、犀角、黃連、石膏等,以清營熱,而救胃津,或白虎湯加犀、地、竹葉、蓮心、黃連亦妙。
若幹絳延及舌尖者,為津幹火盛,宜玉女煎再加西洋參、花粉、蔗漿、梨汁。
舌尖絳獨乾者,此心火上炎,其熱在氣分者必渴,以氣熱爍津也。
熱在血分,其津雖耗,其氣不熱,故口乾而不渴也,宜導赤散加童便治之。
舌絳赤,外症耳聾目赤者,為溫病從少陽發出也,宜犀角、鮮大青、梔、翹、鮮地、丹皮之類,以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舌赤無苔,其症神昏內閉,此係濕熱傷陰,宜犀角、鮮地、銀、翹,菖、郁、蘆根、梨汁、竹瀝、薑汁等。
絳而光亮者,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如炙甘草湯去薑桂加蔗漿、石斛、飴糖。
舌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
舌絳望之若幹,捫之原有津液者,此津虧而濕熱熏蒸,將成濁痰矇蔽心包也。
舌絳而苔滑澤者,溫邪入營而平素有痰也。
絳而抵齒難伸出口者,痰阻舌根有內鳳也。
舌絳無苔無點,光亮如鏡,或半舌薄小而有直紋,或有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津液而咽乾滯澀不等,紅光不活,絳色難名者,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
舌絳無苔,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心氣內絕也,必死。
絳舌者,因實熱證誤補、溫補,灼傷真陰,或誤服滋補膩澀酸斂膠黏,實熱引入陰分,俾鬱火耗爍真陰,緻現此舌,而為陰虛難療矣。
舌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生地、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無救矣。
病後絳舌如鏡光亮,或舌底嗌乾而不飲冷者,腎水虧極也,宜急救其津液,否則立涸矣。
舌尖獨紅絳者,心營暗熾也,宜犀、羚、鮮石斛、鮮生地等。
舌根絳者,血熱內燥也。
全舌無苔色深紅者,氣血熱也。
舌肉絳者,邪居血分也。
舌絳不渴,夜甚者,邪入營也。
無苔而紅絳者,熱傷血分也,宜丹皮、地黃、麥冬、元參等。
舌色絳而潤者,虛熱也。
舌色絳而乾者,實熱也;絳而起刺者,熱甚也;絳而有黃白碎點者,將生疳也;絳而光者,陰液不足也。
滿舌紅紫色而無苔者,兩色合而成絳,腎虛也。
第五節 灰色脾經 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輕也。
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當與黑苔同治。
為痰水注於脈中,緻微絲血管停阻而淤而呈斯苔。
然有直中傳經之殊,蓋傳經熱邪,始自白苔而黃,由黃而灰,或生芒刺、黑點、紋裂、乾燥,不拘在根在尖,俱宜攻下洩熱。
舌灰而潤,並無苔垢,更不變別色,始病即見,非由白黃漸變者,為夾食中寒及停飲蓄血證,當用消、用補、用燥、用攻因證而治。
又有屢經汗下,而灰黑不退,或滋潤,或不潤亦不燥者,脈必虛微無力,此因汗下太過傷陰使然,急宜救陰津,因不得用硝黃,亦不可用姜附。
灰色即黑之輕也,與黑同治。
兼有表者雙解散,下利者解毒湯,內實者承氣湯。
但少陰寒證亦見灰色,見在一二日無苔而冷滑是也,四逆湯主之,下利者理中湯。
舌中尖見灰色者,外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乃傷寒邪入厥陰也,宜烏梅丸。
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裡證,則宜大承氣湯與白虎湯合用。
全舌純灰無苔而少津者,火邪直中三陰也,宜三黃白虎大承氣並用。
