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與耳朵有密切之關係,為實驗證明之實情。
再觀舌官和腦海直接聯絡之神經,即是上文所說。
自神經細胞一端發出之神經支幹,其絡點便是居於腦底之「延髓穴」。
延髓是脊髓之頂端,位在顱內,較脊髓略大,如繩端上一個結,就是觸覺神經和腦海之聯絡,是借脊髓做傳達中樞。
味覺神經和腦海,卻有直接聯絡神經做傳達中樞,不靠脊髓轉達。
但味覺神經仍和「動作神經中心」及咀嚼神經、吞嚥神經有關聯,此關聯是在延髓中。
因此味覺器官與脊髓中樞有關係,所以味覺能引起他官之感應,比如吾人見了美食,便不知不覺口內流涎,此即是胃液分泌。
吾人從此可以證明味覺神經和動作神經協作。
此皆說明味覺神經內部之組織,實有神妙不可思議之奇異。
再說舌頭外部,即表面之味覺神經之組織,亦有研究之價值。
第一先辨舌頭表面,凡舌頭正面之皮最粗糙,且最厚,因常和食物相接觸,所以格外生得厚些。
其餘如舌尖和舌邊之皮,比較就薄了,其正表面粗糙部分,又可分為外內兩部,有感覺神經頭露出,即是和味覺相關連,內部便都是血管神經纖維和無數之腺,外部更有許多小點,形狀不同,分布亦甚散亂,即此小點,便是劃分舌面為內外兩部之表記。
內外部區分之處,以一排較大之點為界線,此等大點,約數十二,排列兩面,成個英文V字形式,看圖中之(三)便知。
V字形是尖端向內,開端朝外,又從V字尖處起,有條溝直達舌尖,好比把舌面平分為兩邊。
再辨舌乳頭,可分四類:(一)圍狀乳頭;(二)蕈狀乳頭;(三)線狀乳頭;(四)卷葉乳頭。
圍伏乳頭,就是排列成V字形之十二(或十個)個大乳頭,此種大乳頭,中有小窪,四圍略高,猶如牆圍,所以曰圍狀乳頭(見圖五、六)。
上文所講關聯味覺之感覺神經頭,便是露在此乳頭上,尤以在乳頭四圍高起部分者為多,總有幾百個。
故食物進口時,皆從外部感覺味之好歹。
舌尖正面雖有極靈感覺,其反面卻無感覺。
其餘賒舌面,內部是無感覺。
前已說過,外如軟齶及扁桃腺,皆略有感覺。
嗓子頂頭和嗓口,亦略有感覺,惟上齶完全無感覺。
(以上所雲感覺是專指味感覺。
)又嗅覺器官且有味感覺,如甜味和鹹味,鼻子亦可以略辨一二耳。
再看上文所說小乳頭,如(二)(三)(四)種是何構造,曰其小乳頭內皆含有無數小體,稱為「味杯」,察其形狀,實似未開之花蕾,所以又改名為味蕾。
味蕾和外界相通之路,名為「味竅」,為極細極微、人目所不能見之、孔開在小乳頭面上。
味蕾所以要如此深藏密躲,無非使外界略粗食物不能接觸耳。
味竅之對徑,有人測量之,大約一英寸一千分之一,可謂小至極矣。
味蕾上面,又有毛刷一般從味蕾發出,散布味竅左右,以便收取食物之味,傳達於味蕾。
第三節 味覺之錯覺 味覺亦常有錯覺,譬如糖屬及硫酸鎂和其他一二物,在舌邊及舌尖嘗時,其味是甜,但在舌根上嘗,其味變為苦。
還有許多食物,吾人常說有味,其實無味。
不可因此物有濃□,□入鼻中,因而覺得,所以亦可說是味覺之錯覺。
比如樟腦,人皆說有味,實在無味,試掩鼻而舐之,便知是無。
又如咖啡和金雞納霜之味一般,蘋果和洋蔥之味亦是一般,卻因為各有各的香氣,便使味覺起了錯覺,所以不同也。
(注:嘗,探味也。
口中不需齒,以舌解滋味曰嘗,兒嘗膠飴之類是也。
舐,凡舌出取無渣食物曰舐,或作咶及餂,如犬紙遺白仙藥是也。
) 凡原質之味,隻有四種:甜酸鹹苦是也。
其餘之味,皆不純粹,與各感覺官,皆略有關係,與嗅覺關係亦最多。
曾有人實地試驗,證明食物之中,肉類、麵包、牛油、乳油、橄欖油,以及各種果子,各色蔬菜,皆是相同之味。
若將食物形狀遮住食之,便分別不出是何食物。
雞肉、火雞、鵪鶉等等,更不能從味道上分別耳。
不過是香味形狀名目聯念等等合之,不是從味道可以定名也。
又說甜和苦是絕對相反之味,哪知舌上感覺甜和苦之味,卻不在同一部位。
大概舌尖最能辨甜,舌根最能辨苦,所以直吞苦物,往往不覺得苦。
舌邊最能辨酸。
又成人味覺和小兒味覺又有不同。
上文說過成人舌尖反面舌中心一條沒有一點味覺,小兒便不然,幾乎滿口筋肉皆有味覺,所以最喜滿口含物,此因為滿口含有味覺。
大抵一切生理狀況近乎低等生物,此即是證據。
又如舌上小乳頭感覺機能,亦各不同。
有些隻能感覺一味,有些便能感覺二個以上。
據科學家精細實驗,曉得一百二十五人之中,六十人是對甜、酸、苦三味皆起感覺,十二人隻感酸和甜,餘十二人隻感酸,又七人感受苦和酸,四人感覺苦和甜,三人隻感得甜。
此外,味覺之幻覺,最顯著者是甜和鹹之比較。
若用一點鹹水,滴在舌頭一側,同時又將一點無味之蒸餾水,滴在舌頭又一側,竟覺得蒸餾水變為甜。
此是證明兩性相反之緣故。
能使無味之水,生出相反之味感覺。
若改用糖水和蒸餾水,照前法試驗,則蒸餾水又變為鹹,其理正同。
所以味之性質,若依感受性之難易而定次序,便是(一)甜,(二)酸,(三)鹹,(四)苦是也。
以上從霍教授及和布博士之新發明,參以《生理學》諸書而成之。
第三章 辨舌審內臟經脈之氣化 《徹剩八篇》雲:男子生鼻之後,目即生焉,目應肝膽;女子生鼻之後,舌即生焉,舌應心腸。
