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關燈
嘗觀近世科學家之學說,莫不先有理想,而後成實驗。

    醫學一道,何莫不然。

    如聽病有筒,診脈有表,探淋有管,度寒暑有針,食管、尿管、直腸各有探,耳目喉陰俱有鏡。

    此外醫家用器,不勝枚舉,皆可補耳力、目力、藥力所不及。

    較之我國之四診法,可謂精而細,約而明。

    然亦隻能辨其有形之實跡,不能察其無形之氣化。

    若我中醫望舌一端,用以察病,纖毫攸分,較之用器,尤為明著。

    陶保廉雲:舌無隔膜,且為心苗,目視明澈,勝於手揣。

    林慎庵曰:觀舌為外症要務,以其能別虛實死生也。

    《利濟外乘》雲:「欲知消化器之情形,可辨舌色如何,便知大略。

    」周雪樵雲:「舌膜與消化部各器具連,故能顯消化部之病,又與津液器循環器,亦有密切之關係。

    」《新靈樞》雲:「舌與消化器有密切之關係,凡腸胃有病,必現於舌苔。

    」《舌鑑辨正》雲:「舌居肺上,腠理與腸胃相連,腹中元氣熏蒸蘊釀,親切顯露,有病與否,昭然若揭。

    」徐靈胎曰:「舌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徵,察舌可占正之盛衰,驗苔以識邪之出入,有病與否,昭然若揭。

    」柯為良雲:「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腦蕊,能主嘗味,有苔可以察病。

    」劉吉人雲:舌為胃之外候,以助輸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

    其舌體之組織,系由第五對腦筋達舌,其功用全賴此筋運動。

    舌下有青紫筋二條,乃下焦腎脈上達。

    有穴二,名曰金津、玉液,所以生津液以濡舌質,拌化食物者也(見圖三)。

    舌之表面,乃多數極小乳頭鋪合而成,此乳頭極小微點,以顯微鏡窺之,則時見形如芒刺,摸之棘手,或隱或見,或大或小,或平滑,或高起,隨時隨症,變易不定。

    中醫以舌苔辨症者,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濁氣,堆於乳頭之上,此明舌苔之所由生也。

    常人一日三餐,故苔日亦三變,謂之活苔,無病之象也。

    其所以能變者,因飲食入胃時,將腐濁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飲食腐化,濁氣上蒸,苔色又生,胃中無腐濁,則苔薄而少,有腐濁則苔厚而多,此其常理也。

    嘉約翰雲:凡各種重病,舌皆有苔。

    傷鳳發熱病,第一層時喉核生炎,舌上有一層白蜜色之苔,發熱病第二層,舌有厚黃色或黑色之苔,若胃腸中有燥糞,膽汁則逆流而上,其色即黃。

    苔色黑者,表明血中有炭氣,為有毒也。

    血不清潔,生津不爽,並大便惡臭之時,舌有一層厚黑幹舌,牙有黑垢,舌有紫色乾薹。

    惹厭之病將退,舌即漸變濕潤。

    黃疸病舌有膽汁色之苔;身虛洩血病,舌有濕苔;好飲酒,其舌上常有裂紋,則舌體多紫。

    其他病理,西醫重實跡,中醫重氣化,科學哲學,事實不同。

    惟辨舌苔參西衷中,義理皆同,然西醫不若中醫之精且細也。

    蓋上古之言舌苔者,始自《內經》,繼則仲景、華佗。

    《素問》雲:舌轉可治。

    《金匱》雲:舌黃下之。

    《傷寒論》雲:有舌白苔滑,及舌乾即下諸說。

    華佗《察色訣》雲:舌卷黑者死。

    觀舌察病,自古有之,惟古人略而不詳耳。

    至元杜清碧之《金鏡錄》,始增至三十六舌,逮後《觀舌心法》,增廣至一百三十七舌。

    張氏誕先,取《觀舌心法》,正其錯誤,削其繁蕪,共得一百二十舌,名曰《傷寒舌鑑》。

    而後西蜀王文選所編《活人心法》,內有《舌鑑》一卷,據雲合張氏一百二十舌,《金鏡錄》三十六舌,正誼瘟疫十三舌,擇錄一百四十九舌,張氏之說,亦居其九。

    厥後梁特岩將王氏原文,逐條辨正,更為精密。

    其他如《傷寒舌辨》一百三十五舌,徐洄溪《舌鑑》一百二十九舌,皆有可考。

    《脈理正義》《汪氏遵經》《傷寒折衷》,胡玉海《傷寒》一書,郭元峰《脈如》,周澂之《傷寒補例》《形色簡摩》《診家直訣》,葉氏《溫熱論》,《醫門棒喝》,馬氏《醫悟》等書,雖非辨舌專書,然皆各有經驗發明,猶當參考。

    又如近出劉吉人《察舌辨證心法》,紹興醫會刊印流行,能獨具識見,多特別發明,為診斷上所需之常識,亦醫家必要之書也。

    他如何廉臣君刊行之《感症寶筏》,原名《傷寒指掌》,為吳坤安著,邵仙根評,其辨舌亦甚精確。

    何氏增入梁氏《辨正》,馬氏《醫悟》,更為完備。

    如辨舌十法,原書僅六法,自第七瓣暈起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