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第一編 辨舌總論 第一章 辨舌之生理解剖及功用 第一節 舌之構造 舌為動物司器官,在口中下頜上,乃一塊赤色筋肉質纖維所成。

    其中有多絲能自由運動,且以生津液。

    表面包以黏膜如皮,並浸口液之內,有多數小粒之隆起,即味覺之乳咀體,內含血管及與腦相連之味神經,滿布其中,以辨食味,而分布味神經及舌神經之小枝於其內。

    故舌能顯明內筋條,並腦線器具之情形,並行血法與生津液器具之情形,特能顯明消化器津液情形者,因舌與胞膜及消化器相接,為感覺最敏銳處也。

     第二節 舌之乳頭 舌乳頭當分三種(圖見前) 圖一 (一)絲狀乳頭 在舌旁及舌面,其上面有絲形突起之絨。

     (二)蕈狀乳頭 散在絲狀乳頭之間,於舌尖為最多。

     (三)輪廓乳頭 在舌根近旁,排列如人字形,較前數種為大,內藏味神經之末梢,曰味蕾。

    物質溶解後,觸於乳頭時,即透入內部,而刺激末器味神經,傳之於腦,故感覺其味。

     第三節 舌之脈管 舌之脈管,由舌臉及上咽頭之管而來。

     第四節 舌之腦氣筋 即分布舌上之腦氣筋也。

    上連於腦,有司味神經及動舌神經之別,以司辨其運動舌體之用。

    蓋舌之腦筋,每半邊各三,即第五筋之司味枝,散於舌前端及邊之芒,並舌咽頭之舌枝。

    散於舌底與舌邊之嫩膜及大芒,並舌下筋散於舌之肌質。

    司味筋兩枝,乃尋常知覺兼司味之用。

    其舌下者,乃運動舌之筋,司味筋之一,以供舌之芒與嫩膜,其全路之列俱深同下牙,先列於外後蹬肌之下,即牙筋之裡邊,與內牙床脈管之一枝相合,其中竅絲亦與此處相合而為尖角;後則此筋行於內後蹬肌與牙床枝裡邊之間,斜過舌邊咽頭上縮肌之上。

     第五節 舌之骨與舌根 舌骨附列於喉與舌根之小骨,形U,以韌帶連於喉頭,隻有一枚,為軀幹骨之一。

    舌根猶言舌本,謂舌之近喉處也。

     第六節 舌之細胞與神經 凡舌面有刺,名曰乳頭。

    其兩旁有小刺,名曰味蕾。

    內含細長之細胞,一個至十個,即味細胞,味細胞之下端,味神經伏焉。

    供給辨味之物質,變成液體,浸及味蕾,刺激神經,傳之於腦,遂生味覺(《心理學要覽》)。

    味神經、觸神經蔓布全身,而味神經惟口中有之。

    此神經歸宿於舌皮及口後部之皮肉,舌皮內有無數之小體,狀若花蕾,名曰味蕾。

    味蕾展其外端於口內,其中心有細胞,細胞之末梢極細,視之宛如纖絨,因名曰絲綿梢。

    絲綿梢植立於味蕾之罅隙內,味神經達於味蕾,並於其細胞間分枝。

    食物未經溶解,則不能辨其味,必先溶化下降於味蕾內,圍繞絲絨細胞之梢,而後味神經傳至腦髓,告以所嘗之物為何味也。

     第七節 舌之唾液腺 唾液腺即分泌唾液腺之一,有耳下腺、頜下腺、舌下腺三對。

    末端各有球囊,如葡萄血管纏絡。

    其周圍如網,有排洩細管,常分泌唾液,滋潤口內。

    口含食物,則腺之機能,忽發分泌液甚多。

    又飢餓而見食物及感香氣,亦能流出唾液。

    耳下腺最大,在外耳之直下,別有管,開口於上頜面齒之近旁,以輸送唾液。

    喉痧及感冒時,往往熱腫發脹,俗稱痄腮。

    頜下腺在下頜之內前部,舌下腺在口底黏膜之下,其輸送管皆開口於舌尖舌部之兩側。

    黏液腺由唾液腺分泌之液,亦曰口津,以潤舌面及潤濕口腔及消化食物之用。

     (甲)唾液性質 唾液者,稀淡無色而黏滑之鹼液也。

    流出之始,有泡沫而透明,無何其上面清澄而生純白之沉澱物,以顯微鏡觀之,見微細之顆粉,少許之油球,及薄扁平之鱗形物,即口窩裡膜剝落之內皮細胞也。

    又有口中黏液膜所出之少許小球細胞混合之。

     (乙)唾液效用 唾液以濕潤口內,言語及咀嚼時使舌易運動。

    又溶解有味物之分子,滲入舌之黏膜而覺其味。

    咀嚼之際,混淆於食物,使成易咽之軟塊。

    此皆唾液之效用也。

     第八節 舌之功用 舌字從幹從口,幹,幹戈也。

    凡物入口,必幹於舌,故舌之功用,為食物辨味及發聲。

    凡食物自口下於胃,謂之下咽。

    下咽有三期:第一期由口及口蓋之筋,送食物於咽喉;第二期由咽喉之筋,移於胃管;第三期由胃管之筋,下之於胃。

     (一)別味 舌為味官,能辨食物之優劣。

    凡物有味者,無甘酸辛苦,皆溶解於水,惟金石不溶解,故多無味,但其味可溶而含於物,其物自具一種味之原質,然往往因多嘗和料(薑、桂、芥、辣等)及習慣食物,亦不克辨原嗜之味,亦反失其功用。

