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編 觀舌總綱
第九章觀舌之心法
臨證觀舌最為可憑,然亦未可執一。
《正義》雲:凡見黑舌,問其曾否食酸、甜、鹹物,因是物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
然染成之黑,必潤而不燥,刮之即退。
虛寒舌潤能染,若實熱舌苔乾燥,何能染及耶。
凡臨證欲視病人舌苔燥潤,禁飲湯水,飲後則難辨矣。
王秉衡曰:淡白舌苔,亦有熱病;黃厚滿舌,亦有寒證;舌絳無津,亦有痰證,當以脈證便溺參勘。
又白苔食橄欖即黑,(酸物亦然,)食枇杷即黃。
又如燈下看黃苔,每成白色。
然則,舌雖可憑,而亦未盡可憑,非細心審察,亦難免於誤治矣。
其他觀法再舉於後。
一、舌色 凡病人慾察舌之時,宜先診而後食,則苔之厚薄易分,診而後飲,則苔之滑澀易辨。
至於乾黑之舌,又當以蜜拭其苔垢,然後視其形色,紅赤者可治,青黑者不可治,亦望舌之所宜知也。
二、舌質 凡舌質亦有色,如絳、紅、紫、青、藍即其色也。
血熱之證,舌質底色紫。
又有大小,如濕熱有痰之證,舌質脹大滿口,邊有齒印。
三、舌尖 凡舌尖屬心,如滿舌白苔,舌尖有紅刺,此心火旺盛,勿用溫燥之藥。
四、舌心 凡舌四邊有苔,中心則無,或中有直裂,或有直槽,或有橫裂,皆心胃陰液不足,亦忌溫燥。
五、舌邊 苔色與邊齊否,舌邊缺曲如鋸齒者不治也。
舌邊紅者脾熱也。
舌邊青色一條者木剋土也。
胡玉海雲:舌邊肝膽部位有一點紫疱如黃豆大,此熱毒歸臟,在左者重,在右者輕,在中間更輕。
其症舌紅面赤,而兩手見陰脈,或脈來擺搖無根,恍惚難憑者為不治也。
六、舌根 凡根後有無苔色接續,有無大肉瘤,亦須注意。
七、燥潤 若以手摸之,或滑潤,或燥刺棘手,有看之似潤,而摸之燥者;有看之似燥,而摸之滑者。
八、變換 劉吉人雲:觀其變換與不變換,總之苔黃為正,白次之。
無論何證,若用藥,當皆由白而黃,由黃而退,由退復生新薄白苔,此為順象。
若用藥不當,則由黃而白,由白而灰,由灰而黑,由活苔變為死苔,此逆象也。
驟退驟無,不由漸退,此陷象也。
更有氣聚苔聚,氣斂苔斂,氣化苔化,氣散苔散。
氣散布,苔亦散布,氣凝聚而結,苔亦凝聚而結,氣結於一邊,苔亦結於一邊。
故氣鬱之證,苔邊整齊如石階之起邊線,線內有苔,線外無苔,但紅邊而已。
若氣化則布散,由密而疏散,則不似斬然齊一之邊矣。
故苔有邊齊如斬者,皆氣聚也,有積滯抑鬱者也。
第十章 辨舌之形容 心者生之本,其經通於舌,其竅開於舌,故舌為心之外候也。
察舌質形容可定內臟之虛實;觀舌苔垢色可以辨外邪之寒熱。
所謂形容者,如舌之軟硬,舌之脹癟,舌之戰痿,舌之歪邪,舌之伸縮,舌之吐弄是也,皆能辨臟腑經絡之寒熱虛實,病之可治與不可治,於此已可判矣。
故先錄此例如下: 第一節 軟硬 軟者,痿柔也,氣液自滋。
硬者,強硬也,脈絡失養。
有胃氣則舌柔和,無胃氣則舌闆硬。
舌軟者,軟而不能動也;舌紅痿軟難言者,心脾虛也。
心清語塞,舌軟無力難言者,營衛不足也;軟而淡紅者,宜補氣血;深紅者,宜涼氣血;赤紅者,宜清涼臟腑;紫紅者,宜寒涼攻瀉;鮮紅的紅者,宜滋陰降火;絳紅而光痿軟者,陰虧已極,不治之證也。
舌痿軟黃燥,腹滿不得睡,將發黃也。
聲亂音嘶,舌痿聲不得前者,因誤發其汗也。
舌痿人中滿唇反者,脾經氣絕也。
在病後乏力之時,舌亦痿軟不能言,養胃益陰則自復也。
舌強硬者,如木舌、重舌、腫舌、大舌之類,皆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為熱極也。
舌忽腫而不硬者,木舌也;舌腫滿口,溢出如豬胞,氣息不得通,硬如木石者,血壅氣滯也;舌木硬者,厥陰病也;舌紅而強硬失音者,死候也。
凡紅舌強硬為臟腑實熱已極,不如燥火內伏,誤服溫藥,則舌根亦強硬不能言語;或時疫直入三陰,皆裡證實熱(宜苦寒救補湯即服)。
舌邊四圍紅色,中間至根有乾硬黑色,如有長小舌,其上有刺者,熱毒堅結大腸也。
(宜白虎合承氣湯下之。
)有痰者舌灰胖而硬,宜豁痰。
亦有白苔乾硬如砂皮者(俗名水晶苔,)此邪熱在表時,津液已乾燥,後雖入胃不能變黃,宜增液承氣下之,下後白苔潤澤者生。
