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痰飲門
論痰飲證候
人之有痰飲病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也。
內則七情汩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
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
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
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
故曰:四飲生六證。
或雲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證是也。
丁香五套圓 夫胃氣虛弱,三焦痞澀,不能宣行水穀,故為痰飲。
結聚胸臆之間,令人頭目昏眩,胸膈脹滿,咳嗽氣急,嘔逆腹疼。
伏於中脘,亦令臂疼不舉,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於脾。
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化水穀。
又令腹中虛滿,而不食也。
此藥主之。
傅公實方,其子宣贊安民傳。
半夏(一兩,切破) 天南星(一兩,每個切作十數塊,二味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礬三兩研碎,調入水內,再浸三日,洗淨焙乾) 乾薑(炮,一兩) 良薑(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木香(半兩) 丁香(半兩,不見火)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十味為細末,用神麯一兩,大麥糵二兩,同碾取末,打糊和藥為圓,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常服溫脾胃,去宿冷,消留滯,化飲食,闢霧露風冷、山嵐瘴癘,不正非時之氣。
但是酒癖停飲,痰水不消,累服湯藥不作效者,服之如神。
千金圓 治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
主嗣康方。
硫黃(二兩,通明者,別研如粉) 青皮(四兩,去白) 白茯苓(二兩) 半夏(一兩,湯洗,去臍) 乾山藥(二兩) 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上為細末,拌勻,湯浸炊餅圓,或用淡麵糊圓,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枳殼半夏散 治遠年痰飲,發作有時,諸藥未效者。
半夏(湯洗七遍) 枳殼(麩炒黃) 縮砂仁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半兩) 丁香(二錢半) 木香(二錢半) 上件七味,併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八分。
食前熱服,可斷根本。
三奇散 治一切嗽,不問新舊,喘頓不止,晝夜無時。
陳氏雲:予家一獲,久苦此疾,數令醫治,如水投石,偶在曲江置得沅州一婢,親制此藥,兩服而愈。
款冬花(二百文) 熟乾地黃(二兩) 佛耳草(五十文) 上焙乾,碾為粗末,每次二大錢裝,猛火於香爐中燒之。
用紙作筒子,一頭大一頭小,如粽子然,安在爐上,以口吸,煙盡為度,即以茶清嚥下,有涎出任之。
三妙湯 治痰嗽。
武昌趙都統傳,其家屢服得效。
大罌粟殼(四枚) 烏梅(二枚) 北棗(二枚) 上於銀石器中,用水兩大盞,煎一半,候熟,入少餳。
臨睡隨意熱溫冷飲,略仰臥,少定嗽止。
快活圓 常服消食化痰,養生之家不可闕。
韓倅子髦傳此方,甚驗。
枳殼(一兩半,炒) 桔梗(二兩) 半夏(二兩,湯洗七遍) 桂(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食後。
前胡散 治痰客於上焦,久之令人昏眩。
前胡(去蘆) 人參(去蘆) 紫蘇子(真者) 赤茯苓(各三分) 甘草(炙)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半夏(湯洗七遍) 木香(生用。
各半兩) 上九味?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十片,煎至半盞,去滓,熱服。
紫芝丸 治痰。
五靈脂(粒粒取全者,去砂石) 半夏(湯浸七遍,慢慢浸,令心透) 上二味等分,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圓,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或茶湯下,食空、臨睡時服。
三仙圓 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天南星(生,去皮) 半夏(沸湯泡七遍。
二味各五兩,碾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為度,攤在篩內,用楮葉蓋之,令發黃色,曬乾收之。
須是五六月內做曲,如醬黃法) 香附子(略炒,於磚上磨去毛,五兩) 上用南星、半夏曲餅子二兩,淨香附子一兩,同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後、臨臥,薑湯下。
導痰湯 費達可運使傳。
白
內則七情汩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
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
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
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
故曰:四飲生六證。
或雲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證是也。
丁香五套圓 夫胃氣虛弱,三焦痞澀,不能宣行水穀,故為痰飲。
結聚胸臆之間,令人頭目昏眩,胸膈脹滿,咳嗽氣急,嘔逆腹疼。
伏於中脘,亦令臂疼不舉,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於脾。
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化水穀。
又令腹中虛滿,而不食也。
此藥主之。
傅公實方,其子宣贊安民傳。
半夏(一兩,切破) 天南星(一兩,每個切作十數塊,二味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礬三兩研碎,調入水內,再浸三日,洗淨焙乾) 乾薑(炮,一兩) 良薑(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木香(半兩) 丁香(半兩,不見火)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十味為細末,用神麯一兩,大麥糵二兩,同碾取末,打糊和藥為圓,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常服溫脾胃,去宿冷,消留滯,化飲食,闢霧露風冷、山嵐瘴癘,不正非時之氣。
但是酒癖停飲,痰水不消,累服湯藥不作效者,服之如神。
千金圓 治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
主嗣康方。
硫黃(二兩,通明者,別研如粉) 青皮(四兩,去白) 白茯苓(二兩) 半夏(一兩,湯洗,去臍) 乾山藥(二兩) 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上為細末,拌勻,湯浸炊餅圓,或用淡麵糊圓,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枳殼半夏散 治遠年痰飲,發作有時,諸藥未效者。
半夏(湯洗七遍) 枳殼(麩炒黃) 縮砂仁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半兩) 丁香(二錢半) 木香(二錢半) 上件七味,併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八分。
食前熱服,可斷根本。
三奇散 治一切嗽,不問新舊,喘頓不止,晝夜無時。
陳氏雲:予家一獲,久苦此疾,數令醫治,如水投石,偶在曲江置得沅州一婢,親制此藥,兩服而愈。
款冬花(二百文) 熟乾地黃(二兩) 佛耳草(五十文) 上焙乾,碾為粗末,每次二大錢裝,猛火於香爐中燒之。
用紙作筒子,一頭大一頭小,如粽子然,安在爐上,以口吸,煙盡為度,即以茶清嚥下,有涎出任之。
三妙湯 治痰嗽。
武昌趙都統傳,其家屢服得效。
大罌粟殼(四枚) 烏梅(二枚) 北棗(二枚) 上於銀石器中,用水兩大盞,煎一半,候熟,入少餳。
臨睡隨意熱溫冷飲,略仰臥,少定嗽止。
快活圓 常服消食化痰,養生之家不可闕。
韓倅子髦傳此方,甚驗。
枳殼(一兩半,炒) 桔梗(二兩) 半夏(二兩,湯洗七遍) 桂(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食後。
前胡散 治痰客於上焦,久之令人昏眩。
前胡(去蘆) 人參(去蘆) 紫蘇子(真者) 赤茯苓(各三分) 甘草(炙)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半夏(湯洗七遍) 木香(生用。
各半兩) 上九味?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十片,煎至半盞,去滓,熱服。
紫芝丸 治痰。
五靈脂(粒粒取全者,去砂石) 半夏(湯浸七遍,慢慢浸,令心透) 上二味等分,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圓,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或茶湯下,食空、臨睡時服。
三仙圓 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天南星(生,去皮) 半夏(沸湯泡七遍。
二味各五兩,碾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為度,攤在篩內,用楮葉蓋之,令發黃色,曬乾收之。
須是五六月內做曲,如醬黃法) 香附子(略炒,於磚上磨去毛,五兩) 上用南星、半夏曲餅子二兩,淨香附子一兩,同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後、臨臥,薑湯下。
導痰湯 費達可運使傳。
白