舌苔灰色重暈者,為溫病熱毒傳遍三陰也,急去表藥,用涼膈散合承氣以下之。
舌灰唇焦者,中焦有濁積也。
舌灰目黃者,濕中生熱也。
舌灰齒煤,其脈細澀若無,身已不熱者,此火過呈炭,須大劑補陰,宜熟地、西參、麥冬、阿膠、龜闆、雞子黃等,不必寒涼,以其病已無熱也。
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並不渴,肢寒而潤者,挾陰病也,宜甘溫扶中。
無苔如煙煤隱隱,口渴煩熱者,平時胃氣燥也,宜甘寒益胃。
久病舌起煙煤者,胃虛液涸也。
凡舌見灰色者,病皆非輕,均裡證,無表證,有實熱證,無虛寒證,有邪熱傳裡證,有時疫流行證,鬱積停胸證,蓄血如狂證。
其證不一,治法不外寒涼攻下,寒涼以救真陰,攻下以除穢毒,在當用之時,不得以此言為戒伐焉。
第六節 黑色脾經 大陰濕土所主,而水就濕,故脾家見症,每每舌現黑色。
有始病即舌心黑色,非由白黃變化,舌轉瘦小者為真臟中寒,此寒水淩心,腎氣外現,急宜用溫,稍緩則誤事。
有中黑而枯,並無積苔,邊赤不絳或略有微刺者,為津血燥證,急宜養陰生津,誤用攻下或溫經皆必死。
夏月中暑,多有黑苔,為濕痰鬱熱,亦有黑滑膩厚舌,又不可與傳經證同論。
有苔黑腐爛者,為心腎俱絕,舌黑而捲縮者,乃肝絕,皆不治。
若黑薄而潤滑者可治。
如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證也。
外症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沉細,宜理中湯主之,甚加附子。
若雜症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若黑而燥刺,是陽證注入太陰之熱邪,宜清火解毒,兼陽明治。
如屢清不解,腹無痞滿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氣。
是胃中津液乾涸,少陰腎水不支,宜大小甘露飲主之。
如舌苔黑刺,大便閉結,臍腹硬滿耕痛,此燥矢為患也,承氣湯下之,仍從陽明治。
若黑而堅斂焦刺,如荔子形者,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涸也,不治,不得已用大劑滋陰清熱之法,藥勿間斷,間有生者。
以上吳坤安辨黑舌法也。
凡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焦,或枯黑燥裂,其舌邊胖大,舌底滑潤者,甚有舌底亦燥,而絕無津液,其糙刺如沙皮,斂束如荔子者,皆因勞傷脾肺,氣虛發熱,誤用發散,益虛益熱,復用寒冷,重陰內逼,以緻虛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黃,黃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大劑參附養榮湯,不時灌服,多有得生者。
更有其舌以一黑色,一屬寒水侮土,一屬腎氣淩心。
蓋寒水侮土者,其黑色正聚於舌中,系陰甚於內,逼陽於外,外假熱內真寒,格陽證也,宜附子理中湯。
腎氣淩心者,其黑色直抵於舌尖,然未有不胖且嫩者,乾燥滑潤在所不拘,系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上假熱而下真寒,戴陽證也,宜人參八味湯。
若是實火證,則其形必堅斂,其色必蒼老,而萬無胖嫩者耳,此一虛二寒症,皆驗舌所必知,為楊雲峰之言也。
黑苔舌,有水竭津枯一候,不宜涼藥,宜重用壯水之劑。
世多習而不察,率投苦寒,遺人夭殃,殊不知脈虛數或微細,胸腹無脹滿,日多錯語,舌雖焦黑乾枯,腫而生刺,乃真水衰竭,水不制火使然,大禁涼劑,以大劑生料六味地黃湯飲之。
虛寒者苔黑而鬆,加桂、附、五味子,則焦黑刺腫,渙若冰釋,此餘所親驗,故看黑舌苔須分燥潤及刮之堅松,以定虛實寒熱為要法,此即林慎庵之法也。
凡黑苔有寒熱之分,辨別不精,死生立判。