凡疫證苔如積粉,此火極水化,若誤認為寒,妄投溫燥,其苔愈厚,津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變白為黑,其堅硬似針,其厚似甲,敲之戛戛有聲,言語不清,非舌卷也,專用甘寒以充津,如五汁飲、增液湯之類。
大抵溫暑熱證,舌硬不語,下證為多。
雜證舌強硬,胃氣將絕也,如中風入臟則舌難言。
傷寒舌短,亦為死證,皆闆硬無胃氣也。
凡闆硬之舌,不論何色,不治者多。
有苔硬如石,如繭裂為龜紋,刮之不去,在舌心者可治,滿舌如是者不治。
第二節 脹癟 脹者,浮而腫大也,或水浸,或痰溢,或濕熱上蘊;癟者,薄而瘦小也,或心虛,或血微,或內熱消肉。
舌腫脹者,病在血;舌赤脹大滿口者,心胃之熱也;舌赤腫滿不得息者,心經熱甚而血壅也。
舌腫大者,或因熱毒,或因藥毒也;唇舌紫黯青腫者,中毒也;舌紫腫厚者,酒毒上壅,心火炎上也,或飲冷酒壅遏其熱也。
舌紫短團圞者,食滯中宮而又熱傳厥陰也,宜即下之。
如神志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屬脾濕胃熱,鬱極化風化痰,毒延口也,邪在脾胃,唇口亦腫也。
如脹大不能出口,神不清者,病在心脾兩臟也,用大黃磨汁,和入煎劑內。
更須添辨苔色,如舌色白滑、黑滑者,多由水氣浸淫者,宜通陽利水。
黃膩滿布者,由濕熱鬱而化毒,宜清濕火化毒。
白膩、黃膩者,痰濁相搏,上溢為脹也,宜蠲痰化濁。
舌黃脹大滿口者,乃胃府濕熱蘊結不消也。
舌紅脹大滿口者,乃心胃俱有熱毒也。
紅舌脹出口外不餂者,熱毒乘心也。
(外用銀針,砭去惡血,以梅冰、人中黃末摻之。
)舌形圓大胖軟者,足少陰虛證也,生有紅點者,熱毒乘心也。
若舌腫耳幹,下血不止,腳浮者,六日死;足腫者,九日死,腎絕也;又耳幹舌腫光絳,溺血,大便赤洩,足腫者,肉絕,九日死;胃絕,五日死也。
嘉約翰雲:舌之腫大,或有出於心火發炎,或因於疔毒者,或因於過服汞藥而緻者,間有舌微腫,一伸出即現齒印者。
舌癟者,薄瘦也。
舌肉屬心脾,心脾虛則舌瘦癟也,亦須辨其苔色。
若淡紅、嫩紅者,心血不足也;紫絳灼紅者,內熱動風也;舌乾絳,甚則紫暗如豬肝色者,皆心肝血枯也;舌紫枯癟,形如豬肝色,絕無津液,乃不治證也。
舌質不赤,中黃無苔,枯瘦者,乃過汗津枯血燥,死證也;舌紅乾癟不能言者,亦死證也;舌紅乾癟能言者,因證治之,或可救也。
第三節 戰痿 舌為心苗,其伸縮展轉則筋之所為,肝之用也。
舌戰者,舌顫掉不安也;舌紅而戰動難言者,心脾虛也;汗多亡陽者有之。
舌挺出振戰者,多見於酒客濕熱。
病神經衰弱者,大抵舌戰;由於氣虛者,蠕蠕微動;由於肝風者,習習煽動。
更宜添之舌色,如舌色淡紅而戰者,氣血俱虛也;嫩紅而戰者,血虛液虧也;鮮紅而戰者,血液虧肝風內動也;紫紅而戰者,肝臟熱毒動風也。
舌姜者,舌軟而不能動也,為舌神經麻痹所緻;亦有暴久之分。
如暴痿多由於熱灼,故常現於紅幹之舌,如深紅者,宜清涼氣血;紫紅者,宜洩肝熱通腑氣;鮮紅宜滋陰降火;色淡紅者,宜補氣血。
若病久舌色絳而痿軟者,陰虧已極,津氣不能分布於舌本,為不治。
葉天士雲:若舌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
(宜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治之。
)吳坤安雲:舌形斂束,伸不過齒,紫絳痿軟,為肝腎陰液枯涸而敗,若其舌色紅澤而光,或其色鮮紅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
章虛谷雲:舌本或短或痿,而赤色苔厚者,為邪閉;色淡白如煮熟豬肝而痿者,不論有苔無苔,皆為正敗,死不可治。
第四節 歪斜 歪者,斜偏於一邊也,痙痱與偏枯常見,當再辨其色。
若色紫紅勢急者,由肝風發痙,宜熄風鎮痙;色淡紅勢緩者,由中風偏枯,若舌偏歪,語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偏風也。