目現於體外,陽之用也;舌隱於體內,陰之用也。
蓋舌為心官,主嘗五味,以布五臟。
故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
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
又雲:舌為心之外應,其本達於氣管,有竅曰玄膺,為腎之上津。
上通七竅,乃真氣出入之關。
知之者生,不知者死。
《蠡海集》雲:心之竅通於舌。
舌雖心竅,而津液生之,則由心腎交媾,水火既濟、陰陽升降之理也。
李時珍曰: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
心氣流於舌下為神水,腎液流於舌下為靈液。
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
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
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
若久唾,則損精氣,易成肺癆,皮膚枯涸。
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人若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幹而真氣耗也。
大抵無論內傷外感,無不顯現於舌,因舌與內臟經脈均有聯繫。
故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茲篇就其內臟氣化外應喉舌本旨,詳辨於後。
第一節 手少陰心經 《素問應象大論》雲:心主言,在竅為舌。
又雲:手少陰之別系舌本。
《經筋篇》雲:手少陰之筋,支者系舌本。
《素問·經絡篇》雲: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心病則舌卷短,顴赤,故舌為心之主。
《五閱五使篇》雲:舌者,心之官也。
注雲:心開竅於舌,故舌為心之官。
《脈要精微論》雲: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注雲: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
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
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喬嶽曰:心絕則舌不收及不能語。
《經脈篇》雲: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
注雲: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幹,名曰通裡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氣實鬲間,若有所支而不暢,虛則不能言。
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第二節 足少陰腎經 《經絡篇》雲:足少陰循喉嚨,挾舌本,至任脈廉泉穴而終。
《疾病篇》雲: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
《憂恚無言篇》雲: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衛氣篇》雲: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經別篇》雲: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
元珠曰:舌之下竅,腎之津液所潮也。
注雲:下竅廉泉穴也,一名舌本,在顏下結喉上。
《靈樞》又雲: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孫文垣曰:廉泉穴,腎之津液所關。
《靈樞》曰:胃熱則廉泉開,故涎下也。
《靈樞·經脈篇》雲: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
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
注雲: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之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為口熱,舌乾,嗌痛,煩心諸證。
蓋水不上濟,則火盛於上矣。
