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腫滿門 治十水腫滿證候 十腫證候,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疼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秘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

    各隨其經絡,分其內外,審其脈證而甄別之。

    然此十水,謂之正水。

    外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

    以義考之,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石合歸腎,雖名理不逾,奈證候少異,古方備列,不可不辨。

    但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亦浮,按不沒指;石水脈浮,不惡風;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多涎,久而不愈,必緻癰膿。

     五傷證候,諸唇黑則傷肝;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

    凡此五傷,必不可療也。

    治法曰:腰以上腫,宜發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

    學者當知之。

     苦葫蘆散 治遍身水腫如神。

     呂大資宅經效秘方。

     木通(一兩半,細銼) 澤瀉(三分) 苦葫蘆子(一兩半) 防己(三分) 豬苓(一兩,去黑皮) 海蛤(一兩,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五錢,水七分,酒七分,入蔥白五寸,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進。

    當下小便數升,腫消。

     大蒜圓 治氣虛水腫浮脹。

     滁州公使、酒庫攢司陳通,患此一病垂死,醫者已不下藥,偶一婦人傳此方,雲是道人所授。

    服之,病自小便而下幾數桶,遂愈。

     大蒜(一個) 蛤粉 上以蒜研爛,以蛤粉和,無分兩,可圓即止,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圓,白湯下。

    若氣不升降,即以大蒜一頭,每瓣切開,逐瓣內入茴香七粒,用濕紙裹,煨香熟,爛嚼,白湯送下,不以多少。

    若臟腑不止,即以丁香如茴香法煨服,每瓣用三粒。

     吳茱萸湯 治脾虛腳腫,面黃,小便黃赤,腹脅脹滿,?痛,或大小便澀。

     錢昭遠知縣傳。

     吳茱萸(一兩,去枝,湯泡) 枳實(麩炒,去麩,半兩) 赤茯苓(一兩) 半夏(湯泡,半兩) 上?咀,三錢重,水一盞半,生薑七大片,同煎八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冬瓜散 治水氣極有神效。

     冬瓜(一枚,著中者去瓤) 肉桂(十兩,銼) 上以肉桂內冬瓜中,蓋口,濕紙裹數重,撅地坑,簇以炭火,煅令存性,為細末。

    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二服。

    一料可絕根本。

     棗仁散 治浮腫。

     俞子清少卿家傳方,雲得效甚多。

     紅棗核(捶破取仁) 白茯苓(等分) 上為細末,米飲調下。

     黃魚湯 治水氣。

     王尚之提刑傳。

    雲武義縣方,已治數人,甚妙。

     黃顙魚(一個) 綠豆(一合許) 上煮淡羹,頓食。

    紹興張醫升之雲:以商陸根煮綠豆,令熟,去商陸,取綠豆任意食之,亦妙。

    王氏《博濟方》第二卷逐氣散,與此二藥大同小異。

     木瓜湯 治水氣。

     鄭簽判名本中雲。

     宣木瓜(一個) 吳茱萸 上以木瓜,用竹刀切下蓋子,去子並瓤,入吳茱萸在內,卻將蓋子用竹籤簽定,蒸熟。

    各研細焙乾,同為細末。

    以紫蘇熟水調下,不計時候。

    積日水自消退。

     導水圓 治男子、婦人水氣腫滿。

     茯苓琥珀圓 治水氣,通身浮腫。

     消腫圓 治水氣、腹脹,四肢皆腫。

    □急咳嗽,睡臥不得。

    服之小便自利,腫脹悉消。

    須忌鹽醬、藏醃之物。

     淡豉(二兩,新好者研) 巴豆(一兩,去殼,河水半升煮乾,去心,出油取霜) 五靈脂(去砂石,一分) 荊三稜(煨,切) 大戟(新者) 杏仁(燒留性,研細。

    三味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以生面水調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