舌偏向左者左癱,舌偏向右者右瘓,宜補氣舒筋,通絡化痰。
嘉約翰雲:舌伸出有偏於一邊者,乃第九對腦筋壞也,偏右者則壞右之半面,偏左者則壞左之半面,而將發半身不遂之病也。
第五節 舒縮 舒者,伸也。
伸之無力者,氣虛也,宜補中。
欲伸如有綿吊者,經脈不和,非燥即寒也。
熱病舌難伸出,伸則頻振,語言不清者,正氣虛弱之險症也;舌出不能收,不能語者心絕也;舌伸長收緩,面紅煩躁口渴溺赤者,心經有熱也;舌形堅幹,伸出似有褶紋者,氣盛有火也;若形松潤如絮浸水中者,氣虛有濕也;舌常欲伸出口外者,心有熱痰,舌腫脹也;常以舌舔唇者,胃熱而唇燥也;舌伸出長而尖者,熱未甚,尚宜透邪;伸出圓長而平者,熱已甚急,宜清熱。
伸舌圓短不能出齒外,熱已盛極,速當瀉火。
舌絳欲伸出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內有肝風也,亦有脾腎氣敗而舌短不能伸者,因脾腎之脈連舌本,其形貌面色亦必枯瘁,多為死證。
如舌根黃尖白,短縮不燥,硬而麻木,欲伸不能出者,肝風挾痰也,宜熄風化痰。
伸而常舔唇者,脾燥也。
紅舔者,全舌必紫而兼瘀,臟腑為疫毒內攻,逼迫心經,所以舌出口外,時動不止,或餂上下唇、左右口角,或舔至鼻尖不等,皆宜苦寒清熱瀉府也。
偶時伸出弄唇者,中蛇毒也;伸出不收者,痰涎上壅也。
若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者,此女勞復,陽氣虛極也。
陰陽易,舌出數寸者,死證也。
舌出數寸者,又有因產後與中毒大驚之候也,據證治之,猶可生也。
小兒病舌出不能收者,心氣散也,不治。
若舌枯細而長,如絳色無苔,或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陰虧已甚,心氣已絕於內,不能上通舌根,故不顯苔也,必死。
若赤紫紅色,中尚有黃黑膩苔者,雖有直紋透尖,仍宜作臟腑實熱治之。
餘如於紅舌,忽瘦而長,為心氣絕也,亦不治。
縮者,卷短也,舌系收緊不能伸長之謂也。
凡舌短由於生就者,無關壽夭;若因病縮短不能伸長者,皆危證也。
邪陷三陰,皆有此證。
如邪客於少陰,則舌卷而短,客乎少陽之絡,令人喉痛舌卷,口乾心煩;客乎陽明之筋,其病支痛,轉筋舌卷;客厥陰絡者,則舌卷唇青,卵上縮。
凡舌短囊縮者,屬熱極;舌短囊不縮者,屬虛寒;舌短而胖者,屬痰濕;舌本短縮者厥陰。
外證必目睛直視,男子囊縮,婦人乳縮,乃臟腑熱極而肝血竭也。
郭元峰雲:舌青紫而焦燥,或脹大,或捲縮者,為熱證。
然寒證亦必捲縮,筋脈得寒而收引也,然苔不焦燥為辨。
凡舌短縮強硬,神昏譫語,及素有痰病,而舌本硬縮,及神昏不語者,皆不治。
舌本縮,口噤唇青者,小腸腑寒也。
言聲優懼,舌本捲縮者,脾寒受邪,木剋土也。
舌形灰色,漸幹縮者,死證也。
舌捲縮如丹,嚥唾不得,足踝微腫者,肉絕,死證也。
顴赤舌短卷者,心病也,舌卷不能言者,亦心病也。
汗出不流,舌卷黑者,心絕也。
舌苔根黃尖白,不甚乾燥,短縮不能伸出者,風痰夾宿食也。
(宜清化劑中加薑汁、竹瀝、川貝、膽星以化風痰,切忌滋膩。
)垢膩揩去仍縮者,內有所阻,猶可治也。
舌縮邊卷者,胃液燥也;湯飲潤之仍卷者,胃液燥極也;湯飲潤之即坦者,病去而舌未和也,為可治。
舌紅短而有白泡者,心火燔灼,因浮火不入血絡,故有白泡也。
霍亂轉筋,舌卷陰卵入腹者,肝血涸也;中熱咽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者,厥陰終也,皆不可治。
竇漢卿雲:一人無故舌縮短,不能言,餘用白芥子末醋調敷頸項下,即時能言,再服清脾降火藥,復用紫雪丹塗之愈。
陳還公雲:一人舌縮入喉嚨,不能言語者,乃寒氣結於胸腹,(用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肉桂、乾薑、附子各一錢,清水煎服,)其舌自舒。
此二證,一由心脾痰滯結熱,一由心脾虛寒,各有區別,故其治法,亦一涼一溫,可不慎乎。
第六節 吐弄 脾主舌本,脾熱則吐舌、弄舌。
舌伸長而收緩者,為吐舌,乃心脾積熱,水不上濟。
