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關燈
咽喉門 治咽喉諸病證候 夫喉以候氣,咽以咽物。

    咽接三脘,以通胃;喉通五臟,以系肺。

    氣谷攸分,皎然明白,有為水喉、谷喉之說者,謬說也。

    千金復雲:喉嚨候脾胃,咽門候肝膽,亦非至論。

    智者當以理推,不可強存乎人矣。

    諸臟熱則腫,寒則縮,皆使喉閉。

    風燥亦然。

    五臟久咳則聲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門病。

    咽腫則不能吞,幹則不能咽,多因飲啖辛熱,或復嘔吐、咯傷,緻咽系乾枯之所為也,與喉門自別。

    又有懸雍暴腫,閉塞喉嚨,亦如喉閉。

    但懸雍在上齶,俗謂「鶯翁」,又謂之「鵝聚」。

    俗語聲訛,不可不備識。

     玉鑰匙 治風熱喉痹,及纏喉風。

     葉伯材用此數方,累有神效。

     焰消(一兩半) 硼砂(半兩) 腦子(一字) 白殭蠶(一分) 上為末,研勻,以竹管吹半錢許,入喉中立愈。

     神效散 治喉閉熱腫,語聲不出。

     荊芥穗(別為末) 蓖麻(生,去皮,另研。

    各等分) 上入生蜜少許,圓如皂子大,以綿裹含化。

    急則嚼化。

    一法用樸硝,不用荊芥。

     玉屑無憂散 治纏喉風,咽喉疼痛,語聲不出,咽物有礙。

    或風涎壅滯,口舌生瘡,大人酒症、小兒奶癖。

    或誤吞骨屑,哽塞不下。

     玄參 貫眾 縮砂仁 滑石 山豆根 黃連 甘草 荊芥穗 茯苓(各半兩) 硼砂(三錢) 寒水石(煅,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先抄入口,以新水嚥下。

    此藥除三屍,去八邪,殺九蟲,闢瘟療渴。

     荊芥湯 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則痛甚。

     荊芥穗(半兩)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服。

    一法去荊芥穗,名「如聖湯」。

     解毒雄黃圓 治纏風及急喉痹,卒然倒僕,失音不語。

    或牙關緊急,不省人事,或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痛。

     雄黃(飛,一分) 鬱金(一分) 巴豆(去皮,出油,二七個) 上為末,醋糊,圓綠豆大,熱茶清下七丸。

    吐出頑痰立省,未吐再服。

    如未至死,心頭尚溫,灌藥下喉,即活。

     龍腦散 夫咽喉卒腫痛者,由人臟腑充實,肺脾暴熱之所緻也。

    或有服餌丹石,毒氣在臟,熏蒸上焦,而又多食炙煿、熱酒,衝於脾肺,緻胸膈壅滯,氣道痞澀,熱毒之氣,不得宣通,故令咽喉卒腫痛也。

     孫氏用此數方治咽喉之病,大有神效。

     龍腦(一分,研) 硃砂(三分,研細) 犀角屑(三分) 真珠末(半兩,研) 馬牙硝(一兩,研) 白藥子(三分) 黃耆(半兩,銼) 甘草(半兩,細銼) 上件八味細杵,研令勻。

    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

     牛蒡湯 治咽喉生瘡。

    夫咽喉者,脾胃之候。

    由脾胃間熱,其氣上衝咽喉,所以生瘡。

    其瘡白頭,或赤根,皆熱毒之所緻,宜用此方。

     桔梗(一兩) 甘草(一兩,生用) 牛蒡子(一兩,微炒)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青竹茹一分,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溫細呷服。

     金露丸 夫屍咽喉者,謂人腹內屍蟲上蝕於咽喉而生瘡也。

    此皆陰陽不和,脾肺壅滯,風熱毒氣在於臟腑,不能宣通,故令屍蟲動作,上蝕咽中,或痛,或津如?之候者是也,宜服此方。

     硃砂(一錢) 白礬(一分) 甘草(生,為末,半兩) 鉛霜(一錢) 麝香(一錢) 大陰玄精石(一分,研末) 蛇蛻皮(三條,全,去頭,以皂角揉,取濃水一盞,浸一伏時,漉出曬乾,別更炒令焦黃,為末) 上件藥,同研勻細,煉蜜和為丸,皂莢子大,食後、臨臥,用新薄綿裹一丸,含化咽津。

     犀角散 治馬喉痹。

    夫馬喉痹者,謂熱毒之氣,結於喉間,腫連頰骨,微壯熱煩滿,而數吐氣,呼之為馬喉痹。

    治馬喉痹,頰面腫滿,並宜服之。

     犀角屑(半兩) 射幹(三分) 桔梗(三分,去蘆頭) 馬蘭根(三分,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升麻(半兩) 上六味,粗搗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入馬牙硝一錢,攪令勻細,含咽。

     菖蒲丸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

     菖蒲(二兩) 孔公孽(一兩,細研) 木通(二兩,銼) 皂莢(一挺,厚實者,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色,去子用) 上四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煎鬼羽箭湯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不計時候。

     乳香丸 治咽喉生谷賊。

    夫谷賊者,禾裡有短穗而強澀者是也。

    誤作米而食之,則令喉裡腫結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