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皮 小薊 羚羊角(鎊) 阿膠(炒。

    各三錢三字) 白朮 芍藥(各半兩) 黃芩 甘草(炙。

    各一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竹茹一塊如指大,煎至八分,去滓,入伏龍肝半錢匕,頭髮灰半錢匕,蒲黃半錢匕,再煎至七分,不以時服。

     氣嘔證治 病者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

    胃者,足陽明,合榮於足。

    今隨氣上逆,結於胃口,故生嘔病也。

     茱萸人參湯 治氣嘔,胸滿,不納食,嘔吐,涯沐頭疼。

     吳茱萸(湯洗數次,五兩) 人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藿香湯 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惙惙短氣,大病將理不復,胃氣無以養,日漸羸弱。

     藿香 人參 桂心 桔梗 木香 白朮(各半兩) 茯苓(半兩) 枇杷葉(十片,去毛) 半夏(一兩,湯洗,用薑汁製)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炒薑絲一分,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噦逆治法 橘皮竹茹湯 治咳逆嘔噦,胃中虛冷,每一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

     橘皮(二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竹茹一小塊,姜五片,棗二個,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大藿香散 大治一切心肺、脾胃氣變為萬病,服之皆愈。

     盛季文傳於賀方回,雲:頃在河朔,因食羊肝,生脾胃洩瀉、膿血,仍發脾氣,嘔吐霍亂,心腹撮痛,時出冷汗,四體厥逆,殆不可忍。

    邑宰萬俟湜懷此藥,煎以進,再服即定。

    既而求其方,常服尤能和氣進食。

     藿香葉(一兩) 木香 陳皮(去白) 肉豆蔻(麵裹,煨) 訶子(煨,去稜) 人參(去蘆) 大麥糵(炒) 高良薑(炒) 神麯(炒) 白茯苓 甘草(炒) 青皮(去瓤,麵炒) 厚樸(薑汁製炒。

    以上各一兩) 白乾薑(半兩,炮)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吐逆瀉痢不下食,或嘔酸苦水,翻胃噁心,並用水一盞,煨生薑半塊,拍破同煎,鹽一撚,安盞中,候煎藥及七分,熱呷。

     安脾散 治翻胃吐食,及吃食咽酸,日吐黃水,曾經諸方不瘥者,服之神效。

     頃者以事至臨安,寓止詹翁店。

    詹翁年六十餘,苦翻胃,危殆,已治棺在床側。

    予往別去,其翁已不能言。

    及再自淮上歸,過其門訪問,此翁已出迎揖,見其顏色極紅潤,甚驚異之。

    問其所以,乃雲:有一川官來歇,得藥數服遂無事。

    其後授得此方。

    昨以在建康醫朱機宜新婦,及近日醫圓通觀維那,皆作效,其妙不可具述。

    詹承宗書。

     高良薑(一兩,以百年壁上土二三合敲碎,用水二碗煮乾,薄切成片) 草果(麵煨,去殼) 南木香 胡椒 白茯苓 白朮 丁香(懷幹) 人參(去蘆) 陳皮(去瓤。

    已上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炙) 上同為細末,每服二大錢,空心、食前、米飲,入鹽點服,鹽酒亦得。

     半夏圓 治翻胃及不忺飲食。

     楊叔子知府傳,甚效。

     半夏(湯洗十遍) 胡椒 上等分,為細末,薑汁為圓,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圓,薑湯下。

     丁香圓 治嘔吐。

     無為徐醫。

     半夏(七個,湯洗去滑) 丁香(十四粒) 胡椒(二十一粒) 上同為細末,生薑自然汁圓如大雞頭大。

    每用一圓,以幹棗一枚擘破,去核,入藥在內,以濕紙裹,煨熟,放溫,以米飲湯爛嚼送下。

     丁香溫氣湯 治胃寒,嘔吐涎沫,甚妙。

     張上舍傳,雲其母常服有效。

     丁香(一兩) 白茯苓(二兩) 人參(一兩半,去蘆) 黃耆(二兩,去蘆) 白朮(一兩半) 附子(二兩,炮,去皮、臍) 桂心(一兩,去粗皮) 高良薑(一兩半) 吳茱萸(一兩,湯浸,微炒) 半夏(一兩半,沸湯泡十次) 甘草(七錢,炙) 沉香(少許) 訶子(麵煨,去核,三分) 上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個,煎七分,去滓,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