汪苓友謂舌苔雖黑,必冷滑無芒刺,斯為陰證無疑,誠扼要之言也。
舒馳遠《傷寒集註》雲:黑苔幹刺為二症,一為陽明熱結,陰津立亡,法主大黃芒硝,急奪其陽,以救其陰,陰回則津回;一為少陰中寒,真陽霾漫不能熏騰津液,以緻乾燥起刺,法主附子、炮姜,急驅其陰,以回其陽,陽回則津回。
據此則黑苔冷滑者,必無陽證,而黑苔幹刺者,有陽證復有陰證矣,臨證者可不慎歟。
苔黑而口黏淡者,當從太陰脾濕治,不可便泥腎氣淩心也,其因亦不僅虛寒、實熱、伏痰、挾血而已也。
舌中苔厚而黑燥者,胃大熱也;舌心有黑燥苔者,腸中有燥糞也,然腹無硬痛之狀,隻宜養陰潤燥,不可妄用下法治之。
舌中心焦黑者,腎陰涸心胃火熾也,宜犀角地黃湯清之;舌中苔黑燥而連牙床,唇口俱黑者,胃將蒸爛,非生大黃等大劑不能救也。
然以舌燥不燥為別,黑而不燥者非是。
舌根黑苔而燥者,熱在下焦也。
舌本無苔,惟尖黑燥者,為心火自焚,不可救藥。
黑苔焦枯者,火熾水竭也,不治。
中黑無苔,而舌底乾燥有小點紋者,胃經實熱,非六氣侵擾也,宜白虎三黃等;中黑無苔,而舌底濕嫩光滑無點紋者,胃經虛寒也,宜理中溫之。
初病遍舌色黑而潤,發熱胸悶,外無險惡情狀者,此胸膈素有伏痰也,宜用薤白、瓜蔞、桂枝、半夏即退,或去桂枝用枳殼、桔梗亦效;舌黑濕滑無苔,無朱點,無芒刺,不罅裂,刮之明淨如水浸獵腰,有淡淡融融之形,外症口不苦、唇不燥者,為臟腑極寒也。
全黑無苔而底紋粗澀乾焦,刮之不淨者,熱極也;全黑無苔而無點無罅裂,乾燥少津,光亮似鏡者,即絳色之變,陰虛腎水涸也,孕婦亦有之,宜大劑甘寒;全黑無苔,有點有罅乾燥無津,澀指如銼者,極實熱證也,宜大劑苦寒。
黑色暗淡無苔,無點無罅,非濕非幹,似亮不亮者,陽虛而氣血兩虧也,久病見之不吉。
舌淡黑如淡墨,乃腎虛火炎,為無根之火也。
黑舌燥裂芒刺隔瓣者,津液焦灼,少陰真水垂涸,最為兇象。
用新青布蘸薄荷湯濕潤,揩去刺瓣,舌質色紅者可治,急攻下其熱滯;若刺瓣下仍黑色者,則腎陰己竭,臟色全露不治。
苔黑腐爛者,心腎俱絕也,不治;舌黑而捲縮者,肝絕也,亦不治。
舌黑咽燥煩渴不寐者,熱人心營而血液受劫也。
黑兼灰 傷寒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者,此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熱邪復盛之故也,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若雜病裡熱見此舌,宜大承氣湯重加黃連。
淡灰轉黑者,傷腐脾胃也,不治。
黑兼青 平素舌常如水黑青色者,其人多虛寒。
若因跌僕而舌青黑者,瘀血內蓄也。
因痘疹而舌青黑者,疫毒內陷也。
因癰疽而舌青黑者,毒氣內攻也。
因中寒而舌青黑者,邪氣入臟也。
因發斑而舌青黑者,胃爛也。
因痢疾而舌青黑者,胃腐敗也。
第七節 紫色腎經 少陰君火從火化,故紫色應腎。
六經惟腎無實證,故仲景於少陰證中,揭出脈微細,但欲寐為主病,示正氣之虛也。
如見舌形紫而乾澀,口渴唇燥,外見少陰證者,此腎陰不足,坎中水虧,宜壯水為主,六味飲、一陰煎之類。
如兼譫語神昏,又當從手少陰治,微清痰火,如生地、丹參、茯苓、川貝、菖蒲、鉤藤、天竺黃之類。
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症必見煩躁不寧,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此腎氣大虧,坎中火衰,宜益火之原,人參八味湯主之。
舌形紫燥,唇焦齒黑,二便俱閉,此為陰中兼陽,可兼陽明以治。
凡舌形圓大胖嫩,皆屬足少陰虛證,不拘傷寒雜證。
如見舌色紫如豬肝,枯晦絕無津液者,此腎液已涸。
痢疾見此苔,胃陰已竭,必死。
傷寒更衣後,舌苔頓去,而見紫色如豬肝者,此元氣下洩,胃陰已絕,不治。
如舌苔去而見淡紅有神者佳。
(上錄吳坤安《舌診》。
