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以言。

    景日珍曰:有寒傷腎,帝中腫者,禁針。

    帝中及喉花,關於性命,不可不知。

     第三節 足太陰脾經 《靈樞·經別篇》雲: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經水篇》雲: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

    《衛氣篇》雲: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脈度篇》雲: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當曲頰入系舌本。

    注雲:口能辨五穀,舌能辨五味。

    心脾和,則口與舌俱和,而五穀五味,入口即辨矣。

    《素問》雲: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病在舌本。

    李東垣雲: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

    王肯堂雲:舌主嘗五味,以榮養周身;資生於脾,以分布津液於五臟,故心之本末,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

    《靈樞·經脈篇》雲:脾足太陰之脈,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怏然如衰,身體皆重。

    注雲:舌本,舌根也。

    舌本強,食則嘔等證,皆脾經之所為病也。

    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為噫也。

    得後與氣,則怏然如衰者,厥逆從上下散也。

    《靈樞》又曰:足太陰是動,則舌病本強,所生病者,舌本痛。

    又雲: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

    注雲:舌下脈,脾脈也;喑,不能言也。

    孫景思雲:舌者,心氣之所主,脾之所通。

    二臟不和,風邪中之,則舌強不能言;壅熱攻之,則舌腫不能轉。

    更有重舌、木舌、舌腫、出血等證,皆由心脾二經鳳熱所乘而然也。

     第四節 足陽明胃經 《靈樞·營衛生會篇》雲: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鬲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

    注雲:上焦出於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復下於足陽明之分也。

    《內經·藏象篇》雲: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張雞峰曰:脾胃主四肢,其脈連舌本,而絡於唇口;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

    由是水穀之精,化為營衛,以養四肢。

    若起居失職,飲食不時,則緻脾胃之氣不足,而營衛之養不周,風邪乘虛而幹之,則四肢與唇口俱痹,語言蹇澀,久久不治,變為痿疾。

    《經》雲:治痿獨取陽明。

    謂足陽明也,治法宜多用脾胃藥,少服祛風藥,則可安矣。

     第五節 足太陽膀胱經 《靈樞·經筋篇》雲: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人結於舌本。

     第六節 手少陽三焦經 《靈樞·經筋篇》雲:手少陽三焦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第七節 足厥陰肝經 《靈樞·經脈篇》雲: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

    故脈不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注》雲: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矣。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於肝脈,肝臟之氣,合於筋也。

    聚於陰器者,筋氣之會於宗筋也,筋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

    故脈不榮於筋,則筋急而舌卷囊縮矣。

    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而肝臟之木氣絕也。

    《素問·診要經終論》雲:厥陰終者,中熱咽乾,善溺心煩,則舌卷而卵上縮而終矣。

    注雲:肝合筋,筋聚陰器絡舌本,故舌卷、卵縮而終也。

     第四章 辨舌察臟腑之病理 蓋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虛至靈,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其竅開於舌,其經通於舌。

    故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可測其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也。

    屠漸齋雲:辨舌欲知臟病,當先觀其舌形,如舌瘦而長者為肝病;短而尖者為心病;厚而大者為脾病;圓而小者為肺病;短闊而動如波起伏者為腎病,此大要也。

    而尤以察胃氣為至要,有胃氣則舌柔和,無胃氣則舌闆硬。

    如中風入臟,則舌難言;傷寒舌短,即為死症;皆闆硬而無胃氣也。

     不但病時之舌,能辨內臟寒熱虛實,且無病之舌,亦能察人之性情。

    假如長舌之人快活而具勇敢之氣;長舌而闊,雄辯之才;長舌而細,居心狹窄;短舌之人,憂鬱而有偽善之性;廣舌之人,多辯,不堪勝任大事;舌廣而厚,氣度軒昂;舌大且闊,中心坦直;狹長之舌,臨事而泛誠意;短廣之舌,虛偽而放大言;舌形短小,中心多偽;舌形短窄,非侫即妄;尖舌之人,發言銳利而聳人聽聞;薄舌之人,多言而利;舌形尖細,喜談鬼怪。

    此無病之舌關於為人性情之鑑別也。

     其他如過啖五味,內傷臟氣,則舌亦現特徵。

    《千金方》雲:心欲苦,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肺欲辛,多食辛,則舌筋急而爪乾枯;肝欲酸,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脾欲甘,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發落;腎欲鹹,多食鹹,則舌脈短而變色。