《素問》雲: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
再觀舌官和腦海直接聯絡之神經,即是上文所說。
自神經細胞一端發出之神經支幹,其絡點便是居於腦底之「延髓穴」。
延髓是脊髓之頂端,位在顱內,較脊髓略大,如繩端上一個結,就是觸覺神經和腦海之聯絡,是借脊髓做傳達中樞。
味覺神經和腦海,卻有直接聯絡神經做傳達中樞,不靠脊髓轉達。
但味覺神經仍和「動作神經中心」及咀嚼神經、吞嚥神經有關聯,此關聯是在延髓中。
因此味覺器官與脊髓中樞有關係,所以味覺能引起他官之感應,比如吾人見了美食,便不知不覺口內流涎,此即是胃液分泌。
吾人從此可以證明味覺神經和動作神經協作。
此皆說明味覺神經內部之組織,實有神妙不可思議之奇異。
再說舌頭外部,即表面之味覺神經之組織,亦有研究之價值。
第一先辨舌頭表面,凡舌頭正面之皮最粗糙,且最厚,因常和食物相接觸,所以格外生得厚些。
其餘如舌尖和舌邊之皮,比較就薄了,其正表面粗糙部分,又可分為外內兩部,有感覺神經頭露出,即是和味覺相關連,內部便都是血管神經纖維和無數之腺,外部更有許多小點,形狀不同,分布亦甚散亂,即此小點,便是劃分舌面為內外兩部之表記。
內外部區分之處,以一排較大之點為界線,此等大點,約數十二,排列兩面,成個英文V字形式,看圖中之(三)便知。
V字形是尖端向內,開端朝外,又從V字尖處起,有條溝直達舌尖,好比把舌面平分為兩邊。
再辨舌乳頭,可分四類:(一)圍狀乳頭;(二)蕈狀乳頭;(三)線狀乳頭;(四)卷葉乳頭。
圍伏乳頭,就是排列成V字形之十二(或十個)個大乳頭,此種大乳頭,中有小窪,四圍略高,猶如牆圍,所以曰圍狀乳頭(見圖五、六)。
上文所講關聯味覺之感覺神經頭,便是露在此乳頭上,尤以在乳頭四圍高起部分者為多,總有幾百個。
故食物進口時,皆從外部感覺味之好歹。
舌尖正面雖有極靈感覺,其反面卻無感覺。
其餘賒舌面,內部是無感覺。
前已說過,外如軟齶及扁桃腺,皆略有感覺。
嗓子頂頭和嗓口,亦略有感覺,惟上齶完全無感覺。
(以上所雲感覺是專指味感覺。
)又嗅覺器官且有味感覺,如甜味和鹹味,鼻子亦可以略辨一二耳。
再看上文所說小乳頭,如(二)(三)(四)種是何構造,曰其小乳頭內皆含有無數小體,稱為「味杯」,察其形狀,實似未開之花蕾,所以又改名為味蕾。
味蕾和外界相通之路,名為「味竅」,為極細極微、人目所不能見之、孔開在小乳頭面上。
味蕾所以要如此深藏密躲,無非使外界略粗食物不能接觸耳。
味竅之對徑,有人測量之,大約一英寸一千分之一,可謂小至極矣。
味蕾上面,又有毛刷一般從味蕾發出,散布味竅左右,以便收取食物之味,傳達於味蕾。
第三節 味覺之錯覺 味覺亦常有錯覺,譬如糖屬及硫酸鎂和其他一二物,在舌邊及舌尖嘗時,其味是甜,但在舌根上嘗,其味變為苦。
還有許多食物,吾人常說有味,其實無味。
不可因此物有濃□,□入鼻中,因而覺得,所以亦可說是味覺之錯覺。
比如樟腦,人皆說有味,實在無味,試掩鼻而舐之,便知是無。
又如咖啡和金雞納霜之味一般,蘋果和洋蔥之味亦是一般,卻因為各有各的香氣,便使味覺起了錯覺,所以不同也。
(注:嘗,探味也。
口中不需齒,以舌解滋味曰嘗,兒嘗膠飴之類是也。
舐,凡舌出取無渣食物曰舐,或作咶及餂,如犬紙遺白仙藥是也。
) 凡原質之味,隻有四種:甜酸鹹苦是也。
其餘之味,皆不純粹,與各感覺官,皆略有關係,與嗅覺關係亦最多。
曾有人實地試驗,證明食物之中,肉類、麵包、牛油、乳油、橄欖油,以及各種果子,各色蔬菜,皆是相同之味。
若將食物形狀遮住食之,便分別不出是何食物。
雞肉、火雞、鵪鶉等等,更不能從味道上分別耳。
不過是香味形狀名目聯念等等合之,不是從味道可以定名也。
又說甜和苦是絕對相反之味,哪知舌上感覺甜和苦之味,卻不在同一部位。
大概舌尖最能辨甜,舌根最能辨苦,所以直吞苦物,往往不覺得苦。
舌邊最能辨酸。
又成人味覺和小兒味覺又有不同。
上文說過成人舌尖反面舌中心一條沒有一點味覺,小兒便不然,幾乎滿口筋肉皆有味覺,所以最喜滿口含物,此因為滿口含有味覺。
大抵一切生理狀況近乎低等生物,此即是證據。
又如舌上小乳頭感覺機能,亦各不同。
有些隻能感覺一味,有些便能感覺二個以上。
據科學家精細實驗,曉得一百二十五人之中,六十人是對甜、酸、苦三味皆起感覺,十二人隻感酸和甜,餘十二人隻感酸,又七人感受苦和酸,四人感覺苦和甜,三人隻感得甜。
此外,味覺之幻覺,最顯著者是甜和鹹之比較。
若用一點鹹水,滴在舌頭一側,同時又將一點無味之蒸餾水,滴在舌頭又一側,竟覺得蒸餾水變為甜。
此是證明兩性相反之緣故。
能使無味之水,生出相反之味感覺。
若改用糖水和蒸餾水,照前法試驗,則蒸餾水又變為鹹,其理正同。
所以味之性質,若依感受性之難易而定次序,便是(一)甜,(二)酸,(三)鹹,(四)苦是也。
以上從霍教授及和布博士之新發明,參以《生理學》諸書而成之。
第三章 辨舌審內臟經脈之氣化 《徹剩八篇》雲:男子生鼻之後,目即生焉,目應肝膽;女子生鼻之後,舌即生焉,舌應心腸。
目現於體外,陽之用也;舌隱於體內,陰之用也。
