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嘔吐門
治諸嘔吐發作所因證候
嘔吐,雖本於胃,然所因亦多端。
故有寒熱、飲食、血氣之不同,皆使人嘔吐。
據《論》雲: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此亦一途,未為盡論。
且如氣屬內因,則有七種不同;寒涉外因,則六淫分異,皆作逆。
但鬱於胃則緻嘔,豈拘於憂氣而已?況有宿食不消,中滿溢出,五飲聚結,隨氣翻吐,痼冷積熱,及瘀血凝閉。
更有三焦漏氣,走哺,吐利,洩血,皆有此證,不可不詳辨也。
寒嘔證治 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即嘔吐,名曰寒嘔。
或因飲食多,緻傷胃氣,或因病,曾經汗下,緻胃氣虛冷之所為也。
葉伯材處此數方,大有神效。
四逆湯 治寒嘔,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甘草(一錢,炙) 乾薑(三錢三字) 附子(六錢重,生,去皮、臍)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重,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靈液丹 治胃中虛寒,聚結痰飲,食飲不化,噫醋停酸,大便反堅,心胸脹滿,惡聞食氣,婦人妊娠惡阻,嘔吐,不納食者。
硫黃(打碎,一兩) 附子(一兩,去皮、臍,切綠豆大) 綠豆(四兩,水一碗,煮乾,焙)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
熱嘔證治 病者胃中挾熱,煩躁,聚結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熱嘔。
或因胃熱伏暑,及傷寒,伏熱不解,濕阻之類,皆熱所為也。
小柴胡湯 治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澀,並宜服之。
柴胡(去蘆頭,秤半斤) 黃芩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
各二兩)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秤二兩半) 上五味,同為粗末,每服三大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
痰嘔證治 病者素盛今瘦,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嘔,食與飲並出,名曰痰嘔。
或因氣鬱,涎結於胃口,或因酒食甜冷,聚飲之所為也。
大半夏湯 治心氣不行,郁生涎飲,聚結不散,心下痞鞕,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吐。
半夏(二兩,湯洗十次,完用) 人參(三錢,切) 上分四服,每服水三盞,蜜二錢重,和水,揚令勻,水、藥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一法有生薑七片。
治法曰:嘔家先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治屬支飲,無不取效。
食嘔證治 病者胸腹脹悶,四肢厥冷,惡聞食臭,食入即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嘔。
此由飲食傷脾,宿穀不化之所為也。
大養胃湯 治飲食傷脾,宿穀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
厚樸(去皮) 生薑(銼。
各二兩) 肥棗(三兩,銼,同上二味炒) 白朮 山藥(炒) 人參 川芎 橘皮 當歸 五味子 藿香 甘草(炙) 枇杷葉(刷去毛,用姜炙) 黃耆(各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或為細末,大湯調下亦快。
血嘔證治 病者心下滿,食入即嘔,血隨食出,名曰血嘔。
此由瘀蓄冷血,聚積胃口之所為也。
茯苓湯 治憂怒兼併,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食飲,及妊娠,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病名惡阻。
半夏(三兩,湯洗七次) 茯苓 熟地黃(各一兩八錢) 橘皮 細辛 人參 芍藥 川芎 旋覆花 桔梗 甘草(炙。
各一兩二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有客熱,煩渴,口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炒);胃中虛熱,大便閉,小便澀,去地黃,加大黃一兩八錢,黃芩六錢。
當歸湯 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洩、吐、唾血,皆從三焦起。
或因熱損發,或因酒發,悉主之。
當歸 乾薑(炮) 熟地黃 檗
故有寒熱、飲食、血氣之不同,皆使人嘔吐。
據《論》雲: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此亦一途,未為盡論。
且如氣屬內因,則有七種不同;寒涉外因,則六淫分異,皆作逆。
但鬱於胃則緻嘔,豈拘於憂氣而已?況有宿食不消,中滿溢出,五飲聚結,隨氣翻吐,痼冷積熱,及瘀血凝閉。
更有三焦漏氣,走哺,吐利,洩血,皆有此證,不可不詳辨也。
寒嘔證治 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即嘔吐,名曰寒嘔。
或因飲食多,緻傷胃氣,或因病,曾經汗下,緻胃氣虛冷之所為也。
葉伯材處此數方,大有神效。
四逆湯 治寒嘔,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甘草(一錢,炙) 乾薑(三錢三字) 附子(六錢重,生,去皮、臍)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重,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靈液丹 治胃中虛寒,聚結痰飲,食飲不化,噫醋停酸,大便反堅,心胸脹滿,惡聞食氣,婦人妊娠惡阻,嘔吐,不納食者。
硫黃(打碎,一兩) 附子(一兩,去皮、臍,切綠豆大) 綠豆(四兩,水一碗,煮乾,焙)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
熱嘔證治 病者胃中挾熱,煩躁,聚結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熱嘔。
或因胃熱伏暑,及傷寒,伏熱不解,濕阻之類,皆熱所為也。
小柴胡湯 治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澀,並宜服之。
柴胡(去蘆頭,秤半斤) 黃芩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
各二兩)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秤二兩半) 上五味,同為粗末,每服三大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
痰嘔證治 病者素盛今瘦,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嘔,食與飲並出,名曰痰嘔。
或因氣鬱,涎結於胃口,或因酒食甜冷,聚飲之所為也。
大半夏湯 治心氣不行,郁生涎飲,聚結不散,心下痞鞕,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吐。
半夏(二兩,湯洗十次,完用) 人參(三錢,切) 上分四服,每服水三盞,蜜二錢重,和水,揚令勻,水、藥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一法有生薑七片。
治法曰:嘔家先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治屬支飲,無不取效。
食嘔證治 病者胸腹脹悶,四肢厥冷,惡聞食臭,食入即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嘔。
此由飲食傷脾,宿穀不化之所為也。
大養胃湯 治飲食傷脾,宿穀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
厚樸(去皮) 生薑(銼。
各二兩) 肥棗(三兩,銼,同上二味炒) 白朮 山藥(炒) 人參 川芎 橘皮 當歸 五味子 藿香 甘草(炙) 枇杷葉(刷去毛,用姜炙) 黃耆(各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或為細末,大湯調下亦快。
血嘔證治 病者心下滿,食入即嘔,血隨食出,名曰血嘔。
此由瘀蓄冷血,聚積胃口之所為也。
茯苓湯 治憂怒兼併,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食飲,及妊娠,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病名惡阻。
半夏(三兩,湯洗七次) 茯苓 熟地黃(各一兩八錢) 橘皮 細辛 人參 芍藥 川芎 旋覆花 桔梗 甘草(炙。
各一兩二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有客熱,煩渴,口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炒);胃中虛熱,大便閉,小便澀,去地黃,加大黃一兩八錢,黃芩六錢。
當歸湯 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洩、吐、唾血,皆從三焦起。
或因熱損發,或因酒發,悉主之。
當歸 乾薑(炮) 熟地黃 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