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蠱毒者,令人心腹絞痛,如有物齧,吐、下血皆如爛肉,若不即治,食人五臟即死。

    驗之令病,唾水沉即是蠱。

    有人行蠱毒以病人,若欲知其姓名者,以敗鼓皮燒作木,飲服方寸匕。

    須臾,自呼蠱家姓名,可語,令呼喚將去則愈,治之亦有方。

     丹砂圓 治蠱毒。

    從酒食中著者,方端午日合。

     辰砂(別研) 雄黃(別研,水飛) 赤腳蜈蚣 續隨子(各一兩) 麝香(一分) 上為末,糯米飲為丸,如雞頭大。

    若覺中毒,即以酒下一圓,蛇蠍所螫,醋磨塗之。

     犀角飲子 解丹石藥毒。

     楊氏處此數方,累用有神效。

     犀角(鎊) 知母 防風(去蘆頭) 甘草(四味各半兩) 山梔子 杏仁(去皮、尖) 蔓荊子 地骨皮 白茯苓(去皮。

    各一兩) 黃芩(一兩半) 柴胡(去苗,二錢) 上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解毒圓 解一切飲食毒,及諸藥毒,並療溺死、縊死、磕死,或湯燙火燒,氣已絕,但心頭微熱者,皆可治。

     五倍子(三兩) 大戟(一兩) 山慈姑(半兩) 闆藍根(半兩) 續隨子(去皮,一兩) 麝香(一錢,別研) 上件為細末,研勻,水煮糯米糊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丸,陰乾。

    用雄鴨頭血為衣,候經宿,布袋掛當風處。

    每服一圓,熱酒磨下。

     化毒散 治中藥毒,吐血,或心痛,或舌尖微黑,口唇裂,嚼豆不腥者是。

     巴豆(一枚,去皮、心、膜,細研) 黃丹(半錢) 雄黃(一字,同細研) 上用烏雞子一枚,煎盤內煎成餅,摻藥在上,卷為筒子,臨睡一服,爛嚼,茶清送下,當夜取下毒。

     備急散 解中藥毒,煩躁,吐血,口內如針刺。

     白礬(一兩) 草茶(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

    此藥入口,味甘而不覺苦者,是中毒也。

     甘粉散 解一切藥毒。

     甘草二兩,生,銼碎,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滓,入綠豆粉一合,折勻。

    再煎數沸,入蜜半兩,溫服。

     白豆散 解一切藥毒。

     白扁豆,生,曬乾,為細末,新汲水調下二三錢匕。

     吳內翰《備急方》雲,全椒醫高照一子,原賴父笞之,遂服砒霜自毒,大渴利,腹脹欲裂。

    餘教照令服此藥,以水調,隨所欲飲,與之不數碗,即利而安。

     菖蒲散 解蠱毒。

     張知府叔潛雲:平生用此甚驗。

     上菖蒲一味,切,焙乾,為細末,以甘草煎湯調下,不計時候服,以病退為度。

    叔潛居官,每施此藥。

     草豆散 解砒毒。

     葉春方。

     白扁豆,不以多少,為細末,入青黛等分,細研。

    再入甘草末少許,巴豆一枚,去殼,不去油,別研為細末。

    取一半入藥內,以砂糖十大塊,水化,間添成一大盞,飲之。

    毒隨利去後,即服五苓散之類。

     木香餅 治食蟹反惡。

     陳正卿雲:頃年與一承局同航船,承局者為舟中人言,嘗為官司差往昌國,見白蟹不論錢,因買百金,得數十枚,痛飲大嚼,且食紅柿。

    至夜忽大吐,繼之以血,昏不醒,人病重殆。

    同邸有知其故者憂之。

    忽一道人雲:惟木香可解。

    但深夜無此藥,偶有木香餅子一貼,試用之。

    病人口已噤,遂調藥灌,即漸漸蘇,吐定而愈。

     陳土湯 治中毒。

    附子、河豚、烏頭之類,一切藥毒皆可治。

    劉醫方,袁司法同。

     上用多年壁土,熱湯泡,攪之令濁,少頃,乘熱去腳取飲,不省人事者,灌之甚妙。

     解毒散 不以是何毒藥,服之,蟲皆吐出,神效。

     石菖蒲 白礬 上等分,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不過兩服必效。

     黃連湯 解巴豆毒。

     飲生油即解。

    又,煎黃連湯服亦解。

     酸米醋 解砒毒。

     釅米醋多飲之,吐出毒即解,不可飲水。

     甘草湯 治中諸藥毒。

     生甘草 黑豆 淡竹葉 □□□□□服之。

     白芷散 治□□咬。

     先以麻繩紮傷處兩頭,次用香白芷細末□之,以多為妙。

    仍以新汲水調下半兩許,毒氣自消。

    一方用熱酒調下。

    諸方皆用麥門冬水,蓋欲先護心氣也。

     麝香散 治蛇傷及蜈蚣、蠍螫,諸毒蟲咬方。

     麝香(少許,研) 乾薑 雄黃(研) 上等分為細末,用津唾點,時擦患處,痛即止。

     又方 用艾灸咬處,五壯或七壯,其痛立止。

    此二方妙甚。

     貝母散 治蛇傷及一切惡蟲所傷已死,但有微氣,可以下藥即活,神效不可言。

     貝母為末,酒調,令病者儘量飲之,飲不得即止。

    頃之酒目傷處,為水流出,水盡為度,卻以貝母滓塞瘡口,即愈。

     蘇韜光寓婺州城外魁星館,有人書此方於壁間,雲此方神妙。

    與前香白芷方並書之。

    韜光屢以救人,皆驗。

     治蜈蚣傷極妙,甚者不過兩枚。

     取大蜘蛛一枚,放所咬處,令收其毒。

    趙參議、陳寺亟、錢文子皆雲之。

    初亦不信,親曾用之,既齧痛,果即定。

    蜘蛛雖著身稍遠,必徑尋其處而齧之,漸覺腹脹,蓋為毒氣所攻。

    須急投水中,不爾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