    味覺統常辨甘酸苦鹹四種,澀與辣乃為皮下筋之收縮,非真味覺。

    謝氏《生理學》雲:舌背感鹹味、苦味最敏,而此處之腦腺為第九對,與胃相感,食鹹與苦,每緻嘔吐,職是故也。

    舌之兩旁,感甘酸最敏,而是處之腦腺為第五對,其分支至面部,故食酸則面現皺容。

    《新智囊》雲:舌之尖端司辣及酸之味覺,舌背司甘及苦之味覺,舌根司燒肉及其他脂肪甚濃厚食物之味覺,且味覺有時與嗅覺、視覺、觸覺等相聯絡,聯絡嗅覺而感物之香味;聯絡觸覺而辨物之為水質或脂肪質;聯絡視覺而就物色之美惡,以知味之如何。

     (二)發聲 舌者,聲音之機也。

    唐容川雲:舌為心苗,言為心聲,故舌能辨音,究音之所由生則根於腎氣。

    蓋腎挾舌本,故先舌動而後能發音。

    橫骨者,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

    橫骨在舌本,心藏神而開竅於舌,故橫骨為其所使,以為發音之機,以舌在口中作聲曰吒,語音不正曰疆挺。

    以上辨舌之生理解剖及味覺功用,已略備大概,其他味覺神經之科學上實驗研究,下章引據霍令斯荷斯教授及和布芬勃葛博士之新發明詳辨之。

     第二章 辨舌之味覺神經之機能 樓英曰: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凡物體入口,溶解觸於舌面而生感覺,能判斷其甘苦辛酸之作用,謂之味覺,且為消化器之保護。

    此作用雖專屬於舌,其兩頰之內側與口亦少助之。

    謝氏《生理學》雲:司嘗之職,舌與上齶之小刺任之。

    滴醋一滴於舌上,對鏡視之,即可見刺之簇豎,舌之皮突起,小刺之上,細如毛髮,觀之不啻絲絨也。

    功能收吸所嘗之液而達於腦腺,故曰味覺。

    此就其大要言之,至於從科學上實質之研究,茲再節錄《學生雜誌》之霍斯荷斯教授及和布芬勃葛博士之辨舌覺之新發現,以俾我中醫界參考實質之借鏡。

    (專載《學生雜誌》第七卷三號學藝門「關於味覺的新發現」。

    ) 第一節 味覺神經 從頭蓋過面龐到口內之頭蓋神經,共有三條,是皆含有味覺神經纖維。

    其第一為舌神經,其纖維佔在舌面前部及兩側,及舌尖,約當全舌之長三分之二;其第二為第九神經,或稱喉舌神經,其纖維佔在舌根和軟顎;其第三為肺胃神經,自胃而來,其纖維佔在舌之極根及喉頭。

    此謂滿布瘢舌之神經纖維之來源。

     第二節 神經種類及機能 味官和腦筋處,有許多各自分離小圈,每小圈各自成一體,體內包含一核和兩組神經細枝管中。

    其一組是極短極多;又一組比較略長,卻單獨一支。

    凡圈一群,成一神經節,為傳達感覺之樞紐,聯絡腦筋和味覺。

    神經節有四個,皆經過舌本,和味細胞纏繞。

    味細胞在味蕾之內,至於神經節他端之神經支管,便直通腦海,至大腦中樞而止。

    其直接之神經幹,便是大頭蓋神經之中樞,神經名加色令神經節。

    若將加色令神經割去,據理知覺亦失,豈知事實上則不然,並不全舌知覺失卻,隻有前半部約佔全舌三分之二失卻知覺,似乎舌上其餘各部之神經纖維,並不與神經節關聯,卻另從一條路繞到腦中。

    此是實驗時第一次奇異之發現。

    後又照此法實驗一次,割後若幹時,前部已失之知覺,仍能回覆原狀,此是第二次之發現。

    且味覺可以借用耳神經逆達腦海。

    據近世科學家詳考之後,始知散布在舌前半部之神經纖維,雖從第七頭蓋神經之神經節所發生,而實則先須繞過耳鼓神經,然後能達到舌頭前部。

    所以耳鼓神經亦可以傳導味覺到腦海。

    此是霍斯荷斯教授所發明。

     科學家再加研究,又試驗耳鼓神經,不但能代傳達味知覺到腦海,並且能夠直接感受味覺,可以在中耳耳腔內耳鼓神經上實驗得之。

    何以驗之,假如耳腔內之耳鼓神經上行,使一種機械刺激,便能令腦海起一種酸味覺。

    倘然行使一種化學刺激,便起甜味覺;行使電力刺激,便起苦味覺;隻無鹹味味覺,此是屢試不爽。

    布博士又考查耳聾之人,味覺亦鈍,又如患傷寒熱病熱甚時,舌起厚苔,緻失味覺,而耳亦聾。

    此更是味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