舌微出口外而即收者,為弄舌,屬心脾虧損,兼有微熱。
若心火亢盛,腎陰不能上制,所以舌往外舒,肝火助焰,風主動搖,胃熱相煽,舌難存放,故舌如蛇舔,左右上下,伸縮動搖,謂之弄舌。
《小兒總微論》雲: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脾絡連舌,亦乾澀而緊,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因心熱發渴,脾熱則津液耗。
二證雖引飲相似,惟心熱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冷咬牙,治宜清心經之熱。
脾熱者,身面微黃,大便稠硬,赤黃色,治宜微導之,不可用涼藥,又不可用下法。
若誤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為疳也。
馮楚瞻曰:凡舌出長而收緩者,名曰舒舌,微露即收;舌乾腫澀者,名曰弄舌。
又曰弄舌者,是心脾結熱,舌絡微緊,時時舒舌,宜瀉黃散徐徐服之;若大病後弄舌者,大兇。
舌如蛇舔,伸縮動搖,唇焦舌乾,煩躁便穢,名曰弄舌,心脾熱也。
慎齋用黃連湯,緩緩與服。
凡弄舌搖頭者,癰病也;病人喜揚目吐舌者,羊癰也。
第十一章 辨舌之質本 質者舌肉也,本者舌本也。
《經》雲: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平人察舌本即知其脾之氣血,故無苔則審舌之本色,有苔則憑舌之苔也。
皆無苔之謂也,如舌質生點刺,舌生瓣暈,舌生星斑,舌生裂紋及舌中凹如剝去,及舌生凹塊,舌苔之直橫,皆燥熱傷陰,盲腸有燥矢久留不去,其證多陰。
茲將各狀匯辨如下。
第一節 點刺 苔點凹而起瘰者,梟毒內伏也;凹而缺陷者,臟形委頓也。
苔點如粞者,內有蟲蝕也;若苔現檳榔紋,隱隱有點者,亦屬蟲蝕也,皆宜祛積殺蟲。
亦有紅舌中更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甚也,宜苦寒清洩之。
若舌絳碎而有黃腐點者,此溫熱邪火,蘊久不宣,蒸腐氣血,化為淤濁。
葉氏雲: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黃連、金汁皆可用,即此證也;滿舌紅點墳起者,心火燔灼也,宜即清之。
若舌紫腫而起大紅點者,乃熱毒乘心,以導赤加犀連金汁,舌紅而有大紅點者,營熱甚也。
苔白而帶黑點者,亦胃熱也。
舌苔青藍雜色,如斑如點者,此疫癘穢邪也。
舌本不紅,苔滑者為虛寒;舌本赤而乾燥者,為實熱。
面赤舌紅,舌邊有一點紫疱如黃豆大,或舌邊缺曲如鋸齒者,在左(屬肝膽)者重,在右者輕,在中間者更輕。
舌赤起紫疱者,心經熱極也。
又有舌根白苔闆厚,如水泡形,而兩邊現紅肉兩點者,是下焦寒水甚結,真陽不宣也。
如舌黑而灰,或黃而發泡,生蟲蝕腐爛,雖為濕熱,亦屬肝傷,俱為危候。
舌常有刺也,無刺者氣衰也。
刺大刺多者,邪氣實;刺微刺少者,正氣虛。
葉天士雲:舌上生芒刺者,皆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
章虛谷雲:凡舌生芒刺者,苔必焦黃或黑,無苔者舌必深絳。
其苔白或淡黃者,胃無大熱,必無芒刺,或舌尖或舌邊有赤小瘰,是營熱鬱結,當開洩氣分,以通營清熱也。
如白滑灰刺,如濕潤刮之即淨,為真寒假熱;乾厚刮不淨,是脾胃濕熱困心肺,裡證熱極也。
白苔黑刺滿舌者,如刮之黑刺即淨,光潤不幹,渴不多飲,在雜病為真寒假熱;若刮之不淨,乾燥粗澀,乃表經皆熱極,傳人陽明,裡證始有此舌。
又有白苔滿布,中有硃砂點子者,是暑疫失解,抑鬱心陽,宜涼透開洩之。
如厚黃苔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
若純紅、鮮紅起刺,此膽火熾,營分熱,即用犀角、知、丹等清解之;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涼散之;若舌紅極而有黃黑芒刺者,熱毒入府也,調胃承氣湯下之;若舌起紅紫刺,心經極熱而又受疫邪熏蒸而發也;若