蓋舌為心官,主嘗五味,以布五臟。
故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
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
又雲:舌為心之外應,其本達於氣管,有竅曰玄膺,為腎之上津。
上通七竅,乃真氣出入之關。
知之者生,不知者死。
《蠡海集》雲:心之竅通於舌。
舌雖心竅,而津液生之,則由心腎交媾,水火既濟、陰陽升降之理也。
李時珍曰: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
心氣流於舌下為神水,腎液流於舌下為靈液。
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
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
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
若久唾,則損精氣,易成肺癆,皮膚枯涸。
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人若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幹而真氣耗也。
大抵無論內傷外感,無不顯現於舌,因舌與內臟經脈均有聯繫。
故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茲篇就其內臟氣化外應喉舌本旨,詳辨於後。
第一節 手少陰心經 《素問應象大論》雲:心主言,在竅為舌。
又雲:手少陰之別系舌本。
《經筋篇》雲:手少陰之筋,支者系舌本。
《素問·經絡篇》雲: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心病則舌卷短,顴赤,故舌為心之主。
《五閱五使篇》雲:舌者,心之官也。
注雲:心開竅於舌,故舌為心之官。
《脈要精微論》雲: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注雲: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
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
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喬嶽曰:心絕則舌不收及不能語。
《經脈篇》雲: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
注雲: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幹,名曰通裡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氣實鬲間,若有所支而不暢,虛則不能言。
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第二節 足少陰腎經 《經絡篇》雲:足少陰循喉嚨,挾舌本,至任脈廉泉穴而終。
《疾病篇》雲: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
《憂恚無言篇》雲: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衛氣篇》雲: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經別篇》雲: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
元珠曰:舌之下竅,腎之津液所潮也。
注雲:下竅廉泉穴也,一名舌本,在顏下結喉上。
《靈樞》又雲: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孫文垣曰:廉泉穴,腎之津液所關。
《靈樞》曰:胃熱則廉泉開,故涎下也。
《靈樞·經脈篇》雲: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
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
注雲: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之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為口熱,舌乾,嗌痛,煩心諸證。
蓋水不上濟,則火盛於上矣。
《素問》雲: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