)馬良伯雲:紫如豬肝色,上罩浮滑苔者,邪熱傳裡,表邪未淨也,既不可下又不可表,治宜清中以解外。
若全舌紫光暗並無浮苔者,陽極似陰也,多不可救,急下之,間有得生者。
若酒後中寒,及痰熱鬱久者,往往亦見紫色苔。
葉桂雲: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陽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暗即晦也),捫之潮濕不幹,以涼膈散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
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乃其人胸膈中素有虛,瘀與熱相搏,宜犀、地、丹皮、丹參、赤芍、鬱金、花粉、桃仁、藕汁等味,涼血化瘀。
若晦而乾者,精血已枯,邪熱乘之,故為難治。
紫而腫大者,酒毒攻心也,於應用藥中,急加黃連以清之,深紫而乾涸者,酒毒內蘊也,紫如去膜豬腰者,危險之候也。
舌斂束如荔子肉,而絕無津液者,亦危險之候也。
紫兼紅 周澂之曰:紅紫二舌,均指舌質言之,固無紅苔,亦斷無紫苔。
其有見紫苔者,必舌面己腐,或兼微黑苔,與赤紅相映而然也。
舌紫腫大,而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導赤散加犀角、黃連、金汁治之,或稍加大黃。
紫而青 淡紫而帶青滑者,寒證也,或為直中陰經證,治宜用溫。
淡紫帶青而濕潤,又絆青黑筋者,寒邪直中三陰經,其身涼四肢厥冷,脈沉緩或沉弦,宜四逆湯、理中湯。
小腹痛甚者,回陽急救湯。
若舌不濕潤而乾枯,乃是實熱。
青紫無苔多水,滑潤而瘦小者,傷寒直中腎肝陰經,吳茱萸湯、四逆湯溫之。
紫舌中心帶青或灰黑,下證復急者,熱傷血分也,宜微下之。
紫兼藍 淡紫轉藍者,邪毒攻心也不治。
第八節 焦紫肝經 厥陰風木從火化,故焦紫應肝。
舌苔焦紫起刺如楊梅狀者,此陽邪熱毒已入肝臟之險症也。
大便閉者,更衣丸下之,金汁、人中黃之類大清大解之。
舌苔兩旁有紅紫點者,肝臟伏毒也,大兇之症,急用犀角尖、人中黃透之解之。
第九節 青滑肝經 肝屬木,故青色應肝。
舌苔青滑,乃陰寒之象,急宜四逆吳萸輩溫之。
外症若見面青唇紫、囊縮厥逆,筋急直視等症者,厥陰敗症也,不治。
凡舌苔紫焦如刺,厥陰熱毒難治。
青滑厥陰寒邪,吳萸溫之即愈。
舌邊色青者,有瘀血鬱阻也,有熱者用赤芍、生瓦楞殼、竹茹等治之。
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唇痿胸滿,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自言滿者,內有瘀血也。
產母舌青而面赤者,子已死於腹中也,古方用黑神散下之,或平胃散加芒硝,下之更穩。
孕婦面舌俱青者,母子俱死。
第十節 藍色肝經 藍者,綠與青碧相合,猶染色之三藍也。
馬良伯雲:有苔滑中見藍色苔者,肝臟本色也,邪熱傳入厥陰,陰液受傷,臟色外見。
深而滿舌者,法在不治,有微藍而不滿舌者,法宜平肝熄風化毒,舊法主用薑桂,邪熱鴟張,肝陰焦灼,逼其本臟之色外現,再用薑桂,是抱薪救火也。
瘟疫及濕溫熱鬱不解,亦有此舌。
感受不正之氣,蒸熱不解也,治宜芳香清洩。
滿舌滑膩,中見藍色者,濕痰痰飲,為陰邪化熱之候,法宜清化。
藍色苔者,濕熱鬱蒸也,舌見藍色者,肺氣已絕,肝木獨盛來侵土位也。
微藍者,肺氣猶在,可生;深藍者必死,宜大劑補肺脾而制肝木也。
藍色有苔者,臟腑尚能生苔,雖傷未甚,猶可醫治。
光藍無苔者,不論何脈,皆屬氣血極虧,勢必殞命。
孕婦舌見純藍者,胎死腹中也,宜即下之。
周澂之曰:餘嘗見癰厥及胃氣久痛者,舌體全藍,此亦瘀血在胃,肝氣不舒也,故青、黑、藍、絳皆謂之濁,皆竭血分,須辨寒、熱、燥、濕及痰、血、宿食、燥屎、癥塊而治之,總以鬆動血分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