《正義》雲:凡見黑舌,問其曾否食酸、甜、鹹物,因是物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
然染成之黑,必潤而不燥,刮之即退。
虛寒舌潤能染,若實熱舌苔乾燥,何能染及耶。
凡臨證欲視病人舌苔燥潤,禁飲湯水,飲後則難辨矣。
王秉衡曰:淡白舌苔,亦有熱病;黃厚滿舌,亦有寒證;舌絳無津,亦有痰證,當以脈證便溺參勘。
又白苔食橄欖即黑,(酸物亦然,)食枇杷即黃。
又如燈下看黃苔,每成白色。
然則,舌雖可憑,而亦未盡可憑,非細心審察,亦難免於誤治矣。
其他觀法再舉於後。
一、舌色 凡病人慾察舌之時,宜先診而後食,則苔之厚薄易分,診而後飲,則苔之滑澀易辨。
至於乾黑之舌,又當以蜜拭其苔垢,然後視其形色,紅赤者可治,青黑者不可治,亦望舌之所宜知也。
二、舌質 凡舌質亦有色,如絳、紅、紫、青、藍即其色也。
血熱之證,舌質底色紫。
又有大小,如濕熱有痰之證,舌質脹大滿口,邊有齒印。
三、舌尖 凡舌尖屬心,如滿舌白苔,舌尖有紅刺,此心火旺盛,勿用溫燥之藥。
四、舌心 凡舌四邊有苔,中心則無,或中有直裂,或有直槽,或有橫裂,皆心胃陰液不足,亦忌溫燥。
五、舌邊 苔色與邊齊否,舌邊缺曲如鋸齒者不治也。
舌邊紅者脾熱也。
舌邊青色一條者木剋土也。
胡玉海雲:舌邊肝膽部位有一點紫疱如黃豆大,此熱毒歸臟,在左者重,在右者輕,在中間更輕。
其症舌紅面赤,而兩手見陰脈,或脈來擺搖無根,恍惚難憑者為不治也。
六、舌根 凡根後有無苔色接續,有無大肉瘤,亦須注意。
七、燥潤 若以手摸之,或滑潤,或燥刺棘手,有看之似潤,而摸之燥者;有看之似燥,而摸之滑者。
八、變換 劉吉人雲:觀其變換與不變換,總之苔黃為正,白次之。
無論何證,若用藥,當皆由白而黃,由黃而退,由退復生新薄白苔,此為順象。
若用藥不當,則由黃而白,由白而灰,由灰而黑,由活苔變為死苔,此逆象也。
驟退驟無,不由漸退,此陷象也。
更有氣聚苔聚,氣斂苔斂,氣化苔化,氣散苔散。
氣散布,苔亦散布,氣凝聚而結,苔亦凝聚而結,氣結於一邊,苔亦結於一邊。
故氣鬱之證,苔邊整齊如石階之起邊線,線內有苔,線外無苔,但紅邊而已。
若氣化則布散,由密而疏散,則不似斬然齊一之邊矣。
故苔有邊齊如斬者,皆氣聚也,有積滯抑鬱者也。
第十章 辨舌之形容 心者生之本,其經通於舌,其竅開於舌,故舌為心之外候也。
察舌質形容可定內臟之虛實;觀舌苔垢色可以辨外邪之寒熱。
所謂形容者,如舌之軟硬,舌之脹癟,舌之戰痿,舌之歪邪,舌之伸縮,舌之吐弄是也,皆能辨臟腑經絡之寒熱虛實,病之可治與不可治,於此已可判矣。
故先錄此例如下: 第一節 軟硬 軟者,痿柔也,氣液自滋。
硬者,強硬也,脈絡失養。
有胃氣則舌柔和,無胃氣則舌闆硬。
舌軟者,軟而不能動也;舌紅痿軟難言者,心脾虛也。
心清語塞,舌軟無力難言者,營衛不足也;軟而淡紅者,宜補氣血;深紅者,宜涼氣血;赤紅者,宜清涼臟腑;紫紅者,宜寒涼攻瀉;鮮紅的紅者,宜滋陰降火;絳紅而光痿軟者,陰虧已極,不治之證也。
舌痿軟黃燥,腹滿不得睡,將發黃也。
聲亂音嘶,舌痿聲不得前者,因誤發其汗也。
舌痿人中滿唇反者,脾經氣絕也。
在病後乏力之時,舌亦痿軟不能言,養胃益陰則自復也。
舌強硬者,如木舌、重舌、腫舌、大舌之類,皆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為熱極也。
舌忽腫而不硬者,木舌也;舌腫滿口,溢出如豬胞,氣息不得通,硬如木石者,血壅氣滯也;舌木硬者,厥陰病也;舌紅而強硬失音者,死候也。
凡紅舌強硬為臟腑實熱已極,不如燥火內伏,誤服溫藥,則舌根亦強硬不能言語;或時疫直入三陰,皆裡證實熱(宜苦寒救補湯即服)。
舌邊四圍紅色,中間至根有乾硬黑色,如有長小舌,其上有刺者,熱毒堅結大腸也。
(宜白虎合承氣湯下之。
)有痰者舌灰胖而硬,宜豁痰。
亦有白苔乾硬如砂皮者(俗名水晶苔,)此邪熱在表時,津液已乾燥,後雖入胃不能變黃,宜增液承氣下之,下後白苔潤澤者生。