    此五味內合五臟,本其所欲,然太過於常,皆能緻病,而舌也能發現各種特徵矣。

     又如舌通各經內臟,內臟有病,無論屬寒屬熱,與舌之味覺,亦有特殊徵象,可辨寒熱虛實,亦宜知之。

    如胃虛,則舌淡;膽熱,則舌苦;脾疸,則舌甘;宿食,則舌酸;寒勝,則舌鹹;脾腎虛留濕,亦鹹;風熱,則舌澀;鬱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心火鬱,則舌出血;上焦熱,則舌尖裂;風火兼痰,則舌胖短;風痰濕熱,則舌本強;臟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肝壅,則舌出血如湧;脾閉,則舌白如雪;三經為四氣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氣鬱,則舌腫不能語;舌下有小舌者,心脾壅熱;舌出數寸者,因產後中毒及大驚;舌腫者,病在血;舌痿者,病在肉;舌偏斜者,病在經,舌缺陷者,病在臟;舌顫動者,病在脾;舌縱舌縮者,病在肝;舌裂舌爛者,病在脈;舌捲舌短者,心肝之證候;舌強舌硬者,心脾之病形;弄舌者,太陰之形證;齧舌者,少陰之氣逆,此即病在內而顯現於舌之證據也。

     薛己雲:舌雖為心苗,以證言之,五臟皆有所主。

    如口舌腫痛,或狀如無皮,或作熱作渴,為中氣虛熱。

    若眼如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後益甚,為陰血虛熱。

    若咽痛舌瘡,口乾足熱,日晡益甚,為腎經虛火。

    若四肢逆冷,惡寒不食,或痰甚眼赤,為命門火衰。

    若發熱作渴,飲冷便閉,為脾胃實火。

    若發熱惡寒,口乾而渴,食少倦怠,為脾經虛熱。

    若舌本作強,囟頰腫痛,為脾經濕熱。

    若痰盛作渴,口舌腫痛,為上焦有熱。

    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為脾經血傷火動。

    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痛,為肝經血傷火動。

    病因多端,當因時制宜耳。

     第五章 辨舌明體質稟賦之鑑別 辨舌審病,雖有確據,然亦體格體質,人有不同,男女老少,又有分別。

    有平時有苔,而病時反無苔者。

    諸如此類,尤不勝枚舉。

    茲就體格、體質,稟賦臚列於下。

     第一節 體格 蓋體格之良否,雖關於健康,然於疾病發生時,以及日後可治與不可治,亦多有研究之價值。

    茲將體格(在醫學上當分為三種)列下: (甲)強壯體 平時舌質闊厚而坦,舌色淡紅,舌背常有滑苔,或白或微黃,有神采。

    骨骼強大,胸廓廣闊,筋肉堅細而不粗松,皮膚滑潤而有光澤。

     (乙)薄弱體 舌質尖薄,邊尖多紅,或紫,或有瘰,甚則沿邊屈曲如鋸齒形。

    舌心苔少或無苔。

    外證骨骼細弱,胸廓狹小,筋肉瘦軟,皮膚寬浮。

     (丙)中等體 舌質狹長不厚,色亦淡紅,微有薄苔,尖邊淡紅。

    其外證骨骼筋肉皮膚,亦介於兩體格之中間者也。

     第二節 體質 人之有體格,而後有體質,故體質在醫學上也當別之為四。

    茲就各質之形狀列下: (子)肺癆質 全身構造薄弱,頭長如鶴,皮色蒼白,胸狹小,或扁平,顏細長,顴骨稍赤,眼球大而有一種光澤,其外貌秀麗,其舌質坦薄,邊尖紅赤,舌根有苔厚膩,中尖無苔,口中常有津。

    病至二期,則根苔灰白,邊紫紅,乾咳涎痰,甚則痰中帶血絲、血塊。

    重至三期,舌轉紅赤,無垢苔,咽痛,咳嗽膿痰,或仍為涎痰,潮熱盜汗,便溏胃鈍,為終期也。

     (醜)卒中質 骨骼筋肉均肥大,全身富於脂肪,顏大而白,或亦有兼蒼兼赤,頸短而厚,肩高而聳,其外貌雖甚強健,而身體略為運動,則呼吸因之迫促。

    其舌質闊厚而長,尖端平圓,色淡紅而白,舌面常有白膩垢苔。

    此質因常多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