凡疫證苔如積粉,此火極水化,若誤認為寒,妄投溫燥,其苔愈厚,津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變白為黑,其堅硬似針,其厚似甲,敲之戛戛有聲,言語不清,非舌卷也,專用甘寒以充津,如五汁飲、增液湯之類。
大抵溫暑熱證,舌硬不語,下證為多。
雜證舌強硬,胃氣將絕也,如中風入臟則舌難言。
傷寒舌短,亦為死證,皆闆硬無胃氣也。
凡闆硬之舌,不論何色,不治者多。
有苔硬如石,如繭裂為龜紋,刮之不去,在舌心者可治,滿舌如是者不治。
第二節 脹癟 脹者,浮而腫大也,或水浸,或痰溢,或濕熱上蘊;癟者,薄而瘦小也,或心虛,或血微,或內熱消肉。
舌腫脹者,病在血;舌赤脹大滿口者,心胃之熱也;舌赤腫滿不得息者,心經熱甚而血壅也。
舌腫大者,或因熱毒,或因藥毒也;唇舌紫黯青腫者,中毒也;舌紫腫厚者,酒毒上壅,心火炎上也,或飲冷酒壅遏其熱也。
舌紫短團圞者,食滯中宮而又熱傳厥陰也,宜即下之。
如神志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屬脾濕胃熱,鬱極化風化痰,毒延口也,邪在脾胃,唇口亦腫也。
如脹大不能出口,神不清者,病在心脾兩臟也,用大黃磨汁,和入煎劑內。
更須添辨苔色,如舌色白滑、黑滑者,多由水氣浸淫者,宜通陽利水。
黃膩滿布者,由濕熱鬱而化毒,宜清濕火化毒。
白膩、黃膩者,痰濁相搏,上溢為脹也,宜蠲痰化濁。
舌黃脹大滿口者,乃胃府濕熱蘊結不消也。
舌紅脹大滿口者,乃心胃俱有熱毒也。
紅舌脹出口外不餂者,熱毒乘心也。
(外用銀針,砭去惡血,以梅冰、人中黃末摻之。
)舌形圓大胖軟者,足少陰虛證也,生有紅點者,熱毒乘心也。
若舌腫耳幹,下血不止,腳浮者,六日死;足腫者,九日死,腎絕也;又耳幹舌腫光絳,溺血,大便赤洩,足腫者,肉絕,九日死;胃絕,五日死也。
嘉約翰雲:舌之腫大,或有出於心火發炎,或因於疔毒者,或因於過服汞藥而緻者,間有舌微腫,一伸出即現齒印者。
舌癟者,薄瘦也。
舌肉屬心脾,心脾虛則舌瘦癟也,亦須辨其苔色。
若淡紅、嫩紅者,心血不足也;紫絳灼紅者,內熱動風也;舌乾絳,甚則紫暗如豬肝色者,皆心肝血枯也;舌紫枯癟,形如豬肝色,絕無津液,乃不治證也。
舌質不赤,中黃無苔,枯瘦者,乃過汗津枯血燥,死證也;舌紅乾癟不能言者,亦死證也;舌紅乾癟能言者,因證治之,或可救也。
第三節 戰痿 舌為心苗,其伸縮展轉則筋之所為,肝之用也。
舌戰者,舌顫掉不安也;舌紅而戰動難言者,心脾虛也;汗多亡陽者有之。
舌挺出振戰者,多見於酒客濕熱。
病神經衰弱者,大抵舌戰;由於氣虛者,蠕蠕微動;由於肝風者,習習煽動。
更宜添之舌色,如舌色淡紅而戰者,氣血俱虛也;嫩紅而戰者,血虛液虧也;鮮紅而戰者,血液虧肝風內動也;紫紅而戰者,肝臟熱毒動風也。
舌姜者,舌軟而不能動也,為舌神經麻痹所緻;亦有暴久之分。
如暴痿多由於熱灼,故常現於紅幹之舌,如深紅者,宜清涼氣血;紫紅者,宜洩肝熱通腑氣;鮮紅宜滋陰降火;色淡紅者,宜補氣血。
若病久舌色絳而痿軟者,陰虧已極,津氣不能分布於舌本,為不治。
葉天士雲:若舌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
(宜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治之。
)吳坤安雲:舌形斂束,伸不過齒,紫絳痿軟,為肝腎陰液枯涸而敗,若其舌色紅澤而光,或其色鮮紅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
章虛谷雲:舌本或短或痿,而赤色苔厚者,為邪閉;色淡白如煮熟豬肝而痿者,不論有苔無苔,皆為正敗,死不可治。
第四節 歪斜 歪者,斜偏於一邊也,痙痱與偏枯常見,當再辨其色。
若色紫紅勢急者,由肝風發痙,宜熄風鎮痙;色淡紅勢緩者,由中風偏枯,若舌偏歪,語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偏風也。
舌偏向左者左癱,舌偏向右者右瘓,宜補氣舒筋,通絡化痰。
嘉約翰雲:舌伸出有偏於一邊者,乃第九對腦筋壞也,偏右者則壞右之半面,偏左者則壞左之半面,而將發半身不遂之病也。
第五節 舒縮 舒者,伸也。
伸之無力者,氣虛也,宜補中。
欲伸如有綿吊者,經脈不和,非燥即寒也。
熱病舌難伸出,伸則頻振,語言不清者,正氣虛弱之險症也;舌出不能收,不能語者心絕也;舌伸長收緩,面紅煩躁口渴溺赤者,心經有熱也;舌形堅幹,伸出似有褶紋者,氣盛有火也;若形松潤如絮浸水中者,氣虛有濕也;舌常欲伸出口外者,心有熱痰,舌腫脹也;常以舌舔唇者,胃熱而唇燥也;舌伸出長而尖者,熱未甚,尚宜透邪;伸出圓長而平者,熱已甚急,宜清熱。
伸舌圓短不能出齒外,熱已盛極,速當瀉火。
舌絳欲伸出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內有肝風也,亦有脾腎氣敗而舌短不能伸者,因脾腎之脈連舌本,其形貌面色亦必枯瘁,多為死證。
如舌根黃尖白,短縮不燥,硬而麻木,欲伸不能出者,肝風挾痰也,宜熄風化痰。
伸而常舔唇者,脾燥也。
紅舔者,全舌必紫而兼瘀,臟腑為疫毒內攻,逼迫心經,所以舌出口外,時動不止,或餂上下唇、左右口角,或舔至鼻尖不等,皆宜苦寒清熱瀉府也。
偶時伸出弄唇者,中蛇毒也;伸出不收者,痰涎上壅也。
若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者,此女勞復,陽氣虛極也。
陰陽易,舌出數寸者,死證也。
舌出數寸者,又有因產後與中毒大驚之候也,據證治之,猶可生也。
小兒病舌出不能收者,心氣散也,不治。
若舌枯細而長,如絳色無苔,或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陰虧已甚,心氣已絕於內,不能上通舌根,故不顯苔也,必死。
若赤紫紅色,中尚有黃黑膩苔者,雖有直紋透尖,仍宜作臟腑實熱治之。
餘如於紅舌,忽瘦而長,為心氣絕也,亦不治。
縮者,卷短也,舌系收緊不能伸長之謂也。
凡舌短由於生就者,無關壽夭;若因病縮短不能伸長者,皆危證也。
邪陷三陰,皆有此證。
如邪客於少陰,則舌卷而短,客乎少陽之絡,令人喉痛舌卷,口乾心煩;客乎陽明之筋,其病支痛,轉筋舌卷;客厥陰絡者,則舌卷唇青,卵上縮。
凡舌短囊縮者,屬熱極;舌短囊不縮者,屬虛寒;舌短而胖者,屬痰濕;舌本短縮者厥陰。
外證必目睛直視,男子囊縮,婦人乳縮,乃臟腑熱極而肝血竭也。
郭元峰雲:舌青紫而焦燥,或脹大,或捲縮者,為熱證。
然寒證亦必捲縮,筋脈得寒而收引也,然苔不焦燥為辨。
凡舌短縮強硬,神昏譫語,及素有痰病,而舌本硬縮,及神昏不語者,皆不治。
舌本縮,口噤唇青者,小腸腑寒也。
言聲優懼,舌本捲縮者,脾寒受邪,木剋土也。
舌形灰色,漸幹縮者,死證也。
舌捲縮如丹,嚥唾不得,足踝微腫者,肉絕,死證也。
顴赤舌短卷者,心病也,舌卷不能言者,亦心病也。
汗出不流,舌卷黑者,心絕也。
舌苔根黃尖白,不甚乾燥,短縮不能伸出者,風痰夾宿食也。
(宜清化劑中加薑汁、竹瀝、川貝、膽星以化風痰,切忌滋膩。
)垢膩揩去仍縮者,內有所阻,猶可治也。
舌縮邊卷者,胃液燥也;湯飲潤之仍卷者,胃液燥極也;湯飲潤之即坦者,病去而舌未和也,為可治。
舌紅短而有白泡者,心火燔灼,因浮火不入血絡,故有白泡也。
霍亂轉筋,舌卷陰卵入腹者,肝血涸也;中熱咽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者,厥陰終也,皆不可治。
竇漢卿雲:一人無故舌縮短,不能言,餘用白芥子末醋調敷頸項下,即時能言,再服清脾降火藥,復用紫雪丹塗之愈。
陳還公雲:一人舌縮入喉嚨,不能言語者,乃寒氣結於胸腹,(用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肉桂、乾薑、附子各一錢,清水煎服,)其舌自舒。
此二證,一由心脾痰滯結熱,一由心脾虛寒,各有區別,故其治法,亦一涼一溫,可不慎乎。
第六節 吐弄 脾主舌本,脾熱則吐舌、弄舌。
舌伸長而收緩者,為吐舌,乃心脾積熱,水不上濟。
舌微出口外而即收者,為弄舌,屬心脾虧損,兼有微熱。
若心火亢盛,腎陰不能上制,所以舌往外舒,肝火助焰,風主動搖,胃熱相煽,舌難存放,故舌如蛇舔,左右上下,伸縮動搖,謂之弄舌。
《小兒總微論》雲: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脾絡連舌,亦乾澀而緊,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因心熱發渴,脾熱則津液耗。
二證雖引飲相似,惟心熱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冷咬牙,治宜清心經之熱。
脾熱者,身面微黃,大便稠硬,赤黃色,治宜微導之,不可用涼藥,又不可用下法。
若誤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為疳也。
馮楚瞻曰:凡舌出長而收緩者,名曰舒舌,微露即收;舌乾腫澀者,名曰弄舌。
又曰弄舌者,是心脾結熱,舌絡微緊,時時舒舌,宜瀉黃散徐徐服之;若大病後弄舌者,大兇。
舌如蛇舔,伸縮動搖,唇焦舌乾,煩躁便穢,名曰弄舌,心脾熱也。
慎齋用黃連湯,緩緩與服。
凡弄舌搖頭者,癰病也;病人喜揚目吐舌者,羊癰也。
第十一章 辨舌之質本 質者舌肉也,本者舌本也。
《經》雲: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平人察舌本即知其脾之氣血,故無苔則審舌之本色,有苔則憑舌之苔也。
皆無苔之謂也,如舌質生點刺,舌生瓣暈,舌生星斑,舌生裂紋及舌中凹如剝去,及舌生凹塊,舌苔之直橫,皆燥熱傷陰,盲腸有燥矢久留不去,其證多陰。
茲將各狀匯辨如下。
第一節 點刺 苔點凹而起瘰者,梟毒內伏也;凹而缺陷者,臟形委頓也。
苔點如粞者,內有蟲蝕也;若苔現檳榔紋,隱隱有點者,亦屬蟲蝕也,皆宜祛積殺蟲。
亦有紅舌中更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甚也,宜苦寒清洩之。
若舌絳碎而有黃腐點者,此溫熱邪火,蘊久不宣,蒸腐氣血,化為淤濁。
葉氏雲: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黃連、金汁皆可用,即此證也;滿舌紅點墳起者,心火燔灼也,宜即清之。
若舌紫腫而起大紅點者,乃熱毒乘心,以導赤加犀連金汁,舌紅而有大紅點者,營熱甚也。
苔白而帶黑點者,亦胃熱也。
舌苔青藍雜色,如斑如點者,此疫癘穢邪也。
舌本不紅,苔滑者為虛寒;舌本赤而乾燥者,為實熱。
面赤舌紅,舌邊有一點紫疱如黃豆大,或舌邊缺曲如鋸齒者,在左(屬肝膽)者重,在右者輕,在中間者更輕。
舌赤起紫疱者,心經熱極也。
又有舌根白苔闆厚,如水泡形,而兩邊現紅肉兩點者,是下焦寒水甚結,真陽不宣也。
如舌黑而灰,或黃而發泡,生蟲蝕腐爛,雖為濕熱,亦屬肝傷,俱為危候。
舌常有刺也,無刺者氣衰也。
刺大刺多者,邪氣實;刺微刺少者,正氣虛。
葉天士雲:舌上生芒刺者,皆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
章虛谷雲:凡舌生芒刺者,苔必焦黃或黑,無苔者舌必深絳。
其苔白或淡黃者,胃無大熱,必無芒刺,或舌尖或舌邊有赤小瘰,是營熱鬱結,當開洩氣分,以通營清熱也。
如白滑灰刺,如濕潤刮之即淨,為真寒假熱;乾厚刮不淨,是脾胃濕熱困心肺,裡證熱極也。
白苔黑刺滿舌者,如刮之黑刺即淨,光潤不幹,渴不多飲,在雜病為真寒假熱;若刮之不淨,乾燥粗澀,乃表經皆熱極,傳人陽明,裡證始有此舌。
又有白苔滿布,中有硃砂點子者,是暑疫失解,抑鬱心陽,宜涼透開洩之。
如厚黃苔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
若純紅、鮮紅起刺,此膽火熾,營分熱,即用犀角、知、丹等清解之;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涼散之;若舌紅極而有黃黑芒刺者,熱毒入府也,調胃承氣湯下之;若舌起紅紫刺,心經極熱而又受疫邪